科学探究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探究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探究实践

科学探究实践范文1

一、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定义

探究释义为探索研究。探索就是索求真理;研究即为探讨原因。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是指小学生以课内课程为基础,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实意义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国家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外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增加学生进行充分探究的机会,让课程打破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而更具开放性,利于孩子从课本中跳出来,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研究。让学生在掌握应有的科学知识、技能等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综合养成。

同时,课外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优劣互补,更大地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家长辅导者以及学生研究者三者之间的效能。是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区课程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一个有效渠道。

三、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意义。有些科任教师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外探究活动中。这归因于外因缺少课外探究活动考量,内因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性,造成认识不足,工作懈怠。教师一般只热衷于将所有精力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科学教学活动中,然而对于课外探究,却很少涉足,往往只是简单地布置,能完成更好,完不成也无所谓,缺少后期必要的指导、评价,或根本没有相关指导。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主动参与性不强,对课外探究的问题本身兴趣不高,对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感到茫然,直至学生兴趣尽失。

2.学生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目前,不管是科学探究起始课、常规课或是精品课,大多数教师只在思想上把课外探究当做一项必不可少的口头作业而不真正落实。因而学生在课后自然不会付诸行动,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深析原因,根源出在教师身上,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实意义,只是单纯地将精力放在课堂内的教学设计等上面,而对于课外探究活动的问题、内容、方法、指导以及相关活动载体没有考虑到位,致使学生从3年级的课外探究初始课开始逐步失去参与感,失去探究兴趣,丧失主体地位。

3.家长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技能课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不及语文、数学等学科,但时代的进步,家长的素质以及对小学科学技能课的科学启蒙作用在认识上的提高,变得更愿意多花时间陪孩子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技能学习,无形中家长就变成了活动的安全员、督查员、保障员,1对1实践的辅导员、评价员等诸多角色,家长已是当前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重要力量。但是科学教师的思想懈怠,行动迟缓,使得目前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失去了家长的重要作用,由“可喜”变得“可惜”。

四、提高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

教师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如不能充分认识课外探究活动的意义所在,活动等于失去灵魂,如教师不能担负起自身应尽的组织、指导等职责,活动等于失去组织。因此,只有当两者兼备时才能让我们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形神兼备。教师在组织课外探究活动时做到“备教材教参”、“备学生个体”、“备家长参与”、“备学科整合”、“备评价机制”的“五备”策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以及探究能力的养成。

1.“备教材教参”是指从简单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即把只教知识转变为在更大程度上将知识的传授贯穿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中得到能力的培养,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相配套的课外探究活动,以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等。如在5年级学习《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前,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布置较短周期的课外资料收集、整理活动,把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在6年级《月相变化》学习时可以设计在学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后布置较长周期的月相观察活动,紧接着完成《环境与我们》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巧妙地错开教学时间档,让观察成果能有效展示,交流及评价等。

2.“备学生个体”是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考虑到所授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等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学生课间活动兴趣所在以及个性特征等诸多信息,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方式。如教师设计5年级《做一个生态瓶》时,应考虑到家庭周边环境、安全因素、学生个体水平、能力等差异,在设计课外制作时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活动较为妥当,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52页)避免了一些动手能力差,悟性不够强的同学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操作方法感到茫然,起到“兵教兵”的作用,以保证活动圆满完成;在4年级《种子的散播方式》一课中,教师根据当前中高年级学生课间喜欢玩游戏卡的兴趣点,设计课后制作种子散播方式的游戏卡片环节,学生在课外设计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课内教学内容,而且课间竞赛性质的游戏也无形地扩大了课外知识量。

3.“备家长参与”旨在取家庭中存在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之长,补学生在课外探究中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之短。参备内容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及周边环境以及家长的指导能力、参与程度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需要,结合孩子家庭信息,赋予家长多重角色,即活动全程的安全员、督查员、保障员;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员、评价员。家长多重角色的扮演,不仅可以弥补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而且还能将探究实践活动因家长的全程陪同,悉心指导、评价而变得扎实,让教师心里变得踏实。在4年级《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中,设计家长全程参与到山区、田野、河流等“探险”活动。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用五官感受的石头在课堂上变得不再生冷。课外探究让学习变成快乐、轻松的事。

4.“备学科整合”指将科学教学内容与该年级其他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这需要教师学会做有心人。如各年级都存在的观察类课程可以与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相整合,进行教学设计;结合6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告诉孩子们科学需要见微知著的科学态度;4年级《天气日历》制作可以与美术老师事先沟通,利用美术制作课进行整合设计,完成天气日历的制作环节;结合5年级数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知识进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相关知识学习等。

科学探究实践范文2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科学探究 教学实践

科学来源于实践。化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要求打破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能学以致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去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自主参与

探究活动是一个多方面的活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猜想答案,解释和预测,明确假设等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

3.合作交流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有其独特性和个性的表现。在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科学探究的教学实践

1.合理确定探究的核心问题

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来进行,从问题的提出、围绕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搜集证据到问题的解答和结论的得出,所有的活动目标指向这个核心问题,所以问题的选择和确定就十分重要,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在一节具体的化学课上,涉及的化学知识可能很多,可能都是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而学生又不能在一节课上进行多个课题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从这些知识中筛选出其中探究价值较高的知识点,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设计成探究课题。这样探究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本节的重点。如果教师能抓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则是最理想的。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一节的教学中,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是要探究的课题,而它们的物理性质作为探究课题则不合适。

2.注重创设探究情境

一堂成功的探究课,离不开探究情境的创设。好课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上课的开始,我往往选择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时我播放大气污染、酸雨等导致严重危害的录像、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环境问题,由此培养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意识,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学氧化硫性质的探究动机。又如,在学习“溶液的组成的表示”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诸如饮料、食醋、医用食盐水、矿泉水,等等,实验室中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的标签。在课堂上我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m,从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溶质的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利用实验、录像、多媒体、小魔术、小典故等手段创设情境,会极大地丰富课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3.探究的核心问题难度要适当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探究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方法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搜集证据的过程,能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得出结论。有些化学知识虽然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学生不适宜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因为这类知识的产生过程所需的设备、方法和知识基础往往是中学生难以使用和驾驭的,如元素的化合价、蛋白质的结构等,就不适合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这类知识要么由教师进行意义传授,要么安排学生用间接探究的方法,如资料探究来学习。

4.让学生适时体验探究成果

探究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能得出一个结论,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果实。在化学教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所关注的核心存在差异。或者说,师生在共同参加同一探究活动时,其动机存在差异。教师关注的是探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而学生关注的则是结果,是问题本身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探究动机,他们参加活动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搞清问题的因果关系。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活动以过程体验为目的,并不注重探究的结果,但我们不能不注重结果。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探究活动多数都得不出结论,既不能肯定猜想的正确,又不能断定猜想的错误,都是在一系列活动后草草收场,就会使学生在探究未知上的自我效能感减弱,逐渐丧失对探究活动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时,不能仅以满足自己的动机为目标,还要考虑学生探究动机的满足,所选择的课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短短的十几分钟,长则一两节课,就能得出结论,让学生及时尝到探究的果实,激发其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科学探究实践范文3

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就要挖掘这种潜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要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问题意识。而问题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对生活进行了敏锐的观察、认真的思考、深刻的领悟后,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一长串疑问。作为科学教师只有用生活化理念组织教学,才能揭开科学探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实际现象都是我们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容。

一、让《科学》“回家”

在农村学校,因课堂实验有其时间和器材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尽心尽力去研究、去思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独立地、有步骤地完成科学实验活动外,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它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如在教学“混合”这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回到家中,用废旧的干净瓶子做油和水混合的实验,或者做自制一杯饮料的活动,并让学生将成功的实验带到学校来演示给了其他同学看。学生不仅了解了物质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使得学生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二、在大自然中获取真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和事物。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云雨雪、日月星辰、农作物的生长、家禽的饲养,而这些对农村里长大孩子更具有优势。他们与大自然的接触非常广泛,天天与鸟兽鱼虫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时时受农村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这些有深厚的感情和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观察素材和探究的广阔天地。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教学服务,自觉拓展教学内容,使科学课真正回归自然。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我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和《花的构造》时,将教学内容调整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引领和启发下,非常轻松地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

又如在教学《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内容时,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仅凭文本知识与教学挂图,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白白浪费,而容易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书中的蜗牛”的概念,由此造成了所学的知识与大自然的实际相脱离。因此,我在教学《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时,就带领学生到操场、菜地里去寻找蚂蚁、蜗牛,让学生自己去养一养这些小昆虫,仔细观察它们的样子和生活习性。这些要求对于农村学生们来说,可谓是易如反掌的事。这样教学,学生就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形成补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蚂蚁、蜗牛的全面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亲近小昆虫的思想感情。

三、在探究中体验生活

课堂是个小舞台,生活才是大舞台。教师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带领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究,体验生活,服务社会,学用结合。

农村资源非常丰富,又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地。科学探究要充分发掘并利用农村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探究活动。根据每学期科学课的教学要求,我利用农村动物、植物资源相对丰富等优势,成立了双休日观察小组,对农村中常见的植物、昆虫、家禽等进行观察与探究,同时做出相应的观察记录。其中有选择农作物(如小麦、豌豆、玉米、黄豆等)做发芽试验的;有观察泥鳅、了解泥鳅,并掌握其预报天气功能的;有通过对鸡蛋进行观察与实验,从而了解到“蛋壳上有小孔”、“双黄蛋不能孵出小鸡”……在课堂上,他们进行观察记录交流。他们将更全面、更具体地掌握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的为之乐此不疲,为了观察露水,早上放弃了睡懒觉的机会,有的为了观察降雪而全身落满了雪花……

总之,农村教师只要善于发挥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依托农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好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科学探究实践范文4

一、发现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的共通之处

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看得见的语言、探究的工具、表达和交流的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观照,可以发现儿童美术与科学有着相当的共通之处。

(一)看得见的语言

艺术能调动起我们所有的感官去表达和感受,油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常常惊讶于儿童运用各种图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儿童运用看得见的语言进行自由的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儿童的科学又在哪里呢?是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朵,是地底下忙碌的蚂蚁,是树叶里织网的蜘蛛,是看到磁铁吸附的好奇,是观察光影的专注。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幼儿探究的源泉,操作、摆弄、体验也是一种看得见的语言,对于刚刚开始发展语言技能的幼儿来说,用视觉艺术、科学体验的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可以极大地拓宽幼儿的交流渠道。

(二)可探究的工具

越来越多的“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理论让我们开始重新进行审视:衡量美术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究竟是画得像不像,还是更多地强调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表达和探索?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儿童的科学毫无疑义地与探究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的科学学习就是在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科学学习的核心就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如果我们将美术看作是幼儿探究的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那么,美术活动就是幼儿与一系列材料进行互动的动态过程,这种互动可以让幼儿感官愉悦、善于思考,并发挥想象力。

(三)表达和交流的手段

科学体验和美术创作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表达观点和情绪、展示个人体验的方式。从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视角来看,儿童之所以能通过科学和艺术进行思考并交流想法,是儿童与社会、文化情境互动的结果。当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他们可以观察、组织、理解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从未存在过的形象与意义,从这个角度分析,科学与艺术无疑是交流与互动的源泉。

美术和科学的共通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综合实施的路径,即将美术活动整合到综合性的科学探究项目中,并认识到美术源于探索、融于生活,既发现美术本身存在的重要价值,又能促进科学、语言、社会等领域中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探寻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

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儿童能提升探究的意识,并获得更多的乐趣。

(一)美术材料中的科学探究

幼?涸暗拿朗趸疃?材料丰富多彩,除了常规的水粉颜料、油画棒、水彩笔之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吸管、绒棒、电线、气球、瓶盖等等都是美术活动宝贵的材料,这些材料源于生活、材质各异,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乐趣,在儿童的眼中,这些材料不再是材料本身,而是承载着很多的想象空间。因此,鼓励幼儿充分运用感官,来探索不同的艺术材料的颜色、材质、运动方式,积极发挥想象力。

【案例1】在小班《色彩的世界》的教学中,印章、吸管、纸浆、纸泥都是很好的玩色的材料。幼儿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每一种材料因玩法不同,所留下的痕迹也有很大的区别,绒棒在孩子们的手里,被拧成了树的形状,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拖动,形成丰富的线条;吸管可以吹画、喷壶喷画,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颜料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有的是一条一条、有的是一点一点、有的是一团一团、有的是一片一片。在幼儿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在材料与色彩搭配的过程中,不断制造出新的图案,体会更多的惊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不要一次性提供太多的材料,而是分批逐步提供,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专注于探究材料的时间和空间,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也因此更为充分。

(二)自由表征中的探究学习

在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儿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用各种方式大胆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我们常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那么他们自然也就有一百种表征的方式,绘画、建构、剪纸、泥塑等各类美术活动中,儿童的表征都带有独特的探究性。为此,教师课堂中提供大量的低结构材料,如积木、餐巾纸盒、沙、水、石头、树枝等等,让幼儿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自主探索,表现和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案例2】大班活动《美丽的螺旋》。幼儿在经历寻找生活周边各种各样的螺旋后,教师开始鼓励幼儿自己去制造螺旋,并为他们提供了积木、纸盒、各种类型的玩具。于是,螺旋的图纸产生了,积木可以搭出螺旋形的楼梯,一张纸剪成了螺旋形,水里、沙里处处可以制造螺旋,幼儿用多元的表征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什么是螺旋的理解,艺术与科学巧妙的融合,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三)图像语言的探究与表达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绘画是儿童表达的主要方式,有时语言不能表达的意思,他们却能通过绘画的方式生动地表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幼儿“画”比“说”更擅长。如何让幼儿表达想法的“画”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就需要去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能力发展状况,抽取关键的、有利于幼儿表达的经验,当儿童的“画”出现困难时,为他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支持,从而帮助幼儿“画”出自己科学思维的过程。

【案例3】大班活动《我的地图书》。将地图的概念扩大延伸,融入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描述自己生活环境的“幼儿园地图”(图1),有最贴心的“我的心地图”(图2),有记录幼儿园生活的“幼儿园回忆地图”(图3),也有记录自己一周生活的“我的一周地图”(图4)。从这些各式各样的地图里,呈现出孩子独特的观察角度与视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的兴趣和探索以及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和缤纷的想象,也留住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通过充分探究,儿童在自由玩耍和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获得较为丰富完整的经验,促使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图1 幼儿园地图 图2 我的心地图

图3 幼儿园回忆地图 图4 我的一周地图

三、建立儿童美术教学与科学探究相融合的支持策略

美术作为一种表达的语言,让幼儿参与广泛而深入的探究,运用师生共同合作、小组探索、档案记录等方式充分表达幼儿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作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的艺术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养成在生活中渗透探究的习惯

幼儿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手脚触碰到的环境以美的感受为主,让幼儿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滋养。儿童亲身去观察自然万物,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进而触发对美的想象与思考,萌发表达和创造的愿望,将美术创意表达渗透在每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时刻。

【案例4】秘密花园。在幼儿园的?h境中,有很多美学的元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幼儿精心设计了一个秘密花园。真实而优美的环境,趣味的游戏,大大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幼儿探究、创作的欲望!一次户外活动,有幼儿发现一块石头好像兔子的耳朵,于是更多的小朋友开始运用石头进行创意拼搭(如图5)。于是户外活动成为了一次美术创意活动,这是乌龟、这是鲸、那是螃蟹……利用石头进行想象和创意的活动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发展。

图5

当环境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随时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时,美术活动就可以走出教室,走入生活,真正成为促进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美术活动以探究为中心,围绕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他们就能在艺术活动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当教师尊重儿童的艺术表达,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用作品倾诉,艺术就成为表达情绪的手段。久而久之,就能在生活中促进探究习惯的养成。

(二)让科学探究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形成长期探究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美术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激发儿童探究的火花,关键是:要基于儿童活动中的问题和想法开展探究,只有源于儿童的真实问题,他们的探究才会更深入和持久。同时,每种艺术手段都具有独特性,要将探究问题与艺术手段相匹配,尝试让幼儿在较长的连续时间内获得较完整的艺术表达的经验。长时间的探究也有利于幼儿多感官、多维度、多途径地表达想法。

【案例5】纸浆游戏。笔者所在幼儿园尝试在小班、中班、大班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层次的纸浆游戏。小班幼儿重在感官的探索。到了中班,依托于“红黄蓝绿”的色彩主题,重在探索色彩与情绪的融合,大班幼儿则经历从收集废纸、分类、碎纸、自制五彩的纸浆到合作开展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

科学探究实践范文5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 科学课 ; 农村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40-02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1]。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2],对学生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师资薄弱,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农村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展。因此,在农村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有效开展探究教学,使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开展现状

1.科学教师的缺乏

在农村,由于地域条件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科学课没有专门的老师教,一般只是由班主任或是一些课程比较少的老师代教,因为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授科学课时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2.在教学上不受重视

在农村的小学,更重视的是语数外这些统考科目的学习,有些老师、甚至校领导对科学课都不是非常重视,认为科学课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这就导致了对科学课的忽略。

3.教学资源的缺乏

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虽然知道科学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经费的不足,使其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器材,不具有完备的实验条件使得在科学课上无法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活动。

基于此,在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掌握科学原理,并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开展立足农村的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自主探究和交流等能力,真正实现科学课所具有的基础性科学启蒙功能。

二、小学科学课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的研究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3]。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提出难度适宜、逻辑合理的问题,根据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创设与此相关的学习情境,并进入知识点的学习。

2.启发思考,提出探究问题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要求在探究之前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能引起思考、并且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老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对接下来的探究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自主探究,发掘探究潜能

自主探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在探究之前,要对本小组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做好引导的工作,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收集实践的证据:一是观察,例如观察动植物等的自然现象,并能描述它们的特征;二是测量,例如测量温度、距离和时间等,同时要做好实验观察记录;三是实验,其中包括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生物反射等;四是从课本外的参考书、现代网络以及周围的可用资源中获得实验的依据和材料,从而把探究向深入推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正确处理教师“引”和学生“探”的联系,还要在指导的过程中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协作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协作交流与自主探究紧密相连,这个环节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环节的基础上,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路、分享成果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对探究出来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整理。

5.总结提高,激励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分析归纳学习的成果,并联系实际,把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三、农村小学科学课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树立教师新课改的理念

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效果,并且将“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创新。探究性的教学手段,既是理论的觉醒,也是实践的变革。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

2.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生生间的合作

在探究性教学中,小组合作和师生交流的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每个学生在探究问题时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就会产生集体头脑“搅拌”的过程,而学生在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首先想到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加以引导,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有利于生生间与师生间的互动,为共享智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有利于农村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虽然农村的教学资源有限,但是,农村也具有城市不具备的丰富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的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更直观的了解动植物的特征,农村还具有池塘、河流、田野和山峦等景观,在这还能直接与一些动物面对面的接触、观察,对培养小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目标具有非常高的实践意义。

四、农村小学科学课实施探究性教学应用的局限性

1.学生不能很好的提出问题并展开假设

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在提出问题时往往不是很全面,甚至问题的方向和所要探究的内容有所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探究过程,有时还要通过创设的一些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2.小组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偏离讨论的内容

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不由自主的讨论起其他事情,如果没有及时的纠正,就会使得一堂探究教学偏离方向。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对他们的探究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

3.小学生对于与自己观点相反的现象和结论有怀疑

小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当教学内容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十分怀疑,这时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或实际的演示,通过正确的结果来使学生相信探究的结论,并对正确的结论予以肯定。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现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小学的教学成果也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缩小与城镇小学科学课的教育差距,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在未来建设中所需要的科技型、技术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恩惠.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初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33-35.

科学探究实践范文6

关键词:探究;教学;问题;反思

所谓探究式科学课堂教学,就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具体说,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教师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氛围,促进探究开展,把握探究深度。下面以义乌市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探究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探究CO2制取的教学片断

学生两人一组,桌上摆放大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火柴、木炭、酒精灯等。

师:我们已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和CO2的性质,今天来探究如何制取CO2。探究前请仔细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和以下补充材料:①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表面会阻碍反应继续进行;②制取气体应考虑反应控制、反应速率、气体纯度、操作方便等方面。

师:科学探究有六个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和假设;③设计实验;④实验和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评估;⑥交流和合作。请按照这六个环节来探究。

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后,教师除了安全提示外成为旁观者一言不发……临近下课,但还有一半学生还在探究,为完成教学进度,教师只得强行将学生的探究停下来,在完成与未完成的小组中各选几组上台交流。有些小组顺利完成了六个探究环节。但已完成的小组中实验方案也有不正确的:他们想另辟蹊径收集人呼出来的CO2,或用木炭燃烧来制取CO2。未完成的小组有的因气密性不好收集不到CO2而怀疑实验原理是否正确,有的因检验时通气时间太长使石灰水变浑浊后又变澄清,故不能确定所收集的气体是CO2……但还未等评估、交流完,下课铃响了,只得草草下课。

二、对本节探究课教学的思考

课后听课者一致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教学特有的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的科学性、探究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全面性。但只有一半小组完成探究,“探”而来不及“究”,探究教学的实效性显得不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授课者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值得思考。

1.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是否要在一节课内面面俱到

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本节课应重点探究③④⑤三个环节。

2.教师如何在探究教学中把握指导程度

在具体的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是把握不住指导程度,同时由于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教师一旦指导学生,学生就失去了主体性,不敢指导学生,从而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但学生会因某一环节不能完成而影响整个探究的成功。本节课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调控者,教师指导应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教师的指导也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只有把握好教师指导的适宜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优势互补。

3.探究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教学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相统一的关键在于学生知识的个人建构转化为社会性建构。学生在探究中建构的知识是个人化的,有的停留于前概念水平,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辩论,通过学生独立的、分组的活动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使学生获得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交流与讨论就是知识的社会性建构过程,在探究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进行知识社会性建构的有效途径。

4.探究活动场所不应只局限于课堂

课堂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决定了课堂上教学内容是单一、有限的,而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科学探究技能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才会内化成终身受用的能力,所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仅凭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课堂内、外的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高效地完成问题的探究。学生课外的探究可弥补课堂科学探究空间、时间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三、反思

1.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提倡探究性提问

问题是探究之源,创新之本。问题也是探究教学的核心,探究性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其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探究式教学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因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是建立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碰撞探索得到的。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探究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教学,探究教学与接受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教学方式,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3.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内涵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

只有灵活选择教法,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否则会“穿新鞋走老路”,徒有探究教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探究教学的实质。

4.“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

教师不仅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敢于突破旧模式的束缚,勇于探索新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及时“充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应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力量,不断汲取优秀教师的经验,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