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文1

实践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以实践为主要目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法,坚持实用性、混合型和特色性的原则,要结合学校、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特色,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紧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出专业性的岗位要求,把学生的培养与专业岗位发展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打破单纯的理论学生,克服把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弊端。实践教学法,注重以形式多样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坚持实践教学是以岗位技能的培训和需求融合,培养学生们主动炭疽和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们自主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精讲多练,以实践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以实践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准讲授,重点教会实践的操作方法,不求将课本的内容面面俱到,但要强化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培养操作的能力和准确性。例如,在讲解Photoshop风景图片拼合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先后讲解简单的蒙版拼合法、像皮擦拼合法、图层混合模式拼合法,将重点的操作内容强化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操作。同时,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在在课程的开始,出示一些好的Photoshop、Cordeldraw创作给学生们看,用Photoshop特殊效果合成的图片,包括一些海报、画和电影电视上的宣传画等等,让学生在实践的时候更好动力。

2.实践分类,以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水平

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中心去进行实践分类的培养,以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技能操作的应用平台,以实用性为原则,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类来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爱好、发展目标等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例如,讲授Photoshop的实际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利用此软件修改照片上的背景和人的皮肤、斑点、发型;制作合影等,同时,也讲授讲授CoreIDraw交互式工具,突出重点的方法和的工具。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必强求学生必须要用某种软件来完成设计,跟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选择合适的实践手段。

3.实践展示,以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展示,以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适当地转变师生的角色,主动积极地去配合学生们的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一个可以展示学生自我学习成果和研究探索结果的一个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的实践成果得以展示出来。这样的课堂展示机会或者是在校内、社会中的展示都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们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展示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展示班会、汇报活动或者是一些比赛展示,以一些必要的竞争来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赛,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彼此间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综合项目设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时,当学习完各类卡片、DM手册、企业VI应用系统等平面广告产品的设计方法,和平面构成、板式编排设计、广告文案策划等设计知识的重构融合,过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处理实际设计任务的能力,并举行实践展示活动,让学生们可以自行准备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掌握综合利用多种设计软件和设计知识实现设计理念的方法和技巧。

三、结语

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策略;高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4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作为一门通识性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该门课程的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定位

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基本课程[1]。从这一角度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最终目标及其合理化定位只有满足社会人才市场要求,符合时展要求,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该门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目标确定和任课教师的合理安排方面还没有一个细致化的工作,还无法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此外,当前所使用的课程教材的针对性明显不强[2]。比如,若选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师作为非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可能出现教学目标设置过高等问题。再如,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十分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

1.2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职院校若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就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过硬的教学器材和其他硬件设施[3]。但是,随着高职教育院校扩招政策的继续施行,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很难进一步推进其《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而影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1.3 学生基础学习层次不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入学之初,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进度依据大都是学校的教学要求,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就目前来讲,多数高职院校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比如,若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容易失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若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就难以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会使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总之,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大多数教师难以做到充分协调教学进度与内容,也就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最终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

从本质上讲,理论与实践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4]。该门课程最终教学目的的实现既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此可知,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就目前来讲,多数高职院校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创新策略

2.1 规范课程管理

一般情况下,课程管理内容主要有教学大纲、目标、教材、考核和教师等[5]。从一定程度上讲,规范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标准的统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具体来讲,课程规范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应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二,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方案设置,并进行有重点的研究内容教学。其三,在学生入学时,教师应对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就业后的实际能力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为课程的后续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四,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教学指导的规范性。

2.2完善教学资源

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分析,应加大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具体来讲,一是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可开通网络课程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检测能力;三是可开通课程案例平台,应用于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四是建设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五是建设考试系统平台,实现课程考核的有效验收。

2.3 加强教材建设

作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也是基本的教学工具[6]。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只有具有针对性并适应高职教育与专业发展水平,才具有相应的教学意义。因此,加强教材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讲,一是教材内容应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二是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三是教材内容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4 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关键,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实现课程建设的统一管理,应建立课程管理负责制,明确课程负责人;二是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三是可适当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和实际操作技能竞赛,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应用水平;四是可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2.5开展分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教育已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展开。但是,由于城乡和地域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别,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存在相应的差距。因此,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通过提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此外,可对部分学生实行课程免修或免试,拓宽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6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讲,课程教学形式对课程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统考试形式还是侧重于操作技能的无纸化考试都无法满足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过程考核,一方面应建立标准试题库,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另一方面应将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纳入考核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

3 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课程建设,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雅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浅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2):336-337.

[2]李晓霞.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2):2785-2787+2791.

[3] 赵建新.高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创新[J].软件导刊,2014(06):197-198.

[4]章晴,付江帆.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南昌高专学报,2011(05):139-140+152.

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团队 建设 人才培养 双师

一、团队简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建于1989年,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最早创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院校之一,20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已经构建起了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和学术团队。团队中包括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82.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73.0%%,双师型教师占80.0%。

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密切跟踪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学科发展动态,着眼于不断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各施所长,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同时,教学团队也克服了传统教研室组织管理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当前,教学团队建设适应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的跨专业合作,构成了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为核心,以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对于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团队教学思路

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全面的学生观,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渗透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思路是要与时俱进,从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求突破、求创新、求发展,完善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团队结构优

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有标志性成果的教学团队。逐步提高骨干教师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该团队拥有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团队成员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发展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长期的团队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和谐、民主、团结的工作环境,建立起了稳定的教学骨干梯队。团队中有教学骨干力量,还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所代表的教学发展力量,形成多专业交叉渗透、人才互补的良好格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坚持走实习、就业一体化道路,主动深入社会和企业(公司),在成都、绵阳等地积极开辟了实习就业基地。

良好的实验室建设是办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坚实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嵌入式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软件工程实训室(1)”、“软件工程实训室(2)”、“软件工程实训室(3)”、“软件工程实训室(4)”、“Android实训室”、“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实验室”等各类专用实验实训室。

四、教学工作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2)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团队式、实验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及情景教学等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团队中所有教师均采用项目化教学,100%教师开设了实训课程。

(3)开展实践性教学。立足行业现状,把握国际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行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在每个学期末由学生、同行、领导分别给教师的授课情况评分。同时,制定了多项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和制度。

(5)以“高水平、高师德”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立教师培训、交流、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了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好,团队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议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

五、教学研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重视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近3年完成学院级教改课题10项,发表教改论文30篇,召开教学研讨会数20次。其中,团队成员主持的主干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案例教程》已经打造成省级精品教材;《单片机原理与工程应用》、《JAVA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文4

一、项目与编写体例

1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个项目完成教学活动。项目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调研、信息搜集、协作、实践等工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完成项目工作。

2 教材的项目组成。信息技术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工具本身,而是在于利用工具获取、分析、交流协作,最终解决实际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教材编写中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协作、交流)为中心,依据“教学大纲”编写7个项目,每个项目又由若干个任务组成。其项目、任务与建议学时安排如下:

3 项目的编写体例。每个项目由首页一预备知识一热身任务一教学项目一拓展任务等5部分组成。首页对整个项目进行概貌描述:预备知识是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或软件界面作简介,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热身任务注重通过简单任务的操作及设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项目一般分为3-6个任务,任务按难度或过程编排;拓展任务为学而有余的学生提供教学素材。

二、项目的选取

在项目教学中,选取合适的项目是最重要的,教材编写同样如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时依据大纲内容、市场需要和学生兴趣三方面的要求,精心选取实用、可操作、对职业生涯有益的项目。

1 项目选取突出地方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在编写时以江西各地最富有特色的人文地理、风景特产为实例,完成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比如,项目五“江西旅游风光”介绍了江西各地旅游风光。重点介绍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红色革命摇篮”井冈山和“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项目二“江西是个好地方”介绍了江西省省情,让学生充分了解江西省;项目三“长江之肺——鄱阳湖”和项目五贯穿着江西人文地理知识的介绍;项目六“景德镇陶瓷作品欣赏”则用多媒体制作小影片。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欣赏到瓷都景德镇漂亮的陶瓷作品。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体验到江西各地的乡土特色,在学习技能过程中享受内容带来的自然、向上的熏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育人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项目选取突出创业就业导向。教学项目的选取要从职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网络销售是现在创业的新选择,开设淘宝网店具有投入少、上手快、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中职毕业生可以充分学会利用淘宝网创业就业。我们在项目七“Intemet网络应用”中精心设计了“开设淘宝网店”这一项目。项目包括开店前的准备(开通网银,学会拍照修饰),开设淘宝网店(注册淘宝会员,申请淘宝店铺),网店的维护管理(装修网店,用淘宝助理铺货),销售管理(网店交易,联系物流,客户评价),网络咨询等5个任务,全面介绍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淘宝店主。案例真实可信。步骤清晰,易于操作,让学生在“开网店”的过程中体验到创业的激情。

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Web2.0;Blog;Tag;RSS;Wiki;Ajax;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60-02

近年来,Web2.0技术被不断地应用于各类互联网应用中。针对当前形势和Web2.0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如何构建相应的Web2.0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网络课程学习环境,通过更高层次的教学手段形成更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成为教师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课改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Web2.0环境下,教师讲授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互动交流:对知识资源的共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师生共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已经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了一个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对原有的网站进行了技术和资源的升级换代,并且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进行更新和创新。

一、Web 2.0概述

“Web 2.0”的概念是奥莱理媒体公司(O'Reilly Media Inc.)主席兼CEO提姆·奥莱理(Tim O'Reilly)于2005年提出的。Web2.0是互联网新潮流的总称。Don在他的博客文章“WEB2.0概念诠释”中认为:“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Web1.0的特征是以数据为核心,运行模式为“Client/Server”,使用互联网浏览器;Web2.0则是以用户为核心,运行模式为“Web Services”,使用Rss阅读器和各类浏览器。Web2.0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用户参与为核心,互联网为平台:Web2.0贯彻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的理念,用户不仅使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还参与信息的、修改和制作加工,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并最终在互联网平台上参与传递信息。通过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用户无需具备专业知识,便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协作式写作、互动交流、共享知识、协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分类查询、内容订阅、自建标签等,并且用户之间、网络之间的地位是对等的。②服务的去中心化:有的网站的每个频道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网络编辑对该频道进行管理,而Web2.0基本上不需要系统管理员,因为Web2.0具有自组织性,用户自行管理自己的数据,用户成为共同开发者。③长尾:小型网站信息的长尾效应,导致了互联网的大部分信息是由小型网站构成。因此,用户可利用Web2.0的自组织性来不断扩充互联网,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要强调“个性化”。

二、新的教育模式

我们原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是以课程为中心的Web1.0网站,若改为Web2.0网站,就可能建立起以用户(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模式:Web2.0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强调以学生参与为核心,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协作学习、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与教师、同学的交互中进行的,学生在网络中通过交互环境对知识的讨论和共享,可以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①丰富的知识共享:老师可通过知识要点、操作要点等让各个学生接受到关键的知识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学生也可以自己掌握的小技巧或操作心得等实现同学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快速学习。②个性化的体验:针对即使是同一级别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际差异却很大的情况,个性化能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较有特点的解决方案。网站将成为由教师、学生主导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与教学网站。③注重用户体验和参与: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参与性不强。通过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小组之间开展协作学习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互教互学来提升学习的效果。④以用户(学生)为核心:以往的教学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这对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不利。在基于Web2.0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源,而是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互动参与者而存在的。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传统课堂单向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而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三、基于Web2.0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设计

1.网站设计思想。Web2.0的以用户参与为中心的理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和课改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当前已有网站及教学情况考虑,基于Web2.0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学习平台)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用户管理、课程学习、讨论中心、平时作业管理、成绩管理、评价系统、资源中心模块。如图1所示:

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竞争性教学

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尽管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外部企业单位的实践需求差距还是很明显,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格的程序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岗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反差需要高等院校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来减少与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需求的差距。对于产生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已经有研究人员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1]有的提出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争性机制,并在操作系统实训进行了实践。[2]有的探索专业学科竞赛和“3+1”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还有的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与监督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4]

研究证明,一般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比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容易取得优良的成绩。[5]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成就充满渴望,带有竞争性质的学习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6]

普通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带有强烈的实践性,它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实践课程,也不同于理论课程,而是两者的结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功能以及最后熟练地综合应用。但是目前程序实践课程中简单的控制台输入输出效果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达不到实践课程的设置目的。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各自低头开始练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竞争性实践教学方法

纯竞争性教学方法是精英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将占据非常大的优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性教学方法时应做到鼓励先进,促进后进,以先进带动后进。[7]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关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程度,设置合理的竞争规则以及实践内容。因而对教师有如下要求:

(1)自身要求更高。由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目的性明确,为准备实践课题的限时实践,需要提前进行相关的准备练习。在课后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要及时解决,那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花更多的时间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这些教材中没有的案例。这样,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对程序设计课程要有较强的编程实战能力,能够熟练解决各类程序设计的问题,对所承担的程序设计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要达到应用自如的地步;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前沿程序设计知识与技术,能对相关话题进行解答。

(2)实施过程合理控制。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别。在实施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逐步深入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控制教学节奏,充分考虑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和暂时落后的学生。不能在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否则就达不到引入实施竞争性教学的目的。

竞争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需要调整原有课程评价的方式,不能简单地采用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最终成绩评价方式。因为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除了课本知识点外,最为关键的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程序排错调试能力,这些能力的测试在笔试中难以实现。但如只采用上机考试,也存在一次考试定结果的问题,达不到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不能依靠一次考试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将评价分解到平时,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反映真实水平且能激发学生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竞争规则主要围绕如何加强过程管理进行设置,具体设定如下:

(1)修改课程考核方式。将平时的限时实践所得到的成绩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最终的总成绩,每次限时实践后要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也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计入总成绩。

(2)调整原来的教学方式。平时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而是要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来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可以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

(3)精心设置限时测试内容。提供限时实践测试的题目每次需要有2~3题,难度要有梯度,要保证有1题是比较简单,绝大部分学生只要认真即可完成的。测试题需要提供相关验证数据,而且要保证学生间有所区别,防止抄袭现象发生影响效果。

(4)测试结果评价。限时测试完成后要求学生按照提供的模版,将编写代码和运行结果截图即时提交测试结果电子报告,教师根据报告给定测试成绩。成绩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分数,需要使用包括代码和报告规范程度、完成时间、代码质量等指标。

(5)即时综合评价。每次测试完成后,要根据本次测试结果结合前期测试结果进行重新评价,并进行综合排名。综合排名中考虑鼓励后进学生,因此综合评价不能简单地将每次测试结果累加,还要考虑学生的进步情况。进步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绝对分数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排名的进步。进步指标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计入总评价中,并且每次测试后要将综合结果及时,以便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6)最终综合评价。最终成绩的评定要考虑排名和综合分值的情况,本方法的最终目标是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程序设计的合格要求。拔尖、合格和不合格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实施效果

从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实施效果看,竞争性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个实践课堂的时间非常紧张,学生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践任务,并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上交实践的过程材料和结果。教师不需要在上课时反复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理论授课的内容,并加强实践练习,因为学生会自觉复习并准备下一次课堂的限时实践。在推行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过程紧张,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实践教学的效果确实有明显的提升。

结束语

竞争性实践教学模式,将由学生自由完成任务转换为限时完成任务,但这一变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要求,并尽可能避免了部分学生抄袭上交实践内容。可在采用该方式的过程中,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假如能有相关的软件系统配合,则一方面可以更加客观和快速的评定,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设置合理测试题目以及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实践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贤英,刘恒洋,范伟.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实践技术与管理,2009(10):94-96.

[2][6][7]陈生萍,李宗范.加强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J].实践室研究与探索,2010(3):114-117.

[3]牛芗洁.专业学科竞赛与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