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1

1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现状

1.1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口腔临床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能够胜任口腔临床医疗工作,解决口腔临床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通过口腔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及专科培训,毕业时应全面系统掌握所在学科方向的专业和基础知识;了解所在学科的科研方向、发展趋势、研究前沿和临床热点;掌握所在学科的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以及常用药物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知识。

1.2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1.2.1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具有职业性

该学位反映的是高层次的口腔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平。

1.2.2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的侧重点是高层次口腔临床应用型人才

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协作能力。

1.2.3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在课程教学、学位论

文等方面的要求与科学学位有所不同:专业学位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的是实用性和综合性;在学位论文要求上,强调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专业学位论文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要求紧密联系口腔临床工作,强调的是能够将科研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现实中的难题。按照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和专利,选题要求为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从学位论文水平来看,只是要求掌握口腔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强调创新。

1.3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现状

1.3.1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现状

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具有正高职称的导师占87.5%,博士学位导师占50%。目前,每位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6名,几乎全部导师同时承担着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多数导师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研究生采用了显著不同的培养模式,有一定数量的导师对两种不同学位类别的研究生采用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甚至有导师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培养模式。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增长,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在一些专业方向上稍显不足,新遴选的导师数量不能满足培养需要。部分导师承担着繁重的医疗、科研任务,或兼任医院重要的领导职务,没有时间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指导。

1.3.2培养模式现状

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中,6个月基础和专业理论课后进行临床实习及从事课题研究工作,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完全依靠导师,除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轮转时间很少;且研究课题设计简单、无创新性,论文质量低;多数研究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论文的实验研究,只有很少的时间在临床工作。口腔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对于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而言,熟练的口腔临床操作是必备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用于临床实践。目前,研究生毕业要求通过英语六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毕业考试,还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找工作等,这样以来使得在口腔临床实践的实际时间减少,从而影响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学习。

1.3.3口腔临床技能考核现状

我院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虽有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考核内容,但是没有具体、严格的细化和量化指标。容易出现考核不规范,达不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医院尚未建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临床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足,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达不到培养要求。

2影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2.1研究生自身素质

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我院每年有超过80%的新入学研究生为应届本科生,入学前系统规范的口腔临床训练不足,口腔临床经验欠缺,能力较弱。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第三学年,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使其无法确保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学习和口腔临床技能正规训练,给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不会看病,不能胜任口腔医师工作,这和实践训练的缺乏密切相关。

2.2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的落实

研究生进入临床培养阶段后实行导师负责制,我院虽然制订了详细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但由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起步较晚,一部分导师仍以惯用的科学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导、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培养方案,致使学生科研实验的时间远多于口腔临床实践,没能很好地把握科研与临床的关系。

2.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矛盾

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34学分)的85.29%,而选修课程仅占14.71%,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为完成必修课程,不得不放弃一些有价值的选修课程。而选修课作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业务素质、发展个性和能力方面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而在美国,选修课的开设大胆、灵活,甚至有“课程选购”的说法,选修课程就如同在商场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般自由。

3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质量的对策

3.1完善培养方案,强化管理

我院根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医学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量化体系,合理的口腔临床学位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进一步规范并严格执行轮转考核制度和临床实践能力毕业考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考评和激励机制,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做到平时检查与定期评估相结合,共同抓好研究生临床培养过程监管,确保培养方案落实到位,为培养高质量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3.2加强口腔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3.2.1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口腔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获取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能获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追踪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应具有从临床实践中学习和总结本学科相关知识的能力。

3.2.2加强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将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时间延长为33个月。轮转相关口腔科室,侧重相关专业方向,以口腔颌面外科方向为例,口腔颌面外科轮转时间为27个月,其余口腔科室(口腔修复科、牙体牙髓病科、牙周科、口腔粘膜病科、口腔正畸科、口腔颌面影像科)均为1个月。临床实践技能是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质,要求能够系统熟练地掌握从事口腔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熟悉并掌握口腔临床常见诊断治疗操作常规;掌握本专业常见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医患沟通技巧。

3.2.3临床科研能力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科研设计与实施。能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学习和掌握和合理运用口腔医疗的新技术。

3.3严格考核

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83-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所以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口腔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实习前的临床技能训练是保证口腔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多数口腔医学院校只注重训练,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前临床技能考核准入制度,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在临床实习前都能够达到基本的临床操作要求,无论操作能力强弱都能进入临床实习,从而直接影响临床实习的效果。所以在加强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实验室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以临床技能考核为基础的临床实习准入制度是极为迫切的。

临床技能的考核方式应体现其实践性、客观性原则,考核应尽可能结合临床诊疗操作实际进行,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大纲对临床技能的基本要求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尽量控制可变因素,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程度,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2]因此,临床技能考试方法也是各国医学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而OSCE是近十年来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临床技能考试方法。我们结合本校的客观条件,在严格遵循原始OSCE“以操作为基础”的框架下,于2012年制定出一套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的方案,同期实施,并对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为临床实习前的OSCE考核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一、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方案

1.编写病例、制定评分表:所有工作均由经过OSCE培训的口腔专业临床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考核大纲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集中讨论和修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临床病例,制定评分标准。选择编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常见病例,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分析鉴别,诊断不完全清楚,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而不是经过几个病史提问就能作出诊断简单的病例。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见表1)。

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表2),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虽然OSCE考试在我校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前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还处于尝试和改进阶段,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的观念,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目前使用的SP是从低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的,对于考查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都有待在长期应用中总结;②病例编写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该使病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病种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③考站及考点的设置方面,保证考核的可靠性,既要考虑考核内容的全面,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评估,又要考虑可操作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样提高考官对各项考试内容评分细则的把握,减少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试的客观性;⑤考核结果的处理,怎样改进评价标准使考核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OSCE完善了临床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与评价过分地依赖于理论而忽视综合能力考核的情况。[3]但是,我们对OSCE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疑虑和不足,如何使OSCE考试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及可操作性,将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钱金方.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34-135.

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口腔修复学;PBL教学;循证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46-02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重点,其中的《口腔修复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探索《口腔修复学》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维,努力提高口腔医学教学质量是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使学生获得口腔基础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到临床不能有目的地使理论与实践快速地结合起来,本研究通过PBL的教学结合循证的思维模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以期探索出符合口腔医学的教学模式。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2级井冈山大学口腔本科班学生62人,男、女生各31人作为实验组,按照PBL的教学方法分组进行教学;选择2013级井冈山大学口腔本科班学生39人,男生21人女生1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2.研究方法。本次课题的实验组采用PBL和循证思维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教学,我们不但注重问题的提出,更加重视解决问题的文献查找思路,不但重视问题的解Q,还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验组授课时,首先在上课之前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按照循证思维查找文献,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解答问题,最后有教师归纳总结,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第一幕:提出问题的方式,按照每一个班的人数随机分为5―6组,每个小组里面设组长一名,组长负责在班级上的主要发言,任课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告知学生有关的讨论问题,并对同学查阅文献的能力进行培训,最后在班级进行讨论,具体方法如下。案例:患者11、21之间间隙1.5mm,其他牙齿之间间隙正常,合覆盖正常,患者因为特殊原因不想正畸治疗,要求修复方法关闭间隙。问题提出:①如何对前牙间隙患者进行询问病史?②上述病例包含哪些内容?③哪些疾病会引起病人的上述症状?④为进一步了解临床症状的发生,你需要获取患者的哪些信息?检索策略以diastema、diastemata、牙间隙、贴面、Dental veneer,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2)第二幕:解决问题的依据,PBL教学进行到这个步骤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患者对各种物理检查以及辅助检查有个逐步的了解,在学生对上述问题给出答案的过程中逐步提示学生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果并给出自己的参考依据,包括文献的权威性、文献的作者等信息。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对每一个检查都要发言讨论,比如:牙齿间隙的口腔内牙齿检查、X线检查颌骨里有无异常现象,如肿瘤、埋伏牙的影响、牙外伤等,尤其在诸如肿瘤、埋伏牙为什么要做CBCT,以及其检查的优势都要详细的讨论,教师应该在这一个阶段的讨论中交给同学们自己进行。(3)第三幕:总结解决的问题,第三幕的教学主要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临床资料和所涉及的相关牙间隙和贴面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包括X线对牙间隙的诊断价值和意义、牙间隙的治疗、贴面治疗的相关问题,最终由各个学习小组确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并说明理由,并解释治疗方案中细节,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此次学习。(4)教学评价,根据PBL教学的安排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学期末进行的《口腔修复学》的理论考试成绩,成绩结果见,将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二、结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上述调查项目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中实践能力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口腔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整体学习效果不好[1]。PBL教学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国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是由加拿大Emaster大学倡导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就是一种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之一[2]。循证医学是加拿大学者Sackett首次提出并在临床应用的一种医疗决策的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思维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筛选最佳方法结合实践进行应用的技能,PBL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入口,但学生如何获得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循证思维恰恰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最佳证据,循证思维理念可为PBL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保障,PBL教学与循证思维存在内在的联系,两者有效结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PBL教学模式的深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问卷调查项目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理论分数经过软件统计分析,P

参考文献:

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口腔医学;基层;医疗岗位需求;职业能力

我国是口腔疾病的高发国家,而目前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和口腔卫生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的人们仍得不到正规有效的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因此,高职医学院校为社会基层培养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是解决当前基层口腔卫生需求问题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职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高度模仿五年制本科、口腔基础和专业课程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基层工作岗位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1],如何培养符合现代和未来岗位需求的医学人才是高职医学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在深入行业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学生未来就业的基层口腔卫生服务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展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研究,现就基层口腔医学人才需求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1基层口腔医疗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使我校开设的口腔医学专业能够更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课程教学适合实际岗位需要,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调研组深入珠三角、粤西地区以及周边市县区,对63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工作任务和流程、职业核心能力、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行业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用人单位负责人、临床一线工作者、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人才市场上有关企业的招聘人员、我院历届毕业生等,采取了个别访谈、参观交流、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基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个体牙科诊所等,主要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预防工作。基层口腔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的重点是熟练掌握口腔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技能、各种义齿的设计和制作技能、各种牙齿的拔除技能等,能与病人进行融洽的沟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获取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调研组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基层口腔卫生服务单位的岗位人才需求现状,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社会岗位群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学生未来就业的基层口腔卫生服务岗位工作过程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提出并分析了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基层口腔医疗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指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从事口腔疾病临床诊疗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笔者将其归纳为专业技术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方面。

2.1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是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

2.2社会综合能力

社会综合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适合其生存环境的公众化言行举止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能力[2],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医患、同事、上下级等各种人际关系时,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在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社会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发展。

2.3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掌握了具体岗位现有专业技能,并且能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进行自我知识更新,使自身潜力不断释放、技能不断提高的能力[3],包括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目前的知识技能“管用、够用、实用”,将来却不一定。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今后如何生存和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向目前某一岗位群输送人才,而要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岗位的不断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其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基于基层口腔医疗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

为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基层口腔医疗岗位职业能力,我校口腔系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探索符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的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系与行业专家和社会用人单位代表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交流与沟通技巧、社会综合能力、自学能力、人格修养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校企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在实训资源整合、课程体系、教材、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技能考核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口腔医学专业与当地产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3.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

我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基层岗位工作和技能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和制订教学计划,打破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以实际临床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使课程体系不再是五年制本科的压缩版。

3.3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我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综合运用PBL教学、CBL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把知识点划分为一个个临床工作任务或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2~3天)自己翻阅教材、查询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归纳、解答问题后,上交作业。上课时教师进行提问和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推导、讲解,归纳知识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自己寻找答案和分析思考,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彻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透彻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4设置模拟临床情景的岗前综合性实训课程,培养专业综合能力

我系依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基于临床工作过程,将口腔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中的所有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口腔医学岗前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口腔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疾病鉴别诊断、制订诊疗方案、综合病例分析、综合病历书写、常见病病例汇报、综合性强化实训、医患关系和沟通技能等,包含了与口腔基层卫生服务岗位工作相关的全部专业知识和能力。该课程模拟临床接诊病人的情景,在口腔模拟实训室采用“接诊病人—病史采集—专科检查—病症分析—鉴别诊断—诊疗原则—操作实训—病历书写”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使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实现有机衔接与融通。

3.5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程

我国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口腔医疗卫生服务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和社会因素[4],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口腔科医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意识、高尚的医德与良好的服务态度[5]。我系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人才培养全程,把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内容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地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强调临床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各种口腔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医患沟通技能。我系积极开展各种医学人文主题活动、口腔社区义诊和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口腔医学生早早树立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养,使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6加强学生对医患沟通的学习,树立现代社会医患关系意识

近年来医患纠纷日益增多,权威报道称80%的医患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因此,强化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是减少医患纠纷的关键,而将这一内容的学习提前到医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对医患纠纷的发生更能起到预防作用。所以我系积极举办医疗法规、医疗案例、医患沟通方面的专家讲座和学生演讲比赛,并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述某一疾病的同时讲述诊疗该疾病容易发生的一些医患纠纷案例,并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医患沟通技巧,使其懂得预防、避免和处理医患纠纷。

3.7早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服务和创业意识

除校内实践教学以外,我系强调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早接触病人,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开展课间社会实践活动和寒暑假社区见习,如开展社区口腔健康调查、常见病义诊咨询、口腔健康宣教等活动,提高学生口腔岗位工作技能和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另外,我系自2012年开始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民营口腔诊所创建与经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周边口腔社区诊所开展行业调研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民营口腔诊所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和经营管理模式,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腔诊所设计和模拟经营管理训练。创业训练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了创业能力,并有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8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我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站、微课学习平台、师生交流平台、校园网习题库等数字化(网络)学习资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微课是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6]。我系自2014年开始开展微课教学,教师将每个知识点或口腔操作技术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微课平台及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下载到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上学习,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微课视频可重复观看,是一种不受时间和地点等条件限制的方便高效的教学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3.9重视实践技能考核和过程性考核,使教、学、评有机结合

我系采用过程性考核、期末实践技能考核及期末理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过程性考核指分阶段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每次解决问题的成绩、病例报告成绩和学习态度,占课程总成绩的40%。过程性考核的目的不在于成绩本身,而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渴望评价和积极参与评价[7],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期末实践技能考核参照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方式,采用客观结构化能力多站式考核方式,占课程总成绩的30%。

4结语

我校口腔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目前与未来口腔基层职业岗位需求的原则,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专业,根据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课程,根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医教结合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和职业氛围浓厚的口腔医学实训基地,校企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的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自2008年起,委托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开展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研,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调整创新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调研数据证明,我系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毕业生符合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宋锦璘,邓锋,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口腔临床医学本科综合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92-93.

[2]肖放鸣.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0(8):32-34.

[3]崔德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5):44-45.

[4]张轩,余占海,殷丽华.口腔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教育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4,19(4):740-741.

[5]赵弼洲,余占海.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0,31(10):72-73.

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口腔生物学;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口腔生物学是口腔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口腔医学教育从基础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基础。口腔生物学主要包括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和口腔免疫学等,通过各种生物学手段研究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认识口腔疾病的发生的病因[1]。近年来,随着分子细胞生物的飞速发展,口腔生物学的研究日新月异,知识更替加快,课堂需要讲授的内容增加,但授课时数并没有增加,反而因教学模式改革而减少[2]。这就给口腔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授课教师的任务量增大,单位课时内讲授的知识点增多,一些授课重点和难点无法详细阐述,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出现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而且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以授课教师的讲授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无法主动地参与其中,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效果不佳[3]。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并应用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内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5]。但PBL是否适用于口腔生物学的教学,其应用效果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亦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117名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的LBL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并明确PBL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因每期口腔医学专业只有一个大班,故选取2011级学生作为对照的LBL组,而2012级学生作为PBL组。LBL组学生共58名;PBL组学生共59人,两组学生入学及前一学期成绩相仿。

1.2方法

根据口腔生物学的教学大纲选择授课内容,两组学生均由相同资历的教师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内容。LBL组学生接受传统的LBL教学模式:授课教师根据教案的授课计划,以语言陈述为主,结合多媒体,系统全面且重点突出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PBL组学生采用PBL教学模式:首先,在课前,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文献书籍,预习相关知识,并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将每6个学生分为一小组,每小组配备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组员之间相互纠正、相互补充,进一步完善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度地纠正及引导。最后,教师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结合授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归纳。

1.3观察指标

在全部课程完成后,采用相同的试题对两组学生的所学的口腔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试卷总成绩为100分,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资料用(x-±s)表示,并采用采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显示,与LBL组学生相比,PBL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显著提高,平均成绩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结果证明,与传统的LBL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成绩,有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

3讨论

近年来生命科学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社会医疗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推动着现代医学教育不断探索,寻求变革[6]。国家卫计委联合教育部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的指示。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开展较多教学模式主要有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Team-basedLearning,TBL)等[7-8]。其中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以授课重点或经典案例为核心,提出问题,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主动地完成医学知识的学习。与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PBL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比了LBL和PBL两种教学模式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表明,与传统的LBL相比,接受PBL教学模式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好,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高,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强。通过PBL教学模式与传统LBL教学模式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对比,我们发现PBL教学模式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养成更好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君瑜,张芳,杨芳,等.提高大学本科阶段口腔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98-230.

[2]郑庆委,管俊昌,徐锦程,等.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0):901-903.

[3]李倩,寇育荣,潘亚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模式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52-53.

[4]王喆,杨新春.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6,17(7):91-93.

[5]邢珍珍,吴锡平.浅谈PBL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5):98-99.

[6]王爱梅,王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4,4(2):19-22.

[7]任川,何榕,刘书旺,等.CBL教学法在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25-126.

口腔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范文6

【摘要】《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主干课,更是高职口腔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最能体现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的的学科,《口腔修复学》的课改也将有效的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 。目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制定专业实用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技能实训和增强动手能力、仿真临床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法:由于《口腔修复学》是一门专业性、技能性、工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彻底打破教学常规,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把教室与实验室融为一体,把讲授与示教融为一体,融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具体做法是以技能示教为指导,以技能实训为中心,以技能考核为手段,以顶岗就业为目的。结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口腔修复学》课程的改革极大的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效的化解了专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迎得了用人单位的赞誉和好评,促进了毕业生的上岗和就业。

【关键词】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体会

【中图分类号】R7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26-02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主要技术特征,也是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更是学生在校要学习和掌握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因此《口腔修复学》的课程改革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更可以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干,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实用相结合,真正培养出社会有用、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口腔修复学》的课改建设是从2008年10月开始至2011年1月完成,全项目共包括九部分内容:(1)《口腔修复学》的校内历史沿革,(2)《口腔修复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3)《口腔修复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4)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5)教学资源的整合, (6)教学方法和手段, (7)实践教学环境,(8)教学特色,(9)学生就业指导。

1 《口腔修复学》校内历史沿革

我院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前身是与1983年开设的4年制口腔医士专业,当时有3名口腔专业教师2名实验员和200平方米实验室,30台台式牙钻机。

1998年与西安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高校联办口腔医学大专班,实验室面积增至400平方米,一名专职口腔修复学主讲教师和一名专职实验员。

2003年获香港华夏基金会口腔医学教育专项资助,开始做为重点学科从师资、实验室和设备投入等进行重点建设,实验室面积达到600平方米,专职口腔修复的主讲教师由一人增至3人,有80%的实训项目可以在校内完成。

2006年与在汉的其它五个院校合并提升为高职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口腔实训中心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有90%的实训项目可以在校内完成。

2008年以为亮点的口腔医学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重点示范专业,学院特色专业。《口腔修复学》学科建设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项目和课改项目,并评审为院级精品课项目。

2010年学院再次投资100万元对实训中心进行改造和扩展,新增四个仿真头模实验室,在设备方面还得到了四军大和北大口腔医学院的大力扶持。我们现有口腔专任教师21人;口腔修复主讲教师5人,实践指导教师4人,《口腔修复》实训面积达700平方米,98%的口修实训项目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口腔专业总实训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

2 《口腔修复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 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是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相关的,伴随口腔修复学课改的发展历程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口腔修复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1983年―1997年,由于实训基地只有200平方米,实训设备也较简单,实训科目及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仅能完成70%,教学大纲规定的校内实训内容也只能通过传统讲授来完成。

(2)中期:1998年―2005年,由于口腔医学大专教育的开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实训面积达到600平方米,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训科目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可完成80%,一些临床实用型技能只能寄托于邻床实习。

(3)近期:2006年―2010年,在教高16号文件精神指导下,随着教改的深入和《口腔修复学》课改项目的深化,我们加快了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造和更新了实训设备,增加和新建了四个仿真头模理实一体化多媒体实训室,可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有效的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显著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今口腔医学专业的实训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可全部有效的完成教改课程目标设定的教学任务和全部的实训项目,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应用零距离接轨,使之成为目前社会需要的、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3 《口腔修复学》教学团队建设

我院《口腔修复学科》的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以本院专职教师为主,同时聘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知名教授以及三二O一医院、汉中市中心医院等知名的口腔专家专题讲座和定期授课。目前我们《口腔修复学》专职的教学团队共由9人组成,全部具有教师资格证和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主讲教师5人,实践指导教师4人;本科以上学历8人,专科1人;专业技术职称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讲4人;年龄结构中45岁以上3人,30岁以上3人,30岁以下青年教师3人;有效的保证了《口腔修复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质量。

4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口腔修复学》是一门以实践技能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科目,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临床需求聘请当地知名临床专家与主讲教师共同组成课改指导组,通过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社会需求调查制定出科学、合理、实用的课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彻底打破了旧的“教学大纲”墨守成规的教条要求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段模式,而是将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把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使教、学、做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教学,有效的化解了《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科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我们课改后的《口腔修复学》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总学时144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102学时;)

(1)印模与模型技术及相关知识: 理论 4学时实践 6 学时

(2)桩冠与桩核冠及相关知识: 理论 4学时实践 6 学时

(3)铸造金属全冠及相关知识: 理论 4学时实践10学时

(4)金属熔附烤瓷全冠相关知识: 理论 4学时实践 6 学时

(5)固定义齿修复及相关知识: 理论 6学时实践24学时

(6)可摘局部义齿及相关知识: 理论 8学时实践28学时

(7)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修复: 理论 8学时实践16学时

(8)其它相关类型义齿的修复: 理论 4学时实践 6 学时

5 教学资源的整合

5.1 近年来我们根据临床调研和学情分析,在教材方面选用了姚江武教授近年主编、人卫出版的高职高专《口腔修复学》教材和李新春、刘建东主编、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口腔修复学》教材作为教师备课用书,主讲教师结合课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撰写讲稿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经学科团队共同审改后方可在课程中实施。

5.2 为了使学生拓展认知,我们在校图书馆建立参考资料室,在实验室设立教学标本柜以展示各类修复体样本及制作流程。

5.3 充分利用和调动学校周边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提供在校学生见习机会,并鼓励在校学生双休日去临床见习以早期感知临床。

5.4 把相关资料和临床动态制作成网页载于校园网以供学生随时浏览。

6 教学方法和手段

6.1 病例导入法:在课程中列举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诊断并制定修复计划和确定修复体类型,以此激发起学生对本次课的求知和兴趣。

6.2 多媒体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和临床修复流程制作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展现各类修复体的临床适应症、设计、口腔准备和制作,便于学生的认知、理解和记忆。

6.3 理实一体化教学:把重点难点课题以理实一体化的形式先以多媒体形式讲授,再由主讲教师按实践项目示教,学生技能实训,教师技能指导,最后由主讲教师总结,非常有效的化解了课题中的难点和重点,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6.4 讨论式教学:在课题讲授中引出问题或设定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由各组长分别归纳陈述,教师点评总结,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6.5 技能性教学:《口腔修复学》是以技能为主导的一门课程,在实施中我们将学生按5人一组分组示教,单人实训,再由教师个别指导,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所学技能。

6.6 技能比赛和技能考核:根据课程进度定期组织学生技能比赛和技能考核,组织专家对比赛结果现场讲评,作品择优奖励和展示,有效地促进和激励了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

6.7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效的保障了《口腔修复学》课改目标的实现。

7 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根据《口腔修复学》以实践技能为主导的特点,不断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不断提升实训条件,新增了较为先进的多媒体仿真实验室与校园网连接,建设了约700平方米的《口腔修复》实训中心,能严格的根据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进行临床仿真训练,从而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实训目标。

为了保障每一位学生生产实习的效果,我们相继在省内外条件较好的23个市县医院口腔科和口腔专科医院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并定期选派主讲教师到各实习基地调研和指导。

8 教学特色

根据《口腔修复学》的专业特点,我们首先成立了由临床口腔修复专家和主讲教师共同组成的课改指导组,根据社会需求和临床需要制定了科学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课改课程目标和实施性授课计划,通过近四年的教改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六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技能示教与技能实训相结合;

技能辅导与学生实践相结合;

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

9 学生就业指导

学生从入学开始,我们就先期让学生接触临床,通过临床《口腔修复》科的老师向学生灌输《口腔修复学》在口腔临床工作中的核心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腔修复学》在口腔医学领域里的主导作用。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口腔修复学》的各种技术,并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到实习医院和义齿制作工厂的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掌握《口腔修复学》科各种常见的牙体,牙列缺损及口腔颌面部畸形的诊断,设计和各类常用修复体的制作技术及其工艺美学技术,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进入临床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