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现行条件下,计量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现实方法是利用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计算。结合高职学院的实际,就该方法下教育成本转换计算的步骤、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指出在成本计量和成本分析过程 中体现的原则及注意点。

1 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是一种现实的方法选择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对高等职业院校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要求也愈加迫切。从2O世纪 80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就开始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主要从会计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两个方向展开。会计方法侧重于以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为基础,研究如何利用会计系统,通过设置和登记账簿来记录教育资源的耗费和核算教育成本。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是可以获得系统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但过于复杂,成本较高,而且目前仍无法解决公共费用分摊等问题 ,尚不存在统一的准则,难以进行统一规范的核算。数理统计方法则是利用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资料进行估计和分析,利用算术处理或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教育成本的变化趋势与特征等,比较偏重理论分析,其缺点是因素混杂,不符合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要求,再加上如果统计口径与标准不一致,则更难得到比较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

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计量教育成本的方法,但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存在教育经费收支的会计记录,利用这些现存的会计记录资料,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要求,经过调整,可将教育经费支出数据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只要遵循成本计量原则,保持成本内容符合教育成本的经济含义 ,则可以保证教育成本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相比之下,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教育成本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将结合高职学院的实际,对其 2005年的教育成本进行转换计算,并就教育成本转换计算的步骤、内容与方法及注意点等方面进行探析。

2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转换计算的步骤及内容与方法

2.1 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

根据高职学院 2005年度的会计资料,重点整理和统计了相关的各类信息数据如下:

(1)在校学生数 7 735人;全年可用行政事业类收入合计为 74 164 457.89元;全年行政事业类支出合计(教育支出)74 112 477.93元,其中,基本支出 37 934 369.47元,项目支出(全部为行政事业性项 目支出)22 279 796.46元,事业单位经营支出2ll2.00元,结转 自筹基建 13 896 200.00元,收支结余与结余分配 51979.96元。

(2)全年基本支出中人员支出 19 783 437.33元,公用支出 11 238 740.89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6 912 191.25元(其中含离休费450 128.10元,退休费2 986 816.49元,医疗费 50 509.86元,住房补贴 3016 027.30元,抚恤与生活补助 29065.00元,其他 379 644.50元)。

(3)全年项目支出中,公用支出 19 565 075.61元(含办公设备购置费 756 926.30元,专用设备购置费6 674 199.06元,图书资料购置费 709 732.63元,维修费 1 740 000.00元,其他 9 684 217.62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助学金 2 714 720.85元。

(4)固定资产项目总值 152 721 855.87元,其中房屋建筑物 108 246 537.48元,图书3 446 010.13元,专用设备 34 144 284.26元,一般设备 5 576 403.00元,交通工具 1 308 621.00元。

(5)全年在职教职工工资总额为 17 995 658.70元。

2.2 调整与转换计算。将教育经费支出项 目转换成教育成本项目

根据教育成本核算的相关性原则,结合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计算教育成本的可操作性,可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的内容分为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两大类。付现成本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中可以直接计入教育成本的当期付现费用,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及科研费用支出;非付现成本包括影子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1I。教育成本项目可设置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科研费用支出、影子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六项。

(1)付现成本及其各项目的计算。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所以凡是与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无关的费用都不能计入教育成本,这些费用项目包括离退休人员支出、结转自筹基建、购房补贴、固定资产购建与大修理、事业单位经营支出等,应该首先在付现成本的归类与计算中予以剔除①。对有关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后得出,F高职学院 2005年离退休人员支出3 436 944.59元,结转自筹基建 13 896 200.00元,购房补贴 3 016 027.30元,固定资产购建与大修理 9 880 857.99元,事业单位经营支出2 112.O0元,将上述项目费用从教育事业支出总额74 112 477.93元中剔除,得出付现成本合计43 880 336.05元。同时根据有关各项支出情况与数据,将付现成本中的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及科研费用支出分列出来,具体金额分别为人员支出 19 783 437.33元、公用支出(含科研费用)20 922 958.51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3 173 940.21元。考虑到F高职学院科研费用支出项目金额较小,为简便计算,不单独列出,包含于公共费用之中。

(2)非付现成本及其各项目的计算。① 影子成本的计算。影子成本是指在目前的会计制度下没有核算但应该补充计入教育成本的内容,或者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对成本计算数据干扰过大而应该按照有关依据计算来替代某些实际支出计入教育成本的内容,主要包括在职教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和住房补贴费用两项,而这两项费用都与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在职教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是教职员工劳动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学校人员费用的一部分计入教育成本中。但由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还处于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还没有实行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其会计账簿中没有反映出对在职教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支出,应补充计入。具体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目前的离退休人员经费作为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简化计算,缺点是不同的学校负担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另一种是考虑到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趋势 ,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以现行社会保障养老保险费比例进行理论计算,替代计入教育成本,提取比例参照所在地区有关规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政策依据,且更能反映出实际的在职人员费用。高职院2005年仍没有实行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现采用第二种方式,参照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以当年全部在职教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按照省政府规定的单位缴费比例 22%计算,补充计算在职教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17 995 658.70x22%=3 959 044.91元。住房补贴从性质上属于教职工的薪酬。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在职人员的住房情况和补贴费用差别很大,不管是作为福利的实物住房还是作为补贴的住房支出,均未能在高等院校的会计信息中完整准确地加以反映,因此,应该根据有关政策计算出每年应支出的住房补贴的理论数字,将其计入教育成本。具体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别考虑已有住房在职职工和无房在职职工的情况。对于已有住房的,把教职工住房作为教职工福利,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实物补贴转换为货币数量计入教育成本;对于无房的在职教职工采用货币化补贴的方式计入教育成本。该方法下,在职人员的住房补贴是已有住房职工住房的折旧与无房户及未达标户的补贴之和。这种方法将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分别考虑,依据性较强。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采用历史成本计算出来的折旧与目前政策补贴的力度可能差别较大,无法完整反映目前教职工的福利状况,而且同一数据计算出现了双重标准。另一种方法是全部按照国家住房货币化改革的思路进行处理,即不管现存的住房状况如何,均按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住房补贴费用闭。采用这种计算方法,操作简单,标准统一,计算出来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根据江苏省和南通市有关规定,按照职工工资的 12%计算机高职院 2005年在职教职工的住房补贴费用=17 995 658.70~12%=2 159 479.04元,影子成本合计 6 1 18 523.96元。② 固定资产

折旧的计算。折旧是由于固定资产服务潜力减退而发生的成本转移及补偿,反映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风险意识和资本保全的思想。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使得其会计报表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且两者之问随着时向的推移越来越背离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费用核算。为了能够真实反映高等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净值,也为了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成本核算,2005年 6月国家发改委制定颁发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中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是教育成本的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用分类使用年限法,如房屋建筑屋,折旧年限为 2O3O年;设备折旧年限为 5~10年;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一般不超过 10年但对购置的具有专 门性能和用途的教学科研设备,一般价格昂贵、科技含量大、技术生命周期短、无形损耗十分严重,应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电脑等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的一般设备也采用加速折旧法。现采用使用年限法对该院 2005年的固定资产计捉折旧费,各类项目的折旧年限分别为房屋建筑物 30年,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和图书均为 5年,交通工具 10年,均不考虑残值。2005年折旧额合计 =108 246 537.48+30+(34 144 284.26+5 576 403.00+3 446 010.13)÷5+1 308 621.00+10=12 372 419.49元。

(3)整理汇总计算转换的结果,编制教育成本报表。将以上计算的各教育成本项目金额加以汇总,计算出2005年 F高职院教育成本总额,并根据当年的学生人数,计算出当年的生均教育成本,如表 1所示。

3 转换计算和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体现的原则及注意的问题

从上述转换计算过程可见,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量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与教育成本核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转换得到教育成本并保持其内容符合教育成本的经济含义,但又不具体进行会计核算。在实际的计算和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体现相关会计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相关会计原则。在企业成本核算中,要充分体现权责发生制、配比、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会计原则,教育成本的核算也不例外。虽然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教育成本不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但要获得较为准确的计算结果,也必须运用和体现上述会计原则,尤其是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嘲,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基建支出在各年度之间极不平衡,如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对教育成本数据的影响很大,从而导致计算结果极不准确。

(2)成本效益原则。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为政府部订学费标准和拨款标准提供依据;为学生、家长及社会了解教育成本情况和学校办学经济效益提供信息;为学校内部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可见,尽管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信息的要求是多方的和迫切的,但是对教育成本数据的精确度要求却不是非常高。同时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的教育成本是一种估算的成本,其结果也不可能精确。如果要追求教育成本数据计算结果的精确,势必要大大增加其计算成本,使得效益降低。体现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求在转换计算教育成本时,只要是对教育成本的准确性没有太大的影响,就可以采用简单的转换计算方法,以降低计算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

3.2 影子成本是对现有会计数据的替代和补充

如果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实行了养老保险的改革,其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支出已经包含在当期的付现成本中,就不需要再进行补充计算;如果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发放了住房补贴,应先将已发放的补贴数据予以剔除,然后用影子成本中的住房补贴费用补充替代计入教育成本【4】。

3.3 非付现成本的计算处理可能低估了成本

将影子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非付现成本计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更为合理和准确地计量教育成本。但是从实际计算的结果看,影子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处理可能低估了成本。以高职院为例,2005年实际支付的离退休人员支出和住房改革支出为 6 452 971.89元,而参照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和住房货币化改革的现行政策模拟计算的影子成本较之低334 447.93元。这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建立,费用的提取和计算尚未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职工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和住房货币化改革的政策还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同样,2005年实际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结转自筹基建的支出为 22 037 057.90元,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也较之低 9 664 638.50元。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项目(特别是建筑工程)的购建成本急剧上升,使得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的差异增大。而固定资产折旧额计算的基数是以前年度的历史成本,折旧额偏低,会造成补偿不够,同时也使计入教育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低于需要补偿和实际的支出水平。这些都是在计算和使用分析教育成本数据时需要加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 张旭霞.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转换计算探讨[J].财会通讯 ,2008,(9):98.

[2] 崔邦炎.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6.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04-03

五年制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起点,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负责、共同实施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教育形式。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满足了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可有效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节问题。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和发展,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已达820万,一部分学生今后通过“2+3”或“3+2”五年一贯制完成中职、高职教育,不但可以解决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问题,也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虽然“2+3”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招生就业前景光明。各中、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性课程如何设计和实施,怎样实现五年制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笔者拟就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2+3”五年制生源的特征

“2+3”五年制建筑设备专业高职学生生源具有以下特点:初中毕业,由于成绩不理想或其他原因进入中职学校,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薄弱,对于所学建筑设备专业以及今后要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和规划,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上与三年制高职生和四年制本科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才能逐渐建立起职业意识。对于初中毕业选读“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而言,优势是统筹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避免或减少了某些课程的重复,缩短了达到同等学力(专科)的修业年限,有利于专业技能培养的连贯性,可塑性强。

“2+3”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职业教育,由于前2年内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后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分别在不同学校进行,要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问题,应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有效解决两学制的衔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职与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做好课程与技能培养的衔接,重点突出人才类型的“技能性、专业性、多样性”三大特征。教学内容组织设计应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内容体系。公共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功能,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做好基础理论和技术常识的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专业课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拓展课程强化学习建筑相关知识,有利于拓展视野。专业课教学内容应及时跟踪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满足学生将来转岗、跨岗的需要。同时,应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满足学生将来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计划等具有统一性、连贯性,相互认可,又自成体系,分别进行,以确保五年制教学的实施。

(一)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连贯性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各自为政,缺乏依存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轻理论、重实践”,与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衔接,从而出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相对独立,缺乏一贯性、依存性的局面。因此,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形式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从学生入校时就应该确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从事建筑设备施工、运行管理、工程设计等工作,具有建筑设备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只有培养目标统一了,中、高职的教学过程实施才能沿着相同的方向进行。

(二)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复性设置问题

广西建筑设备类专业“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有所不同,即使相同课程在不同中职学校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而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都是假定学生只有高中基础理论,没有专业背景和技能。高职院校既没有与挂钩招生的中职学校统一课程标准,也缺乏与中职学校在教材、大纲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过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还会重复性开设,使得授课内容重复,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深入学习高职课程的兴趣,还成为少部分学生逃课的借口,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因此,“2+3”五年制相关学校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相互衔接,使“2+3”形式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既缩短了高职教育的时间,又强化了职业技能培养,有利于实现中职与高职、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广西建筑设备类五年一贯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设备的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维护与管理等是土木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节能、环保、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设备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没有专业背景的建筑设备从业人员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现代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会操作的简单层面,而要参与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规划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维护检修等全过程中,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强调职业教育的属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认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电气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监理、安装、物业管理以及企业单位技术、经营与管理等工作,是建筑设备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职业定位

五年一贯制建筑设备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或动力部门、设计院、建筑设备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公司、政府的城镇规划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城镇物业管理公司、燃气公司、设备开发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等从事建筑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相关的科研、教学等单位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职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主要有:(1)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制冷与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给排水与消防系统设计或者在设备制造企业从事设计工作。(2)监理工程师:在质量检查部门(质量监督局、检测站)或房地产公司、安装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对设备安装进行质检与监理工作。(3)造价预算员:从事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与消防等工程预决算以及相关专业的安装工程招投标预决算工作。(4)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员:在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包括建筑消防工程公司)从事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消防及建筑电气工程等现场施工组织管理工作。(5)运行管理员:对高级商厦、宾馆饭店、办公大楼、机场大厅、邮政大楼、医院治疗室等民用建筑以及医药厂、卷烟厂、纺织厂、飞机汽车船舶制造厂、冷冻厂等工业建筑或者物业管理公司对建筑设备进行运行管理。(6)销售与管理人员:在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从事产品(中央空调和小型中央空调设备)的销售及管理。本专业毕业学生未来可取得的职业资格主要包括: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等。

(三)知识与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建筑设备类五年制职业教育应具备一定的文字书写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及绘图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阅读及绘制建筑及设备工程图的知识,具有建筑设备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掌握建筑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基本知识,具有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能力;掌握建筑设备施工的基本知识,具有现场施工管理的能力;掌握建筑设备工程造价基本知识,具有造价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建筑设备工程设计基本知识,具有建筑设备设计的能力;掌握工程建设法规基本知识,并能应用于工程实际。

根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五年一贯制建筑设备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行业岗位特点、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以及企业需要,学生应具有必需、够用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素养并掌握建筑设备的核心技能,有与此相适应的建筑设备岗位职业资格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出由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三类课程形成的建筑设备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训练能取得多证书,最终实现五年一贯制建筑设备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五年一贯制高职课程有别于学科型课程,其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过程既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以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又要注重专业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基础理论课应弱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严密性,不过分强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应注重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专业理论课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同时注意基础理论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注意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忽视理论在培养人才发展后劲方面的应有地位。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因此,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缜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是简单的技能操作,防止培养出来的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因为这不符合高等工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科学与可行,要最优化地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二)根据建筑设备行业特点和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设置体现五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

根据建筑设备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要,“2+3”形式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挂钩学校设置统一的课程体系,精简学时,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重组、整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主干课程建设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将原先在中职学校已经学过的课程或知识点内容摘出来,高职可以免修或在深度广度上加强对该课程的学习,减少重复性内容,从而达到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同时,改革实践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在制定教学计划、设定课程时,建立整体观念,打破实践教学课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划分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四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要结合“因材施教”观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系统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增加分析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综合性实验训练。在专业实验方面,增加实验项目的内容,根据建筑设备行业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革新的需要及时更新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工厂和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的优势,为学生接触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增强岗位适应性提供条件。

(三)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

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不仅要考虑职业针对性,以满足社会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

建立健全“2+3”中、高职学校互通式学分制

建立“2+3”中、高职学校相互承认的学分制,可以有效避免有些课程重复教学的现象发生。如通过制定广西建筑设备类专业学生在2年中职学校需要完成哪些课程学习、取得多少个学分才能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在3年高职学校学习期间需要选修、必修哪些课程,取得多少学分才能完成学业,在中职学校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就可以免修,在2年中职学校学习期间没有学习的课程可以通过3年的高职学习完成。这样,对有些中、高职学习期间不是修读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是比较灵活的措施。只要对口招生学校协调好,学分能够相互承认就可以实现。学生获得中、高职学校共同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结语

“2+3”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形式,可有效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节问题,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满足了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对学生职业意识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为学生个人的学历提高提供了一条捷径。如何科学地制定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过程整体设计,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健全互通式学分制等,成为广西高职教育建筑设备专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刘辉.五年一贯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5):176.

[2]罗治安,等.五年一贯制高职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康复,2005(4):256.

[3]苏静,等.五年一贯制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1(4):6-8.

[4]徐岳清.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0):51-52.

[5]谢明荣,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24-125.

[6]堵有进.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7):231.

[7]邹永艳.基于“1221”模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0.

作者简介: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电力工程实践教学校企结合仿真软件电力仿真实验室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工作于生产、施工、服务第一线必须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基础和重点。

近期我校大力开展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通过教研会讨论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结合,不断的创新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制度。为我校学生毕业后顺利被用人单位接受创造了有力条件。

在过去的两年教学过程中,我先后担任了我校发电厂专业06、504级和07、505级的电力工程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对这门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发现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程性质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能较好地适应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理论知识面广博和工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程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电力工程是我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遵循电力生产“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方针,以电能生产和传输为主线,主要讲解电力系统的组成,发电厂、变电站与输电网的接线方式,输电网主要电气设备的结构、参数与运行特性,电力网的潮流计算、调压调频、电力系统稳态与暂态特性及其分析计算方法和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让学生能充分掌握好电能生产、输送、变配等相关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技术在国民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力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内容。使学生不仅具有广博的电力工程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计算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1、发电厂概述。知识点:能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火力发电和水能发电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原理;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以及其他新能源的发电的原理。

2、电气主接线。知识点: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与种类;各种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主接线;高、低压配电网的接线方式;工厂供电系统的主接线;建筑配电系统接线;配电装置。

3、输电网运行分析。知识点:电能质量分析;电网各元件的参数和等值电路;电网的等值电路;输电网的潮流分析;电力系统频率分析。

4、配电网运行分析。知识点:配电网的电压计算;配电网的损耗计算与降损措施;简单配电网的潮流计算;复杂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配电网的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配电网的短路电流计算。

5、电力设备的选择。知识点:电力设备的发热和电动力计算分析;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母线、电缆、绝缘子的选择;高压电器的选择;低压电器的选择;发电厂和变电所

6、电力负荷特性与计算分析。知识点:负荷曲线与特性分析;负荷计算的方法;工厂、建筑供电负荷的统计计算;负荷预测简介。

7、继电保护基础。知识点: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单侧电源电网相间短路的电流保护;电网的接地保护;主设备保护;10kV配电系统的保护;工厂、民用建筑供电系统的保护。

8、防雷与接地。知识点:接地概述;雷电的形成与危害;防雷装置;输电线路和变电所的防雷;工厂供电、建筑配电系统的防雷。

9、电力工程设计。知识点:电力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电力设备图形符号;电力工程CAD简介;变电所电气设计示例;工厂供电设计示例;建筑配电设计示例。

四、实训课程的改进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我觉得关键在于改革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加强校企合作。

《电力工程》作为发电厂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从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或工矿企业供电部门工作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而这些部门也正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领域之一。也为进一步选修其他电力类课程奠定必备的专业基础。原授课计划中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课的讲授,强调电力系统设计与短路电流的计算,但是针对于目前的就业情况,高职学生已经很难从事电力系统设计工作,更多的毕业生会从先一线的生产,监控和操作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训条件与学生动手机会。

电力系统静态仿真模拟实验及暂态仿真模拟实验,国内只有少数几所学校拥有此实验条件,因需要投巨资购买基于VLSI的多机系统仿真软件,并且实验目的主要是针对与锅炉与汽轮机操作,及电气自动化专业电网控制方面,对我校发电厂专业作用并非十分显著。可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课时的发电厂电气部分仿真上机实验,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了解电厂生产现场的操作流程及应付突发状况的方法。

同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到发电厂和变电站参观,直观地感受各种电气设备;并安排学生进行断路器控制及操作等实验。大力推行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以学校和课堂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的模式转换。

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的改善教学条件,与河南煤化集团下属多个电厂通过协议达成了“双赢”的合作机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到现场去,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实实在在的操作设备,按时按质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甚至通过思考,提出的某些创意可被应用到生产中,为企业创收。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因此,应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增加实践教学力度,发展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是高职发展的一个热点,是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胆地在实践道路上勇往前行还是适时停下脚步进行理论反思是每个高等职业教育者都可能面临的困惑。

一、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其模式,必然要从其构成要素入手,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内容。

二、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

(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术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它都必须通过专科层次的教育才能获得,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或者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既然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并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应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⑴所设专业是否和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和发展对所需求的人才相适应;⑵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币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学院能否完成当年招生计划;⑶所设置专业均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⑷所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应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有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通过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目标,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专家论证意见是对设计方案的审定,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三)教学改革与管理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1.理论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恰当设置课程;基础课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⑵基础课与专业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⑶初步形成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地位、边界、目标清晰,课程之间衔接合理。

2. 实践教学方面:⑴每个专业都应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实施效果良好;⑵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际业务训练;⑶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会操作、会应用软件、会上网、会应用计算机收集与处理信息”(简称“四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⑷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⑸高职高专应逐步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⑴高职高专应全面开发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教师应能够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⑵课程教学应使用投影、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实践实训方面: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

过程控制是指在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中,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手段,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过程控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资料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信息资源配置、教学过程控制与监督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有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来保障,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构成教学过程控制保障体系。

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学生评价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基础理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毕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基础理论、职业技能、毕业考核,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确立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学生评价保障体系。

(五)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高职教师队伍特点,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⑴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冥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⑵应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⑶应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的同时,要严格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质量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确保教师质量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

[2]高原,等.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职高专网.

[3]张典兵.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4]马元兴.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教通讯,2001,(8).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生产、建设需要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多种办学形式共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局面,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院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及高教自考等,统称为“高职高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开设的财会专业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目的是培养在毕业后能直接上岗的高级财会专业人才。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层次的高级性

从层次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

(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三)人才类型的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具体操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财会专业人才须具备的主要职业能力

(一)知识素质

财会专业属于知识应用性专业,其岗位要求人才具有复合性的知识结构。所谓复合性知识结构是以专业性知识为核心,以基础性知识和相关性知识为两翼,从而形成完整的、均衡发展的、高度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

1.基础性知识。主要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前提性知识,它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性知识和数学、语文、外语、计算机知识。基础性知识既是适应求职谋生的文化基础,又是终身学习、转职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

2.专业性知识。主要指财会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并籍以形成本专业技能,胜任行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

3.相关性知识。主要指与财会专业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关联,有助于扩展其专业技能的知识,主要涉及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提升所需的相关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产业知识,如商贸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

(二)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的,就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多元化的综合的能力素质是必须的。这可分为三个层次。

1.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现场组织与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相互影响,其交集能力越多,则表明核心能力越强,自然而然可以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体现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的鲜明特色。

2.相关能力。如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巩固和强化核心能力,同能力联系的基础,对提高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3.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等。这是构成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结构的基础,是开发、提升核心能力和相关能力的营养源。

三、目前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欠缺

近年来,高职财会专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但也应清楚地看到,高职财会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具备的能力与市场的需求脱节。

(一)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到位

学生普遍接受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教育多,实践机会少,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理论与实际脱节,也使学生感到困难和厌倦,学生对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从而影响到能力的形成。

(二)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

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差的状况,有许多财会专业毕业生直到毕业时都没有接触过企业。加之高校社会调查、下厂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使得毕业生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不了解企业,不了解市场。企业普遍反映,培养的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与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相比,远水解不了近渴。

(三)综合素质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急剧的变化,由过去的学历型、学科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企业需要具有全面的管理知识,卓越的组织能力以及高超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而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只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组织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欠缺,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由于目前高职财会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

财会专业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以知识掌握为主的课程考核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财会专业教学的需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现场组织与管理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推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体系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增加一些实务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构建“岗证互通”的课程教学框架

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时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毕业生手中所持有的证书。鉴于此,可以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岗证互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学习任务后,即可获得毕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要求的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将专业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提供了方便。

(三)建立校内外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就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其一,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和教学特点,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其二,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一些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通过“在校学习―单位实习―在校学习―单位实习”的流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两次循环。同时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请进课堂,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职业能力已成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决定着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高职财会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亚豪.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2).

[2] 李丽.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