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人才培养计划

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481-02

Research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Specification of Local colleges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Major

NIE Shi-jun,YUE Zhou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1, China)

Abs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achinery and automati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ogram of personnel training are explored, from a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bility to start the request, press the “wide caliber, solid foundation, strong ability, high-quality, Individuality” the principle of employment-oriented, built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automation machinery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specialty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major; employment;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一般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研究是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切实落实教育部“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1]。人才培养的规范是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人才培养的规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院2006年开始筹建,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招生。作为本院的新增专业,对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培养具备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综合我院专业建设的需要以及教育部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具有实际性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1 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思路

1.1 服务面向定位

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及研究所、面向军工、面向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往”的应用型人才。

1.2 培养规格定位

培养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设计、制造、自动化、工程管理、销售”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确立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1)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上贯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该模式的具体思路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

2)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课时的合理分配,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2],根据学生发展所需设置不同的系列选修课群,从而达到夯实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

3)在教学实践上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延长学生实习时间、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4)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总目标,在保持传统理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能力的培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实验区建设成为能培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能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紧紧缺人才培养”,机械类专业建设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人才培养环节,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3]。

我校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凝练主干、灵活方向、体现特色、重视能力”为指导思想,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机械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为主体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兼顾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具备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通过改革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能力培养,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和经营、销售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机械专业人才培养

如何缓解机械专业学生“难进易出”矛盾,核心的因素是要使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社会和现代制造工业与技术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各种要求,即要以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创新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4]。

1)机械专业要想吸引学生,首先应该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办出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应尝试新的课程体系,机械专业应与计算机、信息等课程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把过去学生毕业前才进行毕业设计,变为以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活动为平台,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其他各年级同学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在四年中完成一个产品的创意、设计、制图、分析、生产流程以及市场销售计划等所有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目的。

3)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机械行业的老看法,因为融入了计算机、信息等技术,机械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工作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同时,机械是传统、基础学科,所有生产行业都离不开他。

4)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电一体化发展,经过国有企业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一旦跟上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定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济效益也会回升。

4 结束语

总之,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既是一般工科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又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应不断探索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并付之于实践。因此对本校新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研究能对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我们地方高校而言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符合我校及同类高校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 肖龙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07(10).

[2] 贺振旗.培养创新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层次人才培养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3).

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Abstract: Due to the graduate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engaged in the work related to project supervisio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important parts, the students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solve and cope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S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systematiz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practice teaching ide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engineering experiments and extracurricular engineering practice, ultimately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course group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chieving the effect of skilled talents.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工程管理

Key words: skilled personnel;curriculum structure;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21-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施工、造价、监理、管理等行业,无论是哪种与专业有关的工作,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单一的,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撑,也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解决遇到的各种多年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和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方面,应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实际技术能力的培养。

但是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方面多注重理论教学,严重缺乏实践训练,以至于大部分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很难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需要进行重新培养,导致新毕业生工作不好找,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等问题出现。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提出的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因此在“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教育新理念引领下,必需深入探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重新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体系并强调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生产岗位实际操作的技能[1,2]。要解决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安排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安排系统性差

同类连贯性专业课被间隔(跨学期或学年)安排,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边学边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进行大量前期知识的回顾,以至于相关专业课之间有很多相同的知识点重复,但大部分学生仍感觉是新知识,课与课之间完全联系不起来。

再加上,目前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缺失,从属被动。尊重学生学习选择的教学管理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满堂灌,多为低阶学习、低阶思维、低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平台欠缺,课程教学环节质效亟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投入不足,教学设计与内容针对性不足,对学生的检查交流指导严重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投入不足,作业练习不足,交流讨论不足,探索实践不足,效率效益有待提高,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不足,使用效率具有巨大提升空间,课程教学过程评价还不够细致科学,有的标准不具体不明确。

1.2 实践性差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较晚,起点比较低,专业教学普遍上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侧重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则是“走过场”,时间短、指导老师的讲解或指导不能和理论知识贯穿,几乎没有任何效果。造成此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三点:

一是现在学校进行的各种考试,考前老师会一般会进行所谓的“重点”点睛,以至于给学生造成错觉,只会在考试前一两周看一下老师画的重点,其他知识点一概不看,死记硬背,知识“断章取义”,考完就全抛了。一门课前后知识点都不能连贯,更何况不同课程之间了,知识用于实践,灵活运用和创新就更谈不上了。

二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在校学生知识用于实践的很好的途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实习基地,临时找的施工企业大多怕接收学生实习责任大、风险高,加之有的企业相距学校较远,学生实习需要一定的费用,而学校实践教学经费往往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一些实习环节往往是随便找个工地“走马观花”,甚至校外实习变为校内实习,难以达到融汇各个专业课和实践问题。

三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校内实践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所要求的题目和所用图纸比较陈旧,学校参考资料不足,限制了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这样的课程设计,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2 结合上述问题构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2.1 构建学、验、用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造价工程师所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是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其考试涉及到的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的专业课,故可以“造价工程师”为培养方向,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更多实践操作内容。技能型工程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由课堂教学、实验、生产实践训练、实际工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教师、学生、施工单位三方面紧密结合构成的。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监理师证、造价师证、咨询师证、建造师证等[4]。因而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应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执业资格类型编排课程结构,将考试所涉及的考点和专业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譬如,造价师考试所需掌握的课程就非常系统,具体如下图1所示。这些专业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实用性,侧重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的。

另外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上应注重课程安排的系统性,知识点的递进和相辅关系,从工程视角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程序所涉及到的知识安排专业课,没有必要照搬一套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开发立体化的课程结构,理论教育与实训教育并重,培养学生的整体式思维能力。例如,可以先学习CAD、工程制图、建筑学,学会看懂图纸,对工程构架有整体的认识,然后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地基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形成过程,然后学习工程经济学、投融资、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这类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投资金额如何计算出来,如何进行优化方案的选择以及如何筹措投资金额。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一个非常立体的知识串。

2.2 加强教师工程经验培养

高校教师很多一部分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缺乏工程实践,很多工程实际问题本身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够给学生传授工程实例技能和知识,要想培养出技能型人才也必须要求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吸取新知识,提高自己;同时学校可以和多家工程单位合作,在学校层面上为教师提供校外加强自身工程实践经验的机会,这样教师就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问题充实到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之中。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1 加强校外工程实践

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与建筑企业、工程机构合作,通过经济实体、业务单位、实习基地等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当学生系统地学习完专业课之后即可安排学生直接参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管理工作,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其职业素养。

2.3.2 加强校内工程实验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标投标》和《工程概预算》等课程,应和实践教学基地或某一工程实例结合进行模拟,交出相应的课程设计成果,促使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实例问题,也会刺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而不是一个课程设计题目或一幅图纸反复用,走过程、要分数。

3 结论

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就该问题,立足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安排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①课程安排系统性差;②实践性差,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体系,使其系统化;加强教师实践素质培养,使其言传身教;加强校内工程实验和校外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主动利用知识体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顺利适应未来的工作。上述意见和建议为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结构优化效果,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指出了方向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杰,刘元芳.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7(5).

[2]秦力,程志辉,刘卫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郑晓,刘镇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1(02).

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requirement for ERP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entation of ERP profess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RP talents, and releva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ERP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本科院校

Key words: ERP industry;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local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59-02

0 引言

自80年代ERP概念引入国内,历经近30年,已经从企业信息化的一缕春风演变为规模浩大的全面普及浪潮。ERP行业的发展,包括ERP软件公司的研发,以及企业层面的广泛运用都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1]。广大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竞争力,其核心要素也是人才。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构成就业大军的主体,但其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往往达不到进入ERP行业的最低门槛,与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当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ERP发展的瓶颈,中国ERP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ERP专业化人才的普及性培养。ERP行业需求量最大是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性和应用性。而传统的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操作型人才都不符合ERP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低层次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导致出现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人们开始反思并质疑现行的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研究与构建满足社会需要的ERP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建立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ERP应用必备的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ERP应用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1 ERP专业化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企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ERP专业化人才,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ERP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业务流程的知识、经营管理类知识等,并且具备很好的与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目前ERP行业的人才通常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即ERP软件研发类、ERP实施维护类和ERP软件应用类。第一类在软件公司从事ERP软件开发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第二类在软件供应商或商、专业ERP咨询服务公司供职,以ERP实施顾问,ERP项目经理为主要工作;第三类通常在ERP实施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负责信息化的单位,主导ERP项目推动,帮助企业提升软件使用效益。这三种人才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地方本科院校对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应当强调应用性,立足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ERP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注重行业性,即培养过程以ERP行业趋势、职业定位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ERP行业适用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性,即在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上强化ERP实战能力。[2]

2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ERP专业化人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体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很少能结合行业特点设置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方案。对知识的现时性和复合性不够重视,缺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的实践环节。ERP实验与课程设计中多为虚拟课题,比较理想化。但现实工作中,多遇到的是综合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ERP涉及到的知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联系ERP开发、实施、应用的真实项目不多。ERP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独立运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ERP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ERP人才培训体系,没有根据ERP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培养方案。

3 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①贴近ERP专业化人才培养需要,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高校制订ERP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并结合企业需求,确立ERP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聘请ERP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的专业方向规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审核,明确ERP专业化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3],以确保专业方向课设置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所培养的ERP应用人才的特色鲜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企业建设、实施与应用ERP所急需的核心人才。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培养模式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支撑,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首要之务。必须解决好适应ERP行业技术知识迅速更新的问题,与相关ERP企业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把高校的教师送出去,将企业的专家请进来,可以作为一条有效的师资培养途径。高校培养出自己的具有ERP实战经验的优秀教师。③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根据ERP相关企业的实战需要,重构ERP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配置课程资源。邀请企业ERP行业专家,建立课程共同研发机制,提高课程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练”互动,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之路。使地方本科院校与ERP企业之间的信息能相互沟通。同时,也与相关ERP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具有良好合作。因此,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应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④针对ERP行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培养。调研走访ERP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反映应届毕业大学生“不好用”。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职场和工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常识、工作技能和职业观念缺乏了解,应届生被招聘来之后,用人单位还要花很大精力对这些职场新人进行系统培训,而许多企业往往不愿承担培训带来的时间、金钱、人力等成本。高校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化。一是可以通过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办法,建立系统完善的ERP职业生涯体系。二是可以校企联合为学生搭建仿真企业平台,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的运营,将各个业务部门、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赋予不同的权限来让学生模拟企业内不同部门的运营,并进而模拟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还可以采用ERP沙盘模拟课程,将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浓缩在一张沙盘之上,让学生在对企业的模拟运作中有更感性的认识。在学生走上企业工作岗位之前,就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在深入学习ERP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从管理思想、ERP软件和企业运作三个层次理解和掌握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三是可以积极引入ERP职业资格证书专家认证体系,通过培训开展资格认证,为立志从事ERP事业的学生走向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08).

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化学实验;医学本科;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130-02

Deepening Chemistry Experiment Reform and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of Medical Specialty//Wang Hong, Cao Xiaoqu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is becoming symbiotic with chemistry.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cultivating the creative talents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 to strengthe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actively conduct the chemical experiments reform.

Key words chemical experiment; medical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医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从基础医学研究到临床医学实践,从常规医学检验到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无不渗透了化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重要的化学概念正在向医学领域渗透和移植,使医学研究发生重大突破。然而在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中,化学课程往往是为了学生学习后继医学课程的需要,作为一门服务性的普通基础课,被安排在第一学年开设的。其教学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化学与医学的交叉,游离于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之外。而化学实验仅作为化学课程中的附属内容,根本无法使学生重视起来,更不可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事实上,实验教学对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地开展医学类专业化学实验改革,已成为培养医学本科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课题。为了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泰山医学院结合化学教学大纲,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 实验教材内容的改革

针对医学专业的需求,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实验教材。新教材保留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实验,增加与医学专业相关或对医学专业学习帮助较大的实验。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第一学期包括基本操作和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在传统的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等实验的基础上,添加了医用氯化钠的提纯与检验、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酶促反应活化能测定在临床医学领域日益受到重视)、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人体所必须的铁铜锌钴等微量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等实验。

第二学期则在内容上多选择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每个医科大学生都知道阿司匹林这种药,但是他们未必知道它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通过阿司匹林的合成和精制这个实验,学生会明白原来正是为了避免水杨酸对人体的强刺激性副作用和难以忍受的味道,才加速了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发明进程,在乙酸酐的作用下,水杨酸的分子上加了一个乙酰基,于是便合成了这种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也许学生会思考:将来能不能对现有的一些副作用大但是疗效又极好的特殊药物做一些分子结构上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要求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和思考能力,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1]。

再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个实验,很多实验教材是按照先用索氏提取器抽提然后蒸馏最后烘焙的程序来设计实验方案的。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改变其反应条件,直接把茶叶和生石灰放在一起焙炒,使实验时间大幅度缩短,节约了溶剂,优化了实验效果。当学生最终在滤纸筒上收集到美丽纯净的咖啡因晶体时,了解了咖啡因在常温下的物理状态及化学性质,领会了茶和咖啡使人兴奋的原因,学会了从天然产物中提纯有效成分的方法。

而学习了肥皂的制备这个实验后,学生在实验室中掌握了用花生油和氢氧化钠进行皂化反应的原理和步骤。在自主设计这个实验的思路时,学生会考虑用餐厅的废弃油脂以及糖、盐、氢氧化钠等原料来制取肥皂,这样既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环保,还避免了再度食用地沟油的潜在危险,不仅为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实验模式的改革

基础化学实验课总课时为50学时,约占课程体系的1/3。将化学实验独立设课,独立考核,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准备、操作、结果和报告等各个环节的综合评分。批改实验报告时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部分,对操作失败的小组鼓励他们分析失败原因以及重新操作。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另外,组织一部分学生观摩学校临床医学国外留学生的化学实验课,鼓励他们交流互动,并在国内医科生中适当开设英文表达实验,鼓励学生书写英文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既要承担基础性、辅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也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2]。本科院校应该不断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拓宽实验时间与空间,做到开放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推进实验室开放,加强产学研结合[3],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研究性实验是衡量和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基本功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医学专业大学一年级的课程比较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室预约,安排具体的实验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和摸索过程。在开放性实验室里放置各类闲置、待报废的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如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的测定等,并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教师作为自己开放实验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让学生互相介绍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进行可行性讨论,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实验,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4 绿色化学实验改革

化学实验离不开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以及实验所产生的“三废”,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危害。选择微型化学实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所需化学信息,既节约了实验经费,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实验趋于绿色化。

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尽量选择低毒或无毒的反应物,反应后的废弃物也进行无毒化处理。例如:取消硝基苯的合成实验,改用水或乙醇做试剂进行减压蒸馏实验;制备1-溴丁烷时,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吸收剂来吸收有毒的溴化氢尾气。在实验中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循环使用。比如:在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的实验里用了大量的乙醇作为溶剂,这些乙醇在实验后全部回收,一部分可用于蒸馏或者减压蒸馏的实验,一部分可用于酒精灯做燃料。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合成的一些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也要全部回收,提供给学生毕业课题或者教师科研使用。

总之,在培养医学本科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实验教学起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深化实验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实践已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郭占其,林冰.创新型人才的大学生活及提高创造力潜能创新型人才的大学生[J].经营管理者,2011(3):332.

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 行业需求 改革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Courses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Competition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Industry Demand

LIU Hongjian

(Dalian Art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6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much of Chinese hotel management graduates can not quickly adapt to the operational needs of the hotel, can not do the job requirements,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detachment. Through the course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race reform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l, and for the future needs of the students qualified for jobs working smoothly employment, advanced training of qualified personnel, students have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dustry demand; reform mode; talent training mode

1 传统教学方式的体现及弊端

餐饮管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专业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都在探索中前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能力本位论”,即以单一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为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以此构建职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2)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其体现是教师仍在讲台上一言堂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师主体,学生被动听课,单向教学为主体,教学内容单一、授课方法死板、教条。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行业岗位素质的了解,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以往采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餐饮管理知识,很难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如何解决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采用“教、学、做、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动因。

2 新观念指导下餐饮管理课程的改革模式

餐饮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与技能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餐饮管理业务运作知识和管理原理,使学生具备高星级酒店基本管理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基于以上,在教学模式上必须从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过渡到现代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的改革,使学生熟悉饭店主要业务部门即餐饮部的运营管理及服务规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参加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饭店管理人才,适应当今酒店业发展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做、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模块化选取为教学内容,将态度、知识、技能和习惯四要素有机整合,培养学生从事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2.1 具体改革目标

根据新体制培养目标和旅游酒店行业实际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架构我们的改革目标,主要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职业岗位技能提升。让学生掌握餐饮服务各部门运作的相关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酒店相关岗位的工作和管理能力。(2)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在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和竞争意识,结合旅游企业的现实情况开展工作,提高酒店的绩效并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学生的岗位技能、业务组织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调管理的能力将有提升。

2.2 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这种教学改革,解决以往的“知识与能力脱节”、 “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培养的学生能力欠缺” 、“旅游企业的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的陈旧教育模式。

同时在改革中注意解决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该仅仅是签订“实习生”订单或者“毕业生”订单,而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一整套培养方案。是以实践课程为核心,以企业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学生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交叉循环的“教、学、做、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3 实施方案

依据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我们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从岗位能力提升与课程定位的结合,来进行餐饮管理的课程重新设计,以突出专业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1)和企业共同制定本门课的教学计划。企业专家、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企业一线人员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将酒店的实践环节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制定课程教学大纲。(2)工学交替。主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服务规范演练、服务和管理案例讨论、管理方案设计、到酒店参观和现场操作等,把理论学习联系酒店实践和管理工作的实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提,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例如:最近,我院与相关酒店达成了合作关系,合作可以分为“长、短”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酒店实践。这为餐饮管理这门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3)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教、学、做、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知识点和能力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按照酒店餐饮部的工作体系,形成岗位基础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和岗位职业发展三个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按照各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组织实施教学,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训练,再到思维理念的培养,紧贴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种专业竞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3 新的改革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3.1 在教学方面的成果

进一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增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3.2 在社会影响方面的成果

稳固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质量稳步提高;面向行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做、赛”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框架下,课堂即是酒店,学生既是在校大学生,也是酒店员工,学校培养模式完全适应了企业需求;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综合能力逐步得以提升;“教、学、做、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实现100%就业,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管理工作。通过这样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竞争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魏晓明.浅议高校《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0.9.

[2] 唯高.餐饮市场消费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3.

[3] 李桂玲.《餐饮管理》课程优化设计措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

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power talent, the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and course syste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were researched. The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of “college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the enterprise,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five stages” was presented,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as built.

【Key words】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 Course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武陵山片区各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城乡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伴随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城网、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陆续开展。电力及其相关企业对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电气传动与节能以及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需求日趋旺盛。

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当地培养电气方面人才责无旁贷。我院充分结合我校实际及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构划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之路;对服务于武陵山片区经济建设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结合电力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的动态发展,提出了“校企共建、校企共育、四化五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院的专业基础、实际情况,以及新形势、新技术下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相互衔接,推进“一强二弱,强弱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以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为目标,构建“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立足武陵山片区各区经济建设,面向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培养适应武陵山片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电气工程人才。结合电力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提出了“校企共建、校企共育、四化五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实现校企共建

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战略实施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湖南教育强省发展战略方针。大力推动电气专业建设与电力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校企一体,教培共融”的办学模式。利用多种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建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从专业建设规划、实践教学、人员培训、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基地共建共享、师资队伍互通互利,教学培训相融相促。培育适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需要的专业特色。

1.2 利用校企共建资源,实现校企共育

紧跟新型工业化和电力行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适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战略需要,依托产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形成以武陵山片区区域电力技术类和能源动力类两大专业群为主的专业发展格局。企业专家人员、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参与专业建设、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实习及毕业设计;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将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1.3 实习“四化五阶段”的全过程培养模式(图1)

通过调研了解武陵山片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广泛听取各兄弟院校及专家的的意见及建议,构建了“四化五阶段”的全过程培养模式。“五阶段”培养模式结构框架如图一所示。在“五阶段”培养模式过程中同时实现“四化”,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化、专业知识与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及创新能力综合化、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实战化。

①武陵山片区人才需求刻析;

②课程体系优化,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化;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的相互互动;

③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项目层次化;主要面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训练”三个阶段的教学全过程,课程应由验证性加深过渡到综合性,再由综合性发展到创造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遵循循序渐进;

④课程设计及创新能力培养,实现课程设计及创新能力综合化;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应以3~4学生为单位设计一个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⑤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跟踪,实现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实战化;毕业设计应紧密联系科研或者实习中的生产实际,实习理论与科研、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2 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电机、通信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等高新技术的推广,控制与通信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院在控制和信息类专业发展已趋成熟,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弱电方面已经有许多科研成果作为支撑,为开展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根据我院的专业基础、实际情况以及新形势、新技术下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创建“一强二弱,强弱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强”主要是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有关强电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二弱”主要是针对控制和通信专业中有关弱电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强弱结合”主要强调了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即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设备与系统相结合。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复合型科技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成“基本技能、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框图如图2所示。

①基本技能层: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基础实验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②初步设计能力层:具备计算机控制、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电气控制与PLC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

③综合应用能力层:能熟练掌握与电气专业密切相关的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两方面弱电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④工程实践能力层:主要在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沦为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等工程实践方面进行培训;

⑤创新能力培养层:培养较强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制作能力,主要进行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训练。

4 结束语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围绕武陵山片区各区经济建设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服务于武陵山片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城网与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以及相关企业对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电气传动与节能以及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推进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校企共建、校企共育、四化五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一强二弱,强弱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建设,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谭博学,张存山,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38-39.

[2]张永炬,杨善晓,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C]//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7:178-180.

[3]谢卫才,李靖,等.应用型电气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C]//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09:69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