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发展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发展的内涵范文1
一、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
1、深刻领会“发展是第一要义”,可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共识。
2、深刻领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可以增强宗旨意识,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3、深刻领会“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可以增强全局意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深刻领会“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增强大局观念,坚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和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的重大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认真查找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一是要大兴学习之风;二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三是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三、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有三个新的突破:一是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二是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三是在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推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的内涵范文2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科学发展的内涵范文3
打造高效课堂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关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注重课堂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必须认真思考与探索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提高政治课堂效率,寻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的新途径,要求政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1.在教学对象上,应尽可能关注全体学生。受关注、受重视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课堂教学如果只关注部分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成绩较好的那部分学生,那么,客观上就是对大部分学生的忽视,他们就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就会有不被别人尊重的失落感,从而就会游离于有效的课堂活动之外,甚至做出与教学要求相悖的事情。这种状态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只有在学生知道你关心他们时,他们才会关注到你的学问”,忽视部分学生将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式提问、激发兴趣、促进师生互动、分片沟通交流等形式来扩大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教学的覆盖面,从而扩展课堂教学的实际受益面。
2.在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突出认知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思想“总开关”问题,政治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学生主观认识,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变化和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认识的发展则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只有体现出认知的层次性,才能符合认识规律的要求。课堂教学,首先需要把教材生活化,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换和还原成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世界,增加学生对丰富生活的感知和体验,为深化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还要把生活内容理性化,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知识和能力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教学内容饱满和深刻起来,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是一种将个性共性化,在共性中又体现个性的认识过程。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这是认识发展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遵循认识规律的体现。也只有如此,政治课教学才会有梯度和层次感,才能不断增强政治课教学的渗透力和德育功效。
3.在教学方向上,应尽可能突出两个内涵。任何学问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同客体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学问都渗透着人的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因此,都与人相关。所以,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突出“人的教育”和“知识传承”这两个层面。
中学政治课是以德育为主德智兼备的特殊学科,其特性决定了政治课教学必须要实现教书和育人的融合统一。为此,政治课堂教学必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内涵,即:一是要突出“两个课堂”,二是要关注“两个因素”。所谓“两个课堂”,就是指专业课堂和德育课堂的融合。只有做到在德育和智育两个着力点上相互渗透,才能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体现出了“两个课堂”相互交融的教学要求。所谓“两个因素”,就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在不经意之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其实,开发非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许多方面正是体现在对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引导上。课堂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它需要和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失去这个载体的支撑,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往往是死水一潭,事倍功半的。
4.在教学主体上,应尽可能启发学生思考。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政治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切都必须围绕着问题的科学设置来展开。教师提出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有效分析问题,诱发学生探讨;教师有效指导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等等。这说明,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有了问题才能思考,有了问题才需交流。对于有效的课堂教学而言,问题是核心,思考是主线,交流是保证。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充斥着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变成师生共同探究、体验生活与学习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过程,才能使三维目标的达成建立在教师启发和学生思考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的基础之上,才能增加政治课教学的底蕴和厚度。
科学发展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过程哲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机体哲学
托马斯・柏励认为,在每一历史阶段,人类都有一个伟大的工作要做:旧石器时代早期走出非洲,狩猎采集部落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创立语言、礼仪和社会结构,新石器时代农业共同体的建立,伟大的古典文明的发展,现时代在技术、城市文明、管理理念和人权观念以及全球经济等方面的进步都是我们伟大的工作。他强调,我们的伟大工作不是我们选择的结果,而是我们生而面对的东西。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生而面对的"伟大工作"是由人的行为而导致的地球的毁灭。这种毁灭的规模和严重程度,在地球史上,只有6700万年前的中生代结束和我们现在的新生代开始时恐龙和其他一切五种灭绝的这样的大事件才可与之相比。我们的伟大工作就是超越现代的工业技术文明以及它所产生的毁灭性冲击。现代经济所取得的所有辉煌的物质文明成果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利益为代价的。针对这一毋需论证的事实,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在生态自然观影响下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最重选择。目前,这一理论已成为各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对传统发展道路和模式作出了早期反思、检讨和总结。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及其《人类环境宣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等绿色经典著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源泉。 作为当代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的过程哲学寻求的是一种后现代的生态学世界观,即承认人类与自然之复杂的相互关系因而承认事物之间相互依赖,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世界观,在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善待自然,反对那种大规模地破坏其享受以及未来人类的享受的"进步"形式。其主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也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有着深刻的过程哲学内涵的。
一、机体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怀特海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机体哲学。机体哲学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具有深远的生态学意义。他认为,物质不仅是分立的,而且是连续的;事物间不仅有线性因果联系,而且有多层次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科学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上认识自然界。怀特海说,"机械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运用到自然科学中已经显得不够完备了,应该引入一种新的机体论来代替唯物论。"宇宙也正是以这种有生命的、富于创造性的整体活动过程和有机体的方式存在着的。有学者这样评价道:"整个宇宙时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连接、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和进化过程之中。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不是所谓原初的物质或物质实体,而是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的'有机体'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其中包含的三层含义,即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都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方向,人类在宇宙中生存,并不是孤立的和唯我的,当代人与后代人,人与生态、经济、社会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彼此因为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存在。孤立的个体存在不能称之为存在,人类正是因为正视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才意识到自身发展与外界是不能分割的,才意识到人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宇宙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联系,持续创造,所有的现实存在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指建立在过程哲学基础之上的有别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建立科学生态宇宙观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是深刻的,它让人们看到了现代主义在哲学认识论上的局限,提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等有意义的理论。西方的现代主义在当代科学、经济、知识等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然而相应的,它又对生态、传统、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极大地负面作用。现代主义否认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认为自然界不过是"为我所用"的试验场和工作地,使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即使在破坏生态环境后的采取弥补措施时都显得居高临下神情倨傲。哺育了人类及万物的自然界已经丧失了生机。尽管人类的弥补措施施行的手忙脚乱,自然界仍然不可避免地缓慢退化,很多物种在不断的消失,人类成了地球上孤独的生物,事实以不可遏止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人类最终将守着自己创造的宏大的物质财富可悲地消失。吉登斯说,富裕起来的问题不能用更加富裕来解决。过程哲学的追随者们不仅要摧毁现代世界的各种不合理的自取灭亡的观念,而且要用更为适当的观念来代替他们,这些观念对回应当今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也可以说,过程哲学正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因为正是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这种关注与考虑不再是被动的和骄傲的,而是充满着对自然界的爱护和关切。现代主义的发展模式是单一的、霸道的、短视的,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是多样的、温和的、长远的。它呼吁科学的返魅,返回到科学的信仰和价值,把科学与价值结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蕴含的深刻的过程哲学内涵,从侧面肯定了过程哲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过程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还有很多优秀的构想值得我们挖掘和实践,而过程哲学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强,李建伟.试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新特点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09,(4).
[2]高云球.过程哲学--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J].求是学刊,2006,(2).
[3]谢中起,吕明丰.生态责任:责任政府的生态之维[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4]金福子,崔松虎.和谐社会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检验[J].生产力研究,2009,(21).
[5]张学伟,刘志峰.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科学发展的内涵范文5
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发展理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发展的目标、价值、代价、主体、动力、条件、模式、战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从不同角度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分析和阐述,应抱兼收并蓄的态度去解读、领会和掌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期所载《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十个转向》一文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民本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2)全面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3)协调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5)统筹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
《领导科学》2004年第6期所载庞元正:《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一文,则提出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什么是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2)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3)对于“怎样才能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4)对于“怎样评价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还有《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所载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发展的中心、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2)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3)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4)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5)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还有些学者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句话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是用反思传统发展观的结晶,体现了学说的精髓;这三句话还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容:第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或哲学指南,是它的灵魂,第二句话的三项要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第三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由上述三句话组成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的哲学、探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实践中的展开,因此而精彩。(注:《当代思潮》编辑部:《时代的哲学行动的指南——就“以人为本”有关问题答读者问》,载《当代思潮》2004年第6期。)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及,离不开发展。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载《经济日报》2004年3月1日。)
科学发展的内涵范文6
一、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
*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二、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