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范文1
摘要: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SNA-1993)在反映一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问题上存在不足,本文将以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因素分析为出发点,系统思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进及运行过程,以求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某一特定的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成果,从而有利于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对比,找出能够真实反映不同经济体在其所处的经济水平下其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居民生活水平;赶超成本
中图分类号:F1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02
一、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过程与规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开展国民经济核算所遵循的方法制度及其成果所构成的统计信息系统,它为国民经济核算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核算模式,制定了统一的分类标准,综合利用统计、会计和其他核算方法,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框架。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起源于SNA,该账户体系是在系统总结和继承之前国民收入估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最新版本是1993年由联合国公布的。此后,随着经济形势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在不断向前深化,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按照其核心指标GDP所考虑的经济活动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传统GDP、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GDP三个阶段。
1.传统GDP与绿色GDP概述
传统GDP核算的主要理论成果可以被划分为两大体系,即:SNA和MPS,SNA是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经济核算体系;MPS(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是由前苏联提出并推广的,简称物质平衡表体系。两大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两大体系产生的现实经济基础不同;第二,两大体系的核算范围不同;第三,两大体系的核算方法不同。绿色GDP,即EDP(Environmentally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在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的基础上,从GDP值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所得到的计算结果。目前国际上几个重要的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欧洲环境的经济信息收集体系》(SERIEE)、《包括环境账户的国民核算矩阵体系》(NAMEA)等。
2.可持续发展GDP概述
可持续发展GDP又称广义绿色GDP,其核算范围要远远大于绿色GDP的核算范围,可持续发展核算除了要包含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资源环境成本之外,还要包括社会成本,从而综合反映以经济发展为支撑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该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 年开发的人文发展指标(HDI),经济学家Daly和Cobb提出并不断进行完善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以及联合国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数(GPI)等。
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做减法”,即从传统GDP到绿色GDP是从GDP中减掉资源环境成本;从绿色GDP到可持续发展GDP是从EDP中再减去各种性质的社会成本。其原因在于不同核算阶段所关注的核算对象的范围不同,传统GDP关注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绿色GDP关注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而可持续发展GDP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关注整个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各种相互关系。
二、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
可持续发展GDP核算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或意义深远的问题上,目前该领域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人口增长、国民素质、贫困、腐败、收入分配、安全事故、犯罪等社会性费用以及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长期以来,各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很难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国民经济核算很难准确反映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1.收入因素与成本因素
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因素一般包括两大类,即:收入因素和成本因素,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般只考虑收入因素对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影响,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成本因素。所谓成本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特定支出类因素。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设有两个家庭A和B,每个家庭都有三位成员,即爸爸、妈妈和孩子,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大体相同,其中A家庭年收入为30万元,B家庭年收入为15万元(视为长久性的可支配收入)。如果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来看,A家庭的生活水平要高于B家庭,高出的幅度大约为50%。但是以下几种情况却给出了我们怀疑的理由:
情况一:假如两个家庭的孩子都在读大学并且自费,A家庭的孩子在国外而B家庭的孩子在国内,由于留学费用要远比国内学费高得多,所以A家庭的生活水平可能在短期内会下降很多。
情况二:假如两个家庭持有不同的风险观念,A家庭是典型的风险规避型,因此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保险;而B家庭则是风险偏好型的,对待风险的方法是风险留存,因此相对于A家庭来说B家庭节省出了大量的保费用于当期消费。
情况三:A家庭的运气很差,他们在一次外出时不幸出了意外事故,需要支付大量的医药费;而B家庭则平安无事。
情况四:A家庭虽然收入较高但是嗜赌成性;B家庭则安分守己,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但以上几种情况足以说明成本因素对于生活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认为,现实生活中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因素除了收入外还应该考虑成本因素,成本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赶超类成本、防御性开支、偶然性支出和不良生活习惯支出。
上面例子中所描述的“情况一”就属于赶超类成本,它是指一国居民为了能够在未来达到某一更高生活水平而在当期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支付的成本,例如受教育或接受在职培训等。事实上,这一类成本因素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是成本类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本文在下面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情况二”属于防御性开支,是指为了规避未来因不确定性因素所造成的损失而在当期必须支付的成本,例如购买保险等。“情况三”属于偶然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灾害和自然灾害两类,例如地震、水灾、劳动事故、犯罪等。“情况四”属于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除了赌博外,该类成本还包括吸毒、浪费等。
2.赶超类成本的进一步研究
赶超类成本指一国居民为了能够在未来达到某一更高生活水平而在当期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支付的成本,赶超类成本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根据其性质不同主要分为三类,即:实物类、虚拟类和心理类。
(1)实物类赶超成本。该类成本的支出形式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某人为了在将来过上更富裕的生活而进行创业,为此需要购置的机器设备厂房等都属于实物类的赶超成本。
(2)虚拟类赶超成本。在形式上不体现为实物,例如一位到城市打工的民工,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参加业余电脑技能培训,这一行为影响到的他当期生活水平,但却提升了他的劳动能力和个人素质。
(3)心理类赶超。该类成本是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赶超类支出,主要指既未产生实物资产又没有提升该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是由于心理压力等原因所造成各类“支付”。
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核算指标体系在反映生活水平问题时一般都未考虑赶超类成本,如HDI只考虑收入因素、ISEW只考虑了防御性支出、GPI只考虑偶然性因素等。原因主要在于赶超类成本具有广泛性,核算难度较大,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说,使用账户式的核算方法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核算并不经济,因此需要找出一套既可以合理估算赶超成本又能够有效控制核算成本的有效方法,本文下面将要论述的赶超成本模型正式基于这一问题提出的。
三、赶超成本模型的理论研究
1.模型的基本假设
以两国模型为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两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存在差距,认识到这种差距后,落后的一国便会产生赶超先进国家的客观意愿和要求,进而将其付诸行动,但是赶超的过程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部分成本来自于落后国家的各期GDP,因为这部分产出以投资、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形式被消耗掉而无法用于居民的现期消费,所以国民经济核算在考虑居民生活水平时,应将这部分成本从GDP中扣除。
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两国国民生活水平或者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科技或生产力发展水平。
(2)落后一国的国民有加快发展本国经济以达到先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动力。
2.模型的构建
(1)前提假设
为了简化最初的模型设计,有必要在基本假设下进一步提出以下四条前提假设:
①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风险中性的,从而折现率r使用无风险利率。
②加班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重较小,可以忽略。
③赶超成本连续投入,逐年递增,并保持与GDP的预期增长率相一致。
④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准确的评估,即关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信息完全,从而赶超年限可以准确估计。
(2)估算方法
本模型的估算方法采用现金流折现法,即:以各年的赶超成本作为当年的现金流量,以当期时点为折现点,将各年预期的赶超成本折现。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有效市场”的概念,本文认为这一折现值应该等于以目标国家劳动生产率(集中反映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评价指标的赶超国家与目标国家当期的经济增长差距值,也就是说,赶超国家为了能够达到目标国家的劳动生产效率,在各期支付的赶超成本应该等于以期望将来达到的劳动生产效率在当期进行生产所能达到的潜在的生产价值减去当期实际的生产价值的差值。其中,所谓的赶超国家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一国,所谓的目标国家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的一国。
(3)四个基本变量
①赶超成本(overtaking cost):一国试图从科学技术、生产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社会制度、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达到或接近更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所必须支付的成本。
②赶超年限:赶超国家用于追赶目标国家所预期需要的期限。
③折现率:即无风险利率。这里之所以使用无风险的折现率在于前提假设1中设定各国为风险中性的国家。
④发展增加值(development value):是指以先进国家的生产效率核算出的本国潜在国民收入减去本国目前生产效率水平下的国民收入的差值。此处的发展增加值与前文中所提到的各年预期赶超成本折现值是同一概念。
参考文献:
[1]朱启贵.绿色国民核算方法简评.统计研究,2001(10).
[2]杨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统计研究,2001(11).
[3]向书坚,黄志新.SEEA和NAMEA的比较分析.统计研究,2005(10).
[4]李辉.GDP核算方式的演变.科技与经济,2006(23).
[5]王金南.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资源与环境,2006(6).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范文2
论文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问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
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
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范文3
物联网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最大共性是感知流量。但物联网条件下的流量记录无所不在,其所记录的信息也更为全面。因此,物联网发展将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一些难以辨识、无法细分或无法定位的经济流量的记录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而相应的核算方法也将随之调整。
(一)生产范围有望突破
SNA的生产范围不包括住户部门的大部分自给生产。之所以把住户内部生产和消费的不付酬家庭或个人服务排除在外,主要是考虑到这些活动与市场是相对分离和独立的,对其价值进行具有经济意义的估价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将生产范围扩大到包括了住户服务在内的自给性生产,则失业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在物联网情况下,家庭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是可以被记录的,而那些与市场相对分离和独立的服务生产活动也可借助物联网与市场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甚至,这些服务可以借助物联网在市场上传递。同时,家庭服务生产时间也可得到精确计量,家务劳动的标准化测度和质量调整也不再难以进行,这将导致人口和劳动投入的统计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范围和就业范围的扩展问题。进一步地,生产范围的变化还将导致收入、消费、资产等概念的扩展,而经济生产概念中“在机构单位负责、控制和管理下”的意义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
(二)从基层单位、机构单位到“物联网单位”
对于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核算单元的确定方法,SNA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机构单位,一种是基层单位。其中机构单位是指能够以自己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实体;而基层单位是指具有单独的场所,只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者其重要生产活动在其全部增加值中占有最大部分的单位,它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部分。不难看出,SNA的主体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有数据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物联网条件下,所有的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都将得到相应的编码,并在有关核算中被准确识别。但与SNA不同,物联网的编码技术要细致得多。以电子产品码(ElectronicProductCode,EPC)为例,EPC用一组编号来代表制造商及其产品,其标识容量的上限为全球2.68亿家公司,每家公司出产1600万种产品,每种产品生产680亿个,如此大的信息容量甚至足以为全球每粒沙子提供一个唯一的代码。这样,不仅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所有住户成员、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等都将拥有一个唯一的电子“户口”。在此条件下,SNA可根据研究需要自由确定生成数据的基本单元,而不是受限于现有的分类模式。而准公司、控股公司、虚拟子公司、专属金融机构、联营公司以及主要活动、次要活动、辅助活动等也可基于物联网单位重新界定,并且可为之单独设立账户,研究其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显然,由于基于物联网单位的经济活动拥有更为同质和全面的流量数据,这将使得有关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等的核算主体和核算技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常住性标准的客观化
经济总体是由其全部常住单位组成的,常住性决定了哪些单位是常住单位。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性是指它与其所在的经济领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但如何判断联系的紧密程度却并不容易。对此,现行国民经济核算采用了较为主观的“一年原则”,即事实上或意向上住在(设在)当地的时间达到一年或一年以上。但这种确定方法有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单位会与两个或两上以上经济体产生密切联系,存在频繁移动或跨越多个经济领土运行的个人和设备或者学生和病人等例外情况,一些特殊目的实体等很难明确其常住性归属等。物联网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物联网可以提供位置和对外联系信息,因此通过物联网数据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到底该单位与哪个经济体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为确定机构单位的常住性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信息,从而能更为客观地判断单位机构的常住性。即使在存在多利益中心的情况下,也不必硬性选择一个利益中心,而可以根据物联网数据使有关指标在多利益中心之间合理分配。
(四)全方位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核算是指在经济价值发生创造、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时记录各种流量。在物联网条件下,服务何时被提供、产出何时被创造、中间消耗何时被使用、所有权何时被转移等信息都会被自动记录。而至于跨核算期产出、存货变化、持有损益、国际交易等复杂问题也可根据实时数据准确处理。此外,SNA2008还提出了经济所有权的概念,即哪一个单位承担了产品(或资产)的经济风险和收益,哪一个单位就拥有其经济所有权。而只有在经济所有权变化的情况下,转移中的相应经济流量才被记录。比如,根据经济所有权原则,海外加工货物中委托方拥有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经济所有权,而加工方只提供加工货物的服务,这样,运到国外加工的货物,既不记录为货物所有国的出口,也不记录为货物加工生产国的进口。而同样地,货物在加工后,也不会记录为货物加工生产国的出口和原来货物所有国的进口。经济所有权不同于法律所有权,它需要从经济角度记录有关风险、回报、权利和义务的相应变化,相对而言,经济所有权的权责关系更难以判断。而物联网数据能为判断经济所有权是否变更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因为只有拥有经济所有权的所有者才与有关资产和货物发生最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物联网情况下,权责发生制得到了完全的落实,经济流量的记录也更加趋近真实。
(五)四式记账增强为“云记账”
复式记账是国民账户的基础,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来源(或负债和资产净值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由于现实中大部分交易是涉及两个交易者的,因此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又都要进行复式记账,这样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四式记账显然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与一致。在物联网状态下,四式记账进一步增强为“云记账”,一方面,除了交易双方,交易的其他相关者也会以不同的角度记录有关数据;另一方面,有关数据是实时采集的,并且将集中上传到“云计算”平台,这样,四式记账就变成了“云记账”。其记录信息不仅可用于交易当事双方,还可广泛用于其他被许可的使用者,而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在云平台上相互强化和补充,也使账户的平衡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六)价格和物量核算的分化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的大多是货币化的经济流量。这使得在很多时候,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价格和物量变化是混合在一起的,这不利于准确反映价格和物量的
各自变化。而为了解决价格不可比的问题,SNA又不得不专门记录价格变化。而在物联网条件下,物量记录是最根本的信息,而价格信息则可通过交易系统另外获得。也就是说,物联网时代自然形成了价格和物量核算的分立格局,有关物量核算和价格核算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对于每一类商品来说,其物量增长和价格增长的数据能被分别提供,这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和政策分析的准确性;而对于资产来说,连续形成的价格和物量信息也为进行资产重估价和折旧估算提供了更为严谨的依据。 (七)便捷的地区核>:请记住我站域名/
物联网条件下核算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时空边界非常明确,有关核算数据将真正实现“扁平化”。地区核算只是整体核算工作的一部分,各不同层级地区的核算数据可独立汇总,其同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流量不存在不可测量或重复计算的问题,地区核算的精度将大大提高。当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国际经济核算。从核算频度上看,物联网提供的是实时数据,包括年度数据以外的各种季度、月度、本周、当日甚至分时的核算数据,曾经束缚国民经济核算的时滞问题将不复存在,国民经济核算将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
(八)社会核算网络将取代社会核算矩阵
与传统的T形账户相比,社会核算矩阵能提供更为完整、详细和一致的信息,可揭示整个经济中各种经济>文秘站:销售份额固定假定将其转化为可计算的投入产出矩阵。进一步地,社会核算矩阵可将SNA账户序列以矩阵的形成展示出来,其对称性、等和性、定格放大功能等特点使社会核算矩阵逐渐成为当前组织和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强大工具。但社会核算矩阵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利用社会核算矩阵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哪个企业生产的何种产品被哪个企业用于何种产品的生产?其经济流量的空间流向和规模如何?有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如何?如何消除产品部门工艺假定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核算矩阵所提供的信息仍然有限。物联网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物联网条件下,各社会单元间的联系不再只是一个二维结构,有关生产信息、位置信息、物流信息与价值信息将组成一个庞大的立体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联网时代的社会核算矩阵最终将发展成社会核算网络,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物联网的详细核算信息将会有更为复杂和广泛的应用。
(九)未观测经济将成为历史
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核算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难点。其中未观测经济是指那些“隐形”或“地下”的经济活动,而非正规经济是指那些由非正规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二者相互联系,也有所区别。SNA2008建议把非正规部门作为住户非法人企业的一个子部门处理,它被定义为:基于创造有关人群就业及收入这一主要目标而从事货物和服务生产的单位集合。这些单位通常组织程度很低,很少或没有区分生产要素中的劳动与资本,并且规模很小,其劳动关系(如果有的话)主要是基于临时雇佣、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是通过正式的合同安排来保障。物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的核算。在物联网环境下,只要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与可观测经济或正规经济体发生了信息交换,则这些经济活动就几乎无处隐藏。而即便这些活动在某一个环节被遗漏掉了,也会在云记账平台中被间接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条件下不会有未观测经济,只会有可观测非正规经济,而非正规经济这一名词也只是在经济意义上存在。
(十)卫星账户大发展
物联网采集的信息显然不仅可用于常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相反,与SNA各种功能分析和卫星账户设置的初衷非常接近,物联网为揭示更为具体的或与常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有所抵触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在功能分类方面,物联网几乎能提供可以想到的所有分类,它不仅能回答一笔支出为什么要发生,而且能把这些信息与人口信息、位置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使有关经济分析更加具体和深入。再比如,如果想对某些关键部门或特定部门进行扩展研究,则可按照该部门的特殊特点扩展或重设数据采集的规模,这将使农业及能源等重要产业分析、政府非市场产出研究、非营利机构核算等核算问题变得相当快捷和容易。对于那些需要另设生产和资产概念的卫星账户而言,物联网不仅可以提供第一手数据,而且将在国民经济核算核心账户与卫星账户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使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账户间信息含量的不同和转换方法。进一步地,物联网对某些卫星账户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条件。比如,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数据将为环境核算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提供了必要的资源环境数据,而物联网在医院等医疗体系中的广泛应用也将极大地改善卫生卫星账户的数据基础。
二、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变革
显然,物联网的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同时,物联网技术也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当前,我们要明确一些问题,预先做好应对方案。
(一)国民经济核算会不会走向消亡
物联网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集层面和网络层面。在这些领域,物联网数据通常是非排他的,这意味着包括研究者在内的诸多数据用户对现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有关用户甚至可根据其需要通过云计算平台设置自己的专属功能分析账户,而由企业开发和的各种数据产品将越来越多。这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会不会逐渐走向消亡?答案是否定的。正如SNA2008指出的那样,国民经济核算是一套按照基于经济学原理的严格核算规则进行经济活动测度的国际公认的标准建议。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统计学领域的一种映射,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要反映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进展,并符合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我们知道,国民经济核算中设置了很多涉及交易的重新安排、改变交易流程、分割交易等技术环节,而一些特殊的经济流量也被根据其经济理论赋予特定的含义,比如SNA2008就根据其经济属性将研究与开发纳入到资产边界之内,这些工作只有在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进行,不管物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无法替代。显然,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不是通过简单汇总有关微
观数据而生产宏观数据,而是要根据经济理论对微观数据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工作需要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支持。因此,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不会消亡,它将更加依托经济学的发展,其重心将逐渐转到如何根据最新经济理论设计一套更能反映经济运行本质的核算规则和账户框架,并使有关核算方法能在各国和国际组织之间达成最大程度的共识。 (二)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类似于移动通讯领域的数据协议和标准。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数据协议和标准都是公共产品,比如目前的3G标准就存在不同版本,并且有关用户还要为此付费。因此,未来物联网时代也可能存在大量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协议和标准,它们未必以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提供。但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其他数据协议和标准,其根本职能在于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球普适的统计指导”,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仍将是一种公共产品。但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首先,政府失去了有关核算信息的绝对控制权,物联网将逐步替代现有的调查体系和填报系统,政府将逐渐不再直接承担市场数据的采集和工作,当然,对于那些要通过法律授权才能采集和的数据,政府部门还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处理的主体将多元化。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其他市场生产者提供这项公共服务,一些非营利机构和获得认证的市场公司将更多地承担起统计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指标的核算工作,官方统计机构的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数将大幅减少,相应地,其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将大大提升;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类型将更加丰富。接近于普查数据级别的核算产品的成本迅速降低,而服务于特定人群的国民经济核算产品,甚至个人定制的国民核算产品也将广泛出现;第四,国民经济核算必然走向全球化。正如互联网把全球联系在一起一样,物联网将把全球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民经济核算产品本身也将被接入物联网,其应用将更加广泛,自动化程度会更高。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圆形监狱”模型
物联网的海量信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人用“圆形监狱”的设计理念比喻了这一变化:系统的四周是一圈环型建筑,被分隔成很多小的囚室,而正中是一座了望塔。塔顶有一圈落地窗,通过这些窗户,监视者可以看到每个囚室中的一切,而囚室中的人却看不到塔里的情况。每个囚室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外面,一个对着了望塔。在此情境中,即使塔中没人看守,囚室中的人也会感觉到被监视的压力。当然,圆形监狱也要接受外来的巡视,以确保监视者也是被监视的。通过圆形监狱,监视者除了监督犯人的行为,还可以研究其行为,并通过研究提高相应的监管水平。物联网的出现,使现代社会具有了圆形监狱的特征。国民经济核算亦是如此。首先,物联网使国民经济核算入住了“圆形监狱”的“了望塔”,可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测;第二,处在了望塔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在监督中学习,进而不断创造、革新和进步;第三,了望塔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也相当于住在一个囚室中,外部的监视者可时时刻刻地监视着国民经济核算自身的运行状态。毫无疑问,物联网的出现强化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其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但反过来,如果国民经济核算对物联网听之任之,则有可能产生危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未来国民经济核算/!/的信息更丰富了,创新条件更优越了,但国民经济核算相对于其他主体的信息优势也不复存在,而且如何确保信息共享、避免信息滥用、加强信息权力保护的任务更重了。
(四)从国民经济核算到国民大核算
物联网产生了海量的数据,除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领域,这些海量的数据还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各个领域发展的复杂问题。十多年前,有学者提出了国民大核算的构想,建议把经济核算扩展到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在当时看来,由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并不兼容,其概念方法各异,很难纳入一个统一的平台,国民大核算的设想很有些乌托邦的意味。但现在情况不同,物联网的出现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本文所探讨的物联网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深刻影响外,物联网技术还推动了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教育等领域的革新与进步,并且已经在环境监测、教育技术、社会管理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显然,物联网在把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密切结合的同时,实际上也将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在内的人类发展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为国民大核算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最终将走向国民大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范文4
一、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核算,但所有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使用核算都是以基层单位即企业核算展开的,因而企业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地。在企业核算中,会计核算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占企业核算工作的很大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相比较,它们之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算的总体范围。国民经济核算是将国民经济当作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将企业当作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人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部门、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迸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会计核算无法直接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各种数据。
2.核算的目的。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核算对象,通过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的核算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家宏规经济、决策、调控提供资料。会计核算则是以微观基层单位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其目的在于为微观活功单位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合公众了解微观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服多。目的不同,所选的指标(科目)也会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中某个指标(或科目)即使在名称上相同,大多救情况下口径、范围也不一样。
3.核算的。从这方面讲,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就两种核算中直接相互关联的部分而言,主要区别表现在核算的概念与分类上。在概念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同一核算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在分类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共同采用的分类所依据的原则和所划分的类别不一致。
4.核算的方法。二者尽管都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并借助账户形式加以表现,但两者使用的账户有以下区别:(1)从登记主体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以账户为主体,根据账户来确定收支;会计则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分别反映其增加及减少。②从登记项目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账户要登记的项目都是固定的,它不随业务的文化而变动;而会计账户要随经济业务变化,区分不同的账户登记实际发生额。(3)从账户类型来看,国民经济账户是根据国民经济循坏过程来没立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支出账户、投资账户、对外交易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而会计账户则根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两大类型,收入和支出要根据账户的不同类型进行登录。此外,国民经济核算除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外,也采用单式平衡表和矩阵表进行核算。
以上差异引发了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的许多差别,如收入概念的差别、配比原则的差别、计价原则的差别等等。所有这些差别表明,试图将微观会计核算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内缺乏足够的依据,想从微观核算到宏观核算建立起逐级汇总体系,也是缺乏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只能由国家统计系统从宏观搜集,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甄别、调整、加工和开发。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二、从会计目标看会计的服务对象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企业应当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包括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的确和潜在的)、企业的管理当局、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如职工、客户、供应商)。从契约的观点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经理人员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契约的约束。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委托人与人总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出于这种原因的考虑,相关利益集团会与经理人员达成一定的契约,以保证经理人员不会做出损害他们利益的决策。人们要求通过会计报告来监督这种关系的假设成为受托责任概念,
受托责任现在问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主要为相关利益集团签订契约和监督契约服务,这是企业会计最为基本的目标之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但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限定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是对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微观经济主体,主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是由会计本身特性所决定的。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能提供直接有助于宏观调控的信息,两者之间需要一定的衔接。
三、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虽然国民经济核算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的整体核算,而会计核算仅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会计核算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然而,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核算范畴,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差异,这就给国民经济核算直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带来了不便。而企业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在对象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应在这一微观层次上来讨论,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也只能从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的角度来寻找。
在微观层次上统计与的协调,就是要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核算为综合,以机为技术手段的会统并轨合一的新的核算制度,从而达到两种核算职能上的结合及相对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1.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统计核算的关系不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关系,宏观核算同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在核算目的、核算原则上都有区别。从国民经济核算模式来看,其一整套规则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企业的统计核算,在微观上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是行不通的。因此,不能再以统计为中心进行协调,更不能以两者的独立为前提,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必须转变企业会计与统计的职能。应将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而统计则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和预测、决策、控制职能而存在。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弥补会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缺陷,这样既可以消除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及重复劳动的现象,又可以使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势与统计综合分析的特殊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必须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既然要把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那就必然要改革现存的会统分家的组织机构,可在会计部门下设一个统计分部,不一定要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来完成上述企业统计的职能。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范文5
【关键词】 会计 统计核算 增加值 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 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 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 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范文6
论文摘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核算存在的缺陷是无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统计核算。修正的基本思路是: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为起点,引入环境资源核算,对GDP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西部地区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建立环境经济核算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重点论述了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实行环境经济核算的必要性以及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索求与影响愈来愈大,造成了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当严重。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各种自然灾害加剧,使得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局面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共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80%;在全国2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中,西部地区占到了9O%以上。总体上说,西部地区主要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三大生态环境问题。在目前西部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的大调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西部经济的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现行GDP核算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对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实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引入资源环境核算。
一、对现行GDP核算的修正:绿色GDP核算
现行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二是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退化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绿色GDP核算,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为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环境经济核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总体或平均的角度看往往意义不大,所以,环境经济核算工作的实施应以地区为主,国家为辅;空间结构与总体趋势有机结合。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环境经济核算
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即使是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很长时间也难以恢复,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性质是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不能为短期的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从资源存量上来说,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确实存在着潜在的优势,但要把这些潜在的优势转化成实际经济优势,则主要依赖于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而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否则得到的是无效的或虚假的经济增长,它可能带来当前局部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实际上,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用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观点来讲,就是在贫困地区的发展中要注重该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既必须使资源存量的增加值大于资源存量的减少值,使流量意义上的资源盈余成为现实,如果历年都出现流量意义上的资源赤字,则必然会出现资源枯竭的结局,那么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不了。然而,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由于GDP指标的局限性,使得开展资源存量均衡分析成为难题,于是建立环境资源核算就提上了日程。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在我国,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其核算思路是: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核算;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核算以及绿色GDP、绿色NDP(国内生产净值)、资产负债存量、.国民财富等环境经济综合指标的核算。西部地区环境经济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部分,其核算原则与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一致,但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别要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
1.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十分重要的核算表现形式。从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特点出发,目前主要对自然资源实物量进行核算,包括期初期末资源存量;由于自然增加或减少、经济发现或使用等引起的期内资源流量,如使用量和耗减量等。为此设置了如矿产能源资源的储蓄量一耕地面积的耗减数,淡水资源污染和水质下降程度,森林的采伐量、草地面积耗减量等相关的实物量指标。建国五十多年来,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等主管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统计数据,为西部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开展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物质损耗只有通过价值核算才能进行总括反映,并进入GDP体系,进而对GDP进行相应的修正。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核算期内一国或一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这些耗减的价值反映便构成耗减成本。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西部地区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耗减成本的核算,首先应按上述实物量指标及相应的明细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分类统计的结果核算资源环境的存量、使用量和耗减量,及相应的价值量。
(2)环境降级成本核算。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资源环境损失成本的核算,可先根据上述实物量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资源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那些资源环境没有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超标或未达标的差额是多少,对资源环境质量恶化的关联度和破坏程度有多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恶化程度估算其损失成本。
在实际核算中。根据估价方法的不同,对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实际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明确发生、实际支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虚拟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不能直接体现、需要以间接方式估算的资源环境成本。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大部分为虚拟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中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是建立西部地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关键。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才能准确地反映本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完整、客观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才能更好地完善、实施资源环境政策以及使经济政策与资源环境政策有机的衔接配套,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是要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终逻辑顶点。只有将其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才能正确反映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及自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完整代价,反映资源对经济的潜在支撑力和环境容纳度,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核心内容是计算绿色GDP。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对GDP的计算忽略了资源环境的价值存在,将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分割开来,利用绿色GDP核算方法可以将经济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作为经济产出的投入加以核算,求得当期由资源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量,即绿色GDP。
计算公式为:绿色GDP=GDP-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存在两种核算范围和计算公式:
第一种是封闭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在本地区计算耗减;西部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只计算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退化的成本,不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一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第二种是开放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使用的自然资源产品,统计为在本地区经济活动导致的自然资源耗减;西部地区排放污染物造成内外环境退化的成本,都由本地区来计算和承担,以反映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人、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2=GDP-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跨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不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绿色GDP,其关键是估算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有不同的层次,具体计算时可以分步进行。
第一步,按自然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扣减:
绿色GDP.赍源=GDP一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绿色GDP2一资源=GDP一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输入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一本地区输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
第二步,按环境降级成本进行扣减:
绿色GDP.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
绿色GDP2一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污染物流出引起的区外环境降级成本一污染物流入引起的区内环境降级成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