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1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各国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不论是军事竞争,还是经济竞争。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是影响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点与核心,一直以来都受到关注重视。从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格局来看,国防科技工业走军民融合路线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这使得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国防科技工业属于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担负着强军和富国的双重使命,主要涵盖: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核六大行业[1]。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在于强军,提供必须的军需用品和供给,为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国家安全提供物质条件,这是国防科技工业首要任务,更是立业之本。此外,国防科技工业在制造业中也发挥着引领作用,牵引着国家经济发展,通过把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技术开发投资量大。从目前实际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情况来看,军民融合是新时代各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二、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

 

实际上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各国军事预算的减少,为了满足军事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便已开始通过扩大民用工业技术的方式来进行军事工业,从而满足军事需求。美国就是早期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国家,一九九四年九月美国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制定了相关法规,并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认同,这为美国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框架创造了条件[2]。军民融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建设的总方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延伸,是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创新潜力,合理配置民用资源与军用资源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需求,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三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军事环境及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各国都在纷纷发展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作用,并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建设方向

 

军民融合已成为一种主流模式,美国国防科技工业就以军民融合为主要形式。日本也以这种模式为主,通过国防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另外俄罗斯也是如此。我国应认清当前国际军事及经济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进程,走军民融合路线。我国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借鉴现有经验,吸取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同时反思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教训,避免走弯路,增强创新体系优越性,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健康发展。创新体系建设要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技术互转互用,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工业发展中的能耗问题、污染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3]。另外,要处理好军民关系,整合民用科技技术与军事科技技术,促进技术融合,建设统一的国防科技工业平台,以实现军民技术的互补、相互融合,突破军民行业限制,合理利用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解决公共平台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建设原则

 

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符合目前我国实际经济科技实力情况,不能过于盲目,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构建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环境发展形成的,与我国基本国情有着直接关系,若脱离实际情况,反而会制约经济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整,暂时不可能构建尽善尽美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应循循渐进,逐步建立,稳扎稳打。另外,应在不妨碍我国安全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市场,根据技术创新需求引进新技术,丰富技术资源供给渠道,以提高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实力。另外,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高科技工业园区与国防科技园区,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集约化发展,活跃军民科学技术双向交流,发挥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推动军民融合市场化改革,构建军民一体化发展格局。

 

结束语: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际市场上,各国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已有很多国家走向军民一体化发展线路。我国也应积极构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军民融合,促进我国军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国内科学技术资源。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2

关键词:安全管理;特点;对策;建筑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223-02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特点

(一)施工安全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筑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在建设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指导方针,严格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运用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结合施工生产自身特点和施工经验,通过法规、政策、技术、组织等手段,使人、物、环境构成的施工生产体系达到最有效安全状态,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目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监督等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1.建筑施工活动空间狭小使不安全因素增多。建筑产品的固定性造成在有限的场地和空间内集中了大量的人力、材料和机具,当场地窄小时,由于多层次的主体交叉作业,很容易造成物体打击等伤害事故。同时,建筑物体积庞大,外部形体形式多样,使得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防护措施随着工程类型和进度发展要作调整。对于目前在城市施工的超高层的建筑、特殊形体的建筑。其围护工作更受到空间狭小的限制,使得操作者危险度增加,高处坠落事故增多。

2.施工作业的非标准化使得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增多。工程的建设是有许多方参加,需要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加上地区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建筑企业数量多,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技术装备、资金实力参差不齐。这些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层次多,管理关系复杂。而当前的安全管理和控制手段较单一,很多仅依赖经验、安全检查等方式,技术标准难以统一,难以形成详细的统一管理标准。

3.施工周期长同时露天作业使得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由于建筑产品的体积特别庞大,施工周期长,从基础、主体、屋面到室外装修等整个工程的70%均在露天进行作业。同时要忍受春夏秋冬的风雨交加,酷暑严寒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容易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

4.生产工艺复杂多变要求有配套和完善的技术措施予以保证,现代建筑物每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要求,形成了产品多样性的特点,导致每一建筑物的各道工序均有其不同的特性,其中的不安全因素也就各不相同,随着工程进度的发展,施工现场上的不安定因素也在随时变化,故为了完成施工任务,就必须针对工程进展和现场实际情况不断及时地采取安全措施,这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和安全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主体

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个内容就是主要安全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必须设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

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建立起层层负责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工程施工单位将安全目标分解到各专业、各岗位,做到责任到人、细化到位,使施工现场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严格操作规程,加强现场防护和文明施工管理,并建立起安全隐患排查及责任追究制度,努力为建筑工人创建良好的作业环境。

(二)落实安全检查与激励制度

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大检查、 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常规性检查具有长期性,安全作业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 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有时带有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检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没有预先通知和施工现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所接受的安全检查,它更有实际性这样反映的安全问题更真实更客观,解决处理的安全问题更有效,作为施工企业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检查和指导,目的在于扎扎实实地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三、加强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安全教育

这里所指的教育为重点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认真落实“三级教育”培训制度,特别是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 80%左右是农民工,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大、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其容易出现事故。他们安全与否直接制约着项目的发展,乃至企业的发展。对这些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督促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成了直接制约着项目的发展,乃至企业的发展。 对这些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督促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

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安全管理机构,保障安全投入,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第一人的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班组、岗位。同时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总承包企业不得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资质的分包企业或个人施工,建立健全现场施工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工程建设、监理、设计等单位要依法履行安全职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建立健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为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建筑施工企业各部门的安全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应建立一个集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工作于一体的综合管理部门,来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

(三)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

要坚持管生产同时管安全;要坚持目标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全员管理;坚持持续改进;坚持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同时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明确、细化安全监管职责,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依法严肃查处,追究责任,落实整改措施。

(四)作好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全面做好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管理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结束语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安全生产总方针,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清.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管理观察,2009,(17):89.

[2]石佐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2010,(4):32.

[3]王喜龙.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探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12):111-112.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3

[关键词]就业中小企业促进发展

一、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大,形式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的潜力尚未转化为现实优势,更多的还是表现为一种人口负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就业总量矛盾十分突出。今后几年,每年新成长劳动力约1000多万人,失业人员800多万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600多万人,城镇每年需安排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按照经济增长率8%和现有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约为800万人,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城镇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出现大幅的下滑,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的情况比较严重;企业岗位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7月24日公布了2009年上半年一系列就业数据。这些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就业状况总体稳定,但是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就业压力短期内尚难根本缓解。今年全国有610万高校毕业生,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目前,已落实去向的415万人,全国仍有近300万毕业生未实现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900万人,但是新成长的劳动力、还有各个方面的求职劳动者大体上有2400万人,就业压力难以缓解。尽管失业问题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但我国所面临的是数以数千万计的失业大军,如果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的难度之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二、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小企业、大就业”是经过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所证明的一条重要规律。国际上对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界定标准各国也有所不同。就我国而言,关于企业规模的界定经历了六次大的调整。依国际惯例,凡经合法登记注册、拥有固定地址而相对稳定经营的组织或个人都属于企业,雇员的多少无硬性要求。从此惯例,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于组织形式与我国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相似的,小规模的经济组织,是将其以“企业”对待,并理所当然地归入《中小企业法》的保护范围的。本文所指的“中小企业”包含以上小规模经济组织。

我国小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发展潜力巨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在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已经成为就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仪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小企业吸纳就业数量巨大的原因在于,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就业弹性)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同样的投资额,创办工业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为工业大企业的5倍多:以同样产值计算,小型工业企业使用的劳动力为大型工业企业的1.9倍。而且,创办小企业相对大企业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更少,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因此,创办速度更快,使得小企业数量众多,整体上提供社会的就业机会多。目前,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人均拥有的企业数量很少。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在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也在20个至30个左右,而我国不到10个。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被认为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作用之一,多数中小企业用同样的成本可吸收比大企业多的劳动力,起到了劳动力蓄水池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吸收失业劳动力方面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也就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中小企业促进社会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勿容置疑,发展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局面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生命力比较脆弱。据调查,小企业生存周期一般只有3年~5年。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组中小企业研究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要想走出生死一线,中小企业必须得到巨大的支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对中小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问题如下

1 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心头之痛

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瓶颈问题。资金问题是创业企业初创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制约因素。各种比较研究和实证调研都表面,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加之小企业贷款核销呆坏账等相关政策不到位、贷款成本高,小企业信用不足、缺失或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

2 现有法律体系难以有效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健全的立法是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有50多部专项法律构成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保证了美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在法律不甚完善的条件下,在经营与发展,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

3 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生存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创业门坎较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新创企业一开始几乎都是小企业,而各地对小企业创新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与其他国家问的横向比较,我国的创业环境还处于国际中下水平。我国创业活动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经济自身的力量,而政府政策直接扶持和服务的力量不强。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系统机构从事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而目前各省市自治区的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工商管理局及中小企业协会等机构,只是从区域上、行业上对本区域的中小企业加以管理的,而并非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不同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尽管我国属于创业活动活跃期,但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创业活动的开展和成功率。

4 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制约其发展

中小企业管理理念、制度落后,技术创新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初期大多以个人或家族为单位。企业主缺乏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理念及制度及其落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以及环境和服务体系,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使得企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的兴衰与人力资源素质密切相关,而管理和技术的核心人才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小、事业成就差,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社会就业的基本途径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政府要依托中小企业来缓解就业压力。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当前就业中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扶持。2009年8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六大措施。这些措施几乎涵盖了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所有问题,这些措施的落实必将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曙光,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一大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除了国家政策的扶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只有政府支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我国的中小企业才会发展的更快,更好,由此更能发挥中小企业在就业中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就业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尽快解决以下问题:

1 解决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

中小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也有责任为中小企业发展构筑一个较为完善的扶持体系。要让中小企业充当解决就业的领头军,政府应尽快解决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被重视的边缘。历来“重大企业轻小企业,重国企轻民企”的发展思路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使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中小企业获得国家各方面的支持。

2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因自身资本实力不足、公司治理不完善;信贷市场准入门槛偏高,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等现实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以企业效益为重的银行是不可能彻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借鉴国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验,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有关中小企业的发展总方针,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建立多层次、多品种的财政补贴机制。鼓励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风险溢价法,以收益覆盖风险为基础自主定价,由财政对实际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差额部分贴息,降低中小企业利息负担。制定税费优惠政策等。其次,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水平。

3 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发展

(1)推进中小企业实现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首先,应按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革其管理,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明晰企业产权。其次,实现产权多元化。单一产权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规模的扩大,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再次,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股权激励,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更高的企业收益。

(2)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中小企业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懂经营,善管理、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公平竞争、奖赏分明。积极建立专家顾问制度,使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人才资源上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员工有计划地进行培训、进修和工作考察,以满足企业对专业化、高层化、复合化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不断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3)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起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松柏: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3期

[2]张丽娟韩霜: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制约研究一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姚成杰:多元转型: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J],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2期

[4]廖风华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研究西南金融,2008年第12期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4

一、农业生产经营小规模与大市场的问题

这种“超小型”经济保持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弊端日益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制约。一是与市场农业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从目前农村劳力、农用机械、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看,小规模生产存在着劳动力的过多浪费、机械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和投入单薄等不合理状况,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二是与市场农业对经营方式规模性的要求相矛盾,使得分散经营的产品即使是与市场对路的,也会因缺规模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与市场农业开放性、灵敏性的要求相矛盾。由于思想观念问题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农民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

笔者认为,实现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坚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商品化,不断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市场占有率,全面推进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一)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调整区域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调整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

(二)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项目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龙头企业。今后,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民经纪人是农产品销售流通的主体之一,为一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作出了很大贡献,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着力培育、管理、支持农村经纪人,在经济上给奖励、政治上给地位,及时为其解决难题,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四)引导发展农产品产销协会。运用市场机制,按产业和经济流向,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覆盖的原则,引导组建以农村能人牵头的各类农副产品产销协会,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经济服务。

二、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

县域科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技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低下;二是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三是科技推广应用面不大;四是科技人才缺乏;五是缺乏足够的科技投入等等。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分析,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市)”战略,依靠科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这一契机,全面加强对外经济和技术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大中城市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前来兴办高新技术项目。二是着力盘大盘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壮大。

(二)突出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一是利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二是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努力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促进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并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三是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技术比武活动,激发工人群众的小改小革和创造发明的热情。

(三)突出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

(四)增强科技意识,创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大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专家顾问制度,积极推行科技人员以技术投入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分配,充分发掘科技人员的潜能。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小城镇建设与大农业的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大农业向纵深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作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大农业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大农业的协调发展。

(一)坚持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三大战略”一起抓。努力寻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促进大农业发展的双重效果。

(二)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应把握建设重点,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尽快扭转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状况,提高规划质量和品位。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体制。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通过经营城镇增加投入,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投资限制,用好政策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四)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在小城镇具备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就业条件的农民,分期分批逐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手续。对于在镇区落户的农民,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入托等方面,应享受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租(出让)、统一管理。根据自愿有偿原则,放活土地使用权。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四、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贯彻“节省资源,适度消费,注重内涵开发,实施总体调控,大力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的总方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型经济向资源优势型经济转化,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

(二)对土地、山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认真普查、全面论证。科学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确保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计划性,避免资源大量浪费,争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三)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切实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一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从严查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绝不姑息迁就。三是严格建立项目环境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四是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对治理达标无望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对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艺和设备,坚决淘汰和取缔。

五、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目前,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影响到县域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快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更多地减少农村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一)加大支柱产业扶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实力。重点是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科学确立县域工业经济主导产业,并通过招才引智,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国内市场产品竞争力,逐步盘大、盘强、盘优现有工业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此带动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加快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当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力就业工作的一大迫切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缺乏规范,对此,应加快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权威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系统、预测预报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城乡通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市场法规体系和市场规则,做到整顿与发展并举。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5

关键词:DEA;相对效率值;相关性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03-04

引言

2013年,在全国经济有所迟缓的情况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相对下滑的压力。湖南省省政府及各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经济下滑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极力促进“三量齐升”,全面推进“四化两型”的总体工作部署。实行能够统筹稳步增长、调整结构、促进改革、惠于民生的工作总方针。这样就使得全省经济能够朝着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目标发展。经过初步核算,2013年全省的生产总值大致为2 450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大致为3 099.2亿元,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大致为1 1517.4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大致为9 885.1亿元。全省三次产业结构12.7∶47∶40.3。其中,工业生产总值比去年相对来说大致下降了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比去年大致提高了1.3个百分点[1]。总体来说,还是稳步求增长的步调。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湖南省还不是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相对效益最高的省份,湖南省经济发展空间还是很大。为了更好地发展湖南省的经济,就要了解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益情况。因此,通过使用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来计算评价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一、DEA的简要概述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即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这个模型是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 和 E.Rhodes创立的,这是与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新领域[2]。这种方法自1978年创立以来,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DEA 使用的目的是让数学模型能够有多个输入和输出单元,这些输入和输出单元,简称为决策单元,决策单元用DMU表示。决策单元DMU就是人们所说的,用来判断DEA是否是有效的一个评价指标。当得出DEA为有效时,就可以说明该决策单元是有效的。因此,DEA的应用研究领域吸引了众多的学者来研究,它的好处在于可以本质上地判断DMU 是否是有效用的。目前,该方法已成为评价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相对效率值的有效方法。同时,在1978年的“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也发展起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就是DEA的第一个模型――CCR模型,它的用处主要是用来评价各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后来,在1984年,R.D.Banker,A.Charnes和W.W.Cooper 又提出了另一个DEA模型:BCC模型,这个模型应用主要是用来评价指标的纯技术效率是否是有效性的。CCR模型是DEA最基本的模型,BCC模型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CR模型主要以数学规划的形式来分析评价对象的多元投入―产出单元。通过模型的应用和Deap2.1软件来说明本文选取的每个指标是否是最优的,每个评价对象它们的相对效率是否是最有效的[3]。

二、DEA的两个模型介绍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择是本文计算和分析投入产出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对各个单元的评价分析。当人们运用DEA 方法来评价经济发展效率时,我们可以将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如果只从经济意义上来考察,那么生产可以定义为使用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及货物和服务的投入,这样可以生产出满足我们生活需要的物资和服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投入产出过程。一般来说,人们用资本存量来表示投入的资本,用就业人员总数来表示投入的劳动力。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总量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GDP是最常使用的产出指标,反映投入的收益可以用财政收入来表示。根据所得出的投入产出指标,就可以定义本文的投入产出指标是哪些,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有就业人员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些都作为选用模型的输入输出变量,用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总量输入指标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同时,将输出指标选择为:国内生产总值GD[5]。

本文选用湖南省的14个地区作为人们研究经济发展相对效益的决策单元。在分析和研究时,为了更好地了解2013年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效率情况。于是,本文选取了该年湖南省14个地区的经济收益数据。根据投入产出的指标选取,本文选取以下几个数据作为文章的数据分析,两个输入数据:就业人员的总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量。输出数据:湖南省各地区的GDP值。

四、DEA模型计算与分析

本文在处理数据时使用Deap2.1软件对湖南省14个地区的指标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6],并且从湖南省统计局网站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结果如下:

1.从总体上看,湖南省的总效率平均值为0.841,说明还没达到DEA有效;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61,说明湖南省各地区的投入资源比例不协调,是无效的;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77,说明湖南省各地区投入产出规模欠合理[7]。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湖南省各地区中,仅长沙市、常德市两个地区的DEA单元为有效单元,说明这两个地区的技术效率好,有一个良好的技术环境,使得这两个市的经济发展很稳定,说明投入一定的规模就会有一定的产出效果。同时,这两个地区的规模效率为1,说明这两个地区的投入产出规模很合理,也说明资源配置很合理。

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湖南省各地区中,张家界市虽然不是DEA有效单元,但是这个地区的纯技术效率为1,说明该市的投入产出比例很合适。同时,可以看到张家界市的规模效率没有达到1,但是规模收益处于递增状态,说明这个地区要增加产出的话,可以通过扩大投入来实现。

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湖南省各地区中,衡阳市虽然不是DEA有效单元,但是这个地区的规模效率为1,说明该市的投入产出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也合理,同时,可以看到衡阳市的规模收益是不变的,说明该市也可以通过扩大投入来增加产出[8]。

5.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湖南省的地区中,有10个地区它们的DEA是无效的,而且,它们的纯技术效率也没有达到1。这些地区分别是:株洲市和湘潭市;湖南南部的邵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娄底市;湖南北部的岳阳市和益阳市;湖南西部的怀化市和湘西州。说明这10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投入不合理,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没有达到资源有效性利用。因此,要想增加产出,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合理分配资源,使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化。

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就可以通过结果来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1.从DEA有效性的分析来看,湖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均未达到最优程度。总体来说,全省经济效率值是偏低的,这就说明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数据来看,只有长沙市和常德市是最有效的,说明这两个地区是投入与产出是均等的,投入多少就会产出多少。除了这两个地区,其他的地区都是无效的,说明湖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和规模存在着差异,投入与产出不是均等的[9]。

2.从DEA的非有效性分析来看,湖南省的多数地区虽然不是有效单元,效率值都小于1。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到这些地区的规模收益是显示递增的。所以,可以通过增大投入来扩大产出的办法,实现经济有效的发展。

3.从总体上看,湖南省总的经济发展效率值还是较好的,总体还是呈现出一种向前发展的态势。从表中数据的规模效率可以看出,投入产出之间的差距都不是很大。合理地分配资源,使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很关键。

4.建议:从上页表1和表2来看,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拖后腿。所以,有必要采取一些建议和办法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从投入产出的最优角度来说,湖南省就只有长沙市和常德市这两个地区最有效的,它们的投入产出是最优的。所以,只要增加投入,产出就会明显地增加。本文使用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就业人员数量作为投入产出的指标。因此,这两个地区要增加投入,使得产出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这两个地区的就业机会,使得这两个地区的就业人数有所提高,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其次,从投入产出的非有效性来说,除了长沙市和常德市外,其他地区都是非有效性的。其中,张家界市的纯技术效率为1,说明该市投入产出比例较合适,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较为合理,使得只要增加该市的就业人员就可以增加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以,张家界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地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10]。

最后,从第4页表1可以看出,衡阳市虽然不是有效单元,因为该市的总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没达到1。但是,衡阳市的规模效率却是1,说明该市的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只要调整好投入产出的结构比例,经济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升。比如该市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增加就业人员,这样就可以增加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样的,该市也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加大投资数量和数目,这样也可以加快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效率值和纯技术效率值都没有达到1的地区,说明这些地区的资源配置不是很合理,资源使用效率比较低。资源配置不合理会导致经济脱节,出现落后的发展局面。应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充分运用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积极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不断地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这样才可以使各市的经济快速发展[11],实现湖南省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实力地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综合研究室.湖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湖南:湖南省统计局,2014:3.

[2] 吴越,谷明玉.DEA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3,(1):131-136.

[3] 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J.of Ops.Res.,1987,(2):429-444.

[4] 姬鸿恩,陈浩,李咏娟,刘丽.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科技活动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8):21-24.

[5] 高亚春.基于DEA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相对效率评价研究[J].统计教育,2009,(1):1-8.

[6]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0.

[7] 雷陨平,Robin Qiu,刘思峰.基于DEA的物流产业效率测度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7):61-66.

[8] 欧光军,孙玉平,简利君.基于DEA分析的高新区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108-112.

[9] 肖小爱.湖南各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J].邵阳学院学报,2012,(1):75-78.

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范文6

关键词:变电站;监理质量控制;220KV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变更电压的级别,运输、配送电能,主要包含变压器、线路开关设备、母线、电力系统质量、监理安全控制要求的设备和建筑物等。本文结合国网电力行业的特点,分析和探讨变电站的施工方案,并着重阐述220千伏特变电站监理、质量安全的控制对策。

一、220KV变电站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1施工前准备阶段的监理任务

编制每一个环节中施工工序的方案、工艺要求、监理、质量控制对策,在设计时要对变电站在施工途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技术盲点予以校正、将所有影响变电站正常发挥作用的隐患都遏制在萌芽状态,确保施工不出现大意外;此外,个别施工技术人员要提前规划、安排好任务,努力完成水电安置、选取地点方位、施工设备等前期预备性任务;在选择工具展开施工的时候,必须紧密服从和服务于施工的工程顺序、进展情况和目标,选用优良的设备,加强技术革新,有步骤、有规划地完成既定任务;施工部门负责人要根据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妥善把握好常规施工与施工的双项需求并科学搭配施工技术员;依照工程进展拟定建材采购规划方案,密切依据工艺需求与采购规划精密验收材料,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快使物资入库,依照各项物资的性质差异,减少物资在库存管理中产生的损失,降低库存成本。

2施工阶段的监理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在变电站的施工途中,质量监理任务应坚持"实时控制为主、现场预防为辅"的总方针。任务的关键就在于三大基本步骤、环节:作业前协调、作业进程中不断检测以及任务竣工后验收。所有都应当以变电站施工设计图纸为标准,以现场的实际数据为参考,切实紧抓预先调控任务。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从预防、控制的视角上思考问题,抓重点、抓关键,对重要施工环节的要害部位开展动态控制。在整个变电站施工监理控制任务中,要严把每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关,对整个变电站工程的完整方位和所有过程都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逐步达到对监理质量的完全掌控。变电站施工监理部门要科学分工,明确每一位监理人员的职责,强化责任落实,针对直接关乎到变电站质量的半成品配件和原材料要进行细致严密地定时检测,将可能危及电力安全或妨碍变电站施工正常运行的设备或原料禁止带入施工现场。依照变电站施工规范合理安排实验,对每一项分环节工程和隐蔽任务展开一旁监理和验收。定期审核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强化对新材料的现场评定,待其审验通过后经确认方能在变电站施工现场中运用。在施工时,假若承包方变换或填充已获批的施工设计方案时,需由监理工程师来最终审查,并报请监理部负责人书面签字确认。

例如在广西苍梧220KV的变电站,220Kv与110Kv出线各3回,10伏特有8次出线。土木建筑的项目主要有主建筑物、电缆沟、辖区道路、排水、照明、接地等。现场必须竖向布置,延续平整的坡度,其中,主控楼有1栋,是2层建筑,10千伏特负责配电的房间是1栋1层。主控楼使用条状和单独的柱基基础,普通的建筑物均采用砖混的构造。除了个别构支架脱离于土层之外,其他的基础非常深厚,所以需使用人用挖孔桩基去处置,剩下的构支架基础和建筑物均要毛石混凝土去处置。

监理部在应对变电站施工的工程改变难题时,若设计更改是由于施工以前设计方缺乏详尽的思考,原设计确实暴露出了明显的漏洞,致使工程设计的变换,施工方一定要与原设计方强化交流和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提交具体的设计变换书面档案。假若在变电站施工的同时,施工部门由于施工本身出现了问题而要改变条件,施工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向监理部门以书面形式提交正式的设计变换申请,监理部门的技术工程师还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报告展开仔细、严密的审核,审核完毕后,施工方就可以将变换的设计档案转发给设计方予以备案,经设计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方能生效。

二、220KV变电站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1强化质量预防和过程控制,促进监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在220KV变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前,项目部就要依据《变电站质量监理和控制办法》以及《质量规则》等重要文件和施工的设计图纸、验收规章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地质量控制和施工技术措施文件。并上报给项目部,由项目部负责在施工中具体实施。在监理控制时,需紧密考虑220Kv变电站的线路情况,例如,若在交通不便、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形,220Kv变电站的全长超过8000千米,全线需双回路架构,一共采用了19基的直线式铁塔。有3类是基本的样式,分别为:挖掏式实时浇灌基础、压力式层次基础和倾斜柱板实时浇灌基础。19基铁塔共有耐张塔8基,直立式铁塔有11基,统一使用铝绞线,由2*LGJX40/40型号的钢筋芯片稀土制作而成。

2明确各部门的质量安全管理责任

220千伏特电力行业直接关乎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市场对内部和外部的开放范围也大相径庭,电力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针对电力行业本身不可忽略的价值和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各部门就要构筑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负责人的安全作业检查机构,明确各级技术人员的施工安全责任。更充分、有效地体现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状况。项目部还规划在个别闲置的场所张贴宣传警语以提高各方的安全意识,为实现安全责任制度的生动化和规范化,项目部要求每两个星期,项目经理都要在工程现场与职工一同体验工作,经理通过身体力行,并科学示范,会高标准地将安全责任生产制度落实到位。

3加强变电站监理、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国家电网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电力行业都注定会成为稀缺的能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尽管这一局面在近年来会有所改观,但华东沿海发达省份对电力市场的需求仍然非常大。基于上述电力行业的特点,在220Kv变电站的监理与各项质量安全控制任务中,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变电站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这就要建设一支业务素养强、技术本领高、服务能力到位的220Kv变电站质量监理技术队伍。为此,首先要加强监理、质量检测等各部门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员工在学习中还要相互切磋220Kv变电站监理、质量管理等诸方面的常识,这样更有利于各部门协调一致地完成既定任务。要专门安排讲解员对以前其他单位出现的相关故障类型着重予以介绍,探寻事故出现的根源,让大家从反面汲取教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增强各部门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员工平时表现与其绩效评比相挂钩,不断提高各部门职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员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变电站监理工作中。对于本部门未转正的职员要统一培训、集中考试,并由本单位档案部门对其考试成绩予以存档,并及时择优录取。

三、220Kv变电站工程事后控制的监理安全对策

1变电站的土建验收要求

在220KV变电站施工后的验收阶段,需保证外墙面与内墙面要确保无脱落的墙面、无裂缝现象,分隔深度、宽度均匀,表面平整、光滑,墙体缝隙的填充整齐、充实,没有斜坡、裂缝等明显漏洞,涂料颜色均匀、一致,没有起皮、掉粉等缺陷。除此之外,楼地面需要表面光滑,水磨石地面需要光滑;此外,门窗安装必须牢固、门窗的开关必须高度灵巧,安装需要稳固;屋面防水需要符合构造和设计需要、满足施工管理规范。排水需要做到畅通、防范渗水情况发生。

2变电站的室外配电装置建筑要求

围墙、挡土墙需没有塌陷和不平均下沉,墙面保持干净、症结。重点的是主主变压器系统、220Kv或者110Kv构造以及支架基础、10KvV或35Kv设备基础,所采用的沟道电缆和地坪等需要合乎变电站施工规范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验收合格。220Kv的油池假若有沉降的需要,则必须依照规定进行,混凝土要耐用、密实,标高与几何尺寸无多少差异,基础连接与设备也没有垫片。

结语

220KV变电站监理管理与质量安全控制,必须从电力行业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精心布局监理方案,策划监理步骤,对设计、施工、验收时的问题及时予以把握,使变电站监理和质量监督任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周建恩.220kV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的实例[J].电力建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