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1

【摘 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主动适应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新时期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为切入点分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文章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教师角色;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83-01

一、幼儿教师在儿童成长中的角色

1.幼儿教师是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蒙台梭利指出新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其首要问题就是儿童生活环境的提供,必须为儿童能力自由发展的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的职责就是给儿童提供 “有准备的环境”:一种是物质环境。创造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提供有吸引力的、生动的、实用的设备和教具;一种是精神环境。即对待儿童的态度,教师本人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教师要能理解儿童,适应儿童的需要,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能独立活动、自然表现的空间。不要把自己当成权威,不要只注意到儿童的坏脾气和如何纠正儿童错误的行为。

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埃里克森提出3~6岁的儿童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生理上更加独立,语言更加丰富,思维越发活跃,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体验自我的能力,他们正在创造自我。但另一方面儿童对这些能力尚不能娴熟地运用,在活动中容易产生怀疑遭遇挫折,所以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示范和鼓励,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教师及时的鼓励,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更强。教师应时刻准备着在儿童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但前提是引导儿童向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包办伺候,更不是放纵儿童为所欲为。

3.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理活动的研究者。每个儿童都拥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儿童每一点微妙的心理变化都值得教师关注。因为儿童每次不寻常的反应都有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每次发脾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冲突的外部表现。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了解这些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事实。作为幼儿教师,对儿童内在秘密的探究,是其教育教学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如果幼儿教师不去研究每一个儿童,就无法深入其内心世界,就无法了解其独特的个性,那么“因材施教”这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具备探索研究能力已成为现在幼儿教师能力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认识自己。做一个谦逊、沉静、有爱的教师。教师在职前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认识自己,系统地剖析自己,以便发现身上某些阻碍其理解儿童的缺点,比较典型的表现如专制和容易发怒的脾气,这两种元素叠加在一起使儿童的需要被成人指引或压制。作为准教师,必须检查自己摒弃专制,变得谦逊和有爱,这也是教师必须经过训练获得的美德。另外,幼儿教师还得是一个沉静的人,这里所说的沉静是指谦逊的品质和理智的头脑,是理解儿童所不可缺少的。

做一个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职前应该多方面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艺术技能,如声乐、钢琴、舞蹈和绘画;体育技能,如编排儿童体操、儿童体育游戏和运动;教学技能,如熟练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组织设计技能,如活动设计、环境设计等。其中,最为核心和个性的能力体现在教师的观察、沟通、对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和评价上。

2.认识儿童。要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认识儿童,认识儿童才能帮助儿童。认识儿童要做到两点:第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应具备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以能够影响儿童健康的审美,满足儿童天真、好问、求真的特性。重点是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精通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与需要;第二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一位出色的观察者,才会耐心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儿童的各种自由活动。当然观察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训练,包括观察技术的提升、科学观察态度的养成和强烈观察欲望的激发等。

3.学会共处。“学会共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基于双方对人格、地位及主体权利的尊重,在合作意向上的交往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儿童往往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是活动的掌控者,幼儿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教师应该基于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以伙伴关系来指导儿童,学会倾听儿童的声音,并掌握好对儿童活动进行干预的时机,过早、过晚或全程干预都得不到好的效果,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显著差别,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定位于技能应用型人才。鉴于此,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谦逊、慈爱的美德,宽广的知识结构,具有先进的幼教理念和较强的保教能力,兼具琴棋书画的教学技能,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交往,勤于思考的学前教育一线教师。

2.科学设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般院校都会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幼儿园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来开设课程。一般分为四类课程: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上更为重要的是课时比例的安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增强应用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3.教学模式理念的革新。幼儿教师是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心理活动的研究者,这种角色期望要求教师懂得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具备与幼儿互动的知识与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理念上都要进行一系列革新。

(1)专业理论课技能化。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基点,贯穿儿童中心的理念。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化为观察儿童、回应儿童、解读儿童能力的获得。理论知识学习目的是为了发现儿童,熟知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所以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学会记录,并进行解读,以此来制定符合儿童需要的教学活动。

(2)专业技能课教育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主要是艺术技能,对艺术技能的学习不能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技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这些技能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帮助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所以,技能课的学习要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认识儿童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让儿童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技能课不再是冷冰冰的技艺训练,而是充满更多教育的元素。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2](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2

师范生职业认同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等的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已有研究认为,幼儿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教师培养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研究就成为近年来的新课题。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给出一些有效建议和对策,希望有助于学前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增强,培养更多更好的幼教师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国内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问卷146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8%。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以小型座谈、个别访谈为辅。调查内容包括: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动机和专业了解程度、在学期间所感受到的社会评价及影响、本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把握,以及作为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态度、对幼教职业的坚定性等。

三结果分析及探讨

1.入学前对专业缺乏足够了解,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了解,对专业“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65.8%。有一部分(30.1%)学生对这个专业略有了解,只知道以后要当幼儿园老师,仅有4.1%的同学认识清晰,超过一半(65.1%)的学生是因为“服从志愿”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因此接近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而在“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中,各种原因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兴趣”、“父母老师的建议”、“认为是份好职业”等。从整体上看,这种专业选择动机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前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

2.入学后随着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职业认同感逐步增强。

(1)比较喜欢学前教育专业。在问到“是否喜欢该专业”时,选择“喜欢”、“一般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89.7%,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本专业,这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职业情感的培养非常有利。大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了解逐渐加深了对专业的感情。约1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本专业。

(2)从教意愿与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统计显示,超过一半(56.8%)的学生表示比较想当幼儿老师。影响被试从教意愿的原因按从多到少排列主要有:“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假期多”、“工作稳定”、“自己比较适合当幼儿教师”等。但仍有近乎一半学生不愿意从事幼教职业,其原因则依次为“待遇不高”、“不适合做这行”、“职业发展潜力不大”、“社会地位低”等。同时,大部分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也较强,约74%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成为幼儿教师,26%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3)对幼教职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角色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幼教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的学生占24.7%;认为这是个“崇高的职业”的占61.6%;认为这个职业“清贫”的占10.3%,认为这个职业“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占3.4%。被试中76%的学生认为从事幼教工作“奉献的同时也有收获”,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自己与幼儿教师密切相关,同时,仅有30.8%的学生有较强的角色意识。

(4)对于做幼儿教师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被试中虽有56.2%的学生表示“和孩子在一起很幸福”,却仅有15.1%的学生认为这个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综合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虽然能意识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但不少学生在心底无法认同教师工作带来的乐趣,也无法感受到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学前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乐观。调查显示,91.1%学生认为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比较受幼儿园等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非常好,很容易找到工作。当然,随着幼教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学生培养数量的越来越多,受地域差异和幼儿园水平差异的影响,竞争压力在逐渐增大。

4.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尊敬度不高。被试学生中,认为幼儿教师受“一般尊敬”、“不受尊敬”的比例高达84.2%。而访谈也显示,有些同学认为幼儿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是社会地位远不如其他阶段的老师。

5.专业坚定性不强。约40%的被试“愿意”和“非常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69.1%的被试只想把幼教职业作为过渡,以后会选择更好的职业,少部分同学压根“不打算做幼儿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表明,学前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尚好,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也表现出对幼教行业良好就业的期待,对幼教职业的喜爱度和自我效能感总体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待遇低、社会尊敬度不高等负面因素又影响着学前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使其“专业坚定性不强”。笔者认为,切实增强学前专业在校生职业认同需要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以及学生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转变、提升幼教职业形象。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社会上对这种国家的“非义务教育”认识不一,学生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幼儿教师社会认可程度不足,需要政府、媒体积极投入,多做工作,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可以通过宣传以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更应如此,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改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还必须考虑到以“经济报酬”为核心的衡量元素,因此需要国家及地方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同时,更要积极制定符合时展要求的幼儿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增强幼教职业的吸引力。

2.制定更加合理的招生政策和专业分配政策。学校在招生时可以详细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吸引优秀青年,包括吸引广大男性学生加盟幼儿教育。这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会对职业有较强的认同。在对服从志愿的学生进行专业分配时,笔者认为学校应更加人性化,以就近原则为主,自愿、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增强专业坚定性极其重要的主观因素。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精简专业理论课程,增强实践的指导性。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能适度地精简理论类课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其学习的效能也会有所增加。同时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实践渗入理论学习中。可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全实践”观,专业课程设置要重视实践环节,也增加考试环节中的实践内容。在校外实习时,建议学校进一步将实践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细化具体化,从微观层面加大老师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例如对实习状况进行“蹲点式指导”(及时的现场跟踪指导)、对实习成果进行细致的评价等。

(2)加强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培养专长。精简课程后,学生训练技能的时间基本得到保证,专业老师应通过定期的技能测试,督促学生提高基本技能水平。学校也可以给本专业配置专门的技能训练老师或者是制定更完善切实可行的专门的技能教学大纲,来增加技能学习的有效性。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条件的方面有所专长。

(3)突出学前专业特点,加强职业情感培养。学校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学前教育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幼教角色意识。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培训以及教师课堂中的渗透,也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的在职幼儿教师为学生做一些知识、心得的讲座;各年级学生之间进行座谈或者结对子互助;学习优秀幼儿教师的事迹等,让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理解幼教职业的内在价值,使之与自身成长密切联系起来。

(4)优化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老师必备的素质,也需要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独特的特点。比如:热爱幼教事业、富有爱心、活泼开朗、表现力丰富等,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专业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经验。如果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那学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建议高校教师能多到幼儿园了解幼教理论在幼儿园落实的真实情况及幼儿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

4.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养成对幼教职业的高度认同。

(1)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的价值,认真看待自己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自豪,不要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职业地位和作用。要有良好的心理接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少一份质疑和退缩,多一份坚定和勇气。只有自身素质的切实提高,真诚付出,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3

“90后”学生 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认同感

一、前言

所谓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多元维度发展,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等逐渐成为其显著特性,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及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逐步加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并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出勃勃生机。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给予他们较高的人格期待,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幼儿教师是代表国家利益,培养新生一代的。幼儿教师是引领幼儿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进入正规学习生活的重要中介和桥梁。但是,在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认同感不高,专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甚至不时发生一些有损师德的虐童事件。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认同感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题。

二、“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分析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却也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任性自我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且寄予厚望的一代,他们聪明但也轻狂、理性却也躁动,甚至是成熟与盲目并存,这些显著的心理特征导致大学生们在个人专业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在职业认同感的养成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

1.专业选择带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由于近几年学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幼儿教师的师资需求增大,且在职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呈现整体良性发展态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人带有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他们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是否适合做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学习中存在不适应,甚至产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迷茫情绪,进而出现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2.自我提高意识淡薄导致专业学习、职业能力提高发展缓慢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的现象,这与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态度欠佳、学习效率不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精力,克服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特别是声乐、键盘、舞蹈、美术等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零基础的困难。这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作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敷衍、畏惧、懈怠等不良情绪和行为都会延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3.保育和教育兼顾的工作性质与“90后”大学生成长历程存在冲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目前,随着幼儿园保育教师岗位的逐步取消,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正逐渐转向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兼顾。这其中的保育工作需要教师工作细致、周到、责任心强,甚至要拥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90后”大学生是衣食无忧,甚至是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其中的一些人面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产生一些畏惧、抵触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如何使学生们从内心短时间内接纳和认同这些服务性质显著的工作,并能愉快的胜任保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引导方面应该大力度探讨的课题。

4.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热情及部分学生的消极性格,从而埋下入职后不称职行为发生的隐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职工应当尊重、爱护幼儿,禁止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由于一些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缺乏必备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热情,未能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的崇高社会价值,再加上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幼儿及他们的消极性格,如怠惰、自卑、跋扈、粗心等,因此不能排除在入职后不能与幼儿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生硬、不公正,缺乏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幼儿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出现。

三、培养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方法与建议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高校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与塑造,才能完成为国家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一项公共事业,是一项助人的高尚工作。因此,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当务之急。

1.以人为本、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基础

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他们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更需要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人能够成长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职业高等院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们特别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人为本,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1)要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远大的职业理想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引导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并进一步规划远大的职业理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师这一曾经被世人冠以“看孩子的保姆”“阿姨”等不公正待遇的职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尊敬与认可,这无疑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构建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但与此同时,与幼儿教师地位的提高并存的是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幼儿教师的岗位竞争、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也随之而来。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精神,即坚定的教育信念、强烈的教育意识以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高度的认同感,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能力,即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一专多能的岗位技能、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积极主动的专业学习、发展提高自我的意识与行动。

(2)要加强性格的锻炼

个人性格不同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对情绪的控制与调节往往有很大差别。例如,性格外向的教师,热情、善于交际,但也易激动、粗心大意,甚至容易发脾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表现都是不利于做好幼儿教师工作的,甚至会导致不称职行为的发生。而性格内向的教师,安静、做事周密、严谨、细心,但也可能不善于与人交往,不能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这在需要沟通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幼儿园也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阶段,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只要有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他们的一些不良性格特征完全是可以调整的。

2.师德塑造、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关键

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很多,包括来自社会变迁、国家政策以及高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学生自身。归根结底,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丰富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的价值观等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幼儿教师之源,它帮助学生们如何做“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本质的最根本的诠释。只有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才能作为名符其实的“人才”融入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快乐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他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并不尽如人意,诸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频现,高校应正视这一现实,积极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2)良好师德的塑造是培养幼儿教师之本,它约束学生们如何做“事”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无疑,师德规范是高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这意味着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进一步分析,教师师德的养成仅靠教师自省又是不够的,甚至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许多发达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给予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细化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如果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基于法律意义上的强化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3.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应有针对性的开展,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如果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工作在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到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内容单调、手段呆板、形式陈旧等问题,则无法适应当今大学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1)正面引导,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积极培养

为了配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工作,应积极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用先进的幼儿教师典型引导,用具体的学前教育政策引导。具体来讲,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既要使学生明确幼儿教师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幼儿教师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又要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的力量,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反面警示,消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称职行为发生的隐患

近一段时期,屡屡曝光幼儿教师的不称职行为,甚至是虐童事件屡见不鲜。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理智的分析反面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背景,做到正确明辨是非,保持头脑清醒。并且应培养学生们对幼儿教师职业应随时抱有一颗敬畏之心,明白遇事随心随遇、以自我为中心的严重后果。防微杜渐,吸取教训,充分发挥反面事件的警示作用。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应仅仅是正面引导,还应有反面警示,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培养与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3)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影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决不能闭关自守、坐而论道,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教学方式,精心组织实施培养计划。走出去,是指要合理安排幼儿园的实习、见习计划,使学生亲身感受幼儿教师工作的内涵。请进来,是指要适时邀请一些优秀的一线幼儿教师、有突出成绩的本专业毕业生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的魅力。与课堂教学相比,这些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往往是巨大而显著的,且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应充分挖掘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4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

1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养培养履行了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学前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教师做到践行所有职业人员都必须践行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迈入学前教师职业的第一门坎。其次,学前教师从属于教育行业,学前教师还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师的基本资格。

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及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是每一位中国教师都必须达到的职业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要求学前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关爱学生是学前教育老师必须达到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学前幼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否友好将直接成为影响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书育人与终身学习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责和自我修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求学前教育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榜样,因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之前尚未接受过其他教育,在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时,他们的最基本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老师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这也要求老师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要严格按照一个合格学前教师的标准执行,这也为其今后步入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助于其提前适应学前教师的教师角色,学前教师的道德素养形成自己的习惯,在步入职位后有利于学生在最快时间内进入学前教师角色并具有良好表现。其次,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幼童而言,由于拥有了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学前教师,幼童会更容易具备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这对于幼童之后的人生路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就业观错误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一门职业。而他们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喜爱,而是基于一种扭曲的就业观,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后,所面临的学生都是3~6 岁的学前儿童,不需要对其进行太过专业的教育,也不用对他们费心管教,工作比较清闲。在这种就业观的指引下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生时期并不会过多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也较为散漫。持有如此就业观的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随处可见,这也让我们为之后学前教师的整体素养抱有一定的怀疑。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较少,并且课程设置不具备延续性。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关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部内容,而课程设置没有延续性,则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只是基于课程学习期间,在结束课程后,有关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也难以形成优秀道德习惯,更别提习惯的保持。

3 先进教育理念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由于这些教师多为师范类学校毕业,并没有实际进行学前教育的体验。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道德素养培养,都是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因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并不能够满足其之后的学前教师岗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若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实际需要,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也很难达到学前教师标准。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对策

1 转变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负责教学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养,使其教育理念能够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相契合。比如,为了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一些学前教育学校展开教育合作,每年派发自己学校的教师到学前教育学校担任见习学前教师,了解学前教师的教学氛围,只有真正有过学前教师的教学经历,才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产生相应的教学启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才能够更加贴合学前教师的职业标准,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真正专业化的教学。

2 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成效低是各个专业课堂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无聊与呆板,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不集中,玩手机与睡觉也成为了课堂常态。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后所从事的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若长时间无法在课堂集中,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的。因此,老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讲述道德素养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见习学前教师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学前课堂,与学前幼童朝夕相处,以此来体会到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3 拓展教育内容

不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层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书籍并不适用于全部学校,学校若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使其在上任学前教师时能够得心应手,就应该通过撰写校本课程的方式,为本校学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状况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将本校从事学前教师工作的毕业生的学习心得以及从业经验编撰为教学案例,供学弟学妹参考学习,让当前学生能够得到一些有关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素养培养的经验,为本校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最专业、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应该让职业规划课程真正发挥其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引入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各项素质与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的差距,然后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素养培养。

4 完善培养评价体系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化 现状 发展策略

相对于其他的成熟专业而言,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学前教育(幼儿教师职业)更是如此。赵康博士的专业化理论对各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本文以其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化的现状和发展的策略。

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化的现状

赵康博士概括提炼出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

Ⅰ.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专业是正式、全日制且通常复杂的职业和它的成员的主要收入来源。专业代表了一个根本、持续而又常常是共同的身份。[1]

Ⅱ.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专业的成员发起组织诸如学会、协会、联合会这类设定入会资格的志愿民间组织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个人利益及设立章程和伦理法规,规范专业人员的行为以保障客户和公众的利益。[2]

Ⅲ.知识和教育。成熟专业具有一个经过界定、深奥且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知识体系能够通过一个教育和培训的机制/过程传授和获得,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且也许格外的困难……一个成熟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被系统、普遍的组合成大学的学位课程,修完这些课程的毕业生则是该领域的准专业人员。[3]

Ⅳ.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专业承诺通过有效地内部治理和伦理、诚实的职业实践服务于它们的客户和其本身至于其中的社会,保护客户和社会的利益和福利”(Gallessich,1982:41)。[4]

Ⅴ.社区的支持和认可。专业在其中运作的社会及专业为之服务的客户认可一个专业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规范,从而导致国家为该专业设置一个特许的市场保护。“市场保护通常以一个治理和保护一个专业实践的法律文本形式出现……其中可以包括从事这一专业所需的教育等资格条件及哪些行为被界定为非专业与非法、因而会相应得到的制裁”(Kuber,1986:94)。[5]

Ⅵ.自治。“专业人员组织起来的最终成果是自治和伴随而生的威信……自治专业的成员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被信托于接受和保护特殊信息。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巨大的影响力”(Gallessich,1982:4)。[6]

以此六条标准衡量,对我国学前教育的专业化现状的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早已普遍设立,幼儿教师也成为一个巨大的职业群体;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研究会(学会、专业委员会)已经普遍设立;学前教育学的系统知识体系已初步形成,在部分高校中也设置了学前教育学专业学位;由于属于基础教育,它天然地具有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我国制定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还有一些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为学前教育的举办、管理等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这些意味着学前教育职业已经是出现的专业或者说形成的专业。

但是,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尚未充分成熟和完善。

(一)专业组织松散乏力,伦理法规尚未形成。

尽管国家级的专业组织――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已经成立,并且拥有很多会员单位,但是这些专业组织主要是由高校里教育学/学前教育的研究者组成,实际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人员参与较少,且专业组织比较松散,组织活动不活跃、不规律,凝聚力不强,社会威望也不太高。由这些专业组织发起组织的专业伦理法规还未形成。

(二)知识结构缺陷明显,专业培训陈旧落后。

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学位,但是学前教育学的知识系统还相当单薄,权威专家少,标志性成果少。而且,现有学前教育学位点少、招生少,培养的人才进入学前教育职业的更少。学前教育教师大部分是从幼儿师范或职业幼师毕业,他们具有一般教学技能和弹唱舞美的基本功,但是在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文化理论和专业素养方面相对不足,专业发展后劲不足,专业创新能力弱。同时,在幼儿教师培训方面,存在培训机会太少、培训内容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短板”使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发现者与使用者分离、探究者与实践者割裂。

(三)社会公众期望偏低,专业身份认可度低。

社会和家长对学前教育职业专业性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些人认为女孩子初中毕业就能胜任,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一些人只是把幼儿教师看做特殊的“保姆”,幼儿园就是照管儿童的地方;一些人把学前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前阶段、应试/智力教育的预备期……公众也很少把幼儿教师当做专业人员,或拿专业人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体来说,社会和公众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偏低,没有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可、尊重和支持,幼儿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偏低。

(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市场保护门槛很低。

尽管我国制定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其他一些零散的相关法规,但是一来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属于规定、条例层面,比较零散,立法层次偏低,法制地位偏低,保障力弱;二来一些重要的根本问题没有规范、落实,如忽视幼儿园的权利;未对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进修、医疗保险等予以切实保障等;三来对学前教育市场保护的门槛偏低,如规定了幼儿园注册和审批的程序,但对幼儿园注销、转向等未做规定,又如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资格规定笼统、要求偏低,等等。可见,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专业要求很基本,专业保护也很微弱。市场保护有两个作用:一是保护合法的专业行为,二是阻止和惩罚非专业行为。在现有法律法规下,稍具条件的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兴办幼儿园,非专业行为难以得到阻止和制裁。

(五)专业自治程度较低,专业威信尚未确立。

自治的实质是专业人员对本行业的专业事务拥有决定权。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似乎处于整个教育系统地位阶梯的最低层次,学前教育职业及幼儿教师群体还缺乏或者说没有恰当的自我评判和控制的权力,在国家形成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面也没有什么影响力。这些方面的权力和影响力基本上由政府部门和高校里教育学/学前教育的研究者来控制,而不是由学前教育的实践者、从业者来掌握。专业自治尚未形成,由此带来的专业权威自然也无法确立。

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赵康博士还提出了专业发展四要素说:“……一个专业化工程始终卷入职业、国家、高校和社会(客户和公众)4个实体要素,专业化过程中充满了以上4个实体要素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作用,而一个专业化工程的最终成功则极大地依赖于这四者合力的正确取向。”[7]

以此四要素为框架,我提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若干策略。

(一)职业层面。

从职业活动本身看,学前教育的人员专门化程度、伦理法规和自治程度都需要提高或完善。

1.提高学前教育人员专业水平。

提高职前选拔标准,从人员招聘来说,在我国公众要求日益提高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高选拔幼儿教师专业学历标准和专业素质要求是大势所趋。在职幼儿教师则要积极进行职后进修和继续教育,逐渐达到学历上以本科为主的幼教师资队伍。幼儿教师要以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为职业目标,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做反思型实践者,探究型学习者、互助型合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2.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应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教师,科学制订教师专业发展梯队计划,以及各梯队教师的发展目标和培训措施。其次,积极创造学习研究条件,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强调个人学习基础上的“组织的学习”,如通过名师带动、学科联动、课题驱动等方式建构学习型小组,达到相互启发激励、个人的智慧逐渐演进为组织智慧、组织知识大于组织成员个人知识之和的目的,使组织不断创新和发展。再次,鼓励幼儿教师进行园本教研,使教育实践更具有理性和创新性,也使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最后,采用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模式和方法体系,包括档案袋评价法、现场评析、反思记录、自我评价等具体方法,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

3.发展专业组织,健全专业伦理法规。

学前教育学会、协会、研究会等专业组织是业内人员进行专业交流、提高整体专业水平和专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各省市要完善和健全学前教育专业组织,着力吸收学前教育机构及其教师(从业者)加入,并积极发挥专业组织的作用,将专业组织活动常规化、精细化、深入化、制度化,大力推进行业自律,逐渐提高专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在专业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逐渐提高以后,应该逐步健全专业伦理法规,为学前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自治奠定基础。

(二)国家层面。

1.重视学前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赖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首先应从思想观念上提高认识,要像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一样重视学前教育,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各级政府还要从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尤其是教育发展规划中,对其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保障等有充分的考虑。又如,鼓励民间和个人办学,对捐赠办学的个人和团体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大力举办学前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再如,明确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机构,中央、省、地、市应设立学前教育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县级应有专门机构或专职干部,实现学前教育管理的专管专干。

2.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专业行为。

应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为学前教育专业化提供法律保障和市场保护:首先,要改变既往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立法层次偏低、不系统、保障力弱等问题;其次,要提高和严格对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要求,对幼儿园的管理、监督、注销、转向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再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明确幼儿教师资格制度,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等级,将其待遇与专业职称挂钩;最后,对一些根本问题给予明确规定和切实保障,如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民办幼儿园的地位、权利,各级政府的责任,幼儿教师的权利、待遇、培训进修、医疗保险,等等。各省市也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地方性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形成层次完整、衔接紧密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和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及其专业化。

3.纳入公共预算,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成熟专业的标志之一。在我国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总量之中,学前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只有1.2%―1.3%,多年不曾增长;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一比例都达到6%以上。学前教育在国家财政性教育预算中也没有单项列支,各地少有或没有单项列支。而且为数不多的财政性经费绝大部分也投入到少数公办幼儿园中。因而,在经费支持方面,应将学前教育事业纳入公共预算,明确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性教育预算中单项列支学前教育投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明确规定逐步加大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性投入中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等等,切实做到学前教育的积极投入和长效投入。另外,我国要学习国外先进做法,采用多种形式对民办幼儿园给予公共资源的奖励和资助(如资助专项经费、设备、教育资源和教师培训等)。

(三)高校层面。

1.联合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学科专业知识的发现者与使用者分离、探究者与实践者割裂的现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如:专家通过“研究―开发―推广”模式研制的课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法使用。[8]因而,必须改变学科专业知识的探究者和实践者之间自上而下的“输出”与“接受”的单向度的关系。高校及高校学前教育研究者应积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联合学前教育工作者,建立双向平等的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体系,共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如,可以通过“专家带动”、“校”“园”联合、建立学科基地等形式帮助学前教育机构建立起自身的研究力量,培养出自专业实践领域领军人物。

2.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点,扩大招生人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目标为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为75%;而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是从幼儿教师的数量上来讲,就存在很大缺口。高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准”专业人员的重要基地,有必要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点,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为学前教育提供师资储备。

3.改善教师培训,促进职后专业发展。

政府牵引下的高校是学前教育培训的主体,高校要在幼儿教师职后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更具系统化、多样化、前沿性、内容丰富的学前教育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经验丰富的学前教育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开展更有针对性、应用型的培训课程。

(四)市场层面。

市场期望合理化。市场和公众应该认识到,学前教育既不是保育部门,也不是小学教育的预备机构,它是建立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和规律,也许需要和小学教育“打通”或“整合”,但绝不会被小学教育同化或合并。市场和公众要求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归根到底也要依靠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因而,要从“形成中的专业”的视角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学前教育,肯定其专业定位,支持其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对学前教育职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 专业认同 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伴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长足发展而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并表现出理性化倾向,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然而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恶性流动等问题却给学前教育的进展带来了困难,这也进一步使以培养幼儿师资为主的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目前学前教育类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21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探寻造成其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本次调查中,男生2人,女生210人,年龄18-23岁,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率为93.87%。调查按班级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内容涉及基本信息、专业兴趣、专业压力、求职意向等方面,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0.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1 专业兴趣及原因

问卷题目“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欢程度如何”、“你未来工作时是否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分别用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从“很喜欢”或“很愿意”至“很不喜欢”或“坚决不做”采用5等级划分,其频数分析见表1。

另外。我们分别把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生年级、是否参加过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进行t检验,没有显著差异;而专业兴趣与生源地及学生高考前的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职业目标与年级、是否是见实习、生源地、高考前专业之间均没有差异(见表2)。

问卷中“如果你愿意从事本专业,主要是因为”、“如果你不愿意从事本专业,主要是因为”(可多选)两题是用来了解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

我们把每种原因的选择人次进行了统计,并按照是否是见实习、年级、生源地、高考前专业分别作频数分析,进行x2检验。在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四种分类均未有显著差异(p>0.05),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是吸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更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待遇差,二年级的学生此方面体会比一年级的学生深刻,差异非常显著,同时这两种原因的选择比例也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另外。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非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做幼儿教师没面子”,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和幼师毕业学生的选择人次;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对各方面的才能要求太高,详细结果见表3。

2 专业压力与压力来源

问卷中探讨学生压力来源的题目共有7个选项,弹唱跳技能不强、经验不足、幼教知识不丰富分别排在压力来源的前三位(见表4)。

3 职业愿望

问卷题目“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可多选)”提供了8个选项,了解学生的职业愿望,其中公立小学、公立幼儿园仍然是多数学生的首选,详见表5。

4 分析与思考

4.1专业兴趣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抱“可以接受”的态度,并没有表示非常明确的专业意向,表示喜欢或很喜欢的约43%,只有不足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本专业。这与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所获得的数据(40%左右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本专业,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意或坚决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时,并非完全抵触该专业。

这种专业兴趣在一、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经过见习实习影响也不明显。然而从生源地和高考前的专业来看,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专业兴趣更强烈,幼师毕业后进人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这两方面的差异,前者可能是由学前教育在城市更普及、大家对该专业更认可造成的;而后 者的差异则说明,在对学前教育的兴趣方面,我们能够从经过三年专业教育的幼师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

4.2影响专业兴趣的原因

从问卷中所列举的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来看,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孩子,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做教师,1/3左右的学生承认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本专业容易就业。这对如何开展本专业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然而问卷调查也发现。在“本专业有前途、有创造性”方面的选择人次却偏低,全都不足15%。这意味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有必要开展更加细致而深入的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朝阳属性和美好前景。

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选择中,约55%曾经见习实习过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远远高于未实习过学生的选择的25%,差异非常显著。在此方面,二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也远远高于一年级。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高于非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从中不难总结出: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因为二年级学生、幼师毕业学生都已经有过去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则可能在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二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职业的任务和职责越来越多,使一线教师感觉工作太累,没有职业成功感,这也与目前国内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一致(黄绍文,2006;陈小异等,2007)。

另外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实习过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的选择人次分别高于未实习过的学生、一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差异非常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相一致。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办园模式多元化。广东省自办园体制改革之后,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被“剥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幼儿园开始追求办园效益最大化,自负盈亏使幼儿园给幼儿教师的薪酬随市场而浮动,再加上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偏低,认为只要能带好孩子吃喝拉撒即可,导致教师待遇不稳定。据2004年对广东、湖南等地幼儿教师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彭世华、皮军功,2006)。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的状态已经与幼儿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4.3专业压力

本调查中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压力较大、与其他行业相似、压力较小的分别约占1/3。而在压力来源中,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弹唱跳技能不强,近60%认 为自己经验不足,50%左右认为幼教知识不丰富,有45%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少、幼儿教师责任重也分别带来了压力。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早已从能歌善舞型转变为反思科研型,然而超过2/3的学生仍然觉得弹唱跳技能是自己从事该专业的主要压力之一,反思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而目前就业形势也有推渡助澜之势。有研究者指出,注重技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黄绍文,2006),然而目前幼儿园招聘教师时。多数都把弹唱跳技能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又使培养幼儿师资的院校进入了尴尬境地――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资培养院校何去何从?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不断下降的压力下(吕苹,2004;张雪萍,2005;蒋建其,2007),更好地把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充实、完善并成功实施?

4.4职业愿望

在进行职业愿望的选择时,46%的学生都选择了公立小学,41%的人选择了公立幼儿园,25%左右的人希望能进入公立中学,而只有9%的人选择了私立幼儿园。可以看出,虽然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非教育行业的工作,但多数学生都把公立学校作为自己的首选,这又将与学生毕业时最终的就业单位形成矛盾:目前广东省的公立幼儿园已经是凤毛麟角,成为公立小学的教师并非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再次向我们表明: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问题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继续发展中面J临的困境。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其工作利益,维持其队伍稳定性,已经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紧密联为一体。

本研究在调查之初。我们多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看法,以便设计更客观、全面的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专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思想认识问题。然而该问卷未经过效度检验,调查的范围也不够广泛,研究中的某些数据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而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初步调查来推测我们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思考分析幼儿教师地位低、队伍不稳定与师资培养困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寻找切入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黄绍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J].学前教育研究,2006,(6):48-49.

[2]陈小异等.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6):55-58.

[3]彭世华,皮军功.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空[J].学前教育研究,2006,(2):17-22.

[4]吕苹.关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50-51.

[5]张雪萍对武汉市幼师生源质量的分析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5,(H):33-34.

[6]蒋建其.论政府在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J].早期教育,2007,(7)14--6.

[7]唐海燕.农村民办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