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疗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复运动疗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复运动疗法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1

摘要:

目的:通过水中运动疗法和常规疗法的对比,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位髌腱腱围炎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进行水中运动。互作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更适合膑腱腱围炎患者的功能康复。

关键词:

髌腱腱围炎;水中运动疗法;功能康复

髌腱腱围炎是指引起髌尖下极髌腱附着点及髌腱、腱围部疼痛的创伤性病变而言,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反复牵拉或过度负荷所引起的,慢性劳损也可导致。主要症状是跳痛、上下楼痛、半蹲痛、打软腿,重者跑步时痛,甚至走路痛。查体可有股四头肌萎缩,髌腱增粗,髌尖或髌腱压痛,或可触及髌尖增生。伸膝抗阻痛阳性。髌腱腱围炎患者在治疗时一般多数采用保守疗法,但过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对其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故寻求治疗髌腱腱围炎新思路、新方法具有较大的现实康复意义。水中运动疗法历史悠久,目前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流行的康复疗法。本文实验对比来探讨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的康复作用,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1研究对象

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广西南宁市天池山水中运动疗法俱乐部,符合医学诊断标准的髌腱腱围炎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女8例,男12例。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26岁。诊断标准:①查体时可能有股四头肌萎缩,髌腱增粗,髌尖或髌腱压痛,或可触及髌尖增生。②伸膝抗阻痛阳性。③抽屉试验阳性。④屈膝90度时疼痛最重。⑤跳痛、上下楼痛、半蹲痛、打软腿,重者跑步时痛,甚至走路痛。⑥膝部疼痛,痛如针刺,活动后则疼痛加剧。符合以上五点者的均被诊断为膑腱腱围炎。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的方法查阅大量有关于髌腱腱围炎水中运动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总结整理及系统研究。

2.2实验法

将20例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针灸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做水中膝关节及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和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以及过程都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实验。

2.2.1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针灸疗法。①推拿法:以按揉法、滚法施术于膝关节周围及后侧,约5分钟;以弹拨法交替作用在髌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并提拿髌骨,约5分钟;以一指禅推法施术于鹤顶、血海、梁丘、伏兔、内外膝眼、阳陵泉、委中、承山等穴,每穴1分钟;被动活动膝关节,在其周围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约3分钟。总时间为20分钟左右。②针灸法:主穴为阿是穴、内外膝眼、阳陵泉;配穴为足三里、阴陵泉、鹤顶、血海、梁丘等。以平刺或围刺进针,出现针感后,留针20分钟,其中10分钟行针一次。

2.2.2实验组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推拿针灸疗法后,再进行水中运动,具体为:①水中牵引屈髋:挺胸收腹,可借助双杠、扶手等帮助在橡皮带的牵拉下做屈髋抗阻运动,每组30个,每次3组,速度保持在每分钟5个左右。②水中牵引伸髋:挺胸收腹,可借助双杠、扶手等帮助在橡皮带的牵拉下做伸髋抗阻运动,每组30个,每次3组,速度保持在每分钟3个左右。③水中画“8”字:站在离池边3-4步的距离或坐在台阶上,慢慢的用脚向上、向下或水平方向画“8”字,每组5分钟,每次3组。④兔子跳:站在水中,双腿并拢站立,屈膝,向前跳,双脚落地,跳至泳池另一边,然后向后跳,直至回到开始的位置,一个往返为1组,每次3组。⑤下蹲:站在水中,双臂持球向前伸直,下蹲到力所能及的位置,脚后跟不要离地,然后慢慢站起,保持平衡。每组20个,每次3组。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4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2.4.1膝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膝关节学会推荐的Irrgang膝关节功能评定法,分“症状”和“体育活动中的功能丧失”两个大项,共10个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膝关节功能越好。

2.4.2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①显效:膝关节疼痛消失,功能恢复。②有效:膝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觉疼痛不适。③无效:膝关节疼痛无明显减轻,活动受限。

3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实验前两组膝关节评分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他们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实验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经T检验P<0.01,提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治疗有明显功能改善;同理对照组经T检验P<0.01,同样有明显改善。两组分差经T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显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0%。两组的治疗方法对治疗髌腱腱围炎的肢体康复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实验组的治疗方法比对照组能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其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4.1髌腱腱围炎的发病机制

髌腱腱围炎,也称为髌腱末端病。髌腱在膝关节的前下方部分称为髌韧带,是股四头肌的腱性部分延伸,止于胫骨结节,作用是伸膝。大部分学者认为髌腱腱围炎的发生与膑腱的反复劳损及过度负荷有关,例如经常跳跃和制动、屈膝半蹲反复移动发力等动作会引起此病。人体股四头肌富有弹性,一般情况下对膑腱及其附着区的牵拉有缓冲作用。长期反复使用或者过度负荷会引起肌肉僵硬,从而使其弹性下降,缓冲作用降低,导致髌腱及其附着区承受的牵拉应力增强。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膑腱及其附着区的微细损伤,局部组织充血、炎症、机化等病理变化发生,导致髌腱腱围炎,其病理表现主要有疼痛、肿胀、关节运动无力、活动度变小,总体来说就是膝关节功能减弱。该病多没有明显的外伤史,好发于篮球、排球、跳高、武术等运动项目参与者。由于膝关节活动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很难通过完全膝关节制动休息以进行治疗。从运动康复的角度看,只要能解决疼痛、肿胀、肌无力、活动度减小等问题,缓解膝关节功能受限状况,满足日常生活甚至重返运动场便达到治疗目的,因此选择时间短、疗效高、便于使用的治疗方法便成为我们探索的目标。

4.2对照组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针灸治疗疗法,推拿中滚法、按揉法等手法操作在膝关节周围,可加强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使其得到充分营养,加快乳酸等有代谢产物的排出,消除肌肉疲劳,促进肌纤维的舒缩活动,改善膝关节周围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的功能,减缓膑腱及其附着处的张力;弹拨法、按揉法等作用于膑腱处,可分离其与筋膜、滑囊等的粘连,松解膑腱周围组织,将受到损伤的组织理顺复位,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伤处生长,恢复其弹性和张力,松动关节,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被动运动可以使关节、肌腱各归其位,解除不良刺激状态,恢复功能;擦法等手法可以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加快代谢产物转运,促进炎性介质分解、消散,起到消炎止痛作用,还可使肿胀减轻,降低组织间压力,起到消肿止痛作用。膝关节周围穴位多属于胃经、脾经、胆经之经穴,通过按摩、针灸等刺激,可引起局部经络反应,激发、调整经气,通则不痛,通过经络影响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生理状态;脾为“后天之本”,胃则“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对脾经、胃经的调整,有利于气血的化生,而胆经络肝,与肝经相表里,通过刺激胆经可加强肝经的疏泄功能,使气血通畅。气血调和,则阳气温煦,滋养,可使人体功能恢复正常。

4.3实验组治疗方法作用机理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水中运动疗法,除了具有对照组的作用机理外,还利用水疗的特性来促进疾病康复。由于水具有浮力,在浮力方向上,人体运动具有减重作用,可以减缓关节的受压症状,缓解疼痛,使人体做出在陆地上由于疼痛而不敢做的动作,例如屈膝抬腿、下蹲等;反过来逆浮力方向可以增强抗阻训练。水的表面张力和粘滞性可以使人体在水平面方向运动时产生抵抗,利用此特性可设定与陆地不同的有效抗阻运动,例如水中“8”字运动。水的静水压力作用可压迫体表血管、淋巴,促进体液循环,有助于肿胀消退。水的温度调节作用有助于人体中枢系统的产热和散热的双重任务,降低体内热量的积聚,缓解中枢及肌肉疲劳,增加训练效果。水流冲击等机械刺激可明显引起血管扩张和神经兴奋等作用,使康复训练更有效率。

4.4本实验中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优势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对髌腱腱围炎的康复,传统的针灸推拿方法和水中运动疗法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两者相比,在功能恢复和疗效方面水中运动疗法更有优势。相关研究证实,髌腱腱围炎患者由于活动受限,膝关节周围肌肉利用降低,肌力减弱,引起膝关节不稳,严重则引发骨性关节炎。传统疗法在止痛、消肿方面有很好效果,但是它对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的恢复只是起到弹性延长的作用,容易复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活动度。另外由于疼痛的影响,对肌力训练几无涉及,不能增加关节稳定性,阻断不了髌腱腱围炎的恶性循环,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疗效。水中运动疗法除了利用水的特性止痛消肿外,主要对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施加积极影响。我们在实验中设计屈伸髋、跳跃等动作,利用水的浮力,减缓重力对关节的负担,减轻疼痛,充分锻炼了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如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等,增加肌力,提高弹性及应力,缓解膑腱止点装置牵拉症状。水中“8”字动作利用浮力减缓重力影响,利用水的张力增加负荷,提高抗阻运动的效果,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在不同水流速度下做下蹲维持动作,可有效增加核心肌群肌力,提高身体稳定性,为肢体功能恢复做好准备。利用水的不同深度来调节人体所受浮力大小,使水中训练和陆地训练衔接顺畅,过渡自然。这些动作是主动参与关节的运动,次数多,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起到塑性延长作用,不易复发。肌力及活动度的增加提高膝关节稳定性,阻断髌腱腱围炎的恶性循环,恢复功能。此外,水的温度能兴奋神经,提高肌肉的应激能力,增强肌力,缓解肌肉痉挛,减少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水中运动还可增强膝关节周围骨骼肌的肌电活动,加上肌肉活动所受的负荷,均可使肌肉蛋白合成增加,降解减少,从而增强肌肉强度,延缓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

5结论

本文从运动康复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实验来比较水中运动疗法和常规疗法对髌腱腱围炎的作用,结果显示水中运动疗法确实能明显的改善髌腱腱围炎病人的关节运动范围和肿痛、肌力,肢体功能等症状。常规疗法虽然能显著的改善肿痛,但不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肢体功能等。因此,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明显比常规疗法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磊.PNF牵伸术治疗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疗效观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63-67.

[2]王少华.运动员的髌腱腱围炎与髌尖末端病的防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01:96.

[3]方敏.跳跃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治疗与预防[J].田径,2000,01(10):41-42.

[4]范炳华.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98-200.

[5]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91-192.

[6]凯恩斯.膝关节损伤的水中康复[EB/OL].

[7]张璐.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志,2008,23(10):934-935.

[8]庞军,唐宏亮,杨扬等.推拿足少阳胆经抗衰老思路探析[J].广西中医药,2007,30(5):37-39.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2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肩功能康复;运动疗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202

肱骨又称为上臂骨, 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位置, 可见于各个年龄段。肱骨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 以肱骨干骨折、髂上骨折及外科颈骨折为主[1], 对患者肩关节功能影响较大。本次研究为探讨运动疗法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通过X线检查, 被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本次受试患者中男69例, 女46例;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46.3±5.8)岁;致伤原因:跌伤44例, 坠伤36例, 交通事故30例, 其他5例;Neer分型:Ⅱ型骨折35例, Ⅲ型骨折33例, Ⅳ型骨折32例, Ⅴ型骨折15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成A组55例和B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肱骨近端骨折相关诊断标准者;②Neer分型Ⅱ~Ⅴ型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 3 排除标准 ①中途退出治疗者;②临床病历资料不全者;③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者。

1. 4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方案。A组给予按时给药、体征监测、医嘱传达、饮食干预、病历记录等常规干预措施;B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运动干预方案:①术后1~2 d的运动干预:在患者充分了解术后运动的重要性后, 对初次骨折患者予以运动指导, 以张手、握拳练习为主。指导患者尽可能张开手掌, 用力握拳, 以2~3 s为间隔, 重复上述动作, 持续5~8组/d;②术后3~7 d的运动干预:持续张手握拳训练, 每日练习组数增加至8~10次, 中途可短暂休息;新加入腕关节屈伸练习, 最大范围内活动腕关节, 以20次为1组, 行3~4组/d;加入肢前屈上举训练, 屈肘练习上举姿势, 每次上举维持5 s, 以3次为1组, 练习1~2组/d;③术后2~6周:坚持张手握拳练习、腕关节屈伸练习、肢前屈上举练习, 加入耸肩练习, 耸肩后维持2~3 s, 后放松, 重复20~30次/组, 2~3组/d;④术后7~12周:加入外旋训练、内旋训练, 患肢横过面部触摸患侧肩胛, 15次/组, 2组/d。

1. 5 观察指标 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比对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

1. 6 评估标准

1. 6. 1 Neer分型标准[2] 参考《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中相关标准。

1. 6. 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3] 分为“疼痛、活动水平、娱乐限制、睡眠质量、无痛活动到达位置、前举、外展、外旋、内旋”等多个评分项目, 以70分为界限, 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

1.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前, 两组患者在肩关节评分及功能等级评估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A组肩关节功能评分(84.7±3.7)分, 优良率为67.3%, 均明显低于B组的(94.4±3.0)分和95.0%,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本次研究为探讨运动干预方案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应用价值及对肩关节功能恢复影响情况, 选取115例患者为受试对象, 发现康复阶段予以运动练习的B组患者, 肩关节功能评分由干预前的(72.3±5.7)分提高至(94.4±3.0)分, 大部分患者均由可、差级别提高至优、良等级, 其临床优良率达到95.0%, 明显高于为实施运动干预的A组患者, 说明分阶段采取运动康复训练, 可在循序渐进中帮助患者改善肩功能, 促进其恢复正常运转状态, 提高患者预后质量。石恩东等[4]也在其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 其指出术后使用运动训练方案需遵循适度、循序渐进、实事求是的原则, 切勿在患者疼痛忍耐最高限度外强迫其实行运动训练,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症状, 需立即停止训练并进行综合检查。作者认为此方案适用于65岁以下的青年及中年群体,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临床干预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以免在训练过程中引发断端二次骨折或造成其他患处骨折情况。

综上所述, 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康复训练时予以运动疗法, 可有效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 对其预后提升有利,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闵华.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及其肩关节功能的术后恢复.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11):69-70.

[2] 严广斌.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 5(2):141.

[3] 白露, 王天兵, 张培训, 等.三种评分系统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作用的多中心回顾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12, 50(4):318-322.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3

[关键词] 运动想象疗法;偏瘫;上肢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020-02

脑卒中偏瘫肢体在运动时首先是由大脑传导出运动意念,之后支配所属肌肉进行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康复治疗的作用之一是重建这一从大脑至肌群的正常运动模式,运动想象疗法则能有效地强化这一正常运动传导通路[1]。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使用运动想象疗法前后患者各项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后上肢运动恢复功能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偏瘫后存在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1~81岁,平均(63.5±4.8)岁,患者身高158~18 5 cm,平均(164.7±3.2) cm;偏瘫部位:左侧20例,右侧23例;病程3~14 d,平均(10.1±1.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运动想象疗法,首先让患者仰卧于病床,全身放松,通过5 min左右的时间暗示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脑海中浮现患肢抓持木钉、球拍等物体的景象,集中所有注意力,想象运动形式,达到改善手腕的屈伸功能以及手指的运动功能,然后使用2 min左右的时间,使患者集中注意力在自身躯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想象中,使其感受返回病房后的身体的感觉,注意辨别周围的声音改变,最后医师进行5位数字的倒数,并在数到1时嘱患者睁眼,治疗结束,每周1次,以连续治疗8周为1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变化情况[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患者FMA评分、MBI评分以及 STEF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提高(P < 0.05)。

3 讨论

运动想象疗法指通过大脑有意识地模拟、训练某一动作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或肢体活动[3]。闫彦宁等[4]通过比较常规功能训练与常规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后发现,两者联合治疗偏瘫后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对其步态及步行能力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本组通过单独使用运动想象疗法,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运动想象疗法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回路的主动式,以接受认识再接受到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始终贯穿模拟想象运动,以增强患者的感觉信息回路传输到大脑信号,调动病变受损的神经突触功能,使其活化,并促使再生,模拟想象运动临床运用时,主要是由患者大脑通过传出神经指令,向患肢的肌肉效应器发出运动信号,重复刺激,并通过长期的模拟想象运动训练,使非条件反射变为条件反射,改善神经功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功能,从而改善受损的“运动网络”,达到运动想象训练的目的[5]。本组发现治疗后患者FMA评分、MBI评分以及 STEF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提高,说明运动想象疗法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恢复功能有明显的效果,同时槐雅萍等[6]认为患者可在家自行实施运动想象训练,不受环境、医务人员有无以及治疗场地和经费的约束,是一种经济、简便易行且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通过本组研究笔者认为: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具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何怀,刘传道,等.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6):443-446.

[2]符俏,陈文远,喻锦成,等.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53-55.

[3]贾子善.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67.

[4]闫彦宁,赵斌,贾子善,等. 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57-59.

[5]李春镇,盛佑祥,杨万章,等.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24-926.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4

关键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偏瘫

上肢在对因各类原因造成脑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的儿童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大运动改善较明显,而手功能恢复慢,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律性差,导致手的精细动作发育迟缓,是目前康复治疗中的难点之一,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本文目的就是探讨CIMT在手功能障碍患儿上肢功能恢复中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和病房住院治疗的手功能障碍患儿100例。随机分为CI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CI组中男35例,女15例;其中发病年龄1~6岁,平均年龄(2.32±0.31)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发病年龄1~7岁,平均年龄(2.33±0.2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CI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康复治疗12 w,治疗5 d/w,30 min/d。CI组接受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期间,患儿的健手佩戴特制手套以限制健手活动,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塑形和行为学技术对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治疗,同时配合家庭中的日常生活限制健侧手使用到6 h/d;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只接受反复的作业疗法治疗。

1.3评定方法 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精细运动商(FMQ)来评定患儿上肢及手的运用能力。CI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MQ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治疗前CI组和对照组的FMQ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I组治疗后FMQ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它通过限制健侧上肢的使用,改变患侧上肢在恢复过程中的失用性强化过程;并通过重复使用和强化训练引起控制患肢的对侧皮质代表区扩大和同侧皮质的募集,形成功能依赖性皮质重组,达到改善手功能的目的,在国内已有研究证实了CIMT的有效性。本课题中采用FMQ评价,FMQ测试的是儿童的精细运动发育,也就是运用手以及在一定程度运用上臂来抓握物体、搭积木、画图和操作物体的能力,它对于评价0~6岁儿童手的运用方面有较高的可信度。CI组患儿经过为期4 w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和家庭康复后,Peabody评分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由于患儿可塑性大,CIMT不但能改善患侧肢体的手功能恢复,促进患侧上肢功能的发育,使上肢功能进入实用性,而且方便,价格不高,家长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徐开寿,麦坚凝.肌肉控制能力训练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对偏瘫型脑瘫儿童站立与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58-59.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5

【摘要】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的介入在治疗脑瘫患儿膝反张时的作用。方法 32例符合条件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实行传统治疗方法,第二组介入运动疗法,每组16例,疗程为3个月,通过站立负重及步态分析进行评测。 结果 通过治疗前对照,介入运动疗法组膝关节控制明显改善,膝反张减轻程度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结论 运动疗法在纠正脑瘫患儿膝反张方面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膝反张;运动治疗方法;康复

在脑瘫患儿站立及行走过程中,往往存在异常姿势,其中膝反张是最常见,也是康复过程中极难改善的问题之一。膝反张即是膝关节的过伸展,正常情况下膝关节的屈伸范围是0°~130°,临床上引起膝反张的常见原因有足内翻、尖足挛缩;股四头肌肌力降低或痉挛性瘫;腘绳肌肌力下降;膝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对侧髋、膝关节的屈曲挛缩等。本文对32例脑瘫患儿进行分组训练治疗及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8个月以上脑瘫患儿32例,男21例,女11例,随机分为2组,传统治疗组16例:扶物站立4例,独自站立6例,独立步行6例。介入运动疗法组:扶物站立4例,独自站立6例,独立步行6例。2组病例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训练方法:介入疗法组由运动治疗师一对一训练,1次/d,20min/次,疗程为3个月,具体方法为:(1)被动及主动跟腱牵拉,目的为改善尖足挛缩。此方法可由治疗师完成,也可利用站立斜板,下蹲拾物等患儿自行完成。每次牵拉10~20次,在终末端保持3~5s。(2)改善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肉力量,加强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可利用等张训练、等长训练及抗阻训练,加强肌肉力量。(3)蹲起训练,加强膝关节控制能力,治疗师扶助患儿膝关节,帮助其控制。(4)膝立位行走训练。(5)患腿单腿负重训练,此方法需治疗师严格控制膝关节,防止训练过程中出现膝过伸。(6)利用平衡板或踏车训练改善重心转移。(7)上下楼梯训练。同时,嘱患儿家长在训练时间外密切观察、监督患儿,避免膝过伸。

1.2.2 评价方法:自然站立位用量角器患儿膝关节活动范围;利用步态分析方法,评价患儿腿负重及健腿负重时间,两侧比较。

转贴于

2 结果

经平均3个月治疗后,2组功能均有所提高,膝反张均有改善,但介入运动疗法组提高幅度更大些。2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扶物站立显效有效无效独自站立显效有效无效独自步行显效有效无效1组2202401412组400510240

3 讨论

运动疗法从运动学、解剖学、生物力学方面着手,找出引起膝反张的其他原因,如踝背屈不足,在行走过程中出现膝反张代偿,使训练更全面、更有针对性。本研究表明,脑瘫患儿早期介入运动疗法,对膝反张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更明显,更好地改善患儿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士枋,丁伯坦.运动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237.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6

【关键词】 正骨推拿; 运动疗法; 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 R7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8-0022-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3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ed by Bonesetting Massag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WEN Chuan-q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18):22-2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ed by bonesetting massag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Method:6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onesetting massag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bonesetting massag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treatment.Digital pain score method(NPRS),neck pain scale(NPQ)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otal effectiv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digital pain score method(NPRS) and neck pain scale(NPQ)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Bonesetting massage; Exercise therapy; Cervical spondyl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Beiliu People’s Hospital,Beiliu 5374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18.011

颈椎病是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1-2]。颈椎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但随着人们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出现年轻化且发生率递增,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3]。本研究对30例颈椎病患者予以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0~68岁,平均(47.87±5.63)岁,其中:神经根型6例,颈型10例,椎动脉型4例,脊髓型4例,食管压迫型2例,交感神经型4例;试验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9岁,平均(47.11±5.58)岁,其中:神经根型7例,颈型病9例,椎动脉型4例,脊髓型5例,食管压迫型1例,交感神经型4例。经临床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颈椎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正骨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首先用四指和双手掌心在患者颈后外侧行揉法松解其颈部紧张肌肉软组织,确定棘突两侧压痛点;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托其枕部,使患者头部向右缓慢仰旋活动2~3次;使患者颈肌放松,再采用强壮手法作用于正骨后患椎旁仍存在的软组织硬结;最后采用痛区手法,使局部症状得以快速改善。按此手法向左重复操作1次。20 min/次,1次/d。试验组接受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正骨推拿治疗同对照组。运动疗法:(1)颈部肌力训练,手臂与颈屈肌群用力较劲作屈肌群等长收缩,手臂与颈部用力较劲作等长收缩,头手较劲作颈伸肌群的等长收缩,每次等长收缩10 s,休息10 s,10次/d。(2)颈椎关节活动度训练,仰头、低头、左右侧转、左右侧屈,每一个方向缓慢地进行至最大的无症状范围,20 min/次,1次/d。两组治疗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与颈痛量表(NPQ)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1)NPRS评分:把疼痛程度用0到10这11个数字表示,10表示最痛,0表示无痛。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选择相应数字表示其疼痛程度。(2)NPQ评分:评分方法参照参考文献[3]中的NPQ评定方法执行。(3)治疗总有效率:评分标准参照参考文献[4]中疗效标准执行,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PRS与NPQ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NPRS与NP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PRS与NPQ评分比较 分

组别 NPRS评分

NPQ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n=30) 5.58±1.54 2.91±1.93*# 37.86±15.71 15.02±8.10 *#

对照组(n=30) 5.60±1.50 3.41±2.04* 37.88±15.75 19.51±9.16*

*与治疗前比较,P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显效 好转 未愈 治疗总有效

试验组(n=30) 12(40.00) 10(33.33) 7(23.33) 1(3.33) 29(96.67)

对照组(n=30) 7(23.33) 7(23.33) 8(26.66) 8(26.67) 22(73.33)

3 讨论

颈椎病是颈神经根综合征、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骨关节炎、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与一系列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如髓核突出或脱出;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椎小关节失稳、松动;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骨刺形成等,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混合型颈椎病[5-6]。患者表现为颈背疼痛、手指发麻、上肢无力、行走困难、恶心、呕吐、头晕,严重的甚至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及视物模糊等[7-8]。目前临床上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众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身心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30例颈椎病患者予以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与单独给予正骨推拿治疗相比较,治疗后,两组的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与颈痛量表(NP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予以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患者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独给予正骨推拿治疗患者(P

综上所述,对颈椎病的治疗,正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颈部疼痛,缓解起临床症状,改善颈部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盛宇,朱清广,房敏,等.推拿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经筋力学机制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6):144-146.

[2]朱清广,房敏,沈国权,等.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及疲劳程度影响研究[J].中国骨伤,2012,26(25):18-21.

[3]何云刚,宁万兵.正骨推拿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77-78.

[4]周翔,何嘉莹.正骨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403-404.

[5]麦国明,林鸣.中医正骨推拿加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21):58.

[6]王志强,侯蜀芳.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1(15):89.

[7]李丽,,吴泽勇,等.运动疗法结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60-862.

[8] Lin J H,Chiu T T,Hu J.Chinese manipulation for mechanical neck pain:a systematic review[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12,26(11):963-973.

[9]邓军平,张艳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推拿疗法、运动疗法方法探讨[J].陕西中医,2009,30(9):1203-1205.

[10]王风波.运动疗法及颈椎康复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5):571-573.

[11]郭永红.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2013年专题学术会议暨夹脊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