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范文1
【关键词】 呼吸内科;呼吸系统;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8
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 此病病程比较长, 且发病患者年龄逐渐偏大, 这使得临床护理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如果护理不当, 难免会发生意外突发事件[1], 为了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险,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必要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选取2015年2~11月对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5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11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1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60例, 女56例;年龄64~83岁, 平均年龄(73.4±2.7)岁;慢性支气管炎50例, 支气管哮喘40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其他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8例。
1. 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医疗器械及药品质量的监管:对呼吸内科常见的医疗器械加强监管, 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及用药安全。②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讲座、专门培训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 尤其是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提高其综合护理素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静脉注射技巧、胸腔引流技能、雾化吸入方法, 风险事故应急方案等。③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指导护理人员正确掌握吸氧与吸痰等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进一步熟悉临床氧疗的注意事项、吸氧方式等。④优化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可在患者的病床醒目位置贴上警示标志, 安置床档, 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病房实施定期消毒及通风, 确保病房保持安静与整洁。⑤强化患者的安全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定期实施安全教育, 提高患者安全防护的意识[2]。⑥强化医护沟通和合作:医护人员要主动跟患者沟通, 努力解决患者提出的各种合理诉求, 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评估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55/58),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79.3%(46/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4%(2/58), 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7%(12/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内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较高, 究其原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而老年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发作突然、机体免疫力低下, 存在一定的交流及沟通障碍, 基础疾病也比较多, 使用药物较复杂等[3], 导致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相对繁琐, 护理要求也相对较高, 也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为此, 应该加强护理干预, 尤其是安全护理, 进而消除安全隐患,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临床上引发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 如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安全意识不够、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缺乏、护理经验不足、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处置经验严重缺乏等[4-6]。为此, 针对上述问题, 作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 %(55/58),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79.3 %(46/5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呼吸内科实施安全护理模式, 能够明显提升呼吸内科整体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满意度, 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可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慧芬, 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5): 67-68.
[2] 季双美. 呼吸内科病房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5(8):981-982.
[3] 赵波, 刘红梅.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3):71.
[4] 刘爱英.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吉林医学, 2013, 34(7):1356-1357.
[5] 王一兰. 呼吸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34(30): 6356-6357.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563.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6(a)-0117-03
The effect of whol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LIU Qiu-mei WANG Qiu-xia
120 Ward of Emergency Department,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gjiaga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whol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8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4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whole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routine nursing.The incidence rate of respiratory failure,related index of blood gas analysis and pulmonary function,compliance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6.82%,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27.27%),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Respiratory disease;Respiratory failure complication
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有研究报道显示,护理干预能帮助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效避免呼吸衰竭的发生[1],本院在对44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8例,经过胸部X线片、CT、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后诊断为呼吸系统疾病,其中男61例,女27例;年龄49~78岁,平均(55.7±3.4)岁;原发病为肺源性心脏病21例,支气管哮喘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平均病程(3.8±2.1)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扩张支气管、氧气支持、强心、利尿、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程护理干预。首先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并保持舒适安静的环境,加强护理巡视,然后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3]。①认知干预: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宣传教育,开展知识讲座,鼓励患者积极学习、沟通;②心理干预:患者承受了对疾病的担忧和经济负担,往往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恐慌的不良情绪,耐心和细致地开导、鼓励患者以平和心态积极面对治疗;③呼吸肌使用护理干预:保证呼吸机的正常使用,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鼻面罩,或者采取固定,并积极预防使用呼吸机可能出现的胃肠胀气、局部皮肤受损、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④用药干预:指导患者自行用药,详细讲解药物用量、时间及药物原理和不良反应,并叮嘱患者随身携带呼吸系统急救药;⑤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补充维生素及高蛋白、低脂的食物,降低食盐摄入量;⑥行为干预:鼓励、帮助患者适当地进行康复训练,禁烟禁酒。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工作中的依从性,护理前后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评价,并记录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其中依从性分为:优良为积极主动配合;中为基本配合;差为说服后配合或者不配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衰竭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出现3例(6.82%)呼吸衰竭,对照组出现12例(27.27%)呼吸衰竭,观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6,P
2.2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2.3 两组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的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依从性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无法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可能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并引发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程较长、治疗困难,反复发作,且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因此死亡率较高[4],同时呼吸衰竭除了原发病常表现的临床症状外,还表现为急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导致的功能代谢紊乱,会逐步对心脑功能产生影响[5-6],因此,应当及时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干预,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7]。有研究显示,通过控制感染,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支持、改善心肺功能、合理氧疗等全面护理干预,能在延缓病情发展时缩短住院时间,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8]。
护理干预越来越多被用于各个科室的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是现代护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较好地维持患者病情的稳定,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9]。本研究对观察组采用了全程护理干预,不但对疾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进行预防护理,而且从心理、饮食、用药、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鼓励、督促及引导[10],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血气分析及肺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护理干预过程中的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不但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范文3
【关键词】 高龄; 食道癌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
食道癌患者以老年人居多,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明显减退,往往伴有各种慢性器质性病变,如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的疾病,因而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1]。本研究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食道癌根治术的高龄患者58例,通过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60岁以上的食道癌患者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60-76岁,全部病例经影像学检查、食道镜检查、病理检查符合食道癌诊断标准。肿瘤部位食道上段11例、食道中段18例、食道下段29例。合并心电图异常者12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11例,支气管炎7例,无合并症者7例。
1.2 方法。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食道癌根治术,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常规检查和各项并发症的对症护理,术后注意呼吸道护理,各种管道护理,基础护理及心肺功能和血糖的监测。
1.3 结果。 5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手术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操作,常导致患者在手术前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焦虑[2] 。焦虑和恐惧往往造成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严重者会直接造成麻醉和手术不能正常实施,故术前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1.2 饮食护理。因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所以术前的饮食指导十分重要。饮食差或有吞咽困难者可给予肠胃外营养支持,静脉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
2.1.3 术前检查: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常规做好心肺功能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生化、凝血四项等化验检查。
2.2 术前针对各系统疾病的对症护理
2.2.1 心血管系统疾病。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入院后继续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每日定期监测血压,使血压保持在140/90mmhg以下,以防止术中血压波动过大,致脑血管意外和心力衰竭。有冠心病的患者对心电图提示有S-T段改变者可用营养心肌疏通冠脉等药物,直至症状改善,无手术禁忌时进行。
2.2.2 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1-2天予以抗炎处理,控制炎症后再手术。
2.2.3 糖尿病。对入院时空腹血糖在10mmol/L以上者,术前给予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对血糖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手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神志等,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术后每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一次,平稳后改为一小时一次。
2.3.2 呼吸护理。由于手术切口疼痛,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浅而急促。为减轻患者疼痛,术后两天可留置镇病泵,有利于患者翻身、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应置患者于平卧位,经常协助翻身叩背,利于排痰,使患者感到舒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术后常规使用雾化吸入。生理盐水3ml内加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雾化吸入2/日。
2.3.3 管道护理。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道,保持引流通畅、有效。密切观察和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1)胸腔闭式引流管。注意液面波动情况,引流量逐渐减少,引流液颜色逐渐变浅,至液面波动不明显即可拔管。(2)胃管。术后6-12小时从胃管可能吸出少量血性液体,如短时间内引出大量血性液体,应降低负压吸引力并通知医师。如引流不畅应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胃管或调整胃管的位置。胃肠减压一般持续3-4天,待恢复胃肠蠕动并排气后可拔管。(3)尿管。清洁尿道口防止尿路感染,一般导尿管24小时内均可拔除。
2.4 术后针对各系统疾病的对症护理。
2.4.1 心脏病及高血压护理。手术及麻醉对患者心脏及血压影响较大,术后应加强心电监护,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掌握输入液量以减轻心脏负担。
2.4.2 糖尿病护理。手术可使糖尿病加重,及时测量血糖,防止酮症酸中毒,必要时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11mmol/L时细胞吞噬功能下降,极易导致感染。术后切口感染的病例多数为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宜维持在7-11mmol/L。
2.4.3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术后持续低流量吸氧,同时给予祛痰剂、平喘药物及抗感染治疗。
3 小结
切实体会老年患者身体素质的特点,全面详实的了解病史,正确实施食管癌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手术治疗的信心。(2)术后协助患者咳嗽排痰,按摩皮肤受压处,防止肺部感染和压疮。(3)保持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引流量。(4)针对各系统疾病做好相应的对症护理。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范文4
[关键词] 健康宣教; 健康体检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7-132-02
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改变了有病才去医院的旧观念,如今主动去医院体检的个人、团体逐渐增多,健康体检也成为医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对我院2008年242名领导干部进行健康体检,对各项检查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疾病谱有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胃肠道疾病、骨质增生等慢性非传染病,为本次体检排前几位的疾病。因此为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做好健康宣教,传播卫生知识,对提高群众预防疾病的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来我院参加体检的242名领导干部,其中男214例,占88.9%;女性28例,占11.5%;年龄45~60岁。
1.2 方法
1.2.1 检查前 要求每一位体检人员在检查前3d忌食油腻食物、禁止饮酒、慎防感冒,不能劳累,检查当日晨空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1.2.2 常规体格检查 身高、体重、血压、视力、头颈、口腔、耳鼻喉、内外科系统检查、妇科检查。
1.2.3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便常规、血糖、血脂分析、血液黏稠度、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乙肝六项、肿瘤标记物。
1.2.4 医技科室检查 数字X线胸片、心电图、颈颅部血管检查、腹部B超、心脏B超、泌尿系B超、胃肠镜检查。
1.2.5 体检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
2 结果
本次体检的242名受检者都不同程度地查出患有某些系统脏器疾病或异常疾病,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检出率为100%。
(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121例,占体检人数的50%。其中高血压41例,占16.9%;心电图异常25例,占10.3%;脑血管异常55例,占22.7%。
(2)消化系统疾病158例,占体检人数的65.2%。其中浅表性胃炎32例,占13.2%;中、重度萎缩性胃炎12例,占4.9%;肠息肉8例,占3.3%;十二指肠溃疡9例,占3.7%;慢性胆囊炎22例,占9%;胆结石18例,占7.4%;脂肪肝57例,占23.5%。
(3)代谢性疾病76例,占体检人数的31.4%。其中糖尿病及血糖偏高15例,占6.1%;血尿酸偏高24例,占9.9%。(4)泌尿系统疾病39例,占体检人数的16.1%。其中尿路感染9例,占3.7%;前列腺增生23例,占9.5%;肾结石3例,占1.2%;肾囊肿4例,占1.6%。
(5)呼吸系统疾病6例,占体检人数的2.4%。
(6)乙肝表面抗原阳性7例,占体检人数的2.8%。
3 讨论
本次体检结果显示,领导干部的健康状况不佳,患病率较高,慢性非传染病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按系统分布情况看:消化系统异常者158例,占总人数的65.2%,居第一位,其中主要疾病是脂肪肝、胃肠道疾病、胆囊炎,说明领导干部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不规律。其次是心脑血管异常者121例,占总人数的50%,居第二位,其中主要疾病是高血压、脑血管异常、心电图异常。居第三位的是代谢性疾病76例,占31.4%,其中主要疾病是血糖高、血尿酸高。这次体检的领导干部年龄在40~60岁,平时劳动较少,社会活动多,应酬频繁,摄入高油脂、高糖食物多,吸烟、饮酒,导致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血尿酸高、动脉硬化,是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痛风的危险因素。居第四位的是泌尿系统疾病39例,占16.1%,其中主要疾病是前列腺增生,与年龄有关。居第五位的呼吸系统疾病6例,占2.4%。看来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最少,不是危害领导干部健康的主要疾病。
综上所述,排在前几位的疾病成为影响领导干部健康的主要疾病,对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责任重、压力大,容易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工作时间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生活规律差,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饮酒频率高,缺乏一定的运动和锻炼。进行健康教育:对领导干部的健康状况应给予高度重视,为领导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让每个人对自已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危害健康的因素和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加强传染病的预防。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坚持体育锻炼,提高人体环境适应能力,保证充足的睡眠。积极的生活饮食干预,不吸烟、不喝酒,发现疾病早治疗,达到健康目的。
[参考文献]
[1] 范建华. 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1):667-669.
[2] 包家明,霍杰. 护理健康问答[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3] 黄津芳,刘玉莹. 护理健康教育学[M]. 北京:科学与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6-95.
[4] 郑修霞.护理教育学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43- 58.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范文5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儿科疾病类型,患儿由于自身免疫力、新配功能不足、年龄较低等因素,在气温突变或换季时期,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在患病后,伴随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儿童年龄越小,患病几率会增大,疗过程也相对较长。临床治疗药物种类虽然很多,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盐酸氨溴索又称为“盐酸溴环己胺醇”,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治疗痰液分泌异常、排痰功能紊乱、慢性呼吸道等疾病,例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对肺部术后产生的并发症预防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症治疗上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验证药物治疗药物,本次医药临床研究围绕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干预作用,将具体研究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2018年全年在我院接受儿科治疗的100例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阶段为3个月婴儿至8岁幼儿,平均(5.31±1.57)岁。患病类型一般分为呼吸困难及综合症、支气管炎、肺炎。不同年龄患儿的患病时间明显不同,随意将100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护理方法
患儿在入院接受临床治疗后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方式,12岁以上的儿童或成人每天2至3次,每次用量1安瓿,采用慢速静脉注射方式;病情较为严重者可以增量到2安瓿;6至12岁儿童每天2至3次,每次用量1安瓿;2至6岁儿童每天3次,每次用量一半安瓿;对于两岁以下儿童来说,每天2次,每次用量50%安瓿,均采用慢速静脉注射方式。婴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治疗,则每日用量需要按照婴儿体重折算比例,标准为:30mg/kg,4次给药,采用注射泵静脉方式,每次时间不少于5分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也可以与生理盐水、果糖、葡萄糖混合使用,需要注意的是PH值5.0的溶液与不小于PH6.3的溶液混合在一起,会增加本注射液的离碱沉淀程度。患儿在入院接受临床治疗后,或为防止并发症的出现,针对婴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采取“用量+用法”注射5毫升无菌注射用水方式,在静脉注射前缓慢使用溶解。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与合理用量五金注射用水混合使用,分解稀释后有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或果糖成分。如果患儿是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治疗每日用药总剂量应该按照婴儿体重计算,也就是每千克给30毫克分4次给药,采用注射泵给药,静脉注射时间不少于要五分钟。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布地奈德治疗方式,其为雾化吸入方式的一种,6岁以下儿童每次为0.5mg,每天2次,6岁以上儿童每次为1mg,每天2次。
1.3评价标准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用于临床表现为排痰功能或痰液分泌异常的慢性或急性肺部疾病等,例如:喘息型支气管或哮喘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或病情急性加重患者、肺部手术后预防并发症治疗、早产儿或新生儿婴儿呼吸窘迫综合症(IRDS)等。显效结果: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可以促进粘液排出、分泌物溶解临床表现,促进呼吸道粘液的滞留或增加分泌物排出,对于促进排痰,改善呼吸道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粘液分泌逐渐恢复正常,排痰量和咳嗽也逐渐减轻,呼吸道粘膜表面活性物质也逐渐恢复正常新陈代新功能。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也可用于临床预防性治疗,用法用量为12岁以上儿童或成人每天2至3次,每次用量15mL,严重的病例可以增加到每次三十毫克,六到十二岁的儿童每天两到三次,每次十五毫克,两到六岁的儿童每天三次每次七点五毫克,两岁以下的儿童每天改为两次,每次七点五毫克,以上的都是缓慢的静脉注射。无效:临床表现出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病情甚至会加重。临床治疗效果的整体有效率为[(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以上资料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c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意外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意外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终经过分析,对照组优于常规组,比较具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范文6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人类发生与发展呼吸系统疾病,除恶劣的生活环境外,滥用抗生素、激素的也是心脑血管病产生的必要因素之一。因为人的免疫力的下降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相继产生肺气肿等肺部疾病。诸如肺炎、咳嗽、咳痰、气喘等慢性病与呼吸系统有关。这些根除困难、经常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有的人是先天性的。有的人是后天性的。患者呼吸疾病表现特点与任何疾病发生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呼吸疾病也不离外,发生呼吸疾病原因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生理素质、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是发生呼吸疾病原因的关键所在。患有呼吸疾病的人因系统免疫力极端低下,这些人群对环境好与否感觉非常敏感,易感染程度高。这样严重困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这样反复无常的长期发病会造成患者心情焦躁不安。抑郁的心情和焦急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1]。
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疾病,患者的病程一般都比较长,病情恶化速度快且容易发作从而导致患者情绪烦躁、精神紧张、意志消沉,令患者在短时间内进入危险状态,严重可致死。因此呼吸内科患者在医治的基础上辅以正确合理的护理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焦急情绪得到抑制,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得到提高。现在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患者220例临床资料,具体资料分析状况如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20例患者,男120例,女100例,年龄18~84岁,具体分成干预与对照两个组,每个组110例。220例重症患者的基础疾病是:有108例患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者,48例患支气管哮喘的患者,13例患肺癌的患者,38例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13例患支气管扩张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只是实施一般性的护理,同时对护理的情况作详细的记载;对于干预组是采取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人员有目的性和由针对性实施的应急干预护理的措施,同时对护理状况作了详细记录。
2结果
对照组发现29例呼吸不畅患者护理记录,出现呼吸急促的患者有19例;干预组出现42例呼吸不畅患者,19例呼吸急促患者。医护人员对这两组分别施行常规性护理(指对照组)与常规性护理加应急性干预护理(指干预组)后,与施行护理前进行细致比照,两个组通过护理后,各自的氧分压升高明显(P
3护理措施
3.1呼吸观察 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难以咳出,患者经常坐立不安。患者发病比较严重的时候,表现出现张大嘴巴、大声喘息、头上冒出汗粒等症状。只有不失时机的对患者的呼吸观察,才能准确有效地为医生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对患者进行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咳出非常困难,并且痰液中带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在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就是急性肺水肿的征兆[1]。还要对患者进行意识观察:假如患者出现意识不明朗,大白天喜欢睡觉,脑筋反应非常缓慢,这时候应该严密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症状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2加强病情的监测护理 鉴于呼吸内科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快且时间短,因此对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及时观察对病情的判断非常重要,且对患者的呼吸、意识及输液观察都有重大意义。进行护理治疗时:首先对于重症患者出现症状的观察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对病情的判断,对患者的呼吸的快慢节奏、呼吸的深浅度、咳痰的计量、心脏搏动的节律、脉搏跳动的频率等各项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指标进行详细的观察。其次是对患者进行有无并发症及诱发因素的细致观察并作详细记录,为了预防哮喘患者半夜发病或病情加重出现的危险,应加强后半夜的巡视、观察及护理。最后要是重症患者出现缺氧症状时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为了消除患者吸氧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做到操作规范,并对吸氧状况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详细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氧流量进行及时调整,与此同时还应对患者的血气做好监测。
3.3给氧的护理 氧疗及卧床护理:给氧的标准应实行持续低流量,流速为1~2L/min,氧的浓度保持在24%~28%,给氧的具体办法为鼻导管或鼻塞,在氧疗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需调节流量时,要采取先取掉鼻塞之后再调节流量的方法;停用时先取出鼻塞,再将氧气开关关闭。病情好转时逐渐减少吸氧时间直到完全撤去。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定时检查氧流量,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2]。
3.4用药干预护理 对于呼吸重症患者进行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高度把握用药浓度以及用药的剂量。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仔细观察滴注的速度的快慢,随时作调整,还要查看患者用药后所产生的各种反映。由于兴奋剂类药物具有抑制性介质,它有增强气道黏膜的清除的功能,故适当应用吸入气雾剂,吸入制剂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气道反应性等作用。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注射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可同对患者心律等指标进行检测。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在其产生抗过敏、抗炎及松弛平滑肌等效果的同一时间内,也要及时的关注患者的状况。
3.5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痰液要迅速清理干净,使通气量增加,保障患者不受到任何感染。按时给患者翻身,并用手轻轻扣患者背部,利用翻动身体,排出附着气管内壁的痰液排,对头脑清晰的患者应鼓励其进行咽喉部咳嗽部,以引发咳嗽,也可以实施雾化的措施吸入。利用吸痰器以帮助吸痰,可将吸痰管经过鼻腔插入气管吸痰,还可经过口腔径直吸痰。但要用轻缓的手法,使粘膜不受到刺激,吸痰的时间每次不少于15s。
3.6饮食护理 肺心病呼衰者,因为卧床时间较久,活动量几乎没有,消化功能非常之差,再加上肺心病常合并右心衰,导致产生严重消化不良现状。故应该吃些清淡、营养价值高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菜汤、蛋白汤、牛奶、蛋白汤之类。不要食油腻和难以肖化的食物。
3.7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常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患者任何主诉不适都应给予关心,并及时处理;对脑筋反应迟缓、喜欢嗦的患者护理要有耐心,不随便转移他(他)的话题;要照顾患者的情绪,顺其自然地结束与患者的交流;在喊叫患者要时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也不能直接号;进入病房时,要主动和患者寒暄,嘘寒问暖,以打消患者孤独和恐惧感,消除其抑郁情绪,让患者应对疾病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要稳定患者的情绪,便于日常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相应的专业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其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3]。
4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护理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况,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都要高度重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有效的医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亚莉,李亚娜.浅析呼吸内科患者临床护理[J].现代养生杂志,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