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

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1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2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网络精品课程 开发

课 题:2011年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网络精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主持人:李豪。

在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一样的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中职学校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学生学完后,可参加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技能鉴定考核,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条件、手段及师资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并为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优质中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中职教育的办学水平,笔者学校积极参加佛山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一、课程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由若干个教学任务来驱动。即课程的总体是模块化结构,教学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同时,要做好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还满足了学生网上学习的要求,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

先进的课程需要优秀的老师来实施,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教师的能力也是在课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只有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开发、研究中去,才能对精品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并按精品课程的理念去施教。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的是“模块―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据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技能标准,建立若干个职业技能模块,每个模块再分为若干个项目。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负责几个项目,根据职业技能标准需要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来实施项目教学。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教材不仅决定了教师教什么,甚至规范着教师怎样教,而且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笔者学校根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教材以及配套使用的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由教学团队组织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精品课程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包含基础知识、办公软件、能力拓展三个模块。

3.教学内容建设

在教学内容建设中,以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符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彻底摒弃了“计算机有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软件有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这样的旧思路,完全按照“要用到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如何使用某些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这样的思路来组织、展开和呈现,以期改善知识技能的易学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分为3个模块,共由8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来驱动,如下表所示。

课 程 模块一

基础知识 项目一

基本知识 任务1: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及应用

任务2:计算机系统组成

任务3:数据存储和存储设备

任务4:多媒体技术

项目二

Windows XP 任务1:系统基本操作

任务2: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任务3:系统应用程序

项目三

网络基础知识 任务1: Windows网络和通信功能

任务2: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模块二

办公软件 项目一

Word 2003 任务1:段落格式

任务2:页面设置

任务3:表格制作、修改

项目二

Excel 2003 任务1:格式设置

任务2:合并计算

任务3:排序

任务4:统计

任务5:图表操作

项目三

Powerpoint 2003 任务1:演示文稿的建立和编辑

任务2:演示文稿的外观设置

任务3:演示文稿的动画设置与放映

模块三

能力拓展 项目一

图文混排 任务1:创意排版

任务2:电子小报

项目二

演示文稿制作 任务1:模仿训练

任务2:创意制作

其中,模块三为能力拓展训练,供学生选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积累学习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任务分析,确定操作思路,实际完成操作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方法,理解任务的真正原理及技术构成,完成后进行任务总结,最后形成专业技能技巧,任务驱动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流程图

4.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

网络教育是被普遍看好的教育方式,它实现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互补。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不只是给学生提供接触信息的机会,更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改善的学习机会和氛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有很多优点。首先,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将讲义及有关学习资源放在网上,学生随时可以登录网站浏览并进行课后练习。其次,为学生构筑了一个网络学习的环境,学生既可以个性化学习(通过课件、录音、录像进行自学和复习,结合教材完成上机操作、提问、搜索学习资料等),也可以协作式学习(与同学相互讨论、作业互评等),还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

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学校的教学团队从2011年11月开始,在佛山市网络精品课程协同制作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该课程网络资源分两条主线进行建设:第一,根据以上课程内容结构,纵向对课程网络资源分模块、分项目,按任务进行组织、选取、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横向对每个任务分为5个版块,如图2所示。

图2 任务页面结构图

教学团队人员在达成统一后,各人按模块和项目分工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网络平台上,融入大量的教学视频、教学软件、课件、考证试题库、解题操作录像、教师团队自主开发的理论题练习软件,以及阅卷系统、课外习题等,以丰富课程资源,满足了教师网络教学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要求,实现了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建设。

在历时一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和应用研究工作中,笔者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4月,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获得佛山市中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结题评审一等奖。学生们对该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反映良好,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受到学生的欢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技能鉴定通过率超过95%。

参考文献:

[1]杨速章.计算机应用基础[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3]邹羚,戚一翡,张三军,等.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3

【关键词】精品课程;服装打板与车板;四个转变

0 引言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打板与车板》是我校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在2007年被首批确定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师资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实现了四个关键性的转变。

1 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定位,学生的就业岗位实现了由“劳务型”向“技术型”转变

近年来,我国服装企业发展方向已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产品的品牌和知识技术型,因而服装企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服装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培养大批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主要由中职服装教育来承担。我校服装专业在充分调查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要求,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能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CAD制板放码员、跟单员、质检员等技能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服装打板与车板》被确定为本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

服装打板即打样板,服装车板即做样衣。《服装打板与车板》将中职服装专业原有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两门专业课合二为一,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对服装打板与车板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服装工业制板、服装成衣制作的专业知识和必备技能,为今后从事服装制板、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等工作打下基础,积累实践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

《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服装企业多个技术岗位,提升了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再就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操作工,实现了由“劳务型”向“技术型”的转变,符合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用工岗位的需要。

2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由“独立分散”向“优化整合”转变

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不能把他们分开。我们将原有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两门独立的专业课合并整合为《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编写了《服装打板与车板》校本教材。合并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服装设计定制工初、中级的考核内容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职业岗位的作业流程将服装结构、制板、工艺等知识和技能要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重点的技能项目配写了实训指导书。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每一模块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几款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品种的打板与车板为技能教学与实训项目,分阶段确定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岗位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呈螺旋式上升。

《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还结合服装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发展,将《服装CAD》教学整合在课程之中,组建了能将电脑绘制的样板按1:1输出的CAD制板室,让CAD教学与《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课程的科技含量,拓宽了学生的技能项目。

3 师资从“理论型教师”向“企业技工和现场专家”转变

精品课程建设还要求有一支师德崇高,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实践能力强、梯队合理的“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服装打板与车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决定了课程的主讲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所缺乏的。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从校外实习基地常年聘请技术员作为现场专家指导教学;2)每位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学习,鼓励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并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带到教学中;3)实行“双师证”,给教师施加压力和动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到目前为止,本课程团队的80%的教师取得了“双师证”;4)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规定在每年发表数篇有质量的教研教改论文;5)鼓励教师建立专业教学工作室。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课程的主讲教师具有双重素质。

4 教学模式从“封闭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的课堂”教学转变

《服装打板与车板》属于技能培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从“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就必须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界限。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首先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广泛实行项目式教学法,在企业现场专家的制导下,我们将《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的三个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要点与典型的服装款式结合起来,从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板、服装工艺流程、服装成品制作、服装质检等诸方面,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编写教学与实训指导书,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教师示范、学生实习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的顺序组织课堂教学。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有效地掌握服装打板与车板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另外,我们还以项目教学法为切入点,正积极探索如何将工作室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以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100%的主讲教师能熟练使用富怡服装CAD操作软件,服装打板的课堂教学,有80%的教学内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次是实习实训模式的改革。具体做法是:1)建立了由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生产实习与毕业综合实习组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链。根据课程教学模块的技能目标,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校外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改变了多年来沿用“2+1”模式。2)建立和完善实训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在参考国家服装设计定制工初级、中级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制定了《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实训大纲和考核大纲,《服装打板技能实训与考核方案》、《服装车板技能实训与考核方案》、《关于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开展教师技能教学考评的方案》。课程考核分两大部分进行,一是平时的教学考核,教学考核分学期、按模块进行。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考核。二是对学生毕业考核,实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制度,要求有90%的学生必须获得服装设计定制工中级证书。这样既突出课程的技能教学,又规范了课程教学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在创新、重在实践。《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特色鲜明,它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

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4

Abstract: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an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targe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eaching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election and ordering of practical and targeted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socialized and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condi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Qujing Medical College. Scientific and multi-channel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is built and good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关键词: 精品课程;儿科学;人才培养

Key words: excellent course;pediatrics;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01-02

0 引言

精品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改革的重点,受到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2003年,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11年和2012年相继出台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旨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服务学习型社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适应,云南省也开展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界定,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儿科学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以此为依托,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结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特点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从运行情况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该课程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2013年儿科学课程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本文就该课程的建设过程及特点总结如下:

1 加强教学人才梯队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教学队伍是精品课程的关键环节。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主体与创造者,对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和专业建设,教学过程完善都具有积极的作用[2]。儿科学课程组教师共有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2人,学缘、年龄结构良好,形成了老中青相互结合的教学团队,课程组教师们一直保持着积极探索、互助互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对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给予精心指导,通过“传—帮—带”示范,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讲课技巧和教学要求,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业务能力的快速提高;支持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了解儿科学专业知识前沿进展,更新教学理念;另外,课程组利用假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调研,了解基层医生的工作方式及工作内容,以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内容选择。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研究型和学科型教育的不同点在于侧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高”,又要体现“职”,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既要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还要体现技术应用性。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前提条件[3]。课程组教师除取得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证外,还结合儿科学专业特点,组织教师参加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保育员和育婴师工种的培训及考核,均取得高级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来,为当地培训及鉴定初、中、高级保育员及育婴师上千人。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引领,以科研促教学,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几年的建设,已逐渐形成一支以省级、校级教学名师为主导,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 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

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课程,针对三年制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绝大部分学生将去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从事全科医生工作,课程组通过对进入临床实习的三年制临床专业的学生,行业专家及基层医院医生对儿科学课时数,教学内容的选取进行调研,结合儿科医师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对儿科学课时的分配进行调整,总学时72学时,理论教学42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根据调研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序化。理论教学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小儿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及小儿常见急症作为重点讲解内容;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内容直观,知识容量大的特点,课程组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定期邀请医院儿科专家进行授课;实践教学将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神经、心理发育评价,儿科病史与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常用溶液配制,常见疾病病例分析,小儿常见急症的处理作为重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应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儿科临床见习,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

以上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3 创新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组教师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自制PPT教学课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技术含量;同时,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习题集已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辅以视频录像等教学手段,以其声、形、音、画的功能为教学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利用校内实训室,通过实训课学习小儿体格测量,并在教师指导下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疾病教学中,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儿科进行临床见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儿科住院病历的书写,通过临床实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上,课程摒弃单一形式的书面笔试,采用多元化、重能力与素质考核的课程考试方法,将平时考核与期末卷面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成绩主要来源是学生在教学实践各环节中的表现情况,重视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卷面考核则突出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措施为: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40%)+课程期末考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出勤(10%)+作业(10%)+实训报告(10%)+阶段测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封闭式卷面考试成绩,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儿科基础知识及病例分析,期末考试成绩录入试卷质量分析系统,通过试卷分析,得到试题的效度、信度及难度,并可得到每一种题型的难度,借此指导教师在今后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

4 社会化和立体化教学条件的建设

通过与医院合作,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专业共有7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4个,三级乙等医院40个,二级甲等医院12个;学生到实习医院通过近一年的临床实习,熟悉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本课程组坚持择优选用原则,本课程教材选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教材;在选用优质教材的同时,课程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与医院儿科专家共同编写了职业性、适用性、针对性较强的《儿科学》讲义,习题集,通过不断完善和修改,目前使用效果较好。另外,课程组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自编实训指导及报告,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儿科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社会化和立体化教学条件的建设,既有效的解决了校内无法满足的校外实训条件,而且也为学校和医院共同培养学生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5 建立科学合理、多渠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对促进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起到指导性作用;通过校、系、教研室教师之间及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及教学观摩,上课班级学生对《儿科学》课程教师教学情况满意度问卷调查,实习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及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反馈体系,多渠道了解同行、学生对《儿科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仅涉及教师、学生,更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共同的努力,最终才能实现课程的建设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5]。通过对儿科学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学校、医院等多方面的肯定,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将根据“十二五”高校国家质量工程建设综合改革示范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2003.

[2]张学洪.基于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8):33-35.

[3]冯聚和.以建设精品课程为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1-113.

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5

关键词 食品分析;动态循环;项 目化教学中图分类号 G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1)34—21553—02Researchon DynamicStateRevolutionProceedingsTeachingM odeofFoodsAnalysisWANG Chao.chen (TianiinBohai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Tianjin3OO402)Abstract In0rdertobetteradapttherefoHnideaandteachingmodeofhighervoe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thecultivatingobjeetiveandteachingplanoffoodsanalysis,withprofessionalpostastheguidedirectionandimprovingstudents’vocationalskillandcomprehensivequalityasthetarget,thepracticeoffoodsanalysisproceedingsteachingwaselaboratedthroughtheprojectof“tastesensitivitydetermination”.Atlast,thecurriculum reform ideaandmethodfor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ereputforward.Keywords Foodsanalysis:Dynamicstaterevolution:Proceedingsteaching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着力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类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推行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的主要任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u 。从学生的技能状态角度来看 ,认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本质是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通常是先进行一定课时的理论学习,再选取相关典型实验进行验证 ,教师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 ,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 。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 ,难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学效果差。

动态循环项 目教学法能够有效优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运用动态循环状态下持续的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实现学生操作技能的循环提升。笔者以食品检验工的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 ,以食品分析课程中的项 目——“味觉敏感度测定”为例 ,阐述了项 目化教学的实践。

1 任务驱动与任务设计

1.1 任务驱动1.1.1 设计理念。项 目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 ,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 ,以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双师教师为指导,以工作过程为导 向,以校企共建教学环境为条件 ,以真实工作项 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的项 目化教学 。通过“味觉敏感度测定”项 目的学习,实际的任务引导 ,经过味觉品评实践操作 ,使学生融会贯通味觉相关理论以及影响味觉识别的因素。该项 目是选择及培训评价员的初始实验。

1.1.2 能力 目标。①了解。味觉的解剖学、生理学及功能。

②掌握。4种基本味道的基础知识及识别方法。③会做。学生能够进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 ,4种基本味道的识别能力及其觉察阈、识别阈、差别阈值 。

从学生的技能状态角度人手,认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目标的本质是操作技能。学生技能状态有学生技能存量和学生技能水平,二者构成了学生拥有技能的状况;学生技能结构、学生技能分布、学生技能流动构三者成了学生利用技能况构成了学生的竞争优势。

生技能状态激活阶段 运用阶段 沉淀阶段从图2可以看出,入门操作、主导操作、自主操作体现了操作技能的激活、运用、沉淀过程,是学生操作技能的量变过程;激活、运用、沉淀为一体的综合操作体现了学生操作技能的质变过程。

操作技能中激活、运用、沉淀的动态循环是学生操作技能的动态循环过程 (图 3)。学生在动态循环状态下进行操作技能的提升,形成持续的技能提升和知识运用能力,即动态能力。在动态能力作用下,实现学生操作技能的循环提升。体现动态能力循环提升的项 目教学法被称为动态循环项 目教学法。

学一一一一一学堋栅~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21554 安徽农业科学 2011生1.2 任务设计1.2.1 入门操作。①教师讲解味觉的解剖学 、生理学及功能;②教师讲解品评方案;③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按照品评方案进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 。

1.2.2 主导操作。①教师讲解味觉的解剖学、生理学及功能;②教师讲解品评方案 ;③学生按照品评方案进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并讨论。

1.2.3 自主操作。①学生 3~5人/组查 阅资料 ,了解味觉的解剖学、生理学及功能;②学生 自主设计品评方案;③学生按照 自主设计的品评方案进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并讨论。

1.2.4 综合操作。①学生 4~7人/组查阅资料 ,了解味觉的解剖学、生理学及功能;②学生的任务分工、分析品评要素;③学生 自主设计多种品评方案 ;④学生按照 自主设计的品评方案进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并讨论;⑤ 品评结果分析及优化。

转贴于

2 项 目实施与讨论 2.1 入门操作 人门操作是学生在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下的技能操作 ,要求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初级水平。

2.2 主导操作 主导操作是学生在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着手解决所面对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中级水平。

2.3 自主操作 自主操作是学生 3~5人/组进行 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学生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高级水平。

2.4 综合操作 综合操作是跨方法的大型综合操作,学生自主进行任务分工 ,分析品评要素 ,设计多种 品评方案 ,以 47人/组的团队工作形式按照 自主设计的品评方案独立完成味觉敏感度的测定并讨论。通过反复训练,循环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达到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技师水平。

2.5 课程考评 项 目评价指标分为素质指标和能力指标 ,素质指标 中主要有 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能力指标中主要有解决问题能力、应受能力、操作技能。项 目考评 注重过程考评 ,能力指标中的操作技能 占40% ,为考评重点。项 目评价方式分为 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2008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为例,进行信息化平台下的过程考评系统分析。主要对项 目味觉敏感度测定的 4个任务进行考评 ,系统分析图 5~9发现 ,考评结果理想 ,反映了动态循环项 目教学法效果 良好,符合教学实施条件。

3 结 语

操作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核心能力 ,以食品分析课程中的项目“味觉敏感度测定”为例 ,围绕如何提高操作能调 ,高等农业教育仍以公办农林 院校为主,民办教育和独立学院较少 ;不同学校问和区域间的布局尚不和谐,“211”工程学校、教育部部属学校和地方学校之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校之间人才培养工作差距较大。

3:3 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有待进一步创新3.3.1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定位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没有在科学、准确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调研 的基础上合理定位 ,导致育人与用人的脱节。许多高校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不适 当拔高的现象。尽管部分高校在某个专业的个别学科实力较强,但并不代表这个专业拓宽后的所有学科的实力都强,如果因此拔高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就可能造成人才质量的下降。同时 ,各校制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 目标趋同性强、特色化内容少,在实际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时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3.3.2 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够。高等农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必修轻选修、重种植类课程轻经管及人文类课程等思想。课程整合不够到位 ,课程之间在衔接上的重复及过分强调单门课程的系统性问题仍然存在。课程内容相对陈旧,与“三农”实际联系脱节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不 同学校间课程建设差距较大,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无论是 国家级还是省市级农学类精品课程,大多数分布在少数几个涉农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中,分布很不平衡 ,8所涉农 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与其他 院校的教学水平 差距进一步拉大 。

3.3.3 教学体系和模式相对陈旧。教学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问题 ,实践教学存在实验室和实验实习基地条件不足、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学生创新平台与 自主实践平台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课程和双语课程不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开设 ,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严重。

3.3.4 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虽然在2O世纪 80年代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也逐步实行学分制,但 由于要考虑的各种限制因素太多 ,学分制没能贯彻到实处 ,变成了学年制 +选课制 ,学生虽然经过了4年的专业学习,但知识面较窄,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

4 结语

根据对随机选取的 10所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分析,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要扬长避短 ,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范文6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我们认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提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的药学被誉为“朝阳产业”,这个巨大的产业链里蕴藏着大量的发展先机,整个药学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了应对医药研究和开发挑战,也面临从仿制为主向原始创制的战略方面的转移,人才缺口大于市场需求的挑战以及药物设计、新药创制、药物代谢、给药系统到药品生产、使用等药学学科各个方面的挑战。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培养出来的药学人才还难以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问题在于人才角色的转换,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人才在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导致人才、时间以及精力的浪费。对医药药企以及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后,我们认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基础,坚持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实现学生德智体劳和职业能力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2转换教、学角色,适应岗位需要

许多学校仍未走出传统的实习模式,仍然以俯视的态度对待当前的教育模式,没有将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企业实习区别开来。事实上这样的合作没有建立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是不牢固的。企业不会提供足够的空间,岗位给予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而学生也无法接触到工作真实的环节,与教育的最终目的大相径庭。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创新点在于“校企合作,提前角色转换”,企业、学生是主体,学校是组织者,教师是指引者,作为学校应该发挥桥梁的作用,教师作为指引者在学校中完成教学以外,还应该更深入企业对学生市场的情况进行调查,完成教学-调查-反思.再教学的循环教育。近年来,我校与本地区多家医药企业和单位已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经常性的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与锻炼,将教学工作、理论学习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每学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医药企业进修学习,真正参与企业工作,实现教师向医师药师、技师身份的转变。这不仅可以达到充电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带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适应岗位需求,必须将校内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达到“在教中学,学中做,层层提高”的目的。经过几年来的摸索与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在“理论学习,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方面有机结合的模式,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将校企合作渗透到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学生在校内主要完成理论学习和仿真模拟实训过程,二年级以后,进入医院、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及药品检验部门进行短期的见习活动,三年级到医药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些措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并从实践活动中总结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带人到学校学习中,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只有顺利的转换“教、学、练一体”的角色和位子,建立在互利共赢、校企互动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才会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