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文1

关键词:小儿; 呼吸系统;护理; 咽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3-02

1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

小儿在不同年龄段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都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后及防治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窦、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窦:在婴幼儿时期,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从而会引起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另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由于新生儿的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口相对较大,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1.1.2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在4个月即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1.1.3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带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1.2下呼吸道

1.2.1气管、支气管: 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短且较狭窄,软骨柔软,血管丰富,缺乏弹力组织导致了支撑作用较差。因黏液腺发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侧支气管短而粗,较直,异物就比较易进入,随之会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1.2.2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但是间接的发育较旺盛,也造成了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能充分地进行换气,因此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2.1肺炎患儿的护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也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气温骤变时比较多见。另外,支气管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时应该先控制好感染范围,对症治疗。

2.1.1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气候骤变及护理不当的诱因下,病原体容易侵入到呼吸道,从而引起感染;还有的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时易发生,且较重。

(2)身心状况

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出现鼻翼扇动、唇周发绀,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全身中毒症状;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常表现烦躁或嗜睡,重者出现脑水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可有焦虑和恐惧;家长可能产生忧虑、抱怨等心理反应。

2.1.2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护理诊断有:活动无耐力;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

(2)常见的合作性问题:心力衰竭,也就是潜在的并发症。

2.1.3护理的要点

(1)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氧;

(2)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度,避免病人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积极处理腹胀缓解呼吸困难;

(5)减少刺激,处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儿患者用力;

(6)听从医生建议,介绍疾病防治知识及护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婴幼儿的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一般病程3-5日,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发生并发症,如:中耳炎、结膜炎、咽后壁脓肿肺炎等;年长儿有可急性肾炎、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治疗时可以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如有细菌感染发生,应选用抗菌药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病毒为主。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都将引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上感

首先,症状方面。局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全身不适、乏力等,一部分患儿还伴有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其次,体征方面。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是正常的。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首先,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同时还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时易发现咽部充血,白色点块状分泌物;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易发生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厌食、呕吐,体检可以发现咽部充血,病程为1周左右。

3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常见合作性问题是潜在并发症:惊厥。

护理要点: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保证休息和营养,多喂温开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发热时酌情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严密观察有无传染病征兆及严重的并发症;教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加强儿童的抵抗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与多个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面也会做到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文2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因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治疗上应用祛痰剂、镇咳、平喘药或抗胆碱药、β受体激动剂、激素等对症处理,但临床上存在疗效不显著、耐药和毒副反应等不足。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故本研究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患者9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所规定诊断标准;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气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5±9.34)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7~81岁,平均(67.50±9.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局部或全身皮肤感染等。

1.2治疗方法分别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8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哮喘学组2008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对照组:控制性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后减量)、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为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贴敷部位:包括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贴敷时间:每天上午外敷相关穴位,1日1次,治疗7天,每次贴2~4h,依个人皮肤敏感度不同,可适当增减时间。

1.3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提前准备敷贴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和不安情绪。

1.3.2操作护理操作护士敷贴前需洗净双手,操作时,一般站于病床右侧,贴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确定贴敷穴位,将治疗贴贴于相应位置,将双手拇指指腹在贴有治疗贴的穴位缓缓施加压力至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按压手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旋揉1 min,接着逆时针方向旋揉1 min,每个穴位持续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贴的穴位,共持续15~20 min。

1.3.3操作后护理一般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嘱患者切勿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联系皮肤科会诊。

1.3.4情志护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对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关心患者痛苦,耐心倾听其主诉,并协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1.3.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或软食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饮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章节所观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症状、两肺的听诊)及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治疗第1、7天各评估一次。

1.5临床症状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相比的比值来评定疗效: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n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亦较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期望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贴,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和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发射8~14μm的生物波,该波作用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由机体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场,该生物场自人体组织细胞的物理场效应而表现出来[5]。

同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广泛应用于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订版,已将该量表列入病情评估体系中,其可靠性和反应性均较满意,可以体现出患者的健康损害[6]。

本研究发现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疗效、呼吸困难指数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等.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5-17.

[2]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2009,50(5):438-439.

[3]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33-35.

[4]王超东,邓柏颖,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71-72.

[5]张怀亮,潘钰蔚,李晓霞,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2009,8(5):329-330.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文3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医院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院管理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变化。结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结论根据某院疾病构成情况,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院医疗诊断、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竟争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状况及变化,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员、设备,加强科室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吸引患者来院就诊,增强医院竞争力,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 ) ,3年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病案自动收集、汇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与分析

3年来,该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与顺位见表to

2.1疾病构成比

从表1可见,2006-2008年该院出院人数逐年增加,依次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计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90%。关注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应成为民院峡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2.2住院疾病顺位

从3年共计顺位看:损伤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顺位有变化,但3病种不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的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3讨论

3.1损伤和中毒处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颅脑损伤占大多数。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车增多、驾驶员素质低、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频发。二是意外跌伤。三是由于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杀、自伤、他杀、他伤。四是社会暴力增多。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骨科、神经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医疗、护理人员及床位,防止人员过度疲劳,床位超负荷运转。相关部门应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培训考核驾驶员,对驾驶员进行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宜传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3.2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这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万户居民搬人经济适用房,家庭豪华装修造成家庭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增多,污染企业增多,私家车增多,致使我市空气质量下降。为此应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一是装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产品,晾晒一段时间后,有环境专业机构检测家庭空气质量,达标后才人住。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停污染企业,减少私家车驾驶天数,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三是注重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排第3位。该院坐落在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轻人较多,生育率高。同时,医院宽敞明亮的新病房,温馨热情的医疗服务,先进的医疗技术,吸引了患者来院就诊。管理者也应在软件、硬件上支持妇产科。

3.4循环系统疾病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为多。近几年,医院领导敢视人才建设,引进心血管博士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心脏体外搭桥等新技术、新项目,诊断、治疗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疗疾病,使医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统疾病顺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可见,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重视科学的饮食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文4

【关键词】急诊抢救:流行病学:探究

我院为了能够了解重症流病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利用资源和医疗措施,提高重症流行病患者的生存率,从而对我院急诊科2015-01~2016-03 1231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进而了解流行病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和急诊状况,探讨疾病在各个年龄段的构成情况并统计不同年龄段,相同病例的死亡率。

1.具体方法

1.1对象

我院2015-01~2016-03 1231例流行病患者,所有患者都在我院的急诊科中进行就诊,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以及救治的因由、护理、结果都有详细的记录。

1.2.方法

制定相关的Excel表格,并将患者的年龄按照40~49;50~59;60~69;70~79;80以上进行分组统计。根据离开抢救室时的第一诊断将疾病分类,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的构成比例,再比较不同年龄,急诊抢救的死亡率。

2.结果

2.1患者流行病的构成及对应的死亡率

根据上述的分析方法,统计出离开抢救室时的第一诊断疾病的构成情况。主要病症分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猝死、外伤、中毒、肿瘤、休克及肾功能不全这10种流行病症,现统计如下;

据统计资料显示,1231例患者中,死亡率为13.3%,死亡总数为161例。死亡患者的构成比例为:外伤、休克、中毒,猝死这四例的死亡率较低,总死亡率为19.2%。神经系统疾病死亡占40.8%。呼吸系统死亡率占12.4%,消化系统的死亡率为14.5%,循环系统死亡率占13.1%。

2.2 急诊抢救不同年龄的疾病构成

我院的主要抢救对象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这两类流行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抢救记录,制定Excel表格进行统计显示

通过对图表1的系统分析,60岁以上患者占急诊抢救病例的62.3%。年龄在70~79岁之间死亡率较高,占该年龄段死亡人数的60%以上。

40岁以下的患者中,比较常见的流行病例为神经系统病占有30.3%,因此外伤是这一年龄阶段急症抢救最高的。另外中毒患者中的死亡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其在各个年龄段,虽然抢救率不高,仅占据总人数的5.6%,但死亡率却高达32.3%。

通过图表2的统计可知,在40~49岁和50~59岁之间,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总占比例均为25.3%)因此,此类病例的不是该年龄段的主要流行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60~~69和70~79岁这两个年龄段中,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了53%,到了80岁以上时,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已经高达69.7%。

3.讨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40岁以下的流行病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伤、肿痛、休克猝死以及肾功能不全流行病,而到了40岁以上的人群,就需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在这一年龄阶段,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不高,但发病率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见,我院急诊抢救患者中以老年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主,需要加强社区老年病的管理,最好是能够建立急诊-社区绿色通道,为社区老年做定期的全身检查,防止其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小宇,李亚林,秦俭,孙长饴,梁萧.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10:950-952.

[2]王海燕.1052例急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1.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文5

[关键词] 医院感染;儿科;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69-02

医院感染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或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和爆发流行,不但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而且导致社会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医院感染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正受到卫生界高度关注[1]。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了解我院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查找并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我们作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我院儿科患儿623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个月~14岁,平均(5.12±3.93)岁,其中年龄最小者1个月,最大为14岁,原发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等。

1.2 方法

对1年来出院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调查,主要记录患儿的年龄、疾病类型、住院时间、病情轻重、是否处于加床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及感染部位等。医院感染的诊断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6232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354例,感染率为5.68%,其中≤1岁的(婴儿期)3251例发生医院感染225例(6.92%),2~3岁(幼儿期)1249例发生感染63例(5.04%),4~7岁(学龄前期)1406例发生感染59例(4.20%),7~14岁(学龄期)326例发生感染7例(2.15%)。

2.2 不同原发疾病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6232例患儿中,原发呼吸系统疾病4198例,发生感染259例(6.17%);消化系统疾病1176例,发生感染56例(4.76%);泌尿系统疾病208,发生感染18例(8.65%);神经系统疾病166例,发生感染4例(2.41%);其他疾病484例,发生感染17例(3.51%)。

2.3 住院时间长短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住院时间1周3741例,发生感染246例(6.58%)。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6,P

2.4 病情轻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年中危重患儿452例,发生医院感染39例(8.63%),非危重患儿5780例,发生医院感染315例(5.45%)。两者比较,x2=7.91,P

2.5 是否加床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年来,约有4个月处于加床期间。其中加床期间住院患儿2530例,发生医院感染175例,发生率6.92%;8个月无加床期间住院患儿3702例发生医院感染179例,发生率4.8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6,P

2.6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分布情况

医院感染患儿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道感染。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1岁以下的小婴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6.95%,分析其原因:小婴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3-4]。刚出生时主要依赖母体提供的抗体,到6个月左右的时候,母体提供的抗体几乎耗尽,而自身合成各类免疫球蛋白能力不足,故处于免疫低下阶段,特别容易发生各类感染性疾病。2岁后,自身免疫功能逐步发育完善。故感染几率渐渐减小。

在各类原发病中,泌尿系统疾病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分析原因:患儿所患疾病多为肾病,并与较长时间使用激素等有关;其次,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考虑与小儿本身呼吸道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分泌较少[5]。容易发生相关部位的病毒与细菌感染。这也可以解释医院感染为什么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的原因。

研究显示,住院时间大于1周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住院时间小于1周的患儿。由于综合性大医院是各类病原微生物高密度分布区,当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接触各类病毒和细菌的概率越大,加上其免疫功能先天不足,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病情危重患儿,一方面由于侵入性操作较多,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等,另一方面危重患儿往往同时患有多系统病变,恢复较慢,住院时间较长,加上本院尚未建立PICU,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不足,这些都是导致危重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上升的原因。

一段时间,由于患儿突发增多,病区床位无法满足需要,只好采用加床缓解患儿住院困难。结果病区人满为患,加上有的家长卫生意识不高,小儿大小便管理不善,医护人员人手不够,护工未增加,病区清洁卫生消毒不彻底,病区吵杂、脏乱时有发生,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加。当然,医院感染发生还存在一系列儿科管理问题如抗生素滥用引起菌群失调[6]等问题;卫生宣教不到位,陪护人员过多,经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患者混杂在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如下干预措施:(1)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在治疗车上备置洗手消毒液,对患儿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同一病种尽量安排一室,避免不同感染性疾病混住一室,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加强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抗菌素。避免经验用药、预防性用药[7]和多药联用。(4)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当患儿病情好转,可尽快转至门诊或社区医院巩固治疗。(5) 加强病区管理,注意病室通风换气,减少病房内病原微生物;限制陪护人员数量;对陪护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其卫生防护意识。(6) 病区尽量不要加床,保证每个患儿得到应有的医疗护理服务。(7) 做好口腔护理,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的寄生繁殖,并预防细菌向下蔓延引起下呼吸道感染。(8)对于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患儿住院期间,应注意微生态疗法,及时补充益生菌,有益于患儿肠道菌群正常建立与稳定,并对调节免疫功能有较大益处[8-9]。必要时给予免疫支持治疗[10]。

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儿科应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严格无菌操作等。儿科医院感染与医院的建立是相互并存的,科学的管理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感染发生率,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益于儿童的健康,也有益于医护人员安全,医院感染的监测与干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詹磊.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5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3] 薛丽华.2005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47.

[4] 李霖,唐莹.综合性医院儿科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分析[J].检验学与临床,2010,7(10):25-28.

[5]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237.

[6] 周云芳.加强儿科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01-504

[7] Huang Y,Zhuang S,Du M.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ith extended spectrum betar-lactamase producing bacteria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China[J].Infection,2007,35(5):339-345.

[8] 姚炳华,张亚明,陈杰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预防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继发腹泻的临床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5):31-33.

[9] 姚炳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22(6):547-548.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范文6

【摘 要】 目的 明确择期手术患者非计划出院的禁忌症原因,探讨针对性改进对策:方法 利用病案首页信息系统,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检索出院诊断编码含有253. 001的病例,分析禁忌症原因及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对禁忌症的影响。结果 非计划出院患者“因禁忌症未进行外科或其它操作”共1533例,占同期手术/操作患者的2.85%。禁忌症原因主要有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的非计划出院禁忌症原因表现不同。结论降低择期手术患者因手术禁忌非计划出院发生率,需要医院、临床科室、医生、护士等共同参与,积极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

关键词 择期手术;患者;非计划出院;禁忌症;ICD - 10

DOI:10. 13912/j. cnki. chqm. 2015. 22.4.11

吴虎兵1 赵莉丽2 陈剑铭1 夏志伟1*

通信作者:夏志伟

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 100191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 100730

非计划出院是指患者未达成住院治疗目的而出院,包括放弃治疗出院和因手术/操作禁忌症出院两种情况。前者常由于患者自身原因,如紧张、经济困难等,放弃治疗;后者指择期手术患者存有禁忌症,需等候条件成熟方可进行手术,选择出院。择期手术患者非计划出院,对患者而言,由于未能实现住院目的,再入院时可能面临重新检查,加重了经济负担,降低了医院的社会评价。对医院而言,由于手术停台造成手术准备人力、物力浪费,严重影响了手术科室的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本研究通过病案首页信息,分析择期手术患者非计划出院禁忌症原因,旨在为临床科室合理收治患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

以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12年1月~ 2013年6月的出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利用病案首页信息系统,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ICD -10),检索出院诊断ICD - 10编码含有253. 001(因禁忌症未进行外科或其它操作)的病例。检索变量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人院时间、出院时间、住院天数、出院主要疾病诊断及编码、出院其它疾病诊断及编码等。

临床医师在病程中记录患者放弃手术或操作治疗的原因,病案编码员对该病例疾病编以253. 001,并对具体原因予以编码,如高血压为110 xxx。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253. 001代码没有具体原因或存在疑问,调阅病历,重新编码,确保含253. 001的病例均有具体原因。要求编码员将253. 001尽可能排到病案首页第1个其它诊断位置上,检索结果发现,253. 001位于第1个其它诊断到第6个其它诊断的例数越来越少,位于第6个其它诊断时仅发现2例,故筛选出7个其它诊断及编码。

非计划出院禁忌症原因按ICD- 10类目归类,分析主要原因。将住院时间划分为1天、2天~3天、4天及以上3类,明确患者住院第几天发生非计划出院。年龄划分为1 8岁及以下、18岁~ 44岁、45岁~ 64岁、65岁及以上4组。

收集数据经Excel 2007筛选、整理、分类与统计,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禁忌症原因

非计划出院患者“因禁忌症未进行外科或其它操作”共1 533例,占同期手术/操作患者的2. 85%。禁忌症前5种原因占全部病例的73.5 8%,其中子原因占65. 23%~ 85. 85%,见表1。

2.2患者性别分布

男805例,占52. 51%;女728例,占47. 49%。不同性别禁忌症前5种原因占性别组的约3/4,且前3种原因相同(表2)。男性患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主要是肺结核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女性患者中,血液及造血器官相关疾病主要指贫血。

2.3患者年龄分布

非计划出院患者年龄最大89岁,最小1岁,平均50.5±19.7岁,中位数55岁。各年龄组禁忌症前5种原因表现各异,1 8岁以下患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主要是发热和咳嗽;18岁~ 44岁患者,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主要为月经期;44岁~ 64岁患者与65岁及以上患者两组原因相同,但顺序略有不同,见表3。

2.4 患者禁忌症时间分布

患者住院天数最长35天,最短1天,平均3.1±3.3天,中位数2天。610例(39.79%)患者住院1天内发现禁忌症;504例(32.88%)患者住院2天~3天内发现禁忌症;419例( 27. 33%)患者住院4天及以上发现禁忌症。1天内可认为患者人院即已存在禁忌症;考虑到周末影响,2天~3天内发现禁忌症也可认定入院即已存在禁忌症;4天及以上可认定为人院后发生禁忌症。表4显示,1天组与2天~3天组的前3种禁忌症原因及排序相同,4天以上组的禁忌症原因与之相同但排序不同;各住院天数组禁忌症的后2种原因表现各异。

3对策

择期手术患者非计划出院禁忌症原因种类较多,如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等。从住院时间上看,有些禁忌症入院时即已存在,如感冒、服用抗凝药、检查发现有肝功能异常等;有些禁忌症在住院期间发生,如术前焦虑引发血压异常、心律异常以及发生院内感染等。本研究表明,非计划出院禁忌症主要原因是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等。与相关文献相比,本研究调查的主要原因与择期手术停台或取消的主要原因接近。

一般而言,控制禁忌症以达到适应手术条件需要7天以上时间,如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糖尿病控制j4i,肝功能不全患者术前营养,阿司匹林停用等。但由于该医院2012年平均住院日已缩短至6.7天,在病房内控制禁忌症会降低病床周转,选择出院则可增加患者收治数量,故发现手术禁忌症患者一般安排其出院。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仅供参考。

3.1 严把入院关

调查发现,约40 010的非计划出院患者住院第1天被发现不适合手术,即表明他们在入院时已存在禁忌症。其中,部分情况是患者能自我感知或识别的,如感冒、发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月经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部分情况需要借助检验检查手段识别,如肝肺功能异常、白细胞异常等,但仍有部分患者在人院前已完成术前检验检查。因此,有理由认为当患者准备人院时,可能并不知晓禁忌症对手术的影响。建议减少人院即伴有禁忌症从以下方面着手:(1)患者不仅要“知情同意”手术及治疗风险,还应知晓禁忌症影响。医院或医生向患者建议住院手术时,应告知患者如何做好入院前准备,可以通过住院通知单、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使患者在等候住院时尽量保证身体条件符合手术要求。(2)医生通知患者住院时,不应只简单告诉住院时间,应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科室应根据常见禁忌症原因及患者性别、年龄等特点,制订常见禁忌症情况表,要求医生按表询问患者、通知人院,存在禁忌症患者延缓其入院。建议科室尽量做好患者入院前禁忌症调查工作,减少收治不适宜人院治疗患者,提高科室床位有效使用率与患者满意度。

3.2做好术前健康教育工作

患者术前产生焦虑、紧张、畏惧等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手术禁忌症。据调查,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率为23. 33%~88. 64%,应激性反应会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循环系统疾病。本研究结果中,人院4天以后主要禁忌症为循环系统疾病可能与此相关。文献表明,加强心理干预及术前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患者应激反应。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住院经历、病种等,采取不同方法,详细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及手术治疗必要性、术后注意事项等;应告知患者术前主要检查项目及注意事项,配合医生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手术。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手术知识等的知晓程度,指导和帮助患者正确对待手术,降低应激反应,增强信心。

3.3 加强病房感染管理

院内感染是引起手术禁忌症的原因之一。文献研究显示,全国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部分三甲医院报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 81%~2.47%,其中56. 94%~76. 07%为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较复杂且不易控制,病房内患者分配及看护制度、病房消毒通风状况等均会影响呼吸系统,导致呼吸系统成为医院感染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之一。本调查发现,人院4天以后主要禁忌症表现有呼吸道感染、发热等,据此推测部分患者入院后发生院内感染。加强病房感染管理可能是减少非计划出院的有效方法之一。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部门,而护理人员承担大量临床日常工作,因此护理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护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一是完善病房感染管理制度,规范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及护士行为等;二是减少人员流动,制定合理探视制度;三是保证病房整洁、干净,每天定时进行地面及物品消毒等。

3.4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

计划阶段,医院管理部门(如医务处)将非计划出院列为临床医疗质量考核重要指标,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与临床科室共同制订非计划出院管理目标。医院管理部门对统计上报的非计划出院病案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应科室。临床科室对非计划出院发生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制定针对性的、全面的综合计划与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科室针对医护人员开展降低非计划出院管理计划的解读与培训,增强计划执行的积极性和针对性。执行过程中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同时做好信息记录和收集工作,既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又为后期检查评估提供依据。

检查阶段,强化过程监督,采取科室自查与管理部门检查、全面检查与抽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方式,建立有效的检查督导机制。计划执行结束后,由统计部门汇总数据,医院管理部门分别对全院和科室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行动阶段,在检查评价基础上,总结有效经验,对成功做法给予肯定和模式化,形成相应管理制度。仍存在问题或发现新问题加以分析总结,投入下一个循环中。通过持续循环逐步改进,最终达到降低非计划出院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凌霄,林剑浩,张恒,等.80岁以上高龄患者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风险因素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1):12 -16.

[2] 刘同生,施明凯,王迪,等.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前风险评估及术前准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 11):935 -937.

[3] 张馨雨,赵芳,杜丽君,等.三甲医院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63 - 1465.

[4]陈战,林大富,涂永久.普通外科患者并存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6):55 -57.

[5]邵永胜,张应天,肝功能不全患者的术前准备[J].医学新知杂志,2003,13(2):63 -64.

[6]朱斌.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与硬膜外麻醉[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3):285 - 287.

[7]安志波,邹长江.心理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J].高血压杂志,2003,11(2):11 -14.

[8]杨菊贤,史春志.心理应激促发心律失常的机制及其干预[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 6):860 - 862.

[9]侯艳玲,马静,马厚芝.择期手术当日停台原因及分析[J].华西医学,2014,29(4):754 -756.

[ 10] 解秀涛,常后婵,钟爱玲,等,择期手术临时取消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5):366~367.

[11] 周意丹,李晓凡.国内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119 - 120.

[12] 蒋巧芬,朱龙昌,贺朝晖,等,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 12):53 - 54.

[13] 李银飞,联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术前心理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J].现代实用医学,2007(12):990 -992.

[14] 陈红梅,高血压患者术前心理干预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 (4):145 - 146.

[15] 文细毛,任南,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变化趋势[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50 - 355.

[16]王少利,袁晓宁,赵心懋,等.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41- 943.

[17] 张 磊,苏 虹,马红秋,等.2010年安徽省13家三甲医院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514 - 516.

[18]魏秀凤,王秀华,宋华宁.医院感染现患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3):27 -29.

通信作者:

夏志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主任医师

E - mail:xiazhiwei@ medmail. com. cn

收稿日期:2014 - 11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