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1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调查报告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戴、如厕、卫生、购物等等。由于智障儿童的大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他们感觉统合能力差,知觉速度慢,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从而造成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但是,这种现象通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在2016年4月份,笔者对本校七个培智班共78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了饮食、穿戴、卫生等能方面的设计。在各位班主任和家长的协同帮助下,学生全部完成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发现,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对那些技巧性较高的生活能力存在严重问题,家长也不够引起重视,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一、我校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1.智障儿童饮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2.智障儿童穿戴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3.智障儿童卫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智障孩子在饮食、穿戴、卫生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正常孩子偏弱很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训练才能达到比较正常的水平,因为他们的自理能力不够的原因比较复杂。
二、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分析
1.生理疾病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部分智障儿童伴随着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他们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由于发育迟缓,引起他们手眼协调差,精细动作不能完成。另有一部分是精神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等,他们情绪异常,不愿听从指令,自理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2.心理缺陷也是引起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智障孩子依赖性强,惰性强,做事动机不足,自信心不够,易受挫折,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却,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炼的机会,所以各方面能力较差。
3.环境影响更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智障儿童的家长往往持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孩子过分怜惜和爱护,孩子的一切事物都由家长包办,如穿衣、吃饭;另一种是对孩子不注意,不耐烦。例如:孩子自己端碗吃饭,饭粒撒落,或者碗打碎了,家长就表现出不耐烦,“还是喂你吃吧!”其次是学校的教育训练不够专业到位。学校老师虽然都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但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大,问题多,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法还研究得不够,致使很多孩子的教育训练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动作的反复训练上,不科学,不系统,不深入,这势必要影响到最终的训练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恰当地改善他们的环境和进行专业的教育训练,那他们的状况是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的,甚至有的孩子能正常地生活。
1.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智障儿童肢体的协调性。《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强,与智障儿童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以感知觉、手眼、手脑以及肢体协调性为主的基础性训练,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借助一定的康复训练平台,帮助他们锻炼肢体的协调能力,如感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运动能力训练等,也可通过蒙台梭利训练,提高学生的精细动作。我们学校要把康复训练系统地纳入课程当中,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载,有评估,有总结。
2.注重示范辅导,使智障儿童掌握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智障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因此,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要循序渐进,多示范、多辅导、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①一手拿起鞋子②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③双手握住鞋帮,让脚趾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④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⑤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从而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
3.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信心。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本领。当智障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多用表扬性的语言,使智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另外,可以定期进行生活技能比赛,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2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爱”;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近年来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教育改革家,是外国教育史上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的最早代表,是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他关心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儿童身上。他一身克服重重困难,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推动社会的改良,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把“爱”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实验中,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除了对我国人民满腔热情和爱以外,没有其他力量。”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这样评价他:“裴斯泰洛奇生活的灵魂是爱,他爱贫穷和被压迫的人们,他的爱…使他的收获,竟远过于他的追求!”他的“爱”的教育的理念,贯穿于特殊教育的始终。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实施――家庭教育情感化
裴斯泰洛齐一生都非常推崇家庭教育,他把家庭教育看做是自然教育的原型、社会教育的榜样。在他看来,“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但是,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而言,他们对孩子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接纳的态度,而是要经过不同的时期才会慢慢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事实。
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来说,首先是要学会爱的接纳,其次父母还要探索出适合于儿童的成长模式和教育模式。当然,这种“爱”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家长应训练孩子自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应当采取小步子原则,循序渐进,不断地鼓励孩子,而不是看到孩子有困难的时候就放弃给孩子独自探索的机会。
父母的“爱”的教育也表现为善于“发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在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兴趣激发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智障儿童的自我引导。
二、学校教育中“爱”的实施――学校教育家庭化
学校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家庭教育的继续,是对儿童一生影响最普遍、最深刻的的阶段。它“能决定将来生活的成败”,继而,裴斯泰洛齐提出了学校教育家庭化的思想,主张学校教育必须以爱为根基,必须以家庭教育中的精神为动力,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裴斯泰洛齐强调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代替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关心和呵护儿童,用爱的精神教育儿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连续和统一。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校应为智障儿童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包括教学媒体、教学辅具、活动器具等等。
在特殊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原则是安全原则,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要对学校的场地、道路、绿化、建筑物进行研究,设置安全防护栏,在坡道、走廊和楼梯边安装扶手,保证儿童能够自由安全地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和各种康复设备,旨在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减轻学习障碍,降低学习和生活的难度,弥补认知能力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在学校教育中,为智障儿童营造家庭般的和谐友爱的氛围,教师尊重包容学生,把“童心母爱”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准则。实施促进智障儿童发展的生活教育,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上。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中缺乏“爱”的教育是可怕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教育领域里,对学生的“爱”是必不可少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爱”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三、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特殊教育
“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基础。批判地继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培智教育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爱”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同时要引导家长正视孩子的智力障碍和缺陷,在情感上与孩子沟通,在行为习惯方面加强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做到家校结合,使家长在孩子的康复训练、自理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尽量跟学校配合,增强教育效果,让家庭和学校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进一步确立“残疾不等于残废”的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满信心。
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如果要使情感与理想保持和谐,爱是所有的其他感情均应从属的核心力量。”有了这种爱,家长和教师都会发出无穷的智慧,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育者倾注无限的爱,形成一种情感的交融,学生才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时代的局限性和不足,但他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仍熠熠生辉。直面现代特殊教育,我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给智障儿童发展的良机,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和“爱”的影响下受益,在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2] 夏之莲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A].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76.
[5]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8.
[6] 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
[7]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0―201.
[8] 林云强.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 现代特殊教育,2007,(10)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3
小伟舜是偶然中进入我们视线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沙园街残联理事长和残联干部在经过一个住宅小区时,远远看到一位七八岁的男孩由一位老妇人搀扶着,在助行器的支撑下很吃力地站在树阴里,他们本能地向孩子和老人走去。寒暄后了解到男孩名叫梁伟舜,老妇人是他的祖母。小伟舜一生下来就发现患有脑瘫,家里的积蓄就被他花光了。孩子的母亲走了,父亲仍支撑着,康复治疗断断续续,就学更是奢望。由于经济负担重、工作繁忙,父亲对小伟舜疏于照顾,祖父祖母把孩子接到了自己的身边,但给予的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残联干部一听,马上将街道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设有康复站、弱智儿童日托班的事介绍给老人,当时老人答应找时间去看看,可是街道残联几次主动与其联系,均遭拒绝。后来了解到老人是担心孩子的户口没在沙园街,费用会很贵,残联干部马上告诉他们只要是住在沙园街的残疾人都可以享受到街道的优惠,并亲自带他们去了解情况。当两位老人亲眼看到康复员如此热情细致、老师如此细致入微,他们欣然同意将孩子送来了。
小伟舜刚来康复站时,因长时间没有训练,双下肢肌张力很高,踝关节明显内翻,膝关节僵硬得不能跪,在助行器的协助下也只能是勉强站立,更不要说走路了。康复员郝甲子对他进行了检查评估,然后制定了康复训练方案。每次为小伟舜进行关节牵拉、沙袋负重训练时,瘦弱的郝甲子都累得汗流浃背,可当她看到小伟舜忍着不叫痛时,郝甲子很欣慰。在帮助小伟舜依靠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时,郝甲子的腿和脚总是被助行器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孔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期盼,满脸汗水的她从心底笑了。
日托班设在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的五楼,小伟舜要上去是件很艰难的事,工疗站的站员们每天将他背上去。小伟舜不能行走,大小便不能自理,老师就改装了一把椅子专用于他活动。老师教他写字、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小伟舜很刻苦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书写1~50的数字,看完动画片后也能流利地叙述故事情节。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老人看到自己的孙子能跪了,比以前站得稳了,会写字了,感激地说:“不论怎样,我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在中心好好地训练和学习。”小伟舜更是与康复员、日托班的老师结下了深厚感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每天都要爷爷、奶奶送他来社区康复服务中心。
社区,让李志华感到关爱
海珠区南华西街兆龙里社区残疾人李志华,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家生活比较困难,是街里的低保救济户。为了解决其生活住房上的困难,街道帮助其申请了690元的租赁补贴。去年,他得了颈椎创伤,街道得知他无力医治该病,便给予他慈善治疗的资助,同时安排他的妻子到街敬老楼工作,进一步缓解了其生活的压力。
李志华经常到街道工疗站接受康复治疗。工疗站还不时向李志华借出康复器材,解决其日常出入问题。志愿者还会定期上门为李志华一家打扫卫生和整理房间。
自从安排了李志华妻子到敬老楼工作之后,行动不方便的李志华减少了到工疗站康复的次数,工疗站的康复协调员亲自上门为他做康复治疗或接送他去工疗站。李志华的妻子知道后非常感激。如今,康复协调员自愿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李志华进行康复,不但消除了其妻子的顾虑,也使她有了多余的时间照顾家庭里的老人和儿子。
除了康复协调员的热心帮助外,街道领导还不时上门看望李志华,为他适当地添补生活用品,为他解决了生活困难,还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真正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
社区,智障人士的家园
素社街工疗站建成和启用于1985年,设有工疗室、技能训练室、娱乐阅览室和多功能大厅,配有管理人员4名。目前在站站员26人,其中精神病患者6人。作为广州市康复园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承担社区康复期精神病人和智障人士的安置、技能培训和康复服务工作。
20多年来,为500多人次的社区贫困智力残疾人和康复期精神病人提供了劳动安置、技能培训、医疗帮扶和转介服务。成为智障人士参与社会的平台。在社区康复员的悉心指导下,不少智障残疾人士学会了写字、读图、绘画、数数,记住了家庭地址、电话号码,个别还学会了背诗诵词,转介到中小学跟班随读,经过康复训练,站员基本上能独立参加手工劳动和团队协作活动。
老站员阮清华,家庭经济困难,自理能力较差,无家庭成员照料。街道残联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将她安置到街道工疗站。进站初期,阮清华参与意识较差,对陌生人存有戒心,不愿与别人相处,工疗站的工作人员根据阮清华的个人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对阮清华开展手工艺制作、产品加工、缝纫、字画练习、读书识字等内容的工疗、学疗训练,并辅以体育锻炼、器械操作等体疗训练。使阮清华逐步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参加基本劳动生产。
此外,还帮助阮清华办理了低保证,帮助她添置了家具,解决经济困难。由于阮清华管理能力较差,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教导和协助她管理家庭开支账目,使她的日常生活井井有条;组织市红会医院志愿者与她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送医送药;安排她的儿子到街道“爱心家教”参加免费补习,并帮助她的儿子办理学费减免,成绩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2004年,阮清华丈夫患了肝硬化、肺积水,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医治,工作人员陪同阮清华一起,长途跋涉送她丈夫回家乡清远市治疗。经治疗后病人病情稳定,但回到广州后不久,病情突然恶化。工疗站的工作人员顾不上疾病传染,马上将病人送医院抢救,在抢救期间坚持每天下班后到医院与阮清华一起照顾病人,每天早上,工作人员买好早餐送到医院交给阮清华后才去上班,直到病人去世。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4
关键词: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思想的精髓部分即“生活即教育”,在特教工作者看来,这种教育思想更是贴近了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智障儿童,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也不是为了读一所名牌大学,而且能通过九年的学习,学会自理生活、适应社会、自食其力。《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笔者认为,智障学生的学习必须以生活为中心,以与生活有关的知识为切入点,将“生活教育思想”渗透到培智学校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
一、开放课堂教学,实现内容生活化
1.加强课程改革,突出与生活衔接
我们根据新的课程实施方案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绘画、手工、唱游、律动、运动康复、游艺积木、职业技术等课程。在低年级增设语言康复课、感统训练课,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设个别化训练课、小组训练课,目的是补偿孩子的缺陷,尽可能使其得到康复,以补偿学生的缺陷,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中年级增设社会适应课,在高年级增设生活技能课,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通过九年的学习,让每一位智障孩子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从而能适应社会、适应
生活。
2.合理选用教材,体现教学对生活的指导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起点。从2008年起,我们选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的全套教材(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生活适应),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各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生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添或删减,把生活实际融入教材中,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体现教学对生活的指导。
3.强调实际操作,重视生活技能训练
进入高年级,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技能是我们培养生活能力的重点课程,生活适应课上,让学生体验吃、穿、洗等活动,学习正确的方法;社会适应课上,带学生走进社会,如:菜场、超市、医院、社区等地方,通过购物、参观、实际操练等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生活能力;生活技能课上,我们指导学生择菜、配菜并制作简单的家常菜,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与生活能力。
二、设计情境教学,实现方法生活化
生活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主张“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为此,我们在选用生活教材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情境、实景来进行教学。
1.课堂展现情境
课文中大量的社会场景、自然现象都不是随时会出现的,通过信息手段,我们根据教材需要随时再现场景和现象。如对闪电打雷现象的描写,我们可以观看雷雨前的全景,雷声越来越响,闪电越来越亮,雷雨中的情景,狂风暴雨,雷雨后的一番景象,短短的几分钟,我们可以将一场雷雨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如:《桂林山水》《祖国的宝岛》等写景文间,文字优美、格调清新,处处都展现一幅幅美丽画面。教学进可以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走出课堂
在生活中学习,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先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寻找春天的气息。利用校园中现有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解树木花草、燕子回归、柳树发芽、河水化冻、春风徐徐、风筝满天这些比较能代表春天特点的事物。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找春天。如:同学们换上了薄衣服,摘掉了冬天戴的帽子和围巾……再如:在学习《安全使用天然气》一文时,由于智障学生在家也无法亲身接触,枯燥的说讲,学生不能真实的理解天气然的“威力”,于是,我从网上找到天然气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找到了许多由于使用不当带来的灾难,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和动画展现下,很清晰地理解了我们应当安全使用天然气以及如何安全使用天然气,在讲解这一段后,再走进学校厨房亲身感受一下天然气的使用,那课文内容就很容易掌握了。
同时,我们开辟了各种辅助教室,如:蒙台梭利专用教室、感统训练教室、语言康复训练教室、家政教室、多感官刺激教室等,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补偿与发挥,并在相应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三、打造活动课程,实现活动生活化
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智障学校的作用尤其显得重要,因为学生的管理是半封闭式的,学生有更丰富的活动时间,因此打造精品活动课程,更能强化活动的载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接受教育,从而实现活动生活化。
1.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培养道德能力,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
如,举行主题大中队活动《身边的残疾人――张海迪》,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自强不息获得成功的事迹,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不做“他们”的朋友》,教育学生远离社会上聋哑犯罪分子,不参与聋哑人犯罪活动,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与普通中小学生联欢、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在校内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星级学生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生活、劳动技能竞赛,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融入主流社会
开展春游、秋游活动,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体验游玩的快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社会福利院,帮助打扫卫生,和老人、孤儿们开展联谊活动,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带领学生到德育基地、图书馆、少年宫参观展览,观看演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
结合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唤起爱国之情,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的。对每一次的庆祝活动学生都能热切期盼、认真准备、踊跃表演。节日活动年年搞,年年有创新。在活动中,学生展示了才能,培植了自信,陶冶了情操,享受了生活的快乐。
特教学校,由于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必然要根据教育对象来开展,我们相信在特教学校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让残疾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手脑并用,一定会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让我们一起面对残障的孩子,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露出灿烂的笑脸!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5
“创艺坊”和“宝翠中心”
下午3点,女孩子准时地打开录音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她告诉我,她表演的是电视上那个巧克力的广告。她没有受过训练,动作也不标准,但很美,而这种美,来自于女孩子的内心,自我而快乐。
这是在扶康会旗下一家最小的机构里的一幕,这个机构叫“创艺坊”,是为智障人士提供艺术活动的场所。在这里,智障人士可以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绘画、音乐、陶艺制作、手工工艺等等。
墙上悬挂的作品非常有创意,艺术性很强,可以看出,“创艺坊”给残疾人提供了自由自在的创作空间,无拘无束,任意构思,让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同时享受成品的喜悦。
从“创艺坊”开始,我们一步步深入下去,我们想探究澳门智障人士的生活,于是我们走进扶康会,走近这些服务者。
扶康会旗下另外两个针对智障人士的服务机构,一个是“宝翠中心”,另一个是“康盈中心”。“康盈中心”是一所日间训练及展能中心,为中、重度智障人士提供日间托养服务,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宝翠中心”的服务对象则主要针对轻度及中度的智障人士,是一家综合性的康复职业中心,也就是以辅助智障人士参与社会就业为服务目的的中心。
“宝翠中心”现有106名服务使用者,通过不同的工作模式,循序渐进地对智障人士进行训练,其中包括职业及独立生活技能培训、庇护工场、洗衣工场,手工艺品商店、职业评估、辅助就业和在职培训等服务。逐渐提升服务使用者的工作技能及适应能力,最终达到公开就业。
中心的工作多元化,工种种类也很多,就是要让服务使用者勇于尝试,适应新的挑战。中心采用一条龙服务,学员首先要接受就业能力评估,然后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状况,进行不同阶段的训练。第一个阶段是庇护工场,就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训练,包括制作包装袋、分装礼包、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后,由专人对产品做最后的检查;第二个阶段是辅助就业,包括中心的洗衣工场,洗车队和清洁队,由一位指导老师带队,指导学员独立完成工作;第三个阶段就是公开就业,也就是走人社会,独立工作。
扶康会总干事周惠仪告诉我们:“中心在2003年时曾出现了状况。当时,很多工厂都开到了内地,澳门几乎没有了工厂,加工、包装等活基本没有了。虽然中心当时只有40个学员,但工作都不够做。我们想,庇护工场必须要转变方向,要靠自己!于是,我们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彩虹花’。‘彩虹花’的产品都是由智障人士自己设计出品,并且有自己的标志――一朵七彩的小花。每一个节日,我们都会推出一个产品在市场售卖,并且我们有自己的网站。慢慢地,很多公司企业知道了我们的存在,也会给我们一些工作做。
“原来,社会对残疾人不够认识,一些企业、公司都不知道该给我们什么样的工作做,怕弄坏产品,对我们的学员没有信心。现在,我们通过推销我们的品牌,让大家看到了我们的能力。”
“当时,报纸、电视台也都来做采访,通过传媒,很多公司开始认识我们了,交给我们很多订单。现在,我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我们自己的市场,一条是外面给的订单,我们每个月都有工作做。我们希望‘彩虹花’最终能成为残疾人的品牌。”
澳门赌城开放以后,很多外资进驻澳门,一些大公司开始在澳门运作,这些公司都有做公益的责任,政府也要求这些公司担负一些社会责任。许多赌城、饭店都有义工队,还纷纷购买“宝翠”的产品。像“威尼斯人”赌城,出款15万澳门元的工费给“宝翠中心”,包装“威尼斯人”送来的礼包,并派义工队和一些社会服务机构一起搞活动,把包装好的礼品分发到家庭、儿童机构、老人院等等。由于大企业经常开展公益活动,残疾人也得到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一些企业会用健全人的薪酬,聘用中心一些智障人士打扫卫生,月收入可以拿到6000澳门元。得到工作的残疾人都很高兴,他们可以进入这些大企业做清洁,得到了很好的福利。
红红火火的职业培训顺利地开展,“宝翠中心”并没有忘记学员们的能力培养,中心经常举办一些活动,锻炼学员的体能和生活自主能力。比如开展运动会,比如“带爸爸妈妈去旅游”。一直以来,智障人士的生活都是由家里安排好,他们只需要按照别人的计划做就可以了。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子女是否能独立完成一件事已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愿望。中心设计的“带爸爸妈妈去旅游”活动,注重学员的亲身经历,对于训练学员的自信、逻辑思维、团队精神、人际关系等有着显著成效。中心要求学员参与设计香港一日游的计划,准备活动所需的一切物品,包括船票、行李等。学员们表示,这次活动是他们从小到大首次没有父母参与计划的一次旅行活动,首次到码头自己买船票,首次搭香港的登山缆车和渡海小轮,特别是可以自行选择旅游的地点,以上经历让他们感到非常的新奇。过程中,学员经历了被拒绝,学习了接纳、包容,是一次很好的成长经历。
周惠仪总干事说:“扶康的未来应该是向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上说,扶康的过程应该在社区,但我们一定要知道社区是否有足够的支援。在社区支援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一位“宝翠中心”的社工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其实,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好像一块七巧板,通过不断的改变和修正,变换不同的图形来配合不同时候的不同角色需要。这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及满足别人的期望。
“而在别人看来,智障学员就像一副不完整的七巧板,只显示大块的图形,即外显的长处或特质,而‘宝翠’的工作人员,就是要通过技巧的训练及耐心的等候,彰显学员藏在大块图形下的小块图形。‘宝翠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用耐心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帮助智障人士拼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让他们的生活绽放光彩。”
澳门扶康会“怡乐轩”
澳门精神障碍者大约有7000人,每年新增患者700人左右。在澳门,精神障碍人士的治疗、康复需求服务的费用
全部由政府负担。他们在医院经过治疗后,医院给与评估,根据个案情况,转介到相应的康复机构。
在澳门有两家这样的康复机构,一家叫“利民会”,以职业康复日间中心及住宿服务为主;一家叫“怡乐轩”,以一站式外展支援服务为主,直接走入社区与康复人士接触,协助他们在社区里继续生活。这家“怡乐轩”,就是我们记者前往拜访的同属于“澳门扶康会”旗下的一个民间机构。
“怡乐轩”为会员制,目前有会员90人,男女比例为5:4,而当中7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18岁~45岁左右的会员大约占到70%,所以,职业训练是中心康复的重要内容。
外展式服务,大体和内地走进社区的概念相仿。一些经过医院治疗出院的患者,一部分不愿意走出家门,一部分不愿意到中心参与康复活动,怕被贴上标签,被社会不认同,而这批人士更需要康复跟进,于是,外展服务就显得极其重要,并且是一种非常适合这部分人群的一项服务。
“怡乐轩”有9名工作人员,他们当中包括社工、辅导员、职业治疗师和护士,根据个案情况,中心会安排一位专业人士担任个案经理,通过专家团队会议,融合不同专家意见,安排适合个案的评估和训练,并定期检查。会员虽然足不出户,仍可获得职业康复服务、辅导面谈、生活技巧等训练。“怡乐轩”的辅导员陈小姐告诉我们,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到会员的家里或他们喜欢的地方,和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关系、聊一些康复知识,或者陪他们去购买盆栽、衣服等等,也会教一些生活自理方面的技巧。
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监督会员服药。服药是康复者出院后保持状况稳定的必要方式。监督服药由外展服务队开展,工作起来还要有一些小的技巧,比如,表面上看,是工作人员帮助会员管理他们的药品,实际上,工作人员会借机数数药片,检查是否按时服药。会员每个月都会按时去医院取药,取药的时候医院会给开单子,会写清开了多久的药,比如一个月的药是多少粒。外展队的工作人员大约一周到会员家里做一次观察,数一数药粒,看看吃药的状况。中心一直跟医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个月都会和医生开一次例会,哪个会员情况不稳定,吃的什么药,都可以随时交流。如果发现有的会员不稳定,工作人员也会马上打电话给医生,看看是否可以提早到医院看病,和医生进行预约。这个细节繁琐,但确实有效。
再说就业培训。
病情的稳定、生活的自理、心情的疏导、相互的信任。当一切顺其自然,工作人员就可以邀请会员到中心来,进行一些职业培训前的评估,开展一些培训项目。比如,做一些职业技能、工作态度、社交能力的培训,教他们怎样沟通,怎样打电话,怎样写履历和一些应聘的技巧。中心也会从宝翠中心拿过来一些订单给会员做,还组织了汽车美容队、清洁队,带他们外出实地操练,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打基础。
记者了解到,中心的部分岗位也会拿出来交给会员做,有的还给个名头,成为管理者,比如清洁督导,而不是清洁员,让他们更有责任心;比如负责中心的海报、活动的组织等等,从内容、制作,到收集信息、汇总报告,让他们自主管理,锻炼能力。这最大的好处就是,会员们有了归属感,积极性有了提高,自我形象也有了提升,最后,能以一个理想的状态,走人社会。
找到工作之后,中心也有继续跟进的服务项目,如果会员和雇主发生了问题,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教给他们处理的方法,帮他们协调与雇主的关系。
我们看到,“怡乐轩”以会员制的方式出现,而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人群的关系,这个细节,时刻在提醒人们,会员是主体,“怡乐轩”是服务者。在中心,工怍人员和会员同用一间大办公室,电脑、办公桌都没有区别。会员在中心可以使用任何的设备,比如厨房、娱乐设施;可以穿行所有的区域,比如办公室、吸烟室、中心的每一个角落……这里除“家”的概念,也看重服务。也就是说,你有需要,我就必须提供服务,而且必须要服务好。
对智障孩子的康复指导范文6
安徽:特教师资缺口大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安徽省现有各类残疾人358.6万人,其中6至14岁学龄儿童就有11.3万人,15至22岁残疾青年有 16.8万人。据了解,这些青少年能够得到特殊教育和系统康复训练的不足1/10。“15岁以上的残疾人文盲和半文盲率高达59.31%,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仅有2.5%。”残疾人的中高等教育十分薄弱。安徽省一共有65所特殊教育学校,三类残疾儿童在校生有2万多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有 4800人。目前,教育部门为特殊教育学校核编标准为:教职工与学生比1∶4,按照这个标准,安徽省目前三类残疾儿童在校生2万人,应该配备5000名特殊教育教师。
但是,现实情况是什么?从安徽省教育厅近年来公布的统计中看到,安徽省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仅为1480人,特教老师的缺口达到3520人,特殊教育老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全安徽省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只有肥西师范学校一所,每年培养的特教老师只有几十名。 肥西师范学校的分管副校长何敏说,学校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特教专业从来没招满过学生。“这个专业每年计划招收40人,但是2009年只招到10名学生,2010年是26名,2011年是27名,2012年23名,2013年是31名。”
何校长说,每年学校毕业的特教老师都“供不应求”,全省各地的特教学校都想从中招到一名老师,而且保证百分百给编制,国家规定工资待遇也比普通老师高10%,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每年招收仍然“遇冷”。不仅如此,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入学时选择特教专业,但是毕业时最终还是放弃去特教学校任教。“池州下面曾经有一个县特教学校来‘要老师’,当地教育局、监察局、人事局派人到我们学校现场招聘,只要有学生愿意去,当场给编制。”但是,仍然没有毕业学生愿意去。 何校长说,很多学生当初报这个专业,是奔着以后有教师编制来的。“因为特殊教育要面对聋哑、弱智、自闭、多动儿童,要求教育者很有耐心,所以也有很多考生即使选择特教专业,但在学习过程中,在与特殊儿童面对面的交流中,最终失去了兴趣和耐心。”
因为教育部门现在还未对特殊教育建立统一的评价机制,特教老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没有考核机制,这也使很多非专业人经过短期培训都能成为特教老师。何校长说,“培养一个专业的特教老师,学校投入的代价要比培养一个普通老师高出很多。以肥西师范为例,特教专业的学生最少,但是教学设备投入却高达1000万,要兼备语言矫治、听力测试、盲文打字等在内的特教实训功能,而且,培养一个老师要用上5年的时间。”
但是,特殊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必须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师资才能胜任。何校长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引导,让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到这项需要长期奉献的行业。
福建连江:专业知识亟待“升级”
成立于1995年的连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是福建省特教学校达标验收的9所学校之一,目前有214名智障或聋哑学生,开设了从学前到高中职前的所有培智课程。从2001年至今,连江特教学校已有近百名智障或聋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技能院校深造。“学校有64名教师,而特教专业毕业的不到 25%。”连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庄维佺说,除了特教专业教师不足外,目前学校还经历着人才“升级”的困境。38岁的林家容副校长虽然是科班出身,可他还是感觉有点跟不上形势变化。对通过“3+1”进入特教岗位的阮雕霞来说,这一感受更为强烈。所谓的“3+1”,是指3年普通师范专业毕业再加1年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后在特教学校上岗教学。
教师眼中的形势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落伍,2009年,医教结合的理念开始进入国内。这一理念提出了针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要从医学角度寻找原因,从教育领域制定矫正教育方案。这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跨界”的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二是自闭症孩子数量增加,教育难度成倍上涨。
“比如可视音乐治疗系统,属于情绪干预与训练,通过音乐及图像刺激唤醒孩子们对世界的直觉认知。我们也到上海专门培训过,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一般智障儿童有效果,但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就不太明显。如果有专业的后期指导,相信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阮雕霞说。相比于经费及人才的短缺,庄维佺校长更希望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特教不是简单的知识教学,它更多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人格教育,关乎未来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自理能力。”
庄维佺认为,在特教领域,劳动技能、社会适应培训比基础文化课更重要。烹饪室、家务室、理发室、美工室等一系列劳动技能培训教室在连江特教学校一应俱全。“烹饪课不是教学生成为厨师,而是让学生懂得做基本的家庭菜。”庄维佺说,“这些技能传授比专业的康复器械训练更有效,更受孩子们欢迎。”
广西柳州:制度扶持是关键
广西柳州市西江路42号是一处幽静的小院落。院中绿树成荫,屋子里桌椅整齐。从外观上看,它就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但不普通的是,在这里就读的是60名中、重度智力残障学生,他们的年龄从七八岁至20岁。
1991年,退休老人许为忠、王尉文在这里盖起院落,创办了“致柳特教学校”。苦心经营了23年的致柳特教学校,因遭遇重重现实困难面临停办,许为忠、王尉文夫妇俩向他人吐露了想停办的念头。许为忠说,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对普通中小学生的补贴力度很大,但自己学校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令他颇为失望,甚至心灰意冷。许为忠知道,制度层面的扶持才是民办特教学校最坚强的后盾。而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针对民办特教学校制订相关补贴制度,为残障孩子的教育付出一些“成本”。偶发的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只是锦上添花。
实际上,这并不是夫妇俩第一次产生停办学校的念头。2011年9月,因无力招聘到合适的师资,许为忠曾前往教育部门申请停办;但为了求学的孩子们,他们最终想尽办法挺过了那次难关。近年来,学校的经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王尉文表示,因为经费不足,难以聘请到足够的师资是最大的困难。目前,学校有包括王尉文在内的5位专任老师,每位老师负责的学生多达10多名。而根据规定,一位老师负责的残障学生不应超过5名。
“没办法,学生缴纳的学费,基本上刚好就够这些老师及护理员们的工资支出,而水电费、购买设备等很多支出,还得我们自己想办法。”王尉文介绍。为了节省开支,学校食堂至今没有使用燃气灶,而是坚持烧煤球。王尉文更是每天坚持到菜市场砍价,就为了省下一点采购费用。而学校里的电视、办公家具等也多是从自家或朋友家搬来的。活动室里的那台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播放图像已很不清晰了,但孩子们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同样,为了节省人力开支,许为忠多年来兼了杂工、电工等多项职责。教室里的电灯坏了,都是年事已高的他爬上爬下进行维修。“这两年干不动了,一爬上高处就头晕,血压高了。”没办法的时候,只能找来隔壁酒店的保安帮忙。
资金缺乏,精力不济,这些实际困难让夫妇俩产生了停办学校的念头。但想到目前在读的60个孩子的去处,却又令他们难以抉择。“学校如果不办了,孩子们又该去哪里呢?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王尉文几次对着自己发问。许为忠也提出,如果本地有公办的特教学校,能够承担起这些孩子的教育职责,那他们的选择就简单很多了。在许为忠、王尉文夫妇心里,学校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孩子”;而在孩子们的心里,这所学校就是他们成长的最好乐园。
在柳州,还有一所与“致柳特教”类似的学校,那就是柳州市育才特教学校。正是在社会各界的扶持下,这所学校的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98年,柳州市育才特教学校在庆丰路一间平房创办,创办人为2013年《南国今报》公民榜样候选人——“特教阿婆”胡惠月。据了解,在学校创办之前,为了解柳北区目前患有自闭及智障儿童的人数,她和柳北区残联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下户调查。凭借对教育事业和自闭症儿童的关心,她一人扛起了学校的所有事务。每月800元的房租,也是她从自己的退休金里省下来的。
“育才特教”创办之初,只有8名学生。胡惠月一人负责照顾学生们的饮食起居。后来,一些年轻的师资力量的注入,也让学校的教学渐渐有了起色。柳北区民政局还特地送来课桌椅,使得学校的教学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这间民房采光不好,楼梯较高,许多孩子肢体不协调,上下楼梯的时候经常摔倒;因此,胡又将校址迁到了雅儒路的一间小院,有了两层楼的教学楼;但一年需缴纳4万元的租金。自从搬至雅儒路后,学生渐渐多了起来,最多一次容纳200 多名学生。胡惠月说,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从2004年起,柳北区教育局就给予25名特困生每学期每人250元的困难补助;柳州市教育局给予每名学生每学期300元左右的办学经费;柳州市残联也给每名学生每年600元的补助,这笔费用学校用于减免学生的生活费。同时,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助下,学校的运转已完全走向正轨。“目前学校共有20多名老师。每年市教育局都会给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而老师的工资待遇也比创校初期提高了不少。”胡惠月说。
虽然目前育才特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在胡惠月看来,学校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贫困特教学生的支持。”胡惠月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希望得到整个社会对特教事业的关注和理解。“像在我们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大部分是年轻女老师,有些老师的家人非常支持她们的工作,但有些则会觉得这项工作既辛苦又不得钱,所以总是劝她们改行。”胡惠月表示,虽然是民办学校要向家长收费,但是老师们付出的心血要远远高于拿到手的工资。
对此,柳北区教育局副局长黄迪表示,从事特教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因此城区教育局对胡惠月的特教学校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和支持,等到针对特教事业具体的指导性扶助政策出台后,相信特教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