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高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校园里面发生的极端事件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引起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教育领域也在积极地改革创新,希望健全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1.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中生都处在非常大的学习压力下,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学科的学习任务,需要在学习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为了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多高中生都在高考之前彻夜读书。在这繁重的学习负担之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学生的性格出现的变化,还是学生做出的一些过激行为,起因都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学校、家长和他们都没有充分重视,最终导致情况恶化,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2.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师生与家长一直都是把注意力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心程度远远不够。即使在素质教育之后,教育部门也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尽量压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另外,即使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难以切实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只是把心理健康教材发给学生,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就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2学生缺乏心理问题疏导途径

我国当前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人感觉承认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情,大部分高中生都有这种心理。所以很多高中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不会像其他人诉说,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有效解答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心里长期积压,最终就会以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形式爆发出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没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所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3.优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3.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预防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只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高中生就可以在教学中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学到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自己疏导心理问题的途径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高中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必备的常识,可以让高中生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高中生是一群还没有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出现自杀现象是因为他们的承受能力太脆弱,受到挫折以后就心理崩溃,做出这样的自残行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生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挫折。

3.2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为了及时地发现并帮助学生排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管理心理咨询室,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理咨询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因为只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咨询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记录观察,及时地知道哪个学生需要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些心理健康档案需要安排班级排序进行保存,对每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老师平时的观察确定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比如有一些平时表现得比较自卑、孤僻、沉默寡言的学生,就需要得到心理咨询教师的重点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3.3学校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

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视,而且让他们在宣传中有所收获。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课间时间播放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一些学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重现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意识。也可以是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4.结语

高中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高中生的一个人生转折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所以,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尽快完善。

参考文献: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心理社团;活动经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分析

一、高中社团心理活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塑造学生健康心理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高中生性格正处于不成熟、容易波段逐步转换为成熟稳重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基本价值取向、人生认识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心理社团作为学生自治组织自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扎根于学生、服务与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随着我国高中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高中心理社团活动取得了斐然成就,笔者结合高中心理社团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就如何促进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分析,以期促进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步。

二、心理社团活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首先是可以借鉴高中心理社团活动中的组织原则、心理教育活动经验,高中心理社团作为一个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其组织原则一般都是以为学生服务为主,一切围绕学生开展,因而笔者认为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上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心理感受和教学效果。除此以外,心理社团活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活动的原则较为务实,因此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到务实,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都不一样,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尝试借鉴心理社团活动中的务实性原则,让学生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通过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囫囵吞枣,要一步一步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钊.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社团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5(03).

[2]张海芳,张山,朱新华.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 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

一、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受维也纳的精神科医生莫雷诺J.L.Moreno(1889一1974)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创建的心理剧理论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的。它以心理剧的理论为基础,融入心理学知识原理和心理咨询技巧,将学生在校园的学习、情感、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和内心情感体验编成情景剧本,运用戏剧、小品等形式来反映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展示学生的心理行为,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让参与学生(包括学生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观念,以及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学会自己处理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校园心理剧在我校开展情况

1.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学习方面问题占31.2%位居首位外,情绪调节、人际关系问题所占比例较大。

2.校园心理剧打开了学生的心灵门户

2012年4月,我校高一年级开展了一次校园心理剧大赛活动。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共1000余人观看了此次比赛。其中114班表演的《城里的孩子山村的爹》和120班《青春的棱角》获得本次校园心理剧大赛一等奖。从编写剧本到表演分享,充分挖掘了师生的智慧与潜能。

(1)编写剧本。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校园心理剧主题与内容,创作校园心理剧本。因为剧本内容是否来自学生生活,剧本主题对优化学生心理是否有导向作用,剧本对学生来说是否好排演,决定了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质量与成效。因此,校园心理剧的剧本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确定编写的原则:剧本必须要“揭示心理冲突”,没有“冲突”不成为“剧”;不抓住“心理”,也就谈不上“心理剧”。②明确编写程序: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完成写作―实践验证―修改定稿。其中“实践验证”是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剧本是否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③规范剧本格式:为了方便学生创作剧本,对剧本的写作格式做了规范要求。具体是:题目、编剧、主要人物、道具、剧情简介、剧本正文等。

(2)排练心理剧。首先,各班班主任带领大家集体讨论剧本,使所有表演者深入了解剧本和所扮演角色的神态、语言、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注意揭示心理矛盾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3)表演心理剧。心校园理剧不仅仅要让参与者受益,还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本次心理剧比赛还邀请部分家长也来观看表演,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向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家庭教育思考题,特别是孩子们渴望被人尊重、渴望有个完整家庭的内心呼唤震憾着每位到会家长的心。

(4)分享感受。演出结束后,各班班主任组织大家一起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和领悟,使当事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别人的反应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改变不正确的认知;同时使团体气氛更融洽,是当事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获得团体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消除无助感,增强信心和勇气。

三、应用校园心理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排演和表演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改变的动力和潜能,激发自我完善、创造性的解决方法的产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在排练过程中,不断完善剧情,如在排练《破茧而出》一剧中,展示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生活片段:坚强因父母离异而受伤害,小晴因早恋而受妈妈责骂,从中引发观众思考。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建议将坚强设定为小晴早恋对象,这样两个不相干的家庭就有了联系,故事情节也相对连贯、完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激发出来,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宣泄情绪

校园心理剧的表演具有一定的情绪宣泄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学生遇到问题容易产生焦虑、紧张、郁闷、烦躁等不良心理,在校园心理剧中,可以将这些问题编成剧本,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经由语言、表情、身体运作,自发性地将内心世界所挤压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如《幸福就在身边》一剧中,敏感内向的男主角独自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涯。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谈,加之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使他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总觉得舍友有意冷落他、排挤他,特别是过节时他内心更为孤独、郁闷。而此时,舍友们因卫生被批评的事将矛头直指男主角,于是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一簇激发……在表演过程中,男主角将现实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通过投入表演宣泄和倾倒出来,这本身对学生的心态调节就有一种抚慰和调适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情绪宣泄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情绪性和认知性的理解,形成开放的、主动的、触及情感的领悟认知,伴随宣泄的过程可以获得对自己洞察力的提升和对问题与自身的更深的理解,这是引发现实改变的前提。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校园心理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将社会现象与生活经历提炼,思考再现出来,根据自己的体验,探索自己的体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着重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和自我感受,这种自发性使学生的感受更真切。心理剧活动对解决学生人际关系和同伴交往作用显著,《城里的孩子山里的爹》中女主角罗小凤的扮演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与人交往,性格偏内向,不够自信且自尊心强,在多次的排练中与同学接触多了,交流也多起来,在心理剧表演中,以她出色的表演赢得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一步步建立了自信,开始主动与他人交往,从而有效地提高自控能力和人际交往中的悦纳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普通高中 心理健康 信息化

在新信息不断发展的阶段,信息化的现代科学技术逐渐为人们在社会中的发展以及创新提供了相应的机会以及挑战,信息化技术逐渐普及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使得逐渐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进行深入的变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必要学科,也受到了信息化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单要意识到信息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并且要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是由于现代技术的高效发展,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当中,最终在这样较为特殊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效的促进了信息化社会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指的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以及信息技术,逐渐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并且降低工作成本,进而培养人们的心理素质,强化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及时将不良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进一步将心理潜能开发,推动人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就一定的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对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而言,就是指将信息化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宣传中进行广泛应用,使得高中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现代化的科技水平中得到有效应用。

在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怎样有效运用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使其在信息化社会中逐渐顺应时展的潮流,促进学校德育教育以及学校整体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强化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本文就实际的教学经验为例,尝试着运用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形式,逐渐实现探究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道路。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信息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所追寻的就是一个课堂的高质量,那么构建一个信息化的平台对于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在我国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之下,利用信息化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普遍的手段。教师积极的深化内容改革,加深思维意识的建设,巧妙的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犯罪心理学中经典的《囚徒困境》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外国为此经典案例制作的动画,让学生慢慢的适应这一主题。“学生看到两个囚犯所面临的同一个问题所作出的挣扎,自行分成两组进行讨论,运用现身说法,让学生来回答如果自己是动画中的人物,应该怎么办”。面对着是死扛到底坚决不认罪,还是主动坦白并举报队友,这两种选择无论哪一种都有着自身的道理。在经过一番辩论后,再让教师播放动画的结尾部分,让学生明白了结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效果。这种情景式的教学,打破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将信息手段引入进课堂中,以达到预定的高中教学目标。

(二)网络心理辅导平台构建

传统的心理健康评测都是利用问卷形式或者交谈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种方法存在着太多的弊端,诸如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巨大,而且还要进行后期的统计,数据量繁琐,还往往容易出现错误。这些个困难往往让教师望而却步,导致了心理咨询的难以真正的展开。而有效的利用网络心理辅导平台,将原有的不便纷纷进行改变,大大提升了效率。

例如高中课堂可以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为学校建立一套专门的技术平台,积极发动本校学生参与其中。里面有专门的电子测试表,比如《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测试题》等,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技术人员在对其进行统计,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数据上交。这对于学生,对于家长,对于教师都是一种较好的表现。

另外利用此信息平台还可以为学生的高考志愿上的选择添砖加瓦,让学生可以更加的了解自我,了解自我的需求,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信息,为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心理咨询,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问题勇于说出口,以便得到最为及时的解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冲击下,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开始逐渐运用信息化技术,并且有效的运用以及开发信息资源,逐渐提高信息教育的整体效率。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进而更好的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婷.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35-236.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普通高中要顺应时展和教育变革的要求,抓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更新思想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的日程,寻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对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00后”步入高中校园,他们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成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从小接触网络、智能手机,上网购物、聊天、泡论坛、刷微博、逛朋友圈、玩转各种APP等,网络学习能力强,接触面广;外表“棱角分明”、内心孤独,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属于“留守一族”,不善于沟通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弱,难以处理好师生关系;物质条件充裕,成长环境安逸,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自控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会感到失望、无助、压抑、痛苦;急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认可,渴望成功,等等。学校要准确把握这些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持续地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纲要》中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健康的心理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学校开展德育,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学校开展教学,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渗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第一,由专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管领导,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习借鉴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引导师生端正态度,对心理健康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提供心理咨询,邀请专家进行心理讲座,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设置心理健康专栏普及心理小知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增强心理预期,消减心理波动;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建设,形成较为系统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设施体系,建设符合条件的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心理宣泄室等,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如心理沙盘、音乐放松椅、心理测评软件等,以及相关心理学的图书、期刊,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方法;第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利用军训、歌咏、球类、读书演讲、励志远足等活动的机会开展情感宣泄、注意力转移、自我认识等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调试心态和情绪,帮助其掌握心理调适和心理互助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其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排查;第五,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师师德教育和学生品德教育,完善师生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创设和谐、融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开设心理健康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方式和专业化途径。《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课堂体系,并发展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扩大化,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从中受益。当然,心理健康课不是简单的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讲解,课程设置要以活动为主,采取案例分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及时地解决内心的困惑,最大限度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师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来设置教学专题,如人际关系、异往、自我认识、学习动机、情绪情感等,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及时地与社会上发生的心理健康事件、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答困惑,在讨论交流中提升认识,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比较大,在课堂上设置放松环节,教给学生一些容易掌握的、比较实用的放松方法就相当重要了。想象放松是一种较容易掌握、效果较好的方法,可以置身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并借助轻柔的音乐进行,要集中精力于自我暗示语上,想象自己感觉最舒适、惬意、轻松的情境,并伴随想象的进程及暗示语减缓、加深呼吸,放松身体,体验那种松弛感,从而促进个人情绪的放松、内心的平静、幸福感的产生等。学生若能学会合理地释放压力,让身心得以放松,学习起来势必事半功倍。

2.提供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自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学校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面谈、书信、网络和电话等手段向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学生就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在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恢复心理平衡。同时,心理健康教师要有危机干预意识,建立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异常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发现并进行转介。

在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要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不能一味地说教或粗暴打断,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认识到使人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由此引起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让其敞开心扉,合理地释放内心的情绪和情感。美国心理学家曾在霍桑工厂进行过一项著名的“谈话实验”:找工人个别谈话,规定在谈话的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的不满意见,并详细记录,不准反驳与训斥。结果工厂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宣泄效应”。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能实现或满足的意愿,学习效率不理想,学习目标达不到,存在人际困扰等,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宣泄出来,不然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恶性循环。当然,宣泄必须是一种合理的宣泄,否则会引发更多的不良情绪。

3.提升教师的心理素养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学生能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教师态度的好与坏不断地暗示着学生肯定或者否定自己,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暗示”。心理暗示隐藏着巨大的能量。英国著名球星吉姆・吉尔伯特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妈妈看牙医时因牙痛引发心脏病猝死在牙科的手术椅上。她一直无法从这个阴影里走出来,一直回避着牙痛,从来不去看牙医。她成为著名球星后,有一天被牙痛折磨得实在受不了了,在家人的劝导下请牙医到家里就诊。结果正当医生准备手术器械的时候,一回头发现她已经死去。当时伦敦的一家报纸评论道:“吉姆・吉尔伯特是被一个四十多年来的念头给杀死的。”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无限放大,使人陷在里面不能自拔,最终影响到生命的质量。

学生自尊心强、心气高、渴望得到肯定,心智又还不太成熟,容易迷失自我:对一时取得的成绩易沾沾自喜,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又不能承受,对学习生活中的苦累不能正确面对,对教师的批评不能正确理解等,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耐心细致地面对这些问题,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一贯表现好的要表扬,对于勇于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要肯定,对于表现一般但是意志顽强的要赞许,对于缺点明显但偶有闪光点、不言放弃的更要鼓励。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让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目标,都有实现目标的热情和信心。切不可抱着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心态,让学生在失望、困惑中自我摸索;或者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甚至是讥讽责骂,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势必会打击到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很有可能由此否定自己,一蹶不振。

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也不能局限于学校校园之内,要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效果。湖南省耒阳市第二中学充分利用课题“网络环境条件下的中学生性教育”的研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课题组进行研究提供便利条件,并开设了“青春期教育”的选修课,让学生了解青少年性心理、青春期心理卫生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在面对心理异常时能够理性地进行心理求助。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讲座也是非常必要的。如针对高三学生的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正确面对高考的讲座,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适应知识讲座等。同时,不能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力量,开展心理聊吧、心理健康日、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些应对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小方法,能够助人自助。此外,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开发学生心理潜能,解决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校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加强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校外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瞻仰历史文物、探访文化古迹、参观监狱、与外校学生交流互动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三、避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误区

(1)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盛气凌人,带着“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的话你必须听”的思想,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反感。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将各自的想法说出来,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如果不能将心比心,只唱高调,不近人情,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2)忌互不信任,主观主义。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问题才能顺利解决。反之,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下结论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信任,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或找班主任、科任教师谈心都是出于信任。所以教师也要信任学生,对其真心诚意,这样学生才敢于主动求助,才敢于说真心话,否则,势必会让学生有问题都不敢求助,有话都不敢讲、不想讲。

(3)忌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情感的表达,不能够简单粗暴。如听到学生说恋爱了的时候,立马大手一挥:“你这个是错的,这个时候谈什么恋爱,分不清主次,必须断得干干净净。”这样非但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心灰意冷,对心理健康教育持反感态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必须有耐心,循循善诱才能水到渠成。

(4)忌盲目教育,心浮气躁。有的放矢才能育有所成。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为基础。一个人的表情是其心理活动的“窗口”,通过表情可以分析判断出情绪的好坏。就如名医扁鹊通过望诊就可知蔡桓公是病在浅表还是病在血脉,抑或是病入膏肓。同样,学生的“脸色”是其真实心声的反映。当学生精神振奋、积极向上、“脸色”好看时,他的内心是平衡的;相反,当学生的抵触、埋怨等消极情绪较多时,他的内心就失衡了。学会看“学生的表情”,看懂“学生的表情”,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把准脉搏,具有针对性。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万能钥匙”,看懂了“学生的表情”也不可能马上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不懈地耐心启发,认真对待学生的困惑和需求,以为他们的成才搭梯子的心态帮助他们。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原因;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活动:过多而体验不深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在课堂中,心理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他们一般都只会以简单的几个词回答教师,而且只体会到活动的表层意义,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经历或经验,说出一些深层的东西。活动体验不深,课堂的长远效果就难以保证。 

2.讨论:过热而远离主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课堂讨论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课上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体现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引导,所以学生的参与性较强。课堂中,讨论环节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些学校教学中实行“杜郎口模式”,这就更加有利于活动课的开展,小组讨论更加方便。也正因为这点便捷之处,课堂讨论也成了学生谈天说地的好时机,表面上看,学生们确实是在讨论,仔细一听却远离了课堂主题。 

3.气氛:过躁而控制较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由考试引发的不良情绪很常见,人际与情感问题也不少,学生对心理课的渴望有增无减。因此,一上心理课,学生们双手欢呼,身心完全放松。在课堂上,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见,可以适时地开怀大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格外活跃,大家都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课堂的这种开放性时常引来学生们的哈哈大笑与起哄声,气氛格外热烈,此刻无论教师用多高的嗓音与之抗衡,都无济于事,对课堂的控制顿生无力感。 

4.秩序:过于自主而略显混乱 

心理课上,要求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这种全面、全体、全程参与的课堂充分体了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有些学生认为自主性就是言语与行为的充分自由,导致课堂上不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者在他人发言时插嘴,或者在要求其配合时开小差。还有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与打闹,使得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 

5.效果:显于表面而难见长效 

心理课通常会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与讨论中,然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学生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感与满足感。但是,学生们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欠有序,快乐或许只是暂时的解脱,课堂效果或许只限于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早已忘却了,课堂难见长期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二者互动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观念有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学生总认为它是自由课,可以随意发言,可以自由走动,可以不认真,可以纪律松散,甚至有学生认为心理课就是好玩的课,这些观念深入学生的思想,给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制约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2.情感欠平衡 

出于对心理课的好奇,学生总被它深深吸引,对它充满渴望。或许是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高中生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心理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一旦上心理课就表现得格外亢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现象频繁出现。也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安静。这与高中生情感的两极性有关,即情感有时很开放,有时很封闭。 

3.行为尚未自律 

由于观念的偏差,行为也随之有所偏差,课堂中存在打闹现象,把讨论当成闲聊,把课堂当成自由活动的场所,三心二意,这些都与学生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有关。 

(二)教师方面 

1.重形式轻内容 

心理课以活动为主,通常采用游戏、测验、调查、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时常还伴随动听的轻音乐和精心制作的ppt,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活动,以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对于活动时间长短、与主题的切合度、逻辑性、活动后的缓冲时间等考虑略少。一堂心理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活动与主题内容相关小或不相关,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是肤浅的。 

2.重气氛轻管理 

心理课需要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一个民主、宽松、信任、理解、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挖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课堂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体验更深刻,而对课堂纪律与秩序却有所忽略,对学生的错误也更宽容。 

3.重主题的理想化轻实际性 

很多心理教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中生应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凭着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系列主题内容,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实施到课堂时,却发现参与的学生很少,导致课堂陷入沉静,师生不能互动。这可能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建议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是学校自己编制校本教材。对于高中阶段的心理课,因为群体处于青年初期,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1.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 

心理课的主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应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为了选择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或晴雨表的情况来收集主题,了解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主题要明确,课堂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避免一节课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选择的主题太大,或者主题涉及学生的隐私而难以讨论。 

2.精心安排各环节的活动 

心理课的活动要注重“感受”和“体验”,活动不在多而在精,过多的活动留给高中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也就难以让学生有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活动要遵循适量、全员参与的原则。同时,活动要符合内容逻辑,各环节活动的设计不应是平行并列、无逻辑的摆设,而应是逐层递进、有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主题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对加强体验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此外,活动还要具有启发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所悟。 

 3.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 

心理课要树立人人平等、全体参与的理念,不仅是人格平等,还要机会平等。不论成绩好坏、长相美丑、家庭贫富、座位前后等,教师都应给予同等机会。如果教师只注意几个活跃分子,其他学生肯定会越来越远离课堂,尤其是内向、自卑、孤僻、忧郁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其说出内心的声音,并多鼓励、肯定、表扬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同时,对学生发言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与点拨,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 

4.加强课堂管理 

心理课的课堂秩序与纪律是心理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又抵不住学生高涨的情绪;一方面需要心理教师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压得住阵场。这种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充斥着心理教师的心灵。因此,心理课上,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该让学生活跃时,要让其全身心投入;该安静时,要让学生回得过神来。对于这种需要热闹与平静交替的场面,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需要课堂安静时做个手势来示意,避免对学生大吼大叫,撕破喉咙。对于上课说话或走动或吃东西的学生,在给予其尊重的前提下,要及时警告,或者直接提问他们,让其回到课堂。这样,课堂会变得井然有序。 

5.引导讨论方向 

心理课上的讨论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可能会很随意、漫无目的地谈天说地,课堂很可能成为闲聊的场所。因此,教师要注重讨论的针对性、引导性与实效性。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下台走动,监督学生讨论的内容与效果,并适时加以指导与总结,让学生对所学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讨论时,教师需要提高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