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学分析范文1
地图被称为学习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是探究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教授知识时,借助地图能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还能强化知识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掌握知识、巩固记忆。本文围绕“教会学生读图、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巧用地理简图”展开,在地图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意识培养策略
“地图是学习、研究地理知识的有效工具。”在地理教学时,我们会面临着很多诸如图例、地名等琐碎的知识,一旦记忆不牢固,则会出现混淆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厌烦情绪。但是,在地图的有效协助下,能够将地理知识空间化,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拓宽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对此,合理使用地图,发挥地图的实用价值,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结合下面几点进行浅析:
一、教会学生读图
1.要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一般都会注明地图的属性,这是掌握地图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找准地图,让学生及时知晓不同地图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当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地图,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2.要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利与注记)。这是学生看懂地图的最基本条件。
3.要学会看地图内容。教师可以紧扣地图主题,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主动结合地图的标题、图例有效思考,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教师再适当归纳、总结,需要时,再适时板书,阐述地理知识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例如,在探究“东南亚”这一章节,先组织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张地形图,这节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为此,要先让学生看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颜色则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组讨论,探究“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与范围,然后结合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当明确学习目标时,学生们也会主动参与进来,很快总结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比起一味讲解效果要理想的多。
二、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理想地图:地图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与再现,这也是学习地图的高境界。例如,“世界政区图”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就算地图不在眼前,一说到某一地区时,则可以迅速根据理想地图进行思维定位。但是,理想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为此,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经常将相关联的各种图示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寻找规律,结合地图对相关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另外,也要适当加强地图训练,比如《地理填充图册》,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一些地理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反复出现,留下深刻印象。
三、巧用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顾名思义,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图图形。根据教学需要,要能用最简单的笔画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且准确地绘制出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或者是简图,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边讲边画,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沉闷单调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例如,在探究“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简图:“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一边讲一边在黑板的左上角用圆圈绘制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再用直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把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用粉色笔标注出来,在相应的位置标注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再用直线相连,讲明该线路的名称;讲述一条干线知识时,就画一条,画完南北铁路干线,再将东西铁路干线找出来;最后,师生再一起回忆、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结合铁路干线,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等最便利的线路。学生们的探讨积极性很高,简图的实用价值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
四、运用地图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图教学时,一定要把具体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当中,再借助地图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的地图类型区别,有助于师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侧重,不至于主次颠倒。另外,在结合地图教学时,教师也不要一味枯燥地讲解知识点,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切实做到在地图上概括问题,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有效思考、总结,然后再精心设计分层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渐提高他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地图作为重要工具的价值。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和教材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便于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知晓知识之间固有的联系与规律性。地图对探究地理知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常借助地图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有效发展、锻炼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庞泓.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地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大类招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方师范院校
21世纪初,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低年级实行大学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1]。此后,“宽口径、厚基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2010年基本形成“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招生培养新模式。2020年,有1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占同类型高校数量(134所)的85.82%,其中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院校[2]。大类招生改变传统按特定专业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使其获得更多有机会深入认知各个专业,并根据自身兴趣实现专业双向选择,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主要承担中小学地理教师培养和教学理论创新的任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既沿袭了地理学专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教学内容,又涵盖了软件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4]。与地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培养学生地学数据获取、管理、应用、分析能力为主,能在生态、环保、规划、教育等各个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研究、开发等的复合型科技人才[5]。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科学师范生及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生以地理学一级学科统一招生,招生、专业分流、教学、就业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大类招生前后的招生规模、生源、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初探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专业招生情况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有190个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表1),其中师范类院校50所,数量最多的三个省市有江苏省(18所,师范5所)、河南省(13所,师范5所)和湖北省(12所,师范2所),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总的招生规模达8000~9000人,男女比例接近1∶1,文理科招生比例为1∶9。重庆师范大学自2003年至2019年招收地理信息专业学生,每年招生规模40人左右,2020年招生规模升至50人。2021年,重庆师范大学实施地理科学专业大类招生200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5人。生源主要来自14个省市,本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宗旨,生源配置以重庆市为主,招生人数141人,占比达71%,其余以四川省居多,占比15%。文理科招生比例为4∶6,明显高于全国。
二、专业分流方案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培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定选择专业。分流方案是进行专业分流的前提和依据,主要有分流对象、分流依据、分流程序、分流时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6]。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学生分流专业以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为主,在校学习1~2年通识课程后,按照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成绩排名等进行专业分流,部分师范类院校为了平衡各专业,从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教学实践能力三方面综合实施专业分流。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按照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分流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专业分流的基本原则包括:(1)学生志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积极瞄准社会的人才需求,综合考虑近期、远期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发展,合理进行专业分流。(2)公平、公开原则。专业分流工作执行成员负责领导和执行专业分流,监督成员负责分流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根据专业分流方案,确保每个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透明与公平。(3)各专业(方向)接收学生的人数要兼顾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按照志愿填报结合绩点排名的方式,在第一学年结束后,每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机会,分流以后不再进行转专业设置,与国内其他高校分流方式基本相同。
三、教学改革
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培养期望是地理科学教育方向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具备师德情怀高、教学能力强、育人效果好、发展后劲足等能力[7]。地理信息科学方向学生从应用、研究工作,具备动手能力强、领导中小型团队、设计开发新产品和新系统等能力。教学中,需要优化师资团队,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引导,合理科学安排分流前的通识、学科基础教育和分流后的专业教育。
(一)优化师资团队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既要有扎实地理学功底的教师,又要有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教学研究的教师。大类招生后,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团队成员共50人,学缘结构多样,专业教师来自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近20所国内外大学。学科背景涵盖了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灾害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特色和学科优势,有助于教师团队交流和共同学习,更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培养高层次教育科研人才。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变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习效果和学生个人发展,从全程教师讲授到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过渡,将导入法、举例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法相结合,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加强地理学知识的感官认识。如开展地貌、地质、植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并结合区域遥感图像,深入了解遥感图像如何记录地物信息,开展植被、水系、农田等各类地物信息的光谱特征认识和遥感图像地物识别等实践。通过地理事件、现象导入课程内容,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件,讨论区域特征及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地形、气象、地质结构等),激励学生逐步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兴趣,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不同类型院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特色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也具有明显差异。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可分为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测绘等几大类。其中,依托传统地理学为基础开设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占比最高,如北京师范大学占比34%,华东师范大学占比54%,东北师范大学占比38%,其次是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占比均为22%,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为17%和8%,东北师范大学分别为19%和24%。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依托地理与旅游学院,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为主导,占比30%,其次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比22%,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类占比均为18%(见下图)。大类招生后,将思政类通识必修课均放入第一学年。同时,加入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如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地图学等。强化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深入认识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了解专业内涵特征,明晰专业如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便于后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突破专业单一培养的局限性,强化学科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据各高校地理学专业分流调查情况看,部分高校经过1~2年的专业引导和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都能较清晰地了解各分流专业,如陕西师范大学80%的学生非常了解分流专业,有25%的同学改变了最初专业选择意向,多数学生选择分流专业的依据为个人兴趣、专业发展、就业方向及教师团队等。经过学生志愿填报后,80%以上的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表示满意[8]。而部分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专业分流政策了解不够,分流专业选择意向不清晰,出现“一边倒”的专业意向不均衡现象,学生未进入理想专业产生心理落差等[3]。同样,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也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面临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分数提高。大类招生之前,地理科学师范类是按照一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类按照二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纳入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全部学生按照一类本科招生,招生规模和生源成绩较往年有明显提升。(2)大学科、大专业的理念下,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地理学基础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交叉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全面认识,构建综合地理学知识体系。(3)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习兴趣浓厚。专业分流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通过前期专业导论和各类专业宣讲,学生对专业的知识构建,专业的未来发展及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的选择专业,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高,学习动力足、投入时间多,参与教学、实践等热情高,教学效果好。面临的挑战包括:(1)学生对专业分流知晓度低,影响学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在分流前,大部分学校仍有近30%的学生对专业设置、分流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专业就业等方面了解不足,存在不理性填报专业的情况,录取后,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低。(2)地方师范类高校以培养地方教师为主要目标,而地理信息科学等非师范专业就业方向不明晰,易导致专业分流“一边倒”。学生在报考地方师范院校的初衷是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区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范围宽泛,不能聚焦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的行业需求相结合,导致就业信心不足,大批学生选择地理科学专业。(3)学生个体差异大,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多种因素影响专业选择,如学生的兴趣、学习和科研能力、专业就业形势、专业教学实力、专业分流限制等因素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专业分流之后部分学生对分流专业的承诺水平低,缺乏专业认同度,学习投入程度低,学习效果差。因此,在专业分流前,对学生进行分流政策的详细解读,阶段性地进行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宣讲;强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引导,结合学生自身特征,明确就业方向;加强GIS和RS的实习实践,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过程,提高专业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语
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招生、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结合部分师范类院校大类招生的学生情况调查,浅谈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参与大类招生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大类招生与培养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立足本土,地方师范类院校调整招生模式,在适应变化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宜本校、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尤西林.当代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改革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17.
[2]谭颖芳,张悦.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1):81-91.
[3]王永桂,王禹熹,谢渝.大类招生模式下地理学专业分流的挑战与策略———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1):42-46.
[4]高思超.“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04):1-3.
[5]张晓露,王妮,孙铂.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6):232-233.
[6]李莉.大类招生制度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分流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01):112-115.
[7]胡最,刘沛林,郑文武,邓运员,邓美容.地方高师院校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3):140-142.
地学分析范文3
资料与方法
例1 患者,男,64岁,因昏迷2小时入院。患者家属诉2小时前患者午饭后(进食约50 g)感乏力、嗜睡,后家人发现唤不醒,急送我院。查体;T 36.5℃,P 80次/分,R 18次/分,BPl30/80 mmHg。轻度昏迷,心肺征(-),颈无抵抗,生理反射存在,双侧巴氏征(-),双侧kernigs征(-),拟诊急性脑血管病,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常规化验血糖2.0 mmol/L,经输注高糖后约20min清醒,四肢活动自如,遂修正诊断为低血糖症。经追问,患者曾于村卫生室化验血糖高(具体不祥),村医给予优降糖5 mg,每日3次治疗,患者已服药2次。
例2患者,男,74岁,因清早被家人发现昏迷入院。患者既往患2型糖尿病20余年,经常服用优降糖5mg,2次/日,二甲双胍500 mg,3次/日。血糖控制尚满意。查体:T36.7℃,P64次/分,R18次/分,BPl40/70mmHg,轻度昏迷,心肺征(一),颈无抵抗,四肢软瘫,生理反射存在,右侧巴氏征(+),左侧巴氏征(一),拟诊:急性脑血管病?酮症酸中毒?行头颅cT见左侧底节区微梗死灶,化验血糖2.8 mmol/L,经输注葡萄糖后清醒,痊愈出院。遂确诊为低血糖症昏迷。
例3患者,女,62岁,因清早被发现昏迷3小时入院。患者因头晕、乏力半月去某上级医院诊治,当时血压160/100MM Hg,空腹血糖7.8mmol/L,确诊为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给予尼群地平10 mg,2次/日;格列齐特80 mg,2次/日,于服药1天后清晨被发现昏迷。查体:T36.4℃,P 76次/分,R 20次/分,BP150/100MMHg,轻度昏迷,心肺征(一),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以昏迷待诊收住院。头颅CT检查示双侧底节区小梗死灶,化验血糖示2.2 mmol/L,经输注葡萄糖后约半小时清醒,四肢活动自如。遂诊断为低血糖症昏迷。
讨论
地学分析范文4
本文作者:罗恩平工作单位: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注重直观教学,培养形象思维,改善认知结构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具,增强语言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重视学生的观察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将“语言表达”与“实验操作”融为一体、理实交融。通过这样的“情景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与联想思维能力的形成,为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采用图示法分析题意,增强学生对实验描述性语言的解读能力,使其从实验描述性语言的阅读、理解、表达与记忆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取与计算有关的关键信息点上,从而轻松、正确的理解题意。
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灵活基本概念的运用基本概念是构建任何学科体系的基石,也是理51解事物并进行分析、归纳及推理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以基本概念为基础,可以建立实验原理和方法。依据实验原理和方法才可以理解实验的技术、仪器设备的操作、要求及相关计算。对我院中、高职分析化学课程中滴定分析的一般计算而言,尤其要掌握密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等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只是基本概念在特定实验原理中的具体运用及推理的结果。因此,我们强化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了灵活运用基本概念的训练,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析、转化及推理各种基本概念,得出计算关系,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自己不是“公式”的奴隶,而是“公式”的缔造者。
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以及配平了的定量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滴定分析计算没有必要去衍生更多的概念来增加学生的负担。根据配平了的定量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列比例式计算只需要小学的知识。因此,习题中定量作用物的“物质的量”的正确表达就成为中、高职分析化学教材中滴定分析计算问题的核心,突破这一点,计算迎刃而解。一般解题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1.谁和谁发生定量反应,化学计量关系为何?弄清题目中是什么物质与什么物质发生定量化学反应,并根据已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确定化学计量关系。如果不涉及化学反应,则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如溶液的配制、稀释)。2.各定量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的表达式为何?解题时,将题目中各定量反应物质的已知量和需求解的量用符号表示出来,并用这些量将各定量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正确地表示出来,如:(1)以质量表示的纯物质的“物质的量”可表示为:mB/MB(mol)或(mB/MB)×103(mmol)(2)一定浓度及体积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可表示为:CBVB(L)(mol)或CBVB(ml)(mmol)(3)一定密度ρ、体积V、溶质B的质量分数为ωB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可表示为:ρVωB/MB(mol)3.以化学计量关系为依据,列出定量反应物之间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式有了各定量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的表达式和化学计量关系,就可以列出定量反应物之间的“物质的量”的比例计算式,即公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形式:(1)mA/MA(mol):CBVB(L)(mol)=nA:nB这里,nA、nB分别为物质A和物质B的物质的量。当mA已知,CB未知时,为“标定”;当mA未知,CBVB已知,则为“测定”。(2)(mA/MA)×103(mmol)=CAVA(ml)(mmol)此属于溶液配制问题。如mA已知,则求配制浓度CA或体积VA;反之,当CAVA已知,则求配制溶质A的溶液所需要的mA值。(3)CAVA(L)(mol):CBVB(L)(mol)=nA:nB此为溶质A的溶液与溶质B的溶液之间的比较标定或测定。或CAVA(L)(mol)=C'AV'A'(L)(mol)(此为溶质A的溶液的稀释)显然,解题的中心环节与关键步骤是第二个步骤,即:定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正确表达,必须掌握。学生既没有必要死记上述公式,也没有必要去琢磨“如何确定基本单元”以及“等物质的量规则”这些额外的概念,就能解决溶液的配制、稀释、标定、测定等计算问题。通过mA的测定,可进一步延伸,计算样品的百分含量,即:(4)A%=(mA/S)×100%或A%=(mA/V)×100%最后,运用概念的分析和推理,可使学生容易地理解滴定度TT/B与物质的量浓度CT的关系,即:(5)TT/B=(b/t)CT×MB/1000
近年来,我院中、高职相关专业的“滴定分析计算”内容的教学采用了上述方法与策略,与过去的传统教学法相比,学生的做题情况已有较大改善。
地学分析范文5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合作研讨、求异创新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但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使课堂教学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课程中,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和学生的学上。
1. 造成数学教学低效因素的分析
1.1 教师因素。(1)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全面。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以及客观的对待新课程改革,觉得一切改革都是空谈,不切实际。因此,新课改被当做了一种形式。殊不知,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需求度也在发生这变化。
(2)教师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部分教师专业水平不高,自我反思意识及教学能力较弱,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
(3)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结果。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体验、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教材的弊端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材的培养目标容易导致教师教学关注点定位的偏差,使得教学活动以“知识为本”,而非以人为本;大纲、教材的“刚”性容易束缚教师的手脚,淡化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使得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学活动有效性还受教师教学素养、教学环境及教学设施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1.2 学生因素。(1)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
(2)厌学情绪严重,对待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未来毫无知觉。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
(3)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就不做,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受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影视媒体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整天不认真学习,认为学不学都一样,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
2.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国家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振兴必然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状况、身心健康状况都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具体说来就是:狭义上讲,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成败;广义上讲,决定民族的兴衰。因此,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
(1)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习。要实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最优化,教师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明白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旨,合理、科学的运用,该点破的要点破,该精讲的要精讲,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
(2)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结合本地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要求圆形花坛铺草坪的面积,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到修花园的工人进行调查,或者到实地考察。无论哪种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首先从事物中明确需要研究哪些因素、如何获取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然后才能去具体搜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提出建议。
(3)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应该将学生的成绩当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成绩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而我们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应该被重视。在期末的时候,不应该只发一个学习最优奖,而是其他发面优秀的也可以有奖领。若是面面具到的学生可以得到全能奖。也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从点到面。
2.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行为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逐步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也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如复习比的时后,可以结合着篮球赛的比分、足球赛的比分等,跟学生说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而让他们喜欢学知识。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心理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要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如果加强对学习不好学生的方法指导,其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不少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受到挫折和批评,对学习畏惧或焦虑不安,很可能丧失信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记忆预习、听课和复习方法,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
地学分析范文6
1.1初中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中学生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体内机能的健全,骨骼的成长与成熟较快,心肺功能、体温和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了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发育逐步取向成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叛逆的特殊时期,这是由于大脑皮层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趋于不断的完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逐步的平衡,尤其是大脑内抑制机能的成熟,由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较快的转化到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位置,为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进行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耐心的疏导,体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避免过于单一的练习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2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改革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说明了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对体育的重视程度。2013年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这一年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满分成绩为50分,并计入中招总成绩,2014年全省要实现自动化测试仪器的使用。河南省的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徘徊阶段和深化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正是因为国家的重视,学生的注意力渐渐的被体育所吸引,积极的练习运动技能,但是其锻炼的动机大部分是出于提高考试成绩,造成初中升学体育考什么就练什么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每一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不能单纯的认为只有积极的影响,或者只有消极的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考虑问题。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层面上。让学生快乐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积极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兴趣。
1.3教育局、体育局重新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
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学生划分按照年纪划分为不同组别,身体形态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修订,无疑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及生理机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意识。中学体育教师的任务繁重,且关系到国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的问题。但是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不少学生纷纷表示出了标准较高,恐怕难以完成,提到引体向上可以用其他的项目来替换,有的学生甚至表示:“比跑步谁跑的快,跳绳谁跳的多就能说明他的身体素质好吗?这又不是在选运动员!”,很显然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更有网友称:主动锻炼身体很难坚持,靠外力的推动也是良策。坚持,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问题就好解决了。看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的实施,有的学生可以接受而有的学生则难以接受。
2中学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2.1中学体育教师的地位
《礼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就是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得到提高。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每一个学生,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既要给予他们肯定,还要注意观察其不足之处,以便及时改正;对于运动技能稍差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多加鼓励,还要善于观察他们的优势。初中学生个性比较鲜明,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决杜绝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一旦伤及自尊学生就很难再投入体育锻炼中,甚至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
2.2中学体育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追求达到的规定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没有观察到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心态的接受,还是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的,两种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发现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接受,但是某项标准或规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教师往往是硬拉硬拽让学生参与锻炼,导致学生课上无精打采,课间休息时却比较活跃,体育教师应该转变一下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真发现体育的乐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真正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3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
3.1学校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师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者,首先学校的领导要重视本校的体育教学和竞赛工作,要配合体育教师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体育活动,学校是一个大环境,仅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比较单薄的。其次,学校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学校要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没有充足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学生的体质健康从何谈起。
3.2体育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新时期,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新旧观念不断的冲撞,教学模式互相碰击,给中学体育教学以极大的震撼,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来完善自己。在体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讲道理,耐心开导,使学生主动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在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课堂要生动活泼,教学示范要准确、到位和优美,让学生有主动想要学习的欲望。
3.3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
新时期的大环境中,体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的边缘学科,以更方便地为体育教学服务,全面学习有关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重要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本着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原则,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体育教学。
3.4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