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教育学

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1

一、分析特殊学校职业技术教育

在职业技术教育单一的目标结构下,三级残疾儿童,特别是智力残疾儿童,他们的目标或者高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或者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目标最终将无法实现。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听力与视力残疾的儿童,自身的智力没有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但是这两方面的残疾让他们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两个重要通道。由于信息通道受阻,对这些残疾儿童的学习效果、智力发展以至于就业等都必然造成不利影响,对其未来的职业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用人单位对于就业残疾人掌握了何种技术以及技术水平,并不是十分的在意,对于一技之长以外的长处和整体素养他们更加关注。这说明一般用人单位把着眼点放在了与生产劳动有直接关联的周边能力上,相比来说这些能力更加重要,其并非技术性的能力,同时,这也并不能说明毕业的残疾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对于残疾就业者用人单位虽然表现比较满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所以,必须要调整过分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思路,尤其是在弱智学校,要让学生提高心里素养、身体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从容就业的条件。

我们主张在特殊教育学校,提倡生涯教育,实施普通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这一方面我们有足够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为了准确把握特殊教育学校的改革,在新时代深刻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任务和目标,我们重现对以下几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明确:

1、一般职业教育。指为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让学生了解劳动世界,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就是一般职业教育,也称为普通职业教育。其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从事特定的某一职业而实施的、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或者是劳动教育,应该是这种意义上的普通职业教育,并不是狭义的单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技术教育。

2、职业成长。从被动状态转入主动状态的过程以及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就是所谓的职业成长。能够有效、充分地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能够独立判断职业的价值,这是职业成长成熟的标志。应当将职业成长作为支持性就业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3、就业技能。在特定工作岗位上能够继续发展,个人获得工作,寻找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其中包括:分析职业质量、善于收集信息以及善于自我推荐等等。为此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此外,为了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技能,社会劳动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也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特别设立的就业指导小组。这无论是对职业技术学校还是对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都是非常适合的。

4、职业态度。在行为举止方面反映其所从事职业看法的基本倾向,这就是所谓的职业态度。态度的确立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对职业价值的认识程度。职业态度容易受到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影响,其是构成行为倾向的稳定心理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管理措施。主观因素包括: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等。积极的职业态度能够提高职业活动的接受能力、忍耐能力、适应能力,能够推动人们去掌握技能,去钻研技术,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消极的工作态度,则刚好相反,会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5、职业适应。一个人的能力、性能特征、知识、兴趣等,与将要从事或者是正在从事的工作相适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适应。职业适应既表明了职业条件、工作条件、职业性质、个人需要、职业类型,又表明了个人的态度、所受的训练和教育、知识技能对工作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能够做出合理的协调,能够引起个体心理上的满足,其价值目标相融合。劳动者本人和用人单位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往往就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高度适应。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从事某项职业应具备的这些个性特征,指的就是职业适应能力,其受到个人的性格健康、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当方面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二、特殊教育小学职业教育目标的思考

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构建

作者简介:马君(1979-),男,回族,宁夏同心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3-0008-03

一、库恩“范式”论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启发

(一)什么是“范式”?“范式”理论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科学共同体”是“在一种绝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因此,“范式”在库恩那里被理解为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理论背景及框架、共有的传统和信念。总而言之,“范式”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上所具有的共同的知识基础、信念,这些共同的知识基础和信念规定了他们在基本理论走向、基本观点及基本方法上具有可通约性(commensurability),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和历史路径。库恩认为,“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范式”才配称科学,才能成为独立存在的学科门类。任何一门学科在没有形成“范式”以前,只处在前科学时期,在该时期,科学工作者们各持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对各种问题无不互相争论、莫衷一是。只有有了共同的“范式”,科学家集团才可以通力合作,在共同的背景和传统下共同发展、贡献。

(二)“范式”论对学科发展的启发:1.一个学科能够独立存在和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调整对象和研究方法不是仅有的因素,该学科在逻辑层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基本问题将决定该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2.不能仅从学科内部的逻辑结构找寻依据,而应当同时从该学科的学术传统、共同的理论背景与信念及从业人员有无组成自觉共同体等方面找寻依据,这种界定方式将会使我们对该学科的理解更立体、更具历史感;3.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的发展应具备规范化的特质,即该学科的从业人员应有共同的学术传统,这些传统将构成该学科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评估和自我证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获得学术认同的重要方面;(4)应将学科的发展放在生动的历史境遇中考量,充分顾及学科本身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学科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自己的传统,使学科内容具有生命力。

二、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真空”状态及其原因分析

(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基本理论框架,即没有自己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包括基本问题意识及其提问方式、基本概念和自足自给的理论体系。在基本理论问题上,依然没有完全摆脱经验体系的窠臼,以相对分离的经验形态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形式作为职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表达;没有完全从普通教育学的逻辑框架中摆脱出来,有的甚至直接将普通教育学的逻辑框架套用在职业教育学上;没有深切体认职业教育实践领域的崭新发展,尤其没有全面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因而该学科的现有基本理论很难恰切地概括和统摄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

(二)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或达成共识)的方法,这其实也是我国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职业教育学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缺乏自身独特的方法论构建,职业教育学研究在获取研究对象中缺乏应有的学科筛选,往往简单地将现实的职业教育生活事实直接当作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缺乏应有的学科反思,因而很容易形成学科建构对实践的亦步亦趋,丧失学术研究应有的自主性。

(三)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交流平台和自觉的学术共同体,因而在学科体制上依然呈现出明显的边缘性和分散化特征,制约了职业教育学科向纵深发展。首先,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从业人员依然没有按照严格的学术传统和平台形成学术共同体,很多学科点的从业人员多是其他领域的人员,甚至有一些属于“玩票”性质,他们从事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是少有学科自觉的,有浓厚的经验实用和点状分散色彩,相互之间也缺乏关联度,因而在职业教育学研究中很难形成学术积累,也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争鸣;其次,职业教育学学术性组织不健全,严重缺乏学术组织应有的学术自治品格;再次,职业教育学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公共论坛、学术交流载体和权威杂志或真正的旗舰期刊。

三、构建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几点思考

(一)在职业教育学“公共论坛”的建设上,要建设真正的精品学术刊物,除了在经费上要重点扶持外,也要给予其重大的智力支持,使其在职业教育学研究领域真正树立学术上的权威性。加强职业教育学学术组织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杜绝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混同现象,大力增强学术组织的自治能力,赋予职业教育学研究者团体以更多的学术自治权力。另外,职业教育学学术组织必须加强学术自律,进一步加强学术权力运行程序与规则的制度建设,按照学术权力自身运动发展的法则实现高度自治。

(二)在职业教育学研究中真正确立独立成熟学科应有的基本问题意识,包括基本的提问方式、基本问题群和基本的理论框架及方法论。因此,职业教育学研究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一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行学术上的科学解说,二是能够在理论上解决实践中突出而普遍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职业教育学研究要有跨学科研究的超前意识。在研究内容和领域上,主要整理和阐释职业教育的历史及职业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现阶段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而普遍的现象,比如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若干问题研究、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模式的研究、职业教育与社会或教育公正公平问题的研究、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课程理论和师资培养理论模式研究等。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将使职业教育学研究在基础理论层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可能,从而为形成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理论范式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思维契机。

(三)理顺学术研究内在机制,建立和培育良好、健康的学术规范与氛围。这主要涉及到两点:一是职业教育学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品性与能力,二是职业教育学的学术共同体建设问题。

四、跨学科研究是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可能范式

(一)跨学科研究正成为进行学科研究的趋势。学者孟卫青认为,“现代科学的特征是越来越专门化,科学分裂为无数学科,它们又不断产生新的亚学科。这种分科研究确实给西方科学带来可观的成就。然而,过分专门化却使各科研究的范围日益狭小,也使科学进步的步伐放慢,其结果是,科学工作的成效本身成为问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包括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的学者能单独解决的,而需要会同相关学科的学者,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发展出相关学科间基本是共同的工作假设、共同的理论模型、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语言。这就构成科学整合的基础,也使得科学研究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成绩,许多新学科应运而生。”西班牙比较教育学者费兰・费雷尔认为,“近来,跨学科研究已是一种确定的科学做法,而单纯的多学科研究正在逐渐失去意义。”

(二)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含义。跨学科研究是从研究对象本身的具体丰富性出发,立足于问题,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将源生并分散于其他各学科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组织成有机的方法体系来解决问题。这个有机的方法体系,是所研究问题及其所属学科的独特方法体系,而不是其他有关的多个学科方法的机械杂凑。跨学科研究是综合提炼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策略、技术、手段等而促成的一种研究方法上的超越。就职业教育学而言,跨学科的职业教育学研究就是对职业教育学相邻学科方法、策略、技术、手段“职业教育学”化后的综合、提炼与超越。

(三)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就是学科的交叉性,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由此产生了它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和普遍性。具体来讲,跨学科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大量事实证明,跨学科研究能卓有成效地解决现实发展中所提出的、已经或可能面临的综合性问题。这种研究的主要活力在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它主要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服务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作为交叉学科)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学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运用跨学科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大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包括系统的运行、宏观管理和决策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其一,复杂性在于研究对象包含着许多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能分解更不能人为地舍去一些,保留一些,即使其中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将对系统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二,这种复杂性,除了指研究对象由多个因素构成外,尤为重要的是指这些因素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有完整的结构而不能“拆零”。这一点告诫我们,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要注意职业教育系统的完整性或不可分割性,过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拆零”研究方式已不可取,是有害的。其三,跨学科研究实现了研究主体的变革,使研究主体从个体发展到群体主体。群体将产生群体效应,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综合的方法。这样,势必会产生对学科发展有利的新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

(四)职业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需要一个过程。首先,需要培养研究者的跨学科意识。跨学科意识的培养需要让研究人员了解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使研究人员了解职业教育学研究是研究关于职业教育规律的,其研究范围是有人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和问题,但从一个学科研究职业教育学不能认识职业教育学的复杂性,容易导致片面的深刻性。其次,培养研究者跨学科的研究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方面入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本着教育的一体化精神,保证研究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全面储备。当前高校注重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是这方面很有益的探索。再次,要有职业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制度保障。跨学科教育研究转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组织结构的重组,这种重组在研究对象和选题层面上表现为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整合。由于我国科学管理体制和分科教育传统的影响,很多跨学科研究因为制度方面的原因导致立项困难、研究协调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推进职业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科研管理机构对待跨学科职业教育学研究课题应该从智力支持、资金配备、人员协调等方面给以应有的关照。

参考文献:

[1]金林南.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范式”论思考[J].江苏高教,2005(1):7-9.

[2](美)托马斯・库恩(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孟卫青.教育研究的跨学科取向[J].教育评论,2003(2):33-34.

[4](西)费兰・费雷尔.有关教育研究趋势的一些想法[J].教育展望.2000(3):15.

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3

        一、师德教育

        首先,职业学校教师要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吃苦耐劳,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困境。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线劳动者,毕业生要下工厂、进车间,与各种机械和劳动工具打交道,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教师为人师表,拈轻怕重、厌恶体力劳动是不行的。有不少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其出发点就是教师工作轻闲干净,长长的假期,窗明几净的环境。这样的教师在普通中学是可以的,但在职教就不合格了,因为这样的教师会把内心对艰苦劳动环境的厌恶不自觉地传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厌恶沙尘的小资,这样对职教生的培养是不利的。

        其次,职业教师的师德更应该提倡奉献精神。

        职教教师一般都具有专业技能,有的拥有多个执业资格证书,如果他们在社会上兼职,大多收入不菲,作为得力人才,甚至供不应求。职教教师如果没有献身教育的精神,就会像歌星走穴一样,陷入名利场,把清贫宁静的教学生活放在一边。这样,以规模化办学的职教,在人浮于事的教育实况下,就会越办越糟糕。学生在教师的漠然和轻视中成长,很难成为有奉献精神和专心本职的道德良人,因此,职业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更加注重奉献精神,要求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全心全意带好学生。

        二、学生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职教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现状是:1、基础知识差,自信心严重不足,怕吃苦。2、道德意识淡薄,自私自利,不会辩证思维。3、没有建立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具体表现在不守纪律、小偷小摸等行为时有发生。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也许会为生计贡献热血和汗水,但绝不会以睿智的头脑来分析社会问题,作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主动选择。我们希望经过职教学习改变现状、得到发展。

        其一,职教生的品德教育应该重点放在热爱劳动上。 

        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要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劳动的环境和劳动的观念。职教办学办到现在,有的仍然是黑板上养猪、黑板上做工,这是一个错误。让学生进入职教,就要引入一个劳动的环境,基本文化知识和道德的说教,没有半日劳动的艰辛更有说服力,况且,基本劳动技能也离不开动手苦练,因此,我提倡“寓教于劳”。

      其二,职教生的品德教育应重点放在兴趣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寓教于乐,不能每天让学生听大道理、看空文字,要让他们把眼光投向社会、投向更广阔的生活,在各门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比如语文课的《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样的句子告诉同学,要杜绝小偷小摸的毛病,有起码的是非观念……还要创造多种形式、活泼有趣的课外活动,比如各种兴趣小组,还要热热闹闹地庆祝祖国传统节日,轰轰烈烈地表彰优秀学生成员,讲传统,树榜样,弘正气,立新风,让学生在积极进取、快快乐乐中完成对思想品德的完善。因此,我提倡“寓教于乐”。

        其三,职教生的品德教育应重点放在责任感的培养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职教生也是祖国的未来、承前启后的下一代,他们也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未来的创造者,要给他们希望,以大义为重,把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放在心上。对他们要讲国情,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指出他们肩上的担子,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本能,自觉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学期里可以请回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的毕业生到学校现身说教,讲讲科学家的故事、行业状元的故事,砥砺志气,培养情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我提倡“寓教于责、寓教于志。”

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4

关键词: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 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建设策略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及社会对于教育行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为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而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影响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农村页数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就农村而言,由于其所处的地位,社会经济发展较低,这就导致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农村从事特殊教育职业,这就导致特殊教育职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无法有效地照顾到每一位残疾学生,同时并不能够按照学生的心理发育程度开展有效教学,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发展。

(二)教师职前培训不到位。

由于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结构大多是由普校转型而来的,据统计,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从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毕业的占教师总数不到百分之十,如我校十七个在编教师中,只有一个老师是从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毕业的,其他都是由普校转型来的,所以职前培训很重要。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师作为为社会提供残疾职业技术人才的关键,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双师型”的教师人才,即教师加专业工程师,在对特殊学校职业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没有把学术性及技术性的目标相整合,这就导致农村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师资在组建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无法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化教育,从而导致农村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

二、建设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职业声望。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对于学生职业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建设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时,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任职教师的职业待遇,加强对农村特殊学校职业教师的关注,逐步提高职业声望,从而使得社会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职业教师存在的意义,实现特殊职业教育教师地位的提高,为解决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增强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师的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入职,并做好招考的正规程序,使得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得到提高。

(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影响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导致农村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如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生为本,发展适性教育。也就是旨在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给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对农村学生而言,将来的职业就是农活,所以学校把学生的职业教育定位在种、养专业上。我校的职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大多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没有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师。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特殊教育职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实施“职业教育加师范教育”的模式,使得教师不仅能够具备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职业技能,而且能够具有师范教育的能力,为建立“双师型”的教学人才奠定基础,并在培养过程中做好实践工作,使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职业教学能力,从而实现农村特殊教育学习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做好在职培训工作。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缺乏对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师培训工作的关注,再加上农村经济以及观念的影响,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对待培训工作的态度不够积极,使得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因此,要想建设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顺应新形势下终身教育思想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好在职职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这就要求农村特殊教育学校时常组织职业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提高自身技能,同时要不断邀请其他优秀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师到学校进行交流,从而使得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及技能,并借助互联网等手段,获取最新资讯,提升自身价值,逐步实现专业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农村中,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宣传工作,提高职业声望,并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做好任职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从而为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学生管理 现状 对策 方法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发展并进入规模发展状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是重中之重,然而目前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学生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比如,生源数量下降、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为此,本文根据研究分析出来的我国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现状,采取相对应的对策、措施和方法以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从而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且已进入规模性发展模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问题问题频发,现整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如下:

1.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更加注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愈加增大的招生规模严重挤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迫使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难的困境下降低招生标准,以更低的招生门槛来换取招生数量,这就很难保证招生质量,而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带来的学生基础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不妥当

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易出现上课学习效率低、课下又懒惰不用功的现象,长此以往更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自我个性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容易缺乏自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常常有比较强的虚荣心理,好攀比,他们比较倾向于做出一些异常之举,从而弥补在学习方面的不顺心,其较强的表现欲和自我个性将严重阻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大大增加终端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4.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价值观模糊、纪律意识淡薄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对错观念淡漠,在涉及自我利益的事情上道德和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为人处世缺乏理智和技巧,又大多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理想,担忧自己的将来,却又没有付诸实践改变现状,经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

5.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一个过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阶段,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有效沟通,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在矛盾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事态极易扩大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不与老师沟通,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难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开展教育;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够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因此我国目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当顺应市场需要,并坚持学生自主管理。

四、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在充分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如下:

1.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并保证管理制度和准则的严格执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

加强学生管理必须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沟通应当互相尊重和平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必须真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重大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扬正气、促和谐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一方面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充分发挥社团、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扬正气、促和谐。

五、总结

本篇文章在了解、分析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的对策和方法,旨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雍,李友莹.浅析系统方法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2,(06).

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习动力;对策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是在升学无望之下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一方面,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厌学情绪浓重;但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追求自我实现,渴望各种实践活动,完全有条件扬长避短。

一、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准备不足

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学习目的是正确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有相当的学生在入校前选择专业时是茫然和被动的,对所学专业及发展方向了解很小,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在分数决定升学的中考中,狠狠地摔了一跤。选择职校本为无奈之举。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学习时学习并不顺利,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的抵触学习,甚至厌学。

(三)文化课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学校又为生存保证生源,招生几乎达到来者不拒,客观上进一步造成生源质量差,文化层次低的现状。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

(四)学生知识价值观的错位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对一个人的发展不一定有重要影响,或根本不重要,学习在他们看来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对于学习的追求目标,有的学生将学习的成功理解为考试获得高分,还有的学生理解为能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把学习的实质片面化、狭隘化。这种对于知识价值的漠视和对学习作用的片面认识,是酿成学校学生的厌学的一个结症所在,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一个根源。

二、对策分析

(一)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生源现状

要解决想解决中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首先教师应解放思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教学模式彻底解脱出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学生。应当看到,目前的中职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一批弱势学生,虽然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但年龄都不大,可朔性较强,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都可以成才。中职学校教师,只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主动适应学生,积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职业学校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二)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变化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应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学科知识点、深奥的理论分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采用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三)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

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现在一些中职校的教师观念还没完全转变,仍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怎不感到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改革上,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我们学校在实践性教学上改革已迈出一大步,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食品实验室,而且全面调整教学计划,大量压缩理论教学,增大实训课比例,使学生在工厂和实验室时间逐渐增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原来在课堂上听不进,无心学习的学生,到了实验室,放开手脚学技术,练手艺,很快便掌握了食品制作和检验等技能。从这个角度讲,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工厂顶岗实习或到车间实训操作,实行“做中学,学中做”,是促进中职校学生学习动力的途径。

(四)注重个别教育,以激励为主

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具体做法是:一是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在教学中那些简单、易回答的题,总是留给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来解答,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二是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三是及时奖励,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本人对于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的每一点成绩、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学生也由厌学慢慢地转为乐学。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要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就要更新教

学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求真务实,步步为营,扎实有效地提高中职生文化课素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真正解决中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