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提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提案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1

关键词 职业学院 体育教学 安全

一、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体育教学中教帅教学作风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13%是由于教师教学作风风险引起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带着情绪进课堂,教学不集中精力,不能较好地考虑运动安全的不良因素。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教师未对学生危险进行教育管理,如在标枪教学时间内教师教师不在教学场地,或者虽在场地不尽职,任由学生学生自己活动,使教学活动失去控制,就有可能发生标枪扎伤学生的事件。

(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23%是由于教师教学能力风险引起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组织教法不够严密、检查场地器材疏忽大意,如学60米跑的时候,没有把跑道上的障碍物清理,学生在高速冲刺的时候被绊倒事故;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运动负荷超出学生承受能力等,如有同学有先天性心脏病,教师疏忽大意,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有的体育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专业教育,不了解对体育教学的规律、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够合理地运用保护与帮助,如单杠教学,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从单杠卜掉下摔伤的事故;有一些体育教师,虽然经过正规的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能正确给学生做示范,或者示范动作不规范,学生在学习中模仿这样的动作,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做不标准的、错误的动作更易受伤害,如学生学习前滚翻时,由于动作要领不正确,出现脖子受伤的事故。

(三)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方面因素

气候环境变化:气候特点,也是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如夏天气温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冬天气温过低易导致冻伤并使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有时再遇到刮风、下雪等恶劣天气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受伤。场地器材存在隐患。太多人涌在同一场地上课,或跑道和活动场地坑坑洼洼等,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学校的室外体育器材,如单杠,双杠,爬杆,爬绳等,受日晒雨淋就会生锈、腐烂,如果学校没有及时保养和修理更换,学生在活动时器材易发生断裂,致使学生摔伤。

(四)学生自身条件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25%是由于学生自身所造成的,如身体素质太差或存有生理缺陷不能适应正常的体育教学;学生自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又不告诉老师,导致在活动中出现学生猝死的事件;学生技术技术动作不正确,做超出自己运动水平的动作练习,不遵守课堂纪律,擅自行动,如上推铅球课时,学生不听老师的组织,不按老师的口令做动作,或者女生使用男生用的铅球,就有可能发生铅球砸伤事故。这些事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生的身心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解决安全问题

(一)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明确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二)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必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爱岗尽责,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这是教师职业道德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教师自身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才能帮助和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使学生更健康成长。

(三)注重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优良的实践本领。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动作要领主要是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如果教师在示范动作中做出错误动作,学生也会跟你一样,学会你错误动作,不仅成绩提不高,而且易造成损伤。总之,教师过硬的业务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四)处理好体育课上的异常情况。体育课要时刻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并把安全教育写在教案里,要安排专门时间给学生讲解体育课的安全教育理论,时时刻刻想到学生的安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错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保护

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前提是要在健康状况下参加体育课。由于体育老师任教班级较多,不一定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状况,因此,学生要主动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既往病史;另外,我们锻炼为了健康,那么身体不舒服时不提倡坚持锻炼,要主动请假。体育课上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自作主张,不做冒险动作,从自身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做好准备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制度安排

一、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制度安排

(一)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部门管理职能

针对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落实职业教育的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促进企业的利益驱动。通过对企业进行专项补助或者提供长期贷款的形式给与企业扶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在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监管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显示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重心在不断下移。在中央的宏观统筹指导下,逐步把管理职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给予了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就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地方政府与职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管理。

二、学校与企业合作与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从实践中看,学校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同职业学校骨干人员一起组成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意见,出谋划策,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二)在法律的规定下,校企之间签订契约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校企双方应该在法律规定下,本着意识自治、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利益,同时约束双方的不利行为,保证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行业组织具有对本行业的企业进行组织与监督管理的职能。

三、增强学校活力的内部管理体制安排

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高效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需要作必要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多元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制度

在董事会制度下,董事会可以监督职业学校校长的行为,促使校长管理好职业学校。

(二)减少内部管理中间环节,建立两级管理体制

建立职业学校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减少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中间环节,解决由于管理层次过多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内部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学校的内部责任明确,办事能直接找的责任人。使得任务的落实能力比较强,能有效提高职校的内部管理效率。

(三)建立专业法人制度

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可以明确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权利,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了解市场信息,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使学校专业与产业的结合。

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

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针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高级技能的人才,适当降低学历标准,让这些拥有高级技能的人才能够加入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采用教师资格年审制度,定期考核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符合教师资格标准。

(二)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制度

1.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2.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倡导终身学习。

3.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要把到企业实践作为提高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

五、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目前来说,首先应该对《职业教育法》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各个参与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防止互相之间推脱责任。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体现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所必须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以下简称交控专业)是适应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趋势,融合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信息工程、交通电子、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跨领域专业,因此,宽口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据调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开设交控专业的高职院校都以当地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产业为依托,面向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的各类ITS应用的专门人才。根据对ITS产业的调查分析,对人的认知规律的基本认识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笔者拟对交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进行探讨。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可综述如下:(1)按照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进行设计;(2)按照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进行设计;(3)按照专业的工程和实践特点进行设计;(4)按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上述思路,学生的培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修养。要求学生掌握交通控制、交通工程基本理论、交通系统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知识修养。要求学生熟悉主要交通运输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营要求;掌握从事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所必需的知识(包括经济管理、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信息技术等);熟悉国家关于交通安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技术和技能修养。主要是掌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现代化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能力,熟悉计算机在交通行业中应用的基本技术。(4)创新思维和能力修养。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

上述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必须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要求,交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交控专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分析

为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笔者对本专业所依托的ITS产业进行过深入调查,现就该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及各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分析,以深圳市ITS企事业单位为例,总体上ITS职业岗位涵盖了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客服、技术支持、采编、制图、工程、项目管理等十大类,。

各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从表面上看非常杂乱、宽泛,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交控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交通电子技能,另一类是信息管理技能。围绕交通电子与信息管理技能的培养,基本可以使学生满足上述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交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全遵循“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高职教学模式,给出了本专业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模型,由文化基本素质类课程、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课程三个体系构成。

文化基本素质类课程体系文化基本素质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统一的工科高职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由综合基础(包括“两课”、形势教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国防建设等课程)、基本技能(计算机、外语基础技能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体系是根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的,应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专门化方向)三部分课程组成。(1)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对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和训练。(2)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交通专业的特性和一般工程技术专业的共性,由交通工程类、电子、信息与控制类和交通安全类组成,目的是加强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培养,有效拓宽交通专业的工程技术基础,强调“工程技术”意识的培养。(3)专业方向(专门化方向)课程是针对专业就业岗位的具体理论知识内容,目的是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具体内容有专业主修、专业特色和专业拓展三部分,应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上述三部分课程都涉及实训课程,构建实训课程的关键是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训项目及实训资源库建设,涵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实训项目的开发至少应包括立项、设计、开发、维护、使用与评估六大环节,贯穿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最好由校企合作兼职教师团队实施。

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设立自主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全校选修课、院选修课、专业限选课、技能大赛及创新工程加以实现。

根据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宗旨,本专业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解决智能交通相关企事业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经实际调查和分析预测,交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

交控专业教材建设思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立体化、精品化、系列化。通过总结高职教学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形成具有原创性教材的编写思路,按照交控专业教学中的共性、规律性内容进行归类整理,积极与国内同类高职院校联合,创新性地开展交控专业教材的建设工作。

立体化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电子教案建设、网络课件和专业资源库建设。教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品,教案不再局限于板书,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的建设,可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义阐析和语境表达,也可为学校成人培训和网络教学提供更为科学、方便的手段。

精品化建设每门教材都按照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教材知识体系和篇章结构,克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充分体现专业教学热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严格实行教材主编和主审制度外,还要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教材进行审议和把关,对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期限做出明确要求,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改变教材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各门教材建设遵循和体现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想和精品意识。

系列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系列化,各主干课程形成系列,系统、全面地涵盖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二是课程本身的系列化建设,除教材以外,还包括教学实训指导书、习题库、考工培训、现场实纲、专业资源库等配套建设。

教材建设绝不能急于求成,要避免因急功近利导致教材粗制滥造,应在尽量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一门,成熟一门,先建设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讲义,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要经得起几个学期严格的实践教学考验,再考虑出版发行及推广。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其关键是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厘清建设思路与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袁媛,向怀坤,等.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8,(5).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需求;解决对策

在淮安工业化的进程中,淮安的工业规模在相应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虽然淮安职业教育的规模及专业做相应调整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淮安经济发展的要求。淮安的职业教育存在如下许多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吻合度;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发展失衡;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如何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将是解决淮安经济发展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关键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适合淮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 立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淮安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提高认识,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发展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苏北争先进、全省争进位、全国有影响”的目标,全面贯彻以富民为主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培养面向淮安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为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构建和谐淮安服务。

第三,要明确目标。“十二五”期间,淮安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优化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加强招生调控,严格普高“三限”政策,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完成全市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职业学校由现在的43所调整至20所。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全市职业学校均达到省三星级标准。三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 加快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实力

2.1 加强重点职业学校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在市内起骨干和示范辐射作用的职业学校。各县(区)政府要集中力量重点办好一所职教中心,把县(区)职教中心建设与县中建设摆在同等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升基础能力,使之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社区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2.2加强示范专业建设。面向IT、特钢、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元级产业和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医药、餐饮、旅游等产业,规划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建设一批示范专业。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建成一批信息技术、化工技术、机械制造、现代农业、医药卫生、旅游服务等方面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

2.3加强职业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承担职业学校学生生产性实习的市内企业中,建立10个职业教育生产性实习基地。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学校资金配套、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建成一批能够资源共享,集教学、实习、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满足学生校内学习期间专业技能操作训练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4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实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快培养一批职教名师、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

3深化改革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1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分级管理、县(区)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深化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学校内部改革,推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吸引民间资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探索公办民营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鼓励职业学校与高校开展联合办学、课题互动、产品研发等形式的合作,与西部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开拓教育市场。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探索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制定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努力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3.2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深化课程改革,发挥职业教育教科研先导作用,开发一批体现专业和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大力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加强产教结合,形成校企合一的培养模式。职业学校所有专业都要建立对口、稳定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基地。采用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和创新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3.3深化职教招生制度改革。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制定招生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将招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改进完善招生办法,试行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分块同步招生,控制少数地方和部分学校普通高中规模过度扩大。进一步规范招生市场,积极推进跨区域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4 服务地方经济,着力打造淮安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4.1 开展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职业教育要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根据地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每所职业院校要引进一户企业,在校内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每一个专业要在市内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组织学生顶岗实习首先选择本地企业,积极引导学生在本地就业创业。着力打造淮安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

4.2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统筹职业院校、成人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农村职业学校为骨干、乡镇成人教育中心为主体,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培训项目,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

4.3 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策应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辐射功能,结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在农民中普遍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对农民开展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4 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级工和技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鼓励职业院校、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完善和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加快建立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虽然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研究分析,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加之水平有限,以致问题的解决策略还不够详细具体,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探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3期.

[2]郑艳华.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32期.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5

关键词: 商务英语教学 案例教学法 职业能力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理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主要扮演向导的角色,利用案例作为讲课的题材,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实与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假定状况并协助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言,最后归纳与总结。

2.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经贸英语、营销英语、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外贸实务、商务沟通、商务谈判等,这些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与商务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强化学生的商务专业技能。基于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较强实践、应用性及商务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这两点考虑,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2]。根据2008年12月对我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47.6%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仅13%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为后续课程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引导作用,并切实广泛地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关商务专业知识。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使用英文的商务案例材料,即对真实商务情景的描述,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的商务理论知识运用商务思维,对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3]。例如,目前我院开设的商务沟通课程的教学就要求学生不但能用英语理解和表述商务知识,而且注重学7生对商务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商务交际中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案例教学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大致可以分三个环节:课前查找资料分析案例,课堂上的讨论和阐述,课后撰写案例报告。通过相关商务材料的收集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内化所学知识,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有进一步的机会丰富和更新知识,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3.1前期准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教学的关键,首先在于设计合理而可操作的案例,这些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教师可依托教材内容编撰案例,也需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案例。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可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和网络上收集各种案例。商务英语课程所选案例可来自宾馆、大学、公司、交易会、旅行社等诸多阶层,比如面试的着装、礼仪、面试技巧、语言,以及如何应对面试中的各类问题,如何接听电话,如何给上司留言,如何向上司汇报工作,如何准备会议、主持会议,如何避免在OFFICE中常犯的错误,等等。通过案例的收集,学生还能掌握一些非知识技能,如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使用INTERNET的能力。

对于收集来的原始案例,教师先根据教学目的对其进行分类汇总,或作适当的修改以适应课堂案例教学。再将具体案例分发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去作相应的准备,要求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考虑如何应对下一步的分析、讨论。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或网页,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做更好的课前准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有适当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培养他们勇敢承受错误的能力,并对其创造力给予极大的承认。

3.2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等。

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可分为案例陈述、讨论与总结三个步骤。一般由教师朗读案例内容并对案例内容加以讲解,还可采用自由问答的形式对内容的分析逐步走向深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现实商务活动范围内发挥想象,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及建议。这个环节也要求学生对现实商务活动有大致的了解。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

3.2.1课堂分析与辩论

首先对如何组织课堂分析、辩论等教学过程做简要介绍:一般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辩论,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要求小组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然后,各小组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分析,阐述各自观点,并作小结发言。如果学生的观点不一致,可灵活安排时间使其展开讨论;如果学生的分析判断有错误,一般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据调查,我系有44%的学生喜欢上小组活动的学习形式。

课堂讨论的过程是群体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语言运用的主动性和迫切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不自觉地寻找最佳表达方式,记忆库里的词汇得到极大的调动,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体会到思维与表达之间的差距,进而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能力。课堂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观点相近的同学会组织在一起,以形成强大的力量支持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会进一步加强。另外一种小组形式就是由教师指定小组成员,这样,不同观点的同学就有可能出现在同一小组里。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不论是哪种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4]。

例如,在讲授4P理论时,当讲到Product(产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呈现中国茅台酒打入国际市场的案例,在讲到Price(价格)的时候,可以呈现反倾销诉讼案例。在这个仿真表演中,学生基本能够实践那些他们在毕业后才能遇到的职业活动,也就是说,在进行职业体验的同时,既提高了职业素养、训练了职业技能,又为职业规范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角色,能更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公众演示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商务的背景让学习者更加注重专业表达方式的运用。在一个短短的情景中,学生的商务知识、口头表达、参与能力和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这些能力在以后的商务工作中不可或缺。

3.2.2案例总结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所讨论案例的答案,况且许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并评述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等等。教师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想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整理思路,明确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思路,加深理解,对于目标案例的认识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更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多一份对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4]。就语言本身而言,通过课后总结,可以归纳出同一语域的不同表达方式,如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这样,学生以后碰到某一领域的话题时就有了较为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调动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3.3课后撰写案例报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后实践实质上就是通过小组、全班讨论,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商务知识,借助英语这一工具,在课后撰写案例报告,以英文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理性地分析、总结。学生通过写作实践熟悉商务情境,锻炼语言能力,增长商务知识,练习写作技巧,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全面的提高。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较容易地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教师对学生撰写案例报告的格式规范、问题等应有明确的要求,并要对学生的书面总结进行批改。通过不间断的练习、实践和总结,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商务英语的应用水平。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能力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1],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时,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心[4]。撰写案例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对国际商务案例的处理能力,这些正是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当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商务知识毕竟有限,但是由此培养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他们长期受益。

参考文献:

[1]谭英,陈雯.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1,VOL.19:169-170.

[2]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VOL.26,(5):113-115.

[3]韩宁.情景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海峡科学,2007,(9):72-73.

[4]尹小芳.大学英语案例教学与能力培养.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1):44-47.

[5]宋砚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模块教学法.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171-172.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6

关键词:农村企业;财务控制;信贷资金;财务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2)-0059-07

一、引言

农村企业是我国农村地区或农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合作企业、其他形式合作企业、个体企业以及农业上市公司等形式。财务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农村企业财务控制是控制原理及方法在农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对资金筹集、投放及使用进行约束和指导,使之按照既定目标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信贷支持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农村企业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财务控制乏力,农业信贷供求长期失衡,出现了农业信贷支持悖论:若要缓解农村企业融资困境,则需加大农业信贷投放,而农村企业财务控制薄弱,信贷资金面临较大风险;若要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则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在上述背景之下,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在分析我国农村企业财务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信贷资金安全视角,对农村企业财务控制与信贷资金安全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企业财务危机的研究比较多,Fitzpatrick(1932)基于单一判定模型,预测出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的判别能力最好;William Beaver(1966)运用二分类法得出债务保障倍数和资产负债率判别能力较强,且越临近破产日,判别率越高;Altman(1968)将多元判别引入财务危机预警,建立Z模型;Deakin(1972)合并了Beaver和Altman的研究成果,选取14项财务比率建立判别函数,正确率高达80%;Olson(1980)提出条件概率模型,运用Logit、Probit模型及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预警;Azi、Emanuel、Lawom(1988)将现金流量引入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比较了Z模型、ZETA模型和现金流量模型的预测结果。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国外学者经历了从传统主观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统计方法应用到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主要有Harry M. Markowitz 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布莱克创立的OPT理论、Stiglitz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VaR理论等。80年代后,受全球债务危机影响,国际银行业开始注重信用风险防范和管理,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信用风险的权数管理方式。90年代以来,信贷风险模型引入数理统计、系统工程学等对风险进行计量与监测。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四种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分别为:J.P摩根银行基于借款企业等级转移的CreditMetrics模型(1997) ,穆迪公司基于借款企业权益变动的KMV模型(1993),瑞士信贷银行基于保险精算学原理的CreditRisk+模型(1997) ,以及麦肯锡公司基于宏观经济变量对企业违约概率影响的Credit PortfolioView模型(2000)。

国内关于企业财务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基于农村企业财务控制问题的国内研究主要有:董磊明(1999)指出资金控制、成本费用控制、货币收入控制和利润控制共同构成农村财务控制体系;郑家喜(2003)认为乡镇企业财务风险可由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引起;王辉、范爱军(2008)着重对农村企业非正式融资方式做出研究;孙继辉(2009)指出,乡镇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资金筹措困难、过渡负债经营、投资能力较弱以及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不足;王黎燕(2009)强调,内部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阐述了财务控制的根本目标和三个具体目标;赵士威(2010)认为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包括基础控制、纪律控制和实物控制,良好的支持环境和监管机制是企业财务控制的必备条件。

陈静(1999),张玲(2000),陈瑜仁、陈晓、陈志鸿(2000)等基于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对国内企业展开模型预测研究;黄岩、李元旭(2001)给出上市公司Z值取值范围并对样本进行了检验;李志毅(2003)将神经网络技术引用于财务危机预警;潘莉(2005)运用Logit回归判定建立财务预警模型。此外,谢敏,李冬(2001)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信贷风险成因;吕世杰(2009)提出,通过金融衍生品、特殊贷款安排和金融创新化解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曹玉(2010)由风险种类引入农业信贷风险的分析;谌立平(2010)提出农业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和专家模糊评价法对现代农业信贷风险的评估问题进行研究;张维(2010)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放入识别、预警监测、评价和控制的逻辑框架中进行剖析;高雄伟(2007)构造了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全过程管理系统;何广文,杨虎锋,栾杰(2011)采用FLIPSIM模型模拟农户经济行为,发现农业保险对小额信贷风险的影响与保险保障水平直接相关。

尽管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财务控制、信贷风险两方面做出了研究,但关于二者关系的文献近乎空白。为填补研究空缺,以改善农村企业财务控制状况,增强农业信贷资金安全性,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企业“贷款难”的困境,本文基于信贷资金安全视角,对农村企业财务控制问题展开研究。

三、农村企业财务控制问题对信贷资金安全影响的一般分析

农业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是信息不对称。首先,部分农村企业在借款时往往借助各种方式粉饰报表,而信贷机构无法有效识别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并不能真正了解信贷资金偿还的可能性及农村企业的决策偏好;其次,信贷机构不能完全掌握农村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使用,信贷资金可能是以符合要求的名义贷出,却被用在了高风险项目上;第三,即使农村企业没有刻意违约,由于其财务控制乏力,也会对信贷资金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一)企业财务结构与信贷资金安全

资产和资本结构的不同配比使农村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呈现保守型、稳健型、风险型三种结构。不同的财务结构对企业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保守型和风险型财务结构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资金安全性。

(1)保守型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标志是企业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长期资本,即企业临时性流动资产不仅占用了流动负债,还占用了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此类结构风险低,但资金成本高,大量资金停留在收益率较低的资产上。从长期看,缺乏财务杠杆作用,企业发展后劲受到影响,会影响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2)稳健型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标志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与流动负债和长期资本分别对应。其优点是资金来源与运用相对应,符合流动比率的一般要求,对流动负债的偿还较有保障;且能较充分地运用资金,负债成本低,进而保障了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和信贷资金的偿还。

(3)风险型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标志是企业短期流动负债长期化使用,即流动负债不仅用于满足流动资产的需要,还用于满足部分长期资产的资金需要。由于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的构成,企业面临较大支付压力,财务风险大。虽然其资本成本最低,但如果不能采取措施保障短期偿债能力,企业就会由于流动性问题而引发财务危机,信贷资金安全性面临较大隐患。

(二)企业筹资控制与信贷资金安全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农村企业的扶持力度较间接融资市场更小。虽然我国已于2004年5月在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其通过增发、配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条件十分严格,农村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难度较大,基本失去了直接融资渠道。具体融资条件见表4。

由于直接融资渠道受阻,农村企业通常选择债务融资途径。在通过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途径筹得资金之后,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持续筹集较为困难。因此,农村企业经常依靠民间融资缓解资金紧缺,这使其筹资控制进一步恶化。可以通过净利息支出来判断农村上市公司债务融资规模的大小,具体见表5。从表5看出,农业上市公司的债务负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利息净支出的平均增长率约为24.5%,这说明农村企业在不能进行股权融资后,被迫以较高的利息依靠债务融资,2007年和2008年净利息支出占净利润一度高达310%和180%。农村企业以较高的筹资成本举债,过渡负债经营,使高息取得的资金未能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反而增大了筹资成本,财务风险增大。据统计,我国农村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60%,高负债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运营成本增加,加剧了信贷资金的风险,也影响了农业信贷的供给。

(三)企业投资控制与信贷资金安全

农村企业投资控制缺乏有效评价机制,投资决策系统和风险管理程序尚未健全。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上,具体见表6。从表6看出,提取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在整个减值准备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主要原因是没有采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投资风险的加大无形中给信贷资金的回收带来了巨大风险。

(四)企业营运控制与信贷资金安全

农村企业营运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收入控制与成本控制上。在收入控制方面,不少企业利用宽松的赊销政策增加应收账款,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影响了信贷机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使得信贷资金自发放之初就伴随较大风险。农业上市公司平均应收账款率远高于沪深300平均数,反映出其“重销售轻收款”,信贷资金缺乏安全保障。在成本费用控制方面,农业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远低于沪深300平均水平,部分企业存货采购批量过大,占用大量资金,造成高机会成本和高储存成本。先进存货管理理念的缺乏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未能产生持续的现金净流入,导致农业信贷资金的偿付缺乏有力保障。具体如表7所示。

农业上市公司反映营运控制的各财务指标水平波动频繁,波幅较大,经营状况不稳定。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农业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虽无大幅变动,但与行业水平相比,存在存货积压、存货周转能力弱等弊端。应收账款周转率有一定的波动性,低于行业水平,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债务一旦到期,企业没有足够的可变现资产偿债,财务危机就会导致巨大信贷资金风险。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公司的发展能力,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虽然保持较高增长率,但净利润为负增长,说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益较差,发展能力较弱,盈利能力支持的信贷资金偿还保障度较低。以上分析与成本收入分析的结论一致,具体如表8所示。

四、农村企业财务控制问题对信贷资金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实证分析我国农村企业财务控制与信贷资金安全的关系,本章以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代替农村企业,选取2012年A股市场上40家财务状况正常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因子分析法,设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构建农业信贷资金风险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选取财务指标是信贷资金风险预警的重要环节,信贷机构应将农村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预警指标与临界值作比较,以更好地防范风险。本文从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及现金流量五方面选出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具体预警指标体系如表10所示。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实证检验。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原始指标标准化数据(Z- Score法)进行适用性检验,采用的适用性检验方法为:KMO检验法和球形Bartlett检验法。KMO用于检验因子分析是否适用,Bartlett 球形检验用来判断相关阵是否是单位阵。检验结果显示:KMO值在0.5- 1.0之间,X2统计值为593.187,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指标间具有相关性,适宜做因子分析。SPSS16.0计算得到各项子指标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贡献率表10所示。

从表10看出,前5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4.039%,基本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故选择5个因子,把原来17维的问题降为5维处理。表10所反映的主成分也可用图1的碎石图呈现,横坐标代表成分数,纵坐标代表特征值,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明显大于1,证实了表11的结论。对提取的5个公共因子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1所示。依据原始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公因子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命名,且公因子1、2、3所涉及的指标较多,所以需实施因子旋转,并对其命名。表12是使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由表12可知,公因子1在X3、X2、X1、X4、X16的载荷较大,重点反映了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5项指标的信息,它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是23.999%。主要代表农村企业的偿债能力,故命名为“偿债因子”。

公因子2在X11,X13,X12,X14,X17的载荷较大,重点反映了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的信息,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是21.001%。主要代表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故命名为“经营因子”。

公因子3在X8,X6,X7,X5的载荷较大,反映了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信息,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是20.077%。反映出获利能力对企业财务控制的影响,命名为“获利因子”。

公因子4在X15,X10的载荷较大,重点反映净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的信息,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是10.560%。主要体现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故命名为“成长因子”。

公因子5在X9的载荷较大,重点反映了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信息,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是8.403%。主要体现出赊销政策产生的应收账款的影响,故命名为“应收账款因子”。

2、实证结果分析。利用表12中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构建出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F=0.23999fac1+0.21001fac2+0.20077fac3+0.10560fac4+0.08403fac5 (1)

由因子得分计算公式简化得出农业信贷资金风险预警模型,如下所示:

E=0.84F+u=0.24F1+0.21F2+0.20F3+0.11F4+0.08F5 (2)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公因子1、2、3对信贷资金安全性的影响最大,即农村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获利能力是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论一致,通过建立适合农业信贷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起到防范农村企业财务危机的作用,进而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

五、对策建议

(一)增强信贷机构抗御风险的能力

1、落实贷款“三查”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信贷机构要建立贷前调查准备,有效识别信贷风险点,特别关注农村企业非财务信息。在本行内部和外部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信用记录的同时,还应当通过正面和侧面调查获取借款人的道德品质、家庭关系、社会地位、信用状况以及经营能力等方面的信息,运用不对称偏差分析法进行判断,并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交叉检验,相互验证,降低不对称程度,以综合评价农村企业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贷后管理除贷后检查外,还应包括账户监管、贷款风险分类、风险预警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风险预警模型建立持续的财务审计制度。银行等信贷机构的持续审计,则应重点围绕F1、F2、F3、F4、F5五个公因子展开,利用财务预警模型重点考量财务要素。

2、创新信贷中介机制。信贷中介机制即在信贷机构与农村企业之间引入一个中介机构,利用这一中介机制可以分散银行等信贷机构的风险,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农村企业的财务控制弊端。信贷中介机制具体有两种途径:(1)间接信贷。即将信贷发放给一个介于银行等信贷机构和农村企业之间的中间体,由此中间体间接将资金投入农业企业。中间体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可通过抵押品降低信贷风险,且其与农村企业联系紧密,可以更好地控制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信贷机构直接与中间体办理业务,可以将向各农村企业提供信贷的零散性管理风险转移给中间机构。(2)两级信贷。即信贷机构将贷款提供给中间体和农村企业,中间体为第一债务人,农户为第二债务人,风险由中间体和农户共同承担,双重约束机制更好地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回流。两级信贷降低了周转周期、抵押品、资金使用控制及零散性方面的风险,弊端是手续复杂。

3、创新推出“农贷通”系列业务。信贷机构可以借鉴民生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拓展“商贷通”业务的经验,制定差异化经营战略,创新推出专门服务于农村企业的“农贷通”业务。既可破解农村企业融资难题,履行社会责任,也可着力防范农业信贷风险,优化业务结构,摆脱银行同质化竞争困境。(1)运用财务控制评分模型对农村企业评分,筛选出财务评分较高的借款人。(2)创新组织架构,提升专业化水平。在总行层面,建立专门的农村企业金融部,负责全行“农贷通”业务规划;在分行层面,设置农业信贷风险管理部,负责“农贷通”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职能。(3)整合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破除“抵押物崇拜”和“报表崇拜”,创新推出互保、联保和信用等多种抵押、担保组合方式;针对农村企业,提供资产、结算、存取款、理财和消费信贷业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变传统贷款业务为综合金融服务。

(二)提高农村企业降低信贷风险的财务控制能力

1、优化负债比例。实证结果表明,“偿债因子”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最大,农村企业应控制好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对负债的比率这五项指标。(1)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将各种方式搭配在一起,形成筹资组合,使资金成本最低。(2)在合理选择筹资方式和筹资结构的基础上,合理调度资金,保持适当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3)通过债务重组改变债务结构和减轻债务负担。对于现有债务负担较重的农村企业来说,创新财务手段以实施债务重组可以优化财务结构,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债务条件等方式。对于符合权益筹资条件的农业上市公司,可以有效通过债转股降低财务杠杆,尽管从短期来看,股权融资成本较高,但负债比例的优化会改善企业财务控制状况,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及农业信贷支持的长期化。

2、提高经营效率。“经营因子”对财务控制有显著影响,农村企业应控制好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长率这几项指标,注重主营业务增长和总资产周转,把经营活动中的现金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1)加强存货管理。建立合理库存,保持最优存货量,使存货在品种、数量、结构上保持最优比例。(2)合理制定赊销政策。针对不同拖欠时间的应收账款,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程度采取差异化收账策略,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应足够提取坏账准备金。(3)规范资金管理。以科学方法确保存货与资金的最佳结构,健全销售收款责任制,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及资金使用率。

3、加强成本收入控制。“获利因子”对企业财务控制也有重要影响,反映了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信息,其既反映在收入、利润上,也反应在成本控制上。(1)优化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增加企业留存收益。(2)建立以预算控制为重点的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农村企业应适时推行全面预算控制,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全面预算控制可采用事先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方法,实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管理。(3)建立以量化分析为主的成本控制系统。此外,在业绩评价考核中,要把成本指标作为一个主要的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还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10-20。

[2]陈晓,陈治鸿.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测[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9):55-72。

[3]黄岩,李元旭.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1,(1):8-13。

[4]王黎燕.关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1-13。

[5]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18-19。

[6]赵士威.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80-81。

The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Control of the Rural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curity of the Credit Funds

CHENG Chanjuan LI Lu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