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 ; 情绪 ; 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孩子们共有的现象:(1)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表现较多,如为“小事”哭闹、生闷气、发脾气等;(2)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退缩、束手无策和依赖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3)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为重,不懂关心、体贴和体谅别人。这种“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表现,已成为当前幼儿心理素质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作为教师和家长往往比较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将“幼儿身心发展状况”排在了首位,并将心理健康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纳入到健康标准中。这让我看到,幼儿身心发展是幼儿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也让我在重视孩子健康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指南》中提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幼儿情绪安定愉快。同时给出具体的教育建议:1.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2.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随着对《指南》的深入学习,让我明白,关注心理健康,应从关注幼儿情绪开始,只要孩子们每一天都保持身心愉悦,那么她们就会一路阳光,健康成长!《指南》的颁布比《纲要》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无疑为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为幼儿园的孩子们点亮了盏盏明灯,照耀彼此的成长的道路。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况,也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其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结合《指南》中强调的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关注幼儿的情绪,我从帮助幼儿学习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和表达情绪开始,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转移、缓解或控制消极情绪的方法,这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我带这届小班幼儿时,我就发现有些幼儿的脾气很大,比如乐乐妈妈接迟了,他就发脾气;航航想让妈妈送自己去幼儿园,可是妈妈没时间,爸爸送她就大哭大闹。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也提到,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看到想吃的东西就非要不可,一旦不能立马满足,就会又哭又闹,大发脾气。其实控制幼儿的情绪、培养孩子的耐性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关键就在于“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在班里,我抓住孩子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挖掘,设计了心理活动《诱人的糖果》,首先通过经典实验“奖励巧克力豆”,调动幼儿各个感官“看、听、闻、说”来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初步抵制糖果的诱惑;接着通过情景体验,给“娃娃家小宝贝们送糖”,培养幼儿有意识的克制“馋”的行为,再次抵制糖果的诱惑;紧接着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行为练习逛“小食品商店”,来巩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奖励“糖果树”,引导幼儿享受延迟满足的快乐。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2

(一)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调查与研究

中师生家庭教育是指中师生家庭中各影响因素对中师生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本课题中,课题组成员主要从家庭成员离散情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上网教育、青春期教育这些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由于家庭中的教育因素多种多样,难以详尽,本课题还研究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综合性指标——家庭功能,以体现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综合情况。1.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人口统计学资料调查结果(1)家庭成员离散情况调查一般情况下,父母亲与子女之间亲情互动需要适当的距离,若子女与父母亲距离适当,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问题协商,若距离太远,情感沟通、解决问题等家庭功能就不能较好的实施,所以,父母亲与子女的距离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之一。我校中师生这一家庭因素调查结果为: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占总人数的54%,父母双方中一方在家,另一方出去打工的家庭占20%,双方都出去打工的家庭占26%。(2)父母亲文化程度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体现个体的认知意识,认知影响个体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决定了父母亲的教育意识、教育行为。我校中师生在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如(图1)(3)父母亲教养方式国内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溺爱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不同。我校中师生父母亲教养方式统计如下(见表一):(4)上网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网络,网络利用得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网络利用不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上网内容和上网时间是影响个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我校中师生的家长是否关注他们孩子的上网情况?调查如下:关注孩子上网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46%,不关注孩子上网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54%。(5)青春期教育我校中师生处于十五、十六岁至二十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迅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加强该时期的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我校关注青春期教育和不关注青春期教育的家庭调查情况如下:关注的家庭占53%,不关注的家庭占47%。2.我校中师生家庭功能调查与研究结果家庭功能是指家庭成员在完成家庭任务各个环节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家庭的基本功能表现在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同时家庭作为一个系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来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如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心理需要、社会性需要,促进家庭成员的发展,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课题组人员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对被试施测,然后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根据表1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在各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5955、2.5025、2.5741、2.5524、2.6429、2.5699、2.5868。从该量表的评分标准来看,1分代表健康,4分代表不健康。由此可见,中师生的家庭功能健康状况处于中等略微偏下水平,其中,沟通这一维度得分2.5025,处于中等水平,比其他维度健康。调查说明中师生普遍存在家庭功能的健康不良现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功能健康状况极其不良的中师生值得相关老师密切关注。

(二)中师生自测健康调查与研究

中师生健康成长是指中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符合年龄特征并且积极发展。该课题运用自测健康量表对被试施测,旨在了解我校中师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表现。根据表2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各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7.9983、6.3285、6.6681。从该量表的评分标准来看,0分代表不健康,10分代表健康。由此可见,中师生的自测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生理健康这一维度得分7.9983,处于健康水平,并且标准差不大,说明个体差异性不大,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维度虽得分不如生理健康得分,但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这两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提示,中师生个体差异明显,对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较低的学生,值得相关人员关注。

(三)中师生家庭功能与自测健康相关分析

家庭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成员信息沟通的情况、角色完成情况、情感融洽情况、行为控制情况这六个方面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家庭功能健康情况。这些方面与个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相关情况,是本课题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运用SPSS13.0统计如下:根据表3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等因素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均有较显著相关,说明这些因素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影响较大。调查研究表明,我校中师生家庭功能水平略微中等偏下,自测健康中,身体健康水平较好,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水平略微中等偏上,相关性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有较显著相关。至于为什么家庭功能水平略微中等偏下而自测健康水平略微中等偏上,可能学校教育在其中起了积极作用。

二、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情况分析及给出的建议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3

关键词:抚养;心理健康;隔代;家庭;幼儿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孩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那么现代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它是否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呢?本研究就是为了解现代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从而制定一些指向性的措施。用事实告诉人们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形成科学育儿的观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福建省泉州幼师附幼148名小班幼儿的主要抚养者为调查对象。(2)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3)调查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调查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项目:1.家庭抚养方式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及采取过哪些方式、方法。3.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4)共发问卷148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

1.家庭抚养方式的比较(表一)

由表一可见:大家庭抚养模式占的人数最多。隔代抚养第二,父母抚养最少。

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感受和行为 (表二)

由表二可见:⑴、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父辈比祖辈认识的人数要多得多 (2)在观察幼儿心理的感受上,由父辈教养的人数高于由祖辈教育的。(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上,父辈教养者明显高于祖辈教养者。

(2)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表三)

由表三可见: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与祖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相差无几;而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行为,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祖辈,这说明了:父辈与祖辈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显著性差异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即父辈的教育行为比较先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就比较健康。反之则差。

(3)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的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

1.隔代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老人自身生理、心理上的一些日趋退化的特点,这个环境对于极富模仿力的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补偿心态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性倾向。老人在自己子女的抚养中出现的问题已感到无法弥补,于是在隔代的抚养中百依百顺,希望能把丢失的全“补”在隔代幼儿身上老人的封闭性心态,影响了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另外接受了抚养幼儿的委托,老人害怕承担过失的责任,于是处处包办代替,形成了幼儿自理能力、行为习惯、性格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低下2.大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三代同堂,父母与老人两代人抚养幼儿中的利弊得到了互补。其次,因为人多,家务事分着做,父母也有空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开阔幼儿的视野,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性格开朗了。由于见多识广,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加强了3.父母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在事业上忙碌,对幼儿的教育抚养缺乏的是时间,与幼儿沟通的交往少了,因此,各方面发展相对比大家庭的抚养方式略显差些。但父母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幼儿的性格、智力等方面还是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4.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家长虽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显然,隔代抚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弊多利少。为引导家长采取正确抚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应力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三、对策

(1)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是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从意识上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的维护,更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2)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1.重视情感教育。2.重视行为培养。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四种不适当行为包括:(1)引起注意,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2)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3)报复,孩子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4)自暴自弃。孩子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因此家庭对幼儿加强良好行为培养尤为重要。首先要使孩子产生正确的行为观,教育孩子辩别行为的正确性。孩子有了点滴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应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形象化,新颖性。如通过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 从而培养幼儿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3.重视“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成功教育”中,家长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 “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孩子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很能干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家长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正确的抚养方式,取得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社会、未来合格新人。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无形渗透; 心理氛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的改变, 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 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9%的幼儿忧虑、紧张。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规范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之一:在某大学附属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 一不小心, 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 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 等老师视线转移时, 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实例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 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 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 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 对小女孩说:“哎呀, 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 来, 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 整理好衣服后, 说:“让老师看看, 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 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 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 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 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 甚而至于夭折。”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 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 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信念, 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是爱的关系, 只有透过爱, 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的。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则又在这种情感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人格化的存在, 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 他们一般不愿意正面对他人表露出来, 但大多数孩子会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对着洋娃娃倾诉, 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其他一些事物发泄。针对这种现象, 老师就在美术课堂上指导孩子们制作“表情卡片”。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卡通脸, 然后利用这三张代表心情的脸谱图制成三张卡片。在孩子们制作好卡片之后, 告诉他们, 这三张卡片就代表自己, 以后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 如果很高兴就在自己的学号下面挂上表情快乐的卡片;如果不高兴, 就挂上一张表情沮丧的卡片;心情一般, 就把表情一般的卡片挂上。孩子们心纯如水, 加之卡片是他们亲手制作的, 因此他们就很乐意地用卡片来代表他们自己, 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却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幼儿连续几天都不高兴, 就应该追寻其原因并对症下药, 尽快解除孩子心中的结。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深切体会到, 以关爱幼儿为出发点, 以“表情卡片”为切入点, 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 可以很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笔者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而且如果让幼儿园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 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要达到渗透的目的, 就必须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心理氛围,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个叫静静的女孩, 是一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孩子, 但有一段时间却发现她脾气很暴躁, 情绪很低落。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她, 她不但又哭又闹, 而且朝着撞到她的小朋友吐口水。其实, 上课前我就已经发现她的“表情卡片”是沮丧的, 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我知道静静的反常表现肯定有特殊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 得知静静近来有了一个小弟弟。小静最近发现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弟弟身上了, 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疼爱。她错误地认为有了弟弟之后, 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 于是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由于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 不断的积压使得静静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忧虑不安起来。

其实, 小静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关爱环境下, 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 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 照顾他人。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带小”活动:让大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照顾小班幼儿。具体任务有三个:第一, 当“小保姆”, 照顾小班幼儿吃饭, 哄他们睡午觉。第二, 当“小老师”, 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 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刻意给静静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 静静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 小弟弟也听静静的话, 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 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 静静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 特别表扬了静静, 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当然, 最后我也没有忘记鼓励其他小朋友, 肯定了他们今天的优异表现。

“大带小”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孩子们或许还体会不到付出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比得到别人的疼爱更加幸福。静静笑了, 比以前那个活泼快乐的静静笑得更加灿烂。在后来的日子里, 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 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 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 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 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无论孩子美抑或丑, 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 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 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 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 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在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 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 行为教育, “成功”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 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前面介绍的“大带小”活动就是情感教育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 行为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日常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护环境的习惯。“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快乐, 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 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和小朋友的赞赏会对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在班里开展的“赞美十分钟”活动就是“成功”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 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貌似游戏、活动却在无形当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的基石。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即无形渗透法, 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03:70-72.

[2]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5:83-84.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5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 个性发展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如何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幼儿教师在促进儿童个性培养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普遍存在着概念不清,策略缺乏等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幼儿个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关注幼儿的个性品质教育,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注重在生活点滴中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乐观好奇、 热爱生活、正确认识自己、理解与关心他人等积极的个性品质。

一、幼儿个性发展的内涵

(一)个性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个体的个性开始形成、良好品质塑造的最佳时期。幼儿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人的一生,包括才华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所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性相互发展、相对和谐,同时与客观环境相互顺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一种形态,指在各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要面对不同的环境,这在无形中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在婴儿期开始萌芽,在幼儿期开始形成,而幼儿期在个体个性建构过程中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个性作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是在个体的各种心理过程、各种心理成分发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前所述,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良好品质塑造最佳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幼儿又普遍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敏感心理。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二是逆反心理,出现偏执心理;三是娇纵任性心理,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这几种普遍的心理对个性的发展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敏感心理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所谓“敏感心理”,是指对于最怕别人知道的事或埋在内心深处的隐痛,一旦有人提及或触及,便非常敏感。每个幼儿都存在着一个心理敏感区,教师若有意无意触及到它 ,都会引起强烈反应,从而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准确地把握孩子心理敏感区,对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的敏感心理多因家庭的过度溺爱,致使家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从而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只能听表扬和好听的话不能听批评不能接受反自己意愿的事情,逐渐养成了任性、孤立、自私、自大、爱发脾气、不合群的性格。在该种情况下,家长及幼儿园老师如不能及时地给予心理疏导,长期下去就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准确把握孩子心理敏感区,尽量不屈触及它 ,但这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要想孩子不因为触及敏感问题而产生消极情绪,就要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发孩子的积极情感。作为教育者与家长,要想学生不因为碰到敏感问题而产生消极情绪,就要恰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逆反心理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返心理是幼儿个性发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调查数据显示, 80%儿童有逆反行为,其中4~5岁儿童行为问题尤为严重,发生率已达到12%~20%,而且呈上升趋势。幼儿阶段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待师长的教育产生对抗情绪,这种对抗多见于言语的冲突、顶撞以及教育活动的不配合。

幼儿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由于幼儿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形成逆反心理或偏执心理,影响幼儿个性不能健康地发展。因此,对于父母、教师的教育,和自己的意愿不一致易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些现象,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或批评时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应该放下架子平等和孩子进行交流,以保护孩子的自尊为基本点。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可采用建议、要求的方法坚持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不要简单粗暴的加以指责。教育者应及时给予鼓励,切不要因为孩子进步微小而不予理睬甚至根本未予以关注。分析心理学家维尼科特也曾指出:放任自流会使孩子任性不讲道理,甚至胡作非为;怕孩子不成器而管教太严,又会导致孩子认为的专制独裁,以致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应遵循教儿童心理规律,有效地应促进幼儿的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娇纵任性心理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孩子的任性主要是自我为中心的任性,形成了“我要什么就一定要有什么”的思维定势。具体表现为娇气十足,当孩子的愿望不能实现或达不到目的时,就就发脾气、哭闹不止;娇纵任性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娇气、独立生活能力差,说不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幼儿园活动中冒冒失失,多动、任性胡来、霸道,不合群、容易和其它孩子起冲突;心理承受能力差,家长和幼儿同老师不能说,一说就两眼泪汪汪。

孩子的任性绝非是天生的,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要做到爱要适度,不能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当孩子都曾经哭闹、耍赖时,首先大人可以进行冷处理,可暂时不予理睬,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其次要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对孩子的任切勿姑息,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总之,个性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幼儿心理健康对个体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重视个性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特点,敏锐地捕捉儿童的每一个发展契机,让个性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此促进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兰芳 许丽萍.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内涵、途径与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0. 5.

[2] 钱勤丰.幼儿自尊感和自信心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9.

[3] 孙华杰.浅谈学生心理敏感区[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4.

[4] 张娜.浅谈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1.1.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6

关键词:个性;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79-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有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有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施展和发挥出来,才会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夯实心理品质基础,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际交往焦虑问题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幼儿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大多独身子女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幼儿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或者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

2.挫折适应问题

挫折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兴趣和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这些方面都会导致幼儿情绪低落,自卑,心理承受力差等心理问题。其原因是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的时候,消极因素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如果老师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加以适当指导,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就产生了。

3.性格孤僻

性格孤僻的主要表现是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抗拒过集体生活。很多父母为了生活而忙碌,疏于对子女的管教,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更是老一辈的人,未必人人都了解儿童的心理,很容易就造成小孩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并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

4.缺乏调节能力

缺乏调节能力主要表现:自我中心、嫉妒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例:一次,东东从家里带来了很多卡通小贴画,这让很多小朋友都羡慕的围了过去。

楠楠:“给我一张,好不好?”

东东撅起了嘴:“不行。”(同时她很警惕的将她所有贴画都放到口袋里。)

萱萱:“我不要,就给我摸一下好不好?”

东东生气了:“不行,你们都走。”

分析:东东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也很讨老师喜欢,但令老师苦恼的是,东东的占有欲非常强,如案例所说,他完全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物品,也因此经常吵架,往往通过争执和哭闹来保护自己的占有物。事后,我通过和家长交流了解到东东在家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他都非常娇惯,平时不会有人跟他抢东西,凡事都让着他。家长对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善意的理解为“他不是故意的!”“孩子年纪还小,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了。”这就养成了东东长期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懂得移情。在幼儿园中,幼儿的独占心理不仅表现为对玩具等物质材料的独占,还表现出了精神上的独占倾向。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要多与孩子交流,爱护、关心幼儿

与幼儿沟通,首先要“卑微”自己,“倾听”对方。持诚心诚意的态度沟通,专心一意的倾听,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矛盾得到解决,误会得到消除。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如果老师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是能感觉到的,并且很有可能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伤害。教师和孩子之间还应保持心理上的平等,这样教师的倾听才会有效果,会使孩子的烦恼减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2.培养兴趣,解放孩子的创造力

只有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并且能认真思考,乐于探索,有效地完成任务。在教育中,教师要关注、爱护幼儿,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多给孩子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带领孩子感知大自然,参观、游览社会环境,集体游戏等,寓教于乐,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建立亲社会行为,塑造良好的人格。

3.要多给幼儿一些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实际生活中,老师大都喜欢聪明、伶俐、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内向、胆小、学习差、不起眼的幼儿,则很容易忽略遗忘,关注比较少。而幼儿很有可能因为老师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们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虽然作为教师并非有意忽略他们,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多关注、多关心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胆小的幼儿,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鼓励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

4.要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