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1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教育机构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调查分析表明,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儿童的表现为社会退缩,这些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孤独、畏缩、害羞;而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不合作,不会分享,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中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为多动、活动过度,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学习效果差。虽然《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学的关注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探讨,摸索、实践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一、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①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

我们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预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开展《3-6岁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干预者的素质、干预能力、干预方式等,都会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实施中,发现部分家长和老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知识,一边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边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得不反过头来对干预者重新进行培训。

作为干预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对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鼓励、表扬进步尽可能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干预者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预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会在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干预者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干预者应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适当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条件

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预者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我们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用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四、 尊重幼儿、重视个体差异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人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2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之中

(一)开展艺术活动,陶冶美好情操。幼儿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等活动,与游戏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增强注意力,引发驱动力;能使他们充分表现思想感情,释放精神能量,满足审美需要;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真善美、排斥假恶丑,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借助成功的艺术活动,可以收到显著成效。通过艺术活动,提升了全体幼儿的艺术素养,起到了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在角色游戏《小舞台》中孩子们一听到音乐就能够舞动起来,看似不起眼,有的老师或许也不会太注意孩子们之间的一举一动,但只要你认真观察,你一定能发现孩子们在这其中的快乐。瞧,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游戏,我们就能发现积极向上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必须注意交流但更要重视倾听。注意交流、更重倾听不但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起码策略,而且也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主要也就是老师说,孩子说的机会相对较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家长是孩子倾诉的首选对象,应该注意把说话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比较内向的孩子。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即使在餐桌上的轻松话题,只要有人倾听、欣赏性地倾听,那都会让孩子深感家的温馨与时光的美好,这对其言语能力的锻炼乃至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宽容与约束要有机结合。宽与严的优劣比较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而当代家庭教育的失策往往不是过宽就是过严,极端化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家长应该很好地理解宽严的对立统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平等对待和宽容孩子的同时,又要给予必需的限制。事实证明,可控的民主才是有效的民主,过分宽容容易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容易导致寡爱。失度是失败的根源。家长要领会幼儿园所倡导的表扬为主原则,在可控的条件下施加必要的鼓励,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构成一种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心态定势,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道德行为,暴露行为中的缺陷,而且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教育因素,及时进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引导。如:在“医院”“理发店”等角色游戏中是否能够共同作业,大胆表现。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促进其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3

目前,为数不少的家长在评价自己的孩子时,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误区。就是没有真正搞清楚“成长”二字的丰富而科学的内涵,以考试成绩这一项简单的评价指标对孩子作成长状况的全面判断,以偏盖全的结果是忽视了许多更重要的内容和标准。严重地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及教育内容和方式,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其实,孩子的成长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良好。孩子具有了这些良好的基本素质,智慧的发展、学习能力的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一、身体健康。对身体健康的评价也决不仅仅是没生病、吃得饱、睡得着。而是有一系列可以检测的标准。比如:心率不超,血压不高,发育良好,有与年龄相称的身高体重,四肢发达,五官端正,头发乌亮,皮肤光泽,牙齿坚固,视力良好,耳听灵敏,感觉正常,食欲良好,神情安详,睡眠良好,精力充沛,耐力达标,无慢性疾病,抗流行性疾病的潜质好等等。要达到这个健康标准,家长不仅要在孩子的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格外关注育儿知识的掌握运用,让孩子获得平衡的营养和健康的保护,而且要教育和培养孩子形成体能锻炼的习惯以及小病及时治疗的科学意识。

二、心理健康。这是极易被家长忽略的方面。心理健康的指标也很多,按这些指标衡量,依北京的王极盛教授研究的结果,每三个中学生大概有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呈现的积极的、和谐的、平衡的一种心态。情绪稳定而愉悦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会遇到令人兴奋快乐的事,也会遇到令人痛苦愁闷恐惧的事,但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反应过度,或喜不自胜或长期郁闷甚至痛不欲生,这就是心理健不健康的重大区别。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没有痛苦和愁闷,而是会调节和自控。有了坏心绪会排解,会在较短的时间里转化成正常心态,从而不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专业测量的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是供专业人士掌握的,家长只需把握一般性的观察标准就可以大体上检查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A.智力正常。即孩子聪明程度,也就是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与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达到的水平。判断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自己的孩子与大多数的孩子比较,是相等还是较高或较低。第二种方法是看孩子是否适应工作、生活、学习,如果基本上能适应,那么大体说他的智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就是没有问题的。

孩子的智力会随年龄和正确的家教引导获得提高。

B.情绪稳定愉快乐观。这是检查孩子的神经系统处于活动状态时是否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果孩子经常情绪不稳定,情绪忽高忽低,喜怒无常,常常一点小事就愁闷、焦虑、怒不可遏且难以控制,那就是心理不健康。

情绪是不能遗传的,但情绪是可以感染的。孩子的心理情绪受家庭的影响极大,如果家庭中有乐观、上进、和谐的氛围,那么孩子偶尔有不良情绪也会获得疏导和排解,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C.有自制自控的意志力。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奔向自己的目标时,既能坚决地行动,又能在行动中有效地约束自己,能克制急躁或冲动的行为,使行动与目标时时保持一致,使要做的事易于成功。而自制力差的孩子往往冲动得控制不了自己,一旦不顺利不遂意便发脾气、骂人、哭闹,甚至动手打人。另一种孩子则束手无策、萎靡不振。这往往是家庭不善教育形成的或任性、不计后果,或灰心丧气失去信心。这两种表现也是心理不健康的特征。

D.行为协调。一是意识和行为一致,二是在类似的情景下有一致的行为表现。如果孩子经常产生想的和说的不一致,说话语无伦次,表达意思支离破碎,那就说明他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E.行为反应适度。有人对当前发生的事物反应快,有人反应慢,但反应敏捷或迟钝要有一个限度。反应敏捷不等于反应过敏。过敏反应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如被敲门声吓得大喊大叫,一听到有人议论自己就立即怒火冲天要和人拼命,一听到对自己有点批评就心跳加剧、热血冲脑,这就是过敏反应。反应过于迟钝也属不正常,如孩子对任何评价都无动于衷,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没感觉,没有反应,迟钝到了麻木的地步,也是一种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F.人际关系适应。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是否适应,表现在交往是否自然、轻松,有无交往恐惧或与他人格格不入,在伙伴中能否被接纳,与成人交往是否得体有礼、落落大方,给人以良好印象。凡人际交往特别紧张敏感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不健康。

G.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儿童天真活泼、幼稚可爱;青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中年成熟富有责任心;老年沉着、宽容、慈祥。这是各种年龄段的人们的心理特点。如果一个人十分显著地表现出与自己年龄特征不符合的现象,那也正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表现。

三、社会化状况良好。即按年龄的要求达没达到他应有的适应社会、懂得社会种种规范、游戏规则的程度。会办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做得到的事情,不是过分地幼稚、无知、无能。

以上三个标准是评价孩子成长的最基本标准,它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状况及智慧发展的基础。家长以上述三项指标去衡量和培养孩子,家庭教育便开始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每期测验

编者按:“朝阳园地”设立“每期测验”一栏,分问答题和填空题各若干条,供开展“朝阳读书”活动的学校在校同学回答,也欢迎他们的老师、家长参加测验,“园外”的其他读者,如有兴趣,也可以参加,并一并把答案寄到广州市永福路42号永福楼西塔504室本刊编辑部来(参加者注意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地址,在校同学写明校名、班级、邮编等)。本刊将认真对各位的答案进行评选,每次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免费赠阅本刊一年;二等奖赠阅本刊半年;三等奖赠阅两期本刊。本刊将在下一期刊物上公布获奖者的名单,以示鼓励。

一、问答题

1、季羡林先生说过:“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八个字。这八个字做到了,才是一个较完美的人。”回答这八个字是什么,并请解答当前应如何向任继愈、季羡林两位先生学习,纠正哪些不正之风?

2、作家筱敏为何至今还渴望重返学生时代,她写这篇短文的用意何在?

3、家长应该从哪几方面正确评价孩子的成长?

4、你对上海考生所写的满分作文“() ”一文如何评价,它好在什么地方?

二、填空题

五、同志主政广东仅仅三年时间,在此期间,得到和解脱问题的干部群众多达( )人。

六、任仲夷同志在不久前群众评选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20位代表人物中()。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自卑;和谐班级;自信;自尊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16-03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至今依然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存在,是迄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小学生的自卑心理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外在表现?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及外在表现

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每个学生的心智、身体素质都是有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学生智力水平较低,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这就造成学生在考试时成绩落后。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经常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心态,家长在教师的“诱导”下,大都对孩子流露出失望、放弃的心理。因而,这部分学生自卑的外在表现为木讷,孤僻、多疑,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他们不会做出不同凡响之举,经常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自娱自乐”。

(二)教师“塑造”的差生

学生是性格各异的独特个体。许多教师对学生是有偏爱的。对于性情外向,比较调皮的学生。一些教师缺乏耐心,总想采用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塑造他们。当老师发现这些方法无效的时候,就会摆出一副“朽木不可雕也”的神情,冠学生以“差生”的恶名,让学生不得抬头。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得当的处理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这部分学生极易产生冷漠、厌学、孤独甚至敌对等心理问题。

(三)家庭期望值过高的学生

许多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一方面给孩子优裕的生活,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令其上辅导班,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堆,做完课内做课外,孩子疲于应付。一旦孩子考试失误,不是物质惩罚就是肉体打骂,久而久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为易怒、嫉妒,甚至对学习好的同学采取孤立、打击的手段。他们经常会拉帮结伙,以“标新立异”之举弥补自认为的学习成绩差的不足。

(四)家庭有残缺或自身有残疾的学生

有些学生父母一方可能有残疾,家庭条件较差,这样的家庭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自身有残疾,当孩子不能正视自己的残缺的时候,极易自卑;随着离婚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单亲家庭。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不被重视、缺少疼爱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利益的驱动,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道德底线的突破,使一些学生家长走上犯罪的道路,一旦这样的“家丑”外扬,小学生也大多数无法从自卑的泥潭里自拔。这部分学生常常表现得情绪消沉、孤僻、冷漠、厌学。

二、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策略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并提出了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根据《指导纲要》的以上精神,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建和谐班集体

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学生每天在学校与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可以说比与家人在一起交流的时间还要多。如果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鄙视、嘲笑与冷漠的环境中,自卑的心理怎能见到阳光?学生又怎会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因而,班主任应该和其他任课教师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日常表现,创建和谐班级。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子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而理解的前提是了解,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二)放大学生闪光点,为学生搭建自信的平台

学生之所以自卑,是因为学生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有长处。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卑学生的情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自卑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享受被他人赞许的快乐,得到灵魂的洗礼,从而找到自信,重建自尊。记得曾经有一个很自卑的学生L,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名字是爷爷请人花钱起的。算命的说,我的身体不好,叫这个名字可以长寿。可是,我知道我不会长寿的。”这个学生性格孤僻,下课总是坐在座位上,很少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一次,在校外碰到了学生的父亲,谈起这个孩子,家长说:这个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上学了才接到父母身边。可是,孩子回来后,每天晚上到睡觉的时候都是又哭又闹,非要回老家找爷爷奶奶,父母怎么哄都不行,所以,父亲总是打骂他,甚至有的时候用皮带抽。听了家长的介绍,我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忧郁。试想一个整天渴望得到长辈疼爱的孩子,一个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孩子,又怎能快乐起来呢?通过侧面了解到这个学生喜欢唱歌。有一天,课上的作业都完成了,我说:“咱们下面干什么呢?要不,请L给我们唱首歌吧?”同学们鼓掌欢迎。L满脸通红,腼腆地慢慢站了起来。他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说:“我唱一首羽泉的《一起出发》吧。”而后,果真唱了起来。歌声未止,同学们便报以热烈的掌声。L唱完坐下,我

发现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之后’,在同学们一致的推举下,他代表班级参加了学校的歌咏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渐渐地,我发现L的性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脸色红润起来,腰杆儿比以前直了,身边的朋友也多了起来。

(三)家校合作,帮孩子甩掉自卑的阴影

学生的心理疾患不仅仅在学校产生,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要想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家校相互配合,共同给予学生心灵的慰藉,帮助学生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来。对于单亲家庭,教师要给与真诚的爱,私下里多了解学生的个人爱好,帮学生找朋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融人班集体。当一个人不再孤独时,他良好的心境就会自然产生。另外,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于学生个人隐私要保密,保护学生自尊,为学生创造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树立正确人才观

记得有一个学生s,学习差,性格孤僻,对周围的人总是怀有敌意。有一次,她和一个顽皮的男生打架,竟然把男生打哭了。我去了解情况,问为什么打架,s怒容满面地说:“他骂我!”男同学说没有骂她,可是,s理直气壮地说:“骂了,你就骂了!你在心里骂的!”我当时气乐了,同学们也都笑了。后来,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了解到,S同学小时候患过脑膜炎,而且复发过。家里人生怕孩子脑膜炎复发,所以倍加溺爱,什么事都顺着她。因此也养成了孩子任性、刁蛮的性格。

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把她打入“另册”,去孤立她。虽然我们不能让人人成才,但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成人。于是,我给她找朋友。让全班同学对她宽容一点,多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课上提出问题,只要她肯举手,我都有意地给她机会,表扬她的点滴进步。一学期下来,s融入了集体之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那是因为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人才观有了全新的理解。一个掌握了高科技的人才如果有了心理疾患,他的社会危害性要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劳动者。近来一些有心理疾患的人报复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这些也在提示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多么必要。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多举办校外讲座,引导家长、社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倡导学校、家庭、社区为学生创建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邻里之间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攀比孩子的成绩。更多地形成合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把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R].2002,8.

[2]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第1版.

[3]林建华.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4]魏宏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

[5]李慧生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6]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J].广西教育,2005,(1).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5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孩子心理健康表现范文6

关键词:儿童心理绘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为家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阳光地成长。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巨大价值被逐渐认可,传统的谈话式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用模式。然而,小学生年龄较小,有时将话憋在心里不说或者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谈话式心理辅导便无法开展后续疏导。儿童绘画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其绘画的天性,在绘画中表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实地呈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儿童绘画为载体,能够更真切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象征意义的绘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运用儿童心理绘画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准备

(1)营造安静舒适的绘画环境。安静、舒適的绘画环境是孩子进行儿童心理绘画创作的前提,绘画环境影响着孩子的绘画内容及绘画风格。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能让孩子感到安全,从而真实、大胆地释放出内心的情绪。可以在宽敞的美术教室或音乐教室中开展儿童绘画,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走动,具有艺术气息的教室布置能激发孩子描绘的天性和本能。在这般支持性的环境中,孩子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心理绘画,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及内心诉求。

(2)提供多样合适的绘画材料。绘画材料对儿童的艺术表现及创作兴趣产生重要影响。丰富多样而又适合小学生的绘画材料能够帮助其更真实、准确地表现内心情绪。色彩的选用、搭配及表现手法都暗含着孩子的心理情感。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水彩笔、彩色铅笔、蜡笔、颜料、白色卡纸、彩色卡纸、铅笔、橡皮、尺子等丰富的绘画材料,保证绘画材料的多样性,适应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动作协调水平及特殊需要,为其创作真实、丰富的心理绘画提供物质保证。

(3)建立信任接纳的治疗关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互动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对孩子的创作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孩子的有效修正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恢复内心创伤,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情感。在学生创作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的。在分析理解心理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绘画,正确理解其绘画所暗含的象征意义及心理空缺。

(4)保证充裕必要的绘画时间。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开展,学生创作儿童心理绘画的时间应当得以保证。在充裕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整地在绘画中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反之,其表现的情感将是不完整的。绘画时间的充裕性并不等于时间可以无限期延长,否则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开展儿童心理绘画治疗之前,教师应告知学生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绘画,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或宣泄情绪,一般绘画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

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绘画的有效策略

儿童绘画是折射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他们乐于借助美术这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故事。

(1)“绘”画——播种积极自信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理绘画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其动态,给予适时的引导。例如:学生在绘画中使用单一的黑色来表达家庭图,教师应让其通过不断地观看画面效果,并将五颜六色的生动画面图与该画进行对比,帮助其认识到单一色的沉闷、压抑,学会用多种色彩表达自我,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回忆家庭中的点滴幸福,用鲜艳的颜色表现美好的事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心理绘画的同时,即是在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情绪型学生往往将自我的不足和缺陷扩大,表现出自卑、抑郁,教师通过色彩的运用及图形的重构指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孩子。

(2)“说”画——沐浴开放乐观的阳光。教师应树立“问题就是问题,儿童不是问题”的心理辅导观念,努力帮助学生将问题情绪与自身分离。例如:当学生创作完心理绘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绘画。教师可以提问:这幅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样的颜色和图形你有什么感觉?画中的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觉怎样,他们会说什么话?通过类似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将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安全宣泄。在倾听学生“说”画的故事中,了解其生活中可能经历的事,通过与画面中的人物对话,帮助其缓和心境,常回忆生活中幸福的时刻,遗忘不幸的苦难,引导学生做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孩子,学会悦纳自我。

(3)“同”画——绽放安全温暖的花朵。儿童心理绘画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心理疗法,学生通过色彩、图形、布局、大小等表现自身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真实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及情绪。作为教师,我们应准确地抓住儿童心理绘画的突破口,及时了解学生的错误意识及不良情绪,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真实渴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建立安全、信赖、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