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钦州学院
21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这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根本性战略[1]。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2]。目前,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海洋经济建设,就必须准确定位,确定目标,构建平台,打好基础,合理设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海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这几个方面, 本文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讨。
一、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海洋科学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加强基础、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得较强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尽可能全面发展[3]。各地方高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广东海洋大学提出以“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 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 热爱海洋事业, 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4]。浙江海洋学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5]。钦州学院海洋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海洋学院承担起了为广西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6]。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着力培养具备掌握坚实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海洋调查研究基本能力,能够在海洋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涉海类企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海洋科学复合型人才。
二、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海洋科学类人才的重要前提。钦州学院在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将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为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两个方向,前者偏重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调查,基于北部湾海洋污染灾害防治方面;后者偏重于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北部湾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方面。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我国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教学改革与研究》指导性文件,考虑我校的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对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优化设计适应21世纪海洋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和以海洋科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为根基、海洋科学专业方向模块课为主干、基础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为枝叶的树状课程体系。从而避免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观盲目性,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同时调整了部分专业课和实验课,加强了实践环节,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海洋美学》专业任选课程,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海洋审美意识,海洋化学方向增加《海洋生物学》专业课程,使该方向的学生也要具备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考虑到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学时数少,不同课程间重复实验多的情况,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将几门专业课的实验独立出来,与理论教学分开,形成一门综合的专业实验课程,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地方高校要培养和发展海洋科学人才就必须立足地方服务,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个中心,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一是要坚持走出校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例如我校充分发挥北部湾海洋保护开发利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的优势科研群体作用与广西海洋局和钦州、北海、防城港地方海洋局等单位在北部湾海洋重大污染监测预警及防灾应急技术、北部湾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北部湾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有效对接。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提出:“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7]。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推动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秀本科生的分类培养。我校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将优秀本科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对于有志向继续深造的学生,要帮其夯实科学理论基础,加强学术思想和素质训练,走学术型道路;对于动手能力强,且本科毕业后计划工作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其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促进其走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学校强化优秀本科生导师制,每人每年精心指导一到两名优秀本科生,定期进行交流和讨论,做到精英培养,重点培养,已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优秀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在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部门,学生就业率得到很大提升。
四、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创新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培养高素质、有作为的海洋科技人才积极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的海洋事业,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我校从自身特点出发,审时度势,构建海洋人才培养的柔性机制和激励机制。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将“创新训练”规定为必修环节,以及开设第二专业教育等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一专多能海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海洋类专业教育拓展为综合素质教育;逐步实行弹性学制,不断完善学年学分制[8]。为避免传统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端,学校通过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让学生写实验专题、撰写学术文章或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评学,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五、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
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地方高校实现海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校针对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性质和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和双语教学等形式,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 以促进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教学效果反映良好。海洋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理科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海洋学科的发展。学校每年自筹经费设立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素质逐步提升、科研方法逐步掌握,树立了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逐渐积累从事各类创新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学生海上现场调查实践证明:不仅提高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现场调查的实践技能。总之,多样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地方海洋科学综合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输送提供了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艳, 潘鲁青.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7-10.
[2]李洪武, 刘志媛, 刘均玲. 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 内江科技, 2011, 32(2): 1-2.
[3]冯士笮, 李凤岐, 顾玉翘. 海洋科学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需要[J]. 中国地质教育, 2001, (2): 6-11.
[4]刘卫国. 使命、特色与高校党的建设——兼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27(5): 1- 5.
[5]周达军.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特色办学的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45-47.
[6]银建军, 李尚平, 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 25(6): 1-8.
[7]周济.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5-16): 4-7.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范文2
关键词: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地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01-03
海洋科学专业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设专业之一,在北京市70所高校中独树一帜为培养海洋学院专业特色人才提供坚实的平台。在近9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着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也不断对2004年制订的培养方案做了尽可能的局部的调整。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两个本科教学方向:海洋地质与环境专业方向和海洋油气资源专业方向,在近5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5%以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利于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也越来越感觉修改和重新制订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学生对海洋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在海洋地质、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方面彰显我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将理论研究与海洋科技领域先进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对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迄今为止9年了。这9年中海洋学院的本科教学在摸索中前进,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但是课程设置主要问题表现为:(1)2004—2006年,课程设置与学分存在矛盾,学院开设的部分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无法正常开设;有些选修课与本专业相关性太差。(2)2007年,我院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随着2003级,即第一届从地质学院海洋中心分离出来的本科生的毕业,又暴露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弊端,即海洋生物方向专业没有跟地质大学的地质特色密切结合,课程设置零散而无重点。学生专业优势不突出,用人单位产生很多疑惑而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3)2008年,增加能结合生物与地质环境,突出地质特色的专业课,如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矿物与岩石、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微体古生物课程。这次调整是海洋学院一次比较重要的调整,深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多次学生座谈、教学研讨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现行的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课程衔接。现行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衔接的问题有所显现。内容重复主要表现同一方向,专业主干课的课程与院定选修课的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选修课中两门课程会有部分重复,同一位教师上的同一类课程会有部分讲课内容重复。如,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开设了某一门课程,在院定选修课中又有一门类似的。以海洋油气方向为例,专业主干课程中有海洋油气地质学,院定选修课中又有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同一位老师既讲全球海上油气区地质,又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会有部分内容重复。同时由于海洋科学专业包含方向较多,多年来学院根据国内所需并结合学院实际师资力量一直在对学科方向进行调整,导致课程设置、结构、内容等方面随意性较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含括面广、深度不够、专业课程主线不清、课程体系较散、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
3.实践教学的问题。由于经费不足、学院底子薄、海洋科学专业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固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的连续性,具有“游击”式的实习方式。2005—2007年,我院实行一年级北戴河生产实习、二年级本科日照海洋科学综合教学实习,实习经费严重不足,每年东拼西凑。之后日照实习基地与我校的合作关系结束,我院的综合教学实习基地成了新问题。2008—2010年,考虑到海洋科学专业必须涉海,同时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将一、二年级实习合二为一在北戴河进行,并将实习时间延长至5周。即便如此,由于北戴河实习基底每年承担的实习任务较重,5周的实习时间也不可能完全保障,从实习效果上看也不明显,三年级生产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生产实习关系着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科研或其他工作中的第一步,但是原方案执行过程中有些不尽如人意。或是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连接不够紧密,或是实验条件有限,学生的实习效果为此大打折扣。
二、新教学培养方案调整情况及形成
1.根据学校新的总课时安排,调整专业基础课门数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新的培养方案制订要求,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和校内公选课”的分段组合方式,并进行了课程整合与优化,所选的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叠和断层。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基本,新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地球科学概论B》,并且把三门原来分给一个方向上的课程提前到专业基础课里,即《海洋生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矿物与岩石》。以突出我们的专业特色,强调以地球科学为坚实基础,通过对海洋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包容水-岩、海-气和海-陆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认识海洋的构造演化、海洋物质的分布及交换规律和海水的运动过程,服务于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
2.调整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并确定主干课程负责人。新的培养方案中,海洋科学专业的两个方向确定不变,保持海洋油气与海洋地质与环境两个方向,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学时由各320增加各480;原方案中海洋油气方向的主干课《沉积岩与沉积相》打通到两个方向共同上。在增加专业基础课环节中地学和岩石学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地学专业基础更厚实。每一门主干课程,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合讲教师,保证每一门课程都有两三位教师共同负责,逐渐建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小团体,以保证本门课程的内容、教学效果以及保证在按照培养方案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开出。
3.调整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和目标。新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日常教学中注意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暑期实习我们保留了大一的北戴河生产实习,同时增加涉海内容的比例;大二的地质实习,我们首次加入了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并将实习放在了《地球科学概论B》和《矿物与岩石》课程结束之后。理论知识结合周口店大跨度的地质年代和丰富的地质地貌必将使我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大三的生产实习也做了相应要求,要求必须与知道教师的科研项目,及相关生产或科研单位密切联系,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
三、新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特色
在新的培养方案框架下,对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做了深入的讨论,细致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以及实验课时的安排,结合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逐渐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
1.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强化“海洋科学”专业地学基础。海洋科学由于具有涉及面广、方向多等特点,早期培养方案(包括2004、2007年的培养方案)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课程。但从授课效果和教学体系上看,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含括面广,但深度不够;课程缺乏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导致这些不足的出现主要在于学院在课程设置之前尽管对海洋科学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学科的方向凝练不够,或者目标方向一直较为模糊。基于上述原因,根据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趋势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加强我院“海洋科学”学科中的地学知识的培养,沿袭并深化“海洋地质与环境”和“海洋油气资源”两个专业方向的构成。结合专业方向分别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打通一部分课程,如将原来只在海洋油气资源方向讲授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放到专业基础课中,将原来只在海洋地质与环境方向讲授的《矿物与岩石》作为两个方向共同的基础课程等。其次删减一部分与其他课程有重合或专业基础性不强的课程,如《海洋资源》、《综合地质学》等,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将《海洋生物学》的课时进行了适当减少,由原来的80学时减为64学时。此外,根据方向需要新设置一部分课程,如《地史与古生物学》、海洋油气资源方向的《油层物理基础》等。
2.紧密围绕学科方向,加强课程衔接,制订并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加工的“工厂”,学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院对本科生培养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向综合性发展;学科的发展走向前缘性;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做到:(1)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前沿性。根据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写配套教材,要根据海洋科学发展特点、国家关注重点、同类大学及院校专业特色、我院发展方向以及学院自身情况等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开设基础地学综合性课程,如《海洋科学概论》、《海洋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B)》等,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地质、海洋地质的综合培养和素质教育。同时在课程体系中也要设置反映学科发展和交叉边缘的课程,如《海洋微体古生物学》、《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生态学》。使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加强课程的现代科技内容建设,如针对海洋油气资源研究的前沿热点,学院提出了深水油气勘探的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深水油气勘探的特点和难点,学院重点加强了地球物理探测以及相应技术方法课程的设置。(2)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衔接性。在多种形式的讨论中,对早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衔接、重复等现象予以深入分析,提出了课程必须注重层次性、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关键问题。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为主干学科,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因此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使得所选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叠和断层。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首先明确每们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并分别编写课程的教学大纲;然后及时组织学院内外专家、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主干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核,确定主要的知识点,同时根据整个教学体系的设定,考虑课程之间的承接及衔接关系进行各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课时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新开课程我们采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专业特色和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调研,重点分析该课程在国内外高校授课现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学院学科发展的紧密程度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老师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并进行全院范围内的讨论、修改和最终成型。(3)注重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注意到理论联系实践,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必须要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做到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生产实践三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1]。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型教学要求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形成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教学,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智力的开发。教师将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累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科研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贯穿在教学中。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是实现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学院长期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巩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实施、力争使得我院本科教学在学校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亟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既是决定我院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标志,又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加强课程建设、突破名师精品是重中之重。把优质课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些课程如《海洋地质学》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具备冲击精品教材或名师的条件,同时这些课程又将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以此推动学院其他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注意教材建设,明确提出建设基本原则是:重在质量,选用编写并举,突出特色,重点支持。加强教材质量和实用性的监督,学院每学期利用初期、期中进行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团听课等方式,进行教材到位、使用的信息反馈,到期末进行评价的措施,确保教材使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教育观念的转换,改变思维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实施创新教育。要从片面要求学生学好对口专业的知识转变到素质教育价值观;由强调统一、刚性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由奉行“专业中心论”,转向让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逐步转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2]。因此学院当前教学重点工作将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情况,提出实施教师培训的“三项工程”,即: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以老带新的素质提高工程和名师示范工程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对深化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涛,曹丽颖,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48-50.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教学改革实践
海洋地质学属于海洋科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也是我院海洋科学专业大二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具有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其前修的专业课程较少,海洋地质学课程既承担着专业起步教育,又要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的任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须调整在新形势下海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实现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能力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对海洋地质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海洋地质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课程。海洋地质学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至今仅半个世纪,但已衍生出多个日益成熟的分支学科,最早出现的海洋沉积学,以研究现代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形成和演变机制为内容;经典的海洋地貌学,以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其成因为内容,以及最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层学、海底矿产地质学、海洋灾害地质学和海洋工程地质学等[1]。作为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的产物,古海洋学迅速臻于成熟,以追索海洋发展变化史、海陆变迁、反演海洋成因和古环境的演化为内容,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角色[1]。
基于这样的课程特点,授课老师在讲解时既要介绍海洋地质的发展历程.又要关注海洋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灵活的教学思想,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强实用教学,整合课程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海洋技术专业的定位认识。海洋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级特色专业,但该专业刚设置不久,课程设置与建设还有待完善,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还有待理顺,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够。海洋地质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从低年级的迷茫中走出来,对自己的应该掌握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走上社会后自己的发展定位有较清晰的认识。二是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海洋科学的知识体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海洋地质的内容、方法和理论,以及野外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既介绍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概念,又讲授海洋科学的内容、理论,以及最新的海洋地质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从不了解海洋地质学到了解较多,再到掌握系统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精神。对于海洋地质,除去教授方法之外,我们还要提倡追求真理的精神。只有对海洋之谜抱有孜孜不倦的探求之心,对海洋开发事业充满热爱,才能使海洋科学蓬勃发展、一往直前。
我院是培养海洋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工科院校,我们讲授海洋地质时要做到知识重点突出、内容由浅入深、丰富易懂。以海洋地质的内容和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为宗旨,加强实用性教学。一方面使授课内容井然有序,突出教学的实用性、系统性,另一方面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有些章节进行增删,将讲课、作业、实习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
二、对海洋地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过程感性化、形象化[2],[3],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而且可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这对于海洋地质学的教学尤为适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搜集到的关于海洋形态、海洋现象、海洋地质地貌、海洋调查、海洋生物、卫星海洋遥感及自然地理、地质学的图片,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海洋的认识由模糊转变为清晰,由常识性了解转变为从专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吸取知识。例如讲解大洋钻探中沉积物柱状样的采集,仅靠授课老师口头描述是讲解不清楚的,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采集仪器,也没有亲身参与过,对于如何使用钻孔设备采集沉积物柱状样更是无从理解。通过Flash课件,学生不仅认识了仪器,而且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认识到沉积物柱状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我们在课堂上还进行简单仪器的演示教学,例如抓斗式采泥器使用的讲述。
(二)播放录像资料,开展相关知识讲座。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集中时间来播放有关影像,在讲授到重要章节时会安排一些有关海洋科学的录像资料。如在讲授完前言后,我们播放了有关大洋钻探的发展历史的影像资料,此前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记忆,并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探求兴趣,而影像的播放更是起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影像的内容应丰富,例如泰坦尼克号探秘、深海探测、大洋钻探等。通过观看影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感到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现实应用紧密相关。除了在课堂的教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成立海洋科技活动小组,由专家老师不定期做一些讲座,向学生讲授海洋调查方面的知识并回答他们的提问,展开讨论,等等。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们为我们做了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古生物专业的调查研究等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又通俗易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外学习机会。
(三)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实施拓展教学。
海洋地质学课程体系繁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授课方法有所不同。教学过程中,将此庞大内容体系组织成为三大主题,即海洋地质构造运动及其相关结果,海洋沉积动力及其地貌演变,以及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其相关资源。同一主题知识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学习、理解和掌握都较有规律。授课时主要讲授知识结构,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内容作为典型,结合幻灯、图片、模型、标本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而其他知识仅进行对比讲解,指出其共性和异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而且使学生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体讲授内容量,可视课时数量、学生接受能力等灵活调整,既可精深、引申和拓展,又可提纲挈领地讲授,而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4]。
(四)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教学既可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海洋地质学的认识,又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是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可替代的环节。基础教学是海洋地质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分别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其进度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例如参观海洋地质标本、化石标本、海洋生物标本,在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参观标本实验室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地质标本和化石标本向学生展示了地层的演化和变迁,生物标本给学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通过实物标本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学生对海洋这一知之甚少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采集和积累大量矿物、岩石、古生物等标本,加强室内认识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有通过观察,认识常见造岩矿物的形态、条纹、光学、力学等特征;学习根据造岩矿物的形态和物理特性,用肉眼鉴定常见造岩矿物的技能和描述矿物的方法;观察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标本,分析其典型结构、构造特征;了解三大类岩石间的形成环境及其转化关系;参观地质模型、图片陈列展,了解岩石的形成环境及其转化关系。为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除采用布置课前预习、课前提问等方式,我们在学生观察描述过程中加大巡视和辅导力度,从学生报告进展、姿势、表情等方面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有效保证了实验课教学质量。
(五)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基础与前沿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海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将基础知识与新发展的学科知识及实践应用成果有机融合。目前的研究重点和趋势集中于三方面:(1)海洋的起源、发育和演化。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古气候与古海洋学研究和大洋发展史等。(2)海洋资源研究。研究油气资源、深海底矿产资源和近海矿产资源等海底自然资源的成因、分布特征和开发。(3)全球变化与海洋环境的研究。研究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海表和深部变化及与陆地相互关系的研究,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联系,以及极地地区的海陆变化对整个全球变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5]。上述内容在教学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和体现。教学内容需与学科发展同步,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此种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注重课程基础知识,强调学生基础训练和地质功底的培养,另一方面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和学科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三、结语
海洋地质学是一门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各章节相互关联,其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需要随教改的深入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例如: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要求;教学的内容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和实践活动相联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把大量的信息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和直观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炳全.海洋地质学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惠元.试论课堂教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3]董春来,焦明连,周立,汤均博,蒋廷臣.“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测绘工程,2006,(6).
[4]王永红.“海岸动力地貌”课程中的互动式教学和人文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10,(1).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范文4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病除下列情况外可以不予录取。
(1)原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型胸膜炎已治愈或治愈后遗有胸膜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态学、侦察学、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考古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林学、园林、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
2、色觉异常Ⅱ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动画、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兰、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Ⅱ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各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兰、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4、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等。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录取的专业:学前教育、航海技术、飞行技术等。专科专业:面点工艺、西餐工艺、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三、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
1、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十二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能源动力类、公安学类、体育学类、海洋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武器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科学类、环境生态类、旅游管理类、草业科学类各专业,及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法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不宜就读烹饪工艺、西餐工艺、面点工艺、烹饪与营养、表演、舞蹈学、雕塑、考古学、地质学、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铁道与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4、屈光不正(近视眼或远视眼,下同)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5、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武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医学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各专业及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7、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不宜就读法学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新闻学、侦察学、学前教育、音乐学、录音艺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医学各专业。
8、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不宜就读教育学类、公安学类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法学、新闻学、音乐表演、表演各专业。9、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
四、其他
1、未列入专业目录或经教育部批准有权自定新的学科专业,学校招生时可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学习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刊登,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范文5
关键词:《海洋学》;主题式教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89-02
浙江海洋学院(并校前为浙江水产学院)自上世纪70年代末针对捕捞学专业(现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海洋学课程。海洋学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根据课时的安排和该专业教学计划设计,我校的海洋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物理海洋学,包括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海洋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并在2011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中率先进行了试点。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提出了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语,要求各高校尽快地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课程中率先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几年过去了,随着双语教学经验的积累,课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次海洋学教改项目中提出了采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针对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以便有效开展双语教学。
一、主题式教学方式的实践
主题式教学方式是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每一章的主题思想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论文并做汇报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海洋科学素养,比如获取海洋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以整体观念看待海洋现象,以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海洋问题等,逐步实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以下三个环节。
1.收集资料。教师提纲挈领地讲授完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后,设计1~2个主题。每个主题要求5个左右同学为一组做好研讨准备。学生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收集资料,要求学生参考教师提供的文献或利用图书馆的图书、网络资源等,检索有关主题的参考文献。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观点正确,论据充足,论证严谨等。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中国期刊网检索文献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询方法,做到利用书籍和网络获取海洋科学研究信息的能力。学生还可根据主题的研究内容,有针对性地检索文献,将检索到的新知识丰富到教材内容中,辅助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不断深入学习的态度正是海洋科学素养所必须的。
2.撰写论文报告。5人小组对每人查阅的资料进行汇总、思考、质疑、研讨,最终确定论文执笔人和报告人。期间教师会对学生的论文写作给予指导。比如“浅谈海岸带的开发利用”这一主题,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可以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多,如旅游、养殖、生态保护、海洋工程等五花八门,同时也发现海岸带存在环境污染等现象。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经过这一过程的训练,鼓励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从事研究,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3.汇报成果。要求学生做好PPT,汇报时间为10分钟。班级组织了包括教师在内的5人评价团,对主讲学生所讲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进行评价。汇报结束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质询、交流和讨论,并由评审团最终对学生报告进行评分并计入期末考核成绩中。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从而促使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制作PPT的水平及汇报答辩的锻炼。
二、双语教学方式的开展
双语教学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形式是单语授课,即教师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包括教材、板书、课件、讲授、师生问答、考核等;另一种形式是混语授课,即中英文同时使用,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英文程度、师资力量、课程难易等)灵活地应用英文,比如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辅导教材、英文课件、中文板书、英文授课、中文解释、中文网页、英文考核等方式。目前我国高校由于语言环境等条件所限,基本很难采用单语授课方式。其大多数采用混语授课方式,只是英文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会有所差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听说写能力?考虑到我校学生英语水平一般,不同学生的英语程度又参差不齐,摸索一种能兼顾到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合适教学方式,尽量避免英语差的学生听不懂、看不明白,既没学到课程专业知识又没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境况是必需要思考的事。首先要选择好的教材。可根据《海洋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一本难易程度中等(适合本科生英文水平,英文生词不多等)、内容与中文教材较匹配的英文原版书,同时可以引进一些最新的教学参考书或海洋类杂志等作为学生课后辅导教材。为了照顾英文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可建议学生同时拥有中英文教材,上课时以英文教材为主,中文教材为辅。布置的学生作业可以是教材中关键段落的阅读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听课时掌握知识。由于《海洋学》课程在这次的教学改革中推行了主题式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用英文教材,而由教师针对每个要讨论的主题发放英文资料或参考文献,以便在小组做主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其次,课堂教学手段还有很多。我的建议是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英文。因为课件中出现的英语往往只是一些关键词语,再配上图表的辅助,比较容易被大多数学生掌握。但是为了照顾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同时也为了课程重点突出、层次逻辑分明,传统的黑板板书还是需要的。并且我建议采用中文书写。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的时候用英文,关键部分用中文解释,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反应,做好师生的互动,有适当的提问,鼓励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为了帮助学生课后温习,教师还要做好课程的网页,可以随时在线回答学生的疑问等。最后,期末考核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前者占30%,包括出勤、作业、实验、课堂表现等,后者占70%。我的建议是考试可以开卷考,卷面用全英文,学生用中文对答。为了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可多出些客观题,比如是非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计算题等,综述题的比例大概只要30%~40%够了,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本学期对2011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进行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试点,我们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海洋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以后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获得了学生普遍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在拓宽学生知识掌握方面是有帮助的。但是要做好双语教学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摸索、完善,需要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配合支持。要推行《海洋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非常关键,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很重要,考核过程要重视。让大部分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水平并顺利通过考核是采用这种较新较难的教学方式始终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侯伟芬,苗振清,等.海洋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2005,(4):39-41.
[2]李全根,孙成权.地球科学新学科新概念集成[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434.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范文6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感受各种颜色。蓝色,海的颜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给课程赋予色彩,需要依据和判别。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特点。构建蓝色课程体系,即所有蓝色课程的集合,并以类别和层次区分和联系,使其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现行的培养计划,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即通识教育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层次。三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蓝色特色。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蓝色课程群,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实现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竞争压力决定的。增加蓝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实施,体现,增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蓝色课程体系调整,是就业需求、服务面向决定的。通过蓝色课程群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使之明确专业方向,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衔接好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蓝色原则
蓝色原则是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培养方案中,一定要设置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蓝色课程及蓝色课程群,支撑海洋科学和雨夜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科学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内在规律,是一门科学。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培养应适应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所以,设置必须科学。
2.3创新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之路,以前瞻眼光,瞄准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前景明朗,充满活力。
2.4适应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再好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适应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升。
2.5协调性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与国家及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相协调,再次是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优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协调,最后是与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相协调。
3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培养目标问题
解读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蓝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特色突出,专业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3.2师资队伍问题
海洋大学的师资队伍肩负着为我国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学科和专业中,均设置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承担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年龄偏大,教学任务较重,亟需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师。
3.3资源共享问题
海洋科学的迅速崛起,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明显身单力薄。图书馆、科研成果、期刊、网络等资源共享问题直接影响到蓝色课程体系建设。试想海洋大学建设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各海洋大学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利于蓝色课程体系建设。
3.4教材建设问题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蓝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蓝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强蓝色教材选用及编写工作乃当前要务。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编写具有海洋和渔业特色的蓝色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支撑蓝色课程体系。
3.5课程设置问题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集中实践四大模块,既有蓝色课程,又有非蓝色课程。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设置蓝色课程,并处理好蓝色课程之间及与非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较难的。
4蓝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
4.1蓝色课程设置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在蓝色课程群设置上,既要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蓝色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但相互衔接合理,优势互补,益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设置的蓝色课程有: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村社会学、渔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渔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蓝色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的15%~20%。
4.2蓝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体系的定义,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系统。第一系统,为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包括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课程;第二系统,为专业基础课系统:包括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三系统,为专业课系统: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三个系统的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4.3蓝色课程体系应用
构建的蓝色课程体系已经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应用。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明确了专业对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凸显差别优势。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蓝色人才,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实施应用效果,有必要对蓝色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蓝色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论证听证,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设蓝色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增加蓝色实践环节,补强蓝色课程体系。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