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范文1

一、数据与方案

1.1 基本数据

收集本院2015年至2016年5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这些患者当中男生26例,占52%,女生24例,占48%。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09:1.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

1.2护理方法

1.2.1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a.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将各种护理工作尽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不能占用患者的休息时间。b.定期对患者的呼吸器官进行清洁,包括对鼻腔和咽喉的处理,清除在呼吸道内的污染物,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C.对于鼻塞的护理,在鼻塞现状严重时,护理工作者应该对鼻腔进行认真的清理,首先要选用麻黄素液滴鼻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每日应该护理的次数,保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难的现象。d.对于咽喉部位的护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绝大多数的患者会觉得咽喉部位不适,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时刻观察患者咽喉部位,注意其实否发生咽喉充血,水肿的情况,时刻记录患者的状况,当患者感觉咽喉不适时可以适当的给提供些润喉的药物。

1.2.2 适当的控制温度;小儿一旦患得呼吸系统疾病时随即引发的就是高热,温度太高,在个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儿身体的发育。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观察温度的变化,如果患者的温度达到了38度以上,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在嘱咐患者的家长时一定要提醒家长定期定量服用不得乱用。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对药物有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一定要与家长共同克服这一困难,保证患者对药物的摄取量。

1.2.3 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体状况: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意外的情况,比如说是患者发生高烧或者抽搐的现象,如果家长和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恶劣的结果。在对小儿进行护理时,要时刻注意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并且记录好数据,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身体状况。

1.2.4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患者受年龄的影响,本身对于医院和药物有着恐惧的心理,患者在医院内往往会发生食欲较差的现象。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缺乏一定的水分和营养。为了保障患者的身体状况很快的恢复,家长应该为患者尽可能提供一些清淡的食物,鼓励孩子好好吃饭,防止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1.2.5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指导。比如说;如果所患得疾病为肺结核,我们就要对患者和患者家长普及传染病知识教育,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

二、结果

本院收集50例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中患有小儿肺炎的患者9例,占总人数比例18%,反复咳嗽的患者有6例,占总人数12%,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有24例,占总人数的48%,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6%。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均痊愈出院。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范文2

【摘要】:针对医院儿童眼球摘除87例病例进行分析,文章对其病因进行分析,由于患儿来就诊时多较为晚期,眼球摘除给患儿的身心发育及家庭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加强眼外伤的预防宣传教育对于挽救儿童视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其主要病因分析如下。

【关键词】:儿童眼球摘除;病因;护理

1病因分析

1.1疾病分布

在87例眼球摘除的临床病例中,视网膜母细胞瘤为27例(占31%),眼球破裂伤20例(23%),眼内炎11例(13%),角巩膜葡萄肿7例(8%),Coat病8例(9%),先天性青光眼5例(6%),其他9例(10%)。

1.2年龄的分布

儿童眼球摘除最多见于1~5岁儿童(47例,占54%),视网膜母细胞瘤高发于3岁以内(15例,占55.6%),眼球破裂伤多在4~10岁组(15例,占75%)。

由于非手术疗法限于早期肿瘤,而患儿来就诊时多较为晚期,不能取代手术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加强眼外伤的预防宣传教育对于挽救儿童视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护理

当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遇到丧失健康、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等不幸时,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失衡及挫折感,使人经历各种心身应激及不同形式的心理危机,其精神、心理的创伤远远超过器官功能的损伤。眼球摘除术后,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因此,加强对该类患儿的护理有特殊临床意义。

心理护理:

①患儿入院后,家长的紧张和忧虑,成为心理护理首先面临的问题。家长担心孩子今后的生活、工作不能与正常人相同,所以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患儿的伤情和预后,护士应实事求是地根据伤情予以介绍,取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一起鼓励患儿增强战胜伤痛的勇气,共同完成手术治疗和施行正确的护理计划。

②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整体护理,从而在心、身两方面达到康复,并且在功能受限的情况下有良好的生活质量。患儿行眼球摘除术后,由于身体自我形象的改变,造成沉默寡言,性格变得孤僻、易怒。我们对年龄稍大的患儿,通过正反理由的说明,讲解注射治疗的好处,启发激励他们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精神;对小儿通过游戏、讲故事、玩玩具等形式来分散其注意力,取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

术前护理:

①做好术前准备,询问过敏史,剪除术眼睫毛。防止受凉,以免术中、术后咳嗽引起出血,影响伤口愈合。嘱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少活动,不挤眼、揉眼。

②做好术前宣教,对患儿及家长说明手术目的,介绍同类病人术后康复情况、安装义眼后的效果等,全麻者术前交代需禁食禁水的目的及意义。检查和护理时动作轻柔,尽量做到无痛注射。

术后护理:

术后心理护理

疾病的折磨不仅给病人带来身体的伤害,而且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眼部疾病本身对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加上手术及术后面部外观变化的双重打击,患儿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孤独、抑郁、对生活失去信心等。因此,术后首先要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儿面对现实,变消极为积极,稳定情绪,以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其次,耐心回答家属的疑问,讲解手术后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取得他们的信任,以增强护患关系[3]。同时,开导患儿家属,让其积极照顾好病人,解除各种来自家庭的心理负担等。

康复护理

全身麻醉术后的护理

患儿在进行眼球摘除后,由于术中牵拉眼部肌肉,刺激迷走神经,可出现一系列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容易导致误吸。此时,患儿需侧卧,清除咽部异物,恶心、呕吐症状严重的患儿给予适量的镇吐药。

术后疼痛的护理

术后患儿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眼部疼痛,尤其是术后24h,此时可常规使用镇痛药;24h后会因眼睛局部水肿造成胀痛,可适当放松绷带或重新包扎。缓解患儿眼部疼痛可利于伤口的康复。密切观察眼部有无出血、感染等,一旦出现需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预防并发症

预防感染

术后容易因各种病原菌的感染造成患眼发炎,因此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科学换药,一般术后2d换药,每天1次,并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感染等异常症状,用生理盐水清洗结膜囊内分泌物,并用抗生素滴眼。

预防结膜脱出和眼睑闭合不全

义眼台植入术后的患儿由于局部结膜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结膜水肿甚至脱出。为了减少水肿并发症的发生,术后24h内冷敷,减少渗出液,接着热敷,促进患眼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对渗出液的吸收。休息时,如果水肿较轻,可抬高头部;较重者,可加用硫酸镁湿敷;结膜脱出者,及时归位并加压包扎。以上常规处理后无好转者,可用地塞米松雾疗[4],或者行上下眼睑缝合术。

结膜愈合不良和排斥反应的护理

由于炎症的刺激、缝线松脱等,术后常出现结膜愈合不良。因此,每日换药时,应该密切观察缝线和结膜的状态,是否出现缝线脱落、结膜裂开、义眼台暴露或脱出,若出现排斥反应及其前兆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义眼片的护理

术后1周拆除缝线后,嘱咐病人及其家属带临时义眼片,3周后可定做义眼片。继续用抗生素滴眼,保持眼部的清洁。术后半年内,洗手后取下义眼片,清洗义眼片及结膜囊内的分泌物。一般要持续佩戴义眼片,直到半年后结膜囊定型后睡觉时可取下。

饮食护理

一般术后当天禁食,术后1d可进流食,排除甜食、胀气、质硬的食物,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由于患儿手术对身体健康的打击较大,恢复正常进食后尽量给予高能量、高蛋白、高纤维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出院护理

出院时,嘱咐患儿及其家属,注意安全及防护措施,保持眼部的清洁卫生,玩耍时保护好眼睛,生活规律,避免不良的用眼方式,规范用药,定期门诊复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讨论

肿瘤和外伤是导致小儿眼球摘除的主要因素,通过预防和早期正确的诊断治疗可以减少和避免眼球摘除。儿童眼球摘除术前完整的护理为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术后护理得当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伤口如期愈合。我们对患儿进行全程护理,使其不仅在住院期间,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保健能力,在最大限度上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天娥,邹红,刘鲁霞,等.儿童行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的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4):416417.

[2]张晓.眼球摘除合并义眼台眶内植入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05106.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护理干预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7(EV71)以及柯萨奇病毒A16(CA16)等所致,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1]。患者的症状多较为轻微,但部分患者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以及脑炎等,极少数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极易造成死亡等。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2]。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手足口病患儿92例,均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关于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统计9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以及发病时间节等,对病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以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做好人员强化培训以及预检分诊,强化消毒隔离措施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组92患儿中,男44例(47.8%),女48例(52.2%),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在1个月~7岁,平均为(2.01±0.63)岁,其中,≤3岁63例(68.5%)。92例患儿中,61例(66.3%)为散居儿童,27例(29.3%)为托幼儿童,4例(4.3%)为学生。患儿四季可发病,其中,4~7月发病临床最多,占总数的64.1%(59/92)。

2.2临床表现 患儿起病较急,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或者臀部疱疹、发热等。92例患儿均具有疱疹,发病部位以及疱疹个数不等,直径在4mm左右,且水疱呈透明状,内部的液体比较少,疱疹周围存在炎性红晕;疱疹位于口腔黏膜者疼痛明显。81例(88.0%)发热。部分患儿合并流涕、咳嗽、恶心、头痛、呕吐以及食欲缺乏等症状。患儿的住院时间在3~11d,平均为(5.8±2.1)d。

2.3实验室检查 本组92例患儿中,85例(92.4%)白细胞计数正常,41例(44.6%)轻度心肌酶升高,2例(2.2%)轻度门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有48例患儿接受EV71的核酸PCR检测,其中,16例(33.3%)呈阳性。有1例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1%。

3 讨论

3.1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之一,婴幼儿为高发人群。本组研究资料显示,3岁以下患儿的发病率最高,占68.5%;男女发病率较为接近,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致病原因分析显示,EV71感染为主要原因,本组48例接受EV71检测,其中,有33.3%的患儿呈阳性。该病全年可发,其中又以4~7月最为集中。病情程度而言,本组患儿多为轻型,热程以及住院时间较短。经实验室检查显示,约有92.4%的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而大部分患儿均存在轻度心肌酶升高。认为EV71感染多以轻症为主,但病情变化较快,应引起高度重视。

3.2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人员培训 全面加强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加强相关科室,例如儿科、皮肤科以及急诊科等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以及健康知识培训,全面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

3.2.2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 定期组织手足口病健康讲座,介绍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如实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应教育儿童家长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儿童到空气流通性较差、人群聚集等公共场所;维持环境卫生,勤晒衣被,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3]。介绍儿童手足口病常见症状,嘱家长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诊。对于居家治疗者,切勿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免疫情传染。

3.2.3规范就诊程序 在流行期,应设置预检分诊,增派经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就诊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对于疑为手足口病患儿,指导其就诊,如为高度疑似患儿,则可通过绿色通达直接进行诊疗。设置专门的隔离留观室,对患儿进行输液输液。设置手足口病专区,对于确诊入院的患儿及其陪护人员应予以针对性健康宣教,并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如症状较轻,可进行居家隔离和观察,并加强健康宣教;对于EV7l阳性者,应予以单间隔离。

3.2.4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措施 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消毒隔离措施,要求医务人员在各项诊疗以及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洗手、穿隔离衣并佩戴手套等。住院患儿所用过的物品均应实施严格消毒处理。对监护室以及治疗室等病区,应做好空气消毒。此外,公用电梯、运转车、洗漱间、卫生间以及门把手等均应加强消毒频率。对患儿及其家长应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要求其应做到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后均应以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并避免与其他的患儿接触[4]。患儿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均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奶嘴及奶瓶等在使用前后均应进行彻底清洗。

总之,充分调查并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医护人员以及儿童家属对于手足口病的重视度以及防范意识,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以及高危人群等,积极予以预检分诊、加强健康宣教、强化消毒隔离措施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并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琴,龙鑫,陈洁,等.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45-146.

[2]孙岚,张玲,韩其英,等.儿童手足口病67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10,50(33):54.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护理措施;临床疗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好发于糖尿病患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轻者使患者出现各种胃肠道症状,重者直接导致患者发生昏迷[1]。本文为了研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于急诊采取的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特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30例观察组患者中,有1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21-79岁,平均(49.5±8.4)岁,在30例对照组中,有1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为22-80岁,平均(49.6±8.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根据韩海涛[2]有关于此的研究,可参与此研究的患者条件需符合:(1)临床表现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法诊断标准且经医师确诊的患者;(2)于我院急诊科就诊,除该疾病外无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3)意识清醒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发生意识障碍者,由其家属代表自愿参与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4)本人或家属能正确流畅的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该疾病的各项问题:(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

1.3护理方法

以四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病情观察、环境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急诊整体护理,具体如下:

1.3.1入科护理

根据杨萍[3]等有关于此的研究,患者进入急诊科以后,迅速为患者监测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迅速开放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以保证体液的供应以及行静脉滴注治疗,遵医嘱立即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1.3.2饮食护理

每日按时为患者测量血糖并严格记录,以协助主治医师根据血糖变化确定胰岛素注射剂量,住院期间嘱患者日常饮食规律,清淡,禁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严格限制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对于意识不清楚或陷入昏迷的患者,须为其插胃管,应用鼻饲技术保证营养物质的供应。

1.3.3环境护理

每日上下午按时空气净化半小时,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每天严格为患者做晨晚间护理,尤其是口腔护理和会阴护理,患者因为自身血糖含量过高,极易发生口腔感染等不良并发症,且感染后不易治愈[4]。意识不清或昏迷的患者,需为其按时翻身并每日仔细进行床单位的打扫,以防患者出现压疮或感染。

1.3.4心理护理

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本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原理,消除患者及其因为对疾病的陌生而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日常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消极心理及时给以疏导,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多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预后良好的病友,使其相互多沟通交流,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5]。

1.3.5用药护理

遵医嘱为患者静脉注射治疗药物,因患者血糖含量高,出现伤口不易愈合,所以行穿刺操作的护士需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行穿刺操作前仔细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尽量选择粗长直的血管进行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每日按时核对并发放口服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变化,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

(1)显效:患者恶心呕吐等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pH值>7.3,AG<12mmol/L,β-HB<0.6mmol/L;

(2)有效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有显著减轻,上述检验室检查指标有明显好转但未达正常;

(3)无效:各种不适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完全无改变,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护理满意度的评判方法:将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下发至患者手中,嘱其根据自身感受进行填写,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80-90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经过治疗护理,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达80.0%,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好发于糖尿病患者,其诱发因素主要有(1)急性感染,感染类型可以是呼吸道,泌尿系和皮肤;(2)治疗不当,在糖尿病治疗期间,未严格遵医嘱进行长期服药治疗,停用降糖药导致;(3)饮食结构改变或胃肠道疾病,因糖尿病患者禁忌食用甜食、酗酒等,如不遵守,易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外伤、心梗等各种急性应激性的刺激使机体血糖含量升高引起。实验室检查该疾病主要通过尿液检查和血液检查两种方法,尿液检查主要是检测尿液中的糖和酮体的含量,血液检查主要是检查血液中的糖、酮体、电解质、血脂等物质的含量。该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并发脑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氯血症等不良并发症,对机体的危害严重。该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在临床上未广泛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该病的致死率高达70%,目前虽有降低,但仍不容忽视。笔者为了研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于急诊采取的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特通过急诊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方法护理60例急诊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其中,观察组为采用整体护理的患者,对照组为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对其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经过4周的治疗护理发现,观察组达96.67%的疗效,80.0%的护理满意度。对照组的疗效达80.0%,护理满意度达80.0%。结合乔春苹[6]有关于此的研究,可得出: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急诊整体护理有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林霞,梁雪芳,王颖等.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93-94.

[2]韩海涛.整体护理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693-693.

[3]杨萍,石鑫,郭蓉等.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报道[J].现代养生B,2014,(7):127-127.

[4]马静.整体护理在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114-115.

[5]杨贺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急诊的护理方式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78-178.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 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序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65-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呈进行性发展的、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点的慢性全身性疾病[1]。采用机械通气是抢救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COPD患者通气时间较长,长时间的有创机械通气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甚至引起呼吸机依赖和脱机拔管困难,并最终导致治疗失败[2]。为探讨序贯机械通气在抢救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使用价值。现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该院ICU救治的7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共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46~81岁,平均63岁;其诊断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的PaO2均80 mmHg。同时排除合并除肺性脑病以外的其他中枢神经疾病、严重心脏疾病、肺大泡、颜面部损伤或畸形导致鼻腔阻塞及深度昏迷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控制心衰和心律失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治疗,同时经鼻或口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用Drager-Savina重症监护呼吸机,上机初采用容量型辅助/控制通气方式(A/C),同时充分引流痰液以有效排除气道内的过多分泌物,在24 h后采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SIMV+PSV) 和同步间歇强制通气,根据患者的通气状况及血气结果分析,调整具体参数及通气模式,插管后3~5 d,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4]:较前支气管-肺部感染影吸收明显,无明显融合斑片影;PSV水平可下调至10~12 cmH2O,机械通气支持水平SIMV频率可下调至10~12次/min。同时伴有下述指标中至少1项:痰量较前明显减少,痰色转白或变浅,粘度降低并在II度以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10 000 个/mm3或较前下降2 000个/mm3以上;较前体温下降并低于38 ℃。观察组拔出气管内导管,改用飞利浦伟康BIPAP无创呼吸机经鼻面罩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血气指标,逐步下调PSV水平直至完全脱机。对照组则继续采用有创通气机械方法,根据患者血气指标及全身情况,先逐渐降低SIMV频率至5次/min,后降低PSV水平至5~7 cmH2O,直至完全脱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重新插管例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入住ICU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重新插管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COPD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大多以肺部感染加重时出现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为标志。其治疗除针对病因外,更重要的是适时恰当地采取早期呼吸功能支持以改善或维持气体交换,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直至呼吸功能的逆转和恢复[5]。但长时间的有创机械通气,由于人工气道的长期保留,容易造成细菌沿支气管树、气管移行、气囊上滞留物下流、呼吸机管道污染、气道管理操作污染,从而引起或使得肺部感染加重,造成病情反复、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甚至长期依赖呼吸机[6]。固如何选择脱机方式和时机是临床上常见的难题。

机械通气的脱机是指在患者原发病得到控制,通气、换气功能得到改善后,逐渐地撤除对支持呼吸的机械通气,使患者能够完全恢复自主呼吸的过程,但这是一个过渡、适应阶段的过程。目前国内的诸多研究表明,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够有效地缓解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通气与换气功能,缩短有创机械通气和人住ICU的时间,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和再插管率[7-8]。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重新插管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贺岚,付秀华.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2):1432-1436.

[2] 邹石海,周锐,陈平.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进行有创-无创序贯治疗在COPD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1):120-12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

[4] 王辰,商鸣宇,黄克武,等.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 23(4):212-216.

[5] 郭瑞斌,孙荣莲.CPAP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7):772.

[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指南(2007)[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4):350-357.

[7] 王信杰,杜向阳,张文英.COPD合并急性呼衰患者从有创机械通气过渡至无创通气效果观察及时机探讨[J].山东医药,2004,44(7):4-6.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关键词 机械通气 ICU综合征 病因分析 护理对策

ICU综合征可表现为记忆及判断力受损、定向障碍、焦虑、恐惧和抑郁,甚至有些患者拒绝治疗而影响疾病的预后。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ICU综合征会导致人机对抗、血流动力学紊乱、气胸甚至自行拔管等严重后果,如果未及时发现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我院ICU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意识清醒,或经治疗后意识清醒的机械通气患者200名,其中发生ICU综合症的患者118名,占59%。我科护理人员针对该病患者积极采取各种护理干预措施,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现将其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病因分析

1)特殊环境易致患者恐惧 ICU监护室里患者的病情都比较严重,医生和护理人员工作繁忙,随时都可能需要抢救患者,而病室较嘈杂,随时可能遇到同室患者死亡,这样患者就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精神心理压力。

2)沟通障碍 由于病人带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这样就导致患者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病人的要求不能顺利表达,会引起患者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全麻或昏迷初醒期患者,在给予机械通气前未与其进行沟通,病人醒后对陌生环境不认同。

3)药物、疾病影响因素 有过精神病、脑外伤或脑血管疾病史、有药物依赖的患者出现ICU综合症的可能性更大。因病情危重,患者在ICU监护的时间越长,ICU环境和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就越大,患者产生的不良精神心理负担也就越重,发生ICU综合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4)与亲友隔离 在监护病房不得不与亲友隔离,患者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且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无法做到与患者充分交流,这样患者没能及时得到外界和亲友的信息,患者容易因此产生恐惧、忧郁、孤独、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反应。

5)生活能力的缺陷 ICU病人因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有缺陷;加上约束工具的使用也会让病人觉得尊严丧失,以致患者出现悲观、抑郁。

另外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疾病情况等也是影响ICU综合征的发生因素。据统计,该病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年龄越大、文化程度低沟通困难者发病率较高。还有医护人员在床旁讨论病情,如果多名医生同时到床旁查房或会诊会增加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2护理对策

1)改善监护环境:①保持ICU病室清洁整齐,格局布置尽可能的家庭化,增加生活气息,这样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的心理压力,防止杂乱无章的环境,给患者带来恶性的心理刺激。可适时的播放轻音乐。音乐能够刺激脑垂体释放内啡肽而起到镇痛作用,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这样可以是患者的紧张情绪得到放松,并能抑制各种压力反应,起到减少或预防出现ICU综合征的作用。②降低患者的感觉负荷,并对可能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环境刺激做出解释,以减少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我们有针对性采取的护理对策主要有:操作各种仪器时,动作尽可能的轻;尽量减小监护仪和报警器的声音,关闭暂时不需要的仪器设备,避免其声音对患者造成负面的影响;仪器尽量不要放在靠近患者头部的位置等。另外医疗护理操作尽可能的紧凑些,睡时将病房的灯光调暗趋于柔和;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调整最佳舒适卧位,并可以给患者做局部按摩,必要时可予镇静剂,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③在抢救重危病人时,在病床相隔的地方应有布帘隔开,要做到紧张,有序而不慌乱。避免使患者看到同病室危重患者的被抢救场面,及其它危重患者的恶病质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监护室的探视制度,通过家属和亲友的接触关心,给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

2)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护理人员是主要施教者,在患者健康教育整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不仅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还要收集与患者有关的各方面信息。ICU患者多数是从急诊室、手术室或医院内的其它科室转入,病情较危重,不但身体上处于危机状态,精神上也承受着应激的刺激。为使患者能够及早熟悉监护室的环境、设施、制度。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医疗素质,热情诚恳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待患者,缓解他们的紧张沉重的心理压力情绪。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身体状况、社会文化背景,掌握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技巧,善于引导,捉住与患者有关的信息。用多种交流方式[2],如提问回答、文字图册阅读、口头讲解、示教模仿等,以起到减轻患者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的作用。

3)做好基础护理与患者自尊心的维护: ICU病人大部分都是全身裸露,且因工作原因,护士大多关注的是监护及治疗,而忽略患者本身的存在,这样会对患者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重,消除患者紧张、抑郁情绪。

4)必要时予对症治疗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ICU综合征,除了要及时给予心理治疗外,还要适当给予对症治疗。若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时,可予患者服用镇静安眠药,或服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对出现情绪抑郁的患者,可适量服用抗抑郁药,或舒肝解郁理气的越鞠丸、逍遥丸等中成药起到疏肝解郁的疗效。对出现幻觉、妄想和谵妄的患者,可服用镇静剂,如氟哌啶醇等。

3 讨论

在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要提高认识,强化“以病人为中心”观念[1]。危重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更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呵护,更应得到尊重。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多作交谈沟通,多了解患者的想法,多方面采集其心理信息,根据病人不同心理特点,给予不同心理疏导和疾病宣教,尽量减少ICU综合症的发生。对于已发生ICU综合征的患者,分析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尽可能的减少危险因素,并充分调动患者的自身心理防御机制,使其尽快康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信任护理人员,对护理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要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这些因素在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