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统计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营经济统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营经济统计分析

民营经济统计分析范文1

一、发生火灾的一些统计资料

根据确切的有关数据统计,仅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共发生火灾95336起,死亡898人,受伤488人,直接财产损失近5乙元,可见火灾造成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国务院已制定出《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一系列的防范和救助措施,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对火灾防范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使全国火灾发生趋势稳中有降。然而值得重视的是,由于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却在逐年递增,初步统计,约为10年前的4—5倍,占火灾发生数目的四分之一以上。在电气事故引发的火灾中,其原因电气设备占10%,线路占52.0%,用电设备及器具占36.4%(其中照明器具为10.6%),其它为1.6%;在重、特大的电气火灾中,其原因短路占52%,过负荷占4.6%,接触不良占12.6%,过热占18.5%,漏电占1.8%,雷击占0.5%,电气故障占10%。

二、从火灾统计结果看我国的用电安全水平

从电气事故及因其引发的火灾统计资料中可知。我国的用电安全体制还没有彻底地深入到各个基层,一些对用电安全不重视,工作中玩忽职守以及不严格按照用电规程进行操作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酿成电气火灾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用电量也在迅猛地增长,因此由电气事故而引发的火灾,也存在着上升的势头。

大部分电气火灾事故是由于对电气设备运行人为地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譬如忘了断开电热设备电源、在电热器上烘干衣服等,这些都是不规范用电酿成火灾的典型案例;使用未经检验的、不符合制造规定的电气设备和装置是造成电气火灾的另一个危险根源,譬如,白炽灯泡(或其它发热量大的光源)和电热器等由于温度过高而引燃了周围可燃物;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导线过载、过电流保护装置特性差或短接导线保护开关、熔断器等引起了电源短路和接地故障。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电气火灾隐患。

综上所述,电气火灾发生的起因和防范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公众聚集区最严重的电气火灾隐患是电气设备、线路的温度过高,一方面在工程设计中因为没有把好关将导线选择的过小或偏小导致线路温度升高,另一方面电气线路的虚接、打火或是变压器地线?接点、配电室母排和桥架、保险丝等处都存在因施工不善,人为造成的局部温度升高都是火灾隐患,,在消防监督检查或电气设备检测过程中。可供助红外热像仪等检测设备寻找过热部位及热源,也可利用超声波探测仪查找电气线路、设备的虚接及打火现象等,还可采用红外点温仪等设备测量具体部位的温度。

2.施工安装不规范,导致电气设备故障。电线、电缆接头外露现象最为普遍,常见的有照明灯、移动插座、配电室柜式空调、广告射灯等电源线接头外露。吊顶、电缆井、装饰墙面、商品柜台、橱柜内暗装的插座电源线接头外露也普遍存在;

3.电气设备与可燃物间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加大了电气火灾的危险性,例如,有些电气设备直接安装在可燃构件上,或者电气设备采用可燃性物体作为箱体等,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空气开关、漏电断路器、荧光灯镇流器、灯具控制开关、电源插座直接安装在木板上等;

4、电气线路敷设保护措施不到位:

(1)吊顶部位电气线路敷设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例如,有的木质吊顶内灯具配线未穿保护管;吊顶内线缆明敷或者灯具配线进入吊顶后未采取保护措施;吊顶内灯具配线穿管保护不到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导线即便穿管了但仍存有裸露部分或者配电支线的保护管没有引入接线盒或器具内;

(2)电线、电缆在穿墙、金属构件、可燃构件时未采取保护措施,,有的电线、电缆未穿金属保护管敷设在可燃装饰夹层内。或者在穿木隔墙、楼梯间隔墙时,以及在线缆出入配电箱穿钢管管口处均未做应有的保护措施等:

(3)室内电气线路敷设位置不当。电气线路敷设位置与热源距离过近,如:有的照明灯(特别是发热量较高的灯具)电源线贴暖气管敷设。或者电源护套线靠近散热器、金属管道敷设、缠绕在金属管上等;

5、移动延长插座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无论是公共聚集区还是家庭中,移动延长插座的问题都比较多,很多劣质插座未使用合格的绝缘护套,移动延长插座串接使用、供电导线过,需要采取防水措施的地方(如餐厅花坛处、商场出售洗衣机、鱼缸等处)未使用防水型的移动延长插座等;

6、端子导线压接不规范。空气开关和漏电断路器的接线端子及中性线汇流端子排等处的接线端子压接多根导线或多股导线无端子压接,还有接线端子压接不牢的现象时有发生;

7、管理措施不到位。仓库灯具垂直下方堆放可燃物;有的发电机与明火锅炉及其它可燃物同置一室;配电柜周围堆放杂物;照明灯具与周围可燃物距离过近;电缆沟遗留有可燃性杂物等;

8、很多消防用电设备、设施由于施工等原因自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火灾隐患。设计计算选型的失误使消防用电设备或导线过热或烧毁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消防检查中还经常发现消防配电箱接线端子温度过热或电气设备已被烧毁不起作用等,还有空气开关外壳烧毁、导线接头外绝缘老化、断路器压接导线被锈蚀导致接触不良等,这样的消防设施、消防电路不仅在火灾时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成为火灾发生的起因,应引起重视;

9、竖井、7㈠同未采取防火封堵措施、高层民用建筑电缆井在每层楼板处未进行防火封堵,变压器裸母排等电气设备穿过防火隔墙孔洞时未实施防火封堵等会使火焰通过竖井或其它通路延燃,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安全用电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根据消防部门火灾的统计数字。不难看出由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是呈上升趋势的。这就要求在制造电气设备、装置或是电气安装、维护时,都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施工操作,做好每一道工序,完善每一个细节。火灾隐患绝大多数是因为违反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造成的,因此确定一个不安全因素是否构成火灾隐患,不仅要在消防行政法律、法规上有依据,而且还应在消防技术标准上也有所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与中、高压配变电系统接触的多是经过专业培训并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员,因此由于中、高压引发的电气事故次数远远低于与普通人群接触广泛的低压系统(AC220/380V)。因此。低压电气设备装置的防火措施在电气工程设计、施工及日常使用和维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在一个世纪的用电过程中,逐步完善了对不同电压等级的不同保护,用于低压设备的保护的内容主要有过电流保护、接地故障保护、过电压和欠电压保护、接地与等电位联结、绝缘或隔离措施及特殊场所与特殊装置的保护等。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地保护人身安全还可以预防电气故障火灾。

三、用于防火措施的漏电保护

剩余电流保护的相关知识:在低压配电系统中,任何一个用电设备都是一个节点,设备中的电流是一个矢量,在任意时刻流进流出的矢量和应为零,这就大家熟悉的基尔荷夫第一定律,只要设备中的电流不“泄露”,那么设备的绝缘就是可靠的。如果设备或供电线路发生绝缘故障。那么电流会经大地返回到变压器,电流是具有激磁作用的,将电流互感线圈与开关的脱扣机构连接。则互感器中激磁的差动电流超过一个限度时,开关就会动作,由于保护开关的脱扣取决于故障电流。而与电压无关。这种开关就被称之为剩余电流保护开关。因此剩余电流保护与接地保护一样。为使电流在绝缘故障时能形成回路。就要求被保护的电气设备必须接地,

对于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具及其敷设线路而言,剩余电流保护开关都不应该动作,如果回路中有剩余电流存在,那么无论这个电流是流过保护线(PL线)的。还是保护开关后并没有用电设备但线路中存在故障电流(如因导线绝缘损坏而通过金属保护管流向大地的剩余电流)等。剩余电流保护开关都应及时的动作,切断回路。所以,故障电流保护开关在防止接地电流引起火灾的电气安装系统中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剩余电流在什么条件下会引发火灾呢?一般来说,当故障部位自由释放的能量达到可点燃周围易燃物体时。就会产生明火从而引起火灾。多数的电气火灾都是由电弧引发的,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现实经验表明,几百毫安的小电流就能产生电弧,所以应用剩余电流保护开关进行故障电流保护就能有效的防范电气线路火灾。

四、电弧性短路起火的防范

短路起火大部分由电弧性接地故障引起,在AC220V系统中,300-500mA的电流就足以产生电弧,因此使用剩余电流保护开关(以下简称RCD)及时有效地切断电源开关或发出信号。就可以尽早的发现问题、避免火灾的发生。同时,利用剩余电流保护开关还可以对接地故障隐患起到预防作用,例如由于施工不当导致中性线和接地线接错,或者施工不慎将线缆绝缘损坏都会使RCD报警或动作,这是因为泄露电流经PE线由大地返回到电源,使总进线处电流矢量和不为零,RCD就会发生动作或发出信号,只有排除接地故障,消除了隐患,保护开关才能复位。

为了有效地避免人身电击事故和接地故障电弧火灾,按照IEG的标准,应在建筑内设置两级或三级RCD.

(1)配置两级RCD的方案:末端回路上设置30mA或100mA瞬动RCD,并设置当额定电流为5倍时的最大动作时间为0.04s;前端为电源进户线处,宜设置可延时动作的300~500mA智能选择型RCD,其动作时间为0.15s,最小不动作时间为0.05s.

(2)配置三级RCD的方案:与配置两级RCD的方案比较,其多出的第三级RCD一般为固定延时式(如在1s延时时,1n取1A),这一级别的RCD是作用于零序互感器的,一般用于火灾信号系统,只报警不动作(如需要也可作用于断路器的动作),在大型建筑物内常常需要装设三级RCD.

五、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原由

建筑物电源进线处安装具备剩余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或者进线断路器与独立的剩余漏电保护开关配合使用是有效防止电气短路火灾的措施。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今天,由于人们对安全规范用电常识的深入,使得由电气故障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逐年递减,但是每年由电气事故引发的火灾数量却在增加,这与我国火灾数目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80年代,在RCD作为防范电气火灾的一种措施推广时,我国很多省市,包括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没有足够地重视,一些建设单位和设计人员甚至认为装设RCD保护是可有可无或者是没必要的!而一些赞成使用RCD的设计人员也由于种种原因只设计了两级,这样就使建筑物内存在未被线路防火保护的空白区,因此线路防火就存在一定的隐患,这与我国现今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和谐社会格格不入。

RCD的应用在国家规范中其实早有规定,如《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第4.4.21条:“为减少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危险而装设的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其额定动作电流不应超过0.5A”;又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新增第9.5.1条:“高层建筑内火灾危险性大,人员密集等场所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11.2.7条规定了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的场所。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建筑物电源进线处设置RCD保护功能是重要的防范电气火灾的举措之一,随着低压电气设备的不断发展,剩余电流保护器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已被攻克,为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打好了基础。《高规》、《建规》补充“智能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这一章节,把它作为新系统加以推广的理由是这个系统将监测、分析、报警及控制集成一体并实现了统一管理,由于中心计算机的参与使数据即时分析和操作得以实现。系统由多个监控子系统、专用软件、计算机网络构成,全面实现了遥调、遥测和遥控,能够及时地实现电气故障报警和切断电源,有效防止电气火灾的发生,从而保护了整个低压电气系统。目前,“智能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作为一种新生的先进保护措施已经得到了消防部门、施工图审查中心和消防工程设计工人员的重视,作为一种预报警系统,其优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系统的地方是可以提前报警并采取应急手段,将用户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民营经济统计分析范文2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贡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要实现三次产业间的合理、优化,需要寻找这样一个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儿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内在要求等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第一,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从业人员的构成看:

表11993年~2005年全国及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构成产业分布表(%)

资料来源:1994―2006年统计年鉴

从1993年到2005年我国就业人员总增长率为13.50% ,而个体私营就业人员的总增长率为238.10%,说明个私经济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表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重有升。可以说 如果没有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贡献,我国整体的产业构成可能更加不合理。从产值构成来看:

表2全国私营企业产值的产业结构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优化程度越高。

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更一致,更相吻合。因此,虽然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布局不合理,但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作用,可以肯定的说我国的产业结构还达不到当前的程度,会更落后,更不合理。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下:

表3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外商投资、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构成表

上表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

从表中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决定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

表4分类型的建筑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分布表

以上资料根据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得到,2004年分类有所变化,因此整理不出以后年份的分类型的资料,所以产值资料只能到2003年。

上表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显示出了主导的地位或即将成为主导的趋势,对第二产业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较量、整合、改革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可以肯定在第二产业内,民营经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会继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使第二产业内部各成分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促使各个行业更注重质量的提升,更注重自身竞争力的增强,从而实现效益型增长。因此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是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集约型内涵,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这正是我们对第二产业进行调整的目标。

第三,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和发展前景分析。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还没有或很少进入的领域有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等领域,因此,本文对第三产业中能够得到数据的,也是民营经济分布最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进行分析,从中说明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及在第三产业内的发展空间。分析从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两方面展开(以下分析资料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首先,对批发业进行分析:到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5.81%、3.66%、60.52%,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79%;在营业总收入方面的比重分别为:30.63%、6.82%、62.55%,私营经济营业收入比重为17.25%。限额以上零售业,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2.96%、5.14%、81.90%,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24.57%;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9.00%、6.88%、84.12%,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25.72%。限额以上餐饮业, 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6.52%、17.97%、75.51%,私营经济这一比重为45.14% ;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4.25%、19.48%、 76.27%,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45.64%。可以看出,在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领域,不论是吸纳就业,还是创造财富,民营经济都占有绝对比重。随着非公有制36条的贯彻事实(落实),过去不对民营经济开放的领域,如电信、电力、石油、航空、铁路及公共卫生、国防等领域已经开始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不久的将来民营经济将与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展开竞争,打破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向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肯定,在第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要大于第二产业,随着民营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第三产业实现质与量的飞跃,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使我国的整体产业布局向着合理的目标前进。

不仅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一些领域民营经济以成主力军,在第一产业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其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进军,民营经济对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品质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年份

[2]保育钧:中国民营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黄孟复:“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性的变化将继续进行

[4]黄文忠:民营经济是个科学的概念

[5]张德铜:民营经济的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

民营经济统计分析范文3

关键词:统计 能力 建设 创新

工业统计在实践中创新,是对工业统计活动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变革,也是对工业统计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工业统计创新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通过对统计工作进行不断总结,在工业统计活动中不断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才能使工业统计工作者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业统计不论是“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是方法制度的变革,都对统计人员的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变化,工业统计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创新

工业统计 “一支笔、一个计算器、一张报表”的手工汇总时代,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已远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再生误差。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和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为工业统计由逐级汇总到越级汇总,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直报和即将开展的“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建立都得利于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说,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息息相关,而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应用,是工业统计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技术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其特有的数据库和网络功能,使得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掌握到各名录企业数据。这在“手工汇总,电话报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联网直报和 “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和推广突破了层级报送的弊端,使各级统计部门和直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见面。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统计信息化能力,开创了统计资源共享的可能。

二、统计制度创新

在一九九八年以前,工业统计调查实行的是全面统计。在隶属关系上,乡及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全面上报报表,村及村以下工业数据仅在汇总数据表中体现。随着民营经济村级工业异军突起,原有统计制度弊端逐步显现。一方面,规模较小的乡办企业统计机制不健全,完成统计报表时,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大的村办和民营企业游离于制度之外,其生产活动没有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只有在统计制度大胆创新,实行规模以上工业全面统计和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才能有效整合现有统计资源,提高工业统计调查能力。因此,结合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的全面、真实是很有必要的。

三、统计人员素质创新

新制度的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统计人员应适应历史的变革,要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并重,不断加强统计业务能力提高,只有业务能力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工作有效的开展。

四、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创新

在新报表制度实行初期,部分乡办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业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统计工作创新性的提出“一要数量,二要质量”的执法新思路。首先解决报表回收难问题,针对拒报和屡次迟报工业数据的企业,专业统计人员配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对能够正常、按时申报的企业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通过经常性执法检查使报表回收率达100%,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创造性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提高了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和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了统计部门形象。

五、统计分析能力创新

近几年,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幅在二成以上。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随着统计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不但要求工业统计能够描述经济社会工业现状,更要解释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还要应对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分析问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都要求统计部门给出客观合理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另一方面,工业统计工作者掌握的知识不够多,掌握的信息量太少,工业专业统计工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不少统计分析报告,大都是数字文字化,侧重理论研究,缺少科学分析。所以,工业统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提高驾驭统计数据的能力,提升分析经济形势的深度和广度。对工业企业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延伸统计分析链条,拓宽统计分析领域,从而才能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工业统计工作。

六、统计服务能力创新

民营经济统计分析范文4

关键词:民营企业;竞争力;制约因素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Z090205)、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制约提升承德民营企业竞争力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据统计,目前河北民营经济单位已达到190.7万个,其中民营企业16.1万家,民营经济从业人员1,450万人,实缴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的50%以上。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河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民营企业在总量、人均指标、企业规模、效益、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因此,只有系统研究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有效消除其负面影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才能走上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一、承德市民营企业竞争力现状调查

截至2009年8月,承德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77亿元,共有民营企业5,535家,比2008年增加214家。承德民营企业近几年在数量、规模、创造产值等方面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具有竞争力弱、成长性差等问题,因此,对于研究河北省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承德民营经济发展特点,选择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设计出问卷来测量分析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问卷采用了通行的李克特等级度量方法,从1~5代表相关因素对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程度从最低到最高。

选取2009年9月~12月承德市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冶炼加工、制药等多个所属产业的民营企业进行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2份,其中有效问卷5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2%和89%。

二、承德市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将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分为14项,并按重要程度根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让调研对象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此做出评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限制(平均值为3.88,标准差为0.833)、产权与治理结构不合理(平均值为3.60,标准差为0.866)、创新与技术能力不足(平均值为3.47,标准差为0.689)、商务成本较高(平均值为3.27,标准差为0.854)、人力资源短缺(平均值为3.09,标准差为0.786)是制约承德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承德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行业分布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承德市民营企业行业分布尚不合理,大部分属于传统行业,其中约60%属于工业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以金属冶炼加工企业为代表的高资源消耗产业所占比例很大。新兴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等所占比重则非常低,仅占3%。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大部分民营企业主要靠资源高消耗、高成本、低附加值的产品,而不是靠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型产品或服务来获取竞争优势,其竞争力的日益薄弱,限制了民营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使企业投入的各种资源大受限制,最终使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因缺乏必要的产业结构环境支撑而难于实现。

2、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限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控制权及其配置。到目前为止,承德市多数民营企业仍倾向于集权式治理结构。调查表明,有限责任公司是承德民营企业的主要产权形式,其比重占到企业总数的近80%;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伙制公司约占20%,但60%以上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是家族企业。这种产权形态和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更广的范围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制约了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要求。

3、创新能力较低。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价格竞争仍然普遍存在,但开始让位于创新能力竞争的阶段。创新已成为企业有无竞争力和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因素。承德民营企业由于受一些历史性、结构性的因素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较多地选择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而较少选择自主开发。诚然,技术引进固然对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生产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快企业的技术开发进度十分重要,但部分企业只顾引进,不注重消化与吸收,没有或很少进行二次开发,缺乏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出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4、商务成本过高。土地、资本、劳动力价格、信息和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商务成本。目前,商务成本已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首先,较高的土地价格影响着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承德民营企业仍处于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竞争力的阶段,对土地具有高度依赖倾向。调查发现,不论企业规模大小,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能否获得便利和便宜的土地使用权,是制约本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土地外,对于承德民营企业来说,信息成本也是决定企业商务成本从而决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就等于抓住了本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该企业就会比其他企业先行一步占领市场,获得先发竞争优势。当前,承德民营企业的问题是企业信息化程度较落后,使其获得信息(包括技术、市场和政策)的代价过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5、人才和人力资源短缺。承德市民营企业普遍缺少从事科研开发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及懂国际市场运作的高层次外贸人才。由于很多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愿主动开发员工的潜力,导致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同时,缺乏分层次、规范化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不能有效地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者重收益、轻效益,忽视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即使是吸引了人才,也难以长期留在民营企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进一步提升河北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企业发展,其竞争力就能够得到提升;反之,民营企业就难于得到健康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其竞争力也难于得到有效提升。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民营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要进一步放松产业准入限制,鼓励河北民营企业的产业转型。地方政府要优化财政贴息、税收、技改贷款等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的力度。鼓励民营企业从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价值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向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价值的集约经营模式。鼓励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河北民营企业的产业升级。

3、鼓励民营企业构筑科学的产权结构,实施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创新。虽然多数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制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如果固守家族制必定影响企业的成长和扩张,因此应当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实施产权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或创新,并帮助民营企业在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通过建立健全董事会、重塑董事会与经营层的制衡关系实现全新的治理机制。

4、要尽可能帮助民营企业降低商务成本,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创新环境。企业的商务成本中有很大一块是与政府职能及其运作效率直接相关的,甚至本身就是由政府效率决定的。政府效率高,企业的商务成本就低;反之,企业的商务成本就必然高。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国家利益和全民利益的角度,继续大幅度提高政府效率、降低政府成本以及企业的商务成本。要进一步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电子政务”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民营经济统计分析范文5

[关键词] 资本结构;经营绩效;相关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08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15- 04

1 引 言

当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但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进入金融市场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有人对民营企业上市后的发展提出了很多质疑。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0%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一般认为外部融资是民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合适的资本结构也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对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展开研究,有助于检验民营企业组织结构性变迁及其效率的改进状况,并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模式进行探讨。

2 文献回顾

Titman和Wessels(1988年)以1972-1982年美国制造业中469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获利能力与负债比率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Titman、Lowe和Taylor(1998年)以1989-1993年期间的275家英国私人或独立的中小企业(年营业额介于100万~1 000万英镑)为有效样本开展研究,其部分结论如下:财务因素方面,获利率、资本密集及营业风险等三项与负债比呈正相关。

陆正飞和辛宇(1998年),对沪市1996年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组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认为: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异;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长期负债比率)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等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年)对1995-1997年在沪市上市的221家工业类公司进行了CHI-SQUARE检验,他们获得结论: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刘志彪等(2003年)检验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和其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战略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其所在的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黄和潘美霞(2009年)以2002-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在不同股权特征公司中,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竞争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呈负相关关系。

宋力和张兵兵(2010年)对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结果与经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资产负债率小于40%时,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当资产负债率大于40%时,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

3 实证研究

3.1 样本公司的选择

本文采用和讯网数据库,选取了25家在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浙江民营上司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其2003-2007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3.2 度量指标

3.2.1 资本结构的度量指标

选取以衡量广义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衡量负债期限结构的长期负债率、短期负债率为主要评价指标。

3.2.2 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

采用总资产利润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主要指标,因为该指标综合性及代表性较强,能够把企业的收益和使用的总资产联系起来,反应债权和股权的综合盈利能力,评价资产的综合使用率,体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追求。此外,还选取了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作为辅助评价指标。

3.3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均值统计分析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分别展开分析,以期发现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展开研究。回归分析时,以资产负债率为自变量,对样本公司2003-2007年的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共125个数据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以考察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模型如下:

Yi=a+bXi+c (1)

式中,Yi表示公司i的被解释变量,即企业经营绩效的特征变量――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Xi表示公司i年的资产负债率;a表示常数项;b表示自变量的系数;c表示随机项。

3.4 结果及分析

3.4.1 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样本企业2003-2007年期间资本结构状况相关财务指标的各年均值以及五年均值如表3所示。

首先,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其基本原理就是在保证公司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为股东谋求收益最大化。浙江25家民营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2.39%、46.75%、51.41%、52.97%、54.10%,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资产负债比例变化不大,且低于同期全国普通企业负债水平。这表明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结构比较平稳,并逐渐由过度依赖权益性融资的资本结构中走出。

其次,负债结构是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50%左右较为合理,偏高的流动负债水平将增加上市公司的资金周转风险,是公司经营的潜在隐患。通过对样本公司5个会计年度报表中短期负债、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水平分析,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占到负债总额的87.59%,而长期负债比例很低,5个会计年度该指标的平均值仅为10.28%,其中主要为长期借款,债券比重偏低。可见,浙江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营运资本不足的问题,公司要使用过量的短期负债来保证正常的营运。

3.4.2 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样本公司2003-2007年期间各绩效评价指标的各年均值以及五年均值如表4所示,总资产收益率及其对应的资产负债率区间分布如表5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2003-2007年期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均未超过5%,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未超过10%,低于全部盈利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①。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资产收益率低;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资产收益率高。说明业绩好的企业并不特别注重债务筹资,相反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资产收益率并不高。

3.4.3 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分析

资本结构指标与经营绩效指标间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从回归系数上看,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与每股收益虽然正相关,但均没有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即不显著。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收益的R值非常小,说明资产负债率对这两个绩效指标的解释能力非常小。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根据以上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差;反之,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经营绩效越好。该结论与西方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是相冲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债权治理的软约束,债务的节税效应没有得到发挥;其次,负债增加资本后,所带来的增加的收益比例小于资本扩大的比例,这说明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利用负债的效率有待提高;另外绩优公司对股权融资的偏好也是原因之一。

4 对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相关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还不够合理,负债融资对提高经营绩效的正效应没有真正发挥。为了优化其资本结构,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浙江民营上市公司逐渐从过度依赖股权融资中走出,负债融资比例有所提高。负债融资具有财务杠杆作用,主要体现在税前和税后节税及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等方面,在纳税前收益不低于负债成本总额的前提下,负债比率越高,额度越大,其节税效果就越显著。负债最重要的杠杆作用在于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及普通股的每股收益额(税后)方面。如果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在纳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那么适当增加负债额度,提高负债比重,就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权益资本收益水平提高的效应。但是,由于浙江民营企业总体绩效水平仍低于正常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在提高负债融资并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时必须注意控制财务风险。

(2)一般而言,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50%较为合理,而浙江民营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却占到负债总额的87%,与此相对应的是长期负债比例过低,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浙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金周转风险,是公司经营的潜在隐患。对此,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要及时偿还短期债务,降低负债比率,特别是流动负债比率。在资金有余时,应及时进行短期投资,加速资金周转,避免资金闲置。

(3)浙江民营上市企业普遍存在着营运资本不足问题,公司要使用过量的短期负债来保证正常的运营,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的增长。因此,浙江民营上市企业要积极利用国家进一步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大好机遇,实施高起点、大范围、宽领域的资本引进战略,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积极引进增量资产,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彻底改变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单一的状况,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主要参考文献

[1]Sheridan Titman,Roberto Wessels.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8(3):1-19.

[2]Jordan J,Lowe J,Taylor P. Strategy and Financial Policy on UN Small Firms[J]. Journal of Finacial Economics,1998(3):1-27.

[3]陆正飞,辛宁.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1998(8):34-37.

[4]洪锡熙,沈艺峰. 公司收购与目标公司股东收益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2001(3):8-13.

[5]刘志彪,姜何秀,卢二坡.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J].经济研究,2003(7).

民营经济统计分析范文6

本次调研主要在民营经济组织中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非国有控股)等三种类型的高科技、劳动密集型等企业中进行,调研组先后对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市等6个地区进行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座谈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7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94%;进行了`9场座谈;对的17家民营企业主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层干部、技术工人以及一线职工共131名从业青年进行了个案访谈。

受访者基本信息:

(一)男女比例:男39%,女61%

(二)学历结构:研究生以上1%,本科18%,大专24%,高中、中专47%,初中以下10%

(三)社会来源:应届毕业生20%,下岗青工32%,进城务工青年16%,其它32%

一、总体情况:

1.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青年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民营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从业人数的迅速增加,为劳动者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据省中小企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年,吉林省民营经济总户数为85.6万户,从业人员为281万人,20*年,企业户数达90万户,从业人员已达303万人。在应届大学生就业人群中,20*年有11.5万名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到民营企业中就业,比20*年增加了2.23万人

2.民营企业和就业青年良性互动,前景乐观。

不论是民营企业还是从业青年都能够从主观上正确认识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企业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员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业余文化生活等。青年在民营企业中的就业状况也呈现着良好的态势。他们普遍满意自己的工作,认为能够在民营企业中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技能,比较认同和看好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在回答是否赞同“企业发展我发展”的观点时,76%的青年持赞同意见。

3.青年的择业态度务实,注重待遇、稳定和个人发展空间。

青年在择业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判断和选择所要从事的职业,也很珍惜个人在民营企业中的就业机会。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人际关系也很融洽。在自我评价方面,普遍认为自身具有较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择业时,他们首先注重的是待遇36.8%,稳定26.5%,个人的发展空间21.9%这三项上,调查还发现,尽管半数以上青年想过自己创业,但由于受缺少资金(41.4%)、害怕失败(22.3%)、担心自身能力不够(21.7%)等储多因素影响,创业想法最终只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规划。

4.青年学习热情很高,肯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作用。

被调查对象中有60.5%的人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普遍认为这种培训对就业有作用。被调查对象有39.5%没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他们中大部分人不知道就业培训信息,少数人认为这种培训没有作用。他们最希望得到择业知识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分别占41%和36.1%,其次是计算机和外语,分别占33.8%和28.6%。

二、问题

(一)思想观念方面

1、对企业的认同度和依赖度相冲突。一方面,我省各地区民企从业青年对企业认同度较低。在问及“你认为你与企业是何种关系”时,仅32%的青年认为是企业的主人。在问及“你希望你的孩子从事何种职业?”仅有8%的青年表示希望到民企工作,希望自主创业的也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1%。另一方面,我省各地区民企从业青年又对企业有着较强的依赖度。当问及“您对您现在的工作是否满意?”,表示满意的占被调查青年总数的23%,表示基本满意的占被调查总数的50.4%,仅有10%的青年表示不满意。

2、职业流动观相对保守。调查显示,我省民企从业青年职业流动观相对保守,从业青年职业流动率还比较低(见图2-4):

上面的饼形图显示了我省青年工作流动性的基本概况,将近一半的人数(44%)只在一家企业工作(未发生人员流动情况),工作过四家企业的青年人数份额仅占到6%,明显可以看出职业流动性的不足。

图2-4被调查青年职业流动情况分析图

3、创业意识落后。虽然在问卷和个案访谈中反映出,我省民营青年有较强的开放意识,但在创业观方面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存在“不敢”或“不能”等守旧观念。在“你是否想过自己创业”,表示“害怕失败”的青年占被调查青年总数的23%,表示“自身能力不足”的青年占被调查青年总数的22%。

(二)就业质量方面

1、从业青年工作时间过长。调查发现,民企从业青年工作时间普遍超过八个小时,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见表2-1)。

表2-1各地区被调查民营企业从业青年工作时间表

此外,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从业青年的法定休假待遇也难以获得,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服务等民营企业。

2、从业青年就业层次较低。调查显示,普通工人占到被调查青年总数的40.7%,并且大部分青年集中在制造业、挖掘业、服务业等行业,多为劳动环境艰苦、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工种,在下岗青工、进城务工青年、低学历和低龄青年群体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3、从业青年收入偏低。从被调查者实际收入状况上看,41%从业青年表示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开销,表示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开销的从业青年占到被调查青年总数的21%。调查问卷显示,半数青年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见图2-1)。

图2-1被调查民企从业青年工作收入分析图

此外,问卷显示从业青年的收入水平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程度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异(见图2-2,2-3)。

图2-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收入对比图

图2-3文化程度与工作收入对比图

(三)培训方面

1、培训期望值迫切。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九成以上的青年都希望获得职业培训,并且期望值非常高。同时,调查问卷中也显示出培训需求内容比较广,并趋于多元,涉及电脑知识技能、外语知识、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从需求人数上看,这八种内容依次为择业知识培训232人、求职技巧培训2*人、外语培训162人、劳动法律法规培训157人、计算机知识培训143人、创业指导137人、择业心理咨询110人、就业政策形势分析99人(见图2-5)。

图2-5被调查民营企业从业青年培训需求情况分析图

2、企业人才培训意识淡薄,培训能力较弱。由于我省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不愿和不能投入更多资金、资源用于人力资源培养,一般仅为初级上岗培训。在访谈的17名业主中,只有8名业主表示愿意投入培训成本,只有3名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业主表示能拿出资金用于中高级人才的培训。

3、社会培训资源与青年需求差异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差距大。在访谈中青年普遍反映培训内容单一,难以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培训形式。二是普遍表示目前培训市场的培训信息渠道狭窄。访谈中,有近六成的青年表示对培训渠道不了解,近四成的企业业主表示很难为员工找到合适的培训合作机构。

(四)就业服务方面

1、就业信息来源狭窄。在问及“你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有36.6%的青年认为是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调查显示,当前我省青年就业或职业流动主要依靠个人途径来实现,而依靠就业中介提供就业机会的比例较少(见图2-6)。

图2-6被调查民营企业从业青年就业途径分析图

2、就业政策知识匮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地市青年在就业或择业的过程中,普遍缺乏对当地就业政策的了解,在问及“你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有20%的青年认为是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此外,在回答“你对你所在城市的就业政策了解多少?”时,表示“不了解”、“略知一二”的青年分别占到被调查青年总数的21%、39%,而表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仅占7%、31%。

3、就业指导培训不足。调查中发现,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在为青年提供就业技巧培训等方面作用发挥远远不够,在问及“你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就业指导?”有求职技巧培训、择业心理咨询需求的占到调查青年总数的55%。

(五)权益维护方面

1、侵权问题比较多。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不能依法维护员工的权益,主要表现在用工单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较低、拖欠工资情况严重。调查显示,近四成的青年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近三成的青年表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

2、社会保障状况堪忧。问卷显示,有45%的青年表示企业没有为自己上任何保险。同时,调研组在访谈中了解到,民营企业即使企业为员工上保险,参保面和参保险种上也不能达到全覆盖。一般参保企业只是给管理、技术人员办了保险,工人无权享受。而且在参保险种方面也达不到“三险一金”(医疗、工伤、养老保险和公积金)的参保要求,大都只是一、两种。

3、部分青年的权益保护意识不强。一是参保意识淡薄。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就业青年对能否参保并不关注,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流动性较大、就业相对灵活的低龄、低学历和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二是维权渠道单一。当问及发生权益纠纷时你选择何种方式解决问题时,被调查青年表现出处理问题渠道单一等问题(见图2-7)。

从饼状基本情况图可以看出,在发生纠纷时,选择诉之法律的仅占28%,而选择与领导沟通的却成为最多人群的选择方式。此外,选择沉默的比例也较高,明显反映出民企从业青年在反映意见、解决纠纷时的封闭性、单一性。

图2-7被调查青年处理纠纷方式分析图

4、大部分民企业主的思想认识不够。在对17家企业经营业主的访谈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觉得保险是可有可无,有的甚至还将正常的保险行为视为乱收费,把参加保险当成一种负担。此外,在与企业业主交谈中我们发现:企业规模越大、效益越好,业主维护员工权益意识、社会保障的参保意识越强。

三、问题分析

1、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吉林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造成了高度适应计划经济而又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直接表现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期的不适应,使民营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滞后,产生民本经济发育不足、民营经济总量小等诸多问题。

2、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受地域文化和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仍是产生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在就业问题上直接表现为更愿意安于现状,缺乏创业激情和职业流动意识,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与南方省份的民企从业青年群体相比仍过于保守。

3、政府职能转型的影响。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还不能与经济形势完全适应,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行政监督、公共服务体制有待完善,特别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效工作模式。

4、就业供需矛盾突出的影响。近些年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扩招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三支就业大军“三源交汇”以及国企职工下岗,阶段性供需矛盾突出。基于我省国有企业比例大、高校众多、农村发展加快的实际情况,就业压力更为凸显。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从业青年的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诸多现实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四、建议

(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青年就业、创业营造宽松的环境

1、优化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在调研中,调研组成员深深体会到,不断扩大民营经济总量、推动民营经济规模发展是缓解我省劳动力供需矛盾、解决青年就业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思想观念转变,增强政府为民营企业服务意识;转变政策支持导向,将政府政策支持重心由外资企业向民营企业转移,将由扶持大型民营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支持以及人才支持政策;完善政府服务,深入了解民营企业需求,加大在技术服务、政策制定、信息供给等方面的服务投入。

2、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育青年民营主体。民营企业中的青年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开放、竞争意识,最易成为民营企业创业的主体,成为催生民营经济主体的后续动力。因此,要把培育民营主体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方面,加大对青年的创业资金、信息供给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针对青年创业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增加对青年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如增加小额创业贷款的总量和贷款额度、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等。增强新闻媒体以及群团组织的创业信息功能,整合创业信息资源,探索建立由政府主导、群团和社会多方参与的专门创业信息平台。

3、探索青年创业园区的建设。借鉴广西、重庆、南京、珠海、芜湖等省市建立青年创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依托我省已建立的各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规划专门的发展园区、提供集中优惠服务,充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青联、青企协的人才、智力和联络优势,进行招商招才、引资引智,孵化一批技术与资金、项目与人才高效对接的民营企业,同时发挥其对青年创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1、提升民营企业社会认知度,转变青年就业观念。利用各种舆论传播方式,努力提升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知度,引导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改变过去那种非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不去的思想,正确看待民营企业、了解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到民营企业就业,求发展。在高校、高中、中专等后备人才集聚地,加大就业形势、民营发展形势的宣传引导,引导大中专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正确看待民营企业地位,打破旧的择业观、就业观,向民营企业流动。

2、着力培育健康的青年创业文化。加大对我省创业文化培育的各项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创业文化。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创业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打造创业文化精品、开发创业文化产品、挖掘优秀创业文化作品等一系列措施,营造以优秀文化作用带动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发挥团组织作用,设计、开展一批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创业文化活动,让青年在活动中受启发、受教育,实现观念转变。

3、加大典型选树力度。一方面,积极向社会推介一批重人才、重知识、重维权的企业,通过典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解放思想、转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认识。一方面,在取得政府部门、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发挥共青团的选树典型优势,扩大青年创业典型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尝试细化创业青年典型行业划分,在建筑、汽车、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优先发展行业,选树一批“吉林省十大杰出创业青年”,评选“吉林青年创业奖”,给予政策支持和舆论表彰。

(三)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服务,畅通青年就业渠道。

1、加强就业培训体系的基础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硬件建设,解决好资金、场地、人员等物质投入,逐步完善以地区为单位的城市就业市场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就业网络建设;加快就业培训一体化步伐,整合已有培训资源,在有条件的地市州投入专门资金建立有规模、窗口式的大型培训中介市场,为企业和青年培训建立有效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统一的、全口径的信息统计体系,为公共就业政策的研究制定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保障;建立完善就业市场的竞争机制,把成交率作为就业市场考核的重要指标。

2、扶持规范民间就业和培训中介组织。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基础功能,重点扶持一批管理规范、信誉度好的民间就业培训中介组织,积极推动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发挥其适应市场能力强、服务灵活等优势,与公立就业机构形成有效竞争,促进共同发展。鼓励和支持民间就业网站、就业媒体等多种就业传播中介的发展。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就业和培训中的欺诈行为,依法取缔非法就业和培训中介。

3、发挥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应依托组织和阵地优势,强化就业服务职能。不断扩大青年就业工作的服务范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场地支持下,扩大对就业阵地的硬件投入。依托青联、青企协等团属组织和已建立青年就业中心、青年中心等团属阵地,通过开展“工岗快递”、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就业信息和创业项目会、举办就业洽谈会等多种活动载体,为青年择业、就业和再就业提供服务。

4、灵活探索大学生职业见习培训等就业培训服务项目。与其它西欧国家相比,德国有较低的失业率,这是与其较成熟的青年就业扶助体系分不开的,该体系的核心就是建立了学校与劳动力市场整合较为成功的、相对完善正规的实习制度,以及保证其青年高参与率、社会认可度的职业认证资格体系。目前,上海、山东等地已经进行了探索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省高校众多、民企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建议尝试开展就业实习和岗位鉴定双管齐下、具有吉林特点的大学生职业见习培训项目。此外,针对不同青年群体需求,积极探索适应青年需求的培训方式,继续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和“个性化培训”工作,为培训人员就业提供条件。

(四)加强法律监管援助,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1、加大劳动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联合各职能部门、新闻媒体等共同开展定期的集中性的“劳动法规进民企”宣传活动,以提高民营企业和从业青年对劳动政策法规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合同政府委托办理机制、建立劳动合同监管机构,扩大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率,纠正不平等劳动合同众多的现象。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对企业劳动合同违约、拖欠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进行督促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依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