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MOOCs;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
从2012年开始,一种名为“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以下简称MOOCs)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开始席卷全球,国内外教育界都纷纷对这一现象予以充分关注。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都积极开设MOOCs课程,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宣布加入edX;2013年7月8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入Coursera,2013年也被称为“中国MOOC元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笔者以在线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了Coursera、Edx开设的四门课程进行体验,初步梳理MOOCs背后所蕴含的先进学习理念,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提出自己的思考,为职业教育的MOOCs推广及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MOOCs特点
MOOCs作为一种崭新的教与学模式,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教与学理念。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免费注册、自由选课。全球学习者都能够随时免费注册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网上浏览课程简介、主讲教师、课程安排等,选择自己希望学习的课程。
二是精细化课程设计。考虑在线学习持续性,每门课程通常为8到10周时间;基于信息加工理论,课程每次约5-15分钟,教师每周定期专门为MOOCs课程精心录制的教学视频,有的提供多语言字幕(如中英文)。基于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视频中会穿插1-2即时思考问题,系统自动判题反馈。
三是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学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授课教师通过E-mail及学员学习反馈信息监督或参与线上、线下的学习研讨活动。学员在线上或线下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主题互助研讨,并完成规定作业。
四是以测促学,自主考核。课程中会穿插1-2即时小测验,完成后才能继续进一步学习,课后教师会要求完成阅读和作业,并规定在线提交作业的截止日期。这些测试都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参考资料,并要积极参与讨论才能完成,有些课程通常还会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每周还有固定的教师提醒邮件和不固定的问题答复邮件。这些都给予了学生学习压力,保证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在我国,大家习惯于“职业教育”这个提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包含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目前,MOOCs在高等院校发展迅猛,如果要实现姜大源研究员所提出的将职业教育学建设成与普通教育学“平起平坐”的一级学科,那我们就不能照抄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将MOOCs与职业教育的特征相结合,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而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
1.强调实践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中有实验、实习、实训等;推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教学中有理实一体化、项目化、任务化等教学模式;对学生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自始至终都强调实践性。
2.教学内容不同
职业教育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也使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明显区别于传统教育。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要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联系,突出技术的工艺性、强调工艺流程规范性。在教学内容中对原理知识讲授较少,学生只需对基本的结构、原理进行了解,但需强化对技术难点掌握,强调技能熟练程度,教学中需要更强的直观感受和实践操作训练。另外一方面因各校设备不同,导致教学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PLC(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就有西门子PLC、三菱PLC、欧姆龙PLC等不同设备,这也决定了职教的教材很难具备通用性。
3.学情不同
当前由于我国招生分批次录取制度和人们传统轻视技能技术工种思维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传统教育“淘汰”下来的,他们在很多方面与普高学生不一样。他们大多都不太适合传统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喜爱理论课程,喜欢动手实践;喜欢看课,看视频、动画,不喜欢听说教课;喜欢实力竞争,不喜欢分数竞争;想学,但不知道怎么学、不会学习;对于专业有些兴趣,但缺乏毅力恒心;害怕问问题等,这都要求我们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MOOCs对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毫无疑问,MOOCs的兴起,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个人,无论是谁,通过一部电脑或其他上网设备、网络,就能学习和授课,而且可以与全世界的人们一起学习,通过学习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结起来,这是过去的人们难以想象的[3]。在线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个性化学习,而且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应该抓住这次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有所作为。
1.把教育信息化纳入职业院校发展战略中
当前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发展如火如荼,职业院校应当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到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之中。教育信息化不仅推动教育公平,也实践着孔子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职业院校应将继续教育、行业入职培训、升学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学分互认、学生自由选课、自主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不仅仅是教与学的问题,它涉及到职业学校管理与学分认证等一系列问题。
2.引导教师精细化设计制作使用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学情的不同,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采用视频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怎么强调Video的价值都不过分,实践性视频有利学生直观感受和模仿学习,碎片化的视频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可以成为教学资源采集的有效工具,教会教师拍摄视频、简单剪辑、录音等技术,让教师学会在视频中增加字幕,或者在视频中用手写板在PPT上加批注等方式,采集制作资源为教学所用。同时也要引导教师将前期推出的国家共建共享教育资源、行业企业培训视频、工艺流程规范等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借助这些开放教育资源,深化课堂教学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政策制定和榜样示范,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高在线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之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精心科学的组织课程设计,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之中。研究表明,人在网上的注意力在5分钟之内,微课程一般时长在5-15分钟[4]。精细化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要符合教育心理学理念、充分考虑视频的规范性和可模仿性,还要体现课程中教师的激情,注重教学中情感的流露。通过精心准备的小测试,让学生简单明了掌握重点难点。
3.帮助学生掌握掌握在线参与式学习方法
由于职业院校国家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发展,加之教育部以前推进的“精品课程”建设等,学生在线教育的机会的确已经摆在了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面前。但是,这种可能性要真正地变成现实,尤其是大面积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很多教师、家长对在线学习抱有很大的偏见,其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学生学会上网、会沉迷网络游戏,教师难以管控学生在线是学习还是娱乐。
如何强制职校学生坐下来学习, 如何并将他们培育、提升为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创造性学习者、高效学习者,这是解决在线教育成功的关键。通过教育引导和精心设计课程的吸引,强化学籍学分管理制度,采用教学平台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提醒,题库的随机考核等方式,逐步让学生能具备自我约束和调节多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在线协作的能力、顽强地毅力和吃苦精神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4.多方合作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职业教育实质就是“面向职场需求”的专业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体现地方经济特色。职业教育所对应的专业教育在生源、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过程、师资、教学资源诸方面有所不同。内容的多样性、规范性、新颖性,导致做好数字资源的工作量庞大,而职业院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量已经不堪重负,只有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多快好省的建设好在线教育。职业院校只有通过加强院校合作、行业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将最新的行业、企业培训视频引入职业教育,才能达到多快好省的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5.实施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标准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数字教育资源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教师做的资源就像一粒沙子放进一堆沙子中,找不到、用不上。为便于课件检索和管理,需对每个知识点做元数据信息描述,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采用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制作标准。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标准很多,其中SCORM已成为实践上广为应用的网络教育标准[5]。Scorm是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对象参照模型)的缩写,是由美国的教学管理系统全球化学习联盟(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标准。由于其大量参考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远程教育相关规范,使得其符合远程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其遵守了计算机行业相关的标准,得以在技术上保障其实现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秀珍(1977-),女,内蒙古包头人,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车辆系,讲师。(内蒙包头01404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50-01
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日益提上日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职业人才尤其是高技能职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地方经济、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新时期下,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每一位高职教育者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开创新的教育模式,进行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因此,针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力而有效?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
新时期下,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完全胜任社会生产实际任务,无法保证社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亟待进行,然而在职教课改初期,我国多数高职教育课程的现状基本上是学科系统化课程的简化或压缩,这种课程模式可以向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所学内容与职业实践是间接的,或脱节的,这种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极大的偏差。因此,必须进行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关键要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由此可见,高职课改并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一个全新的、成功的高职课改,需要走下高高的理论讲台,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企业实践当中去,进行充分的考察调研,研究新时期下社会生产中真正需要什么规格的高职技能人才。以轨道行业为例,在新时期下,高速动车在国内快速蓬勃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作为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怎样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这个新型领域培养优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没有实例可照搬,我们就必须走下讲台、走出校园,深入到高速动车的生产实践领域中去,考察调研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现归纳如下。
(1)产生的新岗位:动车组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等。
(2)岗位的工作任务:检修、运用维护、管理等。
(3)岗位的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岗位的能力要求:具有动车组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
(5)岗位的知识要求:具有动车组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6)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动车组地勤机械师。
然后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实践专家访谈,构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和提炼形成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这种课程模式来源于生产实践,强调了社会需求和职业需要,因此这种课程模式培养的高职人才必然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极大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强调职业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长期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强调理论,忽略实践,完全违背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因此全新的高职课程改革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强调学生掌握该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该技术的能力,它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累积,以及综合应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素养。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标准完全来自于生产实践、服务于生产实践,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与社会生产实践相匹配?这就需要通过就业的导向作用,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形成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不再是让学生孤立、缺乏联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的系统化知识和综合任务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优质的课程体系是高职课改的根本,然而如何有效实施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这才是高职课改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施教的过程采用传统的“粉笔”教育显然远远不能达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这就意味着高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授课模式的变革。社会对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具有专业从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还要践行实践,由此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职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施教的过程中,在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的教授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典型任务作为驱动,寓理论知识于实践当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灌输和抽象的理解,而是通过“做”这一行动把“学”的痕迹留下来,作为评价“教”的实际效果。打个比方:教学生切苹果,要求:均分为二等分、三等分、五等分,以此类推,教授方法:第一,选择工具,第二,对苹果进行理论等分计算,第三,就是动手切苹果。传统的授课往往侧重于前两条理论的教授,对于第三条的实践环节基本就简化或省略掉了,这样的授课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显然存在严重不足,全新的高职授课模式是在前两条的基础上,更强调第三个环节,往往第三个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怎么选工具、怎么拿刀、怎么切?授课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硬件环境,而且配备完善的评价指导体系,通过“做”来践行“学”,通过“做”的痕迹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这一教学指挥棒具体而实际,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试卷的分数“纸上谈兵”,显得空洞而脱离实际。因此,“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是践行高职课改的一项有力保证。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就在于它更强调“职业”性,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控好每所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无端浪费,而且能有效推进每所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然而每所高职院校怎样来践行它的“职业特色”?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就以铁路高职院校为例,它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更突出轨道行业特色,比如:机车车辆专业、铁道运输专业、铁道工程专业等行业特色类专业,相对于通用类专业,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政策性倾斜,真正体现出“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突出行业特色,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为推动地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当前形势下,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高职课改也如火如荼在各个高职院校开展起来。然而,课改的同时,每一位高职教育者应该思索:怎样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怎样践行得更有力而有效?高职课改怎样突出“职业特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线施教者,今天我们的思考,必将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的积极要素。
参考文献:
[1]薛伟,林彩芬,等.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3
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更重要的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的一种教育类型。现在人们常把高职教育的特点归结为“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或者“不是以学科为导向”等等,但其说服力是有限的,因为你很难证明普通高等教育不为地方服务,或不按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很多按学科设置的专业也对应于职业岗位群)、不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不相结合,或者只破了学科导向,而没有树立新的“导向”,等等。因此在理论上澄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和研究内容以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是“职业技术”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高等职教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名称上是相同或近似的,如电子技术等,但事实上,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普通高校,专业名称常表示高校的研究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名称则更多地表示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
在普通高等教育(以工程教育为例,但可迁移到农学等其他学科)中,专业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工程学科,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导向,具有较浓厚的技术决定论(autonomoustech-nology)色彩。专业课内容是工程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反映了工程师和工程科学家的职业实践。
而高职教育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因此,高职的专业教学应当更加注意劳动和职业的关系,更加考虑劳动组织方式及其变化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更加注意克服工程学科教育的局限性(如理论上的电气技术并不代表实际应用中的电气技术)。
在教学和研究内容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职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区别。笔者曾就“职业(性)技术”的定义,它与“非职业(性)技术”,即工程技术的区别及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等发表过一系列看法①。简单来说,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技术的内涵是不同的,典型的例子如汽车技术,就包括与职业行为联系较少的发动机技术、传动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以及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技术等。
工程技术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职业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②,它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上讲,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操作体系,它与它所存在的职业劳动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教育培训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技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技术的发展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的现实性(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典型证据就是80年代以来由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和CIMS技术等引发的产业革命,就是信息技术、以小组作业为基本特征的后福特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晶。
因此,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高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是否遵循技术决定论的原则,即:是技术人员的职业劳动,还是自然科学技术决定教学内容?当然,由于职业劳动是一种由自然规律控制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但它直接反映的却是技术和劳动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二、“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劳动过程系统化
现代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遵循劳动过程系统性原则,而不是学科系统性原则。这里首先是一个行为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即完整的行为方式,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职业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过程总是按照所谓“完整的实践”模式进行的,它可划分为获取资料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行动决策、实施工作计划、控制保证质量和评价工作成就等六个步骤,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买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即“职业技术”,应当是完整的职业行为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强调打破学科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建立与劳动过程的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过程的系统化,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程序,如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完成工作任务—检验工作结果并改正错误—评价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记录—反馈等进行编排。职业技术是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三、“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内容的“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可从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表现形式和认识方法等方面加以区别。
(一)研究对象
“职业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由人类建立的技术体系,如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纯粹的自然体系,即利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来使用自然资源、生产制造人工材料以及利用自然力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
研究和学习“职业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有关设计、操作和评价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等)的知识,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方法功能;而研究和学习工程技术的目的是获得有关物质和自然界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工程技术的主要功能是解释功能。
(三)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职业技术”的研究成果常常是由科学规律推导出的工艺和操作方法,是规范性的职业行为,多以操作标准和工作计划的形式出现;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则表现为描述和解释自然界现象、物质和规律的概念、定律和理论等。
(四)认识方法
工程技术的研究和认识方法是独立的。按照科学学的原则,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之所以成为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有其独立的认识方法和方法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反映”为导向的,即选择研究方法的基础是为了反映客观的事实和规律。因此,工程技术反映的是一种“原因—结果”的关系。
作为职业技术学研究对象的职业劳动过程,不但是一个技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因此,单独的社会学、教育学和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与职业技术的综合性质一样,职业技术的研究方法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值得指出的是,7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劳动分析(studiesofwork)”研究,将准确描述劳动过程、确定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确定标准劳动过程模式与实际劳动过程的差异作为研究对象,为职业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重要方法。
由于劳动分析未能将劳动经验和“劳动过程知识”界入其研究范围,而过分强调被动的适应,带有过强的技术决定论色彩,因此对职业技术研究方法的贡献也只是基础性的。
“职业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即发展职业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职业技术”反映的是一种“目标—手段”的关系。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明确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和科研内容上的区别,是举办各种层次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同济大学职教学院的多位博士生已经在他们各自的技术领域(如机械、电气和土建等)中对职业技术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点。
注释: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高芳(1971-),女,河南台前县人,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农村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124004502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12-02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预备就业的人员进行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农村吸收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农村青少年的职业准备教育、又包括农村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岗位技术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的教育,是层次多重、内容丰富的教育。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成了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如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中理解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迫切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在此背景之下,农村职业教育以其基础特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因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目标,无一离得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的目标,生产发展就成为第一要务,要获得农村生产发展,核心因素是农民,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同时,人作为劳动者的行为规范、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等,都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农村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依然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乡风的文明建设,都要以农民素质的提升、观念的改变为基础,而这些都离不了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迫切要求。
二、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寻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性支撑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来的。他对“人力资本”概念作了如下描述:“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就叫人力资本”。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迁移与流动资本。人力资本和其他非人力资本一样,都是一种生产要素,都是促进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而将所有在人身上所进行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投资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重视和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动力之源,进而强调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政策上的核心主张就是必须加强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口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由此看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具体说来,人力资本理论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贡献表现在:强调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利益的提高;强调了必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成是一种资本,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其价值,因此大众性应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它排斥传统的精英教育,而是强调农村职业教育的“人人成功”的目标。
三、从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借鉴和启迪
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连年的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当时农村的状况可以说是破败不堪。因此,农村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陶行知首当其冲,身体力行投入到乡村教育中,他认为乡村教育在于“培养农人和农人的小孩子,把乡村创造成一个合理的人间”,乡村教育要让“荒山成林,叫瘠地长出五谷”;晏阳初也一向认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一切问题解决都取决于农村。他认为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唯有从平民教育入手,特别是把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广大贫苦农民的教育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国家的基础;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人类谋求生存和改革社会的根本手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赖以维系的根基。对于农民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必须从治穷开始,由职业教育入手,使农民致富;梁漱溟认为中国原本就是一个农业社会,改造中国社会,只能靠“理性”,通过“乡治”即乡村建设的途径来实现。他所谓的乡村建设,是以乡村教育为中心,谋求乡村之自治与乡村社会之发达,完成民族之自学和乡村之文明。
这些现代教育家们正确地认识到,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真正发展,难以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农村的建设不是单项的、孤立的,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的工程中,教育既是工具或手段,也是一个过程。这些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照,对于推进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的态度,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紧迫而关键的问题来对待;其次,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要多形式,多规模,多层次,多渠道,机动灵活,办出特色,拿出先贤们胆略和勇气,探索和创造适合当今中国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
四、从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挖掘中端正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切需要大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要求农民具有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这些都对农民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普通教育无法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将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在增进农民知识、品德和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农民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才能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到农村各项建设中来。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缺乏,外出劳务人员人都集中于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相比不仅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同时职业岗位也缺乏稳定,难以实现深层次的转移。因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就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体现。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在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了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而且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并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四,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进行先进思想的灌输与教育,将城市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讲科学,讲文明,指导他们懂技术、懂经营,组织农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从而革新他们的落后观念,改变农民的各种陈规陋习,这些都将有利于谐社会环境的打造。
五、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中寻找发展的着力点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办学定位有偏差、专业设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将是获得农村职业教育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举措。在办学定位的问题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过分注重升学,偏离了培养具有特定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宗旨。因此,应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短期职业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服务;在专业设置的问题上,由于政府部门对学校专业设置统筹不力,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陈旧,内涵狭隘,交叉重复,缺乏地方特色和农村职业教育个性。由此应注重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和实际需求,围绕当地农业及其他支柱产业开设合适专业,还要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适用性。针对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积极建构“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拓宽投资渠道,从而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活力。鉴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情况,应尽快改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待遇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差距较大的局面,吸引人才,同时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学习深造,并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滁州跨越发展;职业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建设滁州职业教育大市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7月6日
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全面地发展,为了促进中部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规划,加快滁州的跨越发展,使滁州成为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承接产业转移第一站和首选地呢?
加快滁州的跨越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滁州人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经济适用性人才,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
之所以这样认为,这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是“保底教育”,是涉及到占人口总数50%的弱势群体的福祉教育,是多数人的基本劳动技能的教育,也可以说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文化和科技素质的教育。从国家发展的战略上来说,职业教育工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从全国用工的实际情况来说,目前几乎全国所有大中城市都存在缺乏技术工人的问题,熟练技工、中高级技师的需求缺口非常大。就河南郑州来说,据了解,郑州市目前约有技能人才17万多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5万人左右。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后几年各类中级、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将逐年增加。滁州的用工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滁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近80%,有340多万人。乡村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资源的80%左右。滁州市2004年总人口文盲率为14.27%,大专及以上只占总人口的3.30%,高中和中专占总人口的8.10%,初中占总人口的35.40%,小学占总人口的15.20%。农民整体素质的低下制约着滁州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全面提高滁州人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那么,如何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呢?应当根据滁州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决策,下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借鉴。
第一,根据滁州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蓝图和目标。滁州地处南京西北,从经济发展层面上可以划归南京都市圈。所谓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中心,以周边江苏省的镇江市、扬州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和滁州市为辐射区的六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跨越长三角经济圈和皖江经济圈的一个亚区域经济圈。由于这些周边城市与南京的距离在50~80公里之间,理论车时在l小时左右,所以又称为l小时都市圈。无论从土地资源还是从人口资源方面来说,滁州市在劳动力资源和农业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数量优势和比较优势。对于滁州市来说,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就可以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极的辐射效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不断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滁州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工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非金属矿物质的精加工和供给基地,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现既定的经济工业化、生活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小康和谐社会目标。要想真正有效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职业教育大市和职业教育强市。因此,滁州市委、市政府要高点定位、科学编制职业教育规划。市委、市政府要重视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大教育”格局。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正确处理教育工作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与滁州经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课堂化教育,辅之以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助教育等基础性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应时展需要和新形势下创办特色技能工作需要的教育模式。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88-03
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职业教育均衡是指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规模、结构和效益满足人力资源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并在两个需求之间保持平衡的状态。这里主要对湖北省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使黄冈市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以促进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一、黄冈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近几年来,黄冈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行业配套、专业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并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办学格局,构建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44所,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3所,省级示范学校3所,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有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现已形成以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数控、模具、汽车维修、营销、幼师、护理等专业为支柱的“名专业”。校园面积3187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1.5亿元。2009年黄冈中职招生4.73万人,在校生12.4万人,年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居湖北省之首。
黄冈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更多机会,为社会经济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由于教育意识和观念局限,社会大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失调
黄冈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但社会上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情况普遍存在。以培养劳动者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轻视,加上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为众多家长、莘莘学子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在黄冈农村,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许多家长在其子女读完初中后,要么不惜重金让孩子去读普通高中,要么让孩子走上社会打工、务农、经商,真正支持孩子读职业中学的家长较少,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职业教育发展壮大难。黄冈师院一个研究小组在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孩子初中毕业后家长最大的愿望,92%的家长选填的是升学。2007年3月该小组对黄冈市蕲春县两所乡镇普通中学的251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回答上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68.4%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升学;而在回答“你是否愿意上职业高中”问题时,选择愿意的为37人,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4.7%,直接表明自己感觉上职业高中不光彩的18人,选填“其他”项的有108人,显然,在这108人中间仍然还会有一些人是因为观念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事实上,有些家长送孩子到职业学校上学,也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就业,仍然只是为了对口升学。
按合理的比例结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生源比例应为1:1或接近这个比例。但黄冈市目前的状况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在黄冈市,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黄冈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各类职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没有取得足够的份额。黄冈目前的教育模式,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是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教育。职业教育无论从规模、数量、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不能与普通教育相比。黄冈的职业教育目前在黄冈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是黄冈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
(二)职业教育资源投入跟不上规模扩张的要求,办学条件差
随着黄冈市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要求有相应的资源投入作为保证,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材料损耗大,对实习实训要求高,人均教育费用一般要比普通教育高很多,这样就要求国家、地方有更大的经费投入强度,否则,学生技能的培养就成为空谈。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黄冈发展的关键因素,黄冈市职业教育尤其如此。现在教育投入首先要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而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农村育经费缺口扩大,有些县市职业教育经费几乎没有,改善学校条件、更新教学设施困难重重。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为3122.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3个地区,其中安徽、湖北低于2000元,湖北最低,仅为1583.57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只有上海的17.8%。黄冈又是湖北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长期低于湖北平均水平。目前,黄冈市各职业学校实训实习仪器不能满足教学所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为了应付竞争,扩大招生,职业学较学费标准不升反降,又削弱了学校本身的“造血”功能,因此,黄冈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不到提升。
(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
师资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学校生源、待遇难以保证,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有些县市普职招生比例接近1:1,但职业学校的教师编制并没有随之增加。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政策,职业学校师资大多数是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经历,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不能流动,导致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缺乏。有些学校新开一个专业,学生招来了,教师却迟迟不能到位。
实践环节教学不突出。突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大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但由于设备、师资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造成职业学校教学“书本上种田,黑板上开拖拉机”的现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职业教育也由此丧失魅力。
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单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长学制,轻短学制。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一些职业学校不能
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二、解决黄冈市职业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界老前辈、蒋梦麟等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教育,职教不仅是让人学会一项技能,还要培养健康的体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职业道德。一个社会要实现良好发展,职教、普教都很重要,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职教更显后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转型期,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怎样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再引导他们致富,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三大理由:第一,职业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第二,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第三,职业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很有潜力。黄冈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推动全民创业”的大教育观念,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切实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一要坚决克服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观念,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要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抢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三要面向社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加大对《职业教育法》、《湖北省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营造良好氛围,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争取社会各界对职教的支持,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
(二)加快资源整合,稳步推进职教园区建设
黄冈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布局不合理,学校数量过多、规模太小,成本过高、效率太低,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黄冈职教这一现状,引起了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3月,黄冈市委、市政府召开常委会一致通过了整合市区职教资源,建设黄冈职教园区的决议。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已纳入湖北省、教育部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职业教育“319工程”项目,这为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和职教改革先行先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按照---黄冈市政府加强中职学校资源整合的要求,市教育系统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契机,全力做好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建设工作,制定《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黄冈市职教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目前黄冈职教园区和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前期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从县市区来讲,重点是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理工中专)。要进一步整合县域内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资源,统筹县域内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项目和资金。要坚持中高职并举,着力构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城镇职业培训和农村化技术教育机构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地方“大职教”,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落实黄冈市“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建设项目,扎实做好国家和省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争取1―2所学校争创国家级示范学校,力争2―3所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2个专业实训基地列入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争取财政投入,争取政策扶持,争取社会资本,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提升职教整体实力。
各职业院校要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不断加强实习训练场所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要建成数量较多的省级以上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建设项目引导方式,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类专业倾斜。
(四)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师素质偏低,实践能力不强的局面。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黄冈市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由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共同规划,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学校的示范作用,利用其资源优势,建立开放性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以“双师型”教师培训为重点,兼顾学历提高培训、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培训,完成专业课教师全员轮训。重视和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类专业教师培养,培养一批重点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力争全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5%,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2.要以课程改革为关键,突出技能为核心,校企结合为保障,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职业学校教什么、学什么,以及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状况;努力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等与经济科技发展结合不紧的现状。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使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实际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加强文化基础和素质教育;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对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德等课程重新构建。
3.以技能大赛和抽考为抓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培训带生产,生产促培训”的办学模式,形成“产、学、研三结合,学、练、做一条龙”的教学与实训模式;将课堂延伸到市场,送教到企业、到社区。
(五)继续加强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打造黄冈职教品牌
黄冈市要继续加强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品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打造一批具有黄冈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品牌。各县市各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进入全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重点培植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加大品牌专业建设,力争2―3个专业进入省级品牌专业行列,3―5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努力打造黄冈职教“名校、名专业、名校长”的“三名”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凯,袁小朋.发展职业教育引导教育分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