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范文1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阶段作为人生重要的转折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独立面临着学业困惑,交友恋爱的困惑,就业择业的困惑等等。随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个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机体健康、心理却严重亚健康的特殊群体。一项对全国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心理病症和精神分裂之类的精神疾病成为其休学、退学和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任务、性质与大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在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中,起到了有效的化解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使得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开始严重失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保障途径
(一)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的培训。高校应加大投入经费,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提出了对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对此,笔者在了解陕西省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的基础上,简要提出高校在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知识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高校应对辅导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培训。其次,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中,也应针对辅导员的层次进行分化培训。对于新上岗辅导员和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进行区分对待。最后,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应注重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如运用案例研讨分析、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等培训形式,加强培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合理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虽然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其工作环境与现状决定了这个群体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所占据。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的辅助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讲授、心理健康专题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但是高校要求他们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开展心理调查和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为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会促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渠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教授在《登天的感觉》一书中提到,哈佛大学的学生咨询热线已经相对成熟,他们主要针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提供服务,如对情感冲突、学习困难、家庭矛盾、同学不和、考试焦虑等问题的咨询,也包括对特殊心理问题的咨询,如对厌食症、贪食症、自杀预防的认识等问题的咨询。他提到,学生的相互咨询,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专业咨询人员的不足,也可使学生之间更加容易产生同感共鸣。当然成立学生咨询热线的学生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专家的定期指导。结合我国高校基本情况,高校辅导员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这样的学生群体出现,定期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更快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深入的开展工作,为更好的协助心理咨询专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三、结语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范文2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员;素质要求;专业督导
顾名思义,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与学生处于同一辈份,经过一定培训和督导后,能为学生提供一定心理帮助、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准专业或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志愿者。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别于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开展工作、活动及其他心理辅导工作时发挥协助和心理支持及信息沟通的作用。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所掌握知识有限,为此他们开展工作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且要经过严格选拔、培训、督导及后续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院系辅导员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触角,是协助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助手,也是发现班级、寝室问题的气象员。
一、“作用决定开展工作的必要性”――朋辈心理辅导员重要性认识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学生是同龄人,在日常学习、生活、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中方便快捷顺利,它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简便高效模式之一。
第二,校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能够营造一种互助友爱的校园氛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同学容易互相理解沟通,普通的同学因为得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也会帮助别人。
第三,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自同学,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能把专业心理辅导的触角延伸到学生心理危机的最前沿,弥补了传统心理辅导“被动等待”“干预第一”等原则的不足,是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二、“素质决定工作质量”――朋辈心理辅导员基本素质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虽然是“半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但对其素质要求是不能放松的。
(一)“PC”精神――“五心”精神即爱心、耐心、细心、诚心、虚心
爱心,爱人爱己之心。对需要帮助的同学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耐心,耐心地倾听与关注。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心灵长期陪伴的思想准备。诚心,真诚对待需要帮助的同学。不摆架子、不讲空话、不以权威自居、不做无保证的承诺,以真实的自己示人。细心,任何细微的环节都是需要了解的,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提供帮助。虚心,充分尊重接纳别人,不以个人好恶、是非标准做判断和决定。
(二)良好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具备如热情、良好团队意识、自信、乐观、灵活等心理品质,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更关系到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中要注重心理品质的挖掘和培养。
(三)工作原则及伦理守则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和伦理标准不仅可以保证不同方的权益,同时也可以使工作顺利开展。工作原则有:辅导与预防相结合原则、转介原则、遇到重大或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原则等;伦理原则有:保密、避免建立双重或多重关系等。
(四)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
作为半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掌握相关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其中心理咨询的谈话、倾听、沟通、语言、反应等技术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及处理方法、心理危机的识别等要重点理解。
(五)自我成长的意识
朋辈心理辅导员首先是一名学生,自然也会遇到问题,也需要关注和帮助。所以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要有不断成长,自我完善意识,这样才能“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三、选拔、培训、指导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前期可以通过海报、报纸、校园广播电台、讲座、校园招募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工作的基点。同时,学院的选拔、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后续培训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一套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指导三位一体的培养工作模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标准
1.心理健康,乐于助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2.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热爱并自愿承担此项工作,能保守保密原则。
3.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
4.情绪乐观稳定,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5.能够协助辅导员开展学院、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6.能够协调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1.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关心同学,对有心理困惑的同学积极热情地提供关怀和帮助。
3.处理同学纠纷,为同学良好习惯的养成发挥带头作用。
4.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并将重大应激事件、行为异常同学的情况上报学院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引导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接受心理咨询。
5.协助辅导员做好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6.主动学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各级心理培训,掌握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识别、干预的有关常识。
(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及培训流程
1.新生心理普查及回访完成后,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采取辅导员推荐或班级民主选举或自愿报名等方式确定每班1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填写《朋辈心理辅导员信息统计表》上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需在大一下学期选修《朋辈心理辅导》课程,共计2学分,36课时。
3.新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着自愿的原则,选拔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担任中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协助中心做好日常接待工作。
4.辅导员要做好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管理,使其在学院心理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
5.为了进一步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成长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团体技能、团体沙盘、小组成长等。
(四)朋辈心理辅导员必要的“个人和工作指导”预防心理枯竭
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也会出现职业枯竭,作为“准专业”人士偶尔出现职业压力、工作瓶颈心理枯竭甚至出现职业枯竭也是自然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成长,预防心理枯竭和职业枯竭持续的工作指导和专业督导十分必要。
专业督导是指:由督导人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个人成长、工作业务及实践操作上的指导与监督,对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等给予及时的、具体的、恰当的帮助与指导,以不断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操作。
朋辈心理督导有多种形式,以专业老师督导、有经验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团体督导及自我督导为主。
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获得专业本领,更要加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关注自我成长,健全人格,获得更多的助人资源,同时要积极发挥骨干力量,成为同学身边的心理保健员;努力在校园中建立一种互相帮助、体现人文关怀的良好文化氛围,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范文3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对策
随着近几年高校人数的快速增长,辅导员工作内涵的扩大,使得高校辅导员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家庭事业的协调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成长。本文以大理学院的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更好的维护和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
选择大理学院在岗35名政治辅导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发出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其中男被试7名,占总人数的24%,女被试22名,占总人数的76%。年龄在20-30岁(包括30岁)的辅导员23人,占总人数的79%,31-40岁(包括40岁)的辅导员6人,占总人数的21%。
二、调查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1、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这里我们选择3分为问题分界点,高于3分作为检出标准,最后得出结果如下: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研究我校辅导员队伍的症状因子检出率最高达到7.41%,总体症状检出率为3.7%;检出最高的因子是抑郁,为7.41%,强迫症、敌对、恐怖、偏执各因子均达到3.7%。与以往研究相比,我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不高。
2、心理健康因子的性别差异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辅导员与男性辅导员相比,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因子有较显著性的差异。女性辅导员除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低于男性辅导员,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女性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少于男性辅导员。
3、样本与中国常模各因子的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研究调查的29位辅导员SCL-90总分、阳性症状及各因子都高于常模,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精神病性达到比较显著的差异。与同类研究比较,本研究的精神病因子得分相对较高。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通过对大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初步分析出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问卷显示,就工作任务的繁重程度上来看,63%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任务非常繁重,30%认为工作任务繁重。辅导员工作中的突发性和应急性等因素必然会引起辅导员的疲倦厌烦情绪,导致心理疲劳。
2、辅导员职业定位问题。
调查问卷显示,就是否愿意转到其他教师岗位的问题,81%的辅导员选择愿意转岗。
3、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是担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调查显示,67%的辅导员希望设置专门的行政职级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系列。4、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问卷显示,78%的辅导员选择了心理学培训来减轻心理压力与焦虑感。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我校辅导员的心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就改善我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的对策:
1、辅导员自身要注重个人素质修养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辅导员自身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掌握心理保健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学会自我放松,合理调节情绪。
2、学校要为辅导员提供更多进修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范文4
摘要:新媒体的深度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此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有效运作也受到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及运作模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朋辈辅导;队伍建设;运作模式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俨然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1]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广泛的群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身心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特别是朋辈心理辅导也随之受到影响。
所谓朋辈心理辅导就是由经过一定短期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这种辅导也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2-3]受助者和辅导员多为年龄相当的同学或者朋友。高校朋辈辅导员本身就是学生,是学校里最贴近同学生活的群体。相似的思维方式、生活状态和成长经历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发挥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并且非常有效的辅导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大学生心理与生活发生着急剧变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高校需要重新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促使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朋辈心理辅导队伍运作模式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多分属于学生工作体系,采取专兼结合的工作体制。通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类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供心理咨询等工作。除了专业咨询外,高校还会结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让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在招聘辅导员时也会适当招募心理学专业人才,形成学校与院系两级的辅导体系。这两者对大学生提供的心理辅导难免呈现上下关系。而呈现平行关系的心理辅导工作则需要大学生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的招募通常以个人兴趣为主,再通过培训使其具有应付简单心理问题的能力,并作为最贴近学生的群体发挥简单心理辅导、心理隐患观察、与专业心理辅导员联络等作用。此外,多数高校在学生入学后,还会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处于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也在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网络常态化的队伍及运作模式。新媒体下最显著的现象就是网络平台膨胀。网络平台的信息传递具有快捷、大众、隐匿等特点,其在朋辈心理辅导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个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有自己专门的网站,发挥宣传、咨询、预约、心理测试等功能,并且把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平台和心理辅导结合,QQ、微信、微博等都已作为心理辅导的载体平台。这类平台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避免时间与空间限制,还能避免学生对心理辅导的矛盾心理。对于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难免存在保守心理,害怕自己的事被别人知道。而传统面对面的辅导模式恰恰是学生的顾虑所在。网络的隐匿性正好消除了这种顾虑。此外,网络还能有助于构建学生心理档案、人员培训等。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已在朋辈心理辅导的多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作体制不健全,专业力量和培训指导缺乏。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缺乏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员流失严重。[4]专兼结合的工作体制虽然能保障心理辅导队伍的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能较全面地宣传心理健康和提供简单心理服务,但一遇到重大心理事件,仍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体系中只有极少数老师能进行专职心理辅导。一所高校甚至只有一个两个,即使是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往往也还承担着其他行政工作,且管理上也未做到绝对的直属关系,难免有所疏忽。而对于学生辅导员来说,如何保证其辅导业务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难题。所以,专业人才和培训指导的缺乏使得心理辅导工作的师生配比上存在很大压力,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队伍运行中的一大难题。
第二,资金、技术等多元条件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支持。心理健康工作常隶属于学生工作体系,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工作经费,就目前高校整体的资金配比来看难以全方面补给需求。如今,运用新媒体技术支持辅导工作的开展也已成为常态。运用新媒体不仅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扶持。所以,如何有效地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是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
第三,“辅导员”意识与监督考核制度欠缺。朋辈辅导员多以个人兴趣为主,自愿报名,再经过培训、考核后产生。朋辈辅导工作需要较强的主动性与自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辅导员”尤其是高年级朋辈辅导员容易出现懈怠情况,而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往往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因此极易出现朋辈辅导队伍涣散等问题。
第四,新媒体运用空间有待提高。笔者访问了众多高校的心理健康专题网站,也通过关注各高校的微博、微信等平台了解高校心理工作运用网络技术的情况。各高校的心理健康专题网站基本由机构简介、通知公告、时事资讯、相关链接等几部分组成,其他微信、QQ等平台的功能也在逐步开发。可见新媒体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尤其在宣传方面做到了快捷化、公众化,而且信息面也更加广泛。但新媒体的运用更多的还停留在表面,在心理辅导中的实际作用还有待提升,比如很多网站的内容丰富,却没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特性。
三、新媒体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组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新媒体技术运用等培训,建立较为系统、专业的培训体系。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既能提供服务,又能准确定位,确保自身不被受助者的情绪影响。既要求能很好地共情,但又不能移情,要尽量避免和受助人有工作以外的牵连。[2]对非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问题识别、辅导能力,并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保持密切沟通。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外,人员选拔也十分重要。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科学的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5]辅导人员要充分尊重他人隐私,约束自己,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掌握和有效反馈受助者信息,发挥辅导作用。
第二,建立选拔、资格认定、监督及奖励制度。朋辈辅导员的选拔通常建立在个人兴趣之上,同时结合资格认定和考核。在成为正式“辅导员”前,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必不可少。培训之后也要采取适当的资格考核措施,比如,基础心理知识考试、现场咨询检验等。即使是正式的“辅导员”,也要制定后续培训与阶段性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除了资格考核与监督制度,还应当制定适当的奖励制度,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性。
第三,准确定位,加大扶持力度。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及运作需要获得学校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资金,加强心理辅导队伍培训进修力度等。学校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增加人力、物力、技术等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和有效运作。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新媒体平台体系。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可以利用新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服务,建立网络化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提高辅导质量。当然,光是建立平台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互动,学会利用这类资源。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受到传统思维束缚,所以这种互动性的增强取决于学生对于心理辅导的意识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朋辈辅导员要通过网络新媒体转变学生观念,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意识。
第五,多方协作配合,善用社会资源[6]。无论是从专业团队建设的角度,还是从运行经费的角度来看,有效利用社会优势资源都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校外专业人士参与辅导工作不仅能有效缓解辅导压力,还能促进交流,利于朋辈辅导员提升专业技能。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应用更加普遍的大背景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与运作模式也逐渐向多层次、多平台、全覆盖的模式转变。整体而言,尽管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及其运作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朋辈心理辅导拥有传统辅导所不具有的优势。随着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和运作模式的不断改进,一定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4(7):71-89.
[2]杨思帆“.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3]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3(9):65-68.
[4]张喜川.浅析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技资讯,2010(18):216.
[5]范洪涛,葛阳阳.发挥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129-130.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而由心理健康问题所引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室友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等等。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不断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相结合也逐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需要引路人。因此高校辅导员理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和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调节学生的心理功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①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档案
辅导员在新生刚入学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验,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档案。通过此档案,辅导员可以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员应当特别关注测验得分不高的同学、贫困、孤儿、单亲学生,以便及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简而言之,在物质上的帮助的同时,辅导员要注重给大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和帮助。
(二)利用网络平台关注学生的动态
现如今,辅导员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这个优势。因为有很多学生不愿意直面老师倾诉自己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利用QQ、微博、博客等网络工具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相应的,辅导员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及时密切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这种相对“隐蔽”的平台上与学生互动、沟通,学生们可以分享老师的观点,老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作以解答。
(三)组建心理观察员
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所带的学生较多,很难全面的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辅导员在每个班级组建了心理观察员。通过对这些心理观察员的简单培训,替代辅导员的日常心理观察工作。这样既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培养了班级同学管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做到有事早汇报,及早把一些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但离实际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②可以说,专职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工作实效。而高校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职责、任务等都与大学生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视为兼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候选群体,他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有着诸多优势。
(一)时间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属于高校教师编制。但辅导员一般并不需要上课,即使要上课,也没有课时量的限制。所以辅导员的时间分配较为自由,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处理和学生相关的事务。同时,目前各大高校都要求辅导员手机24小时开机,以便及时处理学生的突发时间。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处理学生事务方面。辅导员有绝对的时间优势关注学生,及早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信息的优势
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他们的工作职责不仅包括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动态,甚至是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就业动向等等。在这种全方位对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状况、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等等都能深入了解。对于其它的专业老师来讲,辅导员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信息优势。这种无可替代的信息优势使辅导员能够比较深入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发现一些问题。
(三)角色优势
高校辅导员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双重角色,这种双重身份易于和学生接近和沟通。目前,相当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年龄与在校学生相差不大,并且学习经历、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等与学生接近,这种角色优势淡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和被管理者的身份,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很多学生乐于和辅导员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勤于向辅导员倾诉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并能接受辅导员的劝告和建议。以此同时,辅导员在与学生亲密的接触中,也能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四)功能优势
目前,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③而针对一些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在未工作前,也接受了单位组织的辅导员岗前培训,进入职业状态也相对比较容易。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四、小结
尽管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存在诸多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辅导员在兼任心理咨询师的同时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和挑战,其中角色的冲突极其明显。有学者指出,“不断泛化的学生工作内容造成了辅导员角色的不断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行为规范管理者、人生发展导航者、学生生活关心者、心理健康辅导者、学生集体领导者、专业学习指导者、就业工作规划者、思想理论研究者和党务工作者等等”。④此观点真实的反映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明确,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的状态。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去配合、协调。例如,学生处希望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奖、助、困、贷、等工作,教务处希望辅导员做好教学的辅助工作,校团委希望辅导员做好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招生就业处希望辅导员协助做好招生宣传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等等……。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辅导员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这不仅涉及到辅导员制度本身的的机制问题,也需要辅导员们加强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的总体素质,做到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注释]
①申小玲、钞秋玲.《人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参见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滕易伊娜.《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丁作研究》,第19页.
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范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频发,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探讨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主体,这一代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特殊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化信息的冲击、家庭过分保护、激烈的人才竞争等,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冲击。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不断增多,这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以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掌握和及时跟踪、反馈;同时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上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基础、最广泛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辅导员负责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接触范围最全面,涉及内容最具体,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广泛而密切的接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鉴别和早期干预,成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1]。其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例如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等,一方面可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2]。再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既可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又可跟学校、家长沟通,及时引导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借助多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3,4]。
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
离开了家长的精心呵护,大学生需要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对于这种转变的适应需要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引导和协调,但有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较缺乏[5]。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管理和协调着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内容,工作繁忙而杂乱,而且更加注重传统的党团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足。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以简单说教为主,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没有更丰富的专业处理措施,工作力度不够,工作层次较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知识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一方面他们缺乏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依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大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员并未接受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学习。尽管在他们工作之初,大部分学校安排有心理基础知识的短期岗前培训,但仅靠几天授课、几次讲座的学习很难让辅导员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辅导员在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时,大多数辅导员仅仅抱有开放、尊重、共情的态度,采取倾听、以理说服、情感教育等方式,虽然有时也能起到适当的疏导、缓解作用,但实际效果有限[1]。
(三)角色冲突
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者,又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和辅导者,二者在工作性质和工作原则上都存在冲突。作为管理者,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在工作中以比较明确的规章制度为标准,有明确的价值取向,遵循公开性的管理教育原则;作为心理辅导者时,需要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地位平等,心理辅导者需要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选择,不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遵循保密性原则。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冲突增加了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难度,也影响了其工作效果。
三、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端正态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新闻媒体时常报道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辍学、自杀、自残、他杀等极端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校园的稳定、教学秩序的维护、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密切联系。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自己工作优势,端正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态度,切实负起责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健康成长[6]。
(二)完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素质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具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素质,所以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感到工作难以推进,因此,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准备,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必然选择。辅导员可采取定期培训、业务进修和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了解、掌握教育及心理规律,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顺利、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6]。
(三)协调角色,发挥优势
尽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角色冲突,但辅导员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协调角色冲突,使二角色发挥“1+1>2”的效果。那么如何处理好两种角色的冲突呢?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对其有着天然的尊敬,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劝说等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心理工作者的沟通原则,关心学生,与之共情,能更轻易的获得学生的信任,这对进一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具备心理学专业素质的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两种角色结合起来,相互辅助,相互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在心理辅导时发挥辅导员优势,这是辅导员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基础,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1]。
(四)开拓渠道,发挥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预防,而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开拓多种渠道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整能力和适应力,积极发挥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作用。首先,辅导员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组织心理学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讲座或交流会,普及心理知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的方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次,辅导员可利用班会、例会等形式,如定期举行与心理有关的主题班会、心理沙龙活动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贴近、了解学生内心,与学生达到心灵的沟通;再次,辅导员可通过多种网络媒体工具,建立新型沟通平台,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如公开专门的邮箱、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同学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向辅导员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有助于辅导员随时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的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同时有助于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5]。
四、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力量,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赵鹏,施永红,于志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55.
[2]裴鑫,李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78-80.
[3]冯祥.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26):144.
[4]周雯.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34):163.
[5]樊瑞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的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