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范文1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state in vocational school, first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urriculum of "Computer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analyses in particular how to use the method to design a teaching procedure.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tion oriented method.

关键词: 行动导向改革;教学流程;教学设计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49-01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在我国计算机的保有量飞速发展,《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领域人才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水平较低,对常规教学有很强的抵触性,课堂学习效果差。但学生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动手和参与能力,所以我尝试改变教学观念,探讨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本人有多年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教学一线的教学经验,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研究对象,课程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前后,学生的变化、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1对行动导向的认识

行动导向源自德国,是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之一。该方法倡导“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行为的引导,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所谓行动导向教学,又有实践导向、活动导向、职业活动引导等说法,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教学环节的完整的行动过程。简而言之,即为了行动而教学,在行动中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是职业教育教学论汲取融合现代心理学思想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新思潮。

2行动导向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融合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对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课运用进行探索,其目的是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们能掌握真正的工作技能,让学生们做到学完能上岗、上岗能干活。找到更加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方法,培养社会急需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应用型人才。本人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将课程分解成为多个项目,让学生们先总体认识项目,使学什么了解自己想要学什么;本项目中能学校什么。从而使学生不盲目学习,慢慢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确实有用,逐步产生学习的兴趣。

3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地位,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扣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摆脱出来,淡出主角,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学习行动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咨询者与协调者。

项目《计算机配件选购》:

3.1 教学目的计算机硬件更新速度很快,一台计算机硬件的寿命只有3-5年,计算机硬件经常需要更新购买,让学生们掌握硬件的购买及其组装方法十分实用。

3.2 任务安排(2课时)学生们自由结组,4-6人/组,教师为每组安排选购需求,各组按教师的要求配置计算机,要求搭配合理,价格适宜,不出现假冒产品。将选购的产品以报价单的形式带回,并自己评述自己的搭配理由。

3.3 任务实施(6课时)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到电子城,向学生介绍实训地点及其时间要求,并负责学生的安全。学生根据小组的安排自行确定实践地点并完成任务。教师详细记录各小组组长的联系方式,并对各小组进行监督、指导。教师要按时带学生们返回学校,并记录此次实训过程。

3.4 小组自评(2课时)学生回来后课堂上,小组将各成员的成果汇集到一起,并进行讨论,推举出最好的一份成果作为小组最终成果。各小组依次到讲台上介绍自己的配置及其理由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询问。

3.5 教师评价(2课时)教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做总结点评。总结学生们的优点与收获,指出不足之处,并评出名次激励学生们下次做的更好。

4行动导向课程的成绩评定

中职学校有着严格的成绩体系,教学完成后,要评定每一位学生的成绩,而行动导向中多一个个项目多是学生们合作完成,于是我总结出如下评定方法:教师根据最后小组成果为每组评定总分,各组的小组长负责将总分按照贡献多少分给其组员,组员成绩之和等于教师给改组的总成绩,学生们一次次项目的成绩之和求平均即为期末成绩。

5行动导向改革感想

行动导向教学是有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的、全面的学习,教师快乐的提供咨询、帮助,亦师亦友,共同学习。教学效果取得的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与责任,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种比较适合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方法。彻底的行动导向教学是职业教育范式的一次“革命”,必将带来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德国职教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思想精髓,积极运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新成果,促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与创新发展,建立真正适切中国本土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与气派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范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范文2

关键词:中职教育 师资培训 培训体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改革中任何一种模式,都离不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他们在职教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近几年的调研表明,中职学校在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表现得大起大落后,师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大幅萎缩但而又急需增加新型教师这一两极分化的问题。原有教师人数众多但结构失衡、专业特色不突出,而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新兴型”骨干教师很少,特别缺乏高技能“双师型”骨干教师。许多面向企业开设的新专业都无人能来 “抬轿唱戏”。

为什么当前的职校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呢?笔者分析了其中缘由,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师资培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健全

由于师源单一、区域差异、分布失调,加上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外聘无名无分无人买单,从企业引进外援的思路总是无法突破困局。而用人体系、评价体系、培训体系、校企合作远未完善,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提高困难。

(2)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滞后

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定性认识不够,习惯于过去的成人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惰性思维导致敬业精神不足,改革创新意识不够,甚至自身就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导致教师职业技能低下,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对头。

(3)个人职能与定位与新时代存在着较大差距

目前职校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呈两极分化,不少教师要么是“会做不会说” 闷葫芦、要么就是在“在黑板上修机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书匠”将教师脑力劳动性质变为简单的“熟练工种”,这种定位极大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多年机械传授,生源良莠不齐,教师对自身职业严重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工作怠倦是无奈也是事实。

由此看来,数量少、人才缺、结构偏、提升难、资质待遇低、教学理念乱、工作常怠倦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八个方面。它们多方面地影响着教师队伍,最终导致整体素质不高。而如果中职学校没有一支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师资队伍,那么任何一种教改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也必将阻碍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要保障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解决数量、质量、结构和制度四方面的问题,而其中结构和制度又是重中之重。具体思路为构建以内培为重点的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措施分解如下:

(1)实施名师战略决策

名师捧名校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对于教师的培训,职校应高位对待、加大投入、及时根据教师的培训层次,制定出教师队伍梯队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长期培养计划,努力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教师分期参加国家、省市、校本研修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大力加强其技能实作能力,不断提升其社交管理能力。达到立德树人、提升存量、优选增量、加强实践、改善结构、提升层次的培养目标,保证学校教学改革后劲十足。

对于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进修,学校要在政策上大力引导、在经费上全力支持,更快更多地把各学科的拔尖人才派到高校或到企业去深造,一来广交兄弟院校朋友,吸取办学经验,二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学校办学渠道,三是积累通过了国家级证书认证的名师,充实学校师资力量、彰显学校办学实力,为学校真正锻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善教学、敢改革的教师精英队伍来。

(2)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

职校要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要充分发挥它“小实体、大网络、低成本、易开展、多功能、广覆盖、显特色、优服务、可实践、不离岗”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用见习实践、项目研究、讲座辅导、网络化学习、仿真模拟训练等开放式培训模式,开展培训活动。有关部门要通过集思广益,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具有示范性的教师培训课程方案以及相关教材,努力提高本校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3)工学交替培养实用型人才

对于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些专业可依托市郊社区,在合法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战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收集了更实际的教学素材。但这种方案受工商、城管限制,手续较繁杂。理想的解决办法是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个一年半载,但实际操作很难。尽管政府倡导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双元制,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没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又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少企业只是一边抱怨“技能型人才短缺”,一边又不愿承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因此在缺乏政府主导的情况下,现实中培养师资仍然是学校在孤军奋战。只有真正实现利益关联的校企联合办学,才能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使企业员工与职校教师实现双向技能培训成为可能。

(4)“上挂横联、内培外引”

职业学校引进人才的突出难题是,无人可进或有人难进,有人不适或适者无岗。事业身份的限制和教师必须持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事业流动.兼职教师没有专门的编制,也没有财政性的拨款,工资,福利,补贴,完全依赖学校的创收,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建议留出机动编制,便于及时补充和引进。职校还应增进校间人才互流,正确看待教师兼职现象,在确保学校能有效管理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参入社会培训,让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力紧密结合;在自身培训设施不足或专业尚未开设的情况下,让教师通过校间交流,利用外校良好的实验环境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新技能,缩短教师的培养周期。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精髓

眼界决定视界,细节决定成败。现代教育技术是抽象的,教师应重视参入课题研究与项目竞赛,在现实案例中积极验证它并从而掌握它。职校多开展外引内提交流活动,对外多引入专家讲师团,举办高水准学术讲座和论坛研讨,积极与“拉手校”开展以课会友,感受专家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获取行家里手的点拨指导,让教师在头脑风暴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内应以为课例研究为载体,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提倡组建项目攻关小组、互促双飞、共创精品;要侧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参加说课比赛、课件比赛、公开课。职校应分批分期开设本校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班,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件专家,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式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图文视频多媒体手法,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消耗为节余,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丰富教学手段、展开案例教学、沉积教学经验,达到浓缩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6)“教而不研则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满足时代需求

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流在技术层面,还要注重教育层面。职校教师的舞台,面对的不仅是课堂,还是整个社会,应采用活泼的主题辩论方式,每月进行一次学校教育难题的研讨。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驱动,各组选定题目,分正反方分小组讨论。研讨结束后,各组推荐发言人,面向全组教师,陈述讨论的结果和主要观点,进行公开辩论,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最后再以点评的形式“拢”思想,以聚焦主题、点亮价值、指向行动,并形成培训专题的系列化。活动结束前,下发小型的调查问卷,以开放式问题为主,调查教师们的感想、收获、建议和困惑,为检测培训效果和改进培训质量提供基本依据。教师拥有研究教育的最佳位置和实验机会,职校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课题,带动教师在“问题情境”提高思维高度、把“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变成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以便为本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问题提供十分重要、帮助巨大的研究。

(7)“研而不教则空”,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递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诸如搭台子、扶梯子、压担子这些伙伴式的帮助与督导措施:教师要读点教育专著,提高理论修养;搞些教学实验,培养主动改革能力。上上特色课,共品教学反思或评课文章的多元思想;组织教学竞赛活动,提高临场运用能力,撰写些对学校改革有用的教育论文,让大家学会总结与反思。光说不练空把式。职校应给教师提供半月一次的特色课、巡回课,让所学有个充分实践的讲台。职校要全力支持,要象排练节目一样,初期给教研组分配任务,负责统筹,一人主讲,集体备课,弄出精品来,中期转向个人特色发挥,讲自己最精华的东西,上自己最精彩的课,后期积累,上升为校本培训,特色课以发展式自我评价为主,不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判定优劣、评先树优的依据。教师经过多次讲课,不断提炼完善,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往往能够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师生均收获了快乐教学。

实践表明,通过多层次培育体系的建立,配套相关激励措施、落实相应提高方式,能促进教师积极实现技能发展,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只要中职学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师资队伍,就能使学校在未来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2006-2007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7)》中国经济指数中心 2007.03

[3]《教育水平对人口职业分层影响的实证分析》张智敏唐昌海 中国人口科学 2003.03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范文3

关键词: 中职教育理实一体化 激光加工 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课堂着重强调师生互动,要求教师深层次地挖掘课本理论,而课堂环节往往忽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职业教育恰恰强调弱化理论,强化技能。显然,传统教学模式不适用中职教学。很多老师不愿意尝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由于硬件条件确实不具备,另一方面认为理实一体教学无章可循,无从下手,实施困难。而随着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已大大改善,初步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的条件。笔者将浅谈自己在理实一体教学实践中的感想。

一、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兴趣,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即充分利用教学环境,以实物展示、现场加工等丰富多样的情境导入新课。笔者曾经在《激光加工设备》“激光打标机的光路调整”教学设计中,以实物展示正常设备与故障设备的加工工件,取代单纯的图片或加工成品展示,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设备故障有直观的认识,而且抓紧核心内因,知晓课程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进而为本次教学内容做良好铺垫。各位老师不妨根据教授课程的特点,采用实例、展示、视频、动画的元素进行导入,起到良好的激发兴趣、引发注意的作用,为一堂课做先导铺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传统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模式将逐步退出职业教育,首先要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教师需要做的是用合理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同时利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弱化理论,采用视频、动画、课件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快乐地获得新知。如今网络传媒十分发达,教师可以轻松在各类视频、学习网站上获取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专题讲座、趣味游戏等,有效辅助教师转变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令学生产生学习乐趣,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笔者从事“激光加工”中职教学这几年,由于“激光”各方面概念理论性都很强,中职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都有限,因此笔者从视频网站下载了大量的光学基础、原子能级、激光形成的相关视频、动画,使得大部分学生系统、全面、完整地理解了激光形成的机理,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归咎于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定位并进入角色,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生动演示,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学习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演示示范环节,即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环节。而让学生“抬起头来学习”是中职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演示的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体验知识之乐,是学生“抬起头来学习”的重要手段。演示的过程除了要求教师慢而细,保证学生看得明白外,还应提高课堂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堂的现场演示,不仅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更要将技术现场带进教室,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工作环境,而这种观感是传统授课式教学课堂无法做到的。演示的过程要求学生用心观察,注重模仿。教师需要明白,有趣的课堂就是有效率的课堂,有效率的课堂就是能让学生进步的课堂,这也是学生期待的课堂。各位老师不妨大胆将理论教学搬进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利用既有的设备或仪器演示课本相关知识,其实脱离传统教室已经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心理期待,而接下来如何满足这个心理期待就需要老师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利用本校资源最大化理实一体教学。

四、做评结合,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会做,以做促学,以评促学,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他们在动手中掌握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时间,合理安排部分学生现场操作与练习,这样不仅有效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有效反馈学习效果,而且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评价的作用一方面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另一方面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让他们感受到竞争的存在,从而树立技能培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师生互评,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兼顾了教师的课堂引领,而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

Abstract : The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discussion of the student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University.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也由此经历了莺大变革,表明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进入更深层次,更为关键和核心的领域。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所以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创新。

1.理念创新

原有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已经不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它必须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才能得以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活动的空间由课堂和宿舍过渡到企业和社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尽快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必须走出围墙式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高校墙院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另外,学生步入企业和社会,他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大的了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岗位体验会触动学生的利益追求心理。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生实习有补贴和劳动保护等,学生获得的合理劳动报酬可补贴他们的生活费甚至学费。这种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和他们感受到的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法则,使学生萌生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想法,有部分学生学会了用经济利益来衡量一切。二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这种动态情景中,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

2.内容创新

实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2.1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培育,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胜任岗位的需要。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一线参加劳动,接触社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劳动观念、思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为其增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 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具体工作和亲身经历,用真实的事件教育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教育。这比起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印象深刻。“工学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2企业文化教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培育员工的技能,凝聚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具有导向、激励、感化、约束、凝聚功能,是企业发展之魂。企业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要把企业文化的教育纳入到班级日常的工作管理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能够找到一个契合点,在学生与工人之间较为自由地转换自身的角色,为培养其较高的职业素质、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基础。

3.主体创新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同时,专业课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把工厂里的师傅即实习指导师傅也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实习指导师傅在教育时间、培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身兼两职,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也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可以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做人。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全社会育人的责任,将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4.机制创新

教育机制创新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也不例外。为此,要使“工学结合”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领导新机制。由于“工学结合”地域空间比较扩散,要把分散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管理。学校党委要起主心骨作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既有纵向支撑,又有横向连接的、决策科学、信息灵敏、反馈及时、统一协调、规划与布局的领导与协调机构。其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建立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实训思想表现与行为规范的评价与考核等制度。再次,重视学前准备与学中跟踪,构建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与矫正机制。在高职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前,应针对工学结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相关情况作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选拔和组建思想品德过硬的工学结合教师或职工队伍,学生进入企业后,思想政治工作要同时跟进,通过定期会议、个人感想、小组讨论、师傅反馈等方式,强化工学结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及时矫正消极影响, 使高职学生德技并举、和谐发展。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高职院校的任务,而是全社会长远的战略任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拓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渠道,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适宜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戴贞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5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范文5

摘 要:当前的中职生入学无门槛,导致综合素质偏低,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日益严峻,这就需要依托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而从平均素质偏低的中职生中选出的班团干部往往也是良莠不齐,这支队伍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培养后才能起到一定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班团干部;自控力;执行力;责任感;团队合作;监督考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42-01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经济上也加大了投入。主要目的是希望职业教育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以满足日益壮大的劳动力市场。而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技能要求上,更是体现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上。但众所周知,多年来,进入不同层次的职教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同类学生中综合素质靠后的一批,所以职业教育的困难可想而之。

现在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都是一个班主任管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多则四、五十个学生,班主任不仅要管学生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情绪、思想,甚至还有生活,工作量之大可想而之,所以一支强有力的班团干部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在的事实是中职学生素养普遍偏低,要从这样的一个群体中选拔出一些能干、肯干的同学担任班团干部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二、班团干部的培养

1、自控能力培养

自控能力培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培养学生个人行为表现上的自控力。律人必先自律,班干部要能管理好班级,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班级楷模。“群雁高飞头雁领”,一支正气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必然能引领班级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相反,如果班干部们懒懒散散,不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带头违反纪律,勿用置疑,这个班级将成为一盘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沙”。另一方面,要培养班干部在工作中的自控能力。班级管理实际上就是人的管理,班干部们在对同学的管理中必然遇到一些阻力,甚至碰到挫折,这时候就需要班干部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去面对遭遇到的困难。

2、责任感和工作态度的培养

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定期开班团干部会议。会议上除了事务性工作的小结和布置外,班主任要有针对的对学生干部进行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而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能仅以老师的单向说教为主,可以有目的地推荐一些相关书籍给学生阅读并一起讨论交流感想、班级实例地分析和讨论、甚至可以采用一些团队活动的方式等等,强化学生干部对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意识,使责任感成为学生内在思想的一部分。其次,将责任感和工作态度作为考核班团干部的一项指标,这项指标由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打分。另外,班主任平时要关注班团干部工作中责任心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责任感不强的班干部及时帮助教育、该更换的时候应及时更换。

3、执行力的培养

要想提升班团干部的执行力,靠给他们灌输“自动自发”、“主动执行”以及“班级主人翁精神”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时会起反作用。真正有效果的执行力提升方法,是让班团干部在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下工作。在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的情况下,班干部们只要能够按照流程执行,其执行力自然而然就有了保证。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制定出一套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的,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都是进入各类企业的一线工作,所以这套工作流程往往可以借鉴一些企业的管理流程再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制定。这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工作流程,也为班团干部们在跨入企业后能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件事通过个人力量也许能够达成,但是通过团队合作可能效果就更快更好。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需要和班团干部们合作;而班团干部们在开展工作中,更需要相互间的合作。

而在合作能力的要素中、除了相互之间的尊重、宽容、信任等要素外,沟通协调能力国更是团队合作的必要条件。班干部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般来说,培养班干部沟通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提高他们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提高他们自身的表达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了解沟通过程中明确性、真实性是沟通的原则,真实有效的传递信息是沟通工作成功的基础;第二,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第三,提供一定的平台给班团干部们锻炼,例如在主题班会课上可以抓住班内的一些现象,通过角色扮演、再加上案例分析等方法给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平台。

5、班团干部的监督考评

在班团干部的培养中,考核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合理的考核方案可以从外部约束学生干部的行为,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但事实上是目前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一些班主任为了省事,在挑选班干部的时候往往只找能帮老师干活的,而对学生干部的表现和干活的方式会睁只眼闭只眼,导致有些班干部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

考虑到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企业,所以本人在从事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班团干部的考核效仿了某些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方法,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个人综合素质四个方面进行,每个方面列出相关条目构成一张评价表。评价采用百分制,由班团干部个人、同学、班主任三方分别进行打分,最后将三方评价按一定权重得出该学生的考核分。考核分可以分成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每一到两个月评价一次,并辅以适当的奖惩制度。

三、小结

在当前的中职教育形势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是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这就对班主任和德育干部都提出了不低的要求,也督促着班主任和德育干部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探索造就高素质学生干部的新模式。只有建设和管理好班团干部队伍,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范文6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实际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语文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有培养。这个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沿用。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语法概念、人文伦理、文体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语文结构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语文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出现较多的文言文和一些科技文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了学生全面思维的发展,认知和实践能力较差。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弱化了这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只强调学技能的职业特点,而忽视个人发展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在掌握从事某种岗位技能的同时却无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程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因其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较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使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人才规格质量培养与劳动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为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尤其重要,作为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科,与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主导地位和事半功倍的效能。

创新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平台。在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各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对技能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的语文教学,应在选文和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职校当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歌颂当代劳动者的诗歌、散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互换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经历审美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找回自信;组织学生听取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做典型报告,写出感想认识,语文课上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语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人文性在解决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专业技能形成影响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如对人的接纳、容忍、理解、尊重关怀和爱护、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人生价值追寻。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互相配合,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强化学生学习和练就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适应将来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实行灵活模块的教学策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把语文课编为文选预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文刊板报编辑与排版训练四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语文能力训练和职业语文能力训练,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又适应和满足技术专业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培养学生把握语文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变为学材,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语文教学不能做简单的课本执行者,应该做教学方案的编辑,做教学实践的导演,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把学校选定的教材改变为“学材”,如针对机电类专业,增设或加强说明文、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土木建筑专业,就增设或加强古今建筑物诗词、散文和专业技术性文体结构的讲解。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教学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增强语文教学实践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教学范畴内,需要不断学习开设的所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