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1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血管疾病;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03-02

心血管疾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常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给患者及家属的经济及心理造成很大负担,治疗过程中为患者的提供科学、经济、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我院心内科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和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4例患者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23岁;所有患者经过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等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其中13例为高脂血症患者,18例为心绞痛患者,29例为冠心病患者,34例为高血压患者。

12方法对所有护士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整体素质,并针对不同患者对各项护理措施进行加强。

121注重培养护士的整体素质,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定期组织护士参加院内及科内的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等培训,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同时注重对护士的道德培养,使护士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对患者充满爱心,对护理工作充满责任心,遵守科室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无菌操作水平,要在护理工作中处处体现出白衣天使的高水平和高素质[1]。

122加强对患者实施的各项护理措施①常规护理:根据病情和医嘱将患者的用药剂量、方法、时间进行调整;合理地指导患者的饮食,嘱其注意控制胆固醇、脂肪、盐分的摄入量;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对其心理状况充分的了解,以对其焦虑、恐惧等心理做出正确的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这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所以要将患者的下肢抬高l5o-30o,并每天定时帮助患者按摩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尽量缩短卧床时间[2]。③预防便秘的护理:顺利排便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为重要,长期便秘会引发腹压上升,用力排便时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甚至引发猝死。所以护士要反复嘱咐患者多饮水,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及粗粮,也可在早餐前饮用少量蜂蜜;护士每天帮助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2次以上,使肠蠕动增加,利于排便[3]。④使用微量注射泵的护理: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液是否外渗,如有渗漏,立即停止输注,以避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对于微量泵的运转情况也要密切观察,出现报警时要认真地查找原因,及时地排除故障。⑤防止输液反应的护理:大量并快速的输液会引起血容量的增加,继加重心脏的负和心肌缺血情况的发生。所以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认真遵守三查七对原则,如有异常及时和医生沟通。⑥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要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消心痛、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如果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情况时,要立即就地平卧休息,并舌下含服03mg-06mg的硝酸甘油,或10mg消心痛,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指导患者家属如患者突发呼吸和心跳骤停时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13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停药后病情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停药后又稍有上升,但是在正常范围内;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停药后各项指标上升明显。显效患者数=痊愈患者数+好转患者数。

14统计学处理对所得的数据应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通过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9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4例患者中痊愈15例,痊愈率为1596%,好转77例,好转率为8191%,无效2例,无效率为213%,总显效患者数为92例,总显效率为9787%。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漫长的治疗和康复过程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在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特点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临床经验技等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护理不但要对患者的病情、价值观、愿望等进行监测,还要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负担,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指导,从人性化角度关心和鼓舞患者,使其早日康复[4]。

参考文献

[1]杨莹,赵曦,王霞护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85

[2]陈丽萍,吴少琼,王丽娜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22-123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2

1.1教材与大纲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所用教材为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的本科统编教材《内科学》第7版。教学大纲是根据《内科学教学大纲(第7版修订)》列出有关章节的重点、难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2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心肺听诊触诊技能训练实验室系统(上海歌博教育设备有限公司,规格型号:JC3000B/G);模拟病房设置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病区(配有病床、吸氧装置、负压吸引器、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除颤仪、抢救车等设备)。

1.3教学方法

1.3.1观察组观察组学生采用病例引导的立体式内科学心血管病见习教学法。对观察组学生,以病例为先导,问题引导—重点强化—技能训练。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人、模拟病房等真实地表现临床各种症状体征。选择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及结构性心脏病5个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为重点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病例,从病史、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等几个方面引导并强化所学内容。同时设置一模拟病房,选择同学和教师合作情景再现,营造仿真临床环境,模拟出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临床环境,训练学生的诊断、处理能力。要求带教见习的教师协助大课教授共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同步听讲大课,认真做好笔记,临床见习时注意侧重点有所不同,课堂讲授是以某一疾病为主线的纵向教学,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而见习课则要以症状、体征为主线,横向教学,通过对各种相关疾病的相互比较、鉴别,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1.3.2对照组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预习—大课讲授—见习—复习,即先在大课上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见习时再强化重点知识的掌握。不做病例再现等改革方法。两组大课均由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讲授,见习由心血管内科高年资的主治医师带教,均为讲师。

1.4考试及问卷内容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考试,考题出自统一题库、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考题均为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内容主要涉及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及结构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考试结束当天,对观察组学生就对病例引导的立体式内科心脏病见习教学法认可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参加考试共150人,发放试卷150份,收回150份。共发放问卷76份,回收76份。经核查后,有效回收率为100%。由2位教师同时给150名学生阅卷并登记问卷。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内科心脏病学考试成绩比较

2.1.1两组学生内科心脏病学理论考试优良率与及格率比较观察组学生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学生及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2两组学生内科心脏病学实践考核优良率与及格率比较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及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观察组学生对病例引导的立体式内科心脏病见习教学法认可情况调查结果90%以上的学生对传统见习模式不满,希望进行教学改革;70%以上的学生认为立体式教学可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80%以上的学生认为病例引导的立体式内科心脏病见习教学法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与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相一致。见表3。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3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疗效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血管(微血管、静脉、动脉)、心脏,又可细分为慢性与急性,发病通常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血管疾病之间都有着相似的病人、病发过程,治疗方式也较为相似。冠心病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解释,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与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关。现将我院收治的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诱因分析以及内科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200例,女性80例,男性1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30例伴有糖尿病,60例有过心肌梗塞病史,95例有过心绞痛病史,200例患者都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

1.2 方法

事先对200例冠心病患者实行问卷调查,了解冠心病的诱发原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合理用药知识、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疾病知识、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对冠心病患者实行系统的内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

2 结果

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患者的各种健康常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诱发冠心病的原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给予的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及实行的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及内科护理干预,较好的控制了患者冠心病的复发率,也最大限度上的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

3 讨论

3.1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疲劳、眩晕、心悸、晕厥、呼吸困难、紫绀等。很多人都认为,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中国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已经达到8%以上。因而,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不容忽视[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的诱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胆固醇升高所致,饱和脂肪酸的增多会加速血小板的活性与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诱发心血管疾病。第二,情绪的大波动或者是突然增加的运动量有可能会诱发心血管疾病。问卷调查中,有42%(84/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而35%(70/200)的患者在发病之前都曾有过较为急速的运动。第三,气候的变化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在天气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天气回暖时,很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会有所增加,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关系,运动量应循序渐进的增加,万不可突然增加运动量,打破由静到动的平衡点。问卷调查显示,有18%(36/200)的老年患者是由于在天气回暖的春季突然增加的运动量而诱发心血管疾病[2]。

3.2 针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性措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一,对于胆固醇较高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他们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第二,经由对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介绍,尽量使老年人患者尽量将运动控制在自己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内,活动量的增加也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动量力而行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三,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把他们的日常活动量控制在他们的身体可承受范围之内,最大程度上避免有大量的运动或者突然增加运动量,同时也要避免突然产生激烈的情绪,以免加速疾病进程。

3.3 内科护理

3.3.1 护理人员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详细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量,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依照规律的周期进行观察与统计患者的心律、心率变化,为医生诊断病情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3.3.2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用最亲切温柔的态度与最关切贴心的语言去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心里疑虑,让患者自觉自愿的、以最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治疗,树立起对抗病魔的自信心,增加或者的康复率。

3.3.3 要密切关注患者钠盐的摄入量,尽可能给他们选择低钠、无盐或者是少盐的饮食,防止增加高血压等病的发病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健康常识,帮助患者改善原本不良的饮食习惯,适量控制他们的活动量,增加他们的休息时间,纠正他们作息规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药物帮助他们增加睡眠。

3.3.4 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要保持患者病房的干燥与空气流通,时常给患者换洗床单等床上物品,确保病房空气清新,使患者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心情与心态去接受康复治疗[3]。

3.3.5 通过给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增加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了解,熟知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诱发病因、并发症以及相关的自我护理方式等,使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护理甚至自我救治,降低患者的并发率与死亡率,最大限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4-5]。

3.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给予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行相应的内科护理及心理护理,同时进行健康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以及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较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21-22.

[2] 肖艳,苏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和节气规律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08):89.

[3] 曹渺平.提升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42-43.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50~80岁。有高血压病史30例,有冠心病史22例,有糖尿病史16例,有高脂血症病史10例,合并三高病史12例。

院前急救方法:①急诊医生在接听求救电话时即问清发病症状及既往病史,在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脑血管病时,立即吩咐患者停止活动,指导家属自救,不要过度搬动患者。尽量缩短院前急救反应及出车时间。②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检查生命体征,判断神志,检查瞳孔,测量血压、呼吸、脉搏,做心电图,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视情况采取舒适(平卧、侧卧、端坐位)。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及鼻腔分泌物;昏迷患者有假牙时须取出假牙;舌根后坠、鼾声大作者置入口咽通气管;抽搐者放入开口器,以防舌咬伤;呼吸不规则者可予以气管插管[2]。④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酌情应用急救药物。⑤对危重患者,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恐惧及无助的心理,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3]。⑥经急救处理,改善呼吸、循环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医院。搬运时要动作轻稳,协调一致,转送途中注意车速平稳,避免剧烈颠簸,救护车上医护人员应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保持输液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的通畅。⑦到达医院后要向值班医护人员交代清楚病情及治疗经过,为院内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机会,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

结果

本组患者经现场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95例转送医院治疗,无1例因转送而致病情加重或死亡。5例猝死因发现不及时在现场未抢救成功。

讨论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4]。本组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应引起足够重视。树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心脑血管病救治的成功关键在一“早”字,院前急救对于此类患者的转归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患者院前定性诊断困难时可先给予中性治疗及一般对症治疗,待病情允许后迅速转送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

综上所述,加强和完善院前急救建设,提高医疗救援质量,为患者提供高水平救护,争取“黄金时间”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急诊医生在诊疗思路上要始终把掌握生命体征放在首位,即救命第一,保护器官第二,恢复功能第三。医护人员要树立急救意识,减少院前准备时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院前处置,确保转送安全。要重视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防治,加强全民急救知识培训,对高危人群加强预防指导和医学监护,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应普及急救知识,开展自救互救。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心脑血管急症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因此不断探讨诊治及整个急救过程中的细节,总结经验,纠正救治中的不足,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必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刘承基.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4,1:5.

2陈卫芳.脑出血患者的中西医急救配合与安全转运.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5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护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04-01

1引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心脑血管病患是特殊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指导。除了必要的院内指导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更多注重自身的心理状态,调节好自身心态,注意自身平常饮食生活习惯,保持自觉的保健习惯,适度运动,与此同时注重药物护理,遵从医嘱、配合医生治疗,使自身尽快康复。

1.1心脑血管疾病的概念:心脑血管疾病是冠心病、外周动脉、外周血管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会造成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心脏猝死等身体不适乃至威胁生命;脑部供血突然中断则会引起脑血管疾病,缺血的时间或长或短,长时间的缺血极易引起中风。心血管疾病中一系列的疾病联系非常紧密,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心肌梗塞和脑猝死等疾病,发病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1.2脑血管疾病的院外护理指导:吸烟、高胆固醇饮食、低密度脂蛋白等都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当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正在不断过大,他们是特殊人群,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指导,对其进行必要的院外护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很大程度上由于人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造成,因而卫生、文明的保健行为是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让保健成为健康自觉,才能掌握保健的真谛,达到保健的最高境界。正因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多是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安全的卫生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用药指导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不仅仅在院内,其院外护理亦极其重要。

1.3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与生理有着紧密联系,心理若不健康很可能加重病情。对其进行院外指导,首先便是让病患对自己的病情认识明确,不胡乱猜测,消除错误认识。同时,对于不同的病患,应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做到因病施教,事半功倍。对于轻视自身病情,对自己病情熟视无睹的病患,应对其讲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加强重视并配合医生好好治疗,戒除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做剧烈的运动,遵从医嘱;对于对病情认识不清,心理负担过重的病患,也应让他们准确认识自身病情,认识到病情实况并非他们想象那般严重,对其进行心理的安慰与疏导,保持乐观的心态,消除心理压力,不断提升治疗效果。

1.4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对自身健康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很多疾病的发生在于对健康的无知以及对自身健康问题不关注。要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的性质及发展规律比较熟悉,明确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后果。“久病成医”,病患对自身健康状况、对所患病症的了解,既是对自身健康的生理了解,又能不断提升自己抵御挫折、直面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

1.5指导患者更多了解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对于基本的药物治疗和基本常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遇到疾病时不致无所适从,能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认识自己的病情,实现很好的预防与治疗。不合理用药,既无益于身体康复,又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应向病患介绍合理的用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可以有充分准备。患者在实际的服药治疗中,应遵从医嘱,科学服药,不可听信不权威广告等乱求药、求医,给自身健康及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长期服药患者,不宜服用多种药物,以免造成药效的相互干扰,定期检查,通过科学的治疗尽快康复。

1.6从生活习惯的改变着手,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身体健康的最根本保障。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与生活、卫生及保健习惯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生活习惯等的培养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首先应让病患明确应该培养的正确生活习惯和行为,在随后的生活中应多多督促、监督他们逐渐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小事着手预防和治疗疾病。首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合理安排自身饮食。应以素食为主,多以豆类食物、杂粮、新鲜水果、蔬菜等为主,忌吃奶油及奶制品,油类宜吃动物油,低盐,少脂肪糖类等。医疗保健方面,应注重适度锻炼,适当运动,不能因为身体不适拒绝任何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身体免疫力,损伤身体机能,但不宜剧烈活动,超越身体承受能力。

1.7发挥病患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对病患进行正确的教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不是靠外在的药物或是强制治疗措施便可取得好的效果的,关键还在于病患自身的主动性。病患首先应对自己的病情有了解,懂得自身状态对病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明确责任义务,自觉培养优良的习惯,自觉就医,与医生等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遵从医嘱,善于利用各种卫生资源,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2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近年来的高发病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本文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外护理角度加以研究,指出从药物护理、心理辅导、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对其护理,愿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玉华.2006年大连市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8(10)

[2]侯振江, . 硒与心脑血管疾病[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04)

[3]付远清,莫逢伟. 门诊抗高血压药物用药情况统计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19)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6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06-01

1 前言

心血管病又叫做循环系统疾病,是涉及到一系列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主要是指人体内传输血液的组织和器官,主要包括血管和心脏,心血管疾病可以分为慢性和急性,一般的都是和动脉硬化有关。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主要的发病人群是老年人、肥胖人、喜欢烟酒、压力大和饮食不规律等。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 45 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护理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措施上加强疾病常识教育、饮食调整、心理指导、锻炼指导等护理手段。

2.2 方法

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其中包含检测患者病情变化、基础性健康常识教育和基础护理等措施。护理组患者在采取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病情等基本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与其病情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个人授课和集体授课相结合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高患者的思想认识,针对患者病情状况,对患者的宣传采取不同的内容,使用口头宣教和图片演示现结合的宣传措施,为患者详细讲解心血管病的常识基础知识,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病的认识。第二,对患者进行饮食习惯的指导。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患者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营养套餐,避免患者缺乏营养,或营养过剩,提高患者的身体体制,尽量少食具有刺激性质的食物,主要以清淡食物为主。第三,重视锻炼指导驾驭。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使人的身体越来越健康。运动过程中患者的耗氧量和运动量是呈正比的,患者可以在每天的饮食过后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器材进行锻炼,增强肢体的肌力。同时进行户外走步运动还可以环节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增强患者免疫力。第四,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和悲观的不良情绪,要及时予以引导纠正。尤其是对经济条件困难、文化水平不高、工作环境不好和伴随身体残疾障碍的患者,要使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疾病。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一段时期的护理之后,经过医院的对所有患者的观察病例显示,护理组45例患者中,显效80例,有效4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88.89%,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90例患者显效62例,有效8例,无效20例,显效率为68.89%,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3.2 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对比:护理组90例患者中,对护理措施非常满意的有86例,满意的患者4例,没有不满意的患者,总满意率达到100%;对照组90例患者中,对护理措施非常满意的有36例,满意的患者46例,不满意的患者8例,总满意率达到91.11%。如表2。

4 讨论

4.1 良好的护理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4.1.1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 从而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_抑郁等做好心理指导工作,努力消除患者的顾虑,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治疗心态。

4.1.2饮食:告知患者饮食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注意减少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摄人,多食含钾_钙的食物,增加水果_蔬菜等多营养少热量的食物,低盐饮食。

4.1.3生活方式:针对不同病情及不同情况的患者制定对应的生活计划, 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对于有吸烟和大量饮酒习惯的患者劝导戒烟_戒酒。坚持适量进行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_游泳_慢跑等。以控制体质量、增强心血管及心肌的功能。

4.1.4药物治疗: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清楚地告知患者治疗药物的名称和使用剂量,提醒患者按时吃药,严格控制出现并发症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

4.1.5出院护理指导:出院前向患者交代专属用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注意按时复查随访。嘱患者在饮食及生活等方面要保持良好习惯。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_好转率_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积极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护理中去。

5 结语: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非常高,而且很多患者都没有此类疾病方面的保健常识,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不足,在治疗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甚至会对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困难。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可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保持患者身体营养平衡,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放松压力,使患者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始终处于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同时,加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使患者信任医院,能够积极的配合医院进行治疗。最终达到缩短患者病程,减少患者开支,患者能够快速的恢复身体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