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1

教师提前一天组织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些熟悉的动物名称。如亲眼见过的、家里养过的、经常出现的、经常吃到的、喜欢的或讨厌的,每人写12种左右,教师收起卡片统计、拍照,作为制作课件的素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动物——初步感受动物种类之多

师:我们已经在课前写了一些比较熟悉的动物,老师了解到全班同学共写了57种,其中,写的比较多的是狗、鸡、蚂蚁……这12种。

(教师板书“动物”两字,PPT出示相关图片,并把这12张写有动物名称的软磁小黑板贴展示在大黑板上。)

板书如下:

狗、 鸡、 蚂蚁、鲫鱼

兔子、金鱼、乌龟、苍蝇

蜗牛、蚯蚓、青蛙、鸽子

师:请拿出你的卡片,互相说说都写了些什么?

(每位学生拿出自己写的十几种动物名称纸片,和同伴互相交流。)

师:几十种动物,就一节课时间,如果一个个地开展研究估计不行,你看先用什么办法学习比较好?

生:分类。

(教师在黑板上画个大括号。)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几十种动物为话题切入本课内容,可以使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前做好调查工作,有利于教师在课前准备更有针对性的阅读资料。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动物的多种多样,激发学习分类学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整节课做好铺垫。

点评:课前工作很到位,从统计结果切入教学内容,针对性很强,比其他视频等方法更好,这样能充分引导学生从原有认识向新的认识挺进,干脆、有效。

二、初分动物——在自定标准分类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分类的重要性

师:分类?怎么分呢?

(孩子们跃跃欲试。)。

师:那就动手试试看吧。把自己写的动物卡片摆出来,分分类。

(每位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已完成,了解学生是根据什么分类的.指名一些用不同标准分类的学生把所分的类别写在软磁小黑板上,然后贴在大黑板上展示。)

(学生展示1:昆虫、观赏、对人类有无益处。)

(学生展示2:家养、野生。)

(学生展示3:大动物、中动物、小动物。)

(学生展示4: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两栖的。)

(学生展示5:有脊椎、无脊椎。)

(学生展示6:四脚、双脚、多脚、无脚。)

师:这是老师刚才看到的一些不同的分类方法,看看他们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引导全班学生看已经展示的小黑板,并说说他们的分类标准:作用、养殖方式、大小、骨骼、脚的数量。)看来,同学们都能用自定标准给动物分类,这些分类方法都是可以的。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定的标准给自己熟悉的动物分类,并以板书的形式展示出学生首次思维的状况,在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就可以顺势推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

点评:学生的分类结果出来以后,怎么走向科学家的分类?这一环节结束时走得有些快,可以再做更多的铺垫。比如,以一种动物为例,引导学生讨论:按照这里的每一个标准去给同一种动物分类,会出现什么结果?是否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了?那么到底该采用哪一种说法呢?是不是太乱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告诉学生“科学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是根据动物的骨骼特征进行分类的”。这样,让学生直面错误,形成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就能使学生不仅理解为什么要分类,还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分类的重要性。

三、再分动物——学习科学家根据骨骼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师:的确,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动物,科学家也是采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要不要看看?

生:(齐答)要。

师:先把你的动物卡片收回铅笔盒里。请把课本翻到第77页,去找找相关的内容。科学家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分哪几类?

(PPT:课本第77页的第二部分。学生整理桌面上的卡片后自学课本第77页内容。)

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分几类?

生: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分类,分两类。

师:分哪几类?

(PPT: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生: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有很多学生把“脊椎动物”说成“脊柱动物”。)

(教师板书: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师:这里有两个词,“脊柱”“脊椎”,刚才有些同学搞不清楚,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出示PPT:鲫鱼的脊柱和脊椎骨图片)来看大家熟悉的鲫鱼,这是脊柱,它并不是一块骨头,而是由一块块的脊椎骨组成的,所以,鱼是脊椎动物。人也是这样的,(出示PPT:人的脊柱和脊椎骨图片,学生摸自己和同伴的脊柱)从颈部开始往下摸摸看,这根就是脊柱,大家还可以摸摸自己或边上好朋友的脊柱,会摸到的一块块凸起的骨骼,这就是脊椎骨。所以,人也是脊椎动物。那么,黑板上的12种动物,还有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呢?你现在能否按照“有无脊柱”的标准对这些动物再次分类?

生:能。

师:请把你的分类结果写在记录表上。另外,老师还准备了其中一些动物的骨骼标本,如果有不能确定的,随时可以过去观察。

(教师指示标本展示区,上面放置有鸽子、兔子、乌龟、青蛙、鲫鱼的骨骼标本。学生自主活动,思考、记录、小声交流,有的学生中途离开位置去观察标本。)

师:大家分好以后,可以互相看一看是否一致。

(教师继续巡视,指名先完成的小组到黑板上把12张卡片移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类别中,等全体学生分类结束后引导学生看大黑板。)

师:看黑板上的分类结果,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对蚂蚁有疑问。因为它太小了,不知道有没有脊椎。

(教师把写有“蚂蚁”的卡片拿出来放在旁边。)

生:我对苍蝇有疑问。

(教师把写有“苍蝇”的卡片拿出来放在旁边。)

师:还有疑问吗?(无人回答)给大家看看蚂蚁、苍蝇在透视效果下的图片。(出示PPT:蚂蚁和苍蝇的外形轮廓图)蚂蚁和苍蝇,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生:都是无脊椎动物。

(教师把写有“蚂蚁”和“苍蝇”的卡片放回“无脊椎动物”一类中。)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动物骨骼标本、观看PPT中的图片、填写记录单、到黑板上移动卡片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根据身体内有无脊柱,引导学生将熟悉的十几种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点评:1.在给脊椎动物进行定义时,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抓住脊柱与脊椎进行区分,此设计很细致。2.用填写记录单、移动贴板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想法,这个方法挺好。3.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研究的气氛很好,自己写、互相问、走出来看标本、到黑板上移动贴板等,活动开展得丰富而有序,人人都有事做,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细分动物——给动物增添新成员,深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师:看来,科学研究不是特别难,我们都能学会的,对吧?(学生面露喜悦之情)那么,还可以继续研究吗?(学生面露疑惑的表情)大家来看,这些动物都叫脊椎动物,它们身体的构造、运动或繁殖等特征都一样吗?比如:兔子和鱼。

生:不一样,有的四条腿,有的没有腿。

师:既然不一样,那我们接下来就可以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再次分类。你觉得谁和谁可以分在一起?

生:鸡和鸽子可以分在一起。

(教师请该学生到黑板上把这两张卡片取出来放在旁边。)

生:(移动卡片)金鱼和鲫鱼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狗和兔子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蚂蚁和苍蝇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蚯蚓和蜗牛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青蛙和金鱼可以分在一起。

生:(移动卡片)乌龟单独一类。

(黑板上的12张卡片全部被移回到黑板的右侧。)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课本第78页的灰色框内介绍了进一步分类的依据,去看看吧!

(PPT出示自学要求:1.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继续分类。2.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即:分哪几类?有什么特征?)

(教师巡视,指名四位先完成的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四类动物的名称。在大部分学生自学完的时候,教师发放给每组一根羽毛,要求各小组观察“这是什么?”)

师:刚才老师发的是什么?是哪一类动物所有的?

生:是羽毛,是鸟类身体上有的。

师:黑板上的哪几种动物长有羽毛,是鸟类呢?

生:鸡和鸽子长有羽毛,是鸟类。

师:请把这两种动物的卡片移到鸟类这一行。(学生把黑板上的“鸡”和“鸽子”卡片移到“鸟类”词语的后面)长有羽毛是鸟类的共同特征,那么其他几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昆虫类的主要特征是身体上有三对足。

师:黑板上的哪些动物是长有三对足的昆虫类?

生:蚂蚁和苍蝇是昆虫类。

(学生到黑板上移动卡片。)

师:还有哪些动物类别及主要特征?黑板上有没有这类动物?

生:鱼类,主要特征是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黑板上的金鱼和鲫鱼就是这一类的。

(学生到黑板上移动卡片。)

生:哺乳动物,主要特征是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兔子和狗是哺乳动物。

(学生到黑板上移动卡片。)

师:现在,我们已经根据动物的身体特征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黑板上还剩下青蛙、乌龟、蜗牛和蚯蚓没有分进去。你有什么想法?

生:动物的类别不止这些。

师:看来。书本还不能满足我们的学习需要,怎么办呢?老师这里有一份更详细的阅读资料,想要看吗?

生:想。

师:那就把刚才发的羽毛交上来,换取更详细的阅读资料。(每组材料员用羽毛换阅读资料)请先研究黑板上剩下的四种动物属于哪一类?然后把自己写的动物卡片拿出来,好好研究一下它们所属的类别。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轻声询问学生是否能解决黑板上四种动物的分类问题,请能解决的学生去移动卡片;轻声提醒学生拿出自己的卡片研究,并在黑板上补充板书;对于因写有螃蟹、虾、蜘蛛等动物而未能在资料上找到答案的学生,提示他们把名称写在黑板上的“?”区。每位学生积极自学、互相询问、到黑板上补充板书,先完成活动的学生观看黑板上的板书,但有个别小组的学生出现了嬉闹的现象。)

师:同学们,时间有限,我们的研究活动要暂停了。

(学生收起阅读资料与卡片,全班安静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前一环节的学习成果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通过对书本资料和补充资料的阅读,使学生认识到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等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我们能够根据这些特征继续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进一步分类。学生在操作、交流与展示过程中,体验分类研究的成就感,并感受到动物的分类还不止这些。

点评:1.在继续给动物分类的环节中,能充分利用课本进行教学,并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补充的阅读资料,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处理得非常好。2.在发放资料的方式上,教师采取用羽毛换资料的手段,学生很有兴趣。3.在学生动手、动脑给动物分类并到黑板上补充板书的环节中,建议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记录单,让学生把自己卡片上的动物分类写在记录单上,然后到黑板上去板书,其他学生看了黑板上的板书后也可以补充到自己的记录单中,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都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总结与延伸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节课,我们用分类的方法对熟悉的动物进行了研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

生:(齐答)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师:根据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的特征,我们又把这两大类动物细分成了八类。但肯定不止这八类,因为还有一些动物没有分进去。对于这几种凭我们手头的资料还不能确定是什么类别的动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继续研究呢?

生:观察。

师:(出示PPT:螃蟹图)家里如果买螃蟹了,我们可以边吃边观察。(出示PPT:课外书图片、电脑查询的页面)此外,看课外书、上网查阅等,都是研究动物的好方法。(出示PPT:板书相关数据)老师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了解到,目前,已发现的鸟类大约有9000种,哺乳动物约有4000多种,鱼类大约有25000种,爬行动物6000多种,两栖类约有4000多种,昆虫类最多约有一百多万种。整个动物王国共约150多万种。怎么样?有什么想法?

生:真多啊!

师:真是种类繁多的动物,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单元的第4课。(出示PPT:《种类繁多的动物》)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动物朋友,我们赖于生存的地球才会如此生机勃勃,我们的大自然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出示PPT:大量动物的图片)

设计意图:在组织学生看黑板上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怎样继续研究那些没有确定类别的动物,目的是要把本课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出示数据和图片,意在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点评:1.本课以分类能力训练为主线,以阅读资料运用为方法来串联全课,很有想法,做得到位。采用贴板、资料、记录单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2.关于生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再做些文章。在给学生看了那张有许多动物的图片后,可以选其中的一类动物,逐级深入地提供图片给学生观看,比如:昆虫的、蝴蝶的、凤蝶的,给学生看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让学生感受昆虫之多;看许许多多的蝴蝶图片,感受蝴蝶之多;看许许多多的凤蝶图片,感受凤蝶之多。真多啊!多得数不过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反思

没有实验可以开展,这样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感到乏味?一节课中如果需要学习与梳理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除了采用讲授的方法,还可以做些什么?我在这节课进行了尝试。

1.选取合适的动物样本,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

要在一节课中既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动物之多,又能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科学的分类研究,选用合适的动物样本(学生熟悉的、适量的样本),是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材第77页中列举了9种动物,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些动物本地学生并不熟悉,不太适合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选择。要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之多,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哪些动物。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关于动物的“话匣子”,把全班同学说到的动物名称或图片尽量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动物之多,从而自发产生要进行分类研究的想法。

考虑到学生熟悉的动物很多,任由学生说的话,就会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因此,在课前完成这一调查工作更合适。我在上课前一天就让学生把熟悉的动物名称写在纸片上,大部分学生能写出十几种。教师把这些纸片收集起来,统计出学生熟悉的动物共有多少?分别是哪些?全班同学写的最多的动物是哪几种?这是本课的重要资源,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并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资料。

本节课中,学生有三次给动物分类的操作,在“用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环节,采用学生自己提出的动物。在引导学生“按骨骼标准进行分类”的环节,选取了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等每类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也就是全班同学写到次数最多的十几种动物,并把它们的名称板书在磁性卡片上,为学生的记录与交流提供了方便。在“按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继续给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环节中,学生先对十几种小样本动物进行分类,板书在黑板上,再陆续补充自己说到的动物和教师补充资料中提到的动物,最后展示出整节课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不但能深刻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还能深切体验到分类研究的成就感。

2.利用可以多次移动的磁性黑板贴,展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状况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地由自发走向科学,学生操作与记录的动物名称如何能尽快地展示出来作为汇报交流的内容?我在淘宝网上搜索到了新型的软磁小黑板(卡片),可以用粉笔书写后直接贴在磁性黑板上,这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节课中,对具有代表性的十二种动物卡片有四次移动操作:

(1)在“导入”环节,根据学生对动物的熟悉程度出示了十二种动物名称卡片,摆在大黑板右侧,为后面环节的分类研究做好准备。

(2)在“根据骨骼特征给动物分类”环节,学生先自学课本第77页内容,然后把对这些动物的分类情况写在记录表上,先完成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按自己的记录,把黑板右侧的十二张卡片陆续移到左侧。即:按有无脊柱的标准把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有了一次较好的发展。

(3)在“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前的过渡环节,先引导学生发现同一大类的动物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不相同的,认识到还有继续分类的必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认为能分在同一类的动物卡片依次移出来,摆在大黑板的右侧,直到学生陆续把所有的卡片移出来为止。此时,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自我否定过程,为后期的修正做好了准备。

(4)鼓励学生自学课本第78页关于各类动物身体特征的内容,在大黑板上板书“鸟类”“哺乳类”等动物类别的名称,把右侧的卡片再次陆续移到相关的类别后面,并补充更多的动物进去,构成一个比较完备的概念结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摆放卡片,到根据动物的骨骼特征分为两大类,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到自学研究再到根据各类动物的特征再次分类,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在这四次移动卡片的过程中得以一次次展示,并逐步走向科学。

3.统筹安排多种教学手段,呈现出立体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整体编排出发定位教学目标,从调查了解学生熟悉的几十种动物入手,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教学。课结束时,通过对学生后续研究方法的引导来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节课采用让学生摆动物名称纸片、观察动物骨骼标本、阅读文本资料、填写学习记录单、移动动物名称磁贴、板书学习收获、利用图片和数据进行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习交流的区域设置在学生的座位处、标本展区、电脑屏幕、大黑板等多个地方,以分类研究为主线,以文本资料阅读为基础,激发学生在不同环节中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由浅入深地进行统筹安排,促进了师生、生生互动,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了立体的教学效果。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2

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活动中,利用媒体呈现与活动相关的资料或幼儿的思维结果,能够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利用想象打开幼儿的思路,使幼儿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启发幼儿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程序。这些过程都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

一、选择能够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是基础

1.由幼儿兴趣确定活动内容

(1)尊重幼儿的兴趣点

不是任何活动都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幼儿只有对活动内容感兴趣,才能专注于活动,乐于思考。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活动内容。要想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就要做到善于观察幼儿,从幼儿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表现中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而确定活动内容。

(2)了解幼儿原有经验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不等于幼儿就有了探索兴趣,还要根据活动内容,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幼儿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相关内容探索过什么,积累了什么经验,探索中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难等。只有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才能调整好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既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分析幼儿现有水平

既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要充分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如目前的兴趣点是什么,能够进一步延伸的兴趣点是什么,语言表达、操作等能力如何,活动中幼儿能够直接获得的经验是什么,能否进一步拓展等,使活动内容的设计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使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2.由主题活动确定活动内容

(1)挖掘主题本身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

主题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定的,这样幼儿才能对主题内容有兴趣。因此,可以根据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兴趣,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这样可以使幼儿不感到陌生和唐突,顺其自然地由主题出发进行探索,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上,萌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挖掘主题外延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

主题的开展并不是局限在原有的框架中的,可以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从某一方面进行延伸,或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某一方面的拓展。在延伸和拓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确定相应的科学教育内容,幼儿在活动中是沿着主题的某一脉络进行的,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

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关键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1)利用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记录介质和记录方式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在幼儿教学活动中,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展现学习过程,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在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测量师”中,笔者在引入时设计使用投影仪展示珠穆朗玛峰及考察队员进行勘测的图片,目的就是调动幼儿对于测量的兴趣。因为,虽然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对于雄伟挺拔、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十分感兴趣,但可能只是由于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给幼儿造成的影响;如果没有见到图片,只是听说,也可能不会这样感兴趣的。但是了解测量对于幼儿是有教育价值的,了解基本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是幼儿应该掌握的。所以,笔者就抓住幼儿对于图片的兴趣,把欣赏图片作为一个环节,设计在活动之中。由于电教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达到最高点。因此,在看到考察队员测量珠峰的图片时,有的幼儿说:“他们的测量工具可真神奇,我真想用一用。”有的幼儿说:“山那么高,他们肯定也是一段一段测量的。”还有的幼儿说:“如果他们用尺子,一定得用很多年才能测量完。”可见,幼儿都在积极思考。由于幼儿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当教师提出“我们怎样测量,才能像考察队员那样测得准确”时,幼儿不但积极地表达、示范自己的测量方法,还对同伴提出的方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就这样,在良好学习动机的调动下,幼儿通过主动思考,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和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2)利用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活动“地球的朋友―太阳、月亮”中,我们首先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当幼儿经过讨论、思考,想到是因为太阳运动了或月亮运动了才有了白天和黑夜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光盘,在大屏幕上呈现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太空位置图,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进一步思考它们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变化出白天和黑夜的?孩子们看着图中的太阳、月亮、地球,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前一后跑的,太阳跑到地球那就变成了白天,月亮跑到地球那就变成了黑夜;有的说太阳和月亮都不运动,是地球在运动,它走到太阳那时就是白天,走到月亮那时就是黑夜;有的说它们是大的追着小的跑,太阳追着地球跑,地球追着月亮跑的;还有的说它们是小的追着大的跑,地球追着太阳跑,月亮追着地球跑的。

笔者惊叹于孩子们的回答,从孩子们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形象、逼真的放映效果,把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太空位置图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激发了幼儿活跃的思维。立体的星球引发了他们对运动的多种思考,避免了平面挂图因缺少动感而无法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不足,使幼儿能够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猜想,进而强烈渴求获得答案。当我们播放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方式时,幼儿不仅在验证着自己的猜想,还边看边跟着讲解,生动的银幕展示,使幼儿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太阳、地球、月亮是如何运转变化出白天和黑夜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到整理,零散的经验变得具体化,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发展了幼儿的总结概括能力。

可以说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媒体的每一次使用都发挥了发展幼儿思维的作用,第一次是发散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第二次是提高幼儿思维的整理能力。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发挥它的优势,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使用,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活动重难点,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在大班科学活动“我和福娃做朋友”中,笔者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两次运用媒体有效解决了重难点。

第一次是一组幼儿根据照片没有找到相应的藏钥匙位置,笔者利用媒体展示该组幼儿的藏钥匙位置提示照片,使全体幼儿能够清楚地观察,帮助困难组找到标志物,从而获悉藏钥匙的位置。幼儿在没找到藏钥匙的位置时,非常着急,看着照片四处翻找,还一个劲儿地说:“照的就是床呀,怎么就没有呢?”可见,他们并不知道观察照片上的典型标志物,只是根据对照片的概括印象在寻找。当通过媒体展示他们的照片,在全体幼儿观察并帮助困难组找到标志物“图书”,从而获悉藏钥匙的位置是挨着图书的床时,幼儿恍然大悟。从他们的表情中能够体会到此时幼儿的思维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第二次是幼儿开锁时,教师用DV拍下每组幼儿的开锁过程,然后展示开锁最快一组的录像,使幼儿通过观看,学习到用眼睛观察钥匙特征,进行比对、排除的快速开锁方法。当幼儿观看开锁最快一组的录像时,他们观察得格外仔细,在总结时清楚地表达出了“先比一比钥匙的形状,选出和图片一样的钥匙开锁,然后再用剩下的钥匙也先比一比,选出后再开就特别得快”。可见,媒体为幼儿提供的细致观察的条件,使幼儿有了思考、分析的基础,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表明,恰当的媒体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使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活动过程,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还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取核桃仁”中,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砸核桃工具,选择出比较方便的工具。可是在试讲中发现,由于比较、总结砸核桃工具是在幼儿操作后,因此,幼儿回忆操作过程,抽取有效经验就比较困难,不能清楚地表达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活动中用相机记录下幼儿使用每种工具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这样幼儿在总结比较时,就能通过观看照片,形象地描述出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选择出比较方便的工具。可见,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幼儿分析、总结、比较的能力,既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活动的效果。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活动乐趣,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和面”中,班中的欣欣小朋友从活动开始就十分自信,无论教师说什么,她都说“知道了”。于是一开始和面,她就自信地把大半瓶水倒进了面里,可怎么和,面都是稀稀的,两只小手都被面包住了,看着满手的面,欣欣没了精神。笔者走到她身边,看了看她和的面说:“和得真快,不错,可以做疙瘩汤了,如果想做馒头怎么办呢?”她抬起头说:“多加点面就行了。”“那你试试吧。”发现教师没有责备她,还夸奖她和得快,她又有了自信,认真地一点一点尝试加面,又高兴地和起来。由此看出,幼儿非常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希望自己和出的面是有用的。但处于专注和面状态下的幼儿,已经忽略了自己和出的面可以做什么用。因此,在活动的结束环节,笔者加入了欣赏“美食集锦”的环节,光盘中介绍的都是各种各样面食的做法。孩子们通过欣赏光盘发现,原来不同的食品需要和不同的面。这一现象激起了幼儿的思考,他们开始轻声讨论刚才的面都可以做出什么食品。有的说“欣欣和的面还能摊薄饼呢”;有的说“我和的面能做面条”;有的说“我和的面能做花卷”……就这样,幼儿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唤起了已有经验,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了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些实践方法。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适当、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大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汪荃.幼儿园教育与游戏课程模式[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法学专业 学科定位 特色发展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1年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特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2011118)和2010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课题《法律系法学专业特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FL201002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0-02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自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产生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有322所(根据教育部2010年7月12日数据),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独立学院中开设法学专业的达到180多个,占独立学院总数的57%,鉴于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特殊性,如何办好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定位及特色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定位

创新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提高法学本科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培养建设法治国家所需的实用创新型法律专业人才,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教育与市场职业之间对接的不成功,引发了对法学教育本身一系列问题的争议。在此形势下,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如何进行科学定位?

(一)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

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关系到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确定。与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较,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作为高考第三批录取高校(山西省从2011年已改为第二批C类招生),录取分数线平均低于二本20—100分,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学生的高中知识总体水平比较差,学生一迈进大学校门就有这种“先天”差距。此外,独立学院招生层次不同,即便是同一届学生基础知识水平高低差距也较为明显,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权衡,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为此也存在较大差距。

2.学生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并且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来自于家庭的学习压力较小,在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心理健康阳光。在大众面前善于表现自我,但在学习中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并且由于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较为被动,自主学习的劲头不足,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质疑,但不愿意自己到图书馆寻找答案,缺少钻研精神。

(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定位

目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普遍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期在普通高等院校法科人才培养与高职高专法律人才培养之间,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之路。而从长远发展来看,法治国家的发展进程越来越需要更多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律人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更需要多层次的法科学生,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理念,进行科学定位。

独立学院定位应培养有一定理论功底的职业型的人才。首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只有以学生为本,施行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满意,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具备复合型能力,不仅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指导、创业教育指导等能力,要随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各项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院法学专业以学院商务学科优势为依托,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弘扬晋商文化,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诚信求实的人文情怀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面向区域、面向基层,培养一批具有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途径,在两年法学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商法、律师、社会法等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特色教育,夯实基础与专业发展并重,理论学习与实务开拓并举,塑造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并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等从事审判、检察、律师、企业法律顾问、行政管理、司法文秘、科研和其他法律事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特色发展

独立学院作为新办高校,它的法学专业一般为其母体大学原已设有的专业延伸而来,要在激烈竞争的法学教育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就要立足于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要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雷同办学的局面,就必须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出发,在法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上有不同于其他学校同类事物的特点,根据各自学校的类型、层次、办学传统与条件等实际情况,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将法学专业与本校的主体学科和优势学科很好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办学资源,形成相互支撑和优势互补,主动适应环境的要求,满足不同需求主体的不同需要。

在对独立学院的考察学习中,我们发现多数独立学院已意识到办学特色的重要性,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一些院(系)已经根据自己的地理和区域位置,确立了思路明确,定位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反映其办学特色。如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系突出民族法学和东南亚法律制度的特色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法学院面向东南亚推进国际化,坚持以东南亚为前沿,注重法律实务,通过司法资格考试来强化其对人才培养的特色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利用珠三角和经济特区国际化的特殊性,开设民商法方向、英美法方向的实验班,加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校文法学院则依托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和北京理工大学在机械、电子等专业方面的优势,设立了知识产权法方向的法学专业,反映理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办学特色。

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办学特色的重要性,从建系伊始,就在办学特色上做文章,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坚持在开设一个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实行与“山西大学”母校专业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两年法学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以职业导向为培养目标,分设商法、律师、国际法和社会法四个特色方向,在四年制教育中推行“2+2”的培养模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凸显课程的实务特色。

(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特色发展

独立学院要转向应用型本科特色,课程设置就应更贴近学生实际与实践需要。因此,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法学教育要更多地关注实务中要用到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1.开拓多元渠道,增强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法学教育的职业培训性要求培养学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和行为,听、说、思、写、辩,举手投足都表现出法律职业者应有的素质、能力和才智,法学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法学实践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法学实践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集教学环境建设、实践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建设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我院法律系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把学生培养成“眼高但手不低”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此,我们始终贯彻的是特色建设:一是“宽口径”,设置了一个大法学专业;二是“厚基础”,要求在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三是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四是在全面实施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六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另外增加开设一些方向课程,扩大学生的选修范围;五是突出实践环节,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使法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名符其实。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在未来满足社会需求,我们结合专业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了分类指导,组织了“司法考试”,进行考研辅导,全方位培养“社会法律工作者”。

法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其生命在于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体现我院的商务特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与商事思维融合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突出我院整体特色的现代商务理念和创新意识,实现“法”与“商”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我们通过“法官进课堂”、“检察官进校园”、“学生进社区”教学活动,提高模拟法庭的互动教学。我们又充分利用“3·15”、“5·15”和“12·4”三个重要的宣传平台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有法学前沿的“广角论坛”, 有“直击庭审现场”的观点碰撞,有“手拉手”山西省未成年人劳动教养所普法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批评的科学精神和忠于法律、维护法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

法学是无穷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法律实践必须结合某一特定的领域,一头扎进去深钻硬挖,才能或有所成。以“特色求生存”,必须要有质量,用质量求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当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系统。不仅要敢于“走出去”同时还要善于“请进来”。通过师资派出、合作研究等交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阔的法律人才培养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同时,也要通过远程教育、短期交流、学术讲座等形式,探索最新的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鉴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不受传统高校条条框框的约束,只要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有利于我系的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创业,一切先进思想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3.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独立学院应当注重认知,改变灌输,加强启发式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法学实践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新内容,形成以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诊所教学、实验教学、合作教学等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创建了具有应用性、示范性的“课堂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模拟法庭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实验室”,各国法学教育的经验表明,模拟法庭对培养法律人才十分重要。为真正发挥这一“实验室”的作用,我们设立了模拟法庭综合性训练营。根本目标则是通过锻炼学员的法律思维,提高其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直接与社会接轨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同时,训练营也力争扩展学生的国内外视野,加强与国内外法学院的交流搭建平台。

为更好地为我院学生提供法律服务,我们还和共青团的山西省青少年维权中心合作,成立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12355工作站,中心以“倾听反映青少年心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通过12355呼叫平台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服务。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校内诊所式法律教学,同时依托校园法律服务中心,为师生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4

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政治就是靠背,会背了就学会了。殊不知,政治作为文科类的学科,它虽然具有一般的文科类学科要背诵的特点,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政治也要靠理解的。知识点能理解了,那么对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就容易了很多,而且掌握得更牢固。所以政治并不是死记硬背的,观念要改变,知识要更新,相应的我们教师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而理解力的加强很大一部分就是依靠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那么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政治素养。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位中学的政治老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课堂严肃,只会使学生索然无味,疲于应付,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个崇尚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使学生在精神愉悦中唤起潜能、拓展思路、积极探索、学而有成。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幽默风趣的讲解以及丰富的表情、手势,都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思维的灵感。为此,每节课我都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亲切随和的语调、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为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提供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政治课内容虽然不像语文课那样有着文质兼美的特点,但同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我们可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圣人贤者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在课堂中可利用直观教学、形象化教学,发挥形象思维的艺术感染作用,如利用谚语、顺口溜、视频、漫画、小品、歌唱等形象手段,把学生引进科学知识的殿堂,激发学习欲望,渲染课堂气氛,开拓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综合提高的目的。

比如,我在讲到《生活与哲学》中“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性”原理时,就以刘欢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好汉歌》引入教学。当歌声响起,学生精神振奋,很多学生还跟着唱,在这欢歌愉悦的气氛中带领学生进入了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而当歌曲结束时,老师抛出问题:从这首歌曲中大家有什么感慨?而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然后从这个感慨中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了我们要讲它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而学生对前进性与曲折性的道理也就很容易理解接受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既有趣味性、参与性,又不乏知识性、探究性,那么学生对于要讲解的哲学道理几乎可以不讲自明。学生有兴趣了,能理解了,那么对于知识点就自然而然掌握了。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辐射思维和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贵有疑,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多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发现他们思维的火花,向积极方面去加以肯定和鼓励,把学生的思维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坚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聚合思维与辐射思维相结合,这些也在高考考查的目标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也相应提高了应试能力。

1.设计能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应注意及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纠正包办过多的做法,逐渐放开学生的手脚。可多提供鲜活、典型的感性材料,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思考、牵动学生心灵的问题;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如我最近在讲《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时,就列举了一些当今国际时事热点,如埃及、利比亚等中东国家的一些反政府游行示威活动等,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对比教材上的内容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体会出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也更明白了我国的民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课堂上,还可以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空,留有充分探索和发展的余地。可以让学生上台主讲,教师适当补充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时,我先请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课上分组交流讨论搜集的情况,然后每组推选一人上台主讲。上台的学生竭尽全力表现自己,有的还会以提问的方式发动其他同学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活泼。大家最后得出共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独领。这时,我见时机成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好汉不提当年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意识到不能停留于对祖先成就的津津乐道,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家应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个人应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鼓励质疑,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蒋超的《怀疑和宽容是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品质》书中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在商品竞争的后面是生产的竞争,在生产竞争的后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竞争的后面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竞争的后面是教育的竞争。这些竞争的核心是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竞争。不幸的是,我们至今仍没有普遍意识到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的意义。”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而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作为主旨功能之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也是做得远远不够。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的任务在于证伪而不是证真,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否定与批判,而不仅仅是肯定和继承。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从哲学的角度看,创造就意味着质变,意味着新事物、新思想对旧事物、旧思想的否定。对旧事物、旧思想的批判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必要前提,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就没有新事物、新思想。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

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就表现为怀疑的精神。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也是发明创造的钥匙。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也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我在每学年的第一节课上都明确地跟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多提问题,敢于怀疑老师的说法。通过这样的互动、思维的碰撞,不仅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准确。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考试,试题立意方向变化了,更强调学生的能力要求,往往有几道开放性试题,从具体事例入手,或时政热点,或案例、漫画,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考查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设问开放,答案倡导和鼓励个性化、多元化,考生可以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不同但都明确合理的答案,其实质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探究思考。当然,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平时参与文化生活与实践积累的结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当前一部分学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存在的环境污染、不文明行为等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熟视无睹,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积累很少。因此,教师平时要围绕教材重点,收集科技发展、国家建设的最新成果材料,注意乡土材料,将时政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身边生活实例,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课堂上参与活动,课前课后拓展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创新。将创新教育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体育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改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

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体育课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还很欠缺。我国传统的教育固然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刻苦勤奋的优良素质,但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和课堂纪律、轻自主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只是按部就班传授技术技能,使教与学的过程死板化、单一化、枯燥化,传统的体育教学将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展开的,这是一种“直线式教学”,也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而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采取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思维方式得以创造性的发展。

二、创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时,就认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德国海纳特教授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极大的改善师生关系,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不要给学生规定统一的要求,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实施民主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师的亲切与激励、期待与挚爱,从而形成课堂合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作为一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思维,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其“创新精神”主要包括“首创精神、成功欲、敢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师能够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实践不断的思考改进的能力,教师要尝试运用一些创新的教育模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设计一些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创新、实践的氛围,建立学生对创新的渴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泛的教师技能,不断地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和敢于创新的能力。

四、建立新型的体育评价体系

教师认为体育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语。课堂上,教师凭主观意识评价某些学生的表现,“很好,”或“太差了,连这也不会”。忽略了学生的努力,否定了学生的进步,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以传统眼光看待学生,往往表扬那些运动成绩好和守纪律的学生。对那些上课好动经常给自己只找麻烦的学生给予打击批评,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如果只着眼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测验、运动技术掌握程度的评定,就必然失去评价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教学的最终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因此,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取得有关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对教学整体作出价值判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目的。

五、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创新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科学思维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实验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22-02

我校油气储运专业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试点,其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讲练”法(教师讲解方法、学生循法操作),如此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很难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因此本文试探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思考

首先,培养应用、创新能力的根本是什么?有学者分别从人生的感悟、理论的研究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智慧。实际上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期望改革教育制度,缩短学制,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能和创新能力,使人们在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21世纪中,能够迅速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当然钱老的“集大成”是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与现状的确很难攀登,但是“得智慧”这一知识经济社会的诉求,即使再难却也无法推脱,必须拼力追求。

那么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智慧”?肯定的回答是:我们根本不可能直接“赋予”学生智慧!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告诉学生:你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你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如何去发明创造……不过,老祖宗留下的“潜移默化”一词,早已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只不过如此朴素而精妙的理念却被当今的我们置若罔闻。所以笔者不探求深奥的理论,仅从如此朴实的思想中寻求有效教学的真谛。关于“潜移默化”,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慕贤》中已经深刻论述:“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或性格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环境的感染、影响而无形中发生变化”。因此,要使学生得到“智慧”,教学就必须营造充满智慧的环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出“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生成性的,符合学生思维与教育规律的,有思想、有活力、有价值”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知识创生的过程,使学生在如此过程中动脑、动手,那么即能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与影响,达到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增长智慧的目的。这应是基本的教学理念,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酌情选择。对于实验课来说,应该尽可能使用“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二、实验教学设计

基于上述思考,结合试验教学的特点,设计出“思辨行升”的四环节实验教学方法。

1.思,即思考环节。本环节中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即将实验的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基本做法:在课前给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且可查阅相关资料,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做出预设性思考,如实验设备的配置、试验流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等等,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思考时间,最好在上节课结束时安排为好。

2.辨,即辨析环节。本环节中要求学生熟悉实验环境且对比实验环境反思自己的思考。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悉实验环境,根据仪器、设备或材料的名称或功能简介分辨其功能或用途(顾名思义,也是一种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比照实验环境思辨自己的课前思考,反思或完善自己的思考及设想。教学环节:(1)准备: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对实验设备或材料予以标示(一般的只标示出其名称,特别的可予简要的功能说明);(2)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辨析活动,教师巡回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不是领导者,而参与者――参与学生的讨论,着重于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向学生“发难”,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的理解度,发现学生的特别思维……(3)小结: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强调所涉及的关键问题,等等。

3.行,即践行环节。本节中主要是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也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教学环节:(1)强调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实验,对于重要、关键的操作要特别示范或强调。

4.升,即提升环节。本环节中要求学生总结实验所获,掌握实验的基本要求,提升思考及设想。教学环节:(1)学生分组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收获与认识,反思思考及设想,交流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不同看法或特别的想法。(2)教师做必要的提问、总结,说明实验报告等事项的相关要求。

三、实验教学案例

本文以“离心泵串并联测定实验”为例,给出“思辨行升”实验教学的具体过程。离心泵串并联测定实验是综合油气储运工程现场操作知识与技能、工程流体力学原理、《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中关于离心泵串并联工况知识点而进行的实验,该实验期望学生能够进行泵串并联的流程倒换,认识单泵运行、串并联运行工况下流量、扬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本节课的实验有“单泵实验”与“双泵串、并联试验”两部分。

四、思考环节

根据实验内容及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前思考以下问题:(1)单泵运行的流程设计,要做出管件选择、管线设计及工艺流程图。(2)现有两台离心泵,如果需要加大流量应该如何设计流程?如果需要加大扬程(或抽程)应如何设计流程?同样要做出管件选择、管线设计及工艺流程图。(3)查询规范,试拟离心泵的启停操作步骤、全流程启停、泵站内倒流程方案。方案要求做到设备操作安全、流程运行平稳。(4)预测实验结果。

五、辨析与践行环节

上课开始,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发放劳保、安全等用品。

1.单泵实验。辨析环节。(1)标注:上课伊始,教师首先标注出单泵管线上各个部件的名称,并且酌情标注出特别部件的功能(要简明扼要),如进口管线、进口阀门、余水管线(功能:管道排污)等等。如此设计的意图是:①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于“进口阀门”,学生可以直接“顾名思义”地理解,但“余水管线”则比较抽象,所以即做简要提示,期望学生对“管道排污”而“顾名思义”地辨析其在管线中的用途及意义。其实能够“顾名思义”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而且也是一种应用能力,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能够见事论事、触景生情,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做好工作,更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主观能动性。(2)辨析:将学生分组进行,要求学生根据“标示”仔细理解、辨析试验现场离心泵的管线流程,认真思考、辨析进口管线、进口阀门、余水管线、过滤器、止回阀、放空阀、压力表、操作桩等管件的功能、用途及工作原理,并且对比试验现场的管线设计思辨自己设计的优缺点――优点优在何处、缺点如何改进等等。教师巡回参与学生各组的活动,注意做好调控局面、发现问题、激发思维、解答疑难等工作。(3)小结:首先展示离心泵启停流程图(图1),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理解离心泵启停流程,同时补充学生辨析中不足、强调管道线路中的关键等等。践行环节:(1)用适当的方式(比如牌示)说明启泵的操作规程及顺序,强调阀门的开关操作要领,说明停泵的操作规程及基本要求。(2)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离心泵的启停、全流程启停、泵站内倒流程、调节流量等操作,记录各运行工况下的压力流量参数,且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2.串、并联测定实验。辨析、践行环节。教学过程与第一部分类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般地,两台离心泵联合使用,串联就是串联,并联就是并联,是独立的管线,但在泵站中并非如此,而是通过管路切换来实两台离心泵的并、串联转换。对此学生在思考环节中想到的可能是独立的串联或并联设计,想不到管路切换方法。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标记环节”中暂不标示管路切换装置,而留给学生在思辨中自己去发现、认识与理解,当然,教师要注意酌情选择指导方法,因为这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环节。

六、升华环节

1.学生小组总结:分析实验结果,交流试验心得,推选特别设计。

2.课堂基本检查:(1)单泵与串联比较;(2)单泵与并联比较;(3)探讨学生的特别设计。

3.实验课后要求:(1)实验报告要求:对单泵运行、串并联运行工况下扬程流量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及离心泵串并联的特性曲线,比较离心泵串并联后参数与单泵运行时的参数关系。(2)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前设计,对自己的特别思考及设计要书面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