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资源管理方式

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范文1

关键词:关键词:医院药房;信息化;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跟上时展步伐,医院也在竭力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几乎每个医院都在为建设和完善良好的信息化网络而努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也逐步提上日程。电子病历、PACS等被逐步运用到医疗体系当中。可是在药房管理中,信息化及自动化建设目前还没有什么变化,这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药房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水平,着实运用好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以此来提高药品的管理力度,尽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1.医院药房信息化、自动化的主要内容

(1)医院药房信息化管理。①人员信息化管理。包含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医院就诊的患者等信息并对其做出全方位的整顿存放到电脑系统中,称为人员信息化管理,这样可以使药房管理科学有序,例如:患者取药或各科室用药时以刷卡的方式就可以调出应该发放的药物,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药房管理水平,还可以完善药房的整体服务度。②射频标签的使用。这种标签是与平时的条形码识别系统是不一样的,它的更能是可以追踪各种物理对象。正由于其使用方便,且科学合理已经被逐步运用到物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因为药品的特殊性其价值及使用等都比较特别,这就要求我们使用科学的射频标签来加强对药品的流通管理。

(2)医院药房的自动化管理。①自动数药装置。药物在进行分发之前必须首先清点好数量,在信息化变革之前通常是使用人工数药法,这种方式极易出现错误而且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不卫生,对药房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而自动数药机工作效率高且安全卫生可以得到大力推广。②自动分药包装机。此设备在做到药品自动分发的同时能够对药品进行包装。因医院药物品种多、需求度比较繁杂,使此设备与医院信息系统一起使用,不仅能够及时的分发药物而且还可以很好的识别药品,不易造成药物分类错误。③智能药品传输系统。此系统在调整之后,能够把需求的药品传达给药品传输系统,然后根据要求传输给需要的病房或科室,使医院网络一体化。即加快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医护人员成本。

2. 信息化和自动化在医院药房的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1)药品管理。

医院药房管理是以药品为主要管理对象,在药房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因药品的特性与其他物品相比比较特殊,它与人体接触后能够产生能量,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就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药品管理力度,提高药物质量,以此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对药品进行管理时,一方面可以人为加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来辅助管理,加强药品管理率。具体做法如下:①使用信息化技术对药品做好存放、分类等工作,一些危险程度高(麻醉药)的药品要与普通药物区别放置②使用信息技术监督药品的保质期,保证药品质量;及时进行退货更换等③利用自动化技术对药品分拣包装、正确分发等。

(2)处方管理。

医院门诊处方主要包括:普通处方、急诊处方、麻醉处方、精神药物处方和儿科处方,必须做到分类管理。认真遵循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处方后分发药物,确保用药安全,优化服务力度。在对处方进行管理期间,信息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查询服务,使处方审核更全面更标准。

(3)人员管理。

管理以人为本,药房管理中人员管理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强化员工的业务管理,监督其工作是否认真,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员工个人素质,提高工作人员自律能力,此外对药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管理也是不能忽视的,加强人际交往,是医院药物人员与患者等更好的沟通。

(4)药品调剂管理。

药品调剂管理是药房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工作内容是药房工作人员在进行药物分发时以严处方“四查十对”为原则,做好调剂工作,交代好相关的发药要求,最后需要记载和确认。一经发现有处方不合理、用药不规范等问题,应该及时和开方医生沟通,经检查后另行使用。药剂管理工作十分关键,要求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必须认真严格查询并与医生和医院管理单位保持联系。

3.基于药房信息化、自动化管理, 完善药房管理制度, 建立先进高效的药房模式

近年来,医院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药物放置不合理,质量管理不严格,药品分发不及时,处方审查不严格等方面。以上方面严重影响了药房的工作效率及患者的正常用药,使医院的形象严重受损。基于以上情况,医院需要进一步推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建立更加完善的药房管理模式。

(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药房管理是以人为主体,信息自动化辅助管理的,必须加强规章制度,使药房工作人员有制度可依,在制度制约下使用信息自动化。

     (2)加强人员管理。确保药房工作人员拥有良好的自我约束力,保证用药安全,不收取任何回扣;用心服务,关心患者,提高服务意识;这就要求医院加强职业培训力度,以确保他们很好地使用新技术,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系统实现药房科学、合理化管理。

(3)计算机化。使用科学的网络技术,保障药房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药品说明书库、处方目录、药品库存管理数据库等,方便药房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了解新药的情况和药物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做好药房工作。

(4)建立摆药制度及操作守则。普通药物,实行分类放置,并与拿放,重要物品,则要单独放置,认真保存,以避免错用。此外,药房必须对摆药环境和使用工具及时清洗和消毒,更换过期药品,对拆散药物妥善保管,保证安全管理。最好是运用自动化技术,尽量不要使人与药物直接接触。

(5)加强药品管理。药房的主要工作是对药品进行管理,因此药品的购买从、使用等都必须严格审核。购买前必须注意药品的商标、规格、用量、用法、批号和有效期限等,保存期间要特别留意药品安全,以信息化和自动化为主要方法,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6)建立信息沟通系统和严密的沟通机制。药房管理必须和患者、医生及医院管理方及时沟通,有不正常状况出现时,应第一时间与个部门取得联系,制定出可行方案。

4. 结语

医院药房实现信息化及自动化建设,使 医护人员在工作方面能够有更大的空间,减少人员成本,提高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避免药品出错等问题的发生,减少医疗事故。这种管理方式还可以更好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病人从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增加医院经济收入,使医院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异玲,袁进. 住院药房的信息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J]. 中国热带医学,2005,(9).

[2]徐元杰,黄翠丽,郭代红,孙艳,刘皈阳,杨洁. 医院药学经济激励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1).

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范文2

关键词:国土资源;改革;创新;信息化;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党的十召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科技革命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和突破。我们在认清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正能量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的影响,正确审视其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担当的角色,以便更好地明确今后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一、信息化有力地支撑了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

党的十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作出了部署,同时也对信息化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责任和权利充分的下放,并对相关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对部分审批事项下放和简化手续后,借助皮厚监管和动态跟踪,在“有所不为”的情况下“大有所为”,初步实现了“放得下、管得住、用得好”的目的。在已经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一些列的改革创新试点中,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其中的方方面面,“上图入库”的观念已经在各试点项目有关人员的心中扎下根来。同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信息的实时监测、快速汇总和统计分析,也提高了其对形势进行研判和预判的科学化水平,为更好地调控资源供应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加强和改善了国土资源实施宏观调控的措施。随着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和全面拓展,以及丰富的信息沉淀和积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定会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的监管和督导的作用。

二、信息化在与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融合中,正逐步引发管理变革

随着网上办公和网上审批的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日常办公和行政审批中,网络化的元素运用的越来越多,办公规则、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已经摆脱了旧的运行模式,已经或正在以网络为基础进行运行和远程交换等一些列活动,并逐渐的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随着网络因素应用的深化和发展,一些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借助网上审批,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行政运行机制,也引发了组织机构的优化调整。此外,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土资源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作安排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成为起推进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工作平台。因此,可以说信息化满足了国土资源各行政管理部门的需求,提升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将国土资源管理纳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引发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创新。

三、深化国土资源改革创新迫切需要信息化发挥创新平台的作用

改革创新的源头是实践和探索,基础是政策储备,路径是评估完善和把握规律,丰富政策储备,形成新的制度供给。而每一项制度改革创新的实施都会影响与其相关的领域,因此构建统一的创新平台,将统筹、协调和联动形成合力,也就成为推动改革创新的前提和要求。对国土资源改革创新来说,信息化就为其提供了创新的技术平台。首先,国土资源管理的综合监管平台已经成为公用的业务工作平台,并支撑着国土资源不同领域的改革试点,在新的制度供给中,必然还要将其作为必要的手段和抓手,继续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其次,改革试点的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估也需要将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全域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关联印证。虽然国土资源的综合监管平台还没有覆盖全域和全过程,但是其开放的架构满足了业务可持续拓展和完善的需要,信息化平台的作用还有发挥的空间和余地。最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把握规律,对在综合监管平台上的大量的故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多角度的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形成量化指标和变化趋势,深刻的把握其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此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建设信息化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决策提供更翔实的资料和依据,使之更好的满足改革和创新的需求。

四、信息化在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近几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经逐渐在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公、网上监管和网上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和全流程网上运行的步伐也在逐渐的加快,这不仅是将现有的工作流程搬到网上,更是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管理理念、方式、结构和行政等内容与网络环境充分的融合,并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形成标准化、程序化和格式化,将工作规则固化到工作流程的具体节点上。因此,网上运行就是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信息化在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可以将全国土地和矿业权管理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实现监管和服务的实时动态,对于土地整治、土地督察和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等重大专项工作和日常的监测监管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给国土资源监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了质的飞跃。

五、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发展,从而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的全面升级。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先行的实践和探索,还需要其集思广益,进行开放式的探讨和研究,形成共识,找到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支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范文3

[关键词] 企业 信息资源管理 三维结构

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侧重的是提高信息资源整体的综合效益,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不是设备、技术和方法的复杂性和某个生产要素的单一效益。概括来说,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对信息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

2.信息资源管理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战略管理和高层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执行层的管理,要从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层次上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

3.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强调的是对全部信息资源集成一体、统一配置和系统的管理,追求资源配置的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资源要素的局部最优。

4.信息资源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层次、各管理职能,因此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信息资源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人员的工作。

5.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应注重如何把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使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有效率。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

1.管理决策层次方面

(1)信息资源管理层次较低

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相对来说还只是处于集成阶段和数据管理阶段。尽管在理论上提出将信息作为资源来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具体实践环节上,还停留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日常数据的处理上。信息还没有真正成为资源,还没有真正实现为企业的决策服务。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组织缺位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突出表现在“三无”,即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系列庞杂的工作,几乎涉及企业内所有的人、财、物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但目前许多企业很难有效地组织人员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不可能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差异

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开发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几个方面。当前我国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着诸如信息搜集的范围较窄、信息开发的深度不够、信息分析能力不强、各种信息难以整合、信息利用率太低等方面的问题。

2.知识层次方面

企业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错误倾向[2]。比如: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的需求主体单一

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主体主要定位在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往往把企业员工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造成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均衡、不对称,进而也就会影响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视对信息的搜集存储而忽视分析利用

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很多,因为搜集工作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容易显示出成果。而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则不足,因为分析利用不但困难,而且难有成绩或成绩短期不易表现出来。因此,许多信息工作人员自然而然的就倾向于对信息的搜集而忽视对信息的分析利用。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视内部而轻视外部

企业对其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比较熟悉,也就能够较清楚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信息是没有价值的,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利用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快速;而企业外部的信息十分庞杂,不但搜集困难,整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分辨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对这些信息的利用也很难立竿见影。

3.信息层次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在我国,企业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大多数企业缺乏有效利用信息的手段、方法和机制,对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地提取、集成,决策人员面对大量的未经过筛选的信息总会感到无从判断,久而久之信息资源就成了摆设。另外,经验决策也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处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管理体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管理还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规划,这使得信息投资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率和效益,造成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浪费。

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提出

卢泰宏教授提出的“三维结构”是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精髓。“三维结构”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中,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种管理模式的集成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如图1所示 。

卢泰宏的“三维结构”主要是针对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进行分析的,是对宏观信息资源管理范畴的划分,从不同角度展开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平面结构,但层次性表述得不够[4]。

本文在对卢泰宏教授的“三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1.“技术维”改成“知识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离开了知识的支撑,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的。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往往比较注重对知识的获取和整理,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知识的支撑。因此,本文把“技术维”改成“知识维”。

2.“经济维”改成“信息维”。卢泰宏教授的“经济维”要求重视在信息活动中的经济因素,如信息的成本、价值、信息商品的价格等。显然,“经济维”体现的只是信息的经济特征。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来说,经济特征正是企业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的不同之处,企业往往需要深度地挖掘信息资源隐含的经济特征,而企业的信息意识是企业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能够得到发挥和应用的保证。信息意识即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有寻检、判断和组织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维”要求企业从信息的含义及相关特征出发,重视信息活动的环节、规律及信息意识,更好地体现了信息作为资源的特点。

3.“人文维”转变成“管理决策维”。卢泰宏教授的“人文维”体现了对宏观信息资源管理的划分,由国家制定相应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措施,从而营造出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良好环境。而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来说,企业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充当两种角色:一方面通过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决策的科学性来充分发挥企业的所有资源;另一方面这种调整结合其他两维的活动来配合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应用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可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日常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管理分别对应于企业的微观管理、知识的获取与整理、信息的意识及活动等。

1.知识维的应用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对于知识的搜集和管理也是目前各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应围绕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展开: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宣传;建立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

2.信息维的应用

在以往的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形成了厚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极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出现了建设水平高、应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提高员工的信息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合企业中的各种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系统环境来对各种系统进行整合,产生无缝的连接。从而提高企业信息活动的效率,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

3. 管理决策维的应用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之上。企业应根据实际,建立符合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改变目前存在的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组织性,无领导、无机构、无规划的局面。同时,科学的决策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合理的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五、结论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环境下,信息资源也处于“爆炸”状态,只有对企业有用的、能够被企业利用的资源才能称得上是有用的资源,才可以转化为对企业有利的知识。因此,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知识,这其中始终离不开有效地管理和决策。本文正是基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三维结构”模型中的三维,不是孤立的单独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将三者结合,统一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才能使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伟: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讨[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10)

[2] 罗卫 王庆良 刘卫欣: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创新管理策略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7(7):59-60

[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7-27

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范文4

[关键词]公共信息 公众参与 电子参与 信息资源管理

[分类号]G203

1、引 言

当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都在关注信息社会和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指所有发生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如何在公共信息资源高效开发的同时,保证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性成为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当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多从政策、法律的层面,从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角度来讨论,这些研究可以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提供宏观框架。但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涉及到社会各团体、各阶层的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历史证明,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很有可能导致专制,公众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能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研究选择以社会学为基点,以彰显“公共性”和“社会互动”为出发点,以电子参与(E-Participation)为主线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试图为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与公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电子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意义上公共资源管理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化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又加之政府作为利益集团从本质上具有自利性,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存在、损公济私的行为。由于局外人式的监督很难真正发挥效用,这需要公众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协同政府进行管理。另外,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范畴,具有公共性。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是以私人物品为基础的。而公共物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机制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可能会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失灵。但是公共信息资源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其中有一部分是能完全商品化和盈利化的,这样就为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空间。

2.1 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及改良方法

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公共信息资源。但长期以来,出于安全保密和部门利益的考虑,不仅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观念、内容、方式、途径、渠道以及程序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而且单一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也使公共信息资源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难以为社会所利用。更为突出的是,政府作为公共性的实现者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作为国家实施公共权力的载体应当是公共的;但是政府本身是具有实体性的,有明确的成员和固定的场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这种特定的实体有一定的自利性。西方的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自利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政府就像一个纯粹交换经济中的市场一样,完全被视为汇总或平衡个人对公共政策之需求的一种制度,政府公共性缺失具有内在必然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政府面对的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等领域对公共信息需求的复杂性与难度大大增加,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社会对公共信息需求越来越高,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信息的数量在日益增长,信息需求的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单单依靠政府对公共信息管理统一调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②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要求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比如公众希望获得个性化的公共信息服务,这依靠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根本无法做到;③为了更好地治理信息社会,政府需要将有关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的信息快速、广泛地向社会传输,而传统公共信息滞后并而且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成本高昂,单单依靠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引入电子参与的内生动力之一。

通过电子参与管理公共信息资源意味着:①政府组织已经不是惟一的主体,管理的主体扩展到政府以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变化,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③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的共同管理;④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和工具向适应协同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电子参与的核心是强调以“多中心”治理观念替代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单中心”的思维模式,这是参与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整个管理实践行动的出发点。

2.2 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缺位可以通过电子参与来弥补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选择,市场机制能够按照最优化原则通过供求关系、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衡来推动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利用的非排他性和非抗争性。非排他性指不能轻易地把其他人排除在公共信息资源的分享和利用过程之外;非抗争性是指给定一定数量的公共信息,额外增加一个人使用不会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生产成本的增加,即使用者(或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公共信息资源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是其社会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的;而非抗争性则是由于信息载体的低成本,公共信息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导致公共信息的扩散传递非常容易,社会其他成员消费获得它的成本几乎为零。由于这种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像其他资源和产品一样,可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现在人们也在考虑通过消除信息资源的公共产品特性,例如通过法律、技术等手段,使得公共信息产品能在市场上像其他产品一样的流通。带有盈利性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在政府的监管下由企业等盈利性机构进行管理。电子参与的管理方式能引入企业等盈利性组织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管理机制提供了空间,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有力武器――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E-Partidpation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最早起源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

分法,指在一个民主体系中,公民的核心作用应是在界定“国家意志”时的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的新公众参与运动(new pllblicinvolvemenl),以美国总统约翰逊颁布的伟大社会法案为现代公众参与时代开始的标志。同样,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职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中大量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甚至是服务性职能事实上已经由企业及第三部门承担。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参与的广泛应用,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条件更加成熟。电子参与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公众参与上的应用,指为了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与可接受性,通过电子参与公共服务系统支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电子参与方式优点如下:①参与人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极大地降低了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成本;②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知识传播与接收的优势,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知识更加了解,使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③电子参与方式是一种完全开放的参与方式,参与人在一种平等、互动式的环境中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决策的可接受性。

总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有利于借助于信息技术,调动公众站在社会治理者的身份,协调各组织、各阶层的利益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克服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维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基于E-Palljd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原则、工具和流程等要素(见图1)。

4.1 目标

公众参与式的信息资源管理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政治上的公平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政治上的公平性是指必须保证社会各阶层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经济上的合理性是指要用尽可能小的管理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管理受益。

4.2 原则

管理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有:①平等协商原则,公共参与体现着开放、民主、公正的精神,对于公共资源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纠纷要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尽可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②权利平衡原则,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主体较为广泛,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或损害他人使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要照顾所有权利主体的共同利益,坚决反对独占垄断权利的现象;③最小省力原则,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公民参与过程中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小,如果公众参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会加大交易费用,必将影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4.3 参与主体

在不同类型的公共参与中,对参与者的组织是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和提高参与质量的前提。一般而言,可将公共参与中的主体分为4种类型:

4.3.1 有组织的团体 比如,政府、企业或某个专业委员会,他们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的目标,参与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制定出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案。

4.3.2 多个有组织的团体 比如,某个信息行业的委员会,此委员会成员可能由多个有组织的团体参加,他们参与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方案,结果最终往往是兼顾多方利益,多个团体达成一种妥协性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案。

4.3.3 无组织的公民 指一般的公众用户。对于一群无组织的主体来说,公共参与的组织将变得非常困难,不仅确定公民参与场所非常困难,也缺乏与每个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渠道。因此,对无组织的公民,引入公共参与的目的在于了解公民对于公共信息资源使用的要求和呼声,或者通过最终的投票来行使表决权。

4.3.4 三种形式的混合体 这是最常见的公民类型。

4.4 方法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采用的电子参与方法具体包括:①关键人物接触法;②电子建议法;③网上调查法;④网络公民会议;⑤电子咨询委员会;⑥电子调解。这些方法有利于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共享,才能在公共信息管理方面形成集体意识或共识,从而化解各阶层的利益冲突。

4.4.1 关键人物接触法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向公民中的“关键人物”征询建议是公众参与的最基本形式。管理者可以通过e-mail、电子公共服务系统中的公文流转软件、点对点视频(ppp-Video)等方式向他们提出问题,由他们对特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关键人物接触法的核心环节是要甄别和确定关键人物的名单,名单的确定要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各主题的特点,选择此领域中的权威人员。

4.4.2 电子建议法 所谓电子建议,就是公民通过网站上公布的意见反馈信箱、电子留言版、公共论坛等方式主动提出建议。通过这种途径,公民自发地与公共信息管理机构联系,要求提供某项公共信息服务,或表达改进建议,或提出要求。

4.4.3 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网上调查法,可以参考如下原则来选择:①在公共信息管理的某一问题上,管理者对于公民持有的观点或意见不确定;②针对某问题的行动方案已经被明确界定;③针对某一问题,存在多个有组织团体和无组织团体构成的复杂公民类型。

4.4.4 网络公民会议 当引入电子参与方式来支持决策的制定之后,公共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BS、电子公告牌、e-mail等形式对外公布公共信息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约定集体参与讨论的时间,并在约定的时间共同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就像传统的“公民听证和公民会议”一样,最容易操作,也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子参与方法。

4.4.5 电子咨询委员会 电子参与也可以通过电子咨询委员会的方式来实现。电子咨询委员会由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其中包括商业组织、劳工组织、政府官员以及公民组织。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参与中的“共和体”结构,电子参与针对于那些代表较大公民群体利益的少数个人,而不是向所有人开放。

4.4.6 电子调解 当利益团体之间所追求目标的分歧非常明显,或彼此间不信任感十分强烈,或相关团体的数量过多。此时可以选择电子调解的方法,通过多方沟通来调和利益冲突方的矛盾,最终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案达成共识。

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各种参与方法的优势,必须对每种方法的特点了然于胸。电子参与优于传统参与方式的地方在于:这些方法的组合几乎可以同时行,而组织者仍然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控制;不同方法之间的讨论还可以相互穿插,以取得更具代表性和更高可接受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方案。

5、基于E-Partid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架构

为了应对复杂、动态的公众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架构应该是一种灵活、弹性的形式,应当建立在对目标、原则、主体的详细描述、对工具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将这些关键要素整合的基础之上,其模式架构如图2所示:

第1步: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是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和机会识别,从而使问题更加清晰。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草拟方案等。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和电子咨询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对点视频、留言板、在线调查、聊天工具等,通过这些方法提出质疑、发现问题。

第2步:具体目标规划。具体目标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确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预期实现的具体任务,主要由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如政府信息主管部门负责人、信息行业协会负责人、高校科研专家等)来完成。在这一阶段,常用的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和网上调查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点视频、留言板、在线调查等,通过这些方法对具体目标达成共识,并统一规划。

第3步:议程设定。议程设定的目的是对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详细设定,包括参与流程设定、参与人员选择、经费安排、时间进程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留言板、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4步:决策生成。决策生成过程包括一系列保证决策可接受性的机制,比如,专家咨询、风险分析、调查分析和执行计划制定等。这是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常用的电子参与决策模式是分散参与式电子协商、团队参与式电子协商或整体参与式电子协商。分散式电子协商是指参与的对象是分散的、无组织的个体,这种形式最民主,但是由于众口难调,协商成本比较高。团队参与式电子协商指参与对象是有组织的团体之间,通常是为了某一集团的利益而协商。这种方式便捷、高效,但是带有维护集团利益的色彩。整体参与式电子协商是指某一集体的内部协商,这一方式的协商成本较低,但是民主精神欠缺。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网络公民会议、电子咨询法和电子调解法等,常用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电子投票、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5步:决策执行。决策执行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意见或者决策规划等的实施过程。常用的电子参与决策模式是电子参与式决策,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网络公民会议、电子建议法和电子咨询法等,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留言板、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6步: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执行过程的监控以及对用户反馈的应对。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网上调查法和电子调解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对点视频、留言板、电子投票、聊天工具等。

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范文5

论文摘要:从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特征出发,分析了二者在概念、核心理念、理论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别,指出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环境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 智力资本或知识资本成为核心竞争力, 是个人、组织及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而知识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无形的资产, 需要有不同以往的管理思维和方法。知识的快速老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非连续变化的环境对组织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正因为如此,知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点,人们对知识管理开展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但在研究过程中仍有很有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本文主要是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作一个概略的区分, 并对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指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1 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1.1 知识管理的相关定义

对于知识管理,像其他大部分概念一样,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知识管理”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麻省克莱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尽管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但我们不妨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即主要是指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范围要宽泛许多,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这个层面的知识管理一般是在全社会展开,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一个企业。但不管是哪一种角度,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传播、提供使用等程序,完成知识的价值,提高知识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的管理的重点也正是体现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存储和共享,并为其构筑有效的途径和机制,以运用集体的智慧来促进组织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知识管理是要保证知识的共享,而且是一种对人的管理, 是要保证使人大脑中的无形资产即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供分享和利用的显性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提到知识管理就很有必要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做一对比区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以文字、图象、声音、符号等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组合表达,通过印刷或电子出版的形式可供人们交流和使用的信息。而隐性知识是比较主观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只有通过特定的方式才能表达出来, 而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也是知识管理鼓励挖掘的重点。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隐性知识进行引导,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这种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中,知识得到不断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在对知识管理的诸多研究中,有学者主张对知识管理进行阶段划分, 认为知识管理可分为第一代知识管理和第二代知识管理, 认为第一代知识管理只注重“管理”知识,而很少考虑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强调对现有知识的编码化和共享,而第二代知识管理则强调新知识的生产, 认为应该强化自然产生的创新和创造力的环境, 帮助组织创造新知识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第一代知识组织主要注重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 但不强调与组织外部进行知识共享。而第二代组织则不同,它认为组织并不能静态保持竞争优势,而应该积极向外界学习,积极组建知识联盟,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当然,不管两者有多少不同之处,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知识的有效利用,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管理的特征

许多知识管理的计划都集中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更好地共享现有的知识, 二是新知识的创造和转移。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观念更新,即人们开始认同“共享信息”比“拥有信息”更有价值。这是知识管理开展的基础。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真有价值, 知识真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产生的,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知识的更有效的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其次,知识管理强调创新。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有效管理知识资本就是为了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有了应变能力、有了创新,才能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快速的发展。知识管理还强调知识的流动, 认为知识只有在相互地交流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得到发展。

第三,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人本身是一个丰富的知识集合体,人能够通过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使其转化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人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应用到新的领域。人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拥有驾御知识的出众的能力,即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说,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人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一环。

第四,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实施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一种企业文化,鼓励人们共享知识。而这种共享知识的素质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 知识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企业内通过开放式的交流、学习,共享组织内外的知识。知识在相互联系的使用中价值得到提升和深化。

1.3 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历来人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各持不同意见,总体来说,人们都倾向于将信息资源管理归类于信息管理之下, 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一个子阶段。所谓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和信息管理思想, 它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在管理理念上有所突破和超越,是集信息的技术管理、信息的经济管理和信息的人文管理于一身的一种集约化管理方式。

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从整体上看可划分为两大块,一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如信息、技术、人、环境、机构等都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一些差别。

一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性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上的探索, 而任何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最终都是要付诸实践, 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可以说,信息资源管理同时兼顾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尤其突出强调了人文管理的重要性,将“人”置于最核心的地位,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实施,使人的信息需求达到最大化满足,这是信息管理一直忽略的方面。另外信息资源管理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也重视了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由此分析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就是一种“抽象信息”,或者就为一种符号研究,是通过对信息符号的研究来触及问题的本质。

2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2.1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从信息到知识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信息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实体。由计算机系统产生的信息无法解释人类潜在的行为。信息是特定应用环境下的数据,而知识则是具体环境下的信息,知识一方面可以是信息中最具价值的那一部分信息,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知识并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信息集合中,而是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知识更是指是人们所真正需要的那一部分信息。从信息到知识是一个由低层到高层的过程,在较低的层次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用机器来完成,以实现信息的价值。而在较高层次,则迫切需要人的判断力的参与,以实现知识的价值。

2.2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一般认为, 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其发展和延伸。如果说信息资源管理使数据变成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就使信息变成知识, 并使知识成为组织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管理方法手段的变化和人们对信息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管理性、战略性的要求更高,信息管理进入信息资源管理,然后又进入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但知识有着更高的价值和水准,尤其是隐性知识得到人们的重视。从属性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是重合的。从联系上看,他们也可以彼此转化。管理上越来越强调文化管理、人本管理等。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在深度与广度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知识管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有助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从信息资源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 需要经过一个学习的过程,包括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显性知识外在化,实现显性知识的链接,隐性知识的内在化等。当然, 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相对信息资源管理而言,自身有许多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信息资源管理忽视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重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强调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使隐性知识充分发挥其效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知识管理同时也重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创新。

其次, 信息资源管理只重视对信息活动成果的管理,而忽视了成果的创造过程,即没有实现知识的创新, 在对信息进行管理的同时忽略了对信息的生产和创造。

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范文6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大数据;政府

本文受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集群视角下安徽省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与竞争力提升研究”(SK2015A476);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15KY09RW)资助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各级各地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改进。信息尤其是政府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石国亮认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政府信息是公共财物,具有共享性,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人们考察、评价社会情况、从事各项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大数据的4V特点,即Volume、Varicty、Value、Velocity也给政府信息资源如何高速、高效、合理、合法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带来了挑战。从本质上说,大数据是随着人类数据量的剧增而产生的一种新技术,其不仅强调数据数量之大、类型之多,更强调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剖析,发现数据背后所蕴含的有价值信息。当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理念,不仅对政府部门提高服务质量有意义,对广大市民方便、快捷获得政府的优质信息服务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职能也从过去的封闭、集权向高效、廉洁转变。2007年1月,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步建立。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确实给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好处,各省级政府及不少市县级政府也积极推进相关的大数据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各级政府重视政府网站的建设,并到达一定层次。我国各级政府网站起步于20世纪初,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使用“政务通”,主要可分为四个明显的阶段:信息公告、业务在线、信息平台、横向整合。这四个阶段越往后发展信息化水平越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程度也越高。但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各地政府网站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发展早、技术成熟的已经进入第四阶段――横向整合,有的起步晚、资金投入少的仍停留在第一阶段――信息公告。

(二)成立专门的政府网站信息管理部门。为了保障政府网站的顺利运转,各级政府都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对政府网站进行维护,也安排专人进行信息的处理和维护。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负责人员,这就有利于大数据技术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不断应用和改进,也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人员及技术上的保障。

(三)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Clarke认为,大数据极大提升了政府在线服务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从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实时交易等行为中采集的大数据信息能够反映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行为。政府网站及电子政务、大数据的使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有利于促进政府信息服务的决策科学化,降低政府部门的成本及公众到政府部门办事的成本。在大数据背景下,各级政府可以借由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分析、利用,不断推动自身政务流程的优化和服务的优质。

(四)有利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无论是处在政府网站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哪一个阶段,都定时公布了一定的政务信息,只是有的政府网站信息及时、更新快,有的政府网站信息滞后。相比于以前的纸质化办公,大数据时代政府很多政务流程及政府法律法规都可以公布于政府网站,公众通过政务网站可以浏览、获取相关信息。另外,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BBS、博客等渠道分享他们的意见。在大数据时代,公众可以更好地参与政府工作之中,与政府分享信息,形成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政务决策机制。

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今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内容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建设也取得一些阶段性的发展,但就目前的整体情况来说,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而言,我国现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结构不全面,“电子政务”运行状态低。虽然各级政府纷纷建立政府网站并使用“政务通”,但层次参差不齐,且很多政府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时是趁着“大数据”的风头,缺乏一定的建设方案和规划,导致体系结构不全面,内部存在问题。甚至有的政府在建设信息化时不考虑本地经济实际,盲目借鉴其他政府模式;或是开发了信息资源管理,但建成的数据资源只是个空壳,数据依旧是各部门独享、本部门使用,并未形成大数据应有的价值。这就给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后续更新、扩充及完善带来了困难和问题。

(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法律规范。笔者通过查阅欧美国家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发现欧美国家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普遍规范性较高,有着统一的开发标准及法律法规,尤其是美国、英国、新加坡三国政府在政府网站信息的管理体制、搜索引擎及开放数据上面值得我国政府借鉴与学习。

我国政府在信息资源开发时,一方面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导致开发建成的信息系统在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功能设置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另一方面没有更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级政府的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制约了大数据的应用,容易出现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信息资源的问题。

(三)向社会开放的政府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开放信息内容整合性差。近几年,各级政府在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数量程爆炸式增长,数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质量上的改进。纵观各政府网站,公开的数据多为宣传性信息,或是仅仅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新闻转载。公众及企业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数量少或内容不完整,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数据更新缓慢、质量差。有的政府网站的相关板块没有内容或信息长时间不更新,开放信息与社会热点和公民需求脱节,大大限制了使用者的信息获取量及水平。有的政府网站没有对相关数据及信息进行规范化标引,搜索引擎功能单一,导致用户查询检索所需信息困难,一时半会搜索不到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下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四)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间缺乏协作与共享。大数据本质上要求数据和信息的公开与共享。

上述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明:虽然各级政府不同部门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都是各政府各部门的自有资源,这些数据和信息在各部门之间都不能及时且完整地传递与交流,更何况是及时完整地向大众公开。政府机构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作与共享,会阻碍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三、大数据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大数据确实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政府作为大数据的使用者和实施者,应认识到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政府和公众的需求,我们有需要也有必要在大数据环境下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重新开发、管理和应用,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一)分门别类,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大数据的数量“大”,涉及的领域范围“大”,给政府信息资源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来源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浩瀚的数据中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需要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一些学者对政府信息资源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李斌将政务信息资源分为社会公开类、政务共享协同类、公共服务大数据和增值服务大数据四类信息。不同类别的信息在提供平台、方式、服务对象及是否有偿、是否需要加工方面都不一样。要想及时、完整地收集不同类别信息并进行有效管理,就要针对类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

(二)资源梳理,整合信息数据平台。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可以按照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但是要对源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建立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在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中,不仅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更要随时灵活地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的意义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帮助。我们不能为了数据而存储数据,还要加强对数据的整合和利用,得到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

(三)统筹规划,健全管理机制。大数据带来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工具,但是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的开发策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强调数据的共享和部门的合作,在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就要制定开发利用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数据共享。还有就是可以考虑引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来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及时、快捷地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数据。

(四)技术创新,深化大数据应用。当今社会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进入政府信息资源系统中既是资源,也带来数据冗余、占据存储空间等问题。要想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就要创新技术。目前,政府主要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来改善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向公众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五)创新服务理念,强化信息安全建设。要实现高效地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政府部门需要转变和创新服务理念。一是重组政府业务流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优化政府业务程序;二是要打破长期以来政府内部的条块分割,转变意识,改变以部门为导向的政府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实现数据共享。

大数据在采集、存储、分析、传输、使用等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和隐私风险。在推动大数据的应用发展时,还要加强对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重视。政府在收集和使用数据信息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来加强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加强身份认证、数据脱敏、匿名保护技术等加强信息安全的建设。

四、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兴起给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技术和理念,推进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政府应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和结构,提高政府信息管理的实际能力和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国亮.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探索与借鉴[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2]于施洋,王建冬,童楠楠.大数据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创新: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电子政务,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