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同文化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不同地区;中职学生;文化差异

Abstract: how is cultural difference students of the medium-sized professional institute can? This text has done some interesting discussions, because of the author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ntact and come from different students of three places in teaching, therefore realize one not brought with the culture background in giving lessons Body difference, and experience their each understanding to different culture.

Key words: Different areas; Students of the medium-sized professional institute; Cultural difference

不同地区中职学生的文化差异会是怎样?本文将作一番有趣的探讨,这里的不同文化背景并不跨越国界,仅就江苏省的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地区而言,恰巧笔者有机会接触来自三地不同的学生,因而在授课之中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个体差异,并且感受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各自理解,这一切都引发了笔者的极大兴趣。

首先来看这三个班级的基本构成:一个是苏北的徐州班,全班40人,男4人,女36人;一个是苏中的扬州高邮班,全班29人,男2人,女27人;一个是本地的苏州班,全班51人,男9人,女24人。这三个班级的性别基本特点是:女生占绝大多数,男生占少数,这与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有关(主要是第三产业的餐饮与旅游行业)。

那么这三个班级的学生个体差异又如何呢?先来看徐州班。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北接山东省,西临河南、安徽两省,有四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从布置的作业“我的家乡”中,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①徐州属于楚汉文化,尤其两汉在徐州留下众多遗迹,比如汉兵马俑、楚王陵、项羽戏马台等。②徐州名人众多,以汉代的刘邦最出名,北宋的苏轼也曾在此为官。③徐州虽地处苏北,但语言、文化习惯却与山东、河南相似,语言属于北方官话,在历史上曾经隶属于山东省。当问及他们对苏州、扬州的了解程度,有较多的学生知道苏州园林名胜,尤其是寒山寺,而进一步的苏州文化则几乎为空白,说到扬州下属的高邮,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但也有一两个知道高邮有名的咸蛋。当问及他们是否知道昆曲、评弹、黄梅戏,则几乎无人知晓,不过北方的豫剧、评戏一般都能了解。

再来看看扬州高邮的学生。扬州下属的高邮,地处长江之北,地理上处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属于江淮文化。同样的作业中,也得到了以下信息:①高邮同样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唯一以“邮”字命名的城市,市内有明代盂城驿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反映了这个城市独有的文化。②同样名人众多,最出名的要属北宋词人秦少游和当代作家汪曾祺,在这一点上,学生的骄傲感特别强,但遗憾的是几乎无人能完整地背诵秦少游的作品,如最著名的《鹊桥仙》。③高邮地处苏中,语言是典型的扬州话,属于下江官话,“怪怪龙地冬”是人人皆知的话语,连香港四大天王的郭富城在他的一首歌中都用到了这五个字。与前面徐州班显著不同的是高邮学生几乎都知道黄梅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地域上接近安徽中南部,受其影响,所以一般都知道并且还会唱上两句。除了最让他们自豪的秦少游外,最能代表他们文化也让他们最感骄傲的是高邮咸蛋,这有点类似扬州炒饭、兰州拉面、重庆火锅、嘉兴粽子一样,名满天下。

最后是本地的苏州班。苏州,地处江南,有“天堂”之称,属于吴文化,讲的是吴方言。自古以来尤其唐宋以降,经济发达,与之相适应的是文化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氛围浸润下的学子多少带有做事精细、情感内敛的特点。因为学校地处自己的家乡,总的来说家乡的文化背景都能知晓不少,但相对处在北方的扬州、徐州,学生总体不了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混淆江北和苏北这两个概念,认为扬州、徐州学生都是江北人,这与苏州文化排斥外地人,尤其是苏北人有很大关系。②混淆徐州话和苏北话,徐州话和苏北话实际上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方言,前面已经提到,但学生并不清楚,这主要与他们对这两个地方的文化缺乏了解有关。

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三个来自不同地域接受不同文化熏陶的学生,虽然都处于高二阶段,个性差异十分鲜明。来自徐州的学生由于受北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为人显得较为豪爽,待人热情;在江淮文化浸润下的高邮学生,则比较诙谐,欢喜说笑话;而受两千五百年吴文化影响的苏州学生,则显得较为内敛,较有主见。这是他们性格上明显的差异。但毕竟都是学生,都就读于职业学校,相对的文化知识比较缺乏,这与他们所受的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知识较少有关。比如苏州学生对徐州的兵马俑一无所知,觉得徐州在很远的地方;而徐州学生听不懂高邮方言,总以为讲话好象在吵架;高邮学生则认为苏州人说话嗲里嗲气,不舒服,只知道有个唐伯虎很风流(主要受电影影响),却不知其一生坎坷,仕途艰辛。可见虽然只在一省之内,不同文化交流的缺乏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膜,因而也形成了所谓的帮或圈子。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三地的学生都比较爱阅读,尤其是徐州、高邮的学生比较爱读《读者》、《意林》、《知音》等全国优秀期刊,尤其是当中励志类的文章(他们特别喜欢用这个词),这说明学生精神面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当然,这些学生也喜欢读时下流行的情感类小说,有国内当代的,也有翻译过来日本、韩国的小说,问及为什么比较喜欢读,回答主要还是涉及年轻人情感、恋爱的话题。也有他们认为写得比较现实的国内新潮流作品,如《左耳》(且向笔者极力推荐,作者是饶雪漫)等。

笔者在授课中还发现,其实三地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渴望阅读名著,其中的一个班级里自设的书架上摆放了大约二三十多本中外名著。但问及是否读过我国四大名著原作,3个班级回答者均寥寥,看过的主要都是影视作品,更不用说外国名作,尤其是原版的了。不读名著主要还是与这些作品的时代、内容、文字有关,责任并不全在学生身上。而这一结果既是预料中的,又是让笔者甚感遗憾的。它说明文化的缺失已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也实际上昭示社会大众普遍精神食粮的缺失。因为当今社会心态相当浮躁,而要静心阅读名著,似乎让人匪夷所思。然而,一个不阅读名著的民族会是怎样?现在恐难回答,但是其弊端将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入而日益显现。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文化 思维 句子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27

1 意合与形合(paratactic vs. hypotactic)

意合与形合的对比( contrast between parataxis and hypotaxis)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最为重要的差别所在。首先,英语属于一种综合性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分析性的语言。由于语言受个体思维上的不同影响,英语等印欧系语言展示出的是单位的自足性,往往以主谓结构为主,形态明确,显性的句法和词法。这一系的语言所描述的语句中的各个成分、意群、以及各分句之间的关联,往往是通过诸如连词和介词这一类的词汇间的纽带直接展现出来的,而语句中的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汇间的不断变化来演绎的。因此,英语又被称为是形合语。而汉语言则不同,它属于一种重整体思维方式,语言需要表达的周到和全面,语言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下文来决定,尤其要突出整个语言的框架性。汉语中词语的涵义往往反映在整体上,需要在意合的网络中搜寻。而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概念和涵义将变得极其模糊,琢磨不透,因此又被称为是意合语。

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通常以分析的思维方式为主,尤其注重个体在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形态型语言的特点,要求语言句子的主从关系必须清晰明了,语法结构必须一目了然。在英语语言的表达方面,就要求语言在各个层面的形式和形态,必须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语言无论是在选词造句方面,还是在篇章结构的组织方面,都需要极其注重语言在形式上的是否连贯和完整性。申小龙(1988:495 转引自郭富强)曾指出,西方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形而下”,“器”重于“道”的语言。它的形态要求非常丰满和外露,并且要重形合,往往通过适当的连接词和介词来将语句中的各种意群成分有机的进行组合,力求言能尽意,形式紧而缺乏弹性,关系。而汉民族的语言造句对空间构架的严谨并不在意,且不拘泥于任何的形态,而是“注重线性的转折与动,追求的是流动的韵律和节奏。在语言的结构组长上通常是削尽冗繁,以意统形,辞约义丰。”(申小龙,1988:498 同上)例如:

①Don’t come in until I call you.

不叫你,不要进来。

英语原句中动词come和call之间用连词until明确表示出来,是形合的体现。而汉语译句则不需要任何连接词来表示其中的关系,这是一种意合的体现,汉语各句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语序排列和逻辑纽带间接的体现出来的。

②His business connections with the impecunious great both in France and England had secured the foothold he had obtained on his arrival in Europe as a young man with letters of introduction to persons of consequences.

刚刚来到欧洲的时候,这位年轻人还需要凭借介绍信去见名流,而在与英法那些中落的大户们进行过商业贸易关系之后,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社会地位。

英语句子结构十分严谨,句子间的界限分明,借助大量借词(如with、on、as、in)来表示逻辑上的关系,语句中的词语连接,都具有显性的标记,句子内的主谓结构十分清晰。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入手,采用意合手段将句子层层展开。

2 简单与复合 ( complex vs. simplex)

在汉语中,往往以简单句为主,而在英语中,则与之恰恰相反,长句和复合句的使用相当普遍。除此之外,英语的造句法中通常是以主谓或主表为主干的, 把语句中的各成分悬挂于主谓两个主干的前后,通过对丰富的关系词的灵活运用来过度和连接,宛如葡萄藤的主干那样一枝独秀,进而枝蔓横生,从而形成复杂的树状结构的长句,即聚集型(Compactness)的体现。但是,汉语的选词造句,则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了语言型态的束缚性,它既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而且也不会被限定在特定的主谓框架之中,即流散型(Diffusiveness)的体现。汉语的特点在于动词优势,平等的结构;而英语的特点则在于丰富的关系词,层次型结构。

英语语言中的长句结构紧凑而且严密;而汉语语言中的短句结构简洁而且明快。正如陈安定所描述的那样,汉语的句子就好似一根竹竿,一盘珠子,一水波涛;而英语的句子更如同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一串葡萄,一树荔枝,一串珍珠。

举例说明如下: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the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引自李明清 2007)

由于相聚非常的遥远,又没有交通工具,这致使了农村与外界的与世隔绝,通讯工具的欠缺又导致这样的隔绝变愈发严重。(同上)(线性流水句 )

英语句子是长句,且是聚集形树状句,只用一个谓语动词is将整句连接起来,其他成分全作为辅助成分分布在主干两侧。汉语译文是是短句,句子流散,依次递进,层层铺排。

再如:

大家随即都十分赞同,跟先前开船时一样的踊跃,三四人直接走向了船尾,拔篙,点退,掉头,架橹,嘴里骂着老旦,继续向那松柏林前行了。(鲁迅《社戏》)

用竹形图来形容:

赞成――踊跃――径奔――拔――点退――回转――架起――骂――前进。

此例是典型的流水句,但形散而神聚。它从施事者的角度为意向线索,将多个动词集中在一起,通过语义的断断续续来组织句式段落;依照事件的先后时序和事理循序渐进的展开描述。这样的句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结构很松散,实际上却是形散而神不散。句子的表达功能贯穿于各个词组随事态变化需要的首尾衔接上,贯穿于各个动词实际上或逻辑上的时间顺序上,这种格局恰如其分地适应了汉语语言的节拍,把复杂的心理、情节和过程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条有理。一句话总结为,它在形式上削尽冗繁,在构局上流动转折,在内容上有头有尾。

3 主语与主题( subject vs. topic)

英语是主语型语言是指英语的主谓结构,汉语是主题型语言是指汉语的主题――述题结构。英语主谓结构,句中成分之间相互制约,具有强制性,主谓分明,结构明晰,靠各种形合手段组构句群,符合形合特征。汉语的主题――述题框架符合汉语的意合特征。汉语,尤其诗歌很难说清主语,谓语,且主题包括概念宽广,汉语结构复杂,所以汉语是依靠逻辑关系和语序表达意义,与汉语意合手段相吻合。本结构不存在谓语和主语之间所谓的强制性制约的关系。举例说明:a.这个人,我并不熟;b. 钱,我是一定点儿都没有;c. 身体,它一向较好。这三句话主题型结构在翻译成英语的主语型结构则为a.About this man, I don’t know.b. As for money, I have none c.. He is always in good health.

4 人称与物称 (personal vs. impersonal)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上的另一个巨大差异则体现在人称与物称这两个方面。汉语属于人称倾向,通常以人或生物为主语,并以人或生物作为动作的发出者;而英语则属于物称倾向,也就是通常采用的是无法主动发出动作的无生命的对象作为主语。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的不同,造就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这种语言的差异在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在词语、句子、篇章乃至一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俗用法等方面都体现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只是在句子层面的体现,也不只是体现在句子的四个方面,另外在“抽象与具体”、“静态与动态”、“代替与重复”、“主动与被动”等其他方面还有具体体现。但因篇幅所限,只作简单阐述。

参考文献:

[1]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明清.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与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5).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任晓霏.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中国翻译,2002,(3).

[5]李存龙.形合意合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陈志红.从形合与意合看英汉句法的差异[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王霞,游洪南.从一个新视角看英汉之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英汉之具体的形合与意合手段[J].现代企业教育,2007,(4).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产生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因此,从事跨文化的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作谈判准备时,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观明了的。虽然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如雇佣一个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语言交谈就行了。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误解对方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4

1、沟通障碍。跨文化沟通指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群体和组织之间的沟通。由于语言、文字、符号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加之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文化共享性差异存在使充分沟通存在难度。跨文化沟通中,语言和非语言、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偏差,甚至南辕北辙。沟通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良好的沟通决定企业的管理质量、组织绩效和员工士气。跨国企业的沟通障碍使企业管理效率下降,影响企业发展。

2、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着人们的态度、信念和行动。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每个人也会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跨国企业中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接触在一起,必然会相互摩擦、相互碰撞,每一个体都出于本能,极力维护自己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轻视别人的价值观,使之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差异的冲突往往表现为更深层次的、更广泛的矛盾,其造成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并难以消除。

3、企业文化间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在成为跨国企业之前,企业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管理理念、员工激励、组织沟通、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企业之间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跨国公司的各层次管理人员及员工因循守旧,沿用以前的企业文化模式,往往导致甚至加剧企业文化冲突。

二、跨国企业文化融合策略

1、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首先要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思想。每种文化都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都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正因如此,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应当理解和尊重。文化冲突在给跨国企业带来威胁和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人类的不断进步。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继承和发扬不同文化的优势,相互补充可为企业发展创造商机。

2、建立沟通和培训机制。沟通交流的机会越多,分享思想和经验的机会越多,越能增加对彼此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纳。高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应就沟通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建立相应制度保证沟通顺畅。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利用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来确保信息畅通,保障有效的沟通,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凝聚力。同时,可以将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结合在一起,展开多渠道、多形式的跨文化培训。通过培训培养员工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推动对彼此文化了解并形成正确认识,引导员工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强化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学会用不同视角来看待同一问题,从而减少和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提升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5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表现;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k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133-05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之中,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身上都烙上不同区域、 不同民族、 不同家庭、 不同个性的文化印记, 大学可以说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是不同文化共存的区域, 文化的差异使校园更加“多姿多彩”, 但同时, 这些差异也会对学生造成文化冲突, 由此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及原因, 以及在管理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 文化差异在大学生中的表现

(一)价值取向差异

价值观植根于社会文化现实之中, 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而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之内, 就可能造就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有学者对我国东西部大学生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 相比较而言, 西部大学生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 东部大学更倾向于西方文化; 西部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强烈, 社会取向更强, 东部大学生的自我取向更强; 西部大学生偏重于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念, 东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

(二)人格特征差异

特定的文化、 地理环境造就特定的人。大学生群体来自全国各地, 来源地不同, 意味着他们更多地代表着其生源地的人格特征。有研究显示, 山西籍大学生秉承了山西人总体保守的传统, 与东部发达与沿海地区相比, 更加安于现状, 对新鲜事物不敏感。[1]山西本土大学生也存在差异, 晋南学生与晋中学生相比, 晋南学生在生活中喜欢寻找新方法, 积极学习新的事物, 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 晋南与晋北学生比晋中学生更有韧性, 对自己更有信心, 做事更果断。将山西籍大学生与东北籍大学生相比, 山西籍大学生更加实干, 更加重视本质, 更加谨慎, 对小事也更加在意。

(三)人际交往差异

在社会信息化、 多元化、 开放化日益突出的今天, 人际交往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大学生正是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 成熟的。由于不同文化背景,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差异。相对而言, 东部沿海地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 但过于圆滑; 内陆地区学生朴实、 坦诚但较为含蓄; 而西部边远地区学生豁达、 爽朗, 乐于结交朋友, 但由于其桀骜不驯往往易感情用事。将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相比, 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被动、 更谨慎和更闭锁。贫困大学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期望值更高, 他们改变自己的身份、 处境和地位的愿望更迫切, 因此贫困大学生比他人更希望得到理解与支持, 但这往往也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自卑与自尊交织, 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信心不足, 造成与外界的隔离和对立。[2]贫困大学生往往在大学群体外围徘徊, 拒绝社交活动和其他活动。某高校教师表示, 和以前不同的是, 现在家境贫寒的学生加入到学生组织的较少, 而活跃在学生组织中的, 大部分是家庭条件优越的所谓“富学生”。

(四)风俗习惯差异

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生长在本民族文化中, 民族意识不强烈, 进入大学后, 文化生活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必然会产生由外显到内隐多层次的不适应, 如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等是否受主流文化的尊重以及受尊重程度等问题变得相当敏感[3], 会产生包括混乱、 无力、 孤独、 挫折、 疏离甚至是敌意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会促使他们更喜欢和民族学生聚集活动, 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团体。

(五)行习方式差异

由于文化差异, 大学生日常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除了城乡差异外, 学生来源地的经济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 更加盲目从众、 攀比炫耀、 喜新厌旧, 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宿舍同学关系紧张是目前困扰大学生的重要方面,而造成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和矛盾的, 往往源

于一些生活细节习惯。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一)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域环境对处在这一地域的个体产生了极强的约束力和价值认同感, 个体都烙上地域环境的烙印, 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 从而造成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形成了各种文化类型和模式。大学生由于生长的地域环境不同, 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所反映的文化也有差异。我国地域辽阔, 南北东西文化差异极大, 不同的地域文化都会对各个领域的人员精神风貌, 价值观和个性产生影响。曾有人分析, 处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人群, 在颇具特色的文化熏陶、 滋养下, 已形成具有丰富文化个性的人群流派,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所形成人的文化特质是有差别的, 沿海地区从历史上看, 处于开放的前沿, 商品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 比如, “绵里藏针的岭南派”, 岭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加上受到欧美理念的影响、 形成了岭南文化融会贯通注重实际的开放性、 前卫性和市场性, 这与地处珠三角地区为代表。而处于我国内陆的四川等地区, 由于“蜀道难、 难以上青天”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咄咄逼人的西蜀派”, 西蜀人群正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知难而进, 不屈不挠的忍性、 耐性和刚性。“博大精深的齐鲁派”, 齐鲁是孔子的故乡,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传播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从一诞生就得天独厚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与洗礼。

(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 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 民族形成的过程, 实际就是民族语言、 民族心理、 民族精神、 民族经济和生活、 民族文化、 民族特征形成过程。[4]群体之所以成其为民族,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体文化相对其他群体的独特性。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民族特点, 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 包括语言、 文学、 科学、 艺术、 哲学、 宗教、 风俗、 节日等。各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5], 由于历史的、 现实的和民族的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 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 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 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一套价值观和规范, 所以当分析另一种文化时要保持毫无偏见是不可能的。

(三)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

家庭文化是由家庭成员的行为、 品德、 生活方式、 文化活动以至价值观、 人生观等构成的[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由于组成家庭成员不同, 所以家庭文化存在差异, 这表现在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 人生观等方面, 学生最早的受教育的“场所”是在家庭, 学生在接触到学校教育之前, 早已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 由于在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生活、 成长, 所以, 家庭特有的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等文化因素必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形成特定的情感方式、 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每位学生都铭刻着特定的家庭文化的烙印, 学生一直把这种文化“印记”带到大学校园, 由于家庭文化的影响是在多次重复条件下作用于个体, 家长以经验和情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这使得家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持久深刻, 这种持久而深刻的家庭文化“烙印”对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 有着正面的作用也有着负面的效应: 这对在积极、 健康的家庭文化中成长的学生, 为融入大学生活提供了很好的铺设; 但对在“残缺”的家庭文化中长大的学生, 为适应大学的生活也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 这必须引起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者高度关注。

(四)个体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是由特定的群体成员共同形成的, 它形成了社会与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 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不同国家、 民族、 人种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 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已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并可以通过属于各文化的行为、 信仰、 习惯和社会组织形式表现出来, 而且这种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自觉不自觉地反作用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并对他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一个人从孩提时代起, 就开始学习本群体的行

和思维方式。

三、针对大学生文化差异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管理世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管理与文化构成一个普适性的“结”, 这种“结”引出了更核心的“结”那就是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的问题, 文化差异会带来管理基因上的特性差异。“管理基因”根于文化, 为此, 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在管理上应采取“精育、 细管、 巧引、 善识”策略。

(一)精育

精育是指精心培育大学精神, 以文化人, 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承认文化差异只是起点, 不是终点, 重要的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筑就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直接体现。大学文化是相对稳定而极具磁力的“文化效应场”, 可以将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 并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精神品质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需要大学文化的浸染和滋润。文化育人, 润物无声, 效果更持久、 更深入, 是教育人、 凝聚人的最佳途径。一是要凝练大学精神。要秉承学校优良传统, 结合时代特征和要求, 深入开展大学精神大讨论等, 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 形成富有个性和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 从而为保持校园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动力。二是要弘扬大学精神。要让大学精神从抽象到直观, 让大学生时刻感觉到、 触摸到, 就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建设, 加强文化类学生社团建设, 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学生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 书法绘画大赛等形式多样、 内容新颖、 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打造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充分利用重大节日、 重大纪念日、 重大活动、 重大事件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唱响主旋律,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建设主旋律鲜明的、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徜徉其中, 潜移默化地达到规范行为、 洗涤心灵、 陶冶情操、 纯正人格、 启迪智慧的目的。

(二)细管

细管就是在管理上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 实行精细化管理, 坚持将管理工作做细、 做实, 减少文化冲突。一方面, 在班级、 宿舍、 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安排上, 不能简单按学号、 按分数安排, 也不要回避矛盾而将相同文化背景安排在一起, 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合理安排, 使学生在不同文化交流中, 面对冲突, 学会忍让和包容, 学会处理冲突。另一方面, 要把握好新生教育这一关键期。学生工作实践证明, 学生入学的半年或一年时间, 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黄金时期。刚步入高校, 既对新同学表现出强烈的兴奋, 又存在对高中同学的怀旧情绪, 心态颇为“复杂”, 但可塑性强, 充分把握好这个时期, 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平和、 开放的心态, 学会相互包容, 相互尊重。

(三)巧引

巧引就是在教育上巧妙地利用不同文化的优势,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让学生主动展现不同文化的特征,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适应, 推动文化融合。文化适应虽然表现为一种变化后的结果, 但它更是个体心理行为的努力调适过程。地域文化差异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应有的校园社区地位, 大学生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以主动的身份生活于多元文化中, 只有在相互交往中, 才能突破自身的界限, 获取新的知识。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 结合不同文化的特点, 可以设计针对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特点的文化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现各自的优秀文化, 使学生在相互展示、 相互交流中, 博采众长, 吸收不同文化精华, 培养多元文化交往能力, 在相互学习、 相互吸引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进一步升华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善识就是要立足文化差异, 善于识别文化差异现象, 增强文化意识和自觉, 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一是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对大学生文化差异的研究成果较少, 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在学生工作研究中, 要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差异课题的研究, 深入把握学生群众的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对辅导员、 班主任队伍和学生骨干的培训, 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提高文化建设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促进校园和谐。

综上所述, 大学是多元文化的“集聚地”, 大学生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 开放的国内、 国际环境, 多元文化下的大学校园, 呈现出色彩斑斓, 充满活力的文化景象; 同时, 也给多彩的校园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不同文化差异对管理行为及模式的影响是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研究的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及文化知识, 增强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 正确处理文化冲突, 培育积极、 键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使大学成为年轻学子成长的乐土、 成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董朝辉, 杨继平. 山西本土大学生性格特征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9).

[2] 成云.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 2010(6).

[3] 罗晓蓉. 文化差异视阀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适[j]. 贵州民族研究. 2010(3).

[4] 彭汉香. 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第56页.

[5] 彭汉香. 文化差异与管理差异.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第57页.

[6] 翟莉. 学生家庭文化: 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4(5).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resentation, cas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we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dong, 510303)

不同文化的差异范文6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商务谈判逐渐成为中国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进出口贸易及国际合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除了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一些必要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外,文化差异也成为商业合作取得成功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全盘考虑。

1.谈判前要了解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谈判准备工作包括:谈判背景;对人和形势的评估谈判过程中需要核实的事实;议事日程;最佳备选方案和让步策略。其中谈判背景又包含:谈判地点;场地布置;谈判单位;参谈人数;听众;交流渠道和谈判时限。所有这些准备必须考虑到可能的文化差异。例如,场地布置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合作可能会有微妙的影响。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文化中,如果房间安排不当、较随便,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恼怒。

2.谈判方式也因文化而异。美国文化倾向于众人一起来“敲定一个协议”;而日本文化喜欢先与每个人单独谈,如果每个人都同意的话,再安排范围更广的会谈;俄罗斯人喜欢累计的方法,和一方先谈,达成一项协议,然后前面的两方再邀请第三方,如此进行下去。

谈判时限的控制也很重要。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对时间观差异应有所准备。

3.谈判过程中理智控制谈判进程和选择谈判策略。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二是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三是进行说服;四是作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进入正式商务谈判之前,人们一般都对商务谈判的进程有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往往影响着谈判进展的控制和谈判策略的选择。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决策方面存在差异性,使得他们所持有的预期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预期又会引起这些谈判者在谈判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差异。

二、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文化差异

1.寒暄。这里的寒暄意旨为建立关系或者彼此相识而进行的与谈判“正事”无关的所有活动,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就美、日文化差异而言,美国文化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因此,美国商人花在与工作不相干的交谈或了解外国对手上的时间很少,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则来得很快。美国人在谈判桌上会讨论一些与生意无关的话题,如天气、家庭、体育、政治等,但他们这样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礼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钟以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相反在看重相互关系的日本文化中,却常常在这一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着力于先建立舒适的私人关系,然后再谈业务。

2.交流工作信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现种种不完全性特征。

(1)语言差异和行为差异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错误。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讲话者讲话内容的80%~90%——这一事实意味着有10%~20%的信息被误解或听错了。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而且当第二语言能力有限时,甚至整个会话可能全部被误解。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2)非语言交流技巧差异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有时为了从谈判对手那里搜集信息,会采用“单向型”谈判策略——让外国对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间客观存在着交流技巧差异,如沉默时段、插话次数和凝视时间差异。特别是当这种差异较为明显时,信息不对称就自然产生了。例如,日本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视和插话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沉默时段较长;而法国谈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会在对方沉默时填补这些沉默时段。

(3)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信息反馈速度及内容不对称。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或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和德国人具有此特点。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则具有此特点。在多种时间利用方式下,人们有宽松的时刻表,淡薄的准时和迟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馈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类型的买方和卖方关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买方和卖方关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买方和卖方关系依赖于买方的信誉,注重直率和讲心里话。例如,报盘中的价格因文化而异,美国商人希望事情迅速地完结,所以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与他们的实际要价比较接近。但是,在巴西文化中,巴西商人希望谈判时间相对长一些,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会过分大胆。

3.说服就是处理“反对意见”,去改变他人的主意。说服是谈判的要害所在。但是,人们对说服的认识、说服方式的选用往往因文化而异。在注重垂直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往往趋向于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上,说服阶段要“争论”的内容就很少。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会选择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说服的方式和结果还与地位关系有关。

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信奉坦率、竞争和平等价值观,认为说服是最重要的,谈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见以便加以处理。例如,美国商人喜欢在谈判桌上摊牌,急于从信息交流阶段进入到说服阶段。

4.让步和达成协议。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要在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和承诺,达成一揽子协议。

最后,因文化而异搞好后续交流。国际商务谈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续交流行为。不同文化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

强调客观性,注重平等观念的文化,往往依赖界定严密的合同来保障权利和规定义务。如美国企业之间的合同常常长达百页以上,包含有关协议各个方面的措辞严密的条款,其目的是借此来保障公司不受各种争端和意外事故的伤害。此外,这种文化中管理者一般将合同签订仪式视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举动,因此合同常常是通过寄发邮件来签订的。他们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所以往往不太注重后续交流

注重关系的文化,其争端的解决往往不完全依赖法律体制,常常依赖双方间的关系。在这些文化中,书面合同很短,主要用来描述商业伙伴各自的责任,有时甚至写得不严密,仅仅包含处理相互关系的原则的说明而已。此外,注重关系文化的管理者常常希望举行一个由各自执行总裁参加的正式签字仪式。而且,保持与大多数外国客户的后续交流被视作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部分。在合同签订很久以后,仍然会进行信件、图片和互访等交流。

由此可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谈判技巧是商务谈判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LarryA.Samovar&RichardE.Porter跨文化交流(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KittyO.Locker,商务沟通(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