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1

关键词: 中职学生;人文教育;人文课程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未予以足够重视。如何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技能型人才,这是构建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1]。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它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一些人文知识,而是促进人文学科中内含的价值向个体身心的内化,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

我国中职学生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专才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是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概括起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 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模糊

许多中职学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人力”教育,轻“人”的教育;重职业培训,轻“人格”教育;偏重就业要求,忽视职后发展的现象。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要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过硬的操作技术是务实,搞人文教育是务虚;热衷于以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和就业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等。还没有真正树立现代教育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 人文素质课程偏少

据统计,我国中职学校人文素质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并且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占的课时多, 而文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应用性专业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等,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特色[ 2]。以致职业道德教育功能有限。

3 课程体系缺乏相关性,实用性不强

人文素质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很强,但课程间的交叉融合考虑较少,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相关性,实用性不强。

4 教学评价及教学方法欠科学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人文素质课程的评价方法虽经多方改革,在教育评价手段上,仍然是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领域目标的评价。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单纯以思想政治为主,以分数定高低。评价形式虽创造了多种形式,但仍以笔试为主,分为考查和考试,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这种评价方式与我们的教学强调理论体系宗旨密不可分,但是也存在许多弊端,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评价重共性、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普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灌输为主,教师主要为专业教师。

5 教师队伍水平偏低

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由于我国长期过窄和过于专门化的教育,这部分教师缺少人文学科知识的熏陶,课堂讲授中,讲专业知识多,讲心理社会知识少,不能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1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学生职业基本能力为轴心,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应体现中等教育学制短、教学容量大、实践性强和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并借鉴国外教育的优点,突出人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素质培养。

2 做好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对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科学构建好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合理选用内容,形成自身特色,以娄底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与对应课程体系为例,对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上述课程体系安排改变了传统中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除保证政治类课程开出以外,还加大社会和人文知识比例,增加基本人文知识覆盖面,满足中等护理学生的需要,以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观。

3 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应对现代职场对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的新要求,突出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几个方面[ 3],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一批有经验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创新编写与结合职业素质教育和班会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材。既要体现专业服务和灵活办学的特点,又要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编写教材的模式,开发应用与专业工作相一致,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并及时调整设置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的需要开发符合实际的地方和校本教材,完善和丰富教材形态。可采用核心课程的设置模式,将部分人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建设,强化人文教育。

4 改革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采用授课、访谈、调查、网上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活动、角色扮演、展评等教学方法,形成自学―问题―引导―讨论―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社区―图书馆―网络―医院―社会,形成教学实践体系,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应根据不同层面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形成笔试―口试―小讨论―专题报告―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

5 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应多渠道、全方位进行,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发挥人文教育功能。专业教育是中职教育存在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职业教育既要以专业教育为其存在的前提,又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来实现人文教育与护理教育的相互渗透。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既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又要通过专业课教学,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达到训练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陶冶健康的职业情感的目的[ 4]。

6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教育不仅靠以课程教育为本的教学因素,也要配合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和校风校貌等隐性教育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才有利于形教育的良好氛围。隐性课程蕴含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师生关系、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它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和无意识的教育价值[ 5]。只有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资源和内容,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形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才能使教育的人文价值得到应有的发挥和释放。

参考文献:

[1 ] 唐志鹏.中专教育与人文素养 [ J ] .中国轻工教育,2001(4).

[2 ] 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 [ J ] .中华护理教育,2006(3):132―134.

[3 ] 熊慧群.浅论中职校人文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 [ J ] .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2

【关键词】 护理药理学;教学;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护理药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在教学中,往往重视药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易忽视人文关怀教育,或不知如何去做,若如此则不能完成全面育人的职责,故必须加以纠正。

1 更新观念,树立教师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1],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2]。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中有一层含义是无可非议的,就是医护人员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普遍认为护士应具备较系统的医学知识,需培养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则以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和就业率来衡量,因此,认为搞人文教育是务虚、是不必要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护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待病人缺乏同情心,职业道德水平偏低,不能把护理对象放在一定社会环境和一定的心理状态之中去分析,而去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等。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整体护理观应运而生。整体护理活动是以人的健康为主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人文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护理专业人文精神就是集中体现在对病人(服务对象)的价值。美国学者Leninger博士曾说:“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关怀照护是护理专业的精髓。”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的宗旨:就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而人文关怀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学人文课程、听听人文讲座、看看人文书籍来积累,人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更要在教师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现代护理教育观念,树立对护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这一理念才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护理药理知识与护生人文关怀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护理药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方法

高职护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应多渠道、全方位进行,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护理药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的一门学科,是护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促使护士已由过去单纯的用药执行者,转换为用药的执行、监护、咨询和指导等多方位的协调者。为确保病人用药的安全,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和事故的发生,不但要注重相关用药护理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对病人进行主动、全面的整体护理,使病人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以便更好地为病人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2.1 身正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护生进入了学校,我们的教师必须精心对护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其成为实用型护理人才。护生在校期间最初是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等方面来理解护理工作的。护理药理学是学生较早地意识到护士每天要给病人用药,要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身教重于言教,药理学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护生今后的护理用药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正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药理学教师首先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患者关爱体贴,有同情心,对护生负责和给予无私的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宽容人、理解人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知识,注重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对护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人文修养都得以提高,做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民满意的护理工作者。

2.2 爱生如子,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我们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提倡人性化的护理,就要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首先要让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护理药理学教师要与护生平等相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尊重护生,了解护生的需求,倾听护生的心声,处处关心帮助护生,爱生如子,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从而营造出学校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这样,不仅让护生在校期间人文修养得到较大的提高,而且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也能自觉主动地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回报社会[3],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朋友。这不仅增强了病人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在护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2.3 理论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 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通过护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只能培养出打针、发药的机器人护士而已,要充分发挥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就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病人是行医之本,人文是护士的灵魂。护士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护士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投入感情提供艺术服务。护士应该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护生换位思维,体会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可引起学生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告诉护生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知识,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例如,在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与肿瘤患者交谈和沟通,及时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热、出血、脱发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信任我们,与我们成为朋友,更好的调整肿瘤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这也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甚至预后。因此,护理药理学理论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护理药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护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加强人文关怀理念教育的重要过程。在护理药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使护生建立起对患者进行全面主动的整体护理,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2.4 实验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 护理药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的理论、学说和结论都基于实验结果,并不断通过实验得到验证。我院护理专业开设了不同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腺体分泌的影响、配伍用药、有机磷中毒及解救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动物血压的影响等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小鼠、大鼠和兔等实验动物,通过实验可加强护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捉拿、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的确定、护理药理实验常用的方法等,这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从事科研工作必需的基本功。动物实验不仅培养了护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护理药理学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护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的护理能力,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巴普洛夫曾指出:“没有对活的动物进行的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这是无可争辩的。”医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否则就不会有医学的进步和发展[4]。护理药理学实验是离不开实验动物的,但动物也是生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教育护生不要把动物当玩具用注射器的针头去刺,要善待动物,要注重动物福利。同时,应尽可能减轻动物的不安和疼痛,比如,给动物注射药物前要检查注射器的针头是否有倒勾,有则应换新的针头,还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和速度等。另外,还应给予动物良好的术后护理,在实验结束或实验过程中获取标本应采取安乐死的方法等。通过实验课和动物保护的教育,使护生认识到实验动物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应把动物看作是我们的朋友,平等对待,去关心和爱护它们。由此教育护生应有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大爱精神,加强护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强化了人文关怀,使护生学会关心和体贴病人,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总之,护理药理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优势,抓住护理用药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对护生开展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将对护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及其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亚男,林彦山.论现代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4,19(1):28-30.

2 史瑞芬,周柳亚.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2-3.

护理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范文3

【关键词】 临床护士 短缺 原因 对策

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短缺,而护理专业毕业生却对护理专业无足够的认同感,有一部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即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从事护理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如医药代表、化妆品销售代表等,造成护理专业后备人才的隐性流失,浪费了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另外,在职的一部分护士也纷纷离开了护理岗位。本文旨在分析与探讨此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管理者及医院领导参考。

1 原因分析

1.1 护生流失原因分析

1.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护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动机、目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羡慕护士工作,有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的是屈从父母的意见等,总之,对护士工作的认识带有盲目的成分,护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护士工作。

1.1.2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1]。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2]。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护生工作后难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发展而改从其他行业。

1.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1.2 护士离职原因分析

1.2.1 护士配置不足 按1∶0.4的标准计算,医院的标准配置是每40张床位一个病区,应当需要16名护士,而大多数医院都没能达到这个标准。忙碌中的护士们,都像是踩着风火轮在“作战”, 医院里不少的“燕尾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还没取得资格证的实习生、进修生。按照规定,在获得护士资格证以前,这些护士只能做一些护理的辅助工作,而不能单独实施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如打针。但实际上,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患者,没有经过注册的普通护士、甚至是实习生都参与了一线操作。很多住院治疗的患者都感觉护士比医生还忙,除了打针、发药,护士基本上不会在病房多停留。护士配置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护理质量难达国家标准,导致病人对医疗服务不满。护士配备不足,一方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导致病人缺少优质的护理。由于护士工作量大,很多必要的护理程序不得不被省略。护士的紧缺,还使得各大小医院病房中家属的数量总是远远大过患者,病房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护工的身影。护士除了打针、发药外,和患者的接触少之又少,护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临床护理水平正在滑坡。诸如此类临床护理现象,导致一部分护理人员身心疲乏,难以坚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自动离职。

1.2.2 医院重医轻护 原来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原则被大多医院忽视了。医生握有诊疗、开药的权利,他们是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的主体,这几年医院特别讲求经济效益,护士所做的工作再辛苦,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体现不出来,就使得护士在医生面前一直都扮演着从属者的角色。

1.2.3 待遇偏低 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有编制的护士开始减少,合同制护士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护士待遇低下。待遇低下,护士就没有归属感,不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都和医生差了很多,她们安不下心来,护理人才也就流失得很厉害。很多女孩子即使来了,做了一段时间,到后来都觉得去机关、去企业比待在医院熬夜好,还能得到起码的尊重,而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护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极易导致护士心理失衡,最后表现出对病人和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护士最后选择了离职[3]。

2 对策

2.1 改革护理职业教育内容

2.1.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课堂教育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穿插医德医风及“南丁格尔”精神教育,用崇高的信念陶冶学生情操,使其感受自己职业的意义,热爱护理专业,自身无专业歧视。

2.1.2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1.3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1.4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1.5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

2.2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待遇

2.2.1 增加编制 应该增加护士人员的编制,减轻工作负担,让她们的心理、生理机制得到调整和恢复。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对医疗机构执行医院护士与病床比进行严格监督,对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2.2.2 改变收费 应适当合理提高护理费用,使护理不再成为造成医院亏本的工作。医院应调整收费项目的比例,如提高诊疗、护理等核心医疗的费用,降低药费、仪器检查等费用。在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使其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并把患者亲属从病床前“解放”出来。另外,社会应给予护士与医生同样的尊重,明确界定其工作范畴,尽可能减少护士所从事的非护理工作,使护士能够把全部的精力都有效地投入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2.2.3 提高待遇 增加护士的待遇,使护理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护士的心理得以平衡,对病人和工作恢复原有的热情,使越来越多的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把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2~53.

[2] 钱金伏,李 合,汤 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5(10):76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