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范文1
【摘要】目的:观察深静脉穿刺在临床中救治危重病患者的应用方法与特点,探讨深静脉穿刺在临床急救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5月因不同原因休克于我院进行急诊急救的患者12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61例)采用外周静脉穿刺进行救治,观察组患者(61例)及时应用深静脉穿刺术(采用股静脉穿刺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给予急救,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深静脉穿刺组)抢救成功率(47.54%)明显高于对照组(26.23%),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深静脉穿刺;急诊急救;临床应用
在医院急诊科,对急诊患者的抢救工作,进行心、肺和脑的复苏是十分常见的,复苏中静脉通道的建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深静脉穿刺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上休克病人的急救手术中,对于失血性的休克患者,可尽快的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输血、输液,为患者的救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我科于2010年3月~2011年5月,对61例不同原因休克的患者应用深静脉穿刺进行急救,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5月因不同原因休克于我院进行急诊急救的患者122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46例,年龄均在26~35岁,平均年龄(45.29±10.75)岁,救治的休克患者中因车祸外伤者26例,心肌梗死41例,外伤性大面积撕脱伤11例,肺气肿慢性心功能不全者16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28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穿刺进行救治,观察组及时应用深静脉穿刺术给予急救。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穿刺进行救治,观察组患者及时应用深静脉穿刺术(采用股静脉穿刺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给予急救。
1.2.1 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
患者采取仰卧姿势,肩部稍微垫高,下肢伸直并略微外展,选取锁骨中点内侧1~2cm的下方约1cm处作为穿刺点,针尖指向甲状锁骨下缘0.5~1.0cm处,进针方向要与胸骨纵轴约成45°角,贴近胸壁或与胸壁平面呈15°角[3-4],进针深度根据患者胖瘦情况选择2~5cm即可(体型较胖者3~5 cm,较瘦者2~3 cm)
1.2.2 股静脉穿刺方法
患者采取仰卧位,使穿刺侧下肢呈外展外旋位置,选择股动脉搏动内侧0.5~1.0cm,腹股沟韧带下2.0cm处为穿刺点。针尖指向头部,进针方向与皮肤呈30~45°,并与股动脉走向平行,进站后将导引钢丝送人静脉,退出穿刺针,将导管经导引钢丝送入静脉内12~15cm,处缓慢进针,回血即可[5]。
1.3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值 P
2 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穿刺组)抢救成功率(47.54%)明显高于对照组(26.23%),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在急诊救护中常见外伤性休克病人,抢救中应做到争分夺秒,但因患者伤情、道路状况及天气情况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多数病人送来接受救治的时间较长.大多数此类病人因静脉充盈较差,穿刺后不见回血,穿刺是否成功难以判断,加之部分病人烦躁不安,肢体无意识地剧烈活动,易将静脉输液器扯下.上述诸多原因造成普通输液器在此类危重病人的急救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锁骨下静脉穿刺是快速输液的有效救护手段.锁骨下静脉的位置较恒定,变异小,口径大,穿刺后穿刺针不易移位,是深静脉穿刺中较理想的静脉.快速静脉输液可迅速补充体液,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改善器官组织细胞缺氧和代谢障碍,对预防休克的进一步加重,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是有创性操作,术后可发生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其发生率为0.6%~0.7%.临床上对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是争分夺秒的,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社会及患者家属对医疗部门的基本要求。深静脉穿刺术在临床上抢救休克病人的应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简便、易行、有效的独特优势,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血或给药,并可快速提高患者血容量,使血压回升,以纠正休克[5]。深静脉穿刺术的应用,不仅为成功抢救患者赢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有效减轻了外周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痛苦,并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61例患者实施深静脉穿刺术进行抢救,抢救成功率(47.54%)明显高于对照组(26.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斐,,宋磊,等. 深静脉穿刺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学,2010,34(4):308-309.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范文2
解剖学(260)
组织胚胎学(265)
神经生物学(268)
生理学(273)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278)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生物物理学(284)
寄生虫学(287)
微生物学(292)
免疫学(296)
病理学(301)
病理生理学(306)
药理学(311)
基础核医学(315)
生物医学工程学(319)
欢迎订阅《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322)
危重患儿的识别宋国维(1)
基础生命支持樊寻梅(3)
心电监护与除颤刘春峰(6)
血气分析祝益民(7)
机械通气陶建平(10)
气管插管操作常规许峰黄栋(14)
营养支持策略黄瑛(17)
中心静脉置管输液陆铸今(19)
骨髓输液陆铸今(21)
氧疗陆铸今(2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陆权(23)
急诊症状
惊厥张灵恩(25)
昏迷何颜霞(27)
呼吸急促王莹(29)
发绀钱素云郑明琼(32)
便血王宝西(34)
腹痛耿岚岚龚四堂(38)
少尿和无尿沈颖(40)
无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来稿要求(48)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年第3卷增刊广告目次(50)
英文版案例分析系列教材《儿科学》出版(52)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论著投稿要求(66)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综述投稿要求(68)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70)
《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出版(81)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图表要求(97)
危重状态救治
重症水电解质紊乱及挤压综合征处理陈贤楠(4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处理朱建幸谢利娟(44)
休克的处理陆国平(47)
新生儿惊厥的处理陈超(49)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治陆国平(51)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易著文(53)
急性肺水肿发病机制和临床评估李昌崇单小欧(55)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处理黄国英(5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张琪王天有(59)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王晓慧方方(61)
灾难性严重心律失常的救治田宏桂永浩(64)
哮喘持续状态洪建国(67)
贫血唐锁勤(69)
常见急诊的处理
汶川地震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与心理救助郑毅(71)
颅脑外伤及颅内出血李昊(73)
腹部外伤处理原则王维林(76)
创伤性气胸贾兵(78)
四肢创伤早期治疗张向鑫马瑞雪(80)
破伤风的诊断和治疗张国成(82)
气性坏疽傅海燕王建设(83)
上呼吸道梗阻孙越峰陈志敏(85)
急性阑尾炎肖现民(86)
引起腹痛的常见外科疾病及处理原则郑珊(88)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陈洁(90)
外伤后致急性颅内感染邹丽萍(93)
心包填塞刘芳(94)
出血的急救处理金润铭(96)
低血糖症刘丽(98)
高血糖的认识与治疗谷奕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巩纯秀(99)
2009年全国小儿外科学新进展高级研讨会通知(324)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图的具体要求(394)HttP://
第9例早产儿腹胀、呕吐、皮肤黄染沈云琳李敏(396)
中国儿童生存状况:婴幼儿死亡率变化趋势米杰张美仙(325)
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余章斌韩树萍郭锡熔(330)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孙金峤陈燕琳周文浩(340)
不同疾病状态下新生儿脑组织氧合变化的对照研究刘云峰周丛乐张家洁李志光华王俊怡谢利娟(349)
与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相关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现况调查李颖杰邱琇高岩钟桴邓颖敏杨华彬邓会英(356)
人乳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的Meta分析冯宗太徐惠玉贲晓明(362)
儿童先天性体动脉-肺动脉瘘4例并文献复习姚瑶申昆玲胡英惠曾津津孙记航冯雪莉(368)
国际小儿肾脏病培训班招募学员通知(374)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8例并文献复习周名秀张靖陈峥嵘肖伟强邓力(375)
染铅大鼠胎盘一氧化氮、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与胎盘组织超微结构的相关性马海燕李红王云英李向红张采欣(380)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二批)(168)
第九次全国小儿肝脏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168)
总医院儿内科招收进修医生(176)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举办脑损伤新生儿神经发育跟踪随访和早期干预学习班通知(176)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办全国儿科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18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85)
利巴韦林喷雾剂临床研究征文活动(20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7)
广州市妇幼保健中心举办全国小儿免疫性疾病学习班通知(212)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年第3卷第3期广告目次(212)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研究方方马祎楠王晓慧王旭丁昌红金洪肖静(16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药物治疗的Meta分析(177)
小剂量快速法ACTH(1~39)兴奋试验评价肾病综合征患儿肾上腺皮质功能初探张焱黄建萍姚勇肖慧捷陈彦杨霁云丁洁(186)
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张绍仁王晓红朱启镕刘丽艳王建设(190)
冠状动脉造影和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张丽于明华张靖虢艳张明杰苏玲俐刘特长(196)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 川崎病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功能及S100蛋白表达的变化童敏王莹桂永浩王晓川(20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惊厥性脑损伤的作用及调控因素胡越蒋莉李欣(208)
先天性心脏病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高燕(综述)黄国英(审校)(213)
Kisspetin/GPR54系统与促性腺轴及青春期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于宝生(综述)李晓南(审校)陈荣华(审校)(223)
常见外伤的急救处理范文3
昆明市延安医院放射科,云南昆明 650032
[摘要] 目的 分析对比CT与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临床结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检查,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结果 MR检查在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挫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应用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显著优于CT检查结果;颅骨骨折检查中CT敏感度66.5%显著高于MR36.5%,两种检查方式互有优劣。结论 CT和MR在急性脑损伤检查中均有较好应用效果,临床中诊断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诊断方式,以尽早展开治疗,提升患者预后。
[
关键词 ] 急性脑损伤;CT;MR检查;敏感性;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02-02
临床中急性脑损伤是常见外伤性疾病,随着病情严重程度不一会造成多种后果,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因急性脑损伤引发的死亡比例较高,所以在事前实施快速有效的诊断并抓住治疗时机给予针对性治疗,是提升患者预后、提升其生存几率的重要手段[1]。目前临床中随着CT、MR(磁共振)等多种诊断技术的应用,为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带来福音,不过鉴于两种诊疗技术的应用差异,分析对比CT与磁共振检查急性脑损伤的临床结果可更好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本文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和MR检查结果,临床报道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拟诊为急性颅脑损伤,排除不良影响因素和失访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44.7±5.2)岁,致伤原因为意外伤、坠落伤、交通伤和其他伤等,损伤类型以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为主,患者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意识不清和头昏头痛为主,入院时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根据患者的损害程度依据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分成轻、中、重度损伤:2~8分者81例,9~12分者79例,13~15分者40例,患者诊断完成后均实施手术治疗,同时给予脑保护剂、降颅压、应用维生素C、脱水、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等多种基础治疗[2]。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3 h内进行CT扫描,在24 h内进行MR扫描。
1.2方法
CT检查:仪器使用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机Aquilion型号,实施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具体扫描参数如下: 扫描层厚1 mm,120Kv,250 mA,造影剂使用欧乃派克,剂量视具体造影要而定,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根据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选定重建,重建模式包括VR、MIP、MPR等,要求所有CT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
MR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0.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头颅相控阵组成的正交线圈进行扫描。扫描序列的具体参数设置为:横轴位为SET1 WI,TSET2WI,DWI,FLAIR;辅助冠状位和矢状位为T1WI;扩散加权成像采用平面回波序列,矩阵 256×384。对病灶部位 3 mm处每隔 1 mm,行 2~3 次的加层扫描。
所有检查结果均由放射科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和筛选,评价图像质量,对患者做出临床诊断。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四格表诊断性实验分析,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
1.4统计分析
临床数据分析处理均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T与MR检查,未出现不配合或检查失败案例。CT、MR检查与临床证实结果比较见表1。
我们分别对CT与MR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对比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具体对比结果分别见表2、表3、表4、表5。对比结果显示,MR检查在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挫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应用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显著优于CT检查结果;颅骨骨折检查中CT敏感度66.5%显著高于MR36.5%,两种检查方式互有优劣。
3讨论
CT应用于急性脑损伤的临场诊疗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能够对患者出血部位、范围大小进行直接观察,为临床外科后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影像学依据,MR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急性脑损伤诊断的正确性,二者均在颅脑损伤诊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研究结果中CT和MR诊断的高敏感性和准确率也证明了这一点[4]。
本次颅脑损伤患者损伤类型以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为主,除去颅骨骨折外,其余四种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都有良好表现,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与二者影像学征象和观察侧重点有密切关系[5]。CT与MR优势各不相同,CT诊断快捷,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配合度,有助于颅骨和脑组织观察,便于迅速做出诊断,本次研究中CT能够明确诊断除去颅底骨折和较大血肿外的颅骨骨折,MR则在小血肿和脑挫伤诊断中优势显著,这主要是由于MR可以更容易发现大脑皮层及其以下片状异常信号影,且能清晰呈现高低信号表现,对于脑组织中的小出血灶高度敏感,因此在诊断出血量较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更具优势,CT则比较容易造成漏诊现象[6-7]。因此,对于较为严重的颅脑损伤,两种检查方式效果均佳,对于小出血灶和脑挫伤,MR效果更佳。同样,两种检查方式也都各自存在不足,CT容易漏诊小出血灶和脑挫伤,本次研究中CT遗漏了2例脑挫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血肿,且对颅骨骨折诊断准确率较低;MR则在诊断颅骨骨折方面表现更差,颅骨低信号表现无法通过间接征象进行判断,造成误诊或漏诊,需要结合临床各种检查资料以综合判断[8]。
CT与MR各自有优劣势,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根据检查需要进行灵活选择,比如病情严重患者可先选择快捷便利的CT,对于结果为阳性或者结果与病情相比被低估的患者可进一步进行MR扫描,考虑到MR扫描对患者要求耐受较高,可先进行基础治疗再行诊断[9-10]。目前多种MR扫描技术介入临床治疗,患者耐受问题也在逐步解决,为保障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服务,CT和MR的诊断应用可为临床颅脑损伤患者诊疗提供确切依据,有助于把握治疗时机,及早提升患者预后,提升其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CT和MR在急性脑损伤检查中均有较好应用效果,临床中诊断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诊断方式,以尽早展开治疗,提升患者预后。
[
参考文献]
[1]朱玉光.颅脑外伤CT 确诊率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2):136-137.
[2]袁珠. CT 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78-179.
[3]李新民.脊柱转移瘤的MRI与CT诊断比较[J].当代医学,2010,16(18):99-100.
[4]魏萍,李江涛.颅脑损伤患者中CT扫描的诊断意义[J].中外医疗,2010,29(4):23-24.
[5]李朝丽.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急救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9):43-44.
[6]郭启平,关友兵,张宏卫.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84-285.
[7]陈燕浩,张树桐,金朝林.CT与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荟萃,2010,25(13):1141-1143.
[8]傅锦.急性颅脑损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53-54.
[9]陈笑平.急性颅脑损伤CT检查 160 例回顾性分析[J].工企医刊,2011,24(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