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专业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专业实践

汉语言专业实践范文1

调查对象:山西大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学生。调查时间:2010年-2012年(学生实习返校后)调查形式:问卷和访谈。

(一)学生校内实践教育情况2007级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堂中,参加试讲等实践性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到班级总人数的63%以上(不分实践形式,有机会参与的均在其中);2008级和2009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1%和23%左右(多以分组形式准备,个别同学说、讲、评课);2007级《微格教学》课堂参与实践的学生达100%,有个别学生在分环节训练和综合实践训练中均有参与,人数达17%。2008和2009级因课程取消,此数据为零。在有关课堂实践教育形式的调查中,课堂讲授在教学前期(课程性质等章节)占到课堂教学时间的85%以上;在教学中后期,涉及实践教育教学的活动占到课堂教学时间的45%左右。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实践教育形式有:案例分析、课堂试评讲、编写教案、视频教学等。在具体占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分别是8%、42%、48%和2%。学生认为最利于扩大教育教学视野,直接或间接帮助他们增加和提高教学实践经验能力的教学方式由低到高依次为:教师讲授、课堂试讲、学生评课、案例分析。

(二)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情况2007级之前的学生在大四第二个学期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而实际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因为考研,在大四第一学期的《微格教学》课堂已经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期也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进入学校,又登上讲台。实际到学校实习的人数为总人数的25.5%,能够登上讲台的仅占到实习人数的69.2%(指讲课次数在一次以上,有部分学生只能听课和负责批阅作业);2008级和2009级学生实习时间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而这一时间段与考研复习时间重合,许多学生名为实习,实则全力备考,实际到学校实习的只占到12%和11.2%。以2009级某班为例,班总人数72人,在校备考51人,另21人中实际实习的只有8人,备考公务员和其它岗位的有11人,另2人无明确计划,实习时间用来打零工。另外,我校近三年都有一部分支教指标,但汉语言文学系从2007级每班6人,逐年递减至2009级每班2人,且在具体的支教过程中,还有一些学生没能够进行本学科的教学实习,而是担任史地音体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师范类本科院校始终应将实践教育放在首位,这一点毋庸置疑。专为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教育学、教学论等理论性课程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教学实习等环节都充分体现着这一点。但是,通过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外实践教育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实施未能根据新教学大纲做出相应的调整。依照原先的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论课堂上略偏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实践可以在《微格教学》课堂上或分环节,或综合进行,无论是完成教学设计还是说、讲、评课,可以覆盖全体学生,甚至可以利用教学课程的延续关系,在教学法课堂和微格教学课堂之间为学生架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通道。新教学大纲以模

块取代微格教学,其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学中的相关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学习。新教学大纲在拓宽“面”的同时兼顾了“点”的深入,但因其总教学时数的缩减,覆盖面低,导致师范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相对学生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实践教育方式显得单一。教师教学经验的传授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固然重要,但凭借几种固有方式是不能把中学教学一线可能遇到的大量实践问题呈现出来的,当然也就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材料,不能使其头脑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这常表现在学生具体的实习和支教工作中,当他们面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时,常常对原先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产生悬空。

第三,试讲或者视频教学存在局限。学生试讲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初级化、表面化,而初步教学中已经形成个人风格的优秀教师的课例也不具有普遍性,学生有距离感,难以实施应用。第四,包括支教在内的许多校外实践教育环节缺少监管,落实不到位。目前师范类院校多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不易监管;另一方面很多地方中学出于自己教学进度、考试升学等问题的考虑,对于接受实习学生的态度不积极,导致这个本该让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简化成实习手册上的一个印章而已。

(二)学生方面首先,职业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师范类学生缺少参与实践教育的主动性。有两组调查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在教学法课程开设之初,愿意把教师作为未来职业的学生分别为11.3%、9.6%、10.5%,原因如下:一是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和其他职业可能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的社会性倾向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意愿;二是部分同学并不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才报考师范类院校,录取几率是高考志愿选择的主要参考项;第三,很多学生认为社会对教师职业期待高,工作压力大。在针对师范类学生设置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类课程完成后,有从教意愿的学生比例上升至20.5%、17.9%、19.6%,这一方面表明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激发了部分学生的从教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从教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从教信心;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大是教师职业成为备选的主要原因。这些数据在学生考研结束和毕业后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因为后期不能进行连续的跟踪调查,加之就业不同步,所以无法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但有一点很明确,缺少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是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

其次,学习中的“过关”心理影响着师范类学生的自我提高。在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对哪门课程投入精力更多完全取决于兴趣和个人实际(考研等)需要。即便是选择了相关模块学习的同学,相当一部分也不是出于对课程内容的喜爱,拿学分的成分更多,教学时间内的实践互动环节不能够全员全力进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山西大同大学将在教学实习环节加大监管力度,采用学校统一联系、统一安排的方式,落实学生全员参加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为此,提出教师课堂教学探寻实践教育优化策略。

(一)增强实践教育意识,对师范类本科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要系统化、实用化教师主观上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是影响课堂实践教育的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当然,实践教育也不能靠一个实践片段、一段实践视频来达到教学目的,只有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思想才是提高课堂实践教育效果的基础。其次,进行系统而实用的训练是增强学生从教信心、从教能力的根本。因此,不仅要在教学中将相关的教育教学技能科学分解,系统安排,还要注重实用性,即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为切入点去理解知识,并注意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丰富课堂实践教育方式教师实践教育能力决定着课堂实践教育的质量。教师实践教育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每位教师都面临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问题。我们既要通过对中学一线的教育实践进行跟踪研究,获得大量教育实践知识,还要从实效的角度考虑课堂实践教育形式的选择。可以“通过开拓教育案例资源,为案例教学提供表征情境知识、实践智慧”来提高案例教学的使用效果,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安排课堂角色扮演,以增强体验的多样性;可以把中学教学一线的各类教学活动植入课堂,也可以延请教学名师走进课堂;可以给传统实践教育内容增容,也可以自主开发课程,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新探索。

汉语言专业实践范文2

论文摘要: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我们希望达到增进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和提升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优化原有课程设置,大力开发实践性课程,加强互动。  

 

 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远离社会,就没有生命力。经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要能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能通过语言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因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性知识,还应养成扎实的实践性知识。目前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实践性课程的不足,导致了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普遍匮乏。因此构建实践性课程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本人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有如下的思考。 

 一、 优化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形式,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可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写作技能训练》、《秘书应用写作》、《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阅读与评论》、《中小学教师技能》、《文秘技能综合》、《新闻写作》、《速记训练》、《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等。对于毕业生,最后一学年可以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灵活设置“应试“类的选修课程。比如《考研专业辅导》、《中学语文教师上岗考试》、《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公务员应试》、《申论》、《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等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拥有实际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上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快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 开发实践性课程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养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我们应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能得到协调发展。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对“笔杆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在写作课的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兴趣不同,定制个性化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等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提高教学互动 

 教师的讲授,主要解决重点、难点和新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的讲授、讲练结合和实习实训各占三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例如: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讲述上课稿。即学生把某一堂课教学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内容及设计的板书等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述. 这是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走上讲台的机会、。试讲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试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试讲,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四、 加强教育实践 

 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重要的实践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我们需要细化操作程序,增强实习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从有限的实习中获益更多。比如在学生实习结束后,通过评选优秀实习生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反思,回顾和经验分享,使学生能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选择有经验的老师开展实习讲座或者座谈会。通过这些民主、自由的交流,学生畅谈经验教训,对比各自的差距不足,中间还可以穿插老师精当的点评。因为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寻求有意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五、 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 

 很多人都有学车经验,在学车过程中,教练只讲要领,其余的都是学生自己的上车操作实践。师生关系也应该像是驾驶员培训中的教练和学员的关系,教练讲要领,学生大胆实践。教练如果老是坐在驾驶座上告诉学员怎样开车,而没有学生自己的操作是学不会的。作为实践教学,我们的学习也该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争鸣式等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获得某一种成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能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文学扎实的基础,更要有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实践性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如何更好地互动。 

 六、 加强语文基本功 

 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便是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引导这种良好学风的形成,比如开展“演讲比赛比赛”、“钢笔字比赛”“书画比赛”“散文,诗歌朗诵”。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向这方面倾斜,可以开设一些鉴赏类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语文基本功的培养。这些基本功的巩固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学生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也是从一个方便体现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和训练,希望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巍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02,(1) 

[2] 赵燕.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 2003,78(4):90-99. 

汉语言专业实践范文3

论文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中,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办学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认识社会历史或某个集团阶级利益,而是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越来越普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中文教育观念,只有通过能力教育,才能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全方位的培养,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来思考,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造,设计新型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完成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转变,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冲击, 80、90年代以来改革在不断进行。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在调整,普遍增设了新闻类、影视艺术类课程,加大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删减了部分过时了的课程,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素质上进行过大量的实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武汉大学於可训主持的“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但本专业基本内涵在“五四”时代初步确立, 50、6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公认的课程体系。由于时代的局限,其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知识型的。能力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试方式、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传统的死记硬背、掉书袋、照本宣科的书呆子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时代需要,明显不适宜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专业人才。改革势在必行,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大型的历史悠久的重点大学中文系,大多意识到了本专业改革必然趋势,但由于历史的传统因袭负担重,作整体性的专业调整相当艰难,尾大不掉,而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又没有实力(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学术储备不足)从事这方面的专业调整和改造。根据我校中文系的实际,从整体上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本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造,选择从目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所急需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入手,全面提升本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实际又顺应时势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

(一)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时代要求和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调整后,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1·在文学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文学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为目标,调整改造原有文学课程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课程性质将过去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合并为现当代文学,相应开设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选修课;将过去的古代文学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改为块状式讲解的课程,以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体形式发展为线索讲解,以考察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为主,并辅之以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选修课的开设;外国文学以作家作品讲解为主;文学理论课、美学课以专题形式开设。2·在语言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根据ZHC的精神和要求,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将过去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合并为一门汉语课程,语言学课程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3·在写作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4·其他专业课本着实用原则适当开设,围绕三种能力增设哲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影视等相关专题选修课。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三种能力培养的设计,运用新的史识、史观,观照、筛选、解读文本,调整确立新的课程内容。调整后,文学、语言、写作等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在文学史课程中,精选真正的文学经典作为教学内容,删除那些用陈旧的文学和文学史观念遴选出来的作家作品和相关内容。在汉语课程中,着眼于实际生活中思想交流的需要,根据ZHC的要求,强化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确立三种能力的心理学基础和各自在人才整体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审美能力体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教学重点,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以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人才个性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人才各自不同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写作敏感力和口头表达、临机应变的能力等。根据时展、社会需要和人才个体差异确定本专业人才三种能力的结构形态和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是形成本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需要平衡处理的关系有:

1·三种能力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以培养完美的人的文学审美能力为核心,让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扎实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

2·三种能力各自的层次划分。如写作能力层次中,观察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语言运用能力层次,再其次是形象思维的能力,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三种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强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4·教学方式相应改变为研讨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中充分展现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外辅导将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仅系内教师需要加大课外辅导的力度,外聘的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也将成为课外辅导的生力军。创办写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办写作事务所,沟通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这种特色建设思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与时俱进:人才能力的培养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因势变通、开拓进取的精神。

2·综合性、系统性:本教改是系统的综合改革。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本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之中,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心的转移,从重知识型的教学转变为重能力型的教学。

4·实: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以此可以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子课题和建立切实有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测评体系。

汉语言专业实践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改革 特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79-02

本文基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数年来藏汉双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总结分析了建设发展中的不足和改革经验,提出解决之道和发展思路,同时也为同类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一 源于学院教学改革的需要

根据学院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发展需要,为了确立独具特色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找准专业技能教学与双语模式创新的结合点,全面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民族教育的发展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把学生培养成精通民汉双语、熟练掌握计算机实用技术、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科学系在四年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藏文信息处理)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勇于改革,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之路。

二 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选择了以汉语为主、藏语为辅的课堂教学语言,选择了以实用技术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课程设置结构,选择这种模式的原因主要有:

1.计算机民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我系现有专业教师30人,其中可以应用藏汉双语教学的教师4人,这4人都是硕士,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1人、初级1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这4位双语教师都能潜心教学和科研,尽心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功的计算机藏汉双语教学模式,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系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这仍无法满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纯藏语教学需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专业教学内容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现状。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仍是以汉语为主,能实现双语教学的课程只有6门。

2.教材和教辅资料严重匮乏

在高校用藏语教授计算机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专业术语等的翻译没有形成全国统一标准,仅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和各种教辅资料严重不足,如果在课堂上只用藏语教学,因为没有提供教材,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

3.藏语软件实验环境建设滞后

在学院的大力扶持下,我系购置了方正藏文书版系统30套,丰富了藏文教学软件,我们还搜集了各种藏文输入法,但教学需要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目庞杂,且更新速度快,无法实现所有软件藏文化。所有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软件环境也无法保障藏语课堂主要用语的教学模式。

4.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的弊端

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但受我国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习惯的影响,计算机专业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如出一辙,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没有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脱离实际需要,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为地方输送实用型人才的作用。我校是一所刚刚升本的民族高校,教学建设必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我们认为本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在藏区工作和为藏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用人才。如果我们的课程结构缺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特长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专业课程设置仅围绕着学科方向进行,没有从地方经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来审视,就难以满足为民族地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三 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落实学院教学改革精神,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我系加强了实用软件类课程教学学时数和实践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的改革,同时也加大了藏汉双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力度。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到适应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心点,力求在改革中完成高校民族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完全依赖民族语言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偏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结构也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所以本专业的建设必须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建设之路。为此,在这四年的专业建设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做出较大调整

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念,本专业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所有教学改革都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必须立足现实,把实现学生毕业后能快速上岗作为培养目标。为了体现能力培养的中心地位,我们加强了对实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要求,调整了教学计划,增加了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学时数,专业课程结构做出了重大改革。

第一,课程结构做出较大调整。针对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形势及学生生源现状,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对传统的课程结构和设计进行了改革,注重加强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应用型课程的课时量,整个课程结构与传统计算机应用专业相比,可谓是大胆创新,这也更符合我校教学改革的精神。我们只保留了少数的主干课程,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课时压缩较大,同时我们又增加了《计算机工具软件》《平面图形处理》《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非线性编辑技术》《ACCESS数据库》《方正书版(藏文版)》和《网页设计》等课程的课时量,还增加了《基础藏语》《应用文写作》等语言课程,另外还设计了《局域网组网》《音视频处理》等实训课。砍掉了《微机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物理》等偏重理论的课程,保留下来的如《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等传统课程有的缩减了课时,有的安排到专业选修课程中,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幅度较大。

第二,教学环节注重操作技能培训,淡化理论知识灌输。本专业课程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和职业课三类,其中通识课和职业课是严格执行学院统一的教学计划,专业课又分为基础课、发展课和方向课三个层次。专业课程总课时量是1000课时,其中实用软件类课程占600课时,是专业课课时量的60%。

2.以汉语为主、民语为辅的课堂教学用语

第一,学生状况分析:我系的双语学生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类,“藏加汉”和“汉加藏”;第二,师资力量分析;第三,课堂教学用语的选择。

四 保障措施

1.建立定期研讨专业建设的机制

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建设的研讨工作是专业建设工作能长期有效、持续发展的保障。专业建设研究是对整个专业的建设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设计和尝试改革的过程,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研讨,研讨内容为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教材处理、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全员听评课、援教顶岗实习等。

2.落实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

为了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学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学工作规范和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对本科教学各主要环节和建设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标准,我们在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细化、量化教学工作,结合我系办学特色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管理和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在落实上要狠下工夫,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

3.完善教学质量控制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要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和实施。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我们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把结果分别反馈给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并对整改意见的落实进行动态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健全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是检验和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我们要突破原来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强调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形成由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对专业课程主要从考勤、作业、实验、作品设计的成绩和期末考查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对援教顶岗、支教实习主要从校内实习前试讲成绩、教案成绩、实习学校评定成绩三部分组成,每种评价侧重不同、权重不同,组成了全方位考评学生的评价体系。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允许学生用藏汉双语创作,鼓励开发藏文软件和藏文网站,提供优秀作品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关于创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2]黄维通、许忠信、朱小梅等.中外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比较[J].计算机教育,2005(5)

[3]吴成茂、刘尘尘、柳刚.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能力[J].科技信息,2006(4)

[4]雷景生、康耀红、钟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J].海南大学学报,2005(12)

[5]骆斌、张大良、邵栋.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6]潘洪军.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汉语言专业实践范文5

关键词: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国际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韩语专业渐渐发展成为外语学习中较为热门的专业之一。虽然韩语专业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结合市场与社会形势,改革与创新韩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韩语人才依然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探求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就需要结合川渝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课程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教学手段、创新评价机制来实现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据统计,川渝地区现开设韩语专业的院校共有4所。就韩语专业教学现状而言,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不断增多,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在韩语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据韩国贸易协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目前四川和重庆的韩企分别为242家和150家,产业主要涉及汽车制造业、电子配件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但通过企业走访和社会调查发现,目前川渝地区韩语人才供求关系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企业为缺少了解该企业相关专业知识文化的复合型韩语人才而烦恼。

因此,川渝地区韩语专业必须首先从韩语专业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改变这一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韩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仍处于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对课堂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其二,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并未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仍处于单一教学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忽视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社会现象。其三,韩语专业师资力量面临巨大挑战,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相对匮乏。综合上述情况可知,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迫在眉睫。

二、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1.创新课程设置

川渝地区韩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地方市场经济对韩语人才的需求特点,制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川渝地区韩语专业应将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定向为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开设比例,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制订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增加实践周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地方性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性韩语课程。如增设“经贸韩语”“旅游韩语”“汽车韩语”“科技韩语”“韩国企业文化”等课程,构建“韩语+X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以韩语语言知识为基础,相关行业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结构。

2.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式学习较灌输式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采取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方法。只有采用引导教学法,才能充分使学生在各门课的学习中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川渝地区的韩语课堂实践教学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应根课型的不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安排各类不同的实践活动,包括专项练习、分主题讨论、分组竞赛、情景模拟等环节,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意识和专业运用能力。

3.创新课程教学手段

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教学也应该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相衔接,充分地导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视听效果。

第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形式从感官上刺激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解决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解决所有学生所提问题的矛盾,还可以指引学生根据个体的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第三,加强各种专业实验室建设和使用,如微格教室、同声传译室、新闻传媒实验室、报关实验室,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完成各种模拟实践实训,提升学生的其他专业技能,促进川渝地区复合型韩语人才的培养。

4.创新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创新是高校真正落实办学目标,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川渝地区培养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川渝地区韩语专业创新评价手段首先应使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并重的评价方式。期中、期末考试应与学生平时课内外学习态度、行为和能力相结合进行评价;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进行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进行。另外,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指正、相互评价的评价方式也应该纳入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检查、反思和提高。

三、结语

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并不是对传统韩语教学的否定,而是力求韩语教学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和发展。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发展历史不长,教学经验积累不多,但却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川渝地区的韩语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地区特色,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才能为韩语专业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 娜.论高校韩语教学的创新[J].群文天地,2011(12):274.

[2]杨淑清.创新教学理念 打造精品课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113-114.

[3]金善子.地方高校韩语专业建设的现在与对策――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8):113-115.

[4]王金明.韩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35-136.

[5]杨金花.浅谈基础韩语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241.

[6]孙福姬.韩国语教学课堂创新与实践[J].中国科技纵横,2010(2):

134.

[7]穆莉莉.西部高校韩语专业提升发展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

汉语言专业实践范文6

关键词:分层次培养;考研;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

1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汉语国际推广形势而设立的新型专业。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国家战略措施,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汉语热”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要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通过多年的考察和调研,我们总结出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一是找准定位,以培养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占领以本科生为主的初级专业就业市场。第二点更为重要,也是对于我们民办高校来说更具开拓性与挑战性的一点,那就是构建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为提高考研率、实现人才分层次培养做准备。

放眼全球,“考研率”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个目标对于民办应用技术类大学来说曾经非常遥远。但实际上我们有责任为具有更高层次学习要求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一次飞跃。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位的长远发展来看,提升学历、更新知识也是职业要求的必然。目前除“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外,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人数均在百人左右,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将为本专业实现人才分层次培养提供更多便利的客观条件。

2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的主要措施

2.1 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从新生入学起,专业主任教授就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入学教育,全面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主要课程及发展前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考研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往届学生考研的优秀成绩,主任教授会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介绍与宣传,让这些高考三四百分的学生从一入学就树立起“考研改变出身,考研改变命运”的信念,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日后四年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学业导师工作紧密配合

学生从入学教育起树立的考研动机,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去巩固,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业导师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全体青年教师除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每人担任一个班级的学业导师,不仅教授他们专业知识,更时刻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了解专业发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波动,解决他们在考研路上的心理疑惑,不断巩固学生的考研动机。

2.3 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近年来考研率较高,从教学角度上来说,主要得益于本专业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专业主任教授多年来带领专业全体教师在不断优化完善专业的课程体系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之前,我们对全国多所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比较,在语言、教学、文学、文化、外语等几大板块课程的排布上做到科学合理,同时又能弥补生源质量的先天不足。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兼具前瞻性,我们开设了多门省内同类本科专业没有的专业课程,部分课程可以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进行对接。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入学普遍分数不高,外语基础差,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意安排了多学时外语教学。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2%,考研初试通过率已达到40%。可以说,目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2.4 积极开展实习实践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托微格教学实验室,从二年级开始便组织学生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教案评比、模拟课堂教学、师生点评”等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于此同时,学生在校内与外国留学生结成对子进行汉语辅导辅导,完成听课、助课、备课、讲课等实习内容。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一过程,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环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实践能力得以切实的提高,这为他们的考研与就业均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加大考研辅导力度

除了教师日常的授课、辅导、答疑外,在本专业学生考研的冲刺阶段,为了加大考研辅导力度,我们还特别为他们开设“高级英语”和“考研专题”两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会聘请包括省内高校硕士生导师在内的若干名师轮流主讲,对切实提高学生的考研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取得的效果与基本经验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6年起独立招生,多年来在培养学生考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统计了一下2010届到2016届毕业生的一次性考研率:2010届毕业生67人,报考22人,录取7人,考研率10.44%;2011届毕业生63人,报考25人,录取17人,考研率26.98%;2012届毕业生71人,报考18人,录取15人,考研率21.12%;2013届毕业生37人,报考8人,录取6人,考研率16.22%;2014届毕业生36人,报考10人,录取9人,考研率25%;2015届毕业生39人,报考15人,录取2人,考研率13.30%;2016届毕业生39人,报考23人,录取16人,考研率40%。

除此以外,一些当年落榜的毕业生在第二年也如愿考上了研究生。七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八十余名学生考取了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研究生,专业分布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哲学、学科教学语文等。从以往取得的成绩上来看,2010年-2016年七年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平均考研率为23%。对黑龙江东方学院这样一所以三表为主的民办本科院校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喜人的成绩。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样的考研成果依然是不俗的表现,有些基本经验值得我们从中总结与摸索,进而继续推广:(1)坚持分流教学、分层次培养的基本教育教学思路,在保障基本层次教学的基础上,为有考研学习要求的学生提供条件。(2)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积极探索分流教学。在保障公共课、基础课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选修课,面向考研学生可以增设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拔高课程,面向就业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增加人文基础技能类的课程。(3)在考研辅导方面,除继续开设相关专题的辅导课程外,还要逐步组织青年教师集中编写与考研主干课程配套的习题集。这将是一个繁重但意义深远的工作,无论对于学生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还是考研,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学业导师在做好考研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择校、报考环节的有效干预。从过去几年的考研成绩上来看,考研率走低在20%以下的情况,大多由于部分学生报考了水平过高的学校,其中不乏一些班级中的尖子生,最后落榜着实可惜。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以每个班级的学业导师为主的青年教师要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报考意见,切实为他们的考研之路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