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危机防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1
一、梳理整合,突出重点,确保岗位风险防控扎实推进
岗位廉洁风险防控是围绕制约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重点岗位,针对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廉洁风险问题,认真查找风险点,并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措施,通过“找、防、控”等环节,对预防腐败工作实施科学化管理。
二、健全机制,加强运行,切实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实行对岗位廉洁风险的长效管理,必须建立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岗位廉洁风险责任体系。结合企业实际,按照矿级、区科级、一般管理人员职责范围,制定了《章村矿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和岗位勤廉标准手册》,下发到每一个班组和岗位遵照执行,构建起领导有力、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廉洁风险防控责任体系。
二是实施岗位廉洁风险集中管理。在工作中,对排查识别的廉洁风险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公示,并建立廉洁风险信息库,实施集中管理和重点防控。充分利用各种监督渠道和手段,掌握全矿各岗位廉洁风险信息动态变化及其规律,及时更新风险防控运行信息。坚持按照一季度为一个周期对全矿岗位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着重对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流程薄弱环节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解决对策。
三是落实岗位廉洁风险防控措施。矿纪委认真加强前期预防,建立健全教育长效机制。根据各单位填报的《关键岗位廉洁风险和自我防范承诺表》和部门廉洁风险数据库,对每个风险点的存在原因、对应岗位和对应职责进行分析,重点从教育、制度、监督三个方面拟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年度目标,形成了“防、纠、控”的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机制,对各风险点实施动态监控管理,促进了权控机制工作,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防范风险的意识。在中期监控过程中,建立健全风险监测机制。通过举报、案件查处、效能监察、例行审计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全矿岗位履职行为和权力运行过程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后期处置上,建立健全预警纠错机制。对已经发现的廉洁风险,及时向责任单位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运用谈心疏导、警示提醒、诫勉谈话、责令纠错等处置措施,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化解廉洁风险。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2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财务管理理念
一、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方法与企业发展的不适应
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确保企业完成财务计划,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在当前日趋国际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更体现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控制。许多企业集团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财务知识陈旧,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认识,依然采用旧的管理办法实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限制了企业经营活动,而且存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现象。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处理好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没有建立起集团内部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部分企业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
部分企业集团缺乏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不能有效控制,使子公司经营权力过大。子公司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致使集团无法从战略高度有效部署各项经营活动,出现了投资规模失控、产业结构失衡、整体收益下降的问题,无法实现集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了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扩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相反,部分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又过度集权,限制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主决定权,无法充分发挥子公司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子公司成了集团纯粹的附属,造成子公司在面对行业领域内的竞争时,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与其它子公司间的经营合作,对外也无法灵活做出财务决策。子公司向上传递信息,往往需要等待集团审批,这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投资机会、经营时机,从而造成利益损失,也会影响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在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控制模式,建立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进行一体化、全方位的控制,在集团与子公司间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过程控制、点式控制,既要保持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在完成集团整体战略部署中,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内容
(一)财务控制模式分类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必须围绕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财务控制模式、控制机构及组织分工等要素,而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有三种: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
1.集权模式。财务管理决策高度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拥有对下属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控制权,同时也赋予子公司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以增加子公司适度的经营灵活性。子公司依据母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来开展工作,且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受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子公司只有围绕母公司的财务决策实施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控制。集权模式的优点在于母公司能合理配置内部财务资源,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分权模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子公司相对独立,子公司可根据市场和公司实际情况做出财务决策和调整经营目标,子公司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进行备案,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间接管理。
3.集权—分权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上述两种模式兼容的混合模式。母公司严格控制涉及整个企业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以及预算管理、人员控制、投融资管理、经营业绩考核等关键环节,按照内部规定实行逐级审批。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及考核指标,对子公司实行弹性预算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决策权。这种模式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不是过程控制,而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控制点实行控制。
企业集团应根据外部环境和竞争的需要,考虑集团公司、子公司的性质,结合集团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机构、财务运行模式和环境的差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控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的内容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其财务控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集团公司对自身业务进行的管理,包括单位企业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如投资成本控制、资金审批控制、信用控制等;二是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总部对其子公司及成员企业进行的管理,如生产成本控制、财务指标控制、重大经济项目支出控制等。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集团内资金运动全过程,实施对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控制,对成本耗费水平的成本控制,对销售收入水平的销售控制,对利润水平和利润分配的利润控制。在全方位财务控制下,企业集团以财务计划目标为依据,约束和调节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保证财务活动依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实现企业集团一体化的财务控制。 三、建立企业集团全方位财务控制体系
(一)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集团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成员企业具体情况以及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3
关键词:有色冶炼 成本控制 方法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正在深入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全球市场总体需求下降。尤其是进入第4季度。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剧烈下跌。锌价曾经连续9个跌停,创历史记录。许多有色金属企业在价格剧烈下跌中损失惨重,经营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国内外许多矿山纷纷停产或减产,有色金属行业整体效益大幅下滑。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有色冶炼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特点,从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两方面着手成本优势的取得。一般而言,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成本降低是指为不断降低成本而作出的努力。两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成本控制以完成预定成本限额为目标,而成本降低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成本控制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成本降低为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根据笔者的体会及所在企业的实际运用经验,有以下具体措施供参考:
一、深化企业文化,贯彻节约理念
企业的任何活动、任何成本都是人的某种作业的结果,所以每个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企业还应该着力培养低成本的企业文化。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小数怕加,大数怕减等等。把类似的理念贯彻到员工中去,形成员工的共享价值观,就会有更多降低成本的途径。例如。复印纸两面用,像在自已家一样使用水电等等。如果低成本理念成为每个员工的思想,就会有丰富多彩的低成本行为发生,从而给公司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更持久的成本优势。
二、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分析工厂各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运用精细化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准、细、严”的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节约的良好氛围,各项可控费用有望下降,各项技经指标有望提高,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工作重点主要从六个方面铺开:
1,加强可控费用和投资项目计划的控制、执行和考核力度(计划财务部负责、科技开发部、设备工程部、企业管理部等部门协助)。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以降低工程维修、备品备件费用为重点,规范工程立项、设计及变更、施工、验收、款额支付等相关工作程序、制度,加大对各单位可控费用的分解、考核,逐步加大工厂成本核算的细化分解力度、执行力度、考核力度、控制力度。(1)细化分解可控费用指标,明确可控费用经济考核目标;(2)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相关工作制度,主要增加的新概念和控制节点有:①限额设计②项目分设备、施工图及其它预算③施工合同、结算不能超预算④材料原则上甲供⑤制定新的强化乙供材料验收和甲供领用管理办法⑥开工通报制度⑦工程信息统计⑧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手续及编制补充预算控制⑨施工合同评审制度⑩结算支付制度等;(3)完善招投标管理工作制度;(4)制定推行收旧利废实施办法;(5)各单位建立可控费用控制台账,严格各单位对计划执行的检查与考核。
2,加强现场管理(生产部负责,安全环保部、综合部、设备工程部、仓储部等协助)从现场细节问题抓起,在绿化、美化工厂整体面貌的基础上,以推进“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为重点,使工厂的现场管理有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3,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主要:降低库存精矿、杂料(计划财务部负责,生产部、仓储部、采购部等配合);降低设备、备件库存(设备工程部负责,仓储部等配合);降低材料库存(仓储部负责);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外购优质半成品验收时间(仓储部负责)。
4,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冶炼总回收率)、关键材料单耗(如焦炭单耗、生产部负责),主要确保各工序正常运转。
5,积极推进综合回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发新产品。如笔者所在的企业组织人力、物力和科研攻关,利用冶炼铅锭后的“冰铜”渣料,提炼出粗铜,投放市场,取得一定的效益。
6,建立仓库信息化系统(企业管理部负责、仓储部等协助)。
三、重点突出存货管理,实行定额管理制度
对有色冶炼加工企业来说,当期的采购与销售都是“随行就市”,入库存货理论上都存在盈利空间。但我们与小规模企业不同,做不到“零库存”,必须储备相当数量的存货以备生产之需。这就带来了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具体涉及到如何根据市场情况对存货的品种与数量进行科学管理。此时需借助信息技术。将存货项目进行全面细化,逐条逐项纳人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存货的明细记录档案,对日常的存货入库、发出、使用进行计算机管理等等。
同时存货管理方法上可考虑定额管理。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定员、费用定额等)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施成本定额控制可以和职责、考核、奖惩结合起来,从而使成本管理真正落实到全体员工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定员、费用定额等)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施成本定额控制可以和职责、考核、奖惩结合起来,从而使成本管理真正落实到全体员工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
四、强化各级预算效率和效果
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成本预算是根据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及利润目标经综合平衡后而形成的。为了使预算编制的先进合理,确保预算完成,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标准,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及责任者。同时还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变化适时作出修订。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当尽可能建立弹性成本预算,并对费用预算实施定期的零基预算调整,确保成本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有效的责任中心制度
责任中心制度可以有效的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配清楚,容易查找到相关事故的责任人。而且还有利于评定各中心的工作效率,对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落实控制责任时,首先根据费用的性质及责任实体职责。将成本费用划分为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可控与不可控是相对而言。从这一责任实体看某项费用是不可控的:而对另一责任实体而言就可能是可控的。就某一企业来看。其内部的各项费用都应该是可控的。就某一个责任实体而言,负责控制的成本费用,只能是自身发生的可控费用。否则他难以负责控制。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4
【关键词】集散控制;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绩效奖励
【作者简介】丁正红,深圳市高新现代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1-0059-04
一、前言
随着近年来IT行业的兴起,许多IT企业的规模也逐步增大,但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水平往往落后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这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成长,使得规模成为了包袱,扩张变成了陷阱。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根据其自身规模的变化,相应地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机制。
集散控制系统也称分布式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采用多层分级的结构来进行现代化生产中的控制与管理。集散控制系统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将封闭、分散的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可以完成监控、报警、储存和传输等功能,具有生产指挥、调度和管理的能力。根据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本文创造性地将集散控制理论应用于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针对该管理制度的不足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二、A企业简介及公司管理制度调整方法
(一)A公司简介
A公司是一家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主要的经营项目是机电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经营业务包括软硬件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应用实施业务,是能够提供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网络组建、系统集成以及现场施工和售后维护一条龙服务的企业。
A公司原来的项目管理模式为将中标的整个项目分为软件、硬件、采购、安装和维护等若干个子项目,而拆分后的子项目分别交由公司的软件部门、硬件部门、安装及采购等部门分别完成,公司总裁或副总裁与项目经理负责各个子项目的协调(如图2所示)。由于IT产业的蓬勃发展,公司发展速度很快,规模扩大,项目增多,以往的项目管理方式出现了一些弊端:第一,公司总裁已经没有精力全面协调公司所有项目,而项目经理又无法管理部门经理,因此造成了项目协调问题突出:第二,所承担项目的复杂度越来越高,软硬件部门的系统协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同时,这给不同部门的统一绩效评判带来问题:第三,各开发部门的人员也逐渐增多,而原本作为公司高级技术开发人员的部门经理,工作重心则转移到了事务性与管理性工作,造成了公司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A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计划用集散控制理论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和项目管理体系进行调整。针对公司开发部门繁多、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性差的缺点,在公司组织架构调整中,撤销开发部门的各个分部,将其整合为一个项目开发部,由副总裁直接管理(如图1所示),而原来的部门则简化为不同的技术小组(如软件技术小组、硬件技术小组等),小组不设组长,只设协调员,负责组内技术人员与项目组的协调及组织项目组内部经验交流、人员培训、信息共享等事务性工作,协调员主要由非技术人员担任。这样一方面可以简化公司管理体现集中控制,又能解放原部门经理,促其能够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担任研究人员或项目经理,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部门经理的取消也有利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强化项目经理的核心地位。
(三)A公司项目管理方法调整方案
在公司的项目管理中的变化主要是强化项目经理的核心作用和优化子项目组运作效率,体现合理的集中控制与有效的分散运作(如图3所示)。调整后的项目经理全权负责项目总体运作,包括项目组人员选择、项目工作分配、项目开发、设备生产和客户交流等等工作,项目经理则只对总裁及主管副总裁负责。这样,既可以排除公司内部的阻力,又可以让总裁从繁重的项目协调工作中解脱出来。
三、公司管理制度变更后具体问题的解决
A公司改变公司组织架构与项目管理制度的初衷是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减少人力管理成本,但实际操作中仍有以下四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项目经理选择的问题
调整后形成总经理一项目经理一子项目的三级管理模式。项目经理需要考虑如何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分级管理的问题。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项目经理是集中控制的关键,因此公司对项目经理的选择由原来的指定专人改为内部招投标。为公平竞标、科学择优,公司总裁与技术专家组在投标前需列出该项目的最低所需工时等招标必达条件,符合条件的项目经理候选人按要求列出纲要计划、实施方案并计算出项目总工时,经开标、评标流程后确定项目经理。中标的项目经理统筹项目运行,形成了由公司规划到总裁到项目经理负责再到子项目的集中管理机制,有效地减少责任不明和项目整体协调不力的问题。
(二)软硬件模块之间协调的问题
软硬件协调问题是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法。
1.要协调软硬件模块的设计,必须从项目管理方面人手。项目经理作为管理核心,在前期的公司内部投标计划中科学做好全面规划,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部分,找出软硬件设计的关键环节,并分清其中的软硬件主次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软硬件协调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在设计制造过程及运行过程中,则需要项目经理从中进行协调,协调方案需遵循PDCA循环,即Plan(计划),其中包括协调目标与方针的制定;Design(设计),根据已知的条件和制定的方针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运作,实现设计方案中的内容;Check(检查),总结设计方案与具体的运作结果,检查目标方针与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责任,找出问题;Action(处理),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2.从技术及成本层面上看,当软硬件设计的关键环节中涉及的协调问题难度较大,项目组自行解决成本较高且不涉及到公司的核心技术时,可以采取子项目外包的形式,外包方案一般由项目经理在公司内部投标过程中提出:项目进行过程中也可由项目经理提出,经总裁与专家组论证通过后实行。
(三)工时分配的问题
对于项目中工时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采用计划标准工时与项目经理分配相结合的方案。
公司所有的项目首先都应计算出标准工时,项目经理内部竞标中的最低所需工时与绩效考评都需要由标准工时计算。某一项目的总工时可以由其所包括的子项目所需工时之和计算得到。而子项目标准工时的确定则分为两种情况。对于以往工程中涉及到的类似项目,主要可采取公司定额制来确定所需标准工时,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而对于具有非共性特点的子项目,则主要采取专家评审与内部竞标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标准工时。
在子项目工时的分配问题上,项目经理具有分配权,一般各个子项目的分配工时不能与标准工时相差15%或20%以上,特殊超出范围的则需由项目经理向总裁或主管副总裁申请特批,避免因工时的不合理分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四)绩效奖励考评的问题
新的绩效奖励考评体系是新的项目管理方案的核心内容,本文所设计的奖励考评体系,主要将围绕下述三个主要目的进行:一是项目的完成效果。主要体现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是绩效考评体系的根本目的。二是项目组人员的效率提高。针对项目经理与技术人员制订了不同的绩效考评方案,力争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以最短的工期完成项目。三是人才的培养与晋升。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尤其项目经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突出人才的动态晋升,使有能力的员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公司骨干力量。
针对上述目标,初步将绩效考评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1.对于项目经理的绩效考评。项目经理的工资分为两部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为其工资的固定部分,只与项目经理本人在公司的职务级别有关;对于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则适当简化,主要是项目回款奖励占总绩效奖励的二分之一,总裁评价与项目三个月运行情况共占总绩效奖励的二分之一。其中,总裁评价主要从客户满意度、对于公司技术发展的贡献度和对于公司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三点对项目进行后评价,占总绩效奖励的四分之一:项目三个月运行情况是为了检验项目完成后的质量与稳定性,占总绩效奖励的四分之一。
为了更好的为同一客户服务,当客户第二次选择本公司作为方案解决时,内部竞标时将对上次的项目经理进行倾斜。对于客观原因没有第二次成为项目经理的原项目经理(如正在负责别的项目),仍要全力积极支持第二次项目运作,项目结束后可给予第二次项目绩效奖励5%-10%的“优秀服务”奖。这样可以督促项目经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的信誉。
2.对项目组开发人员的绩效考评。对于项目组的开发技术人员,工资分为三部分:基本工资+项目工资+绩效工资。项目成员的基本工资为固定部分,与项目无关。项目工资是按照项目人员参与项目的大小及重要程度而发放的具有一定浮动范围的工资。发放项目工资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公司员工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分散控制。绩效奖励制度是对子项目推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对于子项目的考核是一个难点,因工作内容不同(如软件开发与硬件开发),本文将绩效工资设计为两部分:工时绩效与项目质量绩效。
工时绩效采用以标准工时为核心的绩效奖励制度。项目分解为单个任务后,先由项目经理分配各个任务的标准工时,如果项目人员的实际工时小于标准工时,则按照节约的工时发放绩效工资;如超过则为0。项目质量绩效是根据子项目完成后在整个项目中的运行情况而发放的绩效奖励。如果子项目在整个项目中运行良好。则发放项目质量绩效奖励;否则出现问题,则酌情扣除50%内的工时绩效奖励。因此,该绩效评价体系不但能够调动项目组人员按工期完成子项目的积极性。还可以防止研发人员盲目追求速度,忽视产品质量。
3.项目部研发人员积分体系。除上述常规的直接绩效奖励外,绩效考评体系还包括项目部全体研发人员的积分体系。项目完成后参与项目的所有相关研发人员都将获得一定的积分,其中项目经理的所得积分由总裁和主管副总裁评定,评定的依据为项目的大小、完成效果、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情况,所得分数加入项目经理个人积分。而参与项目的其他研发人员的积分由项目经理、总裁和主管副总裁共同评定,评分依据为所承担子项目的重要性、完成工时及完成情况,其所得分数同样加入个人总分。积分体系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积分系统作为评定员工年终奖与职位晋升的标准和依据,可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参与和认真地完成项目,提高对企业忠诚度和认同感。
(2)积分系统可作为项目经理投标资格的依据。公司得到项目之后,首先按照项目大小及重要程度分为二至三个档次,只有积分达到一定数量的研发部人员才能申请项目经理投标相应级别的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项目经理高效完成项目,从而可以获得积分投标更高级的项目,另一方面普通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积分的积累逐步达到项目经理的分数要求,从而调动了普通研发人员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为了增加公司的内部竞争,每年年底所有人员的个人积分都将减少20%,这样一方面可以缩小研发人员与项目经理的积分差距,调动其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项目经理的忧患意识,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公司的项目运作效率。
(3)积分系统可以作为公司研发人员末位淘汰的依据,从而可以进一步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5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贸市场的萎缩和国内市场的内需不足,企业的生存环境困难增多,竞争更为激烈。民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因而面临着更大的生存挑战。从我国民企管理的现状来看,当前还普遍存在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一些民营企业的财务部门不能有效地参与企业决策、组织和控制的全过程,一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较为涣散、混乱,不能为企业应对危机和促进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由于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在某些方面的不均衡致使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缺乏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干预,以及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受企业负责人主观影响较大等因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使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趋于短期化。
(二)应对危机意识淡薄。多数民营企业危机意识较为淡薄,危机防控能力较差,处理危机手段相对较为简单,不能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加之应对金融危机的准备不足,在危机面前往往束手无策,仓促应对,由于防控措施不力,一旦遭遇危机,由于没有后续跟进措施,就会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三)融资较为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目前,虽然多数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多元渠道的融资体系,但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当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很多民营企业既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又不具备自我融资或向社会公开融资资格,导致资金周转不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
(四)缺乏科学管理理念,财务管理作用体现不足。民营企业财务控制环节较为薄弱,企业负责人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管理理念,认识不到财务管理对做大做强一个企业的重要推动作用,未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长效机制,也未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能充分体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五)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理念陈旧。民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落后管理模式势必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企业负责人经营理念陈旧,“家族式”管理或集权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切实增强危机意识,确立财务管理核心地位。要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提高应对危机能力。当前企业遭遇“寒冬”的情况下,面临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的挑战,民营企业必须牢固树立战略财务管理理念,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树立“过冬”意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规划企业财务管理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作用。确保企业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加强资金、成本、利润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更新企业管理模式,树立科学管理理念。一是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废除“家族式管理”的传统模式,注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适当进行分权与授权,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切实加强企业重要岗位管理人员的配备和选拔,引进优秀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精通管理的财务管理团队。二是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加强管理层与员工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强化管理层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信与融合。三是练好企业内功,加强教育培训。民营企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责任意识,努力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同时加强全员素质教育,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规范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三)强化战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策略,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案,供企业负责人决策参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部门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论证与前期评估,积极实施新投资项目、资产重组项目的风险、成本与收益等论证评估工作,为管理层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三是充分估计潜在风险,对风险可能产生的代价进行估算并与收益进行比较。强化投资管理,确保投资前瞻性,启动能产生长远利益的项目,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向的项目去支撑带动,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益。一是加强成本控制,增强发展后劲。成本问题一直都是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低成本策略反映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危机环境下更能显示出低成本策略的威力。面对危机,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以抵御经济效益下滑的风险,给企业战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促进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这样既强化了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又增强了应对危机的能力。二是强化内部控制,加强资产管理。企业应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维护资产安全。要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以科学的方法确保存货保持最佳结构,还要定期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应收款管理办法,对经营中发生的坏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并履行相关程序后,及时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企业危机防控范文6
关键词:施工安全 防范资金风险风险转移
中图分类号:U2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1.2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1.3 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1.4 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策略
2.1树立风险意识,防范法律风险
在一些施工企业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中,企业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没有预见市场竞争的复杂与多变,往往使企业陷入“合同陷阱”、“招投标陷阱”,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风险和危机防范意识,要居安思危,在各级领导做出各类重大决策前、在制订企业的管理措施时、在进行工程商谈接洽时先考虑这些决策的可行性、风险性,不要仅凭着自己的管理经验,而应参考专业法律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应加强企业全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对国家政策法律、行业法规以及金融财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辨别能力,树立法律观念,使员工的个人行为避免盲目性,及时发现风险,回避风险,力争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2完善管理制度,防范决策风险
为了规避企业在招投标以及合同签订时的风险,企业首先应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营决策应经过企业高层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总经理要对本单位的经营风险负责。工程招投标是施工企业的重点工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同时施工企业应对所投项目认真调查研究,筛选方案,全方位、多渠道地掌握工程发包方及其项目的有关资金、立项、审批、招标等情况,依据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市场行情合理报价。对资金不落实、条件刻苛,标价过低的风险项目坚决放弃。其次要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配有专责专岗合同管理人员,实行企业合同签订授权制管理,在合同的签订、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时,应当综合分析、慎重决策,不能签订不利的、独立承担过多风险的合同。使用合同示范文本(或称标准文本)从而使施工合同趋于完善。最后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推行材料、设备、劳务用工的竞价招标制度,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2.3强化成本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要承接到工程就要花费许多的人力和财力。若成本控制不严格就会发生亏损。施工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就要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重视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项目管理过程中,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落实内部承包,以责任成本为控制目标,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使成本费用受控。同时要完善资金筹集管理,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规范结算纪律,集中开户,统一管理;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控制负债经营风险。强化资产占用管理,定期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收款政策,减少坏账损失;制定恰当的物资采购批量,保持合理的物资库存;把握分包工程款的支付比例和时,充分调度资金使用效益,加速资金周转。
2.4做精做细工程,防范质量安全风险
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是工程项目重要的管理内容,只有搞好安全质量管理,建筑企业才能持续生存发展,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根据项目工程特点,严格规章制度,规范施工,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始终坚持动态管理,将每道工序、每个部位都做成精品。实行质量安全监督,开展质量安全巡查、抽查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履行好质量监督职能,强化对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安全上。对企业所承接的所有施工项目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规范项目部的质量与安全措施,全面抓好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把安全理念、安全教育和安全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和企业内部监控措施,保证工程的质量。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干一座工程,树一座丰碑”。
2.5进行合理的风险转移
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风险转移,在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首先可以采用保险风险转移。风险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保险是人类社会用来对付风险和处理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是企业在处理风险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尽管保险方式有时会增加生产成本,但是可以节约管理风险方面的人力物力,在遇到大的灾害与安全事故时,能得到一定的补偿资金,使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专业分包方式,将一些专业技术强、施工企业自身无法胜任或虽能胜任但是风险较大、成本过高的项目分包给那些专业的、有实力、信誉好的施工单位,这样做既可规避工程风险和降低成本,又可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程工期。
3结语
建筑施工项目风险已经成为了施工项目企业主要的风险之一。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管理、防范已经成为现代施工企业必须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风险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对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机制有待完善,从而提高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对施工项目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防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