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措施范文1
目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内容与理念不断变化,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化。但是,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
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
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1.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2.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3.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路径是:
(一)把普高本科“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参考各个不同类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并考虑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从各个院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筛选出一揽子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篮”。然后按工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部门的功能要求,补充和整合“课程篮”并设置和强化相应的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36周,除第八学期18周全部进行实践教学外,从第二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3周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既能比较系统地扎实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整合“课程篮”时,保留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特别是与学生考研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足够的学时,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根据定位于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某些课程则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给予简化或合并,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
(二)实施学科交叉,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中国二汽集团的一位高管在一次全国性管理类学术会议上,呼吁“希望高校能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时,将根据社会和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要求,把相关学科专业的与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职能关系密切的课程与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以弥补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重“软”能力,轻“硬”能力的不足。如: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宽的专业,实施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是必要的。
(三)打破传统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专选课和任选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模式,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功能为依据,建立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将分为企业经营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创业素质培养等七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1.分析本教学模块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应具备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3.根据上述要求,设置各个教学模块中的理论教学子模块和能力培养子模块,其中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4.根据应符合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构建各个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过程模式;5.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主要教学文件。
(四)设置专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该模块作为必修课,并占一定比例的学分。本课题除设置创业、创新方面的课程外,将强化这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拟在第八学期集中设置4周大学生创业计划模拟培训与实践活动,该活动可以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中延续进行,对比较成型的创业计划,可以视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评定成绩。提倡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创业计划实践活动。
人才培养措施范文2
关键词:中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29-01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汽车专业的人才也是供不应求。怎样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当前汽车专业教师所面对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辆汽车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很多部件是由多个国家组装生产出来,配件的安装说明也大多采用英文,这就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满足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中职汽车专业教学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标准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还得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代接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通过互联网知识掌握最新的教学模式,并给予一定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进行自己培训。二是选送部分教师到汽车生产或修理企业进行实习。三是选送部分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四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培训,鼓励教师承担教材的编写、参加生产实践,尽快提高理论能力、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学校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近来”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合理调整和改善课程设计
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调整课时或者增加实物课时,让学生能够拥有多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现在新课标教学的推动作用下转变教学方法,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已经是汽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了,合理规划课程设计,通过与现实社会需要人才方向规划课程,在对人才需求量大的,工作变化大的专业进行增加课程或者增加班级设计,对于新出现的技术就应当增开这一门课程,培育更多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只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才会是好的改革,也是改革的根本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三、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就业意识、服务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往往过于重视理论成绩,虽然培养出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对答如流,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吃苦耐劳、敬业的精神,也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汽车技术的掌握和眼前的利益不能清楚地认识,缺少自主创业的信心,阻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发展,所以职业教育必须要在这方面不断加强,要让学生明白掌握技术的重要性,把就业教育、素质教育、服务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
四、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虽然企业对高技术工人需求量不变,但对他们的能力却有了更高的标准,职业教育只有具备灵活性、多元化,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长期以来,学校与企业之间互不往来,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要,企业不关心学校的教育方式。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加强校企合作,把培养人才当做共同的责任,而且企业能够接触到汽车的新技术,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动态更多了解,学校在这方面相对落后,只有与企业加强合作,多沟通、多联系,利用企业的资源,享受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五、投资组建实训基地
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学校可以组建一些实训基地。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学校可以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实就是把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深入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课程、设备、技师等,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可以交替授课,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其实是可以相互融合,两者的资源可以做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教室、实训室里学习知识,强化技能,则是一种“学”与“训”在校内进行工学结合的极好体现。
六、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
可以把职前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在企业和技术的不断变化中,提高学生对社会能力、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要求。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包括对许多方面的培养。如社交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文化水平、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能力等,最好能够与企业合作开设选修课程。在证书考试中,加强对整体素质的评估,不要过于重视分数,重视对学生发展潜力的挖掘。要把证书考试和企业人力开发措施相结合,按照行为导向和构建导向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
人才培养措施范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特点;人才培养
在国家经济领域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是重中之重,发展会计信息技术,使会计工作信息化,不仅能够快捷的把会计信息数据及时汇总传输及整合,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高效开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为会计服务的相关单位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单位管理层能够根据会计信息做出更有利于单位经济发展的策略,从而提高单位竞争力,更加有利于单位的发展。
1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具有账务处理职能集中化的特点,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2.1会计信息化涵盖范围广
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从基本功能上而言,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包括会计监督、预测及决策,这是会计信息化基本功能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还要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重新整理,明确会计信息流程;从会计信息化技术方面而言,最基本的是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并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柱,从而搭建起适应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从会计信息化所涵盖的领域看,不仅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还包括会计教育、实务、管理等设计会计工作的所以领域。
2.2信息化程度高,具有共享和多元的形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交易平台日趋成熟,在这种高度智能和新型交易方式出现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会计数据在处理方面高度自动化的变化,同时各种会计信息资源在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共享。而各种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彼此授权通过网络获得,这样就会使得各种会计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从而让会计信息能够更快的形成彼此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会计信息获得的途径就会多元化,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多元获得的会计信息可以实现图形、语音乃至视频的传输。
2.3会计信息可以实现“智能型”
在会计信息使用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交换后,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处理速度,而且对信息的核算、控制和管理功能都可以实现。当然,对信息处理的各种功能都是在相关人员的参与下才可以实现,毕竟所有功能都需要管理人员操作,系统不能自动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尽管如此,人机之间的协作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速度,实现信息处理“智能型”。
3强化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3.1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才能
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从人才抓起,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会计人员就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财会人员必须实现从传统工作方式向计算机网络工作方式的转变,掌握在新型工作方式下的财务工作。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财务人员必须熟悉各种操作,对各种财务报表的生成,审查管理,信息处理及为管理层提供会计信息意见都要熟练。
3.2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必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会计信息的及时处理及让管理层准确的预测企业或者经济发展趋势有着及时有效的推动,因此,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就是重中之重,只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实现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优势。总之,会计信息化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金治全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财政局
人才培养措施范文4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举措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性文件,集中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行业调研结果、专家论证意见等,及时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落实是职业学校专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分析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阐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新旧对比、人才培养案实施过程中的新举措。
一、传统的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明确,但缺乏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虽体现了面向中小企业,但忽视了未来发展对高技能的需求。第三,培养目标中突出会计专业能力,但缺少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不是仅仅给学生一技之长,要‘给知识,给文化,给技能’”。
(二)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会计理论与实践难以统一。我国近几年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所使用的个别教材不能及时更新,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有待加强联系。
(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会计教学方法在现代化网络发达的今天,还不能够更好的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因此,应创新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模式,借助于网络教学软件,充实模拟公司业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二、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优势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以前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及终身学习能力,在企业、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及财务软件维护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面向明确
1.主要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单位财务会计岗位:出纳、记账、主管会计、资金管理、车间核算等;中小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岗位;中小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岗位;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助理工作人员岗位。
2.其他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收银、仓库保管、物流管理、经济信息收集、财经文秘、统计、工商管理、财务软件维护等岗位。
(三)课程体系创新符合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课程衔接体系,按照系统培养、全面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新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了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四)教学模式改革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观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形成完整的包括“认知实习任务驱动项目落实模块整合全程实训企业顶岗”六步骤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实施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教室、实训中心布置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聘请行业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三、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新举措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立面向市场、采用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需要,已建立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一)突出三个标识:明确三个层面的专业课程体系
1.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从业资格),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高职)定位培养规格;既有低端定位标识(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又有高端定位标识(专业方向课程)。
2.适当扩大低端标识的教学课时;以简化为原则,在整合高端标识课程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课程教学课时。
3.完善三个课程模块:构建模块功能化的课程体系
(1)低定位课程体系:以会计从业资格为基础、提高专业知识为指向的专业平台课程模块系统;
(2)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为指向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系统;
(3)高端定位课程模块体系: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能力为指向的专业方向课课程模块系统和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二)从业资格证的融通问题,已经形成亮点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书”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学生毕业初期,主要从事出纳、记账、仓储管理等岗位的比例在90%左右,一般在两年以后逐步转向核算、采购、成本、销售、总账或更高层次的专业岗位(审计、财务总监)等,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我们已把培养目标定位为熟悉会计法规、掌握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电算化处理能力,持有会计从业资格或其他相关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校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考试过关率达到96%,已经形成亮点。
(三)加速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随着经济、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使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改革纷纷进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根据2014年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我校“4.5+0.5”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要求很高,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数字化资源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已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厦门网中网实训平台、用友会计软件、金蝶会计软件、虚拟会计电算化实习平台、降龙990会计核算软件、用友ERP沙盘实训等,目前正在和凤凰传媒合作开发《财务管理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二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带领完成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力量,积极聘请有经验的行家里手、企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从而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实践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五)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及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共赢。
总之,在产业技术不断革新、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今天,职业技术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管理为基础、以就业为根本的理念,紧扣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特点,坚持开明、开门、开放办学,积极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模式,同步提升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技术过硬、德能兼备的优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焦建平.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原则.新余学院学报,2014,06.
[2]张秀兰.多样化教学——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3]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4]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人才培养措施范文5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学模式难以完全适应创新创业能力(简称“双创能力”)培养的需求,制约教学质量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教学模式,希望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工商管理;双创能力;教学模式
启动对双创能力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和相关的管理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新颖完整的教学方案,帮助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要深入研究传统的教育模式,了解其缺乏的方面,从而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分析培养双创型人才教学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教学模式的弊端
现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思多行少,缺乏创新勇气和创业意识,毕业时不知所适。传统人才教学模式的缺陷主要有:首先,培养不够全面。虽然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意识到双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教育教学还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只是讲解理论,讨论案例等。双创型人才培养说到底还是对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首先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缺少企业家精神方面培养。双创能力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创业能力,想要实现创业除了资金外,还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其主要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并经营管理企业一种才能,但还包含更多的内涵,如冒险、合作、诚信精神等,这些都应该涵盖在学校教学培养方案中;最后,缺乏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物质是变化的,环境也在随时变化。所以,要培养学生应对这种变化的反应能力。然而现在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只是把教学注意力放在了企业内部运作以及怎么去管理,而没有着重教导学生去注意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教学模式应突出的重点
1.培养自由意识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虽然现在许多学校已提倡学生发散性思维,自主学习,但现实中还是应试教育居多。因此,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思想,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基础。
2.培养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市场经济的一大规律就是竞争,它能激活创业者的活力,并为他们注入动力,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理解协作能力对企业竞争的作用。个人知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团队合作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所以,在培养双创能力的教学模式中,一定要重视培养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
3.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新时代需要的双创型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还要有丰富的生产运营和企业管理知识等。从能力结构上来说,这类人才要与国内企业甚至国外企业竞争,必须是多元化人才。同时,还要有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措施
要想培养双创型人才,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选择,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其次,重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后,形成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
1.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选择,将学生分类。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分为两类:就业类和创业类。就业类学生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现有授课方案,但需要增加双创教育内容。创业类学生采取新型课程体系,可以考虑跨专业交叉化教学,打破专业局限。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如“创业学”“企业家素养”“企业管理案例分析”等课程。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既考虑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探讨,又考虑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实践,使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学习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3.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
利用企业沙盘对抗模拟、ERP管理平台、虚拟创业工作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校内创新创业训练机会。同时,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把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联系起来,结合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在校学生、创业的毕业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形成一个庞大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和资源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和经验交流平台。
四、结语
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为标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历程和沟通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及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迎合时代主题的“双创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秉岩.工商管理专业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分析[J].创新创业,2016(8).
[2]张琦,金玉然,宋伟.“创新创业”引领下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4).
[3],张峰,袁仲慧.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人才培养措施范文6
关键词 艺术类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艺术设计是涉及文化、社会、科技、市场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知识体系有着更新的快速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并且其专业创作与各领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随着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基础与应用并重已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这就对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
艺术设计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它是新颖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虽然它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仍然要受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的制约,但是艺术设计学科在专业教学中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
艺术创作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创新,因此,艺术类专业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课知识以外,还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对其个性化的培养,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所表现的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因子,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就与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尤其是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使艺术设计学科跟一般学科相比,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
艺术专业学科特殊的教学培养特点要求我们在对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在共性里面强化个性,在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
许多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模糊,无法从中得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及特色,以致于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完成,所以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明确学生在经过培养后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以及素质标准。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是很多院校的通病,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理解及把握不整体、不系统,使学生对各课程之间以及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汇贯通产生困难,进而影响到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开发以及自主性研究、运筹能力的综合培养。
2.2 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方法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桥梁,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当前讲授式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一些院校的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实际案例的理解不深刻,并不能有效地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及判断与分析。
实践教学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从中得到提升。但是,有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以理论为重、实践为轻,缺乏实习基地和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引导,从而出现专业教学实践与市场对接机制不健全,使得市场文化品位无法通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得以提升。
3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措施
3.1 突出专业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基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应该由传统的“供给者本位”转换为“需求者本位”,不能仅从教育者的角度思考,还需要将受教育者的期望、偏好和需求考虑在内。人才培养目标要从“现在”着眼向“现在与未来”并重,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 (下转第50页)(上接第41页)
地方院校在进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对市场人才需求与本院校的办学特点进行统一考量,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并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一些工科院校在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工科类课程,例如:设计制图与透视、人机工程学等,不但可以体现出工科院校的特色,而且使学生更加理性化和综合化。
3.2 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
从课程类别上,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即通识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各大模块分别针对于学生的素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艺术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模块融合,学科交叉,建立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除此之外,完善学分制,将学分进行相应的压缩,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时间,以充分尊重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3.3 创建以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强调的是思维方式,实践强调的是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则必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外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加以强化。并且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例如:大广赛、金犊奖等,在这些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能力,使其做到了解自己、了解学科动向发展。
除了课外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各类设计大赛这些实践环节以外,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平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科研立项给予本科生一定的经费,为其提供科研条件及机会,使之较早地接触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SRTP是基于问题的课题探究式实践教学,能在最大程度上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引导,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为平台,构建出“做、研、学”互相融合的实践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