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

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范文1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入手,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是顺利进行语言交流的保障,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达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新课标注重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具体说来,要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是对英语国家的国家概况、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要对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有所了解;三是要了解英语语言环境下的文化与其他语言环境下文化相比的不同之处;四是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善于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五是从语言交流中发现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以的原则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文化,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如在讲授高中英语NoDrugs这一课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外文化环境的不同和抽烟比例等方面的不同,中国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对于抽烟的不同态度,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年来效仿国外,加重抽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在公共场合设置non-smoking和smokingarea的措施,也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过程。再如在学习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在对待城市生活和乡下生活态度的不同,外国城市中的人常常到乡下去度假,有的在乡下建房生活,很多人由城市走进乡村,而中国城市中的人有很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都是由农村走向城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在文化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高中英语教学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非常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以教材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很多的文章和语言背景知识介绍都反映了西方的文化,如教材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地理、文学、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都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认识到这些具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方面的差异,并且让学生理解这些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文化内容,并与中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拓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渠道

    除了在教师的讲授和教材中认识外国的文化,理解中外文化差异之外,我们也可以在课外以课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外国文化。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能够反映出中外文化不同的语言与文章,再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介绍。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而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渠道学习英语知识,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在教授《死亡诗社》(DeadPoetsSociety)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死亡诗社》(DeadPoetsSociety)中的片段,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73-01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展现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素材,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创设文化交流场景,使学生理解英语文化,获得跨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内涵及意义

英语新课程目标中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认为文化意识不仅是指对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而且包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教师要宏观把握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增强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要求。

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跳出本民族汉语言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获得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并逐渐将这些有意识的文化内化为自身一种无意识的文化感知,实现文化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策略

1.把握认知特点,激发文化习得动力

语言文化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感受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实现行为、态度、认知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思维活动及情感的表达,提高学习英语文化的动机水平,自觉地融入文化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语言与母语的文化冲击中内化文化信息,构建文化意识。

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Halloween”时,我先从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说起,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时,投影万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What’s the story about the festivals?和How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这样,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对万圣节的由来、时间、装饰、饮食、活动等有了清晰地了解,而且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视野,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感悟和认同。

2.注重文化背景,增进文化情感认同

不同的文化造成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理念,在母语之外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目的语,容易存在语言的错位,这就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时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不同文化心理的交融和互补中,获得比较完整的文化概念,了解和掌握使用这种语言的精髓。

例如,学生从初一开始便学到了见面问候、与人谈话的几个常用表达:Hi,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等。但由于学生对被问人与说话人的熟悉程度,以及不同地方人的不同问法不理解,在日常交际时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模拟世界上不同地区人们见面的情境,自主编对话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对话、感悟与体验,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内化,增进文化情感的认同。

3.恰当选择内容,提高文化教学效率

意义学习的的外部条件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的、与学生亲身经历紧密相连的文化学习材料,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加深文化理解的兴趣,高效地落实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

如,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等,如《Harry Poter》(哈利波特)、《Garfield’s Fun Fest》(加菲猫的狂欢节),让学生在纯英语背景下感受异国文化的氛围,了解地道的英语语言,提高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的表达能力。

4.多元教学方式,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应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仿真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和练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鼓励学生从语言素材的表层意象中探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感知语言,培养思维,领略其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时,我引导学生从“mixed school”in British school、Reading Week、driving lessons等表达方式中去探究、交流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an American school?以此培养学生关心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世界学习意识,增强文化学习主动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范文3

一、对外汉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上述“高热度”不相适应的是:外派的部分汉语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国内就业市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较少,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出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现有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很难达到海外对汉语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例如: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视不够,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对外文化交流能力有待提高;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环节薄弱,培养的人才缺少汉语国际传播必须的实践经验。

2、相关研究没有与时俱进。国内最早设立本专业的学校如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及专业实习等方面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国内研究普遍存在微观研究众多、宏观研究匮乏的现象:有关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点的教学研究很多,有关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文章却很少。特别是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汉语学习者在群体、目标、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质量教师,亟待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

3、就业渠道不畅通,造成了国外“汉语教师荒”与国内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可见,要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海外汉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必须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疏通就业渠道,尽快走上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对外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汉语国际推广是具有国家文化战略意义的工作,而国际化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这一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对外汉语专业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培养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与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即围绕对外汉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对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是:对外汉语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同时,国家已出台了三大“汉语国际教学标准”,即《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因此,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必须创新理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型理念。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角度来说,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倾向于实践与应用。在汉语学习方面,应强化学生语言传播与交流能力;在第一外语学习方面,把学生的听、说、读、写放在第一位;在文化学习方面,学生重点掌握跨文化交际以及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技能——太极拳、京剧、书法、国画、茶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了更好地推广汉语,学生还要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语学习者的不同心理及接受特点,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熟悉教学环节设计流程,具备掌控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课堂的能力等。

(2)多元化理念。在“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在国外不仅要能够教授汉语,而且还要从事文化传播,并进行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既要熟悉国外市场,又要掌握涉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感;对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语言、文学、文化差异具有较高的敏感程度,乐于对不同的语言、文学、文化现象进行探究,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所以,应尽可能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语言类、教育类、文化类、经济类等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3)国际化理念。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背景知识。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必须要把国际化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目前,可从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和服务面向的国际化两方面进行探索。“汉语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外汉语已经发展成汉语国际推广,国际化、涉外性已经成为本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国外的大学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数量剧增,使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就业成为可能。因此,高校应以国际化理念来谋划人才培养问题。

2、明确专业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根据培养目标与方向设置课程体系;二是根据汉语国际教育对本人才的实际需求设置职业技能课;三是根据地域文化与学校特色设置文化课与特色类(如经贸类)课程。

(1)根据专业需要,强化外语学习。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高级英语听力、高级英语口语、高级英语阅读、英美文学阅读、汉英语言比较等课程。另外,还可开设为期一年的第二外语,为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2)依托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训练与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相结合。可以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涉外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大赛、中外学生联谊、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等项目提高学生的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突出“比较”概念,培育学生中外文化素养。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国学概论与西方哲学,汉英语言比较,中西文化比较,这些课程的设置都将学生放到一个“比较”的环境中,促使他们在比较中发现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原因,塑造他们开放包容的气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加强外联,寻找“出口”。通过与海外孔子学院及其他汉语教学机构合作,可以把毕业生(或取得对外汉语资格证书的在校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派往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另外,也可与国外的大学和教育机构联系,以互派培养的方式把学生派到国外去学习,获得所在国家教育机构颁发的证书,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而且对于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推进学校整体的国际化进程。

4、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对外汉语专业是培养对外汉语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专门人才的专业,在强调语言学及语言教学本体地位的基础上,不同学校可根据各自的特色与优势,突出各自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例如,北京高校可开设北京文化概论、北京的节庆仪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财经类大学可利用经贸特色和经济学、管理学的优势,突出汉语教学和商务技能的结合,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工作 影响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翻译界出现了一个文化流派。他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移植,与整个民族的背景知识、风俗习惯、文化因素等有很大关系。王佐良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

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民族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民族的思想观念也呈多样化发展,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语言的表达上也不尽相同。翻译本质上是两个语言社会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工具,它可以很好地把一个作品中的现实世界及逻辑关系和艺术影响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通过此种方式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由于当前翻译过程中,中外文化表达上存在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和文字表达上难以看出文字内容所表达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从文化背景上来分析中外文字对于同一事物表达上的不同,找准所表达的内涵。

三、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具体影响

1 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历史文化是历史发展进程定的社会遗产的沉淀,各民族及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特别是典故。典故其结构简单,但意义却非常深远,不能单纯地拿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和理解。比如汉语典故“东施效颦”,若仅仅靠字面意思翻译为“Tung Shih imitates XI Shih”。这样就完全没有体现出古代典故的含义,让西方人看得不明不白,稀里糊涂。同样对于英语也有很多历史典故和习语在翻译时需要我们注意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理解,比如“Pandora's box”翻译为“潘多拉之盒”,没有一定的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这个典故的意思,它表述的意思是“灾难祸害的根源”。

2 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同时也决定了两种语言表述存在差别。我国是一个信佛的国家,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佛的形象根深蒂固。但是放在西方国家他们就难以理解,不知道佛在中国人眼里代表着什么。而西方国家又大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主宰一切,比如“Oh my God”长挂嘴边。在翻译“阿米陀佛”时被译为“God bless my soul”,这就让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极大削弱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说翻译者若缺少宗教文化的理解难免会出现翻译的失误。

3 地域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

语言及文化的产生及发展都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的地域有着直接关系。地域的差异是指所处环境及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环境形成的差异文化。在我国大多数人的祖辈生活在陆地上,土地是我国人民的生存根本,但是在英国他们海岸线狭长,航海事业有名,他们的文化自然离不开海。比如英语中“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英语中是花钱如流水但在汉语中多翻译为挥金如土。同样汉语中的“东风送暖”,“送暖”的应是east wind,而在西方,东风是带来寒冷的风,west wind才能带来温暖。所有这些差异都因地域环境差异而产生,进而带了翻译上的难题。

4 风俗习惯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中西方的风俗习惯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拿节日来说,在中国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三大传统节日。节日讲求团圆,家人们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不能回家的家人则相互思念。但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有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他们喜欢独来独往。在节日中他们接受别人礼物时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表示推辞,并不当面打开礼物。在西方国家猪、狗等作为宠物受到欢迎,常用来形容人可爱等,表示褒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是“你是个幸运儿”。但在中国用动物形容人常含贬义,如狐朋狗友等。

5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过程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注重综合思维,其思维方式讲求整体优先,而西方国家则喜欢分析思维,讲求部分优先。在语言表达上也有明显不同,排列顺序有明显差别,时间排列时,汉语为年、月、日,而西方则为日、月、年;地名排列时汉语一般是由大到小进行表述,西方国家则是由小到大排列。在翻译时就需要我们合理调整句子顺序和结构,增加关联词等。

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丝绸之路;物质传播;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34-03

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意义,首推中国文化的外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特别是以丝绸为代表的包括茶叶、瓷器和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其次是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产生的影响。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它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

这条通往西方的国际通道,打通了中国文化首次外传的道路,将沿途的各个国家联系起来,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结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一、物质文化的交流及其意义

(一)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优秀且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东方与西方,中国先进的文明源源不断地传人西方,在不同层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所以,丝绸之路不仅丰富了沿途各个国家的物质生活,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在物质交流的基础上,还把我国当时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西方国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的。四大发明的西传对整个人类社会,特别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西方国家教育的普及化,对当时欧洲的宗教、政治,以至资本主义的建立、思想文化的交流及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近现代文明的出现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使西方实现了向现代文明的跨越。

(二)物质方面互通有无及其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为中亚、欧洲地区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冶铁技术,为中亚带去了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冶铁技术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民族融合及各民族的广泛交流,而其最大的意义是对生产力的促进和提高。

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铁器和冶铁技术便沿着丝绸之路经由新疆地区传入中亚,铁器的使用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了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为西方商品经济的出现及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的水利灌溉技术是在汉代西传的,水利技术传人中亚后,改变了该地区的旧有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灌溉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中国的医学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了阿拉伯,公元8世纪,中医诊脉这一诊断手法传入阿拉伯地区。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欧洲人利马窦、汤若望等人来华,将《本草纲目》翻译、介绍到欧洲,东西方医学的会通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汉朝初通西域,中国除了丝绸之外,还有漆器和铁器等输出;唐朝时,瓷器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输出物产;宋元时期,瓷器外销十分多,同时,茶叶也成为重要的输出品。此外,如黄连、肉桂、生姜、土伏苓等中药原料,以及无患子、桑树、马鞍、铜合金等,在不同时期以各种途径西传。

西方一些物产和珍禽异兽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中原没有的物种,其中以葡萄、曹荷最为知名,还有安石榴、黄蓝等。此外,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带有“胡”字的农作物,如胡麻、胡桃、胡豆、胡椒、胡瓜、胡蒜等,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这些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西域传来的香料也很多,如阿拉伯的乳香,索马里的芦荟、苏合香、安息香,北非的迷迭香,东非的紫植等。这些香料多采用成品方式运入中国,滋润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许多香料在当时被作为药物使用。同时,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农作物传人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另外,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得乌孙马好”,后来“得大宛汗血马,益壮”,“名大宛马曰‘天马夕云”。据记载:“条支出师子、犀牛、孔雀、大雀,其卵如交。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安息(今伊朗)王满屈献师子、大鸟,世谓之“安息雀。”“永元六年(94),郡徽外敦忍乙王莫延慕,遣使译献犀牛、大象。”许多稀有动物也随朝贡而传入中原,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二、文化思想的交流及其意义

(一)佛教的传入

沿丝绸之路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佛洞,这些石窟无一不是在丝绸之路上开凿的,与外来文化联系紧密,并且其中多有反映丝路贸易往来的内容。这些石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不同信仰的信徒们的出游带动了主神灵的相互往来,佛教由西域传到中土,道教也随着长春真人的西行在西域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同社会、不同文明的思想如潮涌一般互相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西方、南亚等地的宗教得以传入中国。西汉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天山以南及河西走廊一带,西域及河西高僧辈出,传教译经盛极一时,修寺凿窟成风,龟兹、高昌、敦煌、凉州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传播中心。丝绸之路带给中国的还有景教和祆教、摩尼教等。宗教蕴藏着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佛教的东来,给中原固有文化以很大的冲击。中国古代文化正是因为与佛教相遇,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说佛教是丝绸之路带给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物,而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层面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儒教、道教成为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的思想流派。

(二)儒家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在佛教传入的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思想、儒家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传播,并给当时的东南亚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齐名。明中叶以前,由于中国的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仍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说明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早在明朝初年,朝鲜就已创设成均馆,祭孔于文庙,促进了文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及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的精粹之处,自有超越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价值和成分,值得我们吸取和发扬光大。

三、文化习俗的相互融合及其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民族融合的道路。在这条商贸通道上,人们交流的不只是商品、思想,还包括生活习惯、生活艺术等各种民族文化。成批的遣唐使和留学生来自海外,又分散向四面八方,进行文化交流。西域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不论是艺术种类、艺术形式还是艺术思想,对中原文化都有所影响。西来的文化艺术与中国固有的本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与舞蹈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的音乐艺术以主流的形式传入西域各国,西域文化也大量进入中原,西域的各种琵琶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和钱等乐器在公元4世纪传人中国。“舞四夷之乐”,始于张骞通西域。西域音乐传入中国,主要有乐曲、乐器、音乐家等多种方式。西方音乐参与了对中国古代音乐系统的构建,对唐朝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舞蹈开始进入中原,一度成为人们喜欢的音乐形式。

(二)丝绸与服饰

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就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丝绸作为一种生活品或艺术品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在当时,它不仅提高了东南亚地区人民的文明程度,而且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的进步。与此伴随的养蚕技术和纺织技术也成为中华民族对全世界的主要贡献之一。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变俗胡服,习骑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西方各民族往来日益频繁,服装交流的局面也因此形成。隋唐宫廷一度盛行西域服饰。

(三)诗歌和戏曲

在诗歌方面,唐朝许多边塞诗人的诗歌至今仍在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广为传颂。唐朝文化大多通过丝绸之路流传至东南亚各国,甚至流传到西方各国,尤其是东亚,唐代文化奠定了它全部文化日后发展的基础。吐蕃的《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西方的百戏就是各种杂技,在汉代时期传入中国。杂技在中国自有悠久的历史,在吸收了西域的杂技后,更加丰富多彩,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

(四)绘画和研究艺术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西域艺术通过佛教艺术也在中国开花结果,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充分地反映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石窟所表现的佛教艺术都有外来文化艺术的风格。这些艺术主要源于印度的佛教艺术,同时,也有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到唐代时期,波斯文化开始影响中原文化。西域绘画技法的传入,促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通过交流,大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也为近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外文化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交流出现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壮观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意义更耐人寻味。如何让丝绸之路重放光彩,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路径思考

1.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1.1 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在高中英语课程内容中,有很多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会对本土文化知识、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社会面貌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可以很熟练地介绍我国的文化、风土、人情,进而促进跨国文化的流畅性,并且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学生知识层面更加丰富,并且也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1.2 利用多语言知识实现交际

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是学生之所以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由于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难免会感到不适应,进而给跨文化沟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因此,高中生在学习英语,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把握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进而跨越文化差异这一障碍,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技巧,提升高中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3 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能力

高中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对外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极大程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的能力。

2.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分析

2.1 思想性原则分析

由于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上还没有发育成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也未成形,进而在思想上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思想不积极、不健康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把握思想性原则,选择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认识到各地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世界观。

2.2 实用性原则分析

高中生英语教学中所学的内容,是决定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所教内容。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教师应该引起队日常生活内容的重视。比如:将英语课题设置成不同语言的交际场景,进而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抽象的语言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场景中实践、体验、感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实用性能力。

3.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

3.1 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学生是“学”,进而构成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同样的,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具有极为重要的存在价值,而一名博学多才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吸收更多的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利用多渠道,使自己对中外文化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进而提升自我在不同文化间的语言素养,深化自身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更加准确的知识。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3.2 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高中英语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目的。例如: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枯燥的英语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变成丰富的多媒体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渗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根据英语教材中隐含的内容,,进行文化渗透。例如:在中国人的日常交流中,出现频率较高有:“你多大了?”、“你吃的什么?”、“你工资多少?”。“你结婚了吗?”等话题,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话属于闲话家谈,不会隐含其他含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是如此。在西方,对于有人问到:年龄、婚姻、工资、信仰等问题是很不礼貌的,也不愿意被人问及。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场合进行恰当的英语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