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1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着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使交流能顺利进行。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 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着。
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 “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并使其理论化。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 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2
虽然左右脑形状相似,但功能却存在不对称性。如果将左右脑割裂开来看,左脑主要负责语言、数字、时间、理解、记忆、判断、排列、分类、概念、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语言脑”“理性脑”“学术脑”。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和直觉性,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图像脑”“感性脑”“艺术脑”。在正常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每秒10亿位元),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个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
有人说,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东西方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存在功能差异。西方地理环境对左脑刺激较强,因此西方人左脑功能发达,擅长抽象逻辑思维;东方地理环境对右脑刺激较强,所以东方人右脑功能发达,擅长形象思维。这种脑功能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原因。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东西方文化。广义的文化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3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在价值观方面,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关注焦点在个体,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体与他人和群体的不同;而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则关注群体和社会,强调和睦相处、个体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处于这两种文化的个体在自我概念、行为目标、思维方式等方面自然会有很大差异。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通常会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他们更乐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思维也更具批判性和怀疑性;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往往形成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由于批评和怀疑他人的观点可能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所以思维通常缺乏批判性。在文学艺术方面,西方人擅长逻辑分析和抽象推理,强调概念的准确性;东方人则擅长形象思维,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内容。西方音乐较抽象,强调音乐的概括性和理解能力;东方音乐则重在表达某种情景和思绪,强调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西方绘画强调细节,要求真实再现事物;东方绘画则强调整体,注重意境。
的确,东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大脑,还是大脑本身不同导致了文化差异?
大脑具有可塑性,经验对大脑具有塑造作用,这在科学界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不断接受刺激积累经验,学习和从事特定的活动和训练,大脑神经元的联接和回路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会因不断使用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从微观上来讲,与感觉、运动和认知行为相关的神经元电活动可以修饰神经元与突触的构造和功能,这就是经验塑造大脑的内在机理。幼儿在2~3岁之前,损伤大脑左半球或右半球,其语言功能所受到的干扰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左半球的语言优势还没有建立。到11~12岁时,左半球优势逐步建立,如果左半球受损,还可能在右半球重建语言活动中枢,只是可能性较小。到成年后,左半球优势已经形成,如果此时发生左半球损伤,就很难在右半球建立语言活动中枢。这些研究表明,虽然左半球是先天的语言优势半球,但这种优势是通过后天经验逐渐建立起来的。
谈到经验,其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我们所处的文化。语言、价值观、习俗、信念、艺术等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塑造着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神经活动和神经机制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因此,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差异很可能是由于人的神经活动及其机制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神经科学,致力于研究语言、文化价值、习俗、信念等文化特质是如何影响神经系统和塑造脑功能的。该学科的研究者提出:神经结构是有可塑性的,并且视所处的文化而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尽管其大脑并未显现极大的结构差异,但某些神经通路确实变得更牢固了,这些脑功能的差异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塔夫斯大学心理系教授詹姆谢德・巴鲁查说:“若你一辈子都浸在一种文化中,你的大脑就会进行重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发生变化,随后,大脑逐步形成文化视镜,而你会透过这种文化视镜来感知世界。”
文化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不同的语言对大脑有着不同的塑造作用。美国儿童随着受教育年龄的增加,各个年级在识别字词能力上都表现出大脑左半球的优势。中国儿童的汉字识别则表现出两半球均势,是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英语是拼音文字,而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因此也会激活右脑的活动。对双语者的研究显示,双语者在行为抑制、行为监控和注意力转换等认知活动中都存在明显的优势。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双语者在进行非语言任务时前额叶会有更多激活,说明双语学习使大脑发生了功能性改变。更有趣的是,和单语者相比,双语者能够更迅速地推论出他人的心理状态,即双语者更擅长“读心”!
前额叶皮层的一个区域代表自我,美国人在做测试考虑自身认同和特点时,该区域会被激活。中国人被测试时不仅在思考自我时会激活该区域,当他们考虑用某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母亲时该区域也会被激活。这说明两类文化中独立或依赖的自我概念使大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模式。两类文化强调的不同价值观也对大脑活动有影响。给测试者呈现两类人体剪影, 即支配型和顺从型。西方人会被支配型剪影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东方人则会被顺从型剪影激活奖赏回路。在调节社会认知的神经反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左侧楔前叶、左颞顶连接区、左额中回在内的心理理论区的激活与个人的宗教性程度有关。也会影响自我的神经表征。无神论者在自我评价时一般涉及腹内侧前额叶,具有的人则在后内侧前额叶有更大的反应。
这些研究都表明,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大脑,使得大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模式。但也有神经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基因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基因对人类生物机制的每一个水平都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包括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除调节脑机能和行为外,基因也与文化选择相互影响。文化特质,如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适应功能。如果某种文化特质在所处的环境中具有适应性,负责存储和传递文化能力的认知和神经结构在遗传选择的作用下将得到细化提炼。因此,文化和遗传选择的进化过程就可能导致了心理和神经过程的文化差异。
美国一项新的研究称,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东方文化中的服从主义虽然看上去是文化传统的差异,但可能从根本上要归因于不同人种的基因差异。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与亚洲国家的高度集体主义和忠于家族的精神是某些基因不同造成的。5-羟色胺是大脑内主导情绪和情感的一种化学物质,控制这一物质水平的基因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中十分常见,与个人主义和自由思考行为相关;而另外一种形式则多见于亚洲人群,与集体主义和更多地服从共同利益的精神相关。
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问,目前的研究更支持“文化塑造大脑,而非相反”的观点。有专家做了一项跨文化研究,选用欧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和本土日本人3种人群作为被试者,且这些人携带了同样的5-羟色胺S等位基因。在被试者完成情绪和认知抑制任务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与日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相比,本土日本人表现出更强的杏仁核反应,而日裔美国人与欧裔美国人的杏仁核反应差异不明显。这说明了文化差异对大脑情绪反应神经机制的影响。
文化塑造了大脑,而非大脑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那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又到底从何而来呢?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3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交际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6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加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越来越多。在政治、经济领域内,外贸、外经、外交交际越来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之间的碰撞也越来越凸现出来。受中西方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的影响,交际作风对于交际活动的成败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所以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关系着交际的成败问题,应该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商务交际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每个国家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特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性特征。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所以这种国民性很容易使双方在交际中出现误解和对立。
1.1 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表现
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为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最能表现出来。中国文化习惯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可是西方人却正好相反,他们更擅长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这就发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问题。在中国占据人们思想主位的是“伦理至上”的观念,如果出现了问题,人们首先想的就是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所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中国人习惯于通过“组织”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而不是诉诸于法律。可是西方人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中西方文化在伦理和法制上的冲突。
1.2 中西方的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的差异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这种文化积淀深厚而久远,中国人以此为自豪,也使中国人具有了浓厚的民族感情,这对于民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人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甚至固步自封,中国人时刻把“面子”作为自己交际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即使作出让步也一定要保全面子。谁要是不给中国人面子,就会使交际变得尴尬,就可能造成损失。但是西方国家而言,虽然各国风情不同,但是却有着一定的共性。西方人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所以西方人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常常内外交际一起进行,采用各种手段,获得利益。西方人对实质性的东西看的很重,非常在乎,而对于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西方人崇尚的是一种直率的交际手法。
1.3 中西方文化在集体与个人利益上存在差异
西方人比较崇尚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责任,积极倡导个人应当有足够的权力。这是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正好相反的,中国人强调集体的责任,把最后的决定权让给集体。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商务交际中的表现也是非常不同的,所以西方人的交际代表只是一两个人,交际者的权限是决策机构事先赋予的;而中方交际代表,却是一个人做最后的决定。所以在中西方双方进行的商务交际中,交际小组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交际小组要有足够的权利,然后再进行集体的理智思考,最后达成协议。
2 中西文化背景下如何顺利进行商务交际
我们知道中西文化各具特色,不能说哪一种文化就比另外一种文化高尚。所以在实际的商务交际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双方的交际因素,努力寻求化解文化对立的有效办法,基本的原则就是主动适应,扬长避短。
2.1 首先就是商务交际过程中要坚持民主与集中的原则
我们知道中心文化冲突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权分配的差异。中西文化都会把民主与集中作一定的结合,只是中西方追求各不相同。在涉外交际中,西方决策者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决策链,共同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西方人把个体的智慧升华为集体的决策。中方交际团惯于众人交际。所以在涉外交际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民主与集中,避免决策权的过分集中,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2.2 交际中一定要处理好细节与原则问题
中西方交际中,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注重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所以西方人往往会比较关注事情的细节,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这也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所以中国人在交际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一般情况下是先谈原则后谈细节,所以,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交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敏锐地洞察对手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善于把握细节,力争从细节上寻求突破,在与西方人的商务交际中赢得交际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左小平.意识差异对国际商务交际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4,(15).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4
关键词:西方文化 教学法 文化素养
1 背景
1.1 新课程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国际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新教材,很容易发现西方文化始终以各种形式展现给学生。初中教材中对节日的介绍,高中教材中对建筑的描述以及诗歌的欣赏,都渗透着浓浓的西方文化气息。很明显,西方文化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2 大学生学习现状。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重视教学法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事实上,只要理解了新课程的任务和要求,就会明白在实际教学中,西方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将来从事中学英语教育的学生,有必要明确在大学学习阶段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能得心应手。本文将从西方文化对教学内容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教学法的要求以及对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该专业的大学生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
2 西方文化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2.1 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还是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文化背景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还要对英语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语言学家RobertB.Kaplan认为英语段落的思维模式是直线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展开阐述论证。而东方语言段落思维模式是围绕主题的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概念不清的错误。
2.2 在听力训练中。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只重视听力本身的训练而忽略了影响英语听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化因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理解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就必须扫除文化知识障碍,多接触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大量地反映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在许多听力材料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文化差异的内容。听力能力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辨音能力、理解语句的能力和大量的词汇外,还必须对语言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否则,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甚至感到莫名其妙。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听力材料并不是很复杂,生词、偏词也不多,语言结构也很简单,但学生仍然听不明白,即使听“懂了”,也只是获得字面意义,而不能理解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出现这样的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所以在选择英语听力教材和辅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择那些包含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2.3 在口语训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照搬自己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进行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理解和信任上的障碍。文化是指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得好:“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他还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柏默(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人类各民族的语言无不反映并受到其文化内容的影响,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都会受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团体(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英国诗人有句诗:“Eastiseast,andWestiswest.”就是指中西方在伦理、道理、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一位留学生因为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
3 西方文化对教学法的要求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5
关键词:中国文化专有项 目的论 翻译策略 鲁迅小说选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由于各国文化在传统习俗、、审美情操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各国语言中包含着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即文化专有项。文化差异是造成文化专有项翻译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交流。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专有项翻译成适当的英语,对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论简述
以人类行动理论、现代交际理论、接受美学、语篇语用学为理论来源,历经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而翻译目的论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核心理论,因此功能派翻译理论常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把翻译界定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它既涉及语言又涉及文化的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诺德将译文按其交际功能分为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是对源文作者和源语文本读者间在源语文化中的交际所作的“文献记录”,源语文化特色在译文中保持不变,翻译方式无需根据目的语境作出调整。工具型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即译文要在译语文化里的一次新的交际行动中充当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译文根据自身目的对源文作出调整。这两种翻译模式更为全面,更为包容,更为开放,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实用的翻译策略指导。[1]
三、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思想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作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离骚》等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及巴金、鲁迅等现当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同时也将许多西方优秀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空白的“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的窗口。杨氏夫妇的译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
从杨氏夫妇的翻译实践不难看出,他们的翻译目的就是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向西方传输中国文化,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杨宪益曾在《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中提到,翻译的标准就是“信、达、雅”,“信”和“达”则是缺一不可,对原作的内容不许增减。由此可见,杨宪益坚持“忠实”是翻译的第一要义,翻译的时候不能做过多的解释,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3]
基于以上的翻译目的和翻译原则,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中国文化专有项时,采用了文献型翻译为主,工具型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
四、《鲁迅小说选》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化专有项,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鲁迅小说选》中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堪称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为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杨氏夫妇在翻译《鲁迅小说选》中的文化专有项时,主要采用了文献型翻译的方法,如音译、直译、解释,从形式和内容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做到形神兼备,同时用意译和替代等工具型翻译方法作为必要的补充,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一)文献型翻译
1.音译
音译指用目的语中与源语内容发音接近的表达方式来翻译,能完整地保留源语的语音形式,通常用于人名、地名、专有名词、专业技术术语等的翻译。随着越来越频繁和深入的跨文化交流,许多音译词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的语言。
2.直译
直译指译者在翻译时不仅保留源文的内容和神韵,并且尽可能地保留源文的形式和风格,做到传神达意,形神合一,这是翻译文化专有项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丰富语言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杨氏夫妇在翻译《鲁迅小说选》时大量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3.解释
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有时单独的音译或直译可能会造成外国读者的误解,若在其后加注释,既能体现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让外国读者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以增长见闻,同时可以弥补文化空缺,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专有项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以促进文化交流。
(二)工具型翻译
1.意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死板的逐字翻译可能会导致“中国式英语”。为避免这种情况,可采用意译,即在忠实于源文意义的前提下,译者不再拘泥于源文的形式结构,以简洁的翻译使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源文的内涵。 如:丁举人 Mr. Ding, the provincial-grade scholar, 子曰诗云 the Confucian classics,中状元 come first in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4]
2.替代
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可以用英语中一些与中国文化专有项具有相似文化意义的表达方式来替代,这样的翻译很容易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如:四文铜钱 four coppers, 六斤五两 six pounds five ounces, 六尺多长 over six feet long。[4]
五、不足
作者认为,杨氏夫妇的翻译也存在一些瑕疵。有些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没有表达出其隐含的文化意义,对于那些缺乏相应背景知识的外国读者来说,就会造成理解困难,甚至误解。如“清明”一词,即使是威廉·莱尔也把它翻译成了“Clear-and-Bright Festival”,很明显,他误解了清明节的天气状况和其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更不用说其他普通的外国读者。而杨宪益可能出于对译文流畅性的考虑,仅仅把“清明”音译为the Qing Ming Festival,应在其后加上注释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另一个例子是杨宪益把“豆腐西施”意译为“Beancurd Beauty”,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就很难理解西施和beauty 之间的关系,若加上注释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文化空缺。
六、结语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行为的目的与意图,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鲁迅小说选》中的文化专有项时,采用文献型翻译为主,工具型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又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实现了他们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付智茜,杨小刚.对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思想的描述性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8):153-155.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阐述了文化交流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就扣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交流双方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许多情况下,交流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造成交流障碍。”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在我国,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异国文化,这使得英语教学在学习异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贝}1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干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进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差,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现障碍,甚至产生误会。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变的异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由干交流的双方来自干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而人们在交流中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使他们得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强调语言的正确性,致使学生不顾场合、时间、交流对象及其他因素的差异,一开口常常是“汉语思维,英语形式”。这容易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们应该抓住不同语言交流产生误解和冲突的焦点,突破文体障碍,把跨文化交流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异范围较广,大至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活动,小至约会、打电话、饮食起居等。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人们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导致交流失败。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语用教学,而应向学生不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他们把握主要的语用差异。
1.1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
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以说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即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强化和渗透。此外对干非语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势语、体态语、声音声调控制,服饰、环境因素、时间语言等,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少强调文化教育,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英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厂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给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要使外语教学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语言规范,实用,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体现了英美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教师结合文化背景、文化蕴iii,通过对比,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异。”
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差异的传授,会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语用失误。每一种语言都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应该尽力引导学生去认识文化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理解语言时只注重表层结构,往往忽略语言所反映的深层语义。有时只靠表层结构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确领会说、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时,就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对英语语言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推论,以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流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门外语就必须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美国社会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流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得体性和现实性直接和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得体语言,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现实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这也是只靠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语言学习及国际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因而,作为语言学习者,了解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极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语言交流的关键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这里的内涵就是指这种语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谚语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习语,汉语是用最简洁的四个单词“殊途同归”来表达的,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英语中这个习语的意思来源于西方人对他们文化根基一古罗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难以真正弄明白这个习语的确切含义。
2、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交流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通过语言的教学,向学生传递着异文化圈中的异文化模式,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异域文化,并按照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积极地对之扬弃,从而实现我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这便是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涵。
其一,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人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
其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人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人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宽广,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过程,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是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中国“人世”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更加频繁,人们将面临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辨、分析能力,从而也加深对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训练他们使用英语中介语,宣传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们不仅了解本国的文化,还乐于接触、学习其它文化,这不仅是学习表面的细节,在日常生活、商业交往、国际事务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们传递中国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往来,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几个原由:即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等。
(1)实用性原则:指文化导人要注重与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2)阶段性原则:要求导人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3)适合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人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了以上几个原则,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循序渐进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文化教学应注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