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差异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差异概念

文化差异概念范文1

关键词:面子;概念;差异

一、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概念

自1944年中国留美人类学女博士胡先晋发表有关《中国人脸面观》论文以来,众多学者先后撰文论述“面子”问题,并对这一概念给出了各自的界定。胡先晋认为“面子代表一种中国社会重视的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成功或夸耀,步步高升而获得的名声,也是经过个人努力和聪明才智积累起来的声誉。”何友晖认为“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交网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从他人获得的尊重与恭敬;个人所获得的面子乃视个人及其关系密切者的生活举止与社会期望是否吻合而定;而在两个人交往的情况,面子可说是一种相互的服从、尊重与恭敬,是双方都期待获得,同时也准备回报的。”黄光国则认为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个人的面子是其社会地位或声望的函数。成中英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度来解释“面子”,他认为“从主观向度上看,‘面子’体现的是与社会关系及整个社会相关的个体自尊价值和自身的重要性。客观向度上的面子是指个人被相同社会或社区中的其他成员认可的社会位置,或更多表现为在某特殊场合被特殊人认可的社会地位或价值。”金耀基认为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对面子的定义具有代表性: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即社会性的面。但他同时认为中国的“面”,除社会性外,尚有道德性的含义。朱瑞玲认为“面子是一个社会认可的‘自我’,也是个人社会影响力的代称;它因社会互动而产生,又因拥有种种社会资源进而影响人际间互动的关系;为了追求面子亦即有利的自我意像,个人逐渐习得各种符合社会规范的因应行为模式。”陈之昭从现象心理的角度将面子界定为: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周美伶从两个角度对面子加以界定,一为社会尊严,另一则是公众形象。翟学伟在综述了前人的研究并对“脸面”的语义做了分析之后,提出如下定义:“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所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综合以上的概念得以看出,学者们对面子的定义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认为面子是一种声望、尊重、价值、重要性或社会地位,总之强调面子是一种社会尊重或社会价值。二是视面子为公众自我形象,或他人所认定的自我形象。强调面子是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所建立的形象,是他人用来认定个人的整体知觉。但所有学者均认同的一点是,面子须透过互动情境而获得,一个人的“面子”是“面子”拥有者和认可者之间特定关系的一个函数。

二、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

Goffman是西方探讨面子的代表人物。他对面子曾做过一“动”一“静”两种描述。其互动性的定义是:面子是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向他人声讨的社会正向价值。它包含了以下两个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某种关系的人,其中一方向另一方声称自己拥有某种社会赞许的价值;若互动对方加以承认,这个人就获得了他所要讨的面子。而静态的描述性定义是:面子是一个具有社会赞许性质的自我心像。静态描述与互动性定义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丧失了面子运作所具有的磋商与互动的本质。

Brown& Levinson则进行了精细的跨文化语言分析,以探讨人们怎样透过语言来表达对面子的顾虑及避免面子威胁。他们的理论虽以“礼貌”为名,但是面子却是此理论的关键概念。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一个社会中,任何有能力的成人都有面子,而且知道每个人都有面子,他们也有一定的理性知道如何选择方法来完成(照顾他人面子需要的)目标。这里所谓的面子就是“每个人要求他人认可的公众自我心像,是一种须情绪投入,可以丢失、维持或增加,并且在交往中需要被时时留意的东西”。这一概念包含了两种成分:消极面子与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每个有能力的成人的行动都不被他人妨碍或强制的需要”;积极面子则指“个人的需要至少被一些人视为可欲的”。消极面子所要求的是一种独立自主、可以自给自足的公众形象,追求个人的自主,不受他人强加负担或义务,这种愿望一旦得到满足,该成员的消极面子就得到了保留;积极面子是希望自己所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能被有关的人物接纳、赞许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的亲近、和睦,及受他人赞同。

Ting Toomey在她所提出的“面子磋商理论”中将“面子”与“我”及文化的概念交织在一起。她指出“面子实际上是个人的自我在某种关系情境中呈现出来的心像”。它是在某一情境下互动者互相定义的身份。而“面子磋商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各文化的成员都在为他们想要拥有的面子而与互动对方进行磋商。她将面子分成四个向度:自己的/他人的消极面子;自己的/他人的积极面子。

Lim认为面子指的是一个人向他/她人所声讨的积极的公共意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主的、交情的和能力的面子。自主面子是人们控制自己命运的意象,该意象根植于不想被压迫的需要;交情面子是人们对于有价值的同伴的意象,该意象引发被接纳的需要;能力面子是对一个人的能力的意象,它产生了一个人的能力被尊重的需要。

其中Brown& Levinson的消极面子与积极面子观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征,是完全基于西方文化的面子概念。

三、结语

Brown& Levinson所提出的积极面子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有相似之处,而消极面子则几乎无任何相同。中国文化中不存在以行动自由和自主要求为核心的消极面子观念。相反,Brown& Levinson认为在西方文化中不太敏感和正式的积极面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则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构成了中国文化中“面子”概念的主体内容。这种积极面子要求的实质是要受人尊重,其本质还是一种尊严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中“面子”概念的核心就是人格尊严的要求,对友善、热情、认同、人格完满的要求,对行动自由的要求不明显。中国文化中“面子”的维护包括对己与待人两个方面。对己要克己守礼,不失体面,一言一行符合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身份地位;对人则要尊重体谅、热情友善,充分顾全到对方的面子。(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Brown,P& S.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文化差异概念范文2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语言。在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的文化与英语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这给我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活力,对我国的文化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存在许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尊重对方习惯的基础上,采取了逐渐消除、的方法,从根本上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确保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有效交流。在翻译工作中,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翻译水平,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从而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水平的影响,翻译出更好的作品。

1、分析文学体裁

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体裁和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白各种不同体裁的样式,总结各种体裁的特点,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同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也不相同,我们应当对不同体裁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准确地翻译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英语文学作品的体裁包括小说、诗歌、科技应用文和散文这几种,对于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较多,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在翻译这一类体裁的作品时,翻译者应当充分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背景,这样才能有益于翻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并对中文语境和文化背景,找出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忠于原文的意思,又要根据汉语的阅读习惯,对文字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懂得作者的意思,提高翻译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对于科技应用文,由于科技应用文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同,科技应用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翻译科技应用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翻译科技应用文时,应仔细分析科技应用文中的叙述重点,找出包含文化元素和文化背景的地方。其次,在找出这些地方后,要认真对比这些文化元素和中文语境中的文化元素,找出这些文化元素与中文文化元素的差异。再次,在找出了文化差异后,翻译者要根据中文的阅读习惯准确地翻译这些内容。由于科技应用文中主要都是专用术语和专业词汇,因此,在翻译科技应用文中,一定要将这些内容翻译准确,才能确保整个作品的准确完整。

综上所述,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对不同体裁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能够有效地处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2、利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概念

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相应的中文词组,并保持整体意思不变,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中国读者能够读懂的中文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中国读者能通过阅读译本理解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英语和中文本身就存在很多差异,文化差异更是突出,因此,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充分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还要合适地利用动态对等概念处理文化差异,使翻译的内容与原文更加贴切。

动态对等是指在翻译时,翻译者应根据英文单词或词组的意思,将其译成相对应的中文,但是英语和中文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差异,同时两种语言之间还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翻译,就会造成读者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甚至扭曲作者的意思。例如在翻译“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句子时,有经验的翻译者并不会直接翻译句子中各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和句子的实际意思,将该句子翻译成“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这样翻译充分体现了原句的意思,同时也考虑了英文的阅读习惯,使英文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此外,在翻译“胆小如鼠”这个成语时,有的翻译者将它翻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这里没有将“鼠”直接译成“mouse”,而是译成兔子“rabbit”,这是因为在英语习惯中,温顺动物的代名词是兔子,译成兔子有助于读者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动态对等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应;文学体裁一致。翻译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翻译作品的质量,因此,翻译者应当正确理解动态对等概念,在保持源语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措施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1)词汇对等。词汇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逐个翻译各个英文单词或词组,保持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的对等,确保词汇含义一样,保证翻译出作品的意思。

(2)句法对等。句法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确保句子的完整,采用意译的方法,确保翻译成的句子的句法能够和源语句的句法起到相同的作用。

(3)篇章对等。篇章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按照文学作品的篇章顺序进行翻译,并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能跨越篇章翻译,使文章不完整,或者不按原作品的顺序进行翻译,使原作品的篇章变得混乱。

(4)文体对等。文体对等指的是翻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保持原来的体裁,不能随意变换原来的体裁,例如,将散文译成诗歌,将小说译成散文等,这不仅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性,同时还会导致读者理解不畅,对于科技应用文,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其科技性,采用准确专业的语言进行翻译。

3、研究异化和归化翻译理念

异化翻译理念的核心是以源语文化为最终归宿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例如,翻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就采用了异化理论,在《红楼梦》的英文译本中最大程度的保存了中文文化元素,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成“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befalls men overnight”,这句俗语的翻译就考虑了中国文化文素,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中文的文化氛围。

归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相反,归化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最终译文为准,重点考虑最终译文的文化特点。采用这种方法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下转第272页)

(上接第270页)虽然翻译后的内容与原文有一些差别,但是译文的可读性增加了,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起到了更好的文化传承作用。

文化差异概念范文3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 翻译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密切,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频繁。许多的跨文化交际误解由此而产生,怎样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克服这些误解及文化差异从而实施有效的交流及沟通?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汉译英是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要了解它们在文字体系、词语和语法方面的差异,还要了解它们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增加对原文和译文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减少翻译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首先,我们着重了解英汉词语概念意义,以及文化意义上的跨文化差异。在概念意义方面,词的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对事物作出的反应始终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干扰,因此,这种反应或概括在不同的语言上出现了差异。在汉语中,有着其自身的独特词,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化具有深厚的史学积淀,把这些丰富的人文知识介绍给世界也是一项浩大的文明传播工程。有许多华夏独一无二的文化积累,在翻译过程中是很难达到完美的。例如:“六亲不认”是哪六亲?“东施效颦”中东施是谁?“三教九流”我们可以译为“people of all sorts,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origins or background”等,但何为“九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然而,在英语中也有其自身的独特词。英语是通用的国际语言,它拥有世界上语言中最大的词汇表。在丰富的语言词汇中有着大量的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词语。例如:a wet blanket指一件扫兴的事或人;backwards and forwards指了如指掌;doggy bags指美国餐馆里备有的用来装剩饭剩菜的袋子或盒子,等等;在文化意义方面,翻译中最难传译的不是文本的语言,而是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其根源在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属不言而喻的词语到了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常令人难以理解。文化意义它包括内涵与外延、风格与感情、联想与民族文化含义等。在英语概念意义相同的情况下,其词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汉语的词有某种文化含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却没有。例如,dragon“龙”是中华及中国人的图腾,是一种奔腾向上的力量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则是邪恶的象征;猫头鹰(owl)在汉语中有夜猫子的含义,在英语中是智慧之鸟。二是英语的词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却没有对应词。例如,olive branch――橄榄枝(象征和平),house-husband――妇男(女子运动的产物)。

其次,针对这些跨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了解跨文化的词语翻译方法。在词语的翻译过程中有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增词法等。在音译法中,当源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应语或对等语时,只能按该词的发音形式音译过来。如英语中的clone(克隆),disco(迪斯科)等。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词语在翻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的方法,如,“气功”(qigong)、“粽子”(zongzi)等。在直译法中,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的翻译方法的翻译方式。在英语中有些词语与汉语中的对应词的隐喻意义完全一样或基本相同,这时我们采用直译法。例如,英语中和汉语中的“鸽子”都象征和平,汉语和英语都以羊比喻温顺,以狐狸比喻狡诈,以狼比喻凶恶贪婪。采用直译法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词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需注意,直译词语应该是在跨越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以不至于误传原文意思和不至于引起读者的误解为前提。在意译法中,舍弃原文中比喻形象,只译出其本质涵义,或作解释性的翻译。意译的特征就在于避开文化障碍,传达原文内容并使译文通畅。例如,white elephant(昂贵的无用的东西)。在作意译时,有时可以通过转换或舍弃汉语词语中的比喻形象而译出原文意思,例如,“畏首畏尾”(over-cautious),hole-and-corner(鬼鬼祟祟)。大量英语词语的隐喻意义是英语文化中所特有的,汉语读者无法从喻体形象联想其寓意,因此翻译时只能译出其寓意,以利于汉语读者理解,并力求译文语言的流畅。例如,There is a shadow of a smile in his face译成:“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而不是微笑的影子。再如,She was,to be sure,a girl who excited the emotions,but I was not the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她确实是个令人动情的姑娘,但我不是一个让感情支配理智的人),英语中heart被认为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而head则指的头脑,是控制人体动作和人的思维的身体器官。在增词法中,一般来说,翻译时不应对原文的内容随意增减。不过,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之间所存在的悬殊差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词字上的完全对应。一般情况是为意义完整而增译,以便更加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思想内容,使得译文在语法和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语言习惯。在翻译中译者可以增添原文语法所省略的词语,增加完善性或概括性的词语等。例如:

1)Matter can be changed into energy,and energy into matter.物质可以转化为能,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2)Air pressure decreases with altitude.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综上所述,翻译问题不单单是语言问题,它与文化息息相关,还受着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英汉民族在思维、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有些差异是宏观的、显而易见的,有些差异是微观的、细微的、隐含的,这些差异对翻译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制约。要忠实恰当地做好翻译,就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知识,充分理解原文,灵活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译文语域性问题,应遵循语言表达习惯,防止两种语言中貌合神离的说法。只要我们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多研究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尽可能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障隘以此来提高可译度,就可使跨国文化交际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朱徽.汉英翻译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1.

[2]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中国翻译,1996.

文化差异概念范文4

从本质上讲,口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译交替或分别使用原语和目的语两套信息系统帮助双方进行沟通和交流。源语和目的语承载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印记,相互之间的种种差异对口译的影响很大。因此,译员不仅要精通源语和目的语,而且还要通晓的他们涉及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表达的不同。如果译员对这些文化差异不熟悉,孤陋寡闻,只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等,忽略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相应的翻译处理研究,一旦遇到成语典故,习语套话或其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或者词语,译员便会由于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现而出现卡壳的尴尬局面。这类文化概念的翻译可能会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交际双方不能有效沟通,交谈双方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产生误解。因此,基于口译的基本特点,研究口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翻译对策,以便更好的传译源语的思想文化内容,而不是仅仅拘泥于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

汉英语言民族文化分属东西两种文化,其差异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取向对于另一个民族的成员来说可能是陌生的,截然不同的,或者说是不可接受的。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体态表情等文化差异的外部表现形式。在这种形式的背后隐含着深层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道德标准,道德观念,审美观,心理因素,感知世界等方面的差异。在口译过程中造成的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地理环境和等方面。

由于汉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不同,两种语言在行为方式和思维进行时,中国人喜欢从综合角度看问题,西方人从一个侧面去分析解决问题。中国文化倾向于综合,从而在思维上采取整体优先原则,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导致了在思维上部分优先的行为方式特点。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时,如果说是在语言交流,不如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信息传递。这一交流同时也反映出交际双方的思维过程,使译文能够准确反映出说话者讲话的内涵,同时又能使听者了解说话者的原意。这要求口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有对文化和思维方式有所了解,不然口译只能是文字传译。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因而倾向于直觉以及个体感受,通常以经验为基础,从总体上直接地感受对象的本质。因此中国人对事物的认知基于对总结经验和对描述现象,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和对现象内部存在的深层理解。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西方思维注重思维的实证性、理性和思辨性。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在观察自然界的时候都会把理性思维与思辨融入进去,在整理收集材料的同时,会利用理性思维的力量对整个世界进行探索。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往往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最统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上。这常常使译员感到为难。交谈双方因此在概念理解上各执己见,或一方责怪另一方没诚意,是双方就一些问题很难达成共识。由于的思维的差异,交流双方很难就一些问题达成共识。由于思维差异,交流双方对概念词义的理解不同。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共性,信息交流就会不畅,信息理解就会就会出现差异,影响到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来自于美国文化,此概念是一种学说,其核心概念强调个人利益在其中,认为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是有个人或者是个体所创造。个人主义是说个体的重要性,个人的作用与影响。在美国文化中,个体的自尊心和责任心是必须部分。中国文化注重整体优先和和谐至上的思维,认同集体主义,每个个体依赖顺从集体,在这过程中能够从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关照感。西方文化注重采取分析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价值的体现,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比如中国谚语中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处理问题“要依靠组织”。在中国,“个人主义”具有贬义,它指的是一切以个人为主,把自己的利益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同国家对individualism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交际中出现误解,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文化差异概念范文5

关键词: 翻译困难 翻译失败 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而忽略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翻译的失败。

1.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何谓文化?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如何?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1871),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事物的总和。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语言上不同,文化上各异,但人类的能力本质上是相同的,由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渊源。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最大意义所在。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我们必须从文化背景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事物内涵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源始于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

2.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面对同一物体,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2.2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的消息”,而应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等。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 the story”,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与视角相反的“ahead 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因此,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2.3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s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再看下面实例: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或clay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将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2.4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种表现是习语的运用。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方面的差异,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rest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2.5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 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 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甚至传神。首先心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无论译者的文字修养和工夫多么到家,缺少文化背景都是不行的。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所以词语传达意义的能力取决于对源语言(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所携带的文化信息的感知和敏感。倘若不考虑文化背景,翻译则无法真正实现交流的目的。而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失败不仅出现在诸如双关语、成语和俚语中,而且在产品广告和促销等实用翻译中也屡见不鲜。

中国很著名的“白象”品牌电池曾试图在美国打开销路。译者把“白象”直接翻译成对应的英文“white elephant”,而词组“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可指某种无用的东西。很明显没有人心甘情愿购买自称为“无用的东西”的电池。当“白象”电池进入美国市场时,其命运可想而知。与此类似的是中国“帆船”牌地毯在打入美国市场时,也采用对应的英文“junk”,而“junk”在英文中也有“垃圾”的意思。英语中这种一词多义现象使得“junk”带来的不良联想必然影响“帆船”地毯的销路,其结局也不难想象。

本文只是粗略地讨论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切不可低估。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3.结语

不同语言区域的人们进行交流一直是语言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共享的需要,翻译作为克服障碍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在二十一世纪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时,必须意识到翻译困难和翻译失败的原因,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否则将在文化、科技交流及国际贸易中引起误解,从而导致翻译失败。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戎林海.翻译与文化知识.外语教学,1990,(1).

[3]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中国翻译,1998,(1):25.

文化差异概念范文6

[关键词]语境理论 高语境 低语境 文化差异

1 引言

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最先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语言学界多大反响,在之后的30年中,语境理论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直到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重新讨论语境这个问题,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并把它应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和理解之中,并于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语境研究才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语境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语境,而不同地区因为所处的语境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如果从语境理论角度出发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这些文化差异也就变得很容易理解,同时通过这样的分析,人们也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 语境理论

霍尔(Hall)在1976年出版的Beyond Culture书中提出并区分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

根据霍尔的表述,我们可以作以下的界定:在一种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比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就是高语境文化;相反,如果意义的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文化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霍尔进一步提出高语境交际和低语境交际,“refers to the fact that when people communicate, they take for granted how much the listener knows about the subject under discussion. In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listener knows very little and must be told practically everything. In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the listener is already "contexted" and does not need to be given muc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及交际的特点差异较大:高语境交际中,符号所引发的意义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共有的文化知识;依赖于人们思想预先设定的、先入为主的程序来传达信息。高语境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言语较少,对言语的依赖程度较低,更多地借助于非语言语境;低语境交际则相反。

通过对比,霍尔得出结论: “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Samovar, 2000:98)

3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下的中美文化差异

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语境理论来分析,可以看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有很多:

(1)直接与间接交际方式的差异

高语境和低语境的不同决定了直接与间接的不同和交流方式。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喜欢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交际的过程中,中国人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真实思想隐蔽起来婉转地表达出来。为了避免双方尴尬, 我们常试图利用表情, 身势来暗示对方, 其真正意图有时很难从字面上判断。美国人则截然相反,他们不愿意受别人施加的影响,所以在表达时多是坦率直言。事实上,西方人有时不了解中国人的习惯,不善于察言观色,往往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2)成功交际责任所属的差异

在低语境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所以美国认为对交际成功负责的是说话者或作者,他们应该通过言语将意思表述清楚。如果言语没有完整清晰地表述意思,听者和读者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信息。说话者将这理解成积极的行为,因为它表明了听话者理解了并希望更全面的理解。而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所以中国人认为说话者不必在言语中完整精确地表达意思,听话者有责任通过注意言语表达的语境来阐释言语的意思,他们期望听话者在阐释信息意思中负更多的责任,发挥语用推理能力,进而推导出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也习惯于并善于从身体语言、沉默等话外之音中去寻找意义。

(3)用语方面的差异

相比中国人,美国人不注意非言语传达的信息。当他们做出回应时,他们是回应人们所说的而不是回应人们是怎样表现的,而对情景,参与者的角色等语境因素不予注意。通常中国人在理解这些语境信息的意思是没有困难的,当中国人看见美国人不能或没有对语境信息做出回应时,他们会认为美国人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美国人确实也使用一些表达问候、谢意的礼节用语,但是这些固定短语和惯用语在低语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语境中的小得多。由于作为低语境的交际者的美国人希望其他人说的话信息量大,所以他们常常误解礼貌用语的意思。低语境的交际者常常不满高语境的交际者在言谈中使用套话,他们希望所有的言词都有意义。

4 结语

由于语境不同,属于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与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国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已经、正在而且还会给中美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从语境理论出发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高低语境文化及由其决定的高低语境交际,对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实践必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 Poter, R.E&Stefani, 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Guo-Ming Chen, William J.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