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

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0-02

“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社会需求性原则。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对应的实施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目标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真正从企业的需求着手,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当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将企业的需求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小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相关网络维护,能够编写网页和制作网站;第二种是面向中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熟练配置,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备对网络进行规划的能力;第三种是面向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应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建设网站和组建中小型网络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让学生能够对大中型网络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第三层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能够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三、构建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在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下,有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来构建网络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模块,是指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多样性。模块构建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提出单一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该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美学欣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等课程。基本素质模块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2.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网络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技能模块应该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Web技术、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手机程序开发、网络仿真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高级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认证考试培训等课程。

3.职业定向模块。职业定向模块以培养学生能直接上岗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掌握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所以该模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定向模块包括网络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到精而专,可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宽知识面为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模块,逐层递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要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点突出知识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避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的研究。做到“学以致用”,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注重全面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倾向来选择学习方向和选修课程。

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要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上。增加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三个类别。(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依托于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应用能力。该模块可包括网络基本操作、网站规划、图片处理、ASP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实验项目。(2)专业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网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以设计性强的综合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可包括复杂路由配置、三层交换配置、综合网络设计规划、复杂网络组网、网络流量分析等实验项目。(3)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包括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以创新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项目实践内容可包括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实训、服务器的综合配置和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操作等实训项目。

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去掉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论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理解多个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同时,改变目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五、结语

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课程,同时,它又是一个载体,检验着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整个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网络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并且知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按照职业选择设置专业方向,逐渐由“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转变,学校的教育要真正做到“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守平,张雯,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002-01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市场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更不上时展的脚步,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此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更是频繁,各大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水涨船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学校的计算机软件更不上企业对于相关软件的要求,学生所学习的操作技能滞后,毕业后无法很快的融入企业,掌握的技能与知识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等等。

本人认为,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忽视理论基础;二、教师素质不高;三、资源短缺。下面就这三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忽视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只重视学生计算机实操技能的培养,完全忽视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培养。这在短时间内,学生确实能够掌握各个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实操技能上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却忽视了这一点:信息时代软件淘汰速度非常快,学生在学校学的实操技能可能在企业用不上。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万变不离其中,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科技更新的脚步。

(二)教师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同时,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课的时间短,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并不丰富,以上这些导致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同时,高职教师录入标准较低也是教师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此外,不少教师是毕业后就从事就学工作的,没有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中无法把握当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制定的教学方案无法让学生切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三)资源短缺

除了忽视理论基础与教师素质不高意外,高职院校资源短缺也是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不少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时间短,有的是跟风热门专业仓促开设起来的,在教学资源上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其对于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要求较高,硬件设施的好坏之间关系到学生平常学习操作的效果。不少学校使用的是淘汰下来的设备,无法达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硬件标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改变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二、(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本人认为,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当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在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本人认为,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最直接的就是企业的考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要求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人认为,可以派遣计算机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对接,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学习,充分的了解当下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水平的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企业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当中硬件设备跟不上是很普遍的问题。计算机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对于学生实操来说相当有必要。加强教学硬件的建设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高职院校需要加大计算机教学硬件的投入,对于企业已经淘汰不用的软件坚决淘汰不使用。同时,高职教学更大的功能是定向教学定向就业,所以计算机教育硬件的建设还需要紧跟市场需企业的需要,引进企业所使用的或是相似的设备。

三、总结

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应当立足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紧跟社会以及企业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案必须依据只市场的需要进行制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更新,只有这样学生毕业以后才能在短时间内很好的融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徐济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09)

[2]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

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范文4

关键词:社会需求;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

从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到今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急需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和IT 行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着重于所谓的理论教育,注重教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略了目前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科研人才,而非国家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掌握实用操作技术的基础应用人才。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1]。

2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就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工作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分割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呈现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来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

3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设置。不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各自的专业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专业名称相似、课程设置框架雷同,甚至连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几乎一致。至于教学模式,各个学校大多都延用传统的“理论传授+上机操作”形式。

2) 课程结构。各个学校在各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重复度较高,很难体现各校的办学特点和办专业的特色,无法打出各自的就业品牌效应。

3) 教学大纲。各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很难体现异别。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及选用的教材都基本相同。

4)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

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高校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各个学校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师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着目标展开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对社会需求、专业师资结构和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人才培养出来后,是要进入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想使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首先,我们收集整理了吉林化工学院计算机专业2006~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组织用人单位座谈会和开展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与维护。在IT公司,毕业生主要从事软、硬件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要求他们掌握工程化软、硬件系统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项目组织与实践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主要在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科学深层次、前沿化的科研工作,要求他们具有计算机科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敏锐性。

除了调研社会需求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企事业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与我校化工、自动化、机电等相关专业形成了学科交叉及优势互补,完成了多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效果良好。

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师资结构、专业特色两方面的因素,我院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思想道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及开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代工程师。

5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育人为先,科学与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分别于2006、2008、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原则的培养方案。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设置约25%的选修课,使学生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计算机上机训练,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2]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个性培养等三大主干框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公共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包括公共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等四大实践模块;个性培养包括拓展教育、综合教育等两大个性培养模块,即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的制定,是以学生就业途径为导向,降低必修课和考试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我们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了课程门数,增加了工程制图为学科基础课,增加了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3]。

2) 不同的培养方案,有不同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了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3) 明确核心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

我们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目前已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省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教学院级优秀课程。

4) 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构建了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4]。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我们又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与长春金桥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通过就业实训,近百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北京和上海两地就业。2010年,我校与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近10名学生参加了安博“1+1+1”项目实训,同时,我校与北京中关村软件行业协会签订了顶岗实习的就业合作协议,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5)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我校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

多年来,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自2005年起,我校每年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长通杯”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仅2010年,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我校加快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近3年,本专业有4位教师被聘为副教授,5位教师被聘为讲师;并有3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7) 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近年来共出版教材10余部,《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教材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获得良好效果。每部教材都是我校教师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同时也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性较强。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经过2年的使用,我们又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第二版教材,同时出版了与之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同步训练与上机指导》,采用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6结语

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依赖于校院管理、教风学风、师资力量、硬件水平、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取得预期的成果,还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笔者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市场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点,建议各个学校在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大众化,这也是我们在专业改革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立嘉,马新娜,葛占胜.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 85-8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滕小华,许丽,徐良梅.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版,2009(1):72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蒋廷耀,周学君.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2-85.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Based on Societal Needs

JI Yuru, WANG Dezhong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132022, China)

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范文5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学生认识不足。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分流了中职教育的大部分生源,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对于专业的选择只能由学生听之任之,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的层次问题日益严重突出。

2.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而且学生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3.教学设施陈旧。社会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但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学生必要的学习软硬件不能及时到位,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及时地实践所学理论知识,从而造成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多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长久于此不利于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性强的专业人才。

4.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5.师资情况复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组成相对复杂,部分是其他专业改行的教师,只有较少的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有些教师就职时间较短,因此教学经验较为欠缺;有些教师则通过自学上岗,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较低。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就是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决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方向应该以从事计算机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培训综合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不能够局限于一般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面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理论和教学模式,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操作能力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外,我们的教学应该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企业结合,定向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不断地改进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只能够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筛选考核制度,严格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我们要建立明确细致的奖惩机制,注重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专业教学做好准备。

3.更新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备。计算机教学应该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中职教育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就必不可少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先进的、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够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办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4.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硬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应用型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74-02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国家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行无纸化办公,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物流的数据信息化,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未见红火反而遇冷。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中职教育者应该认真总结和反思,探索其如何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改革和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一向秉承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无缝对接劳动者的理念,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也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特色,不能满足当前计算机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问题的分析

1.就业形势不顺。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还不够重视,大多企业只重视高学历、高文凭,轻视技术劳动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中职学校的技能人才无论从薪金或者晋升都尚未得到保障。重学历教育的现实,导致了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幅下降,同时也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学校教育机制与市场脱轨。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维修与组装、打印机维护、熟悉各种电子原件等多种知识。软件更是包罗万象,既有开发软件又有图像处理、动漫设计等多种就业方向。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结构设置上博而不精,课程内容相对滞后,造成了教育机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轨。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难,或者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3.毕业生知识能力欠佳。中职学校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被个别老师称为“问题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就读后,便丧失了学习信心,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欠佳。外界的互联网、电子书、游戏等又有着巨大的诱惑力。通过二、三年的学习,走向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时,发现自己的知识仅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计算机的专业性方面无任何优势可言。

三、改革措施与发展方案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意指中职学校应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岗位的需求及时更改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及时谋得就业岗位。在新形势下,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指导就业。为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中职学校教育要把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以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校围绕着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去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培养其具有独特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掌握就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从而谋得职业岗位。从市场需求上来将,计算机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创新研究型人才,以研究计算机最新科技知识为主;二是产品开发型人才,以满足企业信息化要求为主;三是运营维护型人才,以保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正常有序的运营为主。

2.以准确定位为基础。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学生进行准确定位,是制定培养方案的基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一批能够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才是重点。在市场需求的三种计算机人才中,创新研究型人才和产品开发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中职学校应瞄准运营维护型人才这块蛋糕。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时,都要以上述目标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掌握这些谋职、谋生之计。根据对市场的需求分析来看,粗略地对适宜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进行分类:(1)计算机操作员:使用电子计算机从事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处理工作及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与管理的人员。如办公室文员、打字室、仓库管理员等。(2)企业局域网的组建维护:对企业内部的局域网进行组建,排除局域网故障,保障网络健康有序的运营。如网络管理员。(3)计算机硬件维护、调试及软件安装:主要是指计算机组装、软、硬件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工作。如计算机维修人员、打印机、复印机维修人员等。(4)平面设计类:对图像画面进行二次加工,图像的后期制作。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图片冲印公司、影楼、出版印刷等。(5)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加工制作:对视频、音频进行加工、制作、维护。如广告设计公司、传媒公司等。

3.以强大的师资力量为保障。教师是办学之本因。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是推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因此,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双师型”教师不但要求教师不但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