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1
《化学课程标准》将研究型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在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联系,将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学科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广泛性、适用性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能力。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占有量,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在高二年级开展研究型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指导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充足时间,切实减轻高二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在高二下学期我选择第八章合成材料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因为这章教学要求层次比较低,而且全章教学又没有很多理论知识,所以本章不是教学的难点,而这一章密切联系实际和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若是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则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这一章还用一定的篇幅介绍白色污染,若只是要学生看看书,肤浅地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而并没有实际考察体验,那么这样的知识也并不丰满,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没有被激发。
将这一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进行开展,让学生走进商城、工厂,走进生活,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互相交流学习,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合成材料的重要性,增强对合成材料的亲切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更生动活泼。
指导教师首先对将要研究的课题做一些背景知识准备,如讲加聚反应,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想参与、想研究。
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后,提出总课题“认识合成材料”。
研究目标: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及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等;了解白色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教材中作了一定的介绍,根据教材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按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分别就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每个大组的基础上又将学生分成小组(一般4―5人为宜),就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步骤,学生根据小组所负责的内容进行开题报告(包括可行性验证,研究计划、方法、时间等),教师进行指导。第二步骤,在图书馆或在互联网上查阅所需资料,做好资料收集。第三步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去工厂、商店实地考察。第四步骤,整理报告,实验研究,做出专题小论文或制作课件、展板、实物标本等,并在课堂交流汇报,相互学习。第五步骤,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指导、总结。
研究成果采撷: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如“塑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小组的成员一边展示制作的课件,一边介绍塑料的历史、现状(包括利、弊)及对塑料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这其间还给学生介绍一些小常识,现场教学生利用试验方法鉴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学生积极响应,纷纷要求上台演示,课堂上出现预约的气氛。
“生活中的合成纤维”小组的学生以网页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合成纤维的来历、纺织纤维种类、常见衣料成分及特性等,给学生介绍一些洗衣常识,鉴别化纤衣料的方法,最后将自己制作的不同纤维实物标本展示给学生看。
“白色污染”小组的组长像专家一样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的概念、来源、危害及目前治理白色污染的技术,还给学生展示他们到白色污染严重的区域拍摄的照片。
在每一组汇报之后,其他小组都可以提问,最后进行评价和总结。
在这样的课堂上、这样的教学中,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探究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
一、体验实验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开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来。
二、增加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三、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由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3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要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注重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是指研究成果的解决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为:对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对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如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课题分析研究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来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时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以及课题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学研结合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政治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即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已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之一。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4
关键词:电工基础;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目前,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知识技能更新滞后、课程设置老化等原因,该课程教学受学生欢迎程度越来越低,学生也越来越厌学了,教学效果一落千丈、收效不如人意,所以当下《电工基础》教学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尔・罗达斯有一心理学名言:“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这句话实际告诉我们:“教师是无法教会学生任何东西的,只能扮演教学过程中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色”。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基础》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入门教学,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入门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上第一节课之前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拍录电能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应用的视频、拍几张当地节日彩灯的照片、搜索当地最近安全用电的相关事例等。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图片、视频,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能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懂得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让学生感受到电的神奇同时又切实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社会确实需要我们去进行输配电线路的架设与维修、高低压电器设备的检修和安装、以及照明和机床等电路的安装与维修,让学生感到学习《电工基础》大有用武之地,把学习《电工基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中职生因为初中物理基础差,对电学的学习可能存在恐惧心理,在教学中我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处处尊重学生,不歧视学困生,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潜意识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主动地学习,并为他们创设各种让他们能亲身参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愉悦。除此之外,我在施教过程中都会把“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满足学生情感要求。因此,我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欢迎,他们非常喜欢我,从而喜欢我所上的《电工基础》这门课程。
三、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往往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结合教材,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去寻根索源,掌握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例如,在讲授《怎样确定电源的端电压》这一内容时,我会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晚上周围邻居打开的灯越多,你家的电灯越亮还是越暗?深夜正当你认真学习而周围邻居都已息灯熟睡的时候,你家的电灯越亮还是越暗?为什么?”这个问题凭大家的直觉都会有正确的答案,但同学们大多数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会带着“晚上电灯越暗,深夜电灯越亮”这个正确答案继续探个究竟。
四、开展竞赛活动,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几年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技能竞赛,取得了一些成绩。2010年三同学参加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工电子技能竞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荣获三等奖。每学期教研组都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比赛,如:电力拖动电路的设计和安装比赛、PLC设计比赛、现场抢修学校某一段照明电路(预先设计好故障)比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这一活动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也促进了理论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激发了学生要做得更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外,展示我校历届技能比赛中学生优秀作品,如:多地控制照明电路、田地自动喷灌装置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控一下,体验电路的实用性,充分展示职业教育学以致用的培养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5
1. 习题课的特点
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风趣感人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科学严谨的推理、生动活泼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态,就会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激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习题课的教学重点
习题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上课时,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的一节习题课上,有一道题为: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有的学生想证明矩形四角上的三角形全等;有的学生欲证对边中点连线互相垂直来达到目的;有的学生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来证。这时,教师首先要对各种做法做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学生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和争论,最后选出最佳的方案。这样,让学生悟出解此题的关键是恰当地引辅助线。
3. 习题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就是在解题以后,回过头来对解题活动加以反思、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和审视会对题目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既可以检验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全面,推理过程是否无误、简捷,还可以揭示数学题目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功能,收到“解一题会一类”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得到更完美的解答方案。例如在上述例题完成后,可以出示如下的问题:“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四条边的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中点呢?”当同学们得出“是菱形”后,教师又追问“为什么是菱形呢?”学生通过证明,很快地发现规律:“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得到菱形”。最后把命题中的“矩形”改成“菱形”、“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等情况,让学生继续思考有什么结论,又能发现什么规律,此时,学生就不再走弯路或感到困难了。
4. 如何上好习题课
在精心准备好一节课后,课堂教学是关键。我们知道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现代教育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光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更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会学了什么。因此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以下的四个原则。
4.1 主体性原则。
习题课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
例如,纠错习题课的模式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错例的方式。如,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将错题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展示照片。利用照片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同时照片上没有学生的姓名信息,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展示错例,由学生指出是哪里出错了、分析错因,最好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然后独立完成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与之配套的题目进行练习。之后第二轮展示,可以用投影的方法展示学生练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进行展示,也可以由学生毛遂自荐进行展示,还可以是本小组推荐某名同学进行展示,当然在全班范围内用邀请与被邀请的方式展示效果也不错,这些展示方法经常轮换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的形式常变常新,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地听讲、善于发现问题以及严谨书写,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形成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启发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三点: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2)启发学生立疑释疑。
(3)发扬教学民主。
4.3 规范性原则。
解答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洁明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说一说就过去了,必须要有适当的板书进行解题示范,这个板书可以是教师亲自示范,也可以是学生板演、点评后的板书,总之要使学生学会规范的书写。教师做到数学语言、符号准确,说理清楚,书写规范有序。
4.4 系统性原则。
思维程序突出审题探索和反思的过程,要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6
一、利用引导式问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缺乏思维养成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对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利用一个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思考.利用引导式问题有诸多好处.比如,能够帮助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清晰过程.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我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这部分知识,如果直接将概念灌输给他们,会让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我对函数的含义进行思考,认为世界万物都有一种关系,函数恰恰反映了这种关系.我设置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让一个学生配合做了这样一个游戏:我和这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一边,并让这个学生和我一起走到教室的另一边,我走一小步,他走三小步,我走两小步,他走五小步(我走的步数乘以2加1是他的步数).很快,这个学生走到了教室另一边.游戏结束后,我提出问题:“我和这位同学的步数是有一定关系的,我走一小步,他走了几步?”学生回答:“三步.”我又问:“我走两步、三步时,这位同学走的步数是多少?”引导学生对这个关系进行探究.最后学生得出了我们走的步数的关系.接下来,我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利用一个小游戏和启发性的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了函数的概念,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讨论式问题,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讨论式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利用这种问题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参与到讨论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年级有500人,男生比女生多50人,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解题思路:“假设男生x人,女生y人.x+y=500,x-y=50,解得x=275,y=225,所以男生有275人,女生有225人.”接下来,我利用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带领学生对比刚才的问题,讨论探究这个问题在原来的问题的基础上有哪些变化,使学生体会由难到易的学习过程,也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在引入讨论式问题时,教师可以和学生由易到难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推敲.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值得师生去讨论,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启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