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质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土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土地质学

黄土地质学范文1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血脂

冠心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多因素疾病,其危险因素较为复杂,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达200余种,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为常见的可控的主要危险因素,影响着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各个病理阶段。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异常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本文着重讨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并了解血脂各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研究主要采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2004~2008年收住入院的681例疑似冠心病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造影结果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入选患者均为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根据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法,将681例入选病例分为重度病变组(n=238)、轻度病变组(n=176)和正常组(n=267)。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及结果评判:运用Judkins法造影,并多投照,以通用直径法估测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狭窄部位与临近正常管径比较管径减少百分比,以其中任一支狭窄≥50%者为阳性,

方法:所有病人均于入院第2天抽取空腹12小时静脉血,用日本产Olympus Au6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血脂成分,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1)、载脂蛋白B(ApoB)。TC、LDL-C、TG、及 HDL-C的测定采用酶法(正常值分别为300~569、177~349、048~192及080~194mmol/L),ApoA1及ApoB 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正常值分别为10~16、06~11g/L)。还对另外三个衍生的血脂指标TC/HDL-C、LDL-C/HDL-C、ApoA1/B 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结 果

冠脉造影结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681例病人,根据其结果分为阳性组414例,阴性组267例;采用Gensini评分法,将681例病人分为重度病变组(n=238),其中男196例,女42例;轻度病变组(n=176),其中男119例,女57例,阴性组(n=267),其中男123例,女144例。

血脂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LDL-C/HDL-C、ApoB的增高及HDL-C、ApoA1 的降低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HDL-C、ApoA1、LDL-C/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有关;TC、LDL-C、TG、TC/HDL-C的升高及ApoA1/B的降低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见表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冠状动脉积分为因变量,血脂各项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示HDL-C,ApoA1,LDL-C/HDL-C与冠状动脉积分有显著的相关性;H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ApoA1、LDL-C/H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讨 论

血脂增高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液脂质含量异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

本研究对该地区414例冠心病患者与267例非冠心病患者TC、HDL-C、LDL-C、TG、TC/HDL-C、LDL-C/HDL-C、ApoA1、ApoB及ApoA1/B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高;而HDL-C、及ApoA1/B较非冠心病组低。HDL-C、ApoA1、ApoB、LDL-C/HDL-C与冠心病的发病显著相关; LDL-C/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即LDL-C,LDL-C/HDL-C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就越严重;ApoA1、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即ApoA1、HDL-C越低,冠心病的患病率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就越严重。经多元回归分析后,TC、LDL-C、TG、TC/HDL-C、ApoB、ApoA1/B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以往有些报道有不同处,可能与部分病例在首次造影前已采用了一些干预措施有一定关系。

我们不仅发现冠心病组LDL-C/HDL-C比值比非冠心病组高,同时还发现LDL-C,LDL-C/HDL-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即LDL-C,LDL-C/HDL-C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就越严重。ApoA1、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ApoA1、HDL-C越低,冠心病的患病率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就越严重。本研究全部病例都采用了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较其他方法更为精确可靠。通过该研究提示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LDL-C/HDL-C比值的升高及HDL-C、ApoA1降低的问题,故在临床中及时测定冠心病病人的血脂水平,尤其对于冠心病人应进行相应的调脂治疗,对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延缓冠脉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及指导冠心病的二级防治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首次提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冠脉病变程度与血脂水平的地方性特点。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赵崇华,赵冬,等.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检测(中国MONICA方案)II1.危险因素水平与心血管病的联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2):85-88.

2 Austen W G,Edwards J E,Frye R L,et al.A 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 of the Ad Hoc committee for grading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1975,51(4 Suppl):540.

黄土地质学范文2

[关键词]黄土 湿陷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475+.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37-1

黄土是处于干早、半干旱气候带条件下形成的第四纪沉积物,在我国西部地区分布很广,每年因黄土的湿陷性而造成的损失巨大。湿陷性黄土是长期自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它是指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由于湿陷性黄土特殊的工程特性,常使修筑其上的各种构筑物发生破坏,如建筑物的变形或裂、公路路基沉陷或公路边坡坍塌,严重影响了建物的使用和公路的正常运营。所以,在黄土地区建各构筑物时,首先要重视的便是黄土的湿陷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减轻以至消除黄土湿陷性, 因而对黄土的湿陷特性进行研究及湿陷等级进行评判变的尤为必要,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1]。

1黄土湿陷的主要特征

黄土的湿陷变形是一种较特殊的塑性变形,它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它是力与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密切依赖于几何应力状态、应力历史与湿度状态、增湿水平和增湿历史等。大量试验结果及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湿陷性黄上的湿陷变形具有突变性、 非连续性和不可逆性三大特征。湿陷系数δs是目前用以判断黄土湿陷等级、评判黄土湿陷危害并预测湿陷量的常用指标。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规定岩土工程勘察须作出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等评价;通常的方法就是现场探井取样,做室内湿陷试验。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指出:“当不能取试样做室内湿陷试验时,应采用现场载荷试验确定湿陷性”。众所周知,与常规室内试验相比,载荷试验更费时、费力。人们想通过湿陷系数与黄土的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得到地区经验公式,以便能更方便而准确地获取工程建设场地所含黄土的湿陷系数[2]。

2黄土湿陷的原因和机理

对黄土湿陷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存在多种不同的论点,总体上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指的是黄土本身的物质成分和其内部颗粒结构;外因则是水和外在的压力作用所影响[3]。我国的湿陷性黄土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风成黄土在沉积过程中,表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在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下,一般降水浸湿的土层厚度小于蒸发影响的土层厚度。黄土湿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结构上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导致的含水量较低,且随着水分蒸发,导致盐类析出、溶解、凝结作用等。不难理解,含水量和孔隙比对于湿陷性具有较大的影响,而黄土所含的各种盐类及矿物质的含量对黄土湿陷性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一般以干密度来对其进行考量。众所周知,湿陷性黄土具有湿陷起始压力,也就是说黄土的颗粒间的粘聚力与湿陷系数的大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以压缩模量考查黄土的强度。所以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其含水量、干密度、孔隙比和压缩模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3湿陷变形的影响因素

黄土自重湿陷系数关系密切的依次为孔隙比、干密度、含水量和塑性指数,即孔隙比对黄土自重湿陷系数影响最大,干密度次之,含水量稍差,而塑性指数则不直接相关,这与主成分分析结论一致。

水对黄土湿陷性主要是通过影响黄土物质(胶结物)并进而影响微结构来体现的,黄土微结构的形成需要适量的水分,如通过溶解淋滤等水化学作用,胶结物使颗粒之间相互连接,胶结物的状态及其在黄土颗粒间的分布受水分控制,有各种不同的胶结方式及连接牢固程度,因此适量的水有利于黄土形成较稳定的结构,是黄土微结构的有利因素。初始含水量越大,颗粒间的连接和胶结越强,湿陷性则越弱。当初始含水量达到25%以上,湿陷性消失[4]。初始含水量随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如降水、人工灌溉、地下水位变动等,湿陷性随之变化。

孔隙发育特征是黄土结构的重要方面,孔隙比是黄土孔隙体积和数量的直接反映,它间接表征了黄土的微结构特征,孔隙比越大,孔隙体积和数量越大,从而提供湿陷变形的空间越大;干密度一方面反映了黄土的物质成分、另一方面反映了孔隙特征和土体的密实程度,干密度越大,则土体越密实,从而不利于湿陷的发生;含水量与各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且时刻随降水和地下水位的变化而波动,离散性高;塑性指数仅反映粘粒含量的多少。总之,黄土湿陷是黄土组成物质和微结构特征共同决定的,微结构(孔隙大小及分布、颗粒大小)是其主要方面,初始含水状态和组成物质(粘粒含量)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矿物成分对其影响较小。由此表明采用干密度、孔隙比、含水量和塑性指数为指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湿陷性影响因素分析是正确的且可行的。

黄土湿陷首先取决于黄土自身的湿陷性程度,湿陷性程度越高,湿陷量越大。其次与湿陷性土层宏观结构有关,相同湿陷程度的黄土,湿陷性土层厚度越大,湿陷量越大;黄土湿陷也与湿陷性土层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对于具有多土层相间分布的结构,因各土层的湿陷程度不同,有的土层湿陷性较强,而有的则较弱甚至不具湿陷性(如粘土层或粘质黄土层),不同湿陷程度土层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对黄土湿陷的影响远比土层结构均匀者复杂,土层内含湿陷性强的土层越多、厚度越大,则湿陷量相对越大。此外,赋存环境的变化是引起湿陷变形的外因,是湿陷发生的先决条件。

4结论

黄土湿陷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制约,正确评价黄土的湿陷性具有较大的难度。黄土的干密度、含水率、孔隙比等,这些物理指标数值稳定,易于测定,误差小,而黄土的湿陷系数却随试验条件和测试技术的差异而不同,变化幅度较大,易影响评价的精度。因此,根据对黄土湿陷性本质的认识及工程实际研究分析,探索湿陷系数与黄土物理指标间的关系,进而对湿陷系数作出预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试验工作量,简化地基湿陷性评价方法,对综合评价场地的湿陷性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庞旭卿,倪万魁.黄土的湿陷特性研究及湿陷等级评判[J].工程地质学报.2006.14.

[2]王吉庆,雷胜友等.黄土湿陷系数与物理性质参数的相关性[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3.6

黄土地质学范文3

关键词:桩基础;负摩阻力;中性点;湿陷性黄土

1 前言

我国分布有大面积的湿陷性黄土,以覆盖广、厚度大著称于世。湿陷性黄土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在未受水浸润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沉降,强度迅速降低。当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Δ’zs或计算值Δzs小于或等于70m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大于70mm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随着高层建筑和大型工业建筑的发展,有些浅埋基础与地基的承载力往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灌注桩和预制桩基础的工程日益增多。在确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承载力时,除不计湿陷性土层范围内的桩周正摩阻力外,还要扣除桩侧的负摩阻力。因此合理确定桩基负摩阻力是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设计的关键,决定了桩基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 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和特征

桩基础承载力是由桩周土的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组成的。其中摩阻力又可以分为两种,当桩相对于土体产生向下的位移时,土主要表现为对桩的支撑作用,产生正摩阻力;反之,产生负的摩阻力,其分界点称之为中性点。在该点,桩土相对位移为零,既没有负摩阻力,又没有正摩阻力。桩身轴力最大。中性点以上的负摩阻力总和称为下拉荷载。

产生负摩阻力的原因,是由于桩周土的沉降变形大于桩的沉降变形而致。而造成桩周土沉降变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产生负摩阻力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位于桩周的欠固结软粘土或新近填土在其自重作用下产生新的固结;

(2)大面积地面堆载使桩周土层压密固结下沉;

(3)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产生湿陷;

(4)灵敏度较高的饱和粘性土,受打桩等施工扰动(振动、挤压、推移)影响,附加孔隙水压力增加,随后又继而产生新的固结下沉。

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土的自重和地面上的荷载都将通过负摩阻力传递给桩。桩的负摩阻力问题必定与地基内软弱土层或湿陷性土的存在有关。这种土层愈厚,负摩阻力的影响也就愈大。

3 负摩阻力对基桩的影响

桩表面负摩阻力的主要影响后果是增加桩内轴向荷载,从而使桩轴向压力和压缩量增加,有效承载力降低,并且在摩擦桩情况下可能引起桩的沉降有较大的增加。

《湿陷性黄土建筑规范》(GB 50025-2004)5.7.2条规定: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桩基础时,桩端必须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中;

(2)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可靠的岩(或土)层中。

4 桩基负摩阻力的计算

4.1 桩侧负摩擦力的计算深度

目前国内外,一般以桩身的中性点作为计算桩侧负摩擦力深度的下部界限,而桩身的中性点取决于桩和桩周土层的相对位移均相同的位置。

图1 桩周正、负摩擦力和中性点随土层浸水深度的变化

一般来说,中性点的位置,在初期多少是有变化的,它随着桩的沉降增加而向上移动,并与土的湿陷性质、浸水时间、浸入土层中的水量和浸湿范围等因素有关,只有当桩周的湿陷性黄土层充分浸水引起的下沉量完全稳定后,桩身的中性点位置也将稳定在某一固定的深度ln处。

中性点深度ln应按桩周土层沉降与桩沉降相等的条件计算确定,也可参照表1确定。

注:1 ln、l0-分别为自桩顶算起的中性点深度和桩周软弱土层下限深度

2 桩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层时,ln可按表列值增大10%(持力层为基岩除外)

3 当桩周土层固结与桩基沉降同时完成时,取ln=0;

4 当桩周土层计算沉降量小于20mm时,ln应按表列值乘以0.4~0.8折减。

4.2 桩基负摩阻力大小计算

负摩阻力对基桩而言是一种主动作用。多数学者认为桩侧负摩阻力的大小与桩侧土的有效应力有关,不同负摩阻力计算式中也多反映有效应力因素。大量试验与工程实测结果表明,以负摩阻力有效应力法计算较接近于实际。

国内相关规范中考虑桩基负摩阻力问题的计算方法总体上属于经验法的范畴,所给出的计算公式也简单易用。

(1)《湿陷性黄土规范》

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小于70mm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应计入湿陷性黄土层内的桩长按饱和状态下的正侧阻力。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除不计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内的桩长按饱和状态下的正侧阻力外,尚应扣除桩侧的负摩擦力。桩侧负摩阻力应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当进行现场试验确有困难时,可按表2估算。

4.3 基桩考虑负摩阻力的设计验算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周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的设计验算。当验算不满足时,可对场地自重湿陷性土层进行预处理,消除自重湿陷性,也可采取其他减小桩侧负摩阻力的措施。

(1)基桩承载力验算

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可取桩身计算中性点以上侧阻力为零,桩身中性点以下,取饱和状态下的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对于摩擦型基桩,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Nk ≤Ra

对于端承型基桩除应满足上式要求外,尚应考虑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Qgn,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Nk +Qgn≤Ra

(2)沉降验算

受负摩阻力或下拉荷载引起的建筑桩基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可能发生局部性浸水而产生的相邻基础的沉降差不得大于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具体计算方法可参照相关规范执行。

5 结语

在我国的工程实践中,桩侧负摩阻力已成为湿陷性黄土场地桩基设计的主要问题。目前,对于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虽然在数值计算和理论研究方面均有了较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黄土地区进行的桩基现场浸水试验研究数量依然偏少,导致我们对黄土地区桩基在浸水作用下的工作性状始终不能有全面的认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条文说明叙述到:“鉴于目前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侧负摩阻力的试验资料不多,本规范有关桩侧负摩阻力计算的规定,有待于今后通过不断积累资料逐步完善”。

(2)中性点问题是桩基负摩阻力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已有现场试验表明中性点的位置和规范规定之间还存在差别,但怎么准确计算中性点位置还没有现成的方法。

(3)影响湿陷负摩阻力大小的因素,如湿陷量、实现速率、浸水面积、桩顶荷载、桩土相对刚度、桩长等对其的影响不够明确。

(4)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按理论和经验设计的桩基桩长往往非常长,偏于保守,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桩长仍有一定缩短的空间,但缺乏理论支持。

湿陷性黄土作为一种特殊性土,桩基的桩土相互作用与负摩阻力问题极其复杂,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计规范[S].

[2] 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黄土地质学范文4

另外,目前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需要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全方位的持续创新和突破。

因此,在新建成的46个实验室中,据姜建军司长介绍,将重点覆盖以下四个领域。

土地科学与国土资源综合管理领域(10个):

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大学。开展海岸带演变机制及过程模拟、海岸带国土开发规划与综合监测、海岸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建设与保护技术研究。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农用地质量与过程、农用地质量监测、农用地质量保护与修复、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农用地产能调控政策研究。

土地实地调查监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东南大学。开展土地实地调查理论与方法研究,研制数字化土地实地调查技术及装备,开发土地利用监管装备与系统,构建土地实地调查监测理论与技术体系。

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国土规划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北京大学、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与过程模拟、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等研究,为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国土资源技术中心。研发建设用地再开发综合调查与监测技术、建设用地再开发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及建设用地再开发智能监管与信息服务技术。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开展退化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关键技术、未利用土地整治中复配成士关键技术、土地整治规模化与现代农业一体化模式及土地整治工程中不同要素耦合研究。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深入探索土地整治中“水、土、气、生”耦合的模式与途径。

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开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战略研究、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分析与模拟决策支持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矿产资源战略与规划、资源产业与政策以及矿产资源国际竞争与合作研究。

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法律评价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国土资源立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国土资源法律实施过程动态监测研究、国土资源法律实施后评估与反馈机制研究。

基础地质与勘查技术领域(14个):

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发展和应用古地磁学,研究古大陆再造、古环境重塑和典型地层磁性“定年”。重点解决地质学中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在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理论创新研究,服务于地质调查、解决关键地层问题为研究特色,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致力于发展地层与古生物学重大基础理论,解决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关键地层古生物问题,建立和完善新的技术方法体系,开展生命早期演化过程、生物更替与地质环境变迁、重要地层断代对比等基础研究。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针对我国重点含油气盆地,开展沉积学和油气地质学研究,为国家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系统研究重要成矿带和矿种的主要控矿因素,进行矿产预测和指导矿产地质勘查。系统开展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层沉积相研究,为油气地质调查和沉积层控矿产工作部署提供地质背景和科学依据。

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沈阳师范大学。开展东北亚地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演化、鸟类起源与恐龙演化、侏罗纪“燕辽生物群”、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以及东北亚地区化石能源的古生物与古环境背景、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等研究。

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开展航空地球物理仪器研制、航空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软件开发,发展,矿产资源遥感技术、地质灾害与环境遥感技术、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综合探测与解释技术,为地质找矿和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撑。

复杂条件钻采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吉林大学。开展大陆深部科学钻探技术与装备研制,发展多工艺冲击回转钻探技术、新能源钻采技术、极地钻探技术。

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开展生态地球化学理论研究、生态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生态地球化学测试技术方法研发、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展深部地质钻探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深部地质钻探设备与机具关键技术研及深部地质钻探钻进工艺技术研究。

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面向国际地球化学前沿和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研究、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究、地球化学调查与填图技术研究。普及地球化学科学知识,为科学团体、政府决策者和公众之间搭建桥梁,为相关科学机构与政府组织提供专家咨询,为了解全球资源和环境变化提供有力保障。

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以数字地质调查评价与地质空间技术与应用为发展方向,创新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建立和发展国家空间地质数据基础设施平台技术方法体系,在地质专业各领域拓展信息关键技术的攻关应用研究和实验,为实现地质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推进我国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吉林大学。

地学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成都理工大学。开展“3s”技术地学应用、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云服务体系研究、遥感/GIS在成矿预测中应用、地学数据处理与三维建模研究。

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深地震探测为手段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合深部地球化学与岩石学探测、深部构造与浅表变形填图,精细揭示中国大陆三维结构、物质组成、内部各层圈相互作用与变形样式。

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领域(15个):

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开展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金矿深部勘查技术与方法研究及金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开展镁铁一超镁铁质侵入岩、中酸入岩成矿理论与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发展岩浆作用成矿动力学和隐伏岩体深部找矿方法。

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陕西省煤田地质局、西安科技大学。

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吉林大学。开展东北亚大地构造体制的叠加与转换、东北亚金属矿产聚集过程与预测、东北亚化石能源形成与资源评价研究。

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昆明矿产资源监督监测中心、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开展西南三江成矿作用与机理、矿集区资源潜力评价与找矿集成技术、复杂多金属矿综合利用、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

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开展深水能源矿产探测技术、海底金属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以及海洋地质环境观测技术等地质调查技术和地质理论研究,为海底矿产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地质和探测技术支撑。

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技术及应用研究,发展含水合物沉积层物性参数评价实验技术、水合物地球化学异常的模拟实验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热力学与动力学实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技术,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开发和利用做好理论和先进技术储备。

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通过页岩沉积与储集物性、页岩及页岩气地球化学、岩石力学特点与页岩裂缝发育规律、页岩含气性及其综合评价、页岩气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分析页岩气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资源特点、页岩气有利方向,为页岩气的调查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基础地质理论。

页岩气资源勘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开展页岩气成矿及勘查选区理论、页岩气储层地质与探测技术、页岩气钻探理论与储层改造技术,发展复杂井型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复杂井型低成本定向钻井技术、页岩气压裂方案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方法。

稀土稀有稀散矿产勘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开展稀土稀有稀散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勘查技术研究,研发地球化学样品中稀土和稀有稀散元素分析方法,稀土稀有稀散金属低品位矿、复杂矿、尾矿的选矿工艺技术方法。

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开展放射性、稀有稀散元素物质组成与工艺矿物学研究,放射性矿产及共伴生有用元素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稀有稀散元素提取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钒铁磁铁矿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发展低品位复杂难选钒钛磁铁矿高效分选、钒钛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建立钒钛磁铁矿工艺矿物学数据库,开展攀西钒钛磁铁矿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潜力调查研究。

多金属矿评价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发展难选多金属矿产工艺矿物学等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多金属矿产中伴生金银利用技术标准研究,对新发现多金属矿产资源进行可利用评价,促进我国多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的提高。

黏土矿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开展黏土矿应用矿物学研究、黏土矿物的开发利用研究、黏土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以及黏土及非金属矿标准化技术研究。

贵金属分析与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开展贵金属元素全量、形态、价态、活动态、物相、物性现代分析测试配套技术,贵金属岩矿鉴定现代配套技术,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现代配套技术研究。研发贵金属深部资源勘查技术。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领域(7个):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开展地面沉降调查监测新技术、地面沉降机理试验、地面沉降防治试验研究,发展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形成演化理论研究;脆弱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退化岩溶湿地、水土流失、洼地内涝或矿区或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退化等)修复试验研究与示范;岩溶石山地区土地整理及特色农业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岩溶地区生态水文及水土保持应用研究及工程示范;岩溶地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监测、评价、规划与区域经济对策研究。

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开展黄土地质灾害早起识别、形成机理、空间预测与临灾预警、防治关键技术、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

地质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开展地质灾害位移、应力应变系列监测仪器、综合监测系统研发,研发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水质监测、水动力学参数测试、地质体水热参数监测、地下水探测新方法仪器,发展灾害及地下水监测造井技术、快速钻进技术、水工环地质调查与勘查采样技术、成井新工艺和新材料等钻探与采样技术及地球物理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贵州大学。开展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岩溶环境地质学、岩溶工程地质学基础研究。

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黄土地质学范文5

靖边波浪谷是近年才有的名字,所在地是靖边县的龙洲乡,在县城东南20多公里处。这里是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黄土地貌更具特征。到龙洲乡的闫家寨子村,路两侧的山峁沟谷已经可以看到特殊的砂岩景观了。景区正在建设,还没有收门票,我们把车停在路边的停车场上,向老乡打了招呼,沿小路走下沟底,近距离观察和欣赏靖边波浪谷的风采。

所谓波浪谷,实际上就是一处特殊丹霞地貌景观带,集中在闫家寨周围,当地人称为“红石峁”,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远古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长期风力和雨水的冲刷出的沟壑,表面纹理分明,围绕波浪起伏的小丘,形成不同走向的线条,让我们看到了地貌的细节。因为是傍晚到达,加上阳光被浓云遮住,照不到沟谷的岩石上,那种鲜艳的效果还没有表现出来。

听老乡介绍得知山谷深处还有一处水景,是水库或河道蓄积的水面,我们便沿着山脊去寻找。水面在山谷中,对岸是高高耸立的砂岩断崖,如同美国摄影家亚当斯拍摄月色的山崖,崖壁的中部还有几处排列整齐的岩洞,应是古人开凿出来的。接近山崖时,夕阳偶然从云层中露出脸来,照在崖壁上一片金黄色,像是特意给我们的奖赏。

日落之后回到停车场,旁边是一对老夫妻的帐篷餐馆,经营些面皮和茶蛋,我们买了几样,边吃边和老人聊天。当得知我们要在外面支起帐篷露营时,老人就建议把小帐篷支在他们的大帐篷内,可以避避风寒。我们被老乡的诚实善良所感动,在万古如斯的山野间,静听秋虫的低鸣,度过了难忘的一夜。

清晨,霞光满天,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赶紧收拾行装,拿起相机,向波浪谷走去。金色的阳光最初照射在沟谷上部凸起的山石上,渐渐下移,不一会儿,沟谷完全被阳光眷顾,砂岩的纹理在斜阳照射下显得层次分明,在交错处和角落里形成更加复杂与抽象的图案。纹路的变化也反映出每一层砂岩随着沉积矿物质的含量不同而产生的颜色深浅差异。

由此想起资料中关于波浪谷的介绍,最典型的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帕利亚峡谷的岩石地貌,上面密布着像波浪一样的纹路,这种古老的沙丘经过漫长的风蚀、水蚀,峡谷里砂岩的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在平滑的砂岩上雕出流畅的纹路,创造了一种令人目眩的三维立体效果。亚利桑那州的波浪谷在红色之间夹有白色线条,红白相间,而靖边的波浪谷则以红色为主。这种红色的石头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砒砂岩”,形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到中生代的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的时代,气候、生物、地壳的风云际会形成沉积的红色泥岩和碎屑岩,经过风蚀、水蚀和重力侵蚀,岩层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有的像流水、有的像云朵、有的像陀螺,仿佛神工雕琢。

离开沟谷,在闫家寨村北,我们还见到了大面积出露于山间台地上的波浪状地形,纹理更清晰完整,向远方天际伸展,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黄土地质学范文6

关键词:工程地质 ,地下水工程

Abstract: our country groundwater has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especially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so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must be done well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In a water depends on the decisive role in engineering, and especially the groundwater he determines the stability of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and a series of vital role. Groundwater is an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crust, was one of the geotechnical three-phase component of an important part. Groundwa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je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groundwater for civil engineering adverse effects (like quicksand, piping, etc.) and impact; Another fluffy, civil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can induce and aggravate the groundwater activity. Visible, groundwater i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alysis, evaluatio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Key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groundwater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址营力,其改变地壳表面的能力不可忽视。了解地下水的储蓄存在条件和地下水类型,以及地下水的运动形式等基本特点。有助于掌握地下水对工程的危害。当我们在施工的同时我们将尽量的避开与地下水的正面交锋,当在工程上我们遇到了地下水的时候我们应该合理的解决地下水的问题。地下水主要是腐蚀我们的建筑物。

一、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及类型

储藏和运动与岩土的孔隙和裂隙的水叫地下水。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地下水是生产生活供水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地表水缺乏,供水主要靠地下水。另一发面,地下水的活动又是威胁施工安全、造成工程病害的重要因素,例如,基坑、隧道涌水、滑坡活动价、基础沉陷和冻胀变形等都与地下水活动有直接关系。

地下水分类:根据岩土中水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及水与岩土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有以下六种状态:气态水、吸着水(强结合水)、薄膜水(若结合水)、毛细水(非结合水)、重力水(非结合水)、固态水。

为了有效地利用地下水和对地下水某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进行地下水分类。由于利用地下水和研究地下水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地下水分类方法。总的看来有两大分类法:一是根据地下水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其进行分类;而是尽可能得全面的考虑到影响地下水特征的各种因素对其进行综合分类。前者例如地下水按温度分类,按总矿化度分类,按硬度分类及按pH分类等。后者则主要按埋藏条件和含水层性质对地下水进行综合分类。按埋藏条件分类: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三种,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种。

第二,地下水对各种工程建设的影响

首先地下水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在地下水的影响下,地基承载力会有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当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地基压缩层范围内的土体呈饱和状态时,地下水充满土的孔隙,土颗粒间的作用力减小,导致土质软化,压缩性增大,承载力降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体中的可溶盐类被溶解,黄土特有的粒状架空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在自重或附加应力作用下,会发生湿陷变形,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

在膨胀土地区,地下水多为上层滞水或裂隙水,随着季节水位的变化,可使膨胀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而当地下水位变化频繁或变化幅度较大时,不仅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胀缩幅度也大,建筑物升裂、变形而破坏。

在寒冷地区,地下水位升高,由于冻结作用,土中的水分往往向冻结区迁移和集聚,冰冻形成冰夹层或冰锥等,使地基土产生冻胀,地面隆起,使建筑物开裂破坏。此外,土体在冻结状态时虽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但当温度升高土解冻后,其抗压和抗剪强度就会大大降低,对于含水率很大的土体,融化后的黏聚力约为冻土时的十分之一。此外,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样会给工程造成危害,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造成水中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土层压缩量增大,造成地面沉降或塌陷,导致房屋开裂、井管上拔,地下铁路错开等问题。

由此可见,地下水对地基承载力、变形和地基稳定等均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工程地质勘察不仅要重视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还应注意收集与整理区域性水位动态变化资料,建立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对建筑物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变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做好地下水位的预测、预报工作。

其次,地下水对基础工程施工的影响

渗流对坝基、边坡、地下工程等均有直接或潜在的破坏作用,容易产生流砂、管涌等,往往对工程造成严重影响。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许多滑坡都与地下水的租用有关,如著名的长江鸡爪子滑坡、甘肃的洒勒山滑坡等都与地下水的活动有关。

基坑工程一般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问题比较突出,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主要影响有:(1)恶化基坑开挖施工的条件。地下水流入基坑,淹没工作面,将严重影响开挖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坑内排水会造成基坑周围地面沉降、变形,导致周围建筑物下降、变形、开裂、倾斜等破坏。(2)造成流砂、管涌等不良现象。在颗粒细小的非粘土中开挖基坑,由于坑内外产生水头差,导致地下水向坑内渗流,甚至产生流砂、管涌等破坏作用,严重威胁基坑工程及其周围建筑物的安全。(3)软化基坑周围的土质,降低坑壁,坑底岩土体的强度,产生侧壁变形、底鼓等。对于放坡开挖的基坑,由于谁对边坡土体的软化及渗流作用,还会造成边坡塌陷、滑坡等事故。(4)造成基坑突涌。当基坑下都有承压水时,开挖基坑减小了含水层的上覆隔水层厚度。(5)增大支护结构上的压力。由于地下水的存在,设计挡土止水结构上的水土压力增大,相应的增加基坑支护的费用和施工难度。

地下工程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影响尤为突出,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或是正常运行,都必须考虑和控制地下水对地下工程产生的不良影响。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产生静水压力作用于洞石衬砌,增加支护结构上的压力,造成硐室围岩沿软弱结构面滑动,造成硐室变形、失稳等。地下水还会产生渗漏、管涌,影响地下工程的正常使用。(2)地下水使岩土软化,强度降低;使围堰中软弱夹层泥化,减小层间阻力;还会使某些岩土(如石膏、岩盐、高岭土等)产生溶解、膨胀,造成硐室变形。(3)造成地下工程施工中产生涌水、流砂、涌泥等现象,引起洞室变形、塌方和冲溃,甚至淹没和堵塞洞室,砂、水混合物涌入洞室,常常造成严重事故,影响地下工程的施工和地下建筑物的使用。

地下水对土木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是岩土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性能变差,从而产生各种不良的影响,如滑坡、岩溶、流砂、管涌、土沸、地基沉陷、道路翻浆、水坝渗漏等,给各种土木工程施工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造成困难与危害,甚至酿成灾难性事故,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圣洁新托隧道施工中遇到断层破碎带大量涌水,墨西哥市地面发生严重不均匀沉陷,意大利瓦伊昂水库的大滑坡等等,都与地下水活动有关。(2)地下水中的有害化学成分CO2、SO4-、CL-等,对水位下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产生侵蚀、破坏作用,虽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等。

因此在地质工程建设中应该非常注重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防止出现各种事故,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做好地质勘探研究与设计,地质师更应做好专业的预算与测量保证工程的安全同时注重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学》,2006.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地基与基础》,2009.4,清华出版社

3、《地基处理》,2009.8,化工出版社

4、《软土基础》,1899,中国铁道出版社

5、《中国工程地质学》,200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