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1

    一、人文应用型人才含义

    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融应用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不再仅仅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的培养,而是兼顾学生将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实践的应用能力。相比较单纯的人文型人才,人文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应用,属于应用型的人才,是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力和发展能力,能够发挥人文知识实际作用的一类人文知识分子。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系统传授汉语言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它主要是研究中国语言的句法、词语以及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有的还会涉及编辑出版方面的基础知识。基于我国汉语言研究资源的丰富性,培养汉语言专业的人文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发扬光大,还实现了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研究性大学的中文系大多仅注重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汉语言服务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应该着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还要综合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该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饱和度,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科学而又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汉语言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学生进行汉语言知识讲授时,要注重与其他人文知识课程的适当融合。应用性人才强调对知识的具体应用,汉语言专业的知识与其他的人文知识课程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配置其他的人文学科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第二,不仅要将各种实用技能方面的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融合起来,还要将它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进行教学理念上的改变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极具传统化和模式化,要实现人才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老师必须进行教学理念上的改变,具体来说主要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老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汉语言知识在具体应用中的重要性,要让知识走出课堂成为日常工作应用中的手段和工具。第二,学校应该组织专门的老师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讨,积极借鉴其他高校在汉语言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把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上日程。

    (三)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由于兴起地较晚,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其教学方法上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以前的人文知识型教学方法很多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选出专门的老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制定必须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还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应用型人才,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就人文知识素养来说,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学习课堂,但还是应该进行不断地学习,对我国深厚的汉语言文学底蕴进行挖掘,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知识修养,进而展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风貌。第二,就人文知识向知识应用的转化来说,老师不应该只是作为汉语言知识传授的机器,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应用技能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汉语言知识当做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当做今后应用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2

青春似岁月,在人生的岔口徘徊,想搭上青春的最后一班列车。回首平庸的过往总觉得惭愧不堪,大学四年的生活已经过了四分之三,记忆中还是一无所留,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是一潭死水。回头想想,前三年的大学每天更多的时间被电影、电视剧充斥着,不知何时就把曾经的理想和抱负丢在了半路上。在师大的时候总觉得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关于课程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了。总之一切事情都有班委、导员和老师顶着,从未想过自己该怎样去学着承担一份责任。可是实习的生活让我不得不担起一切,为了我的学生,为了我的班级担起一切。

有人说:“年龄的大小并不足以代表是否成熟”。直到这一刻我才体会到它的真证含义。23岁,一个早已被社会认定是成年人的年龄。可是回顾一下,很多时候的自己还是那样幼稚,天真。这次顶岗真正意义上给了我成长的空间,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我真的该长大了。

来到这里,曾经那个一睡睡到自然醒的我不再赖床了;来到这里,曾经那个很少进图书馆的我开始在网上看各种教学视频,每天利用大半的时间来跟着指导老师学习;来到这里’曾经那个遇事得过且过的我开始认真,开始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好。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都在努力的完善自己。

在教学上,每天我都会尽可能的查阅资料,充分的备课。在没课的时候我会跟着指导老师听课,随后效仿着她的讲课来完善自己的课堂。在教学上,我的指导老师是县级的特聘名师,她给了我许多的专业指导,让我在很短的时间里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和指导老师学习,我还会在课后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按照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我的授课方式。经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帮助,我的教学成效还算说得过去。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所交的班级在语文成绩上得到了本专业的第一。那一刻,真正的体会到了付出有回报的喜悦。

在教课的过程中,我还做了见习班主任,在见习班主任的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了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担任见习班主任后不久,学校接连举办了两个大型活动:汇操比赛和学生才艺展示。为了迎接这两项活动我每天早中晚的跟着学生练习。除了陪学生一起练习同时还要处理班主任的其他工作。自从做了见习班主任,我的闹钟从7:30改到了5:30。在记忆里,每天早上5:30起床的经历还是三年前上高中时候的事情。就这样我又一次做回了“高中生”。每天6:05我会准时的到达学生宿舍,检查学生搞卫生情况:7:50我要按时回班监督学生搞班级卫生;8:00我要按时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之后就是组织学生早读。早读结束了,如果没有课我的上午工作才算告一段落。下午2:30我依然要按时到班里进行午检,所有学生都按时、安全到校,我的工作才算完成。说实话,在见习班主任期间我抱怨过,也想过放弃,可是每每想到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我总会告诉自己我要继续下去,我要和他们一起经历,这样在我离开时才不会后悔。很幸运的是,付出真的有回报,经过几天的集训在汇操比赛中我们班夺得了第一名。那一刻看着学生们满脸的喜悦,再多的苦和累都瞬间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满足。

现在回过头看看我的实习生活真的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教学技能上我获得了很大的进步,管理能力上我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忙碌的同时我也学着忙里偷闲和大家一起玩了玩,走了走。我们去了九龙山,虽然以前经常去,但是这一次的感觉是从来没有的。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自己,可是身份变了,心情也就不一样了。在九龙上我们一连爬了九个山头,一路欢声笑语,歌声作伴。原来再长的路只要我们一起同行也不会觉得疲惫。除了玩,我们还进行了家访,“家访”一个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第一次去体验家访是怎样的一个活动。到了学生家里面对家长的热情招待和她们那种想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的急切心理,顿时觉得“老师”这个职业被赋予更多的责任。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3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走综合类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路子,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与从事中文教育人才为目标,而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整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中文系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夯实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与人文素养(“一体”)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重点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两翼”),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下文试就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的培育,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础化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与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他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学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之后所养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与人文情怀,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却能使他们受益终生,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言学、中外文学史及基础写作等中文专业传统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财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机械地以实用性专业的应用性作为衡量标准,应该在充分考虑本专业人文性的前提下来理解应用性的内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发展的后劲。

西安财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01年6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方向定为高级秘书及宣传出版,主要为培养高级文秘方向的实用性人才,故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多侧重于公文写作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相应地压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素养不够,基础不扎实,没有底蕴,没有后劲。虽然一时上手易,但跟进时代难,缺乏持续竞争力。而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专业理论,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缩窄专业知识面,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因此,我系在培养规格上,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础理论课的份量。我们不断修订培养计划,遵从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等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在借鉴其他同类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取消了一些与中文专业相容性不大的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有机地衔接相关课程,并选用能够反映本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课程教材或部、省获奖等重点推荐教材。通过不断地调整培养计划,我系的培养特色愈加鲜明,培养质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显。由于增加了汉语言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使得我校学生在考研时与外校学生能同台竞争,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学率,如2009年汉语言文学20人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16人,在学校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 增强知识储备适应社会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财经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应用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期望不同,毕业生主要是走向市场融入社会,从人才定位上,还是从办学实力上,其建设发展方向应是应用型的,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需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转贴于

我系根据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前提下,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感。我们利用学院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外语与广告学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给广大学生开设了会计基础、财经写作、法律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创作与欣赏、实用英语口语和广告设计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文秘知识和办文、办事、办会的能力,新闻知识和文字宣传能力,法律知识和起草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的能力,广告策划知识和广告文案创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有比较厚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底,又有适应未来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我系培养的学生除了考取公务员及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之外,还有的考上了法学、新闻学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有的甚至还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工作。

三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以培养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我们要想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有市场竞争力、专业针对性和快速适应性,就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课堂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并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我们按照“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设了投资180多万元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两个实训中心,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角色,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二,强化论文写作训练。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开没基础写作,第三、四学期开设公文写作,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能够熟练撰拟各种公文和常用文书。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系统指导。我系每年专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举办学年论文知识讲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很多学生还将学年论文进一步加工为毕业论文。我们每年从中精选一些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系已有8名学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有3人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4

关键词:创新能力;社会需要;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特有的性质,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不很明显,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接下来就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进行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科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同时它还承担着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有着丰富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国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不像医学、建筑、会计等专业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它的经济效益无法直接定量,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自己专业的实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较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就业创造条件。《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公布汉语言文学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教师、编辑、文案、文秘等职业,但实际上,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许多在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业等单位,还有一部分在律师、房地产、金融银行等方面工作,这充分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很强,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要在提高本专业应用性方面为学生多加考虑。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陈旧、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强化学生对某个方面专业的理解认识,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着重针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才不至于束手无策,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提高其专业的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及时增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简课文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来设计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方式,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学习和引进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先进的理论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它的就业方向离不开“读、写、说”三个方面,由此可见,教师在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一些招聘过程中的常见情境,通过自我介绍、面试问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才,因为口才并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他是一个学生“德、才、学、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才可以学以致用,对学生走向社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一味地强调应用性,就

会使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价值观大打折扣,从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怀疑,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创新、实践、应用”,还要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教学思想,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推向更大的社会舞台。

总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性,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彩玲.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29).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5

【关键词】多元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也是受到了下文因素的影响,才出现了一系列教育问题。

1.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明确性

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给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更显著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也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难度上无法进行有效把握,并且受到文化趋高性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学生很容易在发展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甚至还会出现崇洋媚外的情况,这对于本土文化的建设也将起到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很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主要载体,但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却不够紧密,长时间在这种教学内容比较严肃和深刻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很容易在产生畏难情绪。甚至用简单虚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专业规范性进行挑战,这也使得专业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厚度和社会发展需求上,课程深度和学生接受能力,更是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的确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时代需求,缺乏先进的教学观念

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主要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教育上,但是在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取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在对学生教授课本知识的环节中,还需要在教学资源和媒体创新环节中进行必要的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吸引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实效性进行提升。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要加强对课本知识和体系的构建,只有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在学习中寻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故事,并将其融合到课本知识学习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对课堂知识教学内容进行丰富,还能进一步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当地著名的历史或是名胜古迹,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实际观察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这对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也将起到显著积极影响。

3.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滞后性

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文化建设和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更是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点。但是在实践发展中,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当前文化背景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情况必然难以实现有效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也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也更为深刻,在此种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问题改进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文化水平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进行完善和改进,也可以加强对以下工作的开展。

1.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优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最为基础的环节,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而言不仅能实现对时效性的提升,同时还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进行挨近的环节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除了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和优化,同时还要确保学生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大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更显著的提升。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今后发展中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虽然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不一定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却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发展必然会起到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此,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设计的环节中,更应该彰显时代特色,针对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只有一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一边进行实践能力提升,才能帮助学生对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稳定提升。也就是在对传统文化优秀知识继承的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全面和科学的知识体系。

2.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虽然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将主体逐渐还给了学生,但是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引者。作为一名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除了需要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指导和教育,还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帮助大学生构建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学习和发展中形成自身特殊的职业规划,才能为后续大学生发展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所以为了改进现状,教师更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行动,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也就是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的阅读建议,并且还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和方案。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进步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

3.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关注

在当前全新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分数高、成绩好的学霸,而是更需要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不管是在社会发展还是企业建设工作中,都离不开实践能力更强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这些企业通常更需要口才表达能力好、专业基础知识牢靠和实践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开展汉语言文学课程,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文学专业能力。换言之,这项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全面提升,逐渐形成自身对社会发展的独特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环节中,更需要对学生灌输文化知识,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融合。此外,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也可以选取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主题,这样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可以选择演讲也可以选择辩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发挥往往是根据其临场发挥决定的,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6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创新能力 高级文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 传统文学底蕴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 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 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3.3 关注心灵感悟,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语言和文学学科类教学在学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本专业各学科能力培养结果的综合检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得到验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深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其次,还要加强语言文字的修炼,力求做到“精”,用词要精练,语句精辟独到。再次,加强辞章修养,除了在结构上缜密外,语句力求做到“活”。

3.4 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汉语言文化专业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对秘书和助理工作人员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养,除了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发展中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走向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