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 保险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文献综述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能力探析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内涵衍变的几点思考 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 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化工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及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百度百科.创新型人才[EB/OL].http:///view/553529.htm
[4]百度百科.应用型人才[EB/OL].http:///view/613621.htm
[5]百度百科.技能型人才[EB/OL].http:///view/3328241.htm
[6]百度百科.技术型人才[EB/OL].http:///view/4246842.htm
[7]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8]查吉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沿袭与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经验学习活动,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师傅合作育人的教育教学形式,提高高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按照特定的教育目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那么,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现代高职教育可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撇开这个问题不讨论,而一味地去研究、分析如何进行培养,教育与市场脱节或滞后于市场,即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再有创新性,也难以培养出被市场需要、被社会认可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立足点,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改革多注重形式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其形式多于内涵。以专业建设为例,现在有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符,所开设的课程内容有些已经过时,甚至被行业淘汰,课程的改革多注重教法、教学效果而没有及时地更新授课内容,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 校企合作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合作方式也灵活多样,如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二级学院等,但是校企合作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以我校信息工程学院与沈阳鹏博士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为例,由于该企业的用工需求比较大,因此,该企业与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关系,但合作的形式却还只是局限在劳动力供求上,学生实习期间基本都是从事客服、运维等工作,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得不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实践。通过调研发现,多数企业希望与学校深入合作,更好地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实现校企双赢。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策
(一)政府支持下校企深层次合作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仍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它是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相互衔接融合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认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由企业依据当前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向学校提出具体要求,然后学校结合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与企业合作,即所谓的“校企合作”。因此,让企业深入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过程,向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设备以及高级技师等资源,同时,学校也能够积极配合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才能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二)教师与师傅相对接,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
学徒制这种“以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技能传授模式在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今天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现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绝对不是传统学徒制的简单“沿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专职教师教授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另一方面需要企业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完成岗位技能的相关培训,“师傅”通过亲自示范可以把岗位技能传授给“学徒”。
(三)学生获取多种证书,综合能力得以强化和认可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强调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并举的“双证书”培养计划。但是,由于各个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尚处在摸索阶段,合作深度不够,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直接取得多种证书的职业教育并不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完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后,通过考核获取学分后就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并已经取得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进行岗位培训,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最新考点以操作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可以“从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可以较为顺利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三、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的联合传授,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将学习和工作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发展,是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是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鲁婉玉. 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 创新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管理的探索日臻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迅速发展。然而现阶段仍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1]。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高职教育方向的指引作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最终目标的集中反映,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职教育有计划地往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提供了高职教育的奋斗目标与方向,给高职教育做了强有力的指引作用。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有利架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它还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有利架构。围绕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方能建立起一整套教育实施方案,而这些方案都是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设立的。这些方案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便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一起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整体。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是高职教育中的关键步骤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部分,没有一整套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实施,高职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职教育中的必备阶段,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是高职教育的主体部分。
4.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独特性
中国的高职教育是从普通教育发展而来的,为缓解地区经济与人才紧缺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区别于普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独特性与针对性,以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这也为进行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做强有力的推动。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培养模式理念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从教育哲学的意义上说,培养模式的理念就是要解决“以人为本、以人为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基本问题,达到在人才培养上的“公平、公正”。要回答并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人才,如何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职人才如何等问题。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是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现在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培养目标描述,但大多数缺乏内涵实质。如果培养目标出现了问题,不但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还会丧失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造成社会资源和学生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从人才类型的角度来说,人才类型一般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这也是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必须要清晰定位的。
2.培养模式僵化
据有关学者研究分析,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模式有四种,主要是“五阶段模式”、“产学结合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点,在不同的学校得到了一定应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是这些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的修改、扩充、完善与提升,特别是每个学校都要依据自己的特色、依托的行业、所处的地理区域、主要生源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改革与创新方面绝不能生搬硬套、随波逐流,要关注对自己的“适合性”。这种“适合性”包括了学校的定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发展趋势等方面[3]。
3.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不明确
提起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不谈其内涵,现在许多人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并不清楚,同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正确理解与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创新、发展的又一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能充分展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科技飞速发展,职业岗位频繁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培养的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中职教育的区别在于,技能型的人才应该随时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提升、自我创新发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重视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具备较强的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总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突出高级性、职业性、技术性等特征。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突出理论性与综合性,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这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因此,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注重技能培养,具有教学针对性,发挥学生个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室内教学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在教学评价上,要建立以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平等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实践,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在两年的学校学习之后,最后一年到社会上参加实习。在创新人才模式之后,学校与企业之间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运用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服务不断进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健康、长远、有效发展,从而开创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质量目标。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①法律保障方面。德国通过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等,对各方的职责、激励与制约措施都有详细规定,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坚实保障;②课程设置、专业管理与评价方面。英国、澳大利亚通过NVQ职业资格体系和培训包等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从制度上让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③公共经费投入方面。各国采用形式不一,如“用户选择”政策、新学徒计划、“代金券”拨款形式等。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将学校的吸引力与所获经费挂钩,客观上达到了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写入《纲要》;2011年,教育部连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多,如北京联合大学鲍洁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李海宗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前新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孙志河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等,都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则、方法、要素、体系、机制进行了探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对职业教育机构外部质量保障的研究较少;②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③对协调中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二、研究目标的设立与内容的选择
1.研究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从调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入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的关键监控指标体系(KPI);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内外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的方案。
2.假设及重点。(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可基于以下假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得到及时的收集与整理;监控关键评价指标,可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动态把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2)笔者将以下研究内容作为课题选择的重点: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④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构的研究;⑤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的创新之处:①提出人才培养内外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协同问题;②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③提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方案(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问题;再通过确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评价指标,动态、准确地获取才培养质量的特征;最后提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现状;②调查研究法。对职业院校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发现共性规律及差异性特点;③比较研究法。比较现行各类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在全面性、灵敏度、有效性方面的异同;④个案研究法。可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个案剖析,以验证研究成果的适应性;⑤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的实际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
2.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通过调研、访谈、文献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比较,归纳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的途径、方式、技术、制度、指标———以状态信息指标为基础,通过筛选与再设计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个案研究,验证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敏感性和有效性———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具体工作可分为5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总体设计,分解任务;②第二阶段:查阅文献,调查、访谈、取证;③第三阶段:展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个案研究;④第四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⑤第五阶段: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我以为,“整合”二字的逻辑起点,在于作者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也必然遵循职业教育这一“跨界”的本质规律。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至关重要的观念革命。这一基于跨界思考的革命性,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上:
第一,在办学制度层面,“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业已跨越了封闭的企业与学校各自运作的“围城”。企业要赢利,不赢利何以成企业?所以,赢利是企业的天职,这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功利性;学校要育人,不育人何以成学校?所以,育人是学校的天职,这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公益性。职业教育如何在功利性与公益性之间寻求结合点,就必须既要关注企业发展的需求,又要关注学校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办学模式上,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的“双赢”而非对立,“整合”是唯一答案!
第二,在人才培养层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业已跨越了分割的工作与学习各自孤立的“界限”。工作是知识应用的天地,这是工作的针对性;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场所,这是学习的普适性。职业教育在针对性与普适性之间寻求结合点,就必须既要把握工作的特征,又要把握学习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育人途径上职业教育要把握工作与学习的“双赢”而非对立,“整合”是唯一答案!
第三,在社会功能层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指向,业已跨越了传统的职业与教育各自定位的“疆域”。职业要使用人才,人才使用要符合成长规律,不尊重职业规律,何以人尽其才?这是新兴的职业科学必须关注的职业性。教育要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要符合认知规律,不尊重教育规律,何以有教无类?这是经典的教育科学必须关注的教育性。职业教育如何在职业性与教育性之间寻求结合点,就必须既要研究职业的规律,又要研究教育的规律,也就是说,在社会定位上职业教育要探究职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双赢”而非对立,“整合”是唯一答案!
显然,这就是“整合”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比较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其一。
既然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要实现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把握工作与学习、探究职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双赢”――这样的“整合”效应又该如何去付诸于实践呢?
我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同样很好地回答了这第二个问题。
首先,作者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发展与改革的理论基础。从六个维度,即中国古代的“和合”思想是整合理论的缘起;系统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哲学根基;创新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价值归依;职业教育社会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外部机制;认知结构理论是高职教育整合的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高职教育整合的人才观基础研究整合。认证厚实,科学合理,丰富了指导整合的理论依据。
其次,作者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发展与改革的历史演进。从三个阶段,即“在历史中生成”,“在历史中存在”,“在历史中超越”的过程,依据翔实的资料对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类别予以分类厘定,阐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多元整合汇聚而成的当今的路径延传、基本格局及走向趋势。引经据典,令人信服,强调了指导整合的历史借鉴。
第三,作者给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发展与改革的操作方案。从五个方面,即运作建构、质量焦点、境域优化、条件完善、职教集团总结了整合的经验。言之有物,系统全面,归纳了指导整合的现实方法。
显然,这就是“整合”的实施路径。《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比较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其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07
由于国家在宏观政策及战略制定层面开始重视学徒制,在西方国家率先产生及尝试的现代学徒制被不少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广泛开展及实践。西方国家在现代学徒制探索中获得成功后,在我国重视高职技术技能培养的省份和院校也开始逐步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多种多样的摸索与实践,最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代表性的做法与尝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提升商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背景与依据
2006年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期间,为了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先后出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流程规范》等26个教学文件,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同时,引入麦可思公司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分别得出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充分体现出学院高度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质量。
2提升商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目标与思路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秦皇岛地区、河北省和北京、天津等地区旅游行业、服务行业及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用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引领专业建设,各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结合紧密,成为较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商管类专业,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具备岗位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是突出对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在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过程中,重点强调学徒要边实践边学习,有的行业、专业要求学生先进行实践,发现问题无法解决后,再到学校学习相关知识,它是“做中学”较典型的案例。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其构建了“双角色、三对接、五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企业需求量大、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的基础上,其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的,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全过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双角色、三对接、五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提升商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31行业企业和实践专家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作用
通过召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形成了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描述方案,并转化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方案。还邀请部分专家参与单门专业课程及教学文件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及研讨会,结合行业企业和实践专家的评审意见,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和实践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规划,以保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就业属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保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发挥了校企紧密合作,共同育人,互惠互利,实现了共同发展。
32专业开展系列的调研工作,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为了掌握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的思路和经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市场营销技能比赛等途径对河北省内职业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各方面的情况,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思路。
为了更好地实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和迎合秦皇岛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市场营销专业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研,以了解社会各单位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掌握历届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现状,明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及总结、提炼市场营销专业特色。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借鉴现代学徒制理念,构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共育,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完善实习制度,强化跟岗实习过程性培养。学生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商管类专业更是科学组织、依法实施,首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其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
4体会与思考
41坚持双角色培养,职责校企共担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等文件,校企双方应本着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工作,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促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进步,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
在现代学徒制建设背景下,要坚持双角色培养,即以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带教师傅共同作为学生导师开展教学工作,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角色与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学校与合作企业签定共同培养学生的“战略合作协议”、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之前签好学生与企业间的“学习合同”,最终形成两个层面意义上的职责共担体系。学校和企业在招生条件、培养路径、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商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高综合素质人才。
42构建“双角色、三对接、五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模式上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搭建“双角色”培养平台。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特点、员工成长规律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共同研讨制订高职院校商管类专业“双角色”人才培养的方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定位为学校学员角色,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应承担较系统的专业知R学习和技能训练;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定位为企业员工角色,通过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依据“双角色”培养计划进行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角色”培养。
通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即“三对接”,利用校内工作室与实习企业为平台,将学生按照初学者、模仿者、独立操作者、熟练者到专家的培养过程,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质量。
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企业市场运营融入教学过程、企业需求融入培养目标、企业考核评价融入教学考评及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提升动手能力,以期以较短时间融入企业。
综上,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通过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商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以期加强各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cn/web/ggys/articleviewaspx?id=20130812183011858&cata_id=n379.
[2] 教育部教职成〔2016〕3号《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文件[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2Ar_aTYRHZPi5REJoerGG7ugFLpvEcNXaNUk1eu7D5g2AWfpzAsCFFJhYImyqWe5HQ3dJ42C5HrQVdFueJMzyOIU9H7X0jhivZJ8QO6xHK.
[3] 教育部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9/17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