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化设计范文1
一、前言
目前,国内城市环境艺术化设计还不够到位,同时,很多城市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进行城市环境艺术化设计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艺术化的城市环境设计很有意义。
二、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环境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城市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环境合理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空间的一种规划方法。
2、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综合了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城市环境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建设与审美等方面相互结合的一种艺术,是人造艺术与自然环境艺术的综合体现,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求又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和谐,推动人类探索城市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边缘综合艺术学科出现在设计舞台上,综合了人文、地理、科技、建筑、施工等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对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造就了缤纷绚烂的空间效果。中国城市在多元社会的推动下,其发展形式也越发现代化,功能与形式多样化,专业化,城市环境艺术集城市功能先进性与文化悠久性,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沟通社会,自然的大众艺术,通过生活环境艺术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尊重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心理,物理诸方面的因素,要充分依托自然条件,结合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山水,道路,植被等因素,创造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
(四)环境艺术的发展原则应坚持社会性、经济性、生态性、地域性、历史性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中的“人”,“环境”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文化建设也迈向更高的层次,环境建设向城市多元化道路发展,城市环境艺术化已成为迫切的需求。
(五)从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而言,环境艺术设计把自然,人文,艺术协调相融,体现城市大环境发展的特点,满足人类生活与精神上的需求,重视环境艺术的个性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起到丰富城市空间的作用,使之既跟上时展,又提高文化层次,创造富有地区特色和精神文明的环境艺术,保证城市环境有良好的持续性发展。
三、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倾向
1、观赏性以及标志性倾向
从传统是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这方面而言,城市空间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在很多城市多将具有标志性的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的识别标志,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由于一些雕塑环境艺术设计小品居于很强的标志性和观赏性,因而大多数都放置在城市的重要位置,如城市出入口的地方,绿地的中心等。而观赏性与标志性并重是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手法的两种基本倾向,而这种倾向也体现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两大趋势:其一,是一些“ 望型”的远距离大型建筑标志物,它以独特的造型、醒目的色彩、厚重的质感以及特殊的肌理等特征作为城市的背景屹立于城市的一角,例如,在纽约市哈德逊河滨水区有两座雕塑,这两座雕塑是著名雕塑家马丁·皮耶尔设计的,以不锈钢作为柱台,简洁大方而且有力,刚好与隔岸相望的自由女神遥相呼应,因而成为了哈德逊轮渡旅客的里程碑,同时也成为了当地巴里特城市公园的界标;其二就是“亲和性”的近距离小型雕塑,这种雕塑的尺度塑造以人体相当,非常具有亲和力,没有围栏,也没有厚重的基座,小巧灵活地放置在道路位置,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一些趣味和惊喜,也成为当地的标志物。例如,“三口之家”的小型雕塑,就非常具有亲和力地放置在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标志物。
2、动感性以及蓝化倾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来越重视,对于环境艺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标志性和观赏性的环境景观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多元化生活的需求了。因而,现代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师们将绿化空间环境和蓝化空间环境纳入了艺术设计的体系中。其中,最主要的蓝化和绿化工具就是水。水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是一个古老而又不会落伍的因素。现代城市环境水元素的设计更加突出了“嬉水”的思想,注重水和人的关系,注重水以及周边景物之间的关系。水是城市环境艺术最为重要和经典的设计题材,既可以动,也可以静;既可以喧闹,也可以无声;既可以嬉玩,也可以观赏。
3、复合功能化倾向
现代化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标志化、观赏化、实用化、艺术化和装饰化等倾向必然会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复合功能化的倾向。环境设计中既要突出实用功能,也要满足人们的观赏功能、艺术审美功能、装饰功能,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例如,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河谷的绿景园办公区中,由著名艺术设计师朱迪·麦基设计的经典雕塑“铜猫长凳”,其基本原型是座椅,突出了作为座椅的实用功能,同时又以猫作为装饰,突显了艺术性和装饰性,是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功能复合化倾向的优秀典范。
四、环境艺术的发展原则
环境艺术的发展原则应坚持社会性、经济性、生态性、地域性、历史性的基本原则, 对社会中的“人”,“环境”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在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文化建设也迈向更高的层次, 环境建设向城市多元化道路发展, 城市环境艺术化已成为迫切的需求。环境建设应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 注重节能、节材, 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 反对浮华铺张, 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达到优良的性价比。同样, 适宜的人居环境还需要文化层次的支持, 人类居住应该成为一门学问。现在无论是搞建筑, 搞规划, 还是搞环境, 都不能代表人居环境,因为他们都是人居环境的一个侧面。
五、加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1、参与提案与决策。我国现阶段公众只是处于被告知的地位,他们的观点、建议还无法得到真正的重视。因此,应增加一些更切实有效的科学方式,在设计方案前引导性的让公众列举出对环境的希望点和缺点,在宣传解释中使设计方案的表达更平民化,更加通俗易懂。
2、参与设计与建设。环境艺术还肩负着城市运作的实际功能,这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所在。因此如果能在有序的指导下,组织使用者――公众参与部分设计与建造,能增强这种场所的归属感、认同感。
3、参与维护与发展。公众参与维护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成立基金和相关组织,这也应成为我国日后发展的方向。至于相关的保护与发展组织,笔者认为可从目前现有的社区组织进行发展,逐步培养公众参与维护与发展环境艺术的意识与经验。
六、结束语
在今后城市设计中,要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艺术化的城市设计才能够将城市的现代化设计理念体现出来,让城市更加适合人类居住。
【参考文献】
艺术化设计范文2
一、课堂问题设计艺术化的必要性
语文课堂需要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学机智的,即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要迅速、灵活、敏捷地作出判断、处理,并把这些上升为能力,方能成就优质的课堂。有人认为,课堂应该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方能让学生清楚明白,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新课标理念践行至今,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更重视细节,更重视课堂内容的精巧。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设想,教学流程的展示,它更应该是集环境的熏陶,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人文气息氛围的营造于一体的乐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避免庸俗无味,充满无穷的生命力。我们要重视课堂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荀子·劝学》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要影响学生,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细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染。在平常的听课交流中,许多教师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是泛泛而问,简单而直接,只是满足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更谈不上设计的精巧与艺术,很难想象,教师语言困顿,陈词滥调,会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在这些平淡的课堂氛围里,却希望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澎湃激情。这又是多大的期望啊!我们总是感叹学生的麻木、粗浅,可真正麻木粗浅的又是谁呢?
在写作教学这一块,我们时常感叹学生写作语言的幼稚与苍白,那失血的语言是怎么形成的呢?作为教师,我们足够关注自己的语言了吗?有的教师希望课后通过教师的下水作文来带动学生,这到底有多大的空间和效率呢?在教师对自己的下水作文引以为豪的时候,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效率的问题呢?思考不等于完全否定教师的下水作文,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效率。课堂是教师的主要阵地,课堂占着主要的时间,不去好好利用,反而去追逐那些零碎的时间,这样去影响学生,那不是舍本逐末吗?教师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目光投向课堂,把课堂充分利用好。教师应在课堂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有艺术,让学生爱模仿的天性得以发挥。
当课堂活动枯燥,语言乏味,了无生趣时,教学活动只能是压灭火花,捆绑灵魂,造就浅薄。这时候,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想想,他们到底有怎样的课堂需要,教师该如何满足?从人的需要系统上来看,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化所满足的正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合乎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六条,即审美需要“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并且使丑向美转化。”[1]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慎重对待课堂问题的设计,而不应把问题设计简单罗列,欠缺艺术加工,这样是难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的。问题是课堂的灵魂,好的问题设计完全可以带动整个课堂气氛,让课堂活力四射,那么,如何才能使问题设计寓于艺术美感呢?笔者认为,课堂问题的设计应是精巧细腻,衔诗情,陶文养的。
二、课堂问题设计艺术化的有效途径
(一)诗意描述,温润心灵
文章的内容并不都是精彩纷呈的,尤其是文言文趟过历史的迷蒙,挟千年的古朴与厚重而来,其言语或许趋于晦涩,作为教者,应善于点染文章内容,使之更富美感和更具感染力。以《诗经》教学中的《采薇》为例,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读诗的最后一段,然后发问让学生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枯燥的设问,如果在设问时添一些诗意的描述,那就大为不同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这个历经一身创伤的戍卒,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忍渴耐饥,迎漫天风雪,踏一地悲凉,挣扎着,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遥想此景,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了战士怎么样的感情呢?
当笔者用这诗意的语言描述提问学生时,笔者分明看到了个别学生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这悲凉的意境通过文字传达出来,学生怎能不会震撼,产生心灵的共鸣,而诉之于表达呢?赞科夫曾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跟文本产生时代的隔阂,学生在理解和体会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接受文本时,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有所抵触的,这时,作为教师,应找到一个切入点,一条有效的途径,在短时间内触动学生,引起他们对文本和文学的关注,引起他们的深度关切与思考,尤为重要。钱理群教授说:“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3]心灵的触动,感情的碰撞,在诗意的设问里,得以链接。更重要的是,在诗意的设问里,文本不再是枯燥的,而是血肉俱全的对话对象,在这样的极具感染活力的语境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思维的训练,更是语言和文化素养的熏陶。同样,在教学《赤壁赋》时我选择了这样的设问:
在清风明月,白露水波的美景中,一群朋友泛舟而游,吟诗饮酒,扣船而歌,本该欢乐恣意,但客人却吹响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的箫声,他悲从何来?
这样的设问也是极具诗意的,在乐境中现悲情,通过诗意设问,一展学者儒雅,文人情怀。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化,营造出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情境。“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4]在这样美妙的情景下,学生能更真实地贴近文本,解读文本,如果只是生硬一问,客人为什么会悲呢?这将是多么的索然而无味,又何以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思考呢?
(二)大气铺叙,激胸荡怀
情感是调度出来的,课堂也是调度出来的,对于一些文学名篇,我们不必拘泥。可以展示教者的学识素养,进而影响、鼓舞学生的探究热情,《采薇》末段有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5]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因子第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便称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所欣赏的这四句,正是历史上交口称赞的名章佳句。千百年来,人们常用“折柳”表示送别时的不忍分别,“杨柳依依”的意象,一经创造出来,便有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虽经千载,也没有更好的词来代替它,正因为这个原因,“杨柳依依”数句,成了千古不朽的历史胡杨,在我国诗史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葆生命力,请同学赏析其妙在何处?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铺叙大可不必,浪费时间,但这何尝不是美的引领,对课文美的初步感知!只有以博学去激荡学生,学生才会欣赏,才会有学习的热情,才会有表达写作的欲望。欠缺激情、才情的表达,只能是将文本内容“变宝为废”罢了。
(三)整饬流畅,精巧怡人
没有经过提炼的作品是粗糙的,这仿佛是未经雕琢的玉石,没有经过提炼雕饰的问题亦是苍白的,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兰芝——这位美丽的姑娘,这位勇敢的女子,她是那么的勤劳,善良,最终只能是洒泪成祝语,含情衔枝去,比翼共天涯,一绝红尘梦!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焦、刘的爱情结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在设计问题时笔者有意识地用了整饬的语言,使问题更具古典文学意味,这样一来,文笔简洁,语言凝练,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使平凡的设问注入一抹华彩,这样既有文学的色彩,又能给学生的表达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熏陶和美学的滋养应成为我们教学内容的主体。在传统文化里面,重视诗情画意、境界意趣、文采藻饰,这些美的引领,我们应该传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敢于雕琢语言这一块“玉石”,让其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让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我们要通过整饬流畅,精巧怡人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种美妙的享受。李海林教授说:“问任何一个对语文比较有兴趣的学生为什么会爱好语文,如果对他不作任何倾向性的暗示,让他真切地面对自我,可以肯定他一定会说是因为他在语文课中获得了美的享受。”[6]只有让学生享受到语言学习带来的美和乐趣,才能够养成必要的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质,学生定然能够体验和享受这一过程,并且拥有愿意学习和效仿的热情。
(四)精心包装,活化课堂
“买椟还珠”的故事相信我们都耳熟能详,这则寓言大意是说古代有个人买了珠宝后,只取其“椟”(包装),而把珠子还给了卖者。它的主要意思是在向人们揭示买者的不识货,讽刺那些不知轻重,知识浅薄的愚笨之人。“椟”与“珠”,相差悬殊,为什么会有“椟”比“珠”珍贵的认识错位呢?由此说来,包装对人的影响和吸引可见一斑,现代社会,许多公司在产品包装上下苦功,从而在销售上赢得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理念完全可以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完全可以对课堂问题进行艺术的包装,进而吸引和影响学生。
1.用理性美包装课堂问题
幸福其实是用细碎的珠贝串起的一条缠绕生命的长链。我们只有耐烦于平铺直叙的生活,才会从中拣拾蕴藏幸福光泽的颗颗珠贝。只是我们从来都愿意把对幸福的拥有高置在气势磅礴之业上,遭遇在荡怀激烈之情之上,而我们一旦脱离常人范例之后,才茅塞顿开:幸福原来是能频频与我们打招呼的老熟人,只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同学们,你们眼中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在平时的课堂语言里,我们的表达经常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和表现力,如果我们能透过事物的表层现象,把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一种理性的高度去看待事物,语言往往就有了理性的力量和美,即理性美。
2.借助幽默包装课堂问题
写一个人的贫穷,我们可以从他穿的鞋子上下功夫,“前面卖生姜,后面卖鸭蛋”,小说中形容年老的反面人物的头发,可以这样写“中间足球场,四周铁丝网”,在描写方面,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在教《晋灵公不君公》一文时,晋灵公要杀宣子。杀手鉏麑发现宣子竟然是良臣,鉏麑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7]结果,触槐而死。在分析鉏麑的性格时笔者说:
《大话西游》里,唐三藏凭着超人般的啰嗦与长气,把两个小妖彻底折服了,两个小妖都受不了,一个上吊!一个自杀!小妖们太可爱了!同样可爱的还有我们的杀手鉏麑,一大清早,“偷窥”了宣子一眼,什么也不撞,撞树死了,这是什么性格呢?
学生在听完了我的表述后,先是会心一笑,接着像炸了锅般讨论起来。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化,有助于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积淀,有助于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课堂是需要艺术的,尤其是语文课堂,更需要重视细节的艺术,重视精巧细腻富有诗意的设问,融艺术与诗情为一体,融文学与人文素养为一体,把具有浓郁情味和艺术感染力的言语带进课堂,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为师者应在关键处绽放美丽的火花。要显山露水,将知识含蓄蕴籍地汇成潺潺山溪,蜿蜒注入学生思维的大海,这是一种崇高的引领,这是一种素养的熏陶,意味深远。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艺术化设计范文3
一、 立体影像元素的艺术设计
(一)艺术设计与立体影像数字化电影的关联
高新科技为电影工业带来了织造梦想的手段,更带来了织造立体而触手可及且接近现实梦想的手段,在数字化电影的艺术世界里,几乎全部画面元素都成为可以精确设置的参数,电影艺术真正成为了可以由人来控制并创造饱含了审美活动的艺术设计过程,同时,数字化电影可以保证立体影像的永葆青春与常映常新,演员现场拍摄中的影像与导演所看到影像以及观众最终观赏的影像,其品质完全相同,其去闪烁化与去抖动化更是使立体影像高稳定、高品质的必要支撑,数字化电影透过电脑特效技术,可以将演员置身于任何虚拟而超越现实的场景之中,这些场景的数字化过程使得立体影像的前景与背景关系更易实现①。然而,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需要艺术设计才能够得以在唯美的大前提下完美地达成,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立体影像赖以展现的灵魂。
(二)立体影像的艺术性及其保证路径
立体影像与传统的平面影像不同,传统的平面影像的立体感全凭观众脑海中的“立体想像”加以转换,而立体影像则具备先天的视觉优势,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即视临场感,立体影像的审美可以在更高的参与度与更深层次的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立体影像把对观众的视觉震撼与心灵震撼同步起来,炫目的效果与深刻的体验集于一身,使得立体影像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立体影像的艺术魅力则完全依靠艺术设计方能得以完美地实现,立体影像中的视觉效果以及色彩、光影的组织,甚至影像推进过程中的节奏安排等,无不需要创作团队的艺术设计之脑,艺术设计为立体影像的艺术性提供了堪称完美的呈现保证,立体影像需要更加艺术化的镜头设计,同时亦需要更加符合立体视觉的运镜技巧。
(三)立体影像色彩、光线以及意境的艺术设计
立体影像与平面影像既需要相同的艺术设计元素,又有多元立体化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立体影像在色彩方面要求更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观众观看立体影像时需要使用3D眼镜,而3D眼镜的滤光性会使画面的色彩与光线有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同时,艺术化的色彩与光线设计可以给受众以心灵上的慰籍与温暖。立体影像的主体色彩的光线补偿与运用至关重要,随着叙事结构的不断发展,色彩的变换亦十分关键,色彩与光线的匹配在立体影像中远比平面影像中重要得多,不仅出于立体影像补光的需要,而且立体影像中的光线以呈现立体的真实质感的过程中也需要光线的柔和且饱满,色彩与光线的完美结合可以缔造出真实场景般迷人的意境氛围,为立体影像带来对于观众灵魂的触动,使得影像语言在立体状态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升华。
二、 立体影像的审美艺术设计
(一)为立体影像赋予美
立体影像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可以使得现代3D立体影像能够实现以往所无法实现的、更为复杂的景别切换,以及空间任意视角的漫游,包括光线的随意引入,从而实现由良好的艺术设计为立体影像所赋予的集色、光、影、音、动于一体的唯美的立体氛围。艺术设计的基本诉求是要以艺术的力量为立体影像增光添彩,同时,艺术设计必须与立体影像的呈现浑然一体,实现艺术视觉上的交融性,还要与数字化电影技术制作的背景相协调,从而在艺术设计的衬托之下,能够与立体影像中所欲表现的人物相符合。艺术设计是全方位的设计,不仅要设计色彩、光线,还要设计围绕着人物的形象、性格、气质、身份等相关要素,在人物与道具、人物与场景、人物与背景和谐统一的情况下获得立体影像的符合审美的最佳的艺术化表达。[1]
(二)为立体影像整体动态效果赋予美
出色的艺术化设计可以将人工画面与实体画面更加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仅仅在过场或者字幕等明显的衔接处才出现,立体影像不仅需要静态的艺术设计,而且更需要整体的动态特质的呈现与动态的视觉效果的达成。立体影像与平面影像不同的是,立体影像还需要借助艺术设计的力量将视觉效果沿着立体视觉加以过渡与延伸,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立体影像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其与影像是同步进行且密切相关的,并与立体影像中的其他元素共同孕育出了优秀的极富韵味与意境的立体影像。立体影像字幕的透明化与浮雕化的前景立体显示同样可以实现动态的效果,立体字幕通常以与背景反差较为强烈的色系为主,许多立体影像的字幕都经过艺术设计以实现强化的,如旋转、放射状、集散成型等3D动态效果。
(三)为立体影像赋予灵魂
只有艺术才能够最终成为影像的灵魂,缺乏艺术设计的影像只能是影像而已,而无法成为足以照亮心灵的明灯,对于立体影像而言尤其如此。立体影像中包含了更加逼真的生命体验在其中,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就更高,甚至就连立体影像中的远景与背景之中的风景亦须加以精心设计,以其能够成为烘托作品主旨的一种和谐的呈现,立体影像的镜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镜头,立体影像的两只镜头已经成为观众的两只眼睛,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艺术设计的任务就是必须为这立体的双目设计所需要看到的全部,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透过镜头看到镜头后面立体呈现的作品的灵魂,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作品的灵魂触动观众的灵魂,艺术本就是神圣的,因此才能够在理智的作用下以艺术设计之手塑造出赋予了灵魂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三、 立体影像的3D艺术设计
(一)立体影像的3D艺术设计初探
人体的视觉感官先天即具备影像学习认知与审美知觉功能,为更加充分地满足观众的视觉最佳体验,在数字化电影技术的基础之上,立体影像需要较好的艺术设计方能达成3D影像的最佳呈现。立体影像的景别的数字化分配较为严格,前景、背景、远景、近景等景别的艺术设计均有所不同,近景关乎人物或事物的动作以及立体出屏呈现设计,同时,近景的立体影像亦决定了画面纵深的艺术设计与画面纵深的点缀设计,人物或事物的移动出屏呈现以及抛掷物等的出屏呈现,包括场景中人物位置关系的3D艺术设计都较为重要。[2]配合摄制技巧,立体影像的艺术化前景化入可以实现较好的震撼感,而针对那些场面宏大的大纵深场景,可以依景深进行层次感的艺术化实现,通常大纵深的立体影像,其景深层次感中前景的立体动态可以较好地增加3D的整体艺术效果。
(二)立体影像的3D艺术设计进阶技巧探析
近景的遮挡物的艺术设计与处理可以实现场景中人物与影物的对比关系,人物对话中的镜头切换,应以前景的清晰的艺术化物品作为参照物来表现人物的空间距离感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空间感和位置感。当远景与近景同在一个视野之中进行表现时,可以将近景中的物品艺术化、清晰化、透明化,以实现更加立体的效果,同时,可以对前景进行艺术化设计,巧妙地设计遮挡物,以类似摄影取景框的方式,仅将需要的景物纳入3D远景视野之中,并且设计随镜头移动过程中的物体的由远及近,这样既可以表现人物视角的镜头动态,同时,亦可以充分表现场景的空间感,此类镜头通常以中线的位置直接切入场景中心为常用的艺术设计形式。[3]室内布局中,人物前后物品的层次感,其中尤以前景物品的3D刻划为主,可以透过光线的引入,将前景清晰的3D物品的光线投影置入到远端的背景之中,形成更加逼真的3D效果。
(三)立体影像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畅想
不仅未来的立体影像制作设备更加精良,而且未来的立体影像的播映方式也将更加人性化,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在线点播立体影像,未来的播放设备完全可以实现基于观众端的立体与平面影像的切换,以及遮幅、宽幅、怀旧、柔和等多种可自由切换的影像方式,未来的立体影像的播映精度也将突破目前的1080P等所谓的高清标准,解析度与分辨率都将实现10倍乃至数十倍的大幅度提高,立体的观影在未来也将由传统的双目立体视觉发展为裸眼立体视觉,最终实现更趋近于人类自然感知的虚拟的立体真实。从银幕的形制来看,目前的矩形屏幕将逐渐退出立体影像播映舞台,未来的家庭完全可以实现球幕、巨幕乃至环幕技术,以达成立体影像的更加逼真的立体还原与立体呈现。这些技术进步将使得未来的艺术设计更加得心应手,未来的世纪也将因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而变得更加精彩。
结语
立体影像凸显于世人面前已近一个世纪,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立体影像在数字化电影技术的支撑之下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艺术设计对人物造型、场景制作、色彩、光线等的控制,更是为立体影像赋予了由静态而动态的审美效果,同时,亦在立体影像的设计方面提供了3D氛围与3D人物等的艺术化立体呈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设计在立体影像领域的不断深入,立体影像的世界不仅会变得更加艺术、更加立体,还将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在艺术设计的助力之下,立体影像也将被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以更加丰富的内涵打动人心,触及灵魂。
参考文献:
[1]王楠,王.3D立体时代的电影摄影创作之惑[J].新闻知识,2013(7):19-20.
艺术化设计范文4
关键词:“非物质”社会;设计特点;艺术化生存;多样化;人文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72-01
一、何为“非物质”社会
人们每天睁开眼睛,就被无数庞杂的新闻包围,没有手机,似乎已经无法生活,没有电脑工作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手工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所需求的数量和精度。这就是另一个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服务型的"非物质"社会,也就是相对于现代工业社会而言的后工业社会。
二、“非物质”社会源于现代社会的痛苦
"非物质"社会的产生,是由于物质已经发展到极为丰富的阶段,技术的发达使得生产突破了客观存在的实体的界限,走向一个虚拟的裹挟着巨大信息量的世界。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等于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标志是看其是否成为一种真正的审美文化。当人类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所占有的财富不断增加的时候,他们的幸福并没有相应遗增加:在其物质方面不断得到充实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方面却更感空虚。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丰富,甚至逃避包围在身边的发达科技和丰裕的物质。环境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便是气候的恶化,以及被城市侵略的残破的乡村。我们会在巨大的信息世界中彷徨,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寻找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三、“非物质”社会的设计特点
(一)多样化和个性化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设计师将会处于综合审美体验的核心,他们似乎更多的考虑设计与基本人工实现之间的关系,这是设计领域中另外一个新的系统,该系统由“新艺术”产生,“新艺术”则是由于操纵感官并且提出新的审美原则而被定义的。(英文)许多高技术的智能产品,其质料的表现形式已经与其功能脱离,(非物质社会)从实体的设计作品逐渐走向虚拟的、互动性的作品。设计的产品为人服务,然而进行服务往往是程序、技术而不再是人。
(二)文脉和人性关怀
恰恰与现代主义建筑宣扬“进步”、“未来”、“新世界”等价值观相反,后现代建筑呈现出“一个怀旧之梦”,或用一个用滥了的词:归根。在物质已经十分充裕的后工业时代,设计一方面更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情感与个性,受众与使用者的审美感受,以最开放的心态向更深层次的方向进行挖掘和探索,而绝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和使用的层面。比如私人定制和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都是正在被关注和探索的。
四、“非物质”社会的环境设计应该如何走向“艺术化生存”
中国已经进入了非物质社会么?我们的信息和网络已经相当发达,但是从设计领域,我们更像是站在路口,从现代设计通往后工业时代的路上。在我看来,“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是为了治病的,治疗人的心病,治疗人生存环境的病。
(一)艺术化生存
美国思想家梭罗的主张,只有摆脱了物质的羁绊,才能达到最高的自由。而自由就是最高的善,善与真又是高度统一的。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变成一种真正的艺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生活就是艺术的和审美的生活,无数这样的生活加在一起,就能造就一种博大精深的审美文化。设计使人们达到与自然融合,心灵愉悦、感动、极致的艺术化生存的方式。产品的使用者、环境的受众,不仅要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技术发达,更应该从设计中获得心灵的涤荡,从信息时代的纷繁复杂无所适从中获得安宁,帮助他们释放和缓解工作中的巨大压力和紧张的神经,这便是非物质社会的设计师最迫切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恰恰是走向艺术化生存的追求。
(二)“非物质”社会下乡村景观的营造
立足于环境设计的领域,后现代社会更多的表现为人们对嘈杂城市生活和对过度奢华装饰的内部环境的的厌倦。对乡村景观的保留和传承,是环境设计者使设计走向艺术化生存的最美的方式。对乡村本土文化和符号的尊重,营造淳朴而自然的乡村环境,给人们重新亲近自然的机会,也是留住乡愁,找回心灵归宿和宁静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克・第亚尼(法).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美学・设计・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艺术化设计范文5
民族化是我国动画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民族特色充分融入到在动画艺术设计中,是推动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我国的动画艺术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吸收元素和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但是要想真正的形成“民族化”的动画艺术而设计还具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要求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且还要通过借鉴和创新来实现实现和国际化接轨,从而让我国的动画艺术设计真正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文将以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民族化”为出发点,详细阐述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我国名族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动画艺术设计;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画片节目形式作为时代的一种标志符号一直在发展,动画片行业也逐步成为成熟和系统的文化产业。动画片不仅传承和弘扬着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引领者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可以说,动画片的所具有的文化和传播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动画艺术设计作为动画片的核心内容,在动画片行业和领域中不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而存在,而是成为应用的重要文化传播新兴媒介。因此,在文化软实力日益突出的今天,更应该关注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发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的自身文化,在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真正设计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动画作品,让我国的动画片能够在世界动画行业领域内“独树一帜”,真正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
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经历长达五千年的沉淀和积累,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孕育了肥沃的生长土壤,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具体来讲,我国动画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1)神话小说和古典小说。我国的神话小说和古典小说经历的时间非常漫长,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可以说是动画艺术设计剧情的主要来源。很多民间传说、神话小说以及古典名著中的情节和内容都可以改变成动画片的形式,比如说,像干宝的《搜神记》为很多动画片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内容来源。
2)传统的琴、棋、书、画以及民族建筑和服装首饰。在很多动画片中,都会以我国传统的琴、棋、书、画等作为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民族建筑和衣服装饰也会在动画片中进行展现。像动画片《美猴王》中,天庭和寺庙都会以传统的古代皇宫、寺庙等作为背景造型,这些元素都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3)古代戏曲、传统名族乐器。我国的古代戏曲以及传统的名族乐器也会作为动画设计的重要内容,不仅在动画片中作为剧情和道具出现,同时还承担了动画设计中音乐的展示部分。比如说,像在动画片《铁扇公主》中,就有一段琵琶的音乐桥段,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动画艺术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二、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重要性
1、拓宽动画艺术设计的题材。
在动画艺术设计中,题材是动画作品中的核心部分,能有效拓宽动画作品的内容。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视觉观赏性,还需要具备寓教其中的教育意义。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能够拓宽艺术设计的题材,动画艺术设计就不仅仅只是围绕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等这种具有国外科幻电影色彩的题材,而能够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丰富动画音乐艺术设计。
动画音乐是动画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烘托观看气氛、渲染故事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动画音乐主要是为动画情节服务的,大鼓鼓点让动画情节振奋、琵琶的“大珠小珠”让动画情节紧张刺激、古筝的“高山流水”让动画情节高雅淡薄,这种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元素丰富了动画的音乐艺术设计。
3、创新动画艺术造型和表现手法。
动画艺术造型是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形神兼备的动画人物设计、协调搭配的动画场景设计、精彩纷呈的动画情节设计对动画作品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动画艺术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话,无疑会让动画设计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中国民间特色风情,在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
三、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我国的动画艺术设计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和汇集形成的,并且反映名族特征和名族风貌,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形式影响着动画艺术设计人员,同时也影响着动画片的受众人员。在动画艺术设计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符合我国中国人的自身审美观念,能够让国人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出现而产生共鸣,增强名族自豪感,同时对于我国动画艺术设计、动画产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从我国动画艺术设计形式还是动画艺术设计流程来看,都可以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艺术设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未来这种影响力还会持续扩大。
1)体现名族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凝结着历代古人先驱的智慧,这些传承下来的经典文化元素运用到动画设计中的话,能够给动画艺术设计带来非同寻常的本土化浪潮。给动画艺术设计和动画片内容中注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无疑将会给我国的本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也体现出了我国本土的民族特色,展示了本土的文化魅力。比如说,对于我国大型动画片《西游记》来说,这部动画片取材于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同时作为我国最为著名的神话小说,在众多中国人的心中都占据着非常大的分量。这部动画片既然描述的是我国唐朝时期的“故事”,那么在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动画人物、每一个动画场景、每一个动画元素的设计都蕴含着非常强烈的中国古典风,而在动画后期的制作包括像动画的动作设计、音乐、背景等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风格。依据于广大的《西游记》群众基础,为观众也树立了非常典型的形象,无论是唐僧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孙悟空机智英勇的形象,还是猪八戒贪吃幽默的品行、沙和尚老实憨厚的个性都十分符合原著的描述。这为动画片的艺术设计、动画片产业增添了强烈的本土气息,进一步展现了本土的名族特色,开拓了本土的动画市场。
2)传播了民族文化。毫无疑问,动画片作为一种有趣和艺术化的节目形式,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对未来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艺术设计中,无疑为我国的动画片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动画片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无疑会给广大少年儿童普及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像尊老爱幼、明礼诚信、谦虚谨慎、团结友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少年儿童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学习和遵守。比如说,在《孔融让梨》的动画片中,就是将礼让的中国传统美德充分体现在动画片中,由于少年儿童年龄较小,很多伦理道德通过口头说教的方式很难能让他们明白和了解,在动画片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能够让孩子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他们可能不完全明白,但这种“耳濡目染”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3)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纵观世界动画市场,每一个地区的动画市场,其动画艺术设计都具有当地的地方色彩,欧美动画市场的动画设计传承的是西方文化,像唐老鸭、米老鼠等形象,日本动画市场的动画设计体现的则是日本本土的文化,像日本动画市场的奥特曼、忍者等形象。而我国的动画设计在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宣扬中国特色文化色彩的同时,不仅能够使得我国动画产业在世界动画市场能够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在世界动画市场中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在世界动画市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同时能够使得我国动画市场和其他国家的动画市场能够构成新的动画格局,推动世界动画市场的兴盛繁荣。比如说,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中具有很强烈的中国特色,其中勾画出的喜洋洋、灰太狼、红太狼等形象很符合传统的中国文化形象,并且也逐步进入其他国家的动画市场。而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在世界动画市场也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动画艺术设计中,极大程度上增强我国动画产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了世界动画市场的活力。
四、如何在动画艺术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艺术设计在设计和创造中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这种设计创作规律在世界动画市场都是通用的,像色彩的使用、动画人物的创作、动画后期的制作、动画配音剪辑等工作;但是动画设计又具备民族化特色,动画市场才会更加充满活力。在动画艺术设计民族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
1、充分挖掘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动画设计的“瑰宝”。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古典名著,还是民间神话传说;无论是中国民族地域风俗民情,还是传统的中国民间服装和饰品;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还是传统的建筑和字词古迹,这些无一不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动画设计人员要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善于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说,可以将《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论语》等这些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或者书籍进行章节的筛选,或者是民间神话传说,像后羿射日、开天、女娲造人等选取其中具有教育意义、具有典型价值的情节进行动画形式的改编。当然,不仅是针对于题材内容的挖掘,还需要在情节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像中国长城、京杭大运河、唐诗宋词、京剧脸谱、笔墨纸砚等在动画艺术设计情节和场景中协调出现。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为动画艺术设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施展空间。
2、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动画技术理念相结合。
当然,在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为了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强行“塞进去”,这不仅会使得整体的动画艺术效果大大折扣,给观众带来误导,而且有可能让观众感觉反感。因此,动画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尺度,要让观众感觉和谐。同时,对于动画艺术设计形式要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潮流元素相结合,提高动画艺术设计水平,让动画艺术设计更加符合当前的时代潮流。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只有进行深入地剖析,才能在动画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更好地汲取传统艺术设计的内蕴。在未来的动画艺术设计中,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民族化”和“现代化”相融合,不断进行创新,推动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更加壮大,更大众创作更为优秀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彭超.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4:99-100.
[2]高阳.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3,08:211.
[3]马茜.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3,15:208.
[4]翁华江.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12:45.
[5]李丹丹.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
艺术化设计范文6
关键词:插画设计空间艺术性
插画最开始叫插图,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单一的摄影图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读图需求,于是就出现了插画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讲,空间风格呈现的只是空间的整体气质,并非空间的灵魂,而空间的艺术性才具有真正丰富的内涵,能够引导人们的审美观念。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插画在艺术方面能够展现出独特的效果,所以进一步了解插画设计的空间艺术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插画设计的历史
起初,插画是附属于书籍的,对书籍内容起着补充说明、图文释义的作用。插画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中,以宗教书籍为主,帮助人们理解书籍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插画,特别是插画在科学、文学、地理等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由此插画大量地应用于书籍之中。但是,现在纯手绘手法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不断开发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将插画变成了一种能够独立呈现、表达思想、描绘意境的艺术形式。如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大大提升了插画设计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插画表现形式的美观性。插画艺术的表现呈现出多样化倾向,甚至跨越了学科的界限,打破了固有插画艺术形式的束缚。由此可见,自从有了新科技手段,插画被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插画艺术在建筑空间的应用,充分展示了其审美的自由表现形式,给观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情感和精神享受。
二、插画设计的空间艺术性
1.写实艺术
插画设计的主要作用是将文字、商品信息转化成视觉形象,但是要体现出真实性,写实技巧至关重要。具体地讲,插画设计师通过真实地再现内容,向人们传达思想和感情,再通过对光的合理运用,形象地表现体积和空间,以便真实地描绘出物象的形状、质感、量感等元素,并对环境、时间、地点、人物心理等进行刻画,对这些元素进行写实化艺术处理,这样就可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抽象艺术
抽象性是指通过变换色彩和形式充分地体现情感,注重创造形式感,灵活地利用点、线、面等元素概括事物的诸多特征。当然,设计师在进行插图设计时,采用抽象艺术具有一定的优点,因为这样设计比较自由,完全打破了固有表现手法的束缚,而且更能体现个性化风格,突出时代性,从而能让观众产生许多丰富的想象。抽象艺术在现代插图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凸显了生动、形象的空间艺术性。
3.联想艺术
联想是指设计师通过塑造具体事物,从而表现出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其目的是传递思想,进行创意。现代插图设计中应用联想艺术主要以物象为基础,从而展开一连串的联想,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客观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设计师进行联想的桥梁,当设计师捕捉到这种共性时,其作品就具有了一形多义的艺术价值,从而全面体现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正因为如此,插画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它能够让联想彰显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为插画设计师带来了无穷的创意空间。
4.比拟艺术
比拟艺术能够使插画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能给观众带来震撼的审美意趣,物象之间的比拟转化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最终形成的是一种动态鲜明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在插画艺术设计中,如果塑造形象过于写实,就容易缺失艺术悬念,难以形成新奇的艺术特点。这就要求设计师打破常规,转变思想观念,采用先进的艺术表现手段,赋予插画一种极其强烈的戏剧感,给观众带来一种意料之外的艺术体验。通过比拟艺术,插画设计师能够对事物进行艺术化创造,使其呈现出人的形态,再对其进行人格化处理,同时还要使这些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比拟艺术的核心。也就是说,对事物进行拟人化处理极易使无生命力的事物充满生命力,让整个空间画面折射出一种人文情怀。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插画开始向周边渗透,人们将会在艺术品、时装、建筑、电影、广告等更多领域看到插画的影子。插画一旦与空间相结合,就会大大提升环境空间内的表现半径,创设美的意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光彩。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建筑行业日益繁荣,而建筑装饰离不开插画艺术,在追求美的时代里,插画设计的空间艺术性能更好地展现插画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朵慧.现代插图设计的艺术性应用.大舞台,2014(7).
[2]鲍瑜.浅析现代插画设计的发展方向.中国包装,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