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

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1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特点;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是影视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实际运用的结果,也是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发展的必然结果。影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具有直观生动性、鲜明时代性和现代技术性,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不断扩展、外化,影视也因此必将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挖掘。

一、影视艺术鲜明教育的特点

1.影视艺术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影视艺术是一种以活动画面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光影构图、场面调度、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和景别机位等表现手法,不必经过繁复的思维周折即可表意,即观看影像的同时,思维的表意系统动作也已经完成。因此,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其他形式相比,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生动性。影视作品通过精巧的构思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有声的画面给观众以全方位的感观刺激,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影像思维是一种感性思维,它的影像元素强迫观众习惯于用直观来了解叙事,用影像来表现形象。影像语言的直观呈现性活化了人们的感性思维能力,画面上的诸多表意元素调动了观众几乎不假思索的感性接受能力,给观众以直观生动的感染力。

2.影视艺术富有活力和影响力。

影视艺术绘形绘色绘声,直观形象呼之欲出。它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事实证明,优秀的影视作品寓教于乐、以情动人,总是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心灵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净化,激发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并逐渐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远大的理想。影视教育能把空洞的说教、乏味的常理、机械的评说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形式的直观性、表现的生动性、题材的典型性、内容的多样性等突出优点。因此,重视影视教育的研究,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积极教育作用,也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影视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影视文化艺术的异军突起,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主导性的特征,对人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理想信念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巨大而深刻的。

二、影视教育的功能

1.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电影蕴涵了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影响。使大学生被电影声、光、影的魅力所打动的同时,感悟真、善、美的真谛,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品德得到提升。特别是一些经典的红色影视剧,以其优美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涉身其中的观众。这些影片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这些影片在无声中激励着大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难以达到的。

2.影视艺术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不一样。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懂得鉴别,学会取舍。把爱作为人生的底蕴,培养博大而宽广的胸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善于与人合作,这也许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必须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影视文化,加强影视艺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从更高的文化哲学的层面来观照影视艺术教育。重视全民族文化水平提高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从培养祖国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影视文化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3.影视艺术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在影视审美过程中,既可从线条、光线、色彩、构图、画面、音乐、音响等形式要素中捕捉美感,也可从题材、主题、人物和环境等内容要素方面获取美感。影视媒体是连接艺术作品与观众的实现环节,文艺作品作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通过影视媒体传播到观众,为观众所接受和理解,从而使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识变为观众的审美意识,这是影视媒体的独特功能,观众对于影视媒体的审美鉴赏及最终的美感享受,即审美感受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体验结果,是一定审美客体在相应审美主体大脑中的审美反应。众多崇高型、主旋律式的作品常常首先给人以思想感情上的震撼。影视艺术提供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多向的,并且这种审美感受总是与影视艺术的认知、教育功能相伴相随、不可分离的。影视艺术的观赏过程既是审美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2

【关键词】戏剧 影视 传承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不同的新兴艺术对传统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漠,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影视艺术也发生了巨变,利用光、时间、空间、声音、特技等所形成的多维空间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使影视艺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各类不同的电子媒介上。如果能将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必将会扩宽传统戏剧的传播途径、增强传播效果,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歌舞,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最终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剧艺术。主要由民间的说唱、歌舞、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融汇而成。比较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粤剧、秦腔、川剧、黄梅戏等。中国戏剧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曲词、表演、音乐、美术等融为一体,用节奏贯穿其间,既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表现力,又达到和谐的统一,大大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形成了独有的、节奏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中国的戏剧艺术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2006年,戏剧艺术作为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批准纳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6月2日予以公布。早在2001年,昆曲已被第一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现状

同所有传统艺术一样,戏剧艺术发展到现在,都面临着衰亡的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电影电视、随身听、DVD机、互联网等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和广阔的选择空间。相反的,戏剧艺术的生存方式就显得陈旧和过时了,传统戏剧只有在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才能表现出它的艺术魅力。但这种以剧院(舞台)为中心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方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约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已不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一个固定的场所去欣赏一种程式化的、剧情相对比较简单的传统戏剧表演。不仅戏剧如此,所有的剧场艺术都面临着普遍的危机。

目前,全国共有戏剧剧种360多种,除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剧种外,还有几百个小剧种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它们的传承现状都不容乐观,对于一些地方上的大剧种,如京剧、越剧、豫剧等都开办有专门的艺术院校,但近年来都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危机。对于一些小剧种,更加令人担忧,有些剧种的传承人仅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甚至一两个,更没有任何资料得以保存,他们的传承全部靠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这样一来,很多小剧种都悄无声息地消亡了。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戏剧,近年来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保护模式过于保守,保护手法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与时展的趋势,效果不好。因此,对戏剧艺术进行合理的保护和科学的传承迫在眉睫。

三、如何发挥影视艺术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最能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影视艺术,将对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发挥巨大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借助影视艺术的强大记录功能,对经典剧目、经典唱段以及演唱方法,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小剧种,进行记录、归类整理成视频资料,统一保存。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遵守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法则。但是每一种艺术形式能得以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淀,又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因此,在它消亡之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对它的记录,因为只有在这些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断地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而影视艺术的技术性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使记录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文字和图片的层面上,而是真实地保存了它的影像和声音,这对今后的戏剧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也为这种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保存了最真实、原始的影像记录。

(二)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通过电子媒介将优秀的戏剧剧目传播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

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很多条件制约:它必须要有一个舞台(空间),它的创作和传播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而观众欣赏戏剧也必须通过舞台,每一个观众由于所坐的位置不同,其观看的角度就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经常会忽略掉很多细节的表演。而在观看的过程中,即使是去趟洗手间或者接一个电话,都会漏掉很多精彩的片段,要想再看一下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重新安排时间、花费金钱从头看一场。因此,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借助影视艺术的先进技术,通过摄像机的角度转换和镜头、景别的切换,从不同的角度、距离来展现每一个场景,使剧中人物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变化都可以被观众看到。再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把这些优秀的剧目通过各种不同的电子媒介传播出去,人们再也不用局限在剧场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欣赏。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戏剧传播的局限性,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戏剧、认识戏剧,进而热爱戏剧,戏剧艺术也将因此而更加接近普通老百姓,从而重新找到其生存的土壤。

(三)在保护传统戏剧艺术的同时,努力融合影视艺术的美学原则,开发新的戏剧形式,使戏剧艺术更贴近生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自然、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成了观众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所谓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对生活准确的提炼和概括。而对于戏剧来说,其精华所在却是追求神似的写意风格——假定性和程式性。传统戏剧要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诠释复杂的场景和情节,解决舞台空间与剧情实际空间之间的矛盾,在几代艺人的努力下,终于创造了一整套拓展舞台空间、变换舞台空间的巧妙办法,这就是高度程式化的虚拟手段。例如,同样是表现上楼梯、开门的情节,在戏剧艺术中,可以用几个程式化的动作就交待了;而在影视艺术中,就必须要有真实的楼梯和门,而演员也要像在生活中一样去上楼梯、开门,仿佛身临其境。戏剧艺术不仅通过富有音乐节奏的肢体语言,配之以小道具,创造出各种变幻的空间,并且以不同的脸谱来概括类型化的人物特征,生活形象被高度抽象化、符号化。这些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之所在,也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和保护的。就像现代的剧院文化一样,虽然都在逐渐式微,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剧场艺术一定要保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要欣赏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戏剧艺术,还必须回到剧场、回到舞台,这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对传统戏剧的尊重。

另一方面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接受和吸纳新的艺术元素,开拓新的戏剧形式。影视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影视艺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借助科技的手段,制作出逼真的场景,突破了舞台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时空与视听的综合再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培养和改造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传统戏剧也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依据影视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传播媒介、欣赏方式、审美心理,运用影视艺术的思维方式去创作全新的、以戏剧艺术为基本内容的屏幕艺术作品。在融合的过程中,肯定要经历痛苦的割舍,因为戏剧艺术中的假定性和程式性恰恰违背了影视艺术中的逼真性原则,因此,割舍在所难免。其实,不仅是戏剧,各种艺术形式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例如电影,随着剧场文化的逐渐萎缩,电影艺术本身也正在萎缩。但是,在电影艺术式微的同时,它还在不断地接纳新技术或与别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媒体进行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态,比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广告、活动网页、电脑游戏等。而传统的、古典意义上的胶片电影,可能会成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戏剧艺术要得以延续,就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融合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催生新的戏剧品种。

艺术发展史的经验证明,所有生命力旺盛的艺术门类都是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历久不衰的,但它们的语言结构是有寿命的,需要做出不断的调整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历史的发展。将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必将会扩宽传统戏剧的传播途径、增强传播效果,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注:本文为河南省2012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30147)

参考文献:

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3

摘 要: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技术应用反映着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然而,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积淀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本文结合所在学院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强调教师在《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进技能的实践应用环节,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观照影视技术,从而培养出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影视后期制作》;艺术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51-02

《影视后期制作》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必开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的系列知识与技能,涉及视频、音频、声画关系等多方面知识,包括影视后期编辑、特效制作、合成技术等综合技能,是影视节目制作的关键步骤,制作水平的高下直接关系到视听效果的优劣。

当下,很多学生误以为影视后期制作只是视频、音频、图像、字幕的简单叠加,只要学会大量非线编与后期合成软件,掌握相关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制作的技能,就可以制作出一部精美的视频。

事实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是基础和保障,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渗透和表达。作为教师,如果在课程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影视制作的“技术性”,而忽略了视听传播的“艺术性”,那么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就很难具有艺术感染力与亲和力。

一、影视后期制作中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影视后期制作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影视拍摄素材进行修改与处理,完成剪辑工作和字幕、特效、动画的添加。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要用到大量的影视制作技术。许多学生在学习制作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掌握了绚丽的技能技巧,即可很轻松完成一部简单的影视节目的制作。

的确,在授课过程中,受到课时量的限制,教师要在很短的学时内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软件操作技能,就势必要加大实验的比重,对艺术理论与观念的渗透往往就显得相对不足。而影视作品从来都属于视听艺术的范畴,出色的影视作品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失去了艺术的观照与彰显,技术的运用只能是没有灵魂的拼凑与堆砌。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技术永远是手段而非目的。回顾电影电视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一次技术的改进与革新,都将艺术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随着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更是步入高科技运用领域,技术上的突飞猛进给我们带来了绚丽多彩的视听享受。但影视制作技术与运用永远是以实现影视艺术的高端品位为目标,优秀的影视作品强调艺术创造的主观感知与想象,反映了制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艺术魅力的彰显与表达才是影视制品的灵魂,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只一味注重技术,忽略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属性,那么其作品也会大打折扣,很难称之为佳作。古人云“技近乎艺,道也”,技术是具体的,是客观复制,是对科技模板的反复利用,而艺术是抽象的,是主观创作,是传播者对信息的积淀表达。影视艺术是电子技术与视听艺术的结晶,只有将艺术观念与技术应用融会贯通,和谐统一,才能使电子技术在影视艺术的殿堂里大放异彩。

在整个影视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关照,借助现代科技制作手法进行影视作品创作,进一步表现制作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举例来说,当我们要表达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画面的色调处理上,就可以适当调整色温与饱和度,使老人的面庞罩上一层古铜色,更加凸显老人的沧桑感。

又如,做访谈节目,如果画面上的人物是一位学者,添加身份说明字幕文件的时候,字幕的样式可以考虑做得古色古香,凸显人文气息,甚至加上一些跟他专业相关的元素做边框或动画。如果要添加背景音乐,不妨选择古典音乐,徐徐道来,娓娓动听。表现历史资料,将画面处理成黑白;表现陈年旧事,将画面处理成泛黄双色调等。这些后期制作手法都可以将视频的画面充满艺术性,令视听感观的冲击力急剧增强。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视频制作的艺术性理念渗透到技能的讲授过程中,以免学生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导致作品艺术感缺失,缺乏灵气和美感。要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保持清醒的认知:任何一件优秀的影视作品必定是精湛的后期制作技术和深刻的艺术内涵的结合体,单纯的视听轰炸只会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反而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影视后期制作要通过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美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是灵魂,是先导,而技术是基础,是保证。影视作品艺术力的表现需要技术的支持,在技术的基础上反映出作品蕴含的思维与情感。同时,艺术的魅力又使得技术的理性与功能得到良好表达,通过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的精美与多样化。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在学生制作的视频作品中发现,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较强的技术性,追求视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视听体验与炫目的视觉冲击,整个作品特效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眼花缭乱。例如在两段素材之间添加与主题毫无关系的转场,给视频添加无意义的滤镜,而这样操作的目的只在于将画面变得“好看”。熟不知,缺乏艺术内核的技术特效,犹如无根之浮萍,反而成为影视作品主题阐释和意义指向的破坏性因素。这类作品技术再精湛,也会因为与内容不和谐而显得呆板,缺乏灵气,很难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去品味。同时,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或精神向度被淹没在高强度、压迫式的视听奇观中,这样的观感很难得到观众认可。关于技术美,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技术美要尽量服从、适应和利用物品本身的功能、结构来做形式上的审美处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雕饰、造作”[1]。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艺术表现,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然而,脱离了审美范畴和艺术纽带,单纯的技术只剩下无意义的躯壳。影视作品中的技术美反映着当下时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和科技水准,是影视科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自然表现。影视特效、动画的制作与添加要体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要考虑观众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最近正在热播,几乎每一集的播出都好评如潮,在观众的反映中,技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影视制作的高清技术广泛应用等特点尤其值得肯定。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将火腿制作过程中霉菌发酵的缓慢变化通过快镜头表达,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观景象;再如在表现食材竹笋、蘑菇的生长周期时,将时间的飞速流逝和食材的悄然变幻灵动地表现出来,使画面看起来充满艺术性,更具观赏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要将影视特效简单、狭隘地理解为某种现成的技法添加,而应当将其看作是支撑影视作品创意实现的方法、途径、手段。“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2]。影视作品中的技术美要符合作品主题的表达,与影视作品的节奏、风格、意蕴相符合。让技术转换成艺术情感,让艺术美折射出技术美。要让影视作品效的添加变成“有意味的形式”,而不是技术的堆砌。

三、加强学生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

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要从艺术的理念教育学生,这就势必要加强学生的美学修养,注重影视制作课程艺术性教育。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视听艺术的记录与表达,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背景音乐与画外音的添加则进一步彰显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讲授影视制作各项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趣味,进而提高影视审美素养。对于影视技术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然而,影视艺术修养与美学修养的提高,却不是通过演示就能立竿见影。我们可以复制与再现影视技术,却永远无法复制一个人的影视美学修养。“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型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3]。美学修养的提高需要在艺术、文学、影视学甚至摄影、摄像、绘画等诸多领域长期浸润、耳熏目染,才能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形成独有的影视审美感受。随着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视听感观的满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的学生,唯有抱着更沉潜的艺术态度和更深刻的艺术追求,从简单的技术制作跨入内容与形式一体化的艺术创作的高度,方可凭借技术的翅膀在艺术的殿堂里遨游。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欣赏精选作品,使学生了解影视表现技法,理解影视语言,培养艺术素养。通过案例,分解其创意设计、技术要点、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在设计完成相应视频后期制作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注重美学修养的自我培养,进而通过作品散发艺术魅力。

四、结 语

“在数字时代的探索中,影视教育对于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的认识往往对创新型、复合型影视创作人才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4]”我们反对唯技术论的模式化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野和高度去关照技术,用技术的进步去塑造艺术,才不会与当下影视行业专业需求相背离。因此,不断探索与改进《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授课方法与理念,培养既懂影视制作技术、又具艺术创新能力、符合当下影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影视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6[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4

关键字:全新数字媒体;冲突;交融;影视艺术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时代的来临,影视艺术中也运用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在影视中不断创新,增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保证影视艺术的地位。传统影视艺术普遍具有深刻的内涵,全新数字媒体具有创造性和强烈的表现力,可以使模拟的情景更加生动真实。可两者的随意融合可能导致影视作品失去原本的内涵和道德功能,所以,要对两者怎样进行融合进行深入的探究。

1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区别之处

传统影视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全新数字媒体的推动。传统影视艺术是利用现有的物质建立一个真实的世界,还原艺术影视希望表现的场景和事件,全新数字媒体是利用高科技技术,让人产生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真实的感受到场景和情景。传统影视吸收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的展现了艺术、更加逼真的对情景进行还原,推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紧密,互相推动发展,同时也给传统影视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影视制作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尝试。

2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新数字媒体在传统影视中的介入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泛,全新数字媒体给传统影视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著。

2.1过度使用全新数字媒体使影视作品失去原本的内涵

传统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称之为艺术,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作品的内涵。传统知识内涵、角色表情的内涵,角色肢体动作的内涵,这些都是全新数字技术所不能表现出来的。例如:现在许多剧中角色不用专业演员,而是用虚拟的数字人物代替,虽然数字人物在外貌、衣着上突破传统、可以完成一些人不宜完成的高难度动作,但是,毕竟是通过数字技术设计,所以其外貌、神情和行为动作都给人一种标准、规范的感觉,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思,更不能体现作品想表达的含义。虽然高新技术制作的场景能给人以震撼,但是过分利用全新数字媒体,也使作品失去其本身具有的内涵。

2.2过度使用全新数字媒体使影视制造业的观念变质

随着大众对全新数字技术的了解,全新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影视制作业中渐渐出现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在影视作品中使用越多的全新数字媒体会使影视作品的档次提高,使其获得更高的报酬,因此,全新数字媒体技术被滥用于影视作品。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影视作品内涵肤浅、不够深刻、仅仅局限于表面,满足大众消费前提下的通俗化、快速化作品层出不穷,不仅影视制造业的观念发生了贬值,也使得人们的审美观渐渐趋向表面化。

2.3过度使用全新数字媒体减弱了传统影视艺术中的道德功能

在多年的影视作品中,影视作品通常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传播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人们有劝解和教育的意义,能够引导人们走出误区、解除困扰。然而全新数字媒体的过度使用,使现在的大量影视作品低俗、暴力。对人们不仅没有引导作用,还对人们道德观树立造成不良的影响。

3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

3.1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效果相互交融

传统影视艺术本就是一种高级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供人们欣赏、消遣,也能够带观众进入未来世界的场景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全新数字媒体的运用,为观众呈现出了更加真实、生动的场景。全新数字媒体既可以将情景真实呈现,还可以将现实中的场景虚拟化,将人们带入虚拟世界,扩大影视作品的表现空间。全新数字媒体和传统影视艺术的结合,使影视作品演绎的更加真实、生动。

3.2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相互交融

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评价,不仅要从视觉美感、情节新颖等方面进行评价,最重要的在于影视作品中是否具有人文内涵、能否对观众有启迪作用,在某一方面上激励观众。传统影视艺术在人文内涵方面做了足够的工作。但是全新数字媒体在人文内涵方面就十分缺乏,由于科技的局限性,做出的数字人物不能充分表达角色的个性和情感。所以,要将全新数字媒体与传统影视艺术进行合理的交融,呈现更完美的影视作品。结束语:传统影视艺术在我国是一项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对于道德观和价值观有社会性的作用,对人们建立良好的道德观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全新数字媒体是我国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两者之间看似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两者之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让两者合理的融合,能够使影视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得到更加生动真实具有深刻内涵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吕莹.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交融发展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13-14

[2]张晓波.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戏剧之家,2014,17:159

[3]李东升,王小琦,郑楠.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戏剧之家,2015,03:91

[4]胡蓉.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J].新闻传播,2015,01:90

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 影视数字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的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对于影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日新月异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手段对影视艺术产生了深远、全面的影响影视艺术的表达总是与媒介手段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对电影、电视、动漫、摄影等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和消费习惯的形成和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字化是指信息(计算机颗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大型计算机、数字化智能化摄像机、编辑机、视频切换台、数字三维特技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电脑灯控系统、MD音频制作系统等先进的视频制作设备的问世,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作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影视事业腾飞的基础,数字化技术也可以说是促进了影视艺术的不断地提高和创新。带动了视频技术快速发展。

数字化技术使影视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数字化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兴;另一方面看到各种兴起的市场,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使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计算机和软件在影视各方面得到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计算机改变、增强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画画的实践活动稳步发展。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的方法创建出一个个神奇的画面:用资科影视作数字式棚外场景、数字式彩色校正、滤光效果和绘画、数字式影像的合成、数字式动画制作、数字式影片修复、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化影像增强、数字化缺陷消除、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数字化影视创造娱乐设施的新时代。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数字化技术从多方面影响到电视和电影等活动影像的制作。首先影响到影视的前期拍摄及后期制作,不仅影响到制作工艺,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播放再现系统和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技术的核心是多媒体数字处理技术,一种集图像、声音和文字于一体的相互式平台。多媒体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给予了一种崭新的处理活动声画影像的可能,拓宽了艺术家的天地,给影视工业注入活力。并且多项技术变革:胶片扫描输入、计算机图形和图像设计以及处理、胶片输出记录等,胶片影像信号的数字化转换和存储问题。我们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完成剪辑已经有所突破,数字化解决了影视制作的代损失问题,数字化技术进入图像微观世界,分解像素,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带来随机改变时空的创作手段。数字化技术同时对影视活动中的特殊效果的造型和渲染、动画的制作、影像的修复、影像的合成、游戏光盘的制作等方面。可以完成影像修复、制作特殊的造型、特殊的环境气氛、场景合成、动画、人―物的替换、虚拟环境等高难度效果的制作,数字化时代带来了一个信息共存、共享、交互式工作的环境,这种以高功能的电子计算机为交互中心,以数字为共识符号的新系统,彻底革新了原来电影、电视、磁带、光盘等之间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和显示的作业方式,随之也改变了影视技术的许多概念和内容。

影视的形式将更多地取决于艺术结构和内容,其观看方式可由观众按个性化需求来随机选择。数字技术对于图形处理的可能性更是无穷的,在电脑中,形象转化威信息,而信息可以在电脑中进行注意处理和操控的,因此任何图形转成信息后便成为数据库的信息单位,成为艺术的潜在资源。在数字化艺术中,视觉可混性不再局限于“对像”它必须与存在于电脑内流动的永远变化的世界相沟通,从而构成一个互动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实可以被虚拟,而且与观众的参与保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数字化使影视艺术突破了实景拍摄的局限,走向更加广阔的表现领域。影视艺术家的想象力得到空前发挥,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电脑技术可以表现出一切人可以想象出来的东西。这就为电视形象的异彩纷呈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在世界范围内,当技术手段的悬殊不再是制约创作的瓶颈时,个性特点的发挥便尤其主要。大众化开始走向分众化、小众化-数字化时代,“集体创作、分工序负责”其实更多地被“集体策划、个人实施”所取代。电视节目个人独立完成的意识突出了制作人的才智和决断,使得个性发挥有了广阔的空间。数字化的历史进程,构筑了张扬视觉文化传播的新媒体平台。

影视艺术有着难以预计的表现手段,数字功能有着难以估计的表现力,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会日新月异,创作人员的科技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影视艺术的发展中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现有的设备已大大增强了表现主力,使观众的视听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技术的发展必会大大增强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在所有高技术媒介的艺术实践中,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是那些将技术的力量和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的作品,它表现明艺术家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来驾驶这种新媒介,而且技术性语言能准确地传达出艺术家的思想。

但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将变得非常个性化,数字化技术将彻底改变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及传播方式,它将给艺术品的生产与销售、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假如说,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主要引起艺术表现内容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科学技术上的革命就不但引起艺术品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及创造与欣赏方式的革命,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在艺术的内容中,从而部分地引起艺术内容的变革.可见,当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时,更应当看到科学技术也是推动艺术发展并导致艺术变革的巨大推动力,这一点在当今正发生的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中,将得到越来越有力的证明

影视艺术的社会功能范文6

【关键词】艺术传播大众化现代化影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5-01

影视艺术的这种大众化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产生巨大影响。其结果是,影视艺术随着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逐步融合。精英文化逐步融入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接纳精英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格调和品位。

一、影视艺术大众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主要指有别于精英文化的以满足大众娱乐和消遣为主的商业性消费文化,目前它主要通过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来传播。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和深度模式的消解,以深度、抽象、严肃为特征的精英文化逐步向平面直观的大众文化转型;以娱乐消遣、消费营利为目的的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由于现在影视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影视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凸现,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趋于模糊。当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公众享受、消费的产品,大众文化也就是公共文化、消费文化。于是,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通俗化走向,既加速了当代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使当代审美文化的商品属性更加凸显。

综观影视艺术发展现状,其大众化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娱乐化”

在高科技时代和全球化语境中,许多影视作品,都是作为消费视觉文化产品生产的,影片中营造的空间环境凸显视觉化和奇观化的特点,以此来保证票房价值以及满足消费社会中人们的视觉期待。这些影片主旨在于提供给我们新的视觉空间来满足现代人的视觉心理需求:一方面其所精心营构的美仑美奂的视觉空间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我们的视觉内容;另一方面,江湖的世界是充满风险和编织个人英雄梦的世界,在其中你可“仗剑行侠”,也可“快意恩仇”,前者实现你的英雄梦,后者可以释放人望中的“征服欲”。

2.“类型化”

影视圈出现的“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现象表明严重的类型化倾向。大众化有其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庞大,二是注重共同属性。为了保证最大程度的市场份额,避免市场风险,影视艺术作品日益向类型化方向发展。只有满足最大数量人群需求的商品才能得到最大的利润。大众化使影视艺术完全纳入了商业化运行轨道。影视作品类型化的规则一般是模仿成功的作品,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群的审美口味。这往往能获得最大数量的观众,从而规避市场风险,保证市场利益。制作类型化的影视艺术作品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由此可见,影视艺术大众化是导致影视风格类型化的重要原因。而类型化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压抑独创性和主体性,丧失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3.”英雄情结”和”明星效应”

“英雄情结”和”明星效应”成为影视艺术作品开展市场运作的一种策略。无论是爱情片,还是暴力片;无论是战争片中的军事首领,还是武打片中的豪侠;无论是枪战片中的主角,还是片中的主人公,或是科幻片中超人,都带有鲜明的英雄情结。而当下大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明星,则更依赖于商业文化的形象包装,并成为大众商业文化的有效策略。由于明星效应在大众文化时代的特殊价值,有些演员甚至不惜通过绯闻炒作来获得明星效应。另一方面,明星对于大众消费文化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力。

二、影视艺术大众化的人文思考

影视艺术大众化趋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大众化影视艺术关切平民日常生活,迎合了当下受众的口味,满足了广大受众的欣赏需求。大众化趋势使影视艺术更贴近广大受众,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极大地普及了影视艺术。大众化趋势还极大地加快了影视艺术生产和传播的产业化发展,影视艺术的大众化构成了影视艺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大众文化思潮的推动下,影视传媒完全按市场化轨道运作,经济效益逐步成为影视文化生产的重要参数。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观众数量,影视艺术逐步远离精英文化的范畴,向大众生活品味贴近。从一定程度上看,大众化使影视艺术更贴近群众生活。但是,大众化的商品消费性本质却促使影视传媒业把经济效益作为终极目标去追求,这样,影视艺术创作与其说是更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需要,不如说是迎合观众的品味去获得更多的观众,以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影视传媒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违背了影视艺术的审美精神和艺术规律,使商品属性替代了影视艺术作品自身的美学属性和启蒙理性。大众化使影视艺术不再是透视社会人生的X光镜,不再是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而只是一种文化快餐,服务于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

影视艺术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对社会风气、流行热点、社会治安、国民心态等产生全面影响。随着影视艺术大众消费功能的强化,观众的审美兴趣也日益集中到游戏消遣和感官刺激方面,从而导致社会文化的人文精神发生蜕化。在当下大众影视艺术作品中,宣扬享乐、消费、感官刺激等享乐主义文化色彩越来越浓厚。事实上,影视作品中过量的感官刺激因素早已对观众造成了错误引导。

随着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和影视艺术日趋大众化,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日益崇尚高消费、享乐主义、个人本位等西方价值观念,世俗化价值观在观众心中越来越稳固,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民族传统美德则越来越遭到冷落,从而导致本土文化产生断层,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日益加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垄断和支配了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主的信息传媒,并通过这种优势地位积极在全球推销他们的文化商品,传播符合西方利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本土文化被同化的危机。以好莱坞电影、肥皂剧、MV等为代表的西方影视文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观众日益认同或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方式,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断裂。

三、如何应对大众化趋势下影视传播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