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家旅游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家旅游规划

国家旅游规划范文1

摘 要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消息对海南概念股价格波动有何影响,本文将利用事件研究方法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事件研究方法 预期报酬率 累计的平均异常报酬率

一、样本选取

为了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选取其中的正和股份、海虹控股、海南高速、罗顿发展、罗牛山等20张股票,这20张股票主营业务涉及各大行业,包括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地产业、商业零售业、旅游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二、样本事件窗和估计窗

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在2010年1月4日,而相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消息在11月就有将会得到审批的传闻。海南概念股共24只,选取其中的20只股票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2月26日的日收盘数据,将2009年6月1日到2009年10月30日作为估计窗,2009 年11 月2日到2010 年2月26日作为事件窗。本文所采取的数据信息取自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和省略证券之星网站。

三、计算正常收益率

正常收益率等于预期事前收益率,即估计期2009年6月1日到10月30日的日平均收益率,根据平均调整法计算出结果见下表:

五、实证结果

1.09年11月初,市场盛传《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即将获批,从而对于极度敏感的股市交易产生了影响,海南概念股在之后一段时期内的就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1月2日-12月17日检验结果是拒绝,说明这一段时期内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即将获批的消息对海南概念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具体文件未正式下发之前,影响逐渐减弱。2010年1月4日在文件正式颁布之后4天和的检验结果都是拒绝,说明文件的下发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显著。

2.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是正面的,从表一可以看出,除了海虹控股、*ST欣龙等五只股票外,其余15只事件窗的平均日收益率都有显著提高,其中罗牛山、罗顿发展、海航B股、正和股份的涨幅在2倍以上,还有*ST珠江、*ST联油这两只ST股的上涨幅度分别为900.12%和115.37%,充分说明了规划对海南概念股股价的显著正影响。

3.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国际旅游的产业转移以及海南岛独特的旅游资源,未来海南岛的旅游前景极为乐观,因此旅游岛规划对海南概念股的影响还将继续,海南板块也将持续活跃。

参考文献:

[1]金贞洁.事件研究方法最新进展及中国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 2005(17).

[2]段瑞强.金融市场的事件研究方法.统计与决策.2004(2).

国家旅游规划范文2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甚至耗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这种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使游客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 由于缺乏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极限等。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旅游的法制化建设来规范此项事业的管理,而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级的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法规,更不用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些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文件并不具有普遍效力,因为它们主要是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特殊保护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复形成。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则是根据生态旅游的载体分别立法,没有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规定的法律,仅仅因不同的调整对象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在这种立法体系下,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协调性就无从保障。

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这样就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受委托的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履行好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在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些生态旅游地处于两个或多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如何保证生态旅游区的统一管理;如何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得到适当的经营和良好的保护,如何确立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等。

第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较晚,国家层次的专项政策法规尚未出台,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的迫切性,与生态旅游规划法律支持的缺乏相矛盾。其次,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保障不足。生态旅游规划是高科技支撑下的产物,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缺少鼓励生态旅游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科技投入的资金保障。再次,生态旅游规划程序性保障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规划法,其他旅游地规划的依据是单行性法律、法规等,也不具有基本法地位的法律效力。

二、我国具体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

旅游立法选择何种模式,不仅要基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家结构,考虑国家大的法律制度背景,更要有利于国家发展。纵观世界各国,采取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以旅游基本法为依托,颁布相关法规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进行规范,较为典型的如日本和英国;一是其他模式,包括由一系列单行旅游法律构成体系的模式,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做出规范的模式。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情,我国法律整体环境以及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生存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等。同时,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个舶来品,国外一些国家生态旅游开展早,发展的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目标,是推动各国环境法的统一乃至影响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更好的保护各国国内以及全球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以及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权属制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需要明确政府机关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角色,要注意政府在生态旅游实践中的角色转换。对于国家所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应当将经营权从国家所有权中剥离出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对于一些保护价值大、濒危的自然保护区域,应当由国家指定所有权行使机关直接行使经营权,以保证生态保护原则的切实贯彻;在旅游资源产权属于或是部分属于集体所有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和权益保障;同时我国生态旅游区域边界的划分,应该依据生态经济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知识,同时考虑旅游市场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利益来划定出生态旅游景区的具体范围。

(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立法体系

如上所述,我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多而杂,法律系统性差,在实践中给法律执行带来了诸多阻碍和困难。因此,我国急需进行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该法应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对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性问题进行规定,对现行的错综复杂的多项法律、法规、规章等起到统帅和总领的作用。从近期看,我国需要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或指导性的文件,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

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主要功能在于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生态旅游的各项法律思想、原则及具体条文,确立生态旅游标准,界定生态旅游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关系、权责范围,明确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和监督保障制度、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管理制度,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的保障制度以及生态旅游区评定制度等。在《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统帅下,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协调制定系列配套规章。

(三)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首先,明确旅游规划制定主体和程序,使旅游规划具体化,并强调旅游规划的约束力。要使规划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批准主体三主体分离,权责明确。而生态旅游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能随意地变更,若必须修改,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决策、审批、公示等程序;违反规划就应当视为违反了制定规划所依据的法律,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浅析如何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

卢俊莉

摘要: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直是人类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多年的尝试之后人类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少地区努力寻求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提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构建我国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甚至耗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这种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使游客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 由于缺乏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规范、制度,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极限等。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生态旅游的法制化建设来规范此项事业的管理,而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至今尚无一部国家级的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法规,更不用说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些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性文件并不具有普遍效力,因为它们主要是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特殊保护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复形成。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则是根据生态旅游的载体分别立法,没有对生态旅游进行系统规定的法律,仅仅因不同的调整对象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在这种立法体系下,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协调性就无从保障。

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这样就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受委托的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者履行好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在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些生态旅游地处于两个或多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如何保证生态旅游区的统一管理;如何确保生态旅游资源得到适当的经营和良好的保护,如何确立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等。

第三,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问题。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较晚,国家层次的专项政策法规尚未出台,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的迫切性,与生态旅游规划法律支持的缺乏相矛盾。其次,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保障不足。生态旅游规划是高科技支撑下的产物,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配套设施系统的设计,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础资源的监测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等工作的展开都要依托大量生态科学方面的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缺少鼓励生态旅游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缺乏科技投入的资金保障。再次,生态旅游规划程序性保障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规划法,其他旅游地规划的依据是单行性法律、法规等,也不具有基本法地位的法律效力。

二、我国具体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

旅游立法选择何种模式,不仅要基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家结构,考虑国家大的法律制度背景,更要有利于国家发展。纵观世界各国,采取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以旅游基本法为依托,颁布相关法规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进行规范,较为典型的如日本和英国;一是其他模式,包括由一系列单行旅游法律构成体系的模式,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做出规范的模式。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首先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情,我国法律整体环境以及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生存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等。同时,生态旅游在我国是个舶来品,国外一些国家生态旅游开展早,发展的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目标,是推动各国环境法的统一乃至影响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更好的保护各国国内以及全球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以及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权属制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善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属制度,需要明确政府机关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角色,要注意政府在生态旅游实践中的角色转换。对于国家所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应当将经营权从国家所有权中剥离出来,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对于一些保护价值大、濒危的自然保护区域,应当由国家指定所有权行使机关直接行使经营权,以保证生态保护原则的切实贯彻;在旅游资源产权属于或是部分属于集体所有的情况下,要采取多种灵活措施确保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和权益保障;同时我国生态旅游区域边界的划分,应该依据生态经济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知识,同时考虑旅游市场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利益来划定出生态旅游景区的具体范围。

(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立法体系

如上所述,我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多而杂,法律系统性差,在实践中给法律执行带来了诸多阻碍和困难。因此,我国急需进行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该法应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对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中的基本性问题进行规定,对现行的错综复杂的多项法律、法规、规章等起到统帅和总领的作用。从近期看,我国需要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或指导性的文件,这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

另外,我国还需要在紧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主要功能在于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生态旅游的各项法律思想、原则及具体条文,确立生态旅游标准,界定生态旅游各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关系、权责范围,明确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和监督保障制度、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管理制度,生态教育和社区参与的保障制度以及生态旅游区评定制度等。在《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的统帅下,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协调制定系列配套规章。

(三)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首先,明确旅游规划制定主体和程序,使旅游规划具体化,并强调旅游规划的约束力。要使规划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批准主体三主体分离,权责明确。而生态旅游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能随意地变更,若必须修改,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决策、审批、公示等程序;违反规划就应当视为违反了制定规划所依据的法律,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对宏观规划进行细化规定,使其直接约束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应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自然保护区规划,以实现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当地环境和改善当地社会生活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公众参与等原则为指导。地方生态旅游规划应以国家生态旅游规划为指导,并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地制宜的具体编制,内容应涵盖环境资源本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模式、效益分享机制等。

最后,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重视本土资源与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环境容量的检测、制定、控制。环境容量的控制,不只是到访人数的限制,还应根据环境受到影响的程度和改变的多少来判断,具体考虑旅游地的生态系统特点、游人行为、旅游方式、旅游季节等自变量因素。依据不同的情况,对生态旅游资源不同区域制定区别而灵活的旅游规划,是实现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采取分区制度,应综合考虑文化、人文、历史、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尽可能利用当地建筑材料,体现当地风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动植物的协调,注重生态学原理的应用。应根据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内动植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明确地划分出诸如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观光区之类的区域,然后在不同区域内对动植物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其次,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由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对宏观规划进行细化规定,使其直接约束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我国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应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自然保护区规划,以实现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当地环境和改善当地社会生活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公众参与等原则为指导。地方生态旅游规划应以国家生态旅游规划为指导,并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地制宜的具体编制,内容应涵盖环境资源本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模式、效益分享机制等。

国家旅游规划范文3

引言

地质公园(Geopark, Geological 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建立地质公园旨在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park)的建立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006年石牛寨景区由湖南省某公司投资开发,并取得70年的承包经营权;2007年石牛寨被列为“湖南省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4月1日正式开园;2011年被提名为“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随后石牛寨景区进入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进程中,2016年5月石牛寨景区顺利通过国家级地质公园验收。

一、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湖南平江石牛寨景区位于湘、鄂、赣边界的平江县大坪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56'33~

114001'59,北纬28049'53~28055'47;总面积为1175km2,开园后成为大湘东旅游热点,享有“天下第一寨”之美誉。其景点分布广泛,自然生态资源较为俊秀:是由怪石、奇峰、石洞组成的丹霞石的世界,以奇险著称;寨内景点可概括为“一牛二龟三关险,四桥五寨六线天,七奇石八寺庙,一百零八崖景无边”。

二、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要求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从四方

面(S:Strength优势; W: Weakness劣势; O: Opportunities机遇; T:Threats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法就是:在其规划建设中,从区域的角度和整体的高度对景区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把握园区的优势的劣势(内部因素)与机遇和威胁(外部因素)相互匹配,综合分析得出相应的决策性结论,助力于园区的规划建设,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一)SWOT分析之S(优势)分析

1.地域优势显著。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湘、鄂、赣边界的平江县大坪乡境内,外部交通发达,公路网络布局合理,客源往来便利。通往园区的干道主要经由国道G106,省道S308,长浏高速、通平高速、平汝高速和平虹公路。目前还有规划建设中的进入景区的高速和县道。

2.地处大湘东旅游热线地带。湖南古称“潇湘”,孕育了许多历史风云人物,岳阳楼、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张家界、湘西凤凰小镇、南岳衡山等早已闻名中外;湘东沿罗霄山脉一路绵延;平汝高速穿山越水,将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8个革命老区、边区串联成大湘东旅游热线,成就了以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的大湘东平江之旅精品旅游路线。

3.旅游资源丰富。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首先以丹霞地貌地质遗迹为核心,集青山、秀水、怪石、险岩、瀑布、漂流、泉水、深潭、古树、古桥于一身;其次,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属湿润性大陆季风气候,夏凉冬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生物物N繁多(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动植物、重点野生药材、可供观赏的花草类植物等);第三,人文景观奇特:古遗迹、古建筑、古墓葬和传奇民间生活等。

(二)SWOT分析之W(劣势)分析

1.规划执行不力,资源优势利用不够。近年来,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在业内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吸引了众多游客。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景区规划建设的执行力度不够,具体项目施工工期拉得过长,间接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开发利用。

2.地学科普宣传不够。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中科普宣传和教育不够到位,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地质公园的认识及地质遗迹保护意识难以提升;园区科研考察者、野外实习生及地学、生态学业余爱好者的接待量极小。

3.管理体制不健全。自开园以来,园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为规划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多方管理的问题,以及园区缺乏具备专业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具备地学知识的导游、讲解员等;此外园区数字化、现代化的科普宣传载体亟待优化。

4.当地参与不够。据笔者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经济参与现状要好于决策、社会和文化参与。当地居民没有通过各种自治组织增强自身的参与能力,而园区的开发和规划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当地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导致园区“乡村性”衰退,加大了居民生产生活压力。

(三)SWOT分析之O(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友好的政策为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02年平江县被国务院确定为财政部定点扶贫县,财政部、湖南省财政厅与平江人民风雨同舟十年扶贫攻坚;2011年平江又掀开了以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政策支持新篇章。2015年4月,湖南省正式启动开辟大湘东旅游热线项目,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成为该项目的首站宣传地。

2.科普教育的旅游潜能。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完整、且稀有的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年代久远的人文景观、珍稀的生物物种资源等,为科普宣传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地质科普、生态科普旅游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故而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待挖掘的旅游潜能和旅游市场。

3.生态旅游的潜能。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具备的丰富旅游资源,在科学规划建设下,可以实现“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让游客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认识自然,接受环境、大自然的教育,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魅力等,故而其生态旅游前景可观。

(四)SWOT分析之T(威胁)分析

1.省内同类景区及园区旅游地的竞争激烈。作为地质公园,石牛寨典型、完整且稀有的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因园区地质科普宣传和建设没有落到实处而丧失了吸引游客的一张王牌。相比之下,湖南新宁~山“丹霞之魂,国之瑰宝”,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山风景区正在努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打造为湘西南旅游的核心景区,构建全省“北有张家界、南有~山”的旅游格局;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品相较为罕见的特大型丹霞地貌群,“万座丹峰拥翠环”,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怀化溆浦思蒙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十里碧水丹霞,全国罕见;此外,在生态旅游的大背景下,离园区不远的连云山、纯溪小镇、白马寺等地均在一定程度上给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带来了竞争的威胁。

2.地质遗产遗迹保护的压力。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人行天桥、玻璃栈道、峡谷漂流、水上乐园等招徕了众多游客,促进了旅游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作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其规划不能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重利用而轻保护。据笔者调查发现:园区在节假日对游客数量往往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期人满、车满为患的现象,给当地交通、生态环境和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这种超载接待实际上会直接或间接地给丹霞地貌地质遗迹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三、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战略

将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各要素进行排列,可形成SWOT矩阵(见表1)。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对比发现,其规划建设可通过内外因素的不同组合,采取SO战略、ST战略、WO战略及WT战略。

(一)加大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和教育

科普宣传和教育则是让游客感知地质公园科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园区没有详尽的地质科普讲解或展示,游客难以在科学价值层面感受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的魅力。故而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可以探索科普宣传和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1.现代化、数字化地质博物馆的建设。地质博物馆是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和教育最重要的载体。通过现代化、数字化技术,生动直观地演示地质衍生变化、生物进化和石牛寨丹霞地貌地质的演化过程,让游客切身体验到现代化科技的魅力,在奇趣里领略原本枯燥而深奥的地学知识和生态知识,进而提升游客在地质公园观光旅游的品味,提升游客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

2.提高园区从业人员的专业学识,提升园区综合服务水平。要实现对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完整且稀有的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的分级保护目标,园区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培训关系或开办地学订单班,以此来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或团队的野外实习场所、地质科普基地打开方便之门;不定期地举办学术研讨会,或定期举办以石牛寨为主体的科研活动,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地质学、生态学业余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前来参观考察,借助科研成果来凸显其科学价值,拓宽园区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影响范围。

(二)F结一切力量,完善管理体制

石牛寨景区的多头管理体制滋生了系列问题和矛盾。被提名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后的规划建设中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实际,充分借鉴省内外地质公园成功的管理经验,深入论证;团结一切力量,多方争取政策支持,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园区的管理。

(三)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在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举办的全国鸟人飞行大赛、达瓦孜极限挑战赛、明星真人秀等大型活动迎来央视、湖南卫视、经视、湖南都市等电视媒体,潇湘晨报、岳阳晚报、网络传媒的竞相采访报道,有一定的宣传推广成效,但远不及预期效应;另外,园区门户网站信息更新慢,内容不充实,尤其是地质科普知识匮乏。因此,园区规划建设在充分利用传统传媒的同时,应更好地利用新传媒(如移动网络、微平台等),不断更新门户网站信息,优化网络平台的服务。

(四)着力开发并推广当地旅游产品

笔者发现:园区的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亦未成规模。到目前为止,有地方特色的石牛寨山泉水已注册并投入规模化生产,其推广还需一定的时间;其他土特产基本上以农户为单位,小规模兜售;而园区地质科普、动植物科普及本土文化历史类图书、画册、明信片、玩具类的产品仍旧空白。故而园区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鼓励开发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将旅游产品的产和销纳入规范化的管理之中。

四、结语

国家旅游规划范文4

一、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提升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认识,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上世纪*年代以来,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多年来,广大旅游、生态、环保工作者在推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科研院所、社团学会等相继开展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经验交流,研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与机遇,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生态环境游”活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大公众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的年均增长率已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我国,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自然型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等,近年来,依托于这些区域开展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仅以森林公园为例,其游客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超过了20%。各地涌现出一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并在其行业内外和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强化保护措施,造就了九寨沟举世无双的旅游品牌。河南云台山景区开发中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云台山青山、绿水与红石相映,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林芝地区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特点、符合林芝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路子,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汤旺河国家公园试点将借鉴国际国家公园建设的先进经验,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

(二)加强规范管理,管护能力得到提高

出台政策和标准,加强环境监管。近年来,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等文件;国家林业局出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国家旅游局和我部正在制订《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开发行为。

开展检查和调研,指导生态旅游实践。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和旅游环境保护调研,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国家旅游局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授予深圳东部华侨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鼓励典型示范;最近,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还批准开展汤旺河国家公园试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存在违规审批和建设、总体规划滞后等问题的部分风景名胜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这些都有利于指导生态旅游实践。

积极探索体制改革,管护有效性提高。针对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和无序开发等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新疆昌吉州党委和政府为理顺天池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将阜康市、天池风景名胜区、天池自然保护区整合组成新的统一管理机构“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解决了景林矛盾和多头管理的状况,提高了管护有效性。内蒙古将“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纳入盟、市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达里诺尔保护区总结出“体制一体化、运行市场化、利益共同化、管理规范化、合作国际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各地普遍加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和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使管护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景区内减少了燃煤污染,开通环保型客车,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实行游人“游在景区里、吃住景区外”,大大减少了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改变了以往景区内商业店铺林立、环境资源破坏的局面,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总之,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旅游和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协同合作的结果。

二、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不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旅游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生态旅游认识不清,概念泛化。一些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缺乏对生态旅游的完整认识,仅仅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品,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这种标签式使用直接导致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照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是相关规划交叉,环保监管能力不足。一些旅游开发项目缺乏全面科学的环境规划,一些自然保护区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企业旅游发展规划都在景区内发生作用,规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存在相互交叉、冲突的现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旅游发展规划中也尚未发挥有效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国内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不到30%。一些景区日常的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有发生。

三是社区参与不足,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发挥不够。一些当地社区往往被排除在生态旅游发展之外,不能全过程参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仅仅出售一些简单的旅游商品,当地社区受益的比例不高。生态旅游区的一些导游、工作人员需要良好的专业培训,把自然生态等科学知识讲解给游客,从而达到通过旅游活动,让游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生态旅游是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方式。党的*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丰富认识、陶冶性情,进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当地社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收益,双方互惠互利,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因此,生态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的人越多,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据统计,到20*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不允许过度开发,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第三,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个阶段,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能够在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

三、努力开创生态旅游发展新局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我们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通力协作,扎实做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

首先,要完善生态旅游政策、法规、标准。会前,国家旅游局牵头,联合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明确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纲要”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各级环保部门认真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还牵头正在制订《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已在今天的会议上作为征求意见稿印发给大家,会后还将征求各省(区、市)旅游和环保部门意见,希望各地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将来作为国家标准印发执行。各地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一批地方性政策、规章、标准,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环保部门还要研究制定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规范生态旅游活动。

第二,要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生态旅游,要科学编制规划。应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是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要根据其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要提高科技含量,推广试点示范经验。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加强生态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污水、垃圾处理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防止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定期开展旅游区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试点示范,建立一批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形成辐射效应,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第四,要加强宣传教育,鼓励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专业化程度较高,要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生态环保意识。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只有尊重当地的特色,才会有景观、文化的差异性,才会对游客有吸引力。我们只有给当地居民持续生存致富的生路,才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云南省丽江的纳西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古代文化——东巴文化,强烈的环保与生态意识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他们开创的“丽江模式”就是社区参与的很好实例。

第五,要加强协作,严格监管。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落实。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主动做好服务,联合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国家旅游规划范文5

第二条我市行政区域内旅游的促进和发展,旅游的规划编制和资源保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旅游经营者,是指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旅馆、旅游集散站、旅游区(点)经营者和旅游线路经营者等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三条洪湖市旅游局负责全市旅游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四条旅游行业管理中涉及到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事项,实行会办制度。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加大旅游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采取必要的鼓励、扶持政策,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条市旅游局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评价,科学论证,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旅游局监督实施。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相协调。

旅游发展规划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七条市旅游局应当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组织旅游经营者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发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应当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会同统计部门建立旅游信息统计和旅游信息制度,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

第八条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及旅游设施,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

第九条鼓励和支持境内外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在本市投资经营旅游业,其合法权益依法予以保护。

第十条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自主经营;

(二)拒绝无合法证件人员的检查;

(三)拒绝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罚款和其他处罚;

(四)拒绝无偿提供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摊派;

(五)旅游经营活动中享有的其他合法权利。

第十一条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应当依法经营,坚持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公开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服务价格,不得进行虚假宣传;

(二)履行与旅游者签订的合同,不得随意减少合同约定的旅游项目,不得强行要求旅游者购物;

(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自由权利;

(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不进行不正当竞争,不谋取不正当利益;

(五)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其价格标准、服务质量和经营情况的监督,按照规定及时、真实填报旅游经营情况统计报表;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十二条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旅游设施的经营管理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中小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等特定对象减免门票费。

第十三条各类旅游项目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方可投入经营,并在经营期内保持安全运行状态。

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和卫生管理规定,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应当事先向旅游者作出说明或者明确警示。

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或者侵害时,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施救、查寻或者制止,并同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旅游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或者加入旅游行业协会。

旅游行业协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依照协会章程对会员的旅游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指导,提供咨询,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旅游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依法取得营业执照,需经相关行政部门许可的,应当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并到市旅游局备案。

旅游经营者不得从事违公德和有害公民身心健康的旅游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设立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必须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实行公告制度。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旅行社业务。

旅行社应当按照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变更经营范围的,应当经原审批部门审核批准。变更注册地的,应当报注册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旅游饭店、游船星级评定工作,旅游区(点)等级评定工作,其他服务设施的等级评定工作,行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由市旅游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市旅游局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受理制度,由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负责具体工作。

第十九条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有违法行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破坏旅游资源、损坏旅游服务设施、扰乱旅游秩序,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旅游规划范文6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山西;旅游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山西省和河南省旅游业合作的条件及现状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5日

2012年底,《中原经济区规划》正式获得了批复,中原经济区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区不但包括了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还涵盖了山东、安徽、河北和山西省的12个城市,总面积28万多平方千米,而总人口达到了1亿5千万。河南省和山西省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西地上文物全国第一,河南全国第二,两省地理位置临近,如何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加强合作是摆在双方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山西和河南两省交界区域旅游资源概况

《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等特色产品,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等多个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包括了山西三个城市,分别是运城、晋城和长治,与之交界的河南省的城市有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和三门峡五座城市。这些城市都拥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合作推向深入。

1、两省交界处山西旅游资源概况。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境内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4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个。以“炎帝文化、太行风光”为主题定位,成功打造了风格独特的绿色、古色、红色旅游线路。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山川秀丽,古迹甚多,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以太行风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目前,全市古建筑有2,500多处,已列入国家、省、县三级保护的文物115处。

运城市因“盐运之城”而得名,是三国名将关云长的故乡,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佳魅力城市。现存古迹200余处,文物景点1,600余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

2、两省交界处河南旅游资源概况。与山西交界的河南省城市共有五个,但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安阳、新乡和焦作,本文主要探讨这三地与山西合作的问题。

安阳,地处豫、晋、冀三省交汇处,中国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园林城市,《周易》的发源地,是甲骨文的故乡,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等著名景点所在地。

新乡背靠太行、南临黄河,灿烂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环境为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处,国家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一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6处。

焦作位于太行山的以南,这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造就了这里丰富而独特的景观。焦作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是国家AAAAA级景区—云台山,特别是红石峡是景区中最具有名气的。焦作旅游景点中不仅有同样位于太行山系的青龙峡、青天河和神农山等景区,还有嘉应观、韩愈陵园等人文历史景点。

二、山西和河南两省旅游合作的有利条件

1、两省交界处旅游资源丰富。河南和山西两省主要以太行山为界,共同享有的旅游资源数量多、价值高,拥有像云台山、红旗渠等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品位高、形象好,便于两省进行旅游合作开发,是两省开展旅游合作的资源基础。

2、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政策条件。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为两省的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在此之前的合作更多还是地方政府层面的,而此规划的出台使双方的合作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此外,国家层面组织了中部崛起重大战略,提出了编制《黄河中下游连片区域旅游规划》和《中部区域旅游发展长期规划》,着重突出要将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优势产业加以扶持。晋豫两省作为此区域的重要部分,这一战略将给两省旅游合作开发带来直接机遇。

3、便利的交通条件。山西的长治、晋城、运城同河南的安阳、新乡、焦作、济源、三门峡交界,两省之间有多条公路相连。公路方面,山西省内的大运、太旧、太长为主线的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京珠高速公路南北贯穿河南全省,连霍高速连接东西方向,此外经过本区域的还有二广高速、沪陕高速、沪宁高速和晋焦高速等。另外,还有105、107、108、208、307、310等国道在晋豫两省纵横交错。而铁路方面,焦枝、京广、陇海等铁路交错纵横经过晋豫两省。

三、两省旅游合作现状

2009年河南和山西签订了初步的旅游合作备忘录,就信息沟通、客源互通、宣传推广等诸多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2009年在晋城举办了中原经济区第20届市长联合会议,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四省共同签署了《中原经济区旅游协作发展协议》,为中原经济区推动旅游推广一体化、旅游交通一体化、旅游营销一体化、旅游规划一体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旅游线路一体化,打下了良好而又稳固的基础。

2012年7月3日,河南省焦作市和山西省晋城市在焦作签署了《旅游战略协作框架协议》,河南和山西交界的两个市将联手合作以推广以云台山和皇城相府等为重要景点的“南太行山水文化”的特色旅游线路,两省范围的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为整个区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四、结语

经过了山西和河南两省多次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为今后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河南省和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两省拥有合作开发旅游资源的良好开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两省只要加强合作,相互信任,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促进两省的旅游业共同发展,为两省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