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1
1动物福利的含义
所谓动物福利,主要是指让动物在健康快乐的状态下生存、繁衍、活动,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动物无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等,反对任何形式的屠杀和虐待。动物福利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生理福利,也就是让动物免受饥渴;二是环境福利,也就是让动物有生活舒适的住所;三是卫生福利,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动物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四是行为福利,也就是要确保动物表达出所有自然行为;五是心理福利,也就是让动物免受恐惧和不安。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障动物福利的实施,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和微生物学家Rex Burch于1959年提出了动物实验的3R原则,从而将动物福利进一步具体化。该原则包括替代、减少、优化三个方面。替代是指在保证实验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来代替活体动物进行实验,如组织细胞培养、各种离体实验或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或者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某一研究方案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法时,则应把动物的使用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所需的最小量。优化是指在必须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时,尽量精选实验动物、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减少或减轻实验过程中给动物造成的损伤、疼痛和不安,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目前,3R原则已成为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
2基础医学动物实验教学现状
基础医学所属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均为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占有重要的比例,其中绝大多数实验课程要使用实验动物。由于以往忽视动物伦理学的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福利问题关注了解不够,常有多用滥用实验动物、实验操作不规范给实验动物造成不必要的恶性刺激等问题出现,而有些实验过程的设计亦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例如传统方法中小鼠的处死常用颈椎脱臼方式,这就给动物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还有在离体小肠平滑肌实验中,为了避免麻醉药物影响小肠平滑肌的生理活性,实验人员常采用木槌猛击家兔脑后枕部使其昏迷,然后实施手术取出小肠,这样也会给动物带来不应有的恶性刺激,以上这些实验方法都有待于完善。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学生抱着朴素的动物保护意识,主张对实验动物进行无条件的保护,反对使用和接触实验动物,亦拒绝学习动物实验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实验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3动物福利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
3.1在实验教学与准备中引入3R原则 近年来,3R原则因为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巳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中,这一原则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护动物福利,还能使动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费用进一步降低,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在每次动物实验之前,应对所需实验动物的数量进行精确计算,即在确保获得同样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减少动物数量,尽量避免动物滥用,提高每只动物的利用率。例如在实验准备时教师要根据实验人数和分组情况来订购实验动物,这样既能使每位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又不至于浪费动物;对于实验过程相似的项目,应倡导合并到一起来完成,甚至可以打破传统上的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的综合实验项目,这样既减少了动物的使用数量,又使学生对综合知识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以重复性的验证实验为主是以往动物实验教学的一大特点,而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3R原则中替代原则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已开发成功的离体蛙心灌流系统、离体小肠平滑肌系统均能很好地模拟观察各种体液环境及药物对离体心脏及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这些模拟系统通过图片、动画及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们在不用实验动物的前提下来熟悉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对于必须使用动物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笔者倡导尽量使用低等的小型动物来做实验,避免使用高等的大型动物。
优化实验程序也是减少动物痛苦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或观看教学录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就已充分熟悉动物麻醉、药物注射、动物解剖等实验步骤的要求,并在进行实验之前,向学生讲解实验动物为人类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动物福利的理念,尊重实验动物的基本权利,在实验课堂内形成一种强烈的关爱动物的氛围。在实验操作中,要正确、温和地对待动物,杜绝虐待行为。例如抓取、固定动物时要严格按照动物福利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进行;实施动物手术操作时,应术前麻醉,术后护理,尽量减少动物痛苦。此外,要充分利用无创血压、心电描记等无创伤手段来进行相关实验,在保证动物重复使用的同时减轻动物的痛苦。
3.2培养高素质实验教师 在动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念,教师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动物保护立法、动物饲养管理、动物保健救护、动物检疫防疫、动物行为学等。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任课教师可以把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等理念贯穿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中,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执行3R原则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并充分理解保护实验动物福利不仅是生态哲学的体现,也是实验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3.3生态哲学观点的普及 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观测,可以获得真实、科学的结果来验证生物医学的假说,而经过多次实验验证后得到肯定的假说就可以上升成理论,为破解生命密码,攻克科学难题奠定基础。从这一点上说,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而它的存在一定会伤害到用以实验研究的动物。动物实验是医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但一些学生对使用实验动物存在抵触情绪,而动物福利的理解偏差往往是,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学校教育、社会舆论乃至家庭教育都会单纯地把施韦兹的“敬畏生命的原则”、辛格的“动物解放伦理原则”等生物中心主义世界观误认为是绝对的伦理原则,而忽视了把“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以及发展中人类对生物资源的适度消费和再生利用的世界观传授给学生,以致学生出现片面理解动物福利理论的情况。
以生物平等主义为基础的生物中心论,推崇尊重生命,这种境界对人类的道德完善有所帮助,但这种世界观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正确而合理地适度利用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适度的、基本的物质需要,并且考虑“人-社会-自然”系统的整体性,使社会、经济、生态均得到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哲学的理论观点。由此可见,动物实验与生态哲学并不矛盾,生物医学实验中关注动物福利并不是拒绝使用实验动物。
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态哲学的上述观点,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重新反思动物福利问题,以逐渐消除学生朴素、片面的动物保护观念。任何“只考虑人的需求”或者“只考虑生物圈的整体性”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而科学的、少量的动物资源的利用并不损害生态潜力和生态完整性,关注动物福利也并不是完全、绝对地拒绝使用实验动物。认识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摆脱动物实验时的担忧与恐惧心理,在重视动物福利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实验动物。
4结语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舞蹈教学 兴趣 风格 魅力 平时训练
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它讲究形体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等无声的美,而舞蹈创作正是要体现这种无声的美。它通过创作者的美学思维,通过演员的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学生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从小受到美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促进他们快乐地健康成长。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不但舞蹈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我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音乐教学并兼校雪莲杜鹃艺术团舞蹈老师。我对舞蹈教学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充分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使学生对民族音乐舞蹈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因为,良好的音乐舞蹈感受力是学习舞蹈的基础,也是审美素质发展的基础。而培养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必须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直接感受音乐旋律美,舞蹈动作美,以引起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注意和兴趣。而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多感官感知,“多通道”欣赏才有效果。同样,学生在欣赏舞蹈活动中,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就能更深刻、更细致地感知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应根据题材风格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从而获得一些舞蹈技能。
我校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西藏学生一来南昌读书就是四年。四年当中学校给他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每年我和西藏班音乐老师都会在新生中挑选一些舞蹈苗子进行训练。我们的西藏学生活泼可爱、能歌善舞,每次学校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藏历年、毕业典礼等活动中学生们都能自创自编舞蹈。为了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我平时常让学生欣赏一些民族舞蹈作品。在欣赏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舞蹈语言的理解能力。如:在教新疆舞前,为了丰富学生一些有关的新疆民族的知识,熟悉这个民族的特点,我就让他们欣赏舞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舞蹈中新疆小姑娘看葡萄丰收时的喜悦心情,摘葡萄时的优美舞姿,尝葡萄时的欢乐情景,使学生既欣赏了美的形象,同时对新疆中的转手腕、垫步、进退步、动肩、摇头、自转圈等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
二、充分感知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魅力
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处去消化、吸收文化的滋养,在当代火热生活的背景下,用创新的作品去讴歌伟大的时代成为一些艺术创作者的自觉。藏族舞蹈《酥油飘香》,舞蹈者将西藏舞传统的前倾身体动态改成挺胸抬头的身体动势,充分显示出富裕起来的西藏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在民族个性的展示上,演神了藏族姑娘自由、奔放、充满阳光的鲜活形象,把新西藏、新藏民从里到外给予了阐释。这部作品既很好地继承了藏族舞蹈的传统风格,又加入了新的元素,成为一个极富时代气息的民族舞蹈作品。
让学生欣赏舞蹈家们的魅力风采,民族音乐舞蹈异彩纷呈。如:瑶族舞曲《铜鼓舞》节奏深远悠扬,汉族舞蹈《采茶舞》、傣族舞蹈《孔雀舞》活泼欢快,彝族舞蹈《阿哩哩》、高山族舞蹈《高山青》风趣开朗,朝鲜族舞蹈《桔梗谣》凝重端庄,蒙古族舞蹈《赛马》自由舒展豪迈奔放。让学生感受各种性质的音乐,体验不同情绪的舞蹈,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学生就能更生动,更自然地表现各民族舞蹈的特性。
三、从平时训练和比赛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3
目前,人们对DNA疫苗的表达水平和免疫原性以及接种途径、佐剂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应用于临床的DNA疫苗却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尽人意,但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DNA疫苗必定能在未来的疫苗研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1DNA疫苗的特点
1.1DNA疫苗的优点
DNA疫苗相对于灭活疫苗,其最大优点就是可以携带不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构成多价或多联疫苗。病毒感染机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一部分可以和病毒中和,使其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另一部分抗体却发挥相反的作用,它们协助病毒感染细胞,这就是所谓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灭活疫苗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导致免疫失败,甚至出现注射了疫苗加快发病的现象。DNA疫苗可以人为地去掉非保护抗原,避免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的出现。DNA疫苗的研制还可以根据质粒载体的特点,在调控元件下插入同种病原不同血清型的抗原基因,形成多价苗,也可以插入不同病原的抗原基因,形成多联苗,这就是所谓的“万能疫苗”。
DNA疫苗不仅能诱导体液免疫,更重要的是产生强有力的细胞免疫,此外,DNA疫苗不受母源抗体的影响,有可能成功地用于幼龄动物乃至新生动物的免疫接种,可广泛用于许多疾病的早期预防,这些都是灭活疫苗不可比拟的。
DNA疫苗相对于弱毒疫苗,DNA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基因组序列,不会因病原体毒力回升而导致疫苗毒的散播。
1.2DNA疫苗的缺点
尽管DNA疫苗有很多传统疫苗无法比及的优点,但它同样也有缺点,除了DNA疫苗由于表达抗原单一而表现的免疫效果较差外,主要在安全问题上令人担忧。美国FDA在关于DNA疫苗安全性问题上,提出应注意DNA疫苗的局部反应原性和全身毒性、遗传毒性作用、生殖毒性以及致肿瘤性四个方面。WHO在《关于DNA疫苗质量保证指南》中也要求DNA疫苗的研制必须考虑其特殊的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①可能导致插入性诱变,即质粒载体和外源基因是否会整合进入宿主的基因中;②外源性蛋白长期表达可导致免疫病理,即长期表达外源抗原可能产生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超免疫力或自身攻击。③与细胞因子合用可能导致的其他风险;④表达抗原的载体自身可能有其他生物活性。
此外,DNA疫苗所用载体大部分携带抗抗生素基因,这些基因有可能会被其他病原所转化,形成耐药病原,这样造成的“基因污染”对人类社会的确是一种很大的威胁。
2DNA疫苗的免疫机制
目前对DNA疫苗免疫机理的研究仍在探讨中,一般认为,DNA疫苗在接种后,机体对其加工处理过程与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相似,抗原提呈过程也相同。首先,注射部位的组织细胞(如肌细胞、上皮细胞和粘膜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PC)或其他炎性细胞将部分质粒摄取,未被摄取的游离DNA大多数被DNA酶降解,少数可能随循环系统而进入淋巴结或脾中;然后,质粒DNA分子在摄取细胞的核内转录为mRNA,再被移至细胞质内翻译成抗原蛋白分子。这些抗原蛋白分子有的被分泌到细胞外,有的结合到细胞膜上或局限于细胞浆内。分泌出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最终通过胞饮或吞噬作用方式被APC捕获,APC将捕获的抗原蛋白分子进行加工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抗原肽递呈给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免疫应答启动后,引发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杀死表达外源抗原的肌细胞,使那些没有分泌到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释放出来,再由APC捕获,启动随后的免疫反应。释放到细胞外的抗原蛋白分子除了被APC捕获外,也可被B细胞识别,从而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样就诱导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3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3.1目的基因的选择
目的基因即DNA疫苗表达的抗原蛋白基因,它的选择非常关键,首先要求是表达出的蛋白分子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与病原发生中和反应,即为保护性抗原基因;其次考虑考虑它是否含有密码子,有无内含子以及是否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正确剪切等问题;最后,要考虑单一目的基因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是否需要构建多基因表达载体或分别构建表达载体。
3.2载体及启动子的选择
在临床试验中,用不同的质粒载体表达同一段基因,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除了个体差异和接种途径的因素外,载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用作DNA疫苗的载体要求是首先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能高水平地表达目的基因,其次本身不复制,不会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满足这两点才可以应用。决定载体在体内表达的因素,一方面是载体自身序列,不同的载体所含的酶切位点也不同,进入机体后降解的程度也有差异;另一方面与启动子有关,控制外源基因表达的启动子对载体的影响最大。目前DNA疫苗中所用的质粒载体均含有真核生物启动子,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SV40和CMV的启动子以及人b肌动蛋白启动子等,启动子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其强弱和来源,根据其来源,启动子有组织特异性,在各种组织中,起始mRNA合成的效能也不同。
3.3佐剂的应用
目前,应用于DNA疫苗的佐剂类型较多,有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协同刺激分子、脂质体、寡脱氧核苷酸、补体分子以及霍乱毒素等佐剂。最常用的为细胞因子,如TNF、GM-CSF、IFN以及IL-2、IL-4和IL-12等,在与核酸疫苗共同接种时,常能明显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种新型智能型疫苗佐剂,能通过募集特定细胞诱导调节针对DNA疫苗或肿瘤抗原诱发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例如TCA3、MIP(炎性因子)等。协同刺激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过程中的一系列辅助分子,如B7/CD28、CD40-CD40L等就属于这种辅助分子。脂质体是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可以包裹DNA疫苗进入细胞,减少降减。寡脱氧核苷酸是一种免疫刺激DNA序列,能直接激活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等,间接激活T细胞、NK细胞,诱导以Th1型为主的免疫应答,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佐剂。补体分子佐剂如C3d,是补体系统中补体C3的裂解产物之一,可通过特异性补体受体2(CR2/CD21)将抗原信号提供给免疫细胞,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近年发现霍乱毒素是一种良好的核酸免疫佐剂,Arrington等将编码霍乱毒素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的A和B亚单位克隆入两个表达载体,与核酸疫苗一起以粒子介导的方式免疫动物的表皮,发现明显的增强了针对多种病毒抗原的TH1型细胞免疫,此外,TH2型免疫应答也增强。
免疫佐剂的使用,使DNA疫苗的应用趋于成熟,新型的低成本高效DNA疫苗佐剂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3.4接种途径和剂量
DNA疫苗的接种途径会直接影响其免疫效果,根据DNA疫苗的免疫机制,它在机体主要是进入肌细胞、上皮细胞和黏膜细胞等中表达,从而发挥作用,故接种的部位也是选择富含这些细胞的位置。有研究比较了经肌肉、静脉、鼻腔、真皮、皮下和腹腔等不同途径接种DNA疫苗(甲型流感病毒HA基因)后的免疫效果,结果除腹腔注射外,都产生了一定保护作用,但以肌肉和静脉注射效果最好,肌肉摄入和表达DNA的能力比其它组织高100~1000倍。目前多选择肌肉多点注射,或肌肉注射与皮下、鼻腔免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免疫,效果相对较好。
比较注射方法,基因枪接种比直接注射核酸疫苗效果好甚至上几千倍,但操作相对烦琐,临床中不易实现。
3.5机体自身因素
由于动物个体之间的差别,相同的DNA疫苗采用相同的接种方式也会出现不同的免疫效果,有的甚至出现免疫耐受的情况,不过这种现象只出现在部分个体中。作者认为,机体自身因素导致DNA疫苗免疫效果各异的最主要原因却是机体与疫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体内局部位置含有的DNA降解酶是否会对DNA疫苗载体以及目的基因发生破坏作用,体内是否会对DNA疫苗产生RNA干扰效应,导致外源基因表达沉默,这是我们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也可能是DNA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实的最主要原因。
4DNA疫苗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鉴于DNA疫苗的优越性,国内外学者对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的DNA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预防畜禽传染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已步入临床应用阶段,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又注入了新的血液。下面简单介绍动物用DNA疫苗的部分情况。
4.1应用于禽类的DNA疫苗
DNA疫苗已广泛用于禽流感、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鸭乙肝等禽类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性研究,根据病毒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并分别取得了不同的免疫效果。
4.2应用于猪的DNA疫苗
研究最多的最数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DNA疫苗,大多数人选择几个结构蛋白基因作为保护性抗原基因,免疫效果也不尽相同。猪口蹄疫、猪流感、猪瘟、伪狂犬病等疾病的DNA疫苗研究也十分火热,针对不同疾病的DNA疫苗也呈现不同的保护作用,但遗憾的是能应运于临床中的DNA疫苗却少之又少。
4.3应用于其他动物的DNA疫苗
有学者发现用gD质粒DNA疫苗免疫新生犊牛,不受母体母源抗体的影响,免疫效果很好。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的DNA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免疫了含有BRSV重组C基因的质粒DNA的牛,在BRSV攻击后,病毒量显著减少。
此外,狂犬病、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猫白血病、猫免疫缺陷等疾病的DNA疫苗研究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有的研究进行了攻毒试验,有的没有攻毒,却也能检测到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中和抗体,这对兽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喜讯。
5小结
目前,尽管DNA疫苗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它的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的潜在优势已不容置疑。在人类临床上,已用于部分肿瘤及非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动物临床上,DNA疫苗也日益显示出它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与应运的也越来越多,它无疑比传统疫苗更具有优势,相对重组病毒疫苗则更具安全性。但DNA疫苗免疫效果相对较差是扼制其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从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中寻找原因,多数的研究只是把佐剂的选择作为重点去探索,很少考虑到疫苗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4
范文一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当家。
二、活动主题
我劳动,我光荣;我能干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知识
1、通过学校广播宣传劳动节的由来。
2、学生举办黑板报宣传。
3、学生自办手抄报。
4、学生自主宣传。
(二)绘画比赛
1、绘画主题:劳动最光荣
2、绘画形式:绘画表现形式不限。每个班上交6件作品,可适当增加。
3、上交时间:4月30日前上交,逾期做自动放弃。
(三)我是劳动小当家
1、在五一放假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2、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
3、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饭碗里没有一粒剩饭(菜);
(四)学唱劳动歌曲
1、各班音乐老师负责在本周学习有关劳动光荣的歌曲。
2、周五班队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唱歌更爱劳动的演唱比赛。
范文二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能手。
二、活动主题我劳动,我光荣;我自理,我能干
三、活动内容
(一)绘画比赛
1、绘画主题:劳动最光荣
2、绘画形式:绘画表现形式不限,儿童画、国画、版画等均可。每个班上交5件作品,可适当增加。
3、上交时间:5月5日前上交,逾期做自动放弃。
(二)我是劳动小能手
1、在五一放假期间与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2、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洗菜、淘米、洗碗、扫地、拖地等
3、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饭碗里没有一粒剩饭(菜);
(三)学唱劳动歌曲
1、各班音乐老师负责在本周学习有关劳动光荣的歌曲。
2、周五班队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唱歌更爱劳动的个人演唱比赛。
四、活动要求
1、各校要组织好绘画比赛活动,将好的作品上交中小进行展览。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机制工艺;任务驱动;知识迁移;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68-02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是任务驱动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任务分析中的知识迁移
任务驱动法教学必须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汲取知识的动机,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操作的依据和原因,要学生站在工艺设计和工艺管理的高度去学习掌握,启发学生回忆已学的基础课或专业课的知识点,在知识迁移的一问一答中构建完整的实用的知识体系。如分析“怎样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任务时,学生很兴奋:表面质量就是表面粗糙度。教师首先肯定学生说法,接着话锋一转,问:同学们如果是第一次车外圆,刀头断了不知还在继续车削,会发生什么现象?生答:车过的表面出现过亮表面。又问:是表面粗糙度好的体现吗?答:不是,粗糙度很差。问:除此之外,如果后一刀加工时,不重视会发生什么事情?生答:再次车到发亮的地方刀容易断。问:为什么?学生:这区域变硬了不易切削。让学生明白表面质量不仅仅是表面粗糙度,还有残余应力存在。此时教师从刀头断后车刀变钝,刀对工件的挤压多于切削分析,再请学生回忆《工程力学》中有关挤压的内容,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塑性变形。再引申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加工硬化现象,正常切削时,工件表面在力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因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加工硬化。从而让学生将加工表面质量所包含的知识学透,完成任务要从这几方面考虑。
二、能力训练中的知识迁移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教学知识点“直接减少误差法”,是生产实际中解决工艺问题,提高加工精度最常见的方法。有效掌握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笔者设计细长轴的加工情景,通过任务驱动,对加工方案进行分析,达到教学目的。师(指着黑板上配图)问:细长轴在伸出端很长的情况下,用三爪卡盘夹紧后车外圆,会怎样?生说:这样不行。师:为什么不行?生:工件这样装夹,刚性不够,车的圆柱会带锥度。师:好!怎么办?生:加后顶尖。师:好!但车削后圆柱出现了两头细中间粗,仍不符合要求。怎么办?生:细长类轴的刚度不够,加跟刀架,消除因径向分力存在而产生的误差。师:同学们车工工艺学得不错。(老师进一步引导)这消除的是切削力径向分力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可是车后仍发现工件存在二头细中间粗的精度误差。怎么办?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老师从切削分力的分解开始启发,请学生注意轴向分力和三爪卡盘夹紧力之间形成的受力系统,构成的是一对平衡压力。再简单请学生回忆《工程力学》压杆的失稳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出这变形产生的原因是压杆的失稳。在教学的知识迁移中,涉及到从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工程力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中,引导学生选用知识,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抽象知识引导时的知识迁移
任务的完成应该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完成任务的整个学习过程来建构知识。《机械制造工艺学》要解决工艺设计中的许多为什么,在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很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常识进行知识迁移,将抽象的理论接近形象化。完成“怎样消除机加工时的残余应力”任务时,残余应力指什么?若有会产生什么结果?怎样消除?笔者拿学生常见的馒头,代替机械材料进行分析。师:在冷馒头上按一个指印,手按下去有阻力吗?生:有。师:馒头产生了应力,且留下了凹坑。一天后,馒头上的凹坑大小会变吗?生:当然变浅。师:说明了馒头上存在残余应力,随时间的推移残余应力慢慢消失,凹坑变浅。如果将馒头回笼重蒸一下,这凹坑会消失吗?生:会。教师话锋一转,及时引导学生:金属材料受力也会有残余应力,虽然肉眼看不见,但随时间的推移,残余应力会慢慢消失,会使工件整体的形状改变而影响精度。这是材料存在残余应力的特点。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已经一起分析了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生:(诧异)。师:馒头上的凹坑是怎样消失的?生:回笼蒸。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学的去应力方法呢?生:退火。师:(及时总结)金属材料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存一段时间就能消除残余应力。《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就是以这个原理去应力,既使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残余应力概念,又掌握了去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工艺技能时的知识迁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着手,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在完成“细长轴加工工艺”任务时,师:细长轴是这次加工的条件,状态能否改变?生:不可能。请学生回忆《工程力学》课程的压杆受力特点,学生分析得出:能改变的只有压杆的状态。怎样变,能去掉轴向分力吗?据《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知识,甲生:不能。这轴向分力是主切削力,没有它无法切削。乙生:加工中能否反向进给?丙生:可以。这样从切削处到三爪卡盘夹紧处形成的是拉杆,问题解决了。师:切削处到后顶尖之间呢?乙生:还是压杆。怎么办?让学生知道一个方案设计要考虑全面。不能只顾眼前,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这样。师:压杆什么时候变弯?是压杆都会弯吗?甲生:压杆的一端能退让就不会弯。乙生:把顶尖换成弹性顶尖,加工受力后顶尖产生微量退让,压杆不会弯曲。(总结)在去除压杆的失稳后,加工的圆柱就不会因这原因产生二头小中间粗的误差。在反向进给的条件下,为了增加细长轴的刚度,我们还可以从切削刀具的角度考虑,增大车刀的主偏角,来增加轴向分力,促使学生工艺技能知识的应用和提高。
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着手,步步为营,进行不同的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架起从加工环节的加工者,向工艺设计环节设计者及生产环节的生产工艺管理者跨跃的桥梁,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药物; 动力学; 中药
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与药学领域中的生物药剂、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及分析化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带动了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1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这些过程的性质的一门边缘学科。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科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2 药物动力学在中药剂型筛选中的应用
药物需制成适宜的剂型,通过一定的给药途径作用于机体,才能发挥临床疗效。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药,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中医中药理论特点,研究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对指导临床用药,阐述组方原理,制订合理的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以及研制新药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展[1]。中药药物动力学在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为筛选优良剂型提供了较为可信的量化指标。相信随着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种科学模型的深入研究,中药复方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会被更科学的语言来阐明,将开发出更多优良的中药药物新剂型。
2.1 血管内给药剂型血管内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内,无须机体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具有起效快、效应强的优点,临床上应用广泛。静脉给药有推注和滴注两种方式,剂型有注射剂和注射用粉针等。中药注射剂是中药新剂型,有关药动学研究有许多文献报道。徐凯建等对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人体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剂型虽然不同,但给药后的血清药物浓度曲线基本一致, 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双黄连气雾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剂型,可与注射剂结合使用,甚至直接取代双黄连注射剂,不仅方便患者使用,而且减少其副作用。何心等[2,3]对黄芩苷及其在双黄连粉针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发现,黄芩苷无论是单体还是粉针,消除极快,生物半衰期均较快。何心等人的工作是对双黄连剂型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为黄芩苷及其制剂的剂型选择提供了一个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参考。
2.2 胃肠道给药剂型口服给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使用剂型上有近10种。近年来有学者[4]提出“中药胃肠动力学”,试图结合“中药血清药理学”来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处理,解释中药作用的机理,理论上有所创新。同时,国内学者大量报道了多种口服剂型筛选的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情况。居文政等[5]对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滴丸的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此外,颗粒剂、水煎剂、胶囊剂、丸剂、口服液等均有大量关于药动学方面的文献报道[6~10],为以后的剂型优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3 经皮给药剂型经皮给药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是古老的给药方式之一,既可用于治疗局部病变,也可用于全身疾病治疗。经皮给药剂型可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肠灭活,减少胃肠道副作用,而且使用方便。但经皮给药剂型由于皮肤的屏障性能,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治疗全身疾病的剂型筛选上,药动学研究必不可少,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王建明等[11]对苦参总碱贴片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法,以血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浓度之和计算药动学参数。实验中发现,增大给药面积,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的血药水平,因而可通过给药面积来调节血药水平,这具有区别于口服给药的独特优点。
2.4 黏膜给药剂型黏膜给药是指药物与生物黏膜表面紧密接触,通过该处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可以是口腔、鼻腔、眼、直肠、阴道等,剂型可以是片剂、膜剂、栓剂、气雾剂等,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新剂型。利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评价黏膜给药,考察其体内过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杨时成等[12]对不同眼用剂型中秦皮苷的兔泪液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缓释眼膜、速释眼膜和滴眼液中秦皮苷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速释眼膜和缓释眼膜的AUC与剂量的比值分别为滴眼液比值的1.66和2.55,且缓释眼膜4h后仍可测出秦皮苷。因此,由于缓释眼用药膜在眼内能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因此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疗效,显示出缓释制剂的优越性。
3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发阶段中的应用
在进入临床试验后大约有40%左右的候选化合物由于其药动学方面的原因而功亏一篑[13,14]。因此如何让药代动力学尽早介入到新药的研发过程, 在药物开发的早期即帮助发现药代参数不理想或代谢特征不佳的候选化合物,从而缩短药物开发时间, 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前面所提及的药物在开发后期由于药动学行为不佳而被淘汰的问题, 目前已有人提出在药物设计的最初过程, 提前对药物的ADME性质和毒性进行预测评估, 遵循“不行即止, 降低成本(failing fast ,but failing cheap)”的原则[13], 以减少药物开发成本[15~18]。
创新药物设计和筛选一般包括先导化合物的产生(lead discovery)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 optimization)两个阶段。先导化合物的产生可有多种途径, 包括天然生物活性物质, 如动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体内活性成分以及矿物质有效成分组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化合物库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物质, 如与疾病有关酶系的底物、受体和配体等基于生物大分子例如核酸、酶、受体、生物膜的三维结构而进行的分子设计, 基于生物大分子与配体小分子作用机制而进行的分子设计等。然后对得到的先导化合物进行筛选, 或者进行结构的修饰和改造, 从而得到需要的候选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