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形式

人才培养形式范文1

1.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健全

相比于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较为健全。除了有明确的培养主体以外,还具备相对完善的培养方式、培养途径、人才输送方式,等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稳定性。此外,这套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也可以保证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选拔的覆盖面广泛,选材对象范围也会更加宽泛。

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质量和数量需求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

近年来,各地适龄入学儿童数量逐年增加,各个小学的班型不断扩大,对于小学教师的数量要求更多。除此以外,当前小学教育正处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小学教师和相关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现有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不但每年可提供的人才数量不能够完全满足需要,而且在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现阶段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构建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全面推进小学阶段素质教育改革

众所周知,教师是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主体。为了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小学教师具备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并首先达到素质教育实施者的要求。在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只有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源头上提高教育和培养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质的突破和提高,才能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之中,才能够真正肩负起小学阶段素质教育工作实施者的重任。

2.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通过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实现了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也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之中将这些理论知识自觉地转化为教学活动。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系统地接受各类知识,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对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巩固是至关重要的。

3.构筑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在充分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最终达到培养学习终身制习惯的目标。千百年来,因材施教的理念得到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普遍推崇。通过进一步完善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教师能够更加充分地施展自身独特的教学能力,也更加有助于其挖掘不同教学对象的学习潜力,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所必需具备的重要基础。

三、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说,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暴露出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

正如前文所述,各类师范类院校依然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这显然与其他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别。相比于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机构的人才培养理念更为先进,培养工作方式更加科学和灵活,注重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合理开发人才的各项潜能。与之相比,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培养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大量同质化的培养模式造就出的人才,在个性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大同小异,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

对于很多师范类院校来说,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很多年都在延用一套教材,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被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此外,一些师范院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就导致了这些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长期存在实践教学技能较差的问题。

3.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岗位再教育机制严重缺失

人才培养形式范文2

【关键词】培养目标滚动式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资格教学推动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4-0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加强行业人才建设,建立一支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于2005年6月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于2006年2月起草了《关于2006年度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总体方案)。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三十条”和“总体方案”都对财经院校在培养行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今年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形式初探如下: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通晓会计学、审计学基本理论和实务,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事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

二、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会计学理论和实务教育,练就了较强的综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会计与审计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方案将本科学历教育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按通才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完全的本科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要求,强化注册会计师统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机会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立足地方,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基础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跨国文化交流,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2.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大、中型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竞争精神和效率、效益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会计和审计惯例,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5.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审计等基本知识。

三、实现形式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设想我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办学特色概况为:“一个独立滚动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大纲”、“两种考试”、“两个结合”。

1.一个独立滚动的人才培养方案

(1)独立性

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不同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方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以全国注册会计师统考科目为主要专业课程,采用相应的CPA教材,CPA课程参加全国统考。

(2)滚动性

滚动式教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不是多年不变的,而是根据CPA考试内容的变化情况,随时对以后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修订和补充。如2009年CPA考试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就要及时对2008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两个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和CPA课程考试大纲

CPA课程的教学要按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组织,其教学大纲要紧扣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每个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教学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课程结构框架;②教学目标;③课程的主要章节;④课程内容具有的广度和深度;⑤课程的主要重点和难点分布;⑥主要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⑦课时分配建议(含实践课时)。

考试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基本要求;②知识要求;③参考法规;④修改说明;⑤特别说明。

如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将在100分之外增加10分英语附加题,试题为专业主观题,分值计入本科目总分,成绩合格分数线仍为60分。

3.“两种考试”――学分考试和CPA统一考试

对于CPA课程,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既要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取得学分,获取毕业证书;又要参加全国CPA统一考试,为将来成为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考试制度。传统会计考试大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考试命题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表1会计资格证书报名与考试时间

4.“两个结合”――学历教学与资格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将学历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教学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三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

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规定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时间见表1。

根据上表的考试时间安排,笔者设计了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滚动式”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认真领会邓志阳教授《改造传统教学“基因”,创建综观教学体系》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推进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施,即学习知识层次、知识的运用层次和知识的升华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和逐步推进的性质。具体的做法是:

1)学习知识层次――传授知识

知识的学习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教学相交融,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会计专业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增加双语课程,充分体现我校“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两方面着手:①英语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管理学、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学;②中文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整个社会来看,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引起的违纪违法等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如果我们轻视了德育培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知识的运用层次――实践教学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那就是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加深对制度和准则的理解。教学就体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是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从目前实施的模拟实践来看,可以说每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模拟实习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根据实际资料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真实完整。但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相互参股、渗股、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经济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会计资料失真、会计信息造假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应对一些业务进行必要的虚构,也就是在基本资料中加入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其次是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资料,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并要进行调帐,或是企业要进行改制或合并,出现了资产减值或增值情况;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等。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达到解决目前模拟实验只重视核算、轻审核监督的问题;最后是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发展的方向,实习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

二是建立学校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从今年开始我校会有一些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建立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开展各种业务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身临其境,体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三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审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及适当运用判断。通过实践学习要求做到:①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识别、获取、组织及理解;②能够进行调查、研究、逻辑思考与分析、推理及质疑;③能够识别和解决无既定模式的问题(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

3)知识升华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注册会计师要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做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判断和如何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仿真教学,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创建“实例――理论――实训(实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组织:①老师讲解理论讲解例题学生实训;②老师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③学生自学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④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⑤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学生讨论讲解老师总结补充。

通过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形式范文3

一、烹饪人才培养的指导与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执行国家及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三以一化”的总体要求和《苏教职(2007)5号》文件精神,树立新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痛下决心彻底打破数十年来没有实质改变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项目,这是课程体系上的改革;构建课程模块,这是课程结构上的改革;变换上课方法,这是课程形式上的改革。烹饪专业将在文化引导、科技提升的专业建设思路引导下,突出专业特点,根据烹饪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分别对待。烹饪专业的课程将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依据“适用”原则,调整文化基础课,依据“够用”原则,压缩专业理论课;依据“管用”原则,强化实践操作课。重点强化餐饮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兼顾餐饮市场潜在需求的课程结构,走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之路。

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体现以烹饪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培养,并贯彻整个教学的始终,应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必须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合乎规律地排列组合课程内容和序列,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课程形式的改革,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本位思想,做到学教互动,教学相长。

烹饪专业课的课程改革体系则强调以烹饪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综合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做到“理论――实践”嵌入式,项目课程融合式。公共课则根据餐饮行业的特点体现基础性、工具性和发展性;文化课则突出浅显性、生活性、宽泛性,以及与专业的结合性;德育课则根据烹饪专业的特点,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渗透性的原则,强化职业道德素养能力的教育与提高。

总之,烹饪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要重新整合专业链,分项目、订模块、化任务,最后按任务的形式完成课程的教学。要重新制定烹饪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制定课程标准,以便接近餐饮市场,更合乎餐饮企业人才需求。寻求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确定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方法,真正将烹饪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二、烹饪人才培养的工作目标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烹饪专业的特点,构建符合实际的新的课程体系,按专业群专业链专业科专业目专业课,设置课程体系。即根据烹饪职业岗位,按项目式的形式,构建项目式的课程体系,分项目、定模块,以任务的形式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

(2)确立课程目标

在深入细致的社会调研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企业参与,编制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以培养餐饮企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烹饪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素质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

(3)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烹饪专业的特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计划,以项目课程为主线,实施模块化教学。编制各类主干课程、设定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

(4)开发校本研究

在评价分析烹饪职业能力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地方经济、学校实际开发项目研究,编制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校本教材。

(5)推进课程实施

在烹饪专业课程改革的试验课、模拟课、示范课的基础上,将课程改革的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实施。

(6)接受课程反馈

将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家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以便及时得到修正和指导。

(7)建立课程评价

建立科学实用的课程评价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探索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过程评价、终端评价、综合评价的科学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形式范文4

【关键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同时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批能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应依据学校的定位和社会需要来制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份量很大,但学生在大量掌握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从容应付校内、校外各种考试的同时,往往并不真正具备合理组织财务活动、客观地分析评价企业经济状况和财务状况的能力。本文认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环节薄弱,基本流于形式

虽然目前高校均以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实际上并未能充分围绕实际需求建立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地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已建立的课程体系往往并不能有效与企事业所需岗位相衔接,这尤其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目前高等院校开设的实践教学活动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但基本流于形式。

校内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首先,大多数高校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还是不够重视、投入不足,虽然大多设有会计实验室,但很少设有专供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其次,实践环节安排的课时明显不足。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没有专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只能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共用一个会计实验室,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使得原有的会计实验室更加难以满足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时间上更是捉襟见肘,安排的实训学时数都非常有限。比如本科财务管理的学生在三个学期重点学习基础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共160个学时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在中级财务管理课后有大体上两周20学时的实训。靠这么短的时间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可想而知。再者,就是短短的20学时的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学校所购买、使用的财务管理实训软件,也很不成熟。也就是在电脑上,虚拟两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将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进行模拟仿真,类似于做大练习,计算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和提升综合运用财务指标、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能力,更谈不上如何合理地去组织资金运动,正确地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中,财务管理专业一般都安排了低年级学生三周的校外生产实习计划,要求学生通过到企业的实习,熟悉财务管理的流程、体系设置,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然而这种校外生产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成效并不大。因为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机构设置并不独立,而是合二为一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的往往是会计核算的内容,而且是只让看,不让做。财务管理专业的生产实习变成了看凭证、看账簿、看报表,根本没有接触财务管理的相关实质内容;另外有些企业担心泄漏商业秘密,不愿接收外来实习的学生,即使接收也不愿过多透露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实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有学生出于自身原因,离开了老师的直接监督,并没有下企业实习,而是开一虚假实习证明应付了事。校外的一些实习基地,基本上是为了达标、应付检查而签署实习协议,很少启用甚至没有启用,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并没有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亲身经历。虽然具备较丰富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课堂授课能把枯燥、高深的理论讲解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相当精彩。课下也考了很多职业资格证书,但并不具备实践经验的丰厚功底,实践技能仍然匮乏短缺,因此,其结果只能是――口吐莲花,纸上谈兵。其次,目前高校中专职实验教师数量短缺,也是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环节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队伍中不超过5%的实验教师配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虽然近年来财经类专业院校在学生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育形式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刻意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教学合作,很多教学团队的成员由高校内部不同专业的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专家组成,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借鉴过来,指导、修正学校的理论教学。但实际上校外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往往都是挂名,很少或是基本没有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无法把财务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理念传授给学生,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也就无从谈起。

二、财务管理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何把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将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转化成能力,让毕业学生能更好地和企业衔接,尽快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是财务管理教学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上起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内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

高等院校的实践环节不能过于依赖校外实习,而应更多地采用模拟实践的方法。因此,在校内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当务之急。

首先,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跟进安排校内实训,并从实训时间、课时上予以保障。

其次,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从而为高技能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认识熟悉财务管理软件的各类功能和基本操作,通过财务管理实际案例的剖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模拟实训将在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种数学模型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工具转换成计算机模型,并自动进行财务决策。实现财务管理决策的自动化和无纸化,为学生就业后很快适应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及考试

依据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和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财务管理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将筹资管理、短期资产管理、证券投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财务预测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最终要走向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正规、有序的职业培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而且为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

一个企业案例的成功分析,远比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吸引学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财务管理实际案例的深层剖析,不仅使学生能够贯彻财务管理的理财思维,而且还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手段,学会有关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各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根据财务管理案例反映理财实际活动的复杂程度,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确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安排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进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从时间和内容上保持一致。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有许多优点,多数学生也比较喜欢案例教学,然而案例教学并不能取论教学,教师应该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穿插相关财务管理案例, 最好是精选现实企业财务管理案例为典型实例,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真正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四)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讲授教学,学生被动地听,学习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考虑让学生唱主角。教师选用合适的案例、带领学生提前做好讨论前的知识储备、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案例、并做好讨论后的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允许并提倡他们做出与设定答案不同的结论。

(五)有效落实校外实践活动

人才培养形式范文5

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领域也在逐渐地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着重新审视管理体制与教育模式,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和观念,调整培养目标的问题,因此,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对象的类型、层次、规格、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它是国家教育总体目标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合理定位是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先决条件。我国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演奏(唱)的风格和技艺的研究。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音乐教学、教法的研究。三是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的高等院校,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以上三类院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可以避免人才类型的重复,使音乐教学各有侧重,音乐人才合理分布,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二、艺术潜能的挖掘

对于每一个从事音乐学习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尚待挖掘的艺术潜能,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训练和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身的艺术天分,并得到充分的发挥。

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艺术素养。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个性化的艺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挖掘学生个性化的艺术素质,在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把个性化作为一项基本特征纳入,引导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独特的禀赋。并因材施教按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才艺特长,营造有利于成长的空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

因材施教的根本在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的飞跃。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选择、发展、完善的条件和机会。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主要从艺术想象力、艺术感知力、艺术表现力、艺术审美能力等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有助于艺术想象力的充分发挥。艺术感知力主要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听辨各种声乐和器乐的旋律,开发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艺术表现力就是通过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在演奏(唱)时掌握准确的音高、节奏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恰到好处地表现音乐作品。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欣赏音乐的能力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提高审美意识,在审美的过程中培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高校音乐教学通常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尽早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给学生设计一条成才之路。艺术在于张扬个性,没有个性的艺术不能成为艺术。没有个性的艺术工作者也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在教学上不要拒绝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有存在的理由和条件,它也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音乐,品种繁多的器乐演奏,其中总有一些适合学生的学习。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位应聘的毕业生说:学校看重分数,社会不是。走入工作岗位,是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拆开后重组,能力很重要。

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高校 ,在拓宽自己的办学思路的同时,还应在质量上下功夫。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想生存与发展就要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适量增加音乐艺术类专业,吸引较高质量的学生入学,引进各种专业人才,聘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师。艺术在于学习和交流,经常性地聘请著名艺术家、学者到学校讲学,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人才培养形式范文6

关键词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23.07;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28-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规模和层次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得到各高职院校广泛地关注[1]。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培养理念到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投入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要素,最后形成培养结果的系统性过程。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本体现,办学特色生成与特色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懈探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不同高校的特色性“质量标准”,体现出特色性“核心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争创特色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2]。

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背景下,按照教育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在专业建设中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使本专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1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等内容[3]。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2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3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3个时段:第1个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第2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3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课程(如果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者,可以继续留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完成相关论文撰写工作,毕业时回来答辩)。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为我们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为校企双方营造了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师资队伍共派、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良好氛围。

2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其形成和诉诸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而且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职业学校要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7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3 课程体系构建

2.3.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

2.3.2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3.3 职业教育的嵌入。本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并行的“三证书”教育。

2.4 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应用性、技能性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本专业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使“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断加大,逐渐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4.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生产实践锻炼、职业技能操作培训、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及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的总人数达到12人,“双师”素质教师人数达到11人,约占专任教师人数的90%。②骨干教师培养。选拔2名“双师”素质教师,于2012年5月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加“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1月到福建省漳州科技学院参加企业顶岗培训,同时采取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技术研究等形式,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能力。③专业带头人培养。在现有教师中选拔了1名“双师”素质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设备先进、管理完善的茶叶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培训,到相关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研修等措施,使之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成为云南省茶叶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专家。

2.4.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积极聘请云南滇红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目前,本专业现有兼职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

2.5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要求,本着“校企合作,互利互惠”[4]的原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常重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先后建有茶叶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叶生理生化实训室、茶叶深加工实训室和茶艺茶道实训室共5间,校内实训基地2处。

新时期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合作理念,拉近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5]。目前,本专业与美国峪岭一古茶树有限公司、云南省滇红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澜沧江集团有限公司、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成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师生提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升、技术转化、生产技术研发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能够得到落实。

3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培养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6]。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该校是地处集边远、贫困、民族众多为一体的山区学校,由于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既没有经济基础,又缺乏办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上采用“2-3-1型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摸索、试验阶段。现总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以促进茶叶专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5-67.

[2] 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3):1-5.

[3] 康敏,陈丽.以办学定位为基点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3(2):14-16.

[4] 何秀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长效机制[J].广西轻工业,2011(1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