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1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康复锻炼;盆底重建;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37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上又称为盆底缺陷。因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盆底结构缺损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诱因, 患者普遍有盆腔内器官脱垂、尿失禁和阴道前后壁膨出等临床表现。而自身器官或组织出现结构缺陷、产伤或创伤给患者带来的损伤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盆底结构缺损[1]。盆底缺陷尤其是盆腔脏器脱垂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 手术是临床上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 其中女性盆底重建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2]。此外, 为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对本病患者行盆底重建手术时须开展康复锻炼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次研究探讨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40~68岁, 平均年龄(56.2±7.4)岁;绝经时间9~18年, 平均(13.4±2.8)年;病程2~11年, 平均病程(5.5±1.7)年。其中有11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 9例合并高血压, 10例合并糖尿病, 入院时均采用手术治疗。
1. 2 治疗方法 术前本组患者行B超及阴道镜检查, 均无子宫及附件病变, 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实施盆底重建手术, 同时根据盆腔脱垂程度对全盆腔、前盆腔和后盆腔进行悬吊, 患者子宫颈延长时切除宫颈。
1. 3 护理方法 对本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行血常规、白带常规、肝肾功能和B超检查, 视情况需要行宫颈组织活检, 以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临床检查时需向患者说明检查的意义、目的及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术前3 d保持阴道干燥清洁, 必要时遵医嘱行抗炎治疗。术前1 d给予流质饮食, 同时加强营养, 为术后早日恢复打下良好基础。鼓励患者大量饮水, 做好预防感染工作。②心理护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 应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 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患者加强交流, 了解其心理健康状态, 努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 帮助其树立对治疗的信心,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术后护理。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 了解其疼痛程度;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 了解下肢是否出现疼痛、麻木以及坐骨神经是否有受损等情况;注意观察其生命体征、及时给予吸氧, 定时翻身叩背, 避免出现坠积性肺炎;进行必要的心电监护, 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为患者开展盆底和尿道周围肌肉张力锻炼及骨盆肌、肛提肌的收缩训练提供指导, 以恢复其肌肉功能,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④并发症护理。患者出现并发症时积极进行治疗护理, 必要时可联系医师。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等, 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⑤术后康复指导和锻炼。护理人员应提供饮食指导, 术后3~6 h给予半流质饮食, 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纤维素的食物, 多进食蔬菜、水果, 以保持大便通畅。协助患者翻身, 术后24 h可适当在床边活动, 48 h后可尝试下床行走, 患者的手术范围较大时护理人员在其活动时加强监护[3];术后应积极锻炼盆底与尿道周围肌肉张力, 可主动做收缩练习, 10 min/次, 3次/d[4];出院后严防手术部位感染, 出现血尿、排尿困难或疼痛等症状时应回医院复诊, 同时禁止性生活。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60~90 min, 平均手术时间(75.5±10.2)min;术中出血量为80~150 ml, 平均出血量(124.6±11.4)ml。无院内感染发生, 术中未出现血管、尿道、膀胱及直肠损伤病例, 未发生尿潴留、伤口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主诉坐位时臀部疼痛, 2 d后缓解;2例自觉会疼痛, 给予针对性护理后, 疼痛明显缓解。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及网片侵蚀病例, 盆底功能障碍得以有效纠正。
3 讨论
盆底重建术是通过固定网带和网片(位于皮下、盆腔筋膜及骶棘韧带上)对盆腔脏器起到提升和承托作用使其恢复至正常的解剖位置, 进而修复整个盆腔、纠正侧壁结构缺陷最终达到整体化治疗效果的一种手术。该术式无需进入腹腔, 手术范围较小, 对患者的创伤小, 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 能保留有生育需求患者的生殖功能, 近年来获得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但该项手术需将网片植入患者体内, 手术难度较大, 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配合, 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同时为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改善预后, 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十分关键[5]。
本次研究采用盆底重建术对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进行了治疗, 同时对其实施了包括康复锻炼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盆底功能障碍得以有效纠正, 表明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行盆底重建手术并给予必要的康复锻炼和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加以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吉萦婕.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24):3137-3138.
[2] 郭晓敏.女性盆底重建围手术期的护理.吉林医学, 2011, 32(29):6282-6283.
[3] 骆建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2, 30(5):578-579.
[4] 陈燕挥, 杨卫萍, 邓敏端.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广东医学, 2012, 33(6):757-759.
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2
关键词:综合护理;脊髓损伤;肠道康复;康复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used for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Methods 5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s studied object were given targeted comprehensive nursing according to concrete states.Results After nursing,Barthel scores showed:the score of(4~6)(χ2=15.320,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Spinal cord injury;Enteric recovery;Nursing effect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不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躯体运动功能和感觉神经的传导,而且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肠道功能,造成患者自主排便、排尿功能障碍[1]。患者常会出现头晕、腹痛、失眠等现象[2]。有资料显示,在SCI稳定后,超过1/3的患者认为排尿和排便障碍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4l%的患者认为排便功能障碍是中等或严重影响寿命的问 题[3]。我们对患者采取综合性的肠道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本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康复期患者。男35例,女18例。年龄21~57岁,平均38.1岁。损伤类型:完全性损伤15例,腰骶部损伤18例,颈胸脊髓损伤20例。临床主要表现:内外括约肌松弛,大便失禁,内外括约肌紧张,出现便秘。
1.2方法
1.2.1综合评估 实施护理干预前,对患者进行身心综合评估,包括体质状况,心理状况,性格特征,脊髓损失水平与障碍程度,受伤前的饮食结构,饮食规律和排便习惯等。根据上述综合资料,制定适合患者的综合性肠道康复护理方案。配合事项等做准确、客观的说明,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护理干预的顺利进行建立良好基础。
1.2.2肠道护理干预
1.2.2.1饮食管理 鼓励患者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时,安排患者尽量保持舒适的,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对腹胀患者禁用牛奶、豆浆、番薯等产气食物,勿张口呼吸或,以免加重腹胀;嘱患者饮水应维持在2000~2500 ml/d,以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份,早晨饮淡盐水1杯,夜间饮蜂蜜水1杯,有助于大便的通畅。
1.2.2.2运动疗法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下床和下地作功能锻炼,教会其利用未瘫痪肢体做床上主动功能锻炼,做提肛收腹运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肉的运动促进排便,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
1.2.2.3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将手掌放在患者脐上方,用除拇指以外的四指从右向左,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揉腹,即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方向按摩。腹部按摩时要用力均匀,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度。通过腹部按摩,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具体为患者每3餐后30 min行腹部按摩,15~20 min/次。
1.2.2.4排便训练
1.2.2.4.1排便习惯 患者应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选择早餐后或者晚餐后进行排便,因为在餐后结肠反射最强。必须注意尽量保持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排便。
1.2.2.4.2排便 在家属或护理人员帮助下,臀部和膝部弯曲,大致成马步姿势,此盆底肌基本不受压,肠蠕动力大,有利于粪便的排出,排便通常以蹲、坐位为佳,如不能蹲坐,则采用左侧卧位较好。
1.2.2.4.3直肠手法 刺激直肠手法刺激是最常用的辅助排便方法,戴上手套以的手指进入2~4 cm,保持与肠壁接触,沿着肛管轻轻旋转15~20 s,刺激肠道神经反射,以引起括约肌的放松,可重复数次,然后抽出手指,让患者自行排便。需要注意的是,操作过程必须轻柔,避免动作幅度过大,以免造成黏膜或肠壁等组织损伤。
1.2.2.4.4灌肠如果上述措施无效,可使用开塞露直肠及粪便或少剂量的灌肠液灌肠,引起肠道反射,刺激直肠,使肠道肌肉收缩,以帮助排便[4]。
1.2.2.4.5人工排便如上述物理刺激和药物刺激均无明显效果,则应戴上手套从直肠处掏出粪便。
1.3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χ2检验,剂量资料t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6 w左右的护理,患者临床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中Barthel评分(4~6)分(χ2=15.320,P
3 讨论
完整的排便过程涉及到自主排便和非自主排便两种机制[5],即直肠内的粪便刺激肠壁感受器,传入冲动经盆神经、腹下神经至S2-4的排便中枢,引发短暂的直肠收缩;同时,传入冲动经脊髓丘脑束上行至高级排便中枢―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来自环境和个体生理需要的输入信息进行综合,产生便意,激活自主排便的预备阶段,通过收缩隔肌、紧闭声门和收缩腹壁增加腹内压,并发出下传信号增强脊髓排便反射,通过兴奋副交感神经增加直肠收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此后盆底肌及外括约肌被抑制,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松弛,盆底下降,直肠角变直,肛管阻力减小。
脊髓损伤后,骶髓(S2-4)的副交感神经排便中枢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排便活动失去大脑皮层控制.,使直肠的收缩强度变小、持续时间缩短。此时,脊髓低级中枢(S2-4)功能是否存在及脊髓反射通路是否完整是影响患者排便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颈、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患者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保留,直肠内的粪便可刺激诱发反射性排便,再辅以使用直肠栓剂等可使排便过程得以完成[6]。因此,对脊髓损伤患者,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反射性排便机制,通过外周和肛管内按摩、使用直肠栓剂等方法刺激、诱发反射性直肠蠕动、括约肌舒张和排便,并通过定时排便训练,逐渐强化残留的排便机制。
随着治疗的进行,病情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神经功能也有相应改善,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肠道康复护理,从临床统计来看,53例患者,Barthel评分(4~6)分(χ2=15.320,P
参考文献:
[1]沈菲菲,舒子正,鞠海兵,等.创伤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16例[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16(5):321.
[2]徐明春.不完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紊乱的康复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19):3169-3170.
[3]陈利江,权正学.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8):501.
[4]侯春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J].医学杂志,2003,28(8):663-665.
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3
关键词: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 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伤时引起的脊髓休克,运动反射受到抑制膀胱松弛,出现充溢性尿失禁。[1]此期患者因排尿力不足,致大量残余尿,而长期留置导尿也是造成膀胱上行感染的因素,为了使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我们对此类病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膀胱管理,实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以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的行成,早日恢复膀胱功能,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2-6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脊髓损伤平面与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康复组则给予:(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2】。测定残余尿量。(2)清洁间歇导尿:根据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制定间歇导尿的频次,4-6h导尿一次,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当残余尿量小于80ml时,停止导尿。(3)膀胱再训练: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刺激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牵拉、挤压(茎)或用手刺激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②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③牵张训练:对盆底肌痉挛的患者,先缓慢牵张使盆底肌放松,采用valsalva屏气法排空膀胱。④盆底肌训练:对盆底肌尚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者,指导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括约肌),每次收缩5-10s,重复10-20次/组,每日3组。配合呼吸训练,吸气时收缩周围肌肉,维持5-10s,呼气时放松。两组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及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评价标准
2.1.1残余尿量的检测 患者可自行排尿后,根据残余尿量判断膀胱功能,方法:(1)测定前可嘱患者饮水500ML;(2)患者取坐位,一种是膀胱采取耻骨上敲打法,另一种是膀胱采取手压法使膀胱尽量排出尿液;(3)排尿后立即导尿,记录膀胱内残余尿量。
2. 1.2膀胱功能的判定 (1)残余尿量小于80ML,膀胱功能满意为1级;(2)残余尿量80-50ML,膀胱功能较满意为2级;(3)残余尿量超过150ML,膀胱功能差为3级。这种评估必须膀胱容量〉200ML才可靠。
2.2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 见表1
2.3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见表2
从表2看: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
3 讨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康复组发生尿路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康复组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特别是进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使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形成,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压力,满足了患者的自尊需求,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进行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方法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4
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
1 病 因
外伤、血管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医源性损伤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脊髓受损[2]。脊髓在受到损伤后,容易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而膀胱功能的障碍程度与脊髓受伤的持续时间、节段、程度等相关。
2 病理生理机制
脊髓是人体控制尿道括约肌及逼尿肌的初级中枢,其在感应膀胱尿道的反应后,将该反应冲动传至高级排尿中枢的上、下行神经纤维共同通路上,其对人体排尿的初级反应起到调节作用。脊髓调节尿液排放的中枢位于神经核、交感神经中枢以及副交感神经中枢三个部位,三个部位中枢共同支配膀胱尿道而发挥调节功能。
3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改变
不同节段的脊髓损伤所致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骶髓平面以上的脊髓受损时,患者会失去高级排尿中枢对排尿的控制,但是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然保持完整,因此排尿控制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主要表现为反射性排尿或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如果是骶髓部的脊髓受损,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而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排尿控制功能丧失。但是膀胱尿道排尿功能并非完全与脊髓损伤程度相对应,如不同患者相同节段脊髓损伤所致的尿动力学改变及尿道功能障碍并不完全相同。
4 膀胱功能康复的护理对策
4.1 尿管留置 脊髓休克期是指脊髓损伤致截瘫早期,该时期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脊髓损害平面以下的各种感觉、运动、神经反射消失,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脊髓休克期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处于完全麻痹状态,括约肌收缩能力丧失,尿道的内、外括约肌张力也减退,膀胱充盈压力少于尿道阻力,导致排尿障碍而出现尿潴留。脊髓休克期持续时间为3周左右,在该时期护理人员应留置导尿管,保证引流通畅,促进尿液的排出,缓解膀胱过度膨胀。对膀胱括约肌功能的丧失的患者,可以通过耻骨上膀胱或者经尿道造瘘排尿。
4.1.1 一般只需留置气囊尿管监测病人的尿量即可,定期检查患者的导尿管及尿袋,保持导尿管通常,及时更换尿袋,防止尿袋尿液充盈而反流;在导尿初期应尽量引流,使患者膀胱处于持续空虚状态,防止膀胱逼尿肌因无张力而过度疲劳,促进逼尿肌功能的恢复。置管2-4d后将尿管夹住,白天3h左右开放一次,夜间5h左右开放一次,使膀胱有一定的容量,防止膀胱空虚而影响间歇导尿。
4.1.2 在导尿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尿路感染,定期检查并清洁患者会、导尿管周围。鼓励患者多饮水或使用含水量多的食物,饮水量达到3000ml/d,以利于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细菌进入尿道机会,达到生理性膀胱冲洗[3]的目的。以生理性内冲洗代替人工外冲洗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
4.2 间歇导尿(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 导尿管留置的时间过长不仅不利于患者尿道功能的恢复,还会使患者尿道粘膜受损,使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前列腺液流入尿道受阻,导致尿路感染。因此,对脊髓损伤的伤员早期处理的原则是,一旦伤员伤情稳定,就应尽快进行间歇导尿。间歇导尿的目的是训练膀胱,使膀胱有间歇性扩张,有助于膀胱反射性收缩的恢复。间歇导尿可明显减少脊髓损伤伤员泌尿系统各种合并症的发生,尤其是长期留置尿管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等合并症。间歇导尿包括清洁间歇导尿及无菌间歇导尿两种导尿方式,文献报道两种方式间歇导尿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置管导尿[4]。
4.2.1 清洁间歇导尿 脊髓损伤患者一般均为截瘫,其下肢丧失活动能力,但上肢仍可正常活动,可进行简单的自我间歇导尿。在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前,护理人员应进行适当的指导及宣教,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在导尿时要保持手、尿道口以及导尿管的清洁,防止污染。
4.2.2 无菌间歇导尿 无菌间歇导尿主要适用于急性期后残余尿量>100ml,膀胱功能恢复不佳的患者[5]。间歇导尿白天每四小时导尿一次,夜间每六小时导尿一次,每次导尿量如超过500毫升,应适当缩短导尿时间。尽量避免膀胱过度充盈,长期的膀胱过度充盈可引起膀胱逼尿肌的纤维化改变及损伤盆腔神经的神经末梢,进一步损害膀胱功能。上肢功能好的病人应尽快训练病人自我进行清洁间歇导尿。病员掌握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学会自我护理等重要内容,才有可能使其回归社会。
4.2.3 制定合理饮水计划,患者饮水量应控制在1500ml/d-2000ml/d,分早、中、晚均匀摄入[6]。导尿时间多固定在起床后、餐前、睡觉前等对病人影响少的时间点。根据患者排尿的恢复情况及排出尿量的多少可逐渐减少导尿次数,延长间隔时间。定期行尿常规检查,最好行术者洗手前后细菌培养,发现泌尿系感染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手法协助排尿
若患者逐步恢复,自主排尿>17ml/2h,排尿后残留量
5.1 叩击法 通过牵张、叩击耻骨上、会阴区、,挤压,进行刺激等诱发排尿。手法中以坐位、站位排尿较为有利。
5.2 屏气法(Valsava法) 屏气可增加腹压达50厘米水柱以上,通过增加的腹部压力压迫膀胱以达到排尿的目的。此方法同样以坐位、站位较为有效。
5.3 Crede手法治疗 用拳头由脐部深按压,逐渐缓慢向耻骨方向滚动,压迫膀胱促使尿液排出。使用此手法应该注意从脐部开始,以避免耻骨上加压尿液返流引起肾盂积水。
6 中医疗法利用针灸和按摩穴位
手法协助排尿效果差的病人,可利用针灸和穴位按摩方法。调理、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一般取患者肾俞、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每天1次,每次20min,10d为1疗程[7],同时按摩患者天枢、中极、关元等穴位,有促进排尿的功能。
7 小 结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易继发感染,导致肾功能衰竭。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康复管理训练是解决SCI患者排尿障碍,降低泌尿系感染的简便、有效方法,显着提高患者排尿功能,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回归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铁斌,伍少玲,郭友华,等.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5):287- 288.
[2] 张玉海.膀胱排尿功能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5.
[3] 刘晓棠.留置导尿与菌尿的关系探讨[J].中国护理杂志,1995,30(5):273.
[4] 李烟花,等.清洁间歇导尿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1,(06).
[5] 朱立芹.留置导尿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对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1999,5(5):386.
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5
1 尿失禁概述
1.1尿失禁定义: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失去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病理状态。
1.2尿失禁病因:尿失禁病因十分复杂,各种原因引起排尿与控尿的生理过程发生变化,包括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的正常运动,神经体液对膀胱括约肌及盆底横纹肌运动功能的调节,任何一个环节使排尿与控尿功能发生障碍都可导致尿失禁。常见于:(1),先天性泌尿器官畸形。(2)神经性疾患,如脑疾患、脊髓疾患、精神病、糖尿病。(3)泌尿系统本身各种疾患及手术。(4)膀胱邻近器官的压迫、外伤或手术。
1.3尿失禁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会、底尾部皮炎及压疮。
2 尿失禁的护理
目前对尿失禁的分类未完全统一,可分为潴留性、反射性、急迫性、压力性等类别。本文就临床最常见的潴留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的护理分别作出综述。
2.1潴留性尿失禁的护理
尿潴留尿失禁是由于尿路有病理障碍或神经性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大量尿液积蓄在膀胱中而不能排出或排出不畅。患者的膀胱呈膨胀状态。因此,此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是设法排尿。
2.1.1热敷法:热敷耻骨上膀胱区及会阴,尿潴留时间较短者常有很好的疗效;或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也可采用热水浴,如在热水中有排尿感,可在水中试排,不要坚持出浴排尿,防止失去自行排尿的机会。
2.1.2按摩法:先用中指在中极穴作快速轻柔点按,此穴有调理膀胱、输通水道的功能[4]。点穴诱导后,一手掌触摸胀大的膀胱,由底部向体部进行环形按摩3-5min。然后双手重叠放于耻骨上,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膀胱,手法由轻到重,忌用暴力,使尿挤出。神志清醒者,可指导患者自己操作,取半坐位,深呼吸后屏住,尽量缩紧腹部,双手重叠放于耻骨上,四指用力压迫,逼尿而出[5]。膀胱底位于耻上3横指以上时,禁用此法,避免膀胱破裂,以及因在耻骨上加压,使尿液反流,引起肾盂积水[6]。若不成功,可刺激、会及,塞入开塞露等引发排尿动作[7]。
2.1.3敷脐疗法:用大葱250g、粗盐半斤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再敷;或用独头蒜一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用胶布贴脐。
2.1.4针灸疗法:取穴三焦俞,中极、三阴交,以中强度刺激,补泻兼施,留针10分钟,一般退针半小时后可出现排尿。
2.1.5中药方剂常用的有:五苓散、八正散等。单味柳叶30~60 g水煎服,对尿潴留很有良效。
2.1.6胆碱类药物的应用:如新斯的明1mg肌注,或氨甲酰胆素25mg肌注,以增强胆碱酯酶活性,促进膀胱平滑肌收缩。但上述两种药物对有机械性梗阻者禁用。
2.1.7上述方法均无效时,应作导尿术,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2.1.8穿刺抽尿法:在无法插入导尿管情况下,为暂时缓解患者痛苦,可在无菌条件下,在耻骨联合上缘二指正中线处,行膀胱穿刺,抽出尿液。对括约肌功能失调、非顺应性膀胱、意识不清的患者,采用经尿道或耻骨上膀胱造瘘进行治疗和护理[8]。
2.2排尿性尿失禁的护理
正常膀胱有尿液积聚时就会传至大脑中枢而控制排尿。该类病人膀胱有尿时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将信息传至大脑控制中枢,反射性的随膀胱压力上升而不知不觉地排尿。此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是集尿。
2.2.1便壶、便盆分别适合于神志清醒的男女患者使用。
2.2.2失禁护垫、纸尿裤适用于各类尿失禁患者,是现今最为普遍也最安全的方法。
2.2.3葛龙梅等[9]采取保鲜袋接取尿液方式:将保鲜膜袋口打开,将全部放入其中,取袋口对折系一活口,系时注意不要过紧,留有1 指的空隙为佳。
2.2.4软包装输液袋接尿方式:将软包装输液袋底端中间剪一适合大小的开口,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将切割面边缘封贴,使边缘平滑以防伤病人皮肤。使用时将病人从开口处放入输液袋,输液管连接床旁接尿器即可。
2.2.5缪凤超等[10]采用制成接尿器的方式:选择适合患者大小的式尿袋,勿过紧。在患者腰间扎一松紧绳,再用较细松紧绳在口两侧妥善固定,另一头固定在腰间松紧绳上,尿袋固定高度适宜,防尿液反流入膀胱。尿袋每3天更换1次。女病人可用吸乳器连接胶管接尿。
2.2.6高级透气接尿器:使用前根据性别选择BT-1型(男) 或BT-2 型(女) 接尿器。先用水和空气将尿袋冲开,防止尿袋粘连。再将腰带系在腰上,将放入尿斗中(或接尿斗紧贴会阴当中) ,并把下面的2 条纱带从两腿根部中间左右分开向上,与三角布上的两个短纱带连接在一起即可使用。
2.2.7自制饮料瓶接尿方式:将500ml软塑料瓶,用刀割去瓶口部,然后把开口斜切成一半弧形,再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将切割面边缘封贴,以防用时割伤病人皮肤。使用时病人仰卧,将瓶口贴紧于会,斜放于两腿之间即可。
3 皮肤护理
尿失禁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会、骶尾部皮炎及压力性溃疡(压疮)。这是因为尿液长期浸湿皮肤可使皮肤角质层变软而失去正常防御功能, 加上尿中氨对皮肤的刺激,常引起皮肤红肿、溃烂或皮疹,甚至发生压疮。故做好皮肤护理对尿失禁病人极其重要。无论那一种尿失禁的患者均要注意会清洁,每日数次用温开水(最好用热生姜水)清洗会,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另外,(1)使用尿布或纸尿裤者要及时更换。(2)使用式尿袋法的患者使用前洗净会阴,涂爽身粉保持干燥,每日2 次。(3)对行保鲜膜袋法的男患者,每次排尿后及时更换保鲜膜袋。(4)采用高级透气接尿器法的患者注意接尿器应在通风干燥、阴凉清洁的室内存放,禁止日光暴晒,经常冲洗晾干。使用时排尿管不能从腿上通过,防止尿液倒流。(5)导尿管留置期间是发生菌尿的危险阶段[11]。据报道,导尿管留置3-21d,病人菌尿发生率按每日5%递增[12]。留置导尿一般先持续开放2-3d,3d后每4~6小时开放导尿管排尿[13]。尿管要保持引流通畅,当发生膀胱炎或尿管堵塞现象,应及时更换,不能机械的定期更换[14]。每日除会阴护理外,根据测得的膀胱容量,定量进行膀胱冲洗[15]。临床研究证实[16],多饮水(每天2000--4000ml),多排尿,对尿道可以起到自净作用。此外,长期卧床者要保持衣裤、床褥清洁、干燥;经常变换,每2-3h翻身一次;受压部位经常给予按摩,在容易受压的骨突处,如骶尾部,内、外踝等放置软胶垫,预防发生压疮。 转贴于
4 心理护理
尿失禁对病人心理影响很大,普遍有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明显的心理障碍[17]。病人会感到自己很脏,身上有异味会被人歧视,进而有自卑、孤独等敌对情绪。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高度的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护理成功的保证[18]。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正性的情感支持。主动与病人进行语言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适时地同情、关心、安慰、鼓励病人或通过一些形体语言如点头、手势等达到心理支持的目的。并保护病人的自尊,为其提供舒适、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为病人进行翻身、更换尿布衣物等操作前要先做好解释工作,并用屏风遮挡病人,注重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以取得他们的信赖,并使之获得安全感。
5 饮食护理
提供良好的均衡饮食,保证足量热量和蛋白质供给,同时保持足够的液体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6 其他
通过制订饮水计划、定期排尿、训练膀胱功能如盆底肌张力的训练、生物反馈、电磁刺激疗法和各种阴道、尿道装置等方法,对尿失禁均有一定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朱炳.前列腺摘除术后尿失禁的康复护理[J].现代康复,2000,4(7):317.
[2]周锡芳.尿失禁的分类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21(8):53.
[3]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谭伟丽,将丽红.综合膀胱训练对腰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尿潴留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12):2391-
2392.
[5]王元娇.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2004,19(2):126-127.
[6]肖玲玲,孟伶.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10):901-902.
[7]梁艳群.脊髓损伤致截瘫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10,4:12.
[8]梁志.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6):43-44.
[9]葛龙梅,于虹.巧用一次性薄膜保鲜袋接取尿液[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2):152.
[10]缪凤超,韩香芝.在男性尿失禁病人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6): 649.
[11]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尿管与医院秘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5):368-369.
[12]马华丽,徐红.预防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护理对策[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2):119-120.
[13]张美英,燕美琴.留置导尿时不同方法对病人膀胱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4):88-89.
[14]侯树昆.脊髓损伤病人留置尿管与尿路感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2):65-66.
[15]刘若群,张晓萍,宋春艳,等.颈脊髓损伤病人脊髓恢复后期泌尿系护理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73-574.
[16]付友兰,许玉冰.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排尿障碍的护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28(2):156-157.
盆底肌康复护理范文6
【关键词】骶骨肿瘤切除 ;骶骨重建 ;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38-01
骶骨肿瘤的发病率较低,原发肿瘤中以脊索瘤最多见。继发肿瘤中以转移瘤最多[1-2]。骶骨肿瘤解剖位置较深,发现较晚,待出现临床症状,一般需手术切除。但因骶骨肿瘤的复杂解剖,手术创伤大,术后伤口易感染,在整个围手术期护理要求较高,一直是临床护理的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2例骶骨肿瘤,其中原发骶骨肿瘤患者89例,骶骨转移瘤23例,均经病理确诊;男56例,女56例;年龄38~67 岁,平均49 岁;肿瘤位于S3 以上24例,S3 以下88例。112例患者中,按照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3],疼痛分为以下等级:0级:没有疼痛;I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睡眠无影响,能够正常生活。II级: 有明显不能忍受的疼痛,干扰睡眠,要求服用镇痛药;III级: 有强烈不能忍受的疼痛,严重干扰睡眠,可同时伴有被动或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评价标准[4]:显效:疼痛分级下降2及或疼痛消失。有效:疼痛分级下降1级。无效:疼痛分级无下降或者上升。
1. 1手术方法:112 例患者中26例采用腹部+ 骶尾部联合入路,35例腹部入路,51例性单纯骶尾部后入路,术中行部分骶骨切除或全骶骨切除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 骶骨切除后进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或加腓骨植骨固定重建术。
2 围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骶骨肿瘤多为恶性,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康复期长,且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患者往往心理压力较大,对手术缺乏信心,甚至有放弃手术治疗的念头,表现为抑郁、焦虑。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向患者讲解保持情绪稳定对机体的重要性,介绍此类手术成功的例子及缓解手术后疼痛等种种不适的方法,以及饮食方面宜加强营养,建立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2.1.2 DSA下瘤体血管栓塞的护理 了解肿瘤的范围及血供,并经髂内动脉行瘤体血管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检测血压、心率6 h,维持静脉通路,对DSA术中出血较多患者应及时扩容,必要时输入浓缩红细胞。另外,髂内动脉压力较大,DSA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渗血形成血
2.1.3 肠道准备 为防治术中污染,有利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腹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术前3d无渣流质饮食,术前1d口服恒康正清口服液导泻,术前晚及术晨肥皂水清洁灌肠,直至灌出液澄清为止。术前1d及晨口服广谱抗生素。
2.1.4 其他准备 骶骨肿瘤对骶神经的侵犯和对直肠的直接压迫可造成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术前指导患者行括约肌收缩训练,增加盆底肌力量,有助于术后排便控制能力的恢复。方法:嘱患者进行及会阴的收缩运动,先用力收缩,持续20s,再放松5s,3次/d,每次15min,入院次日由责任护士指导训练。患者手术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俯卧位,且俯卧时间较长,应于入院次日进行训练。嘱患者由连续俯卧30min开始进行锻炼,每次增加15~30min,直至可连续俯卧180~240min。
2.2术后护理
2.2.1 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 h。为减轻切口张力及下肢水肿,防止卧位畸形,仰卧时下肢抬高30°,足底用“L”板支撑使踝关节背屈90°。患者侧卧时躯干、骨盆及下肢轴形翻身,侧卧角度40°-50°,小腿稍伸直。大腿弯曲,大腿下垫枕头以预防髋内收。
2.2.2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伤口一般放置2根负压引流管,深部l根,浅层l根,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多或拔管后渗出液量多,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出现。 量较多,也应考虑有脑脊液瘘,可加大抗生素用量,创面加压包扎。防止感染,取头低足高位或俯卧位以防止脑脊液的流失。
2.2.3 伤口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由于骶骨及肿瘤组织切除后,局部留有很大的空腔,背侧仅有一层皮瓣覆盖,空腔需靠血肿填充,容易发生积液、感染。骶骨肿瘤因术后残腔较大,渗出较多,常规放置引流时间较长,有时达术后10-15天[5] 。现我们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它减少了患者换药时的痛苦,能显著提高创面血流量,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疗效较好[6],另外脑脊液漏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诱因。术后应每日监测体温4~6次,若出现典型的寒战、高热,应及时留取血培养标本。同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必要时加用静脉营养,增强患者抵抗力。
2.2.4 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 位置较高的骶骨肿瘤常侵犯S1~S3神经根,手术时为彻底切除肿瘤往往会造成部分甚至完全大小便功能障碍。对大便失禁者,术后早期应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并应用思密达等收敛剂,促使大便成形,防止污染骶尾部伤口。
2.2.5 术后肠涨气的观察护理 术后患者应在肠蠕动恢复后才可进食,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术后无排气即进少量食物而发生腹胀,肠鸣音消失,立即给以持续胃肠减压,引流出部分胃内容物。
2.2.6 功能锻炼 术后24 h 指导患者自主活动,踝关节跖屈背伸、股四头肌及臂肌收缩舒张; 高位骶骨肿瘤切除易造成腰椎不稳,患者术后卧床6周,卧床期间要加强腰背肌和双下
肢的功能锻炼。术后3 d可指导患者进行积极主动功能练习,活动双下肢。疼痛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积极的腰背肌、腹肌的功能锻炼及会阴括约肌收缩和扩展训练。根据手术切除范围和部位,结合临床医师,尽早恢复坐卧和直立,6 个月内上肢及腰部不负重;定期复查。
3 结果
术后112 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 术中失血量为600~3000 ml ,平均800 ml ,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近期疗效满意,腰骶椎疼痛及大便梗阻感消失,除2 例S3 以上患者卧床3 个月外,余均于术后1 个月后下床活动,由步行器辅助步行逐步过渡到步行;10例术后出现大便失禁,通过提肛训练及神经营养疗法,2 周后排便正常;2 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及抗生素治疗1周自行愈合;3 例术后切口感染,经抗感染及换药治疗,切口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 个月~24月, 97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其中I级5例,II级40例,III级52例,有87例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89.7%;6例在随访过程中因肿瘤转移多器官衰竭死亡。
4 讨论
骶骨不仅是骨盆环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还有支撑腰椎的功能。因而骶骨的缺如将对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维持和重建良好的腰骶稳定性可明显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或截瘫,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7]。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彻底的胃肠道准备和会阴括约肌的收缩与扩张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变化、做好体 位和疼痛的护理、加强肢体康复锻炼指导、预防并发症等围术期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8]。本文对112例患者术前后均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通过术前心理护理、括约肌功能训练等,术后系统的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 ,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示正确的护理措施及术后早期配合康复训练,对确保手术成功及促进患者康复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Campanacci M .Bone and Soft Tissue Tumors [M].2nd ed.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Wein,1999.99-136.
[2]郭卫,汤小东,杨毅,等.骶骨肿瘤的分区及手术方法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8):605―610.
[3]Matsumine A,Kusuzaki K,Matsubara T,et al.Novel Hyperthermia for metastatic bone tumors with magnetic materials by generationg an alternat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lin Exp Metastasis,2007,24:191.
[4]Chow E,Harris,Fan G,et al。Palliative radiotherapy trials for bone metastases: a systematic review.J Clin Oncol,2007,25:1423.
[5]李世德,杨成志.骶骨肿瘤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0,(4):283―285.
[6]杨越涛,张晓华,李英才,等.反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