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教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教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字:新课改;数学教学;发展趋势;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94-01
一、 前言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面临高考的重大压力,始终很难从减轻学生负担的号召下突围出来。尽管很多数学教师都试图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开辟一个全新的数学教学工作局面,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思想上的束缚,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数学教学工作一方面应对升学压力,另一方面面对学生重负的尴尬局面。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定位,同时借助于以往教学方式改革的经验,对将来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实用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将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同时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适当的缓解了应试教育带来的客观压力,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 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逐步由面向高考应试向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方向转化,明确的指出了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弱化了成绩评价的固定模式。作为一门工具类基础学科,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就高中阶段而言,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面向自身学科发展,更要兼顾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从而为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针对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制定适宜的引导教学方式,不宜过分束缚学生的思维,或沿用初中的例题式教学方法,限制解题思路。围绕着教学内容,提倡学生多角度证明和多种解题思路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不断的对所实行的教学方法进行修正,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实时反应是对知识学习的第一感受,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增进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仅可以形成知识的互相促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改下,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培养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教学方式入手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采用丰富、生动的知识形式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进一步对知识探求的渴望。兴趣与热情是学习最为原始的动力来源,一方面取决于课程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包括教师的教学魅力都可能是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来源,因此,要充分重视兴趣培养,启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灵感,提升学生的探求热情与知识的应用渴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快乐,体会跨过困难的成就感,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相信自己潜能的力量,相应新课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号召。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教”与“被教”的角色定位,灌输式学习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扭曲了教学的互动性。新课改提倡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承担教学的主导职能,打破了常规意识中的“讲”与“听”的分工界限。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通过科学、合理地内容安排,将话语权还给学生,提倡知识内容的讨论。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结构的把握,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预留足够的空间,突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与驾驭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表现得到直观的教学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工作,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
(三)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当前的各种学科都把“开放式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数学教学中的开放式问题,主要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易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倡学生多角度的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培养的是一种数学思维与综合素质的结合。开放式问题的切入与传统教学中的设问不同,传统教学问题过于单一切形式死板,具有代表性但不具备展开性,因此,新教改的素质教育要求就是“开放式问题”设立的最终目的。
四、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上,也随之进行较大的教学方式转变。因此,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新思路,提高教学工作的真实成效性,不仅是数学学科教学工作的最终追求,也是我国现阶段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殷佩敏, 陶春梅.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素质培养[J]. 高师理科学刊 , 2010,(01)
[2] 高素环. 试论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的培养[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03)
科教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教育评价 教师评价 价值取向 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的范围已扩大到教育的全部领域。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一直作为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其鉴定、选拔等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强化,其价值取向主要强调社会服务功能,而对教师个体的发展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迟滞现象更加暴露了这种价值取向的弊端。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反思既往,展望未来,创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使之向着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教育评价的影响因素
关于教育评价,我国教育界的理解是:“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而教师评价就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依据评价主体的需要和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后所作出的选择。影响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约,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也不例外。因此,占统治地位的教育评价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评价。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利用行政权力对其辖属的各类学校均具有行政指挥权和权威性。教育永远在政治之中。
2.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观决定着教育价值的取向。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依据某种价值观,根据自身需要,对教育活动作出选择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性,对教育评价的目的,标准和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等都起着导向的作用。目前,教育对市场的过分依赖和迎合,使教育偏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尺度,它直接影响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在新世纪里,中国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既偏重于人们的科学精神,又不偏废人文精神,使二者和谐统一。
3.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首要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重要理论依据。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一般有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方面。其中以教育目的即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最为重要。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方向、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质量等起着指导作用。所以,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因为如此,教育目的也是教育评价活动的根本依据,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必须以此为根据。
4.教育评价主体
在教育评价工作中,评价主体的价值观一方面影响着评价对象的选择,另一方面又影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确定。
教育评价与人类的一般认识活动有所不同,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以客体为认识对象,认识是客体属性在主体意识中的反映;教育评价则是以客体属性对主体自身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为认识对象,主体的意志、情感、态度不仅参与评价过程,主体已有的思想观念还引导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教师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同样受到以上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对教师的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育观念、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定性评价模式,二是部分量化模式,三是整体量化模式。其中第二种模式由于兼顾到教师工作的特点而被普遍接受。但是,传统的教师评价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及评价主体等因素的影响,其价值常常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事实上是政府的需要),而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以及这种发展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教育活动是教育中项,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促进因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自身未得到更新和发展,势必会使教育滞后于现实,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必然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现实情境中教师评价的误区
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师评价有如下误区:
1.对评价目的的认识不清
教师评价仅仅作为学校的一种管理手段。学校通过教师评价加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控制,这种评价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因而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发挥,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教师的个性、人格得不到尊重,教师的权利受到压制,只有教学工作量的增加,而无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对这种评价普遍表现出担心、惧怕和反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工作流于应付敷衍。
2.评价系统结构不合理
学校内部的教师评价系统常常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这种评价主体的一元化既不能全面准确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又不能使评价对象主动参与以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甚至会导致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关系紧张。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它随着主体本身不同而不同。只有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形成对评价对象立体的、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达到教师评价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结果。
3.评价系统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知识部分发挥了评价的坚定、选拔、奖惩功能,而主导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等没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忽视了对评价对象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校正导向功能。任何一种评价系统都应面向评价对象的未来,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只有评价对象发展了,评价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评价对象所承担的工作才能得以持续提高。
三、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评价不能仅仅具备一种甄别功能,而应对教师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任何一种职业如果要得到发展,其成员必须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健康的身体。教师职业是艰辛的,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才能保证工作时的积极投入,并为继续工作提供可能性和物质保障。
二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是关键。只有当作为教育者、示范者的教师具备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时,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职业是个形象职业,既要外塑身体,又要内塑人格。
三是热情和兴趣。教育是“教”的艺术,更是爱的艺术。只有当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热爱时,教育才真正开始。教师职业是琐碎而辛劳的,保持对它的热情和兴趣才能使教师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
四是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及相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素养是成为教师的根本和必要条件,并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
五是人文素养。不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就应该具备一些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会产生陶冶作用、渗透作用,使教育工作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当这人文素养内化到教师的性格中时,就会促进教师的教育艺术发展。
六是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育走向“终身化”是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能力,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习惯。
七是迅速改变的能力。一个教育者应具备迅速改变的能力。一方面是要迅速地适应,另一方面是要敏锐地批判。迅速地适应是为了与时俱进,敏锐地批判是不盲从,迅速决断。
八是创新精神。“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创新就是不墨守成规,就是突破束缚,追求更好。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学校就是人才的摇篮,教师就是人才的培养者。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有大量创新型的人才。创新精神也会使教师常教常新,得到更快更好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教师评价指向未来,关注教师个体,只有当教师发展了,教育才会发展,学生才会发展。我们的教师评价就是力图使教师成为“自动升级软件”,与时俱进,迅速适应新形势。那么,如何使教师评价向着有利于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发展呢?作为评价主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到如下几点:
1.评价体系中要体现对教师生存状况的关注
教师是一种职业身份,但教师本身是人。人的生存状况会影响到其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到其工作状态。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不仅有“经济人”的需求,还有“社会人”的渴求,更有“自我实现人”的期待。因之,教师评价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作层面,而应深入到教师这个“人”的方方面面。
2.评价结果要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
评价结果的运用要对教师今后的行为方向具有导向性,对其行为方式具有指导性。教师应从评价结果中得到激励而不是打击,并能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方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获得个人素质发展。
3.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教师评价不能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而应贯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对过程实行监控,并使教师在过程中得到及时调整和校正,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较强的自我纠错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梁红梅. 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特点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2(09).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卢春霞.教育评价观的发展变化[J].中国证券期货,2010(05).
4.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常兴.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河南农业,2012(12).
科教发展趋势范文3
2009年,是推进落实*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关键的一年,围绕*区党工委管委会中心工作,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部署,以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为指导,“主动服务世界一流园区创建,主动服务*区和谐社会构建”。以创建世界一流园区和天府新城建设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社会事业“四化”建设为重点,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有为,超常工作,争创一流,全面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社区建设等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专项工作方面
(一)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
(二)积极创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
(三)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城区。
(四)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
(五)开展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六)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水平。
(七)开展城乡清洁大行动。
(八)开展法制成都创建工作。
二、机制创新方面
(一)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探索“管、办、评”分离,引进或购买社会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筹建*区职教中心和*区教育服务中心,外包职业教育、教师管理等业务。
(二)探索*区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新模式。依托市上卫生资源,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健全*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确保*区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安全。同时,加强卫生市场管理,推行“餐饮店铺公示制”,提升社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水平。
(三)在2008年成功实施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向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夯实管理机制狠抓内涵建设。推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四)率先实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及载体全覆盖,带动园区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五)创新社工队伍建设举措和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社工队伍建设举措,建立社区工作者统一集中公开招聘工作机制,实施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工作制度。以社区综合效能建设和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为抓手,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探索实施“居站分离”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成都市首家高档示范社区(神仙树社区)创建工作。整合社区建设资源,依托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建的社区建设实践基地,组建专项课题组,推动社区工作者培训、教育和能力建设体系建构;“一居一品”社区整体规划、打造,以及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六)深化和推进文化服务体制改革。继续以社会化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拓展与社会专业机构、企业和媒体的合作,提高公共文化阵地利用率。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组建文化发展顾问团,扶持行业自治组织发展。在全市首先试点引入网吧监管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开展体育产业普查。与四川音乐学院、体院等专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依托协会、俱乐部和专业机构,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体活动,以社会化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设立*区“虚拟图书馆”,全区公共藏书量增长20%。
三、民生工程方面
(一)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促进西部园区繁荣。在西部园区创建邻里中心或社区工作站,将社区管理服务延伸到工业园区,为企业职工提供医疗、卫生和文体等服务。依托园区企业和高等院校,吸引社会力量构建“共驻共建”工作体系。以农迁安置小区为重点,全力推进社区建设,加大社区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密度和容量,在卫生、医疗、餐饮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配套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居民子女就近入学。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办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二)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加快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和全市中小学规划布点新要求,加快新学校规划建设及开办工作。确保石墙小学、神仙树大院、丰收小学、晨风学校四所学校顺利开学。加快推进仁和小学二、清河小学、三瓦窑小学、软件园学校、玉林中学石羊校区等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建设。
(三)积极探索构建优质教育体系。重点关注玉林中学、七中初中、电子科大实验中学、银都小学的发展,争取1-2所学校进入成都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行列。继续打造优质学校,推动成都七中高中*校区规划和建设,确保2010年投入使用。高水平启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办学工作,争取省教育厅的支持,高中面向全省招生。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力争南苑小区配套学校引进市内优质小学(泡桐树小学)领办。高水平开办*区金苹果小学。继续办好与部属师范大学签订的优秀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面向部属师范大学招聘优秀教师加盟*教育。
(四)扩大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的成果,夯实管理机制狠抓内涵建设。一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区级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二是对医护人员实施“内培外引”,加强继续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及公共卫生质量和水平;三是规范中心医疗设备配制标准,提高医学检测水平;四是全面推广社区卫生适宜技术,实施基础医疗,卫生应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五大职能对社区的全覆盖,优化15分钟健康圈,提高惠民、便民服务水平,力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达到中西部地区一流水平。
(五)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继续实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三结合户帮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工作,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女孩,帮困助学”行动。
(六)继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学费补贴、帮困助学等教育民生工程。积极推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直属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技术装备实验类和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装备达到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按标准改造玉林中学、和平学校、大源学校和顺江学校。
(八)加强卫生市场管理,提升社会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及服务水平。完善人口计生服务体系,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九)推动老年福利中心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和规范运营,打造一流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项目。推动“两中心”二期建设和*区福利中心建设。
(十)夯实困难群众医疗、低保和就学救助等托底性保障措施,强化受助者能力建设,推动个性化救助帮扶,指导街道着力打造“小兰在行动”日间照料和心理慰籍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十一)推动公证处和婚姻登记处规范化建设。
(十二)加强文体队伍建设,发展文体事业。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和建设,重点向农转居小区倾斜。开展普及与提高并举的“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引导群众文化创品牌上档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辖区群众尤其是农转居小区居民的公共文化权益。继续发展垒球、跆拳道等特色体育项目。继续做好广电、旅游业务工作。
(十三)积极争取依托现有在建项目达标建设*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推进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农转居小区和薄弱区域的公共文体设施配套,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指导,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率。
四、服务企业方面
(一)主动服务企业,解除企业员工子女就学后顾之忧。(社会事业局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局党员干部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真心和真情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以优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实现与现实工作结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处党员干部立即行动,在义务教育、企业子女读书等工作上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企业和群众称赞。一是简化免费义务教育程序,率先实施农民和失地农民子女全免费义务教育,优化报销程序,将报账审批权限下放各街道办事处,实行随时报销,变承诺为即办。二是改革学校拨款体系,实施教育“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学校的教育收费行为、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收入,使学校集中精力抓教学和管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主动上门服务。仅从去年秋季以来,就解决了地奥、华为、京东方、恒风动漫等企业员工子女近60批次约200人次入学问题。特别是为解决成都中芯国际公司、成都成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子女幼儿入学需求,特事特办,设立临时过渡幼儿园;帮助成都美国学校解决了学校登记更新困难,组织专人联系,积极协调关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申报、办学场地扩迁等具体问题。)
(二)强化社区建设进园区工作,推动园区社区管理和服务载体建设。积极探索律师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着力抓好法律进企业活动。组建律师服务团队,在软件园、孵化园、创新中心以及各类企业社团组织设立服务窗口,通过建立服务档案、举办讲座和跟踪服务等方式开展“一对一”服务企业活动。
(三)在企业及出口加工区设置医疗站点,同时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建立企业职工就医绿色通道。
科教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比较体育;学科特征;发展趋势
比较体育是从比较教育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现今,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科研究人才和寻找更多的理论研究方式。然而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商业化、科学化、产业化 、法制化、职业化、国际化等趋势的不断加强,向比较体育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主题。比较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无论从现实意义上,还是从历史意义上都十分重要,有大量的课题、问题亟待调查和解决。为此阐述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及研究该学科的意义,从而提高对该学科的认识,将比较体育带入到每个体育科研者的研究内容中,使更多的国人了解比较体育,并应用比较体育进入体育世界领域,了解当今体育的现状和趋势。
一、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
比较体育能从比较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主要是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和平的战争和一种健康的标志,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探求其内涵来自如下两种因素:一是体育的超前发展,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整合型研究主体化。二是人类对体育全新的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人与人的较量,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抗。
比较体育是以国家为单元,是一种世界性的研究。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的最小单位是国家。比较体育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体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其特征上体现出来。比较体育在研究体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专题比较的方式,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社会背景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某种现象进行评价和证明。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体育与运动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个不同国家体育与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
二、比较体育的研究意义
比较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既体现在它的学科特征上,又体现在它对体育的作用及贡献上,这正是比较体育研究的意义所在。
从现实看,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研究和比较,就可以揭示体育的各种特征,并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当前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要对比较体育进行研究,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并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比如:对经济、各种国情、不同人种、不同环境、不同的社会状态和不同的体育体制等的研究,从其中找出适合发展我国体育的最佳方法和措施。通过对各国体育运动的研究,可以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国外的现状并加深对本国体育的认识。通过对国外体育运动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吸取国外体育运动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减少我国在研究体育方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还可以加强各国的交往与学术交流,使我们清醒地认识我国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发展我国的体育文化。
另一方面,比较体育的出现,揭示了许多其他学科发现不了的规律,它的不断健全也为今后体育的发展和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比如通过对不同国家体育体制及社会制度的比较,就可以发现体育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根源就是国家的经济能力,因为体育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以社会体制为根源的。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的发展。又如通过对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阶段的对比,可以对过去有正确的评价,还可以对现代体育运动有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对未来的体育运动进行预测,并能找出体育发展的动力及现状。
三、比较体育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体育有着高度社会化、商业化、科学化、法制化、职业化、生活化、国际化,它们向比较体育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主题。学者们正在努力的去解释各种调查资料,从政治、信仰、文化、教育、经济、哲学等多种角度,寻找各国体育异同的原因及规律。另一方面,现代体育与科技进步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社会的不断改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浪潮迭起,都为现代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因此,研究并把握比较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提高体育的发展和进步。
从其研究范围看,比较体育将有4 个方面不断拓宽:其一,研究范围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并对发展中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无论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地理面积和资源上,都占绝大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并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素质发展的未来。其二,将改变单一国家的研究方式,转向以世界和以国家为对象的两个基本研究方式。研究人员注重跨国研究,国别研究,还有从总括角度进行世界性体育比较研究。其三,研究范围将扩大到各个领域,现在不仅仅要研究竞技运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现象,同时还要研究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国民经济、教育体制、文化习俗、社会制度、、人种差异、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制约体育运动的各种社会背景,从不同的发展水平来探讨、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律。其四,同一个国家拥有不同的体育模式将被应用并倡导。由于体育发展的多样化日益加深,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体育发展差异将日益加大,区域研究以及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另一重点。
科教发展趋势范文5
一、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笔者以为,就学生个体对数学价值理解而言,他们认为有趣的、与他们的生活有联系的知识就是有价值的知识,符合他们的需要的数学就是必需的数学;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们都喜欢谈论、探究自己身边的事物。因此,为了使数学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 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因此,要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分析现实社会,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关于数学的生活化趋势,笔者认为有三点:第一,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第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第三,数学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学习的活动化、过程化
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新课标反复强调: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名符其实的交流,让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真诚地交锋,使学生从经验中、活动中,通过思考与交流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数学学习要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实际上是对以往过于单一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的一种修正。这里的“丰富”指的是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转变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多次发现在选择一些问题的解题策略时,许多学生首先选择最简单的解题策略,或是选择那些动手操作实践过的知识和方法。可见,学生在活动化、过程化的教学时学习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活动化、过程化的学习也是意义建构的一种重要模式。数学课堂活动化、过程化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数学教学美学化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对比较抽象,但是数学的美却非常丰富,包括对称美、奇异美、和谐美、简洁美、朴素的美、理性的美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人都爱美、追求美。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向学生揭示数学美、展示数学的美,以美来吸引人,用美来感染人,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激发其内在求知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善于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爱好数学、认识数学的兴趣。
四、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增强学生兴趣,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适当地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趣味题,或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历史故事、编一些数学游戏等,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数学内容的故事化也是趣味化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故事,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使教学设计增色不少,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数学教学的层次化
现代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是:承认学生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教学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只有面向学生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从教学要求来说,分层教学脱离了传统的统一化、标准化、机械化,代之以多样化、层次化和个性化,使各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来看,实施分层教学、照顾学生差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分层教学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师可以将教学时间划分为几个阶段:课堂前30-35分钟为80%的同学授课,后10-15分钟为几名优生授课。与分层教学相适应,作业和考试也应分层。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挑战、有思考、有收获。
科教发展趋势范文6
课题引领
作为一线教师,其天职是教书育人。上好课,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从教育的使命、教育的特殊性来讲,要想教好课,就必须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而通过课题研究来引领教师发展,无疑是抓住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肯綮。课题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积累,源于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得与失,源于课堂教学的疑惑与疑难。要想破解课堂教学这个常做常新的难题,就要树立科研思想,以课题为抓手,通过理念导航,认真开展理性实践,最终用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经验,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理念导航。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要使自己的观念不落伍,就要时时刻刻学习理论、政策精神、思想方法。如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分步、分层、分级实施,课堂教学由过去的抓“双基”发展到“四基”,即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基本思想,这些又如何在每一堂教学中通过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得以实现。
理性实践。列宁曾经说过:实践大于理论。通过真实、扎实、朴实的实践研究,再回过头来反观理性、反思理论,就是对理论的补充、校正,从而能达到反本开新的研究目的。反观,要反观全程,要捕捉全息,进而全面立体审视;反思具有思辨性质,应遵循“学问思辨行”的逻辑思辨;反本开新是要求研究者在课题结题、撰写研究报告时,应回到问题的原点、源点、元点,开展创新性思维,以便达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理论提升。理论提升是指对实践的再认识,使用科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如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就要通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遵循一般规律,实现知识建构、符号建构和概念建构;应用信息加工理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就要在弄清楚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负荷,运用思维导图训练,提高教学实效性;应用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教学原则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的方法,遵照循序渐进的路径,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课程融通
所谓课程融通,是指通过开发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将课题研究成果串联起来,形成系统。
贯通。用什么来贯通我们的研究?用三级课程整体实施这个课程领导力来贯通。所谓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对于学生来讲,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加重学生负担,而是通过教师站在三级课程相互融合的高度,将教学内容贯穿在一起来审视自己的学科教学,将内容按照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加工、组合,形成整体教学设计,开展个性化实施。
汇通。汇通是要求教师打破学科壁垒,跳出学科来看学生的学习,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目前,我们在积极倡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个理念很正确,但是,对于从事一线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用学生的整体发展来汇通自己的学科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与标准,即用通识的教育理论包括科学的与人文的理论来设计自己的学科课堂教学,就等于是运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认识自己的课堂教学,践行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
融通。融通是最高境界,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教师不再是只教授一门课程,而是在运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智慧开展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课堂生命教育,也就是孙维刚老师的课堂教学境界――“上下联系,浑然一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对这个最高境界的追求中,研修员就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开设教师需求的、打破学科壁垒的通识学科课程。三年来,围绕教师需求,我们相继开发出了《论语今读》《学记今读》《正确认识教育的人文属性》《修己安人、成己达人、金针度人》等课程,用教育思想、文化,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经验、教育智慧统摄在一起,开展教师研修,深受一线教师欢迎。
课堂检验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课程开发,是不是有用,能否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没有帮助,都需要通过课堂来检验,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来检验。
课堂上,教师的教是自变量。教师虽然是学生学习的外因,但却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完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纯角色,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只要课堂教学的时空不变,在这个时空中,教师的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除去知识传授外,确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直接影响者,因为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决定着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需要用一生的积累来准备,这是对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做学者型教师的磨练与磨砺。
课堂上,学生的学是因变量。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但要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成长、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随着教师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但学生又不是单纯的被试者,它是一个有思想情感主导,能主动、能动的学习的主体,是个性鲜明的生命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主人。所以,教师一定要遵循“以学论教”的总原则进行教学设计,精心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更要备学生,以奥苏泊尔的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有意义的教与学活动。
课堂上,信度与效度既是检验,又是评价,它们检验、评价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1.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决定了量的变化轨迹,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果关系,要坚持论从据出这个教育科学的属性。
但是,教育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科学,因为以现在的科学发展技术水平来看,变量控制还不能够做到像科学实验那样严谨、严密、严格。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反对排斥量化科学在教育科学中的无用论观点,排斥了课堂教学中的数据量化就等于排斥了教育的科学属性,排斥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方法论。因此,研修员在深入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中,要通过课堂的观课、议课,指导教师树立科研思想,注重数据的积累,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个案的积累描摹着教育的本质属性――个性化的、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由于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学生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主体,有着区别于他人的特殊之处,反映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出现“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多、寡、易、止”这四失,教师就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挖掘学生的潜质,利用他们自身的善自主地拯救、弥补他们在学习上的过失,使其渐渐地丰满、丰富、丰盈起来,而这一个个逐渐成长、发展、变化的,丰满、丰富、丰盈的个案,才映射出教育的真谛――发展性、复杂性、创造性。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