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质学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地质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地质学的认识

对地质学的认识范文1

在建筑设计当中,建筑师和使用者对项目认知上的差异和区别往往是一个项目不尽人意的主要原

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基于白塔寺及周边风貌保护区进行公共空间调研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总

结,着力研究建筑学生和居民在城市元素认知差异所在,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关解决方案,

对今后建筑教育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认知;城市元素;建筑专业;白塔寺地区;实验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1111绪论绪论绪论绪论

建筑师通过自己的专业训练,知识框架里形成了设计满足人需求所需要的建筑形式的所有模式,但

是还有无数的需求和细节是这些模式没有定义的――使用者对建筑的细微需求,只有在使用者为自己设

计时才能将这些需求完整的付诸实践,这就造成了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和代沟。1

建筑学学生来说,缺乏生活经验的我们与很多建筑的使用者在观念上、行为方式上等方面必然有着

很大差别。探索建筑学生和居民在城市元素认知上的差异,可以弥补我们在对使用者了解上的一些空白,

帮助我们在设计中更多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白塔寺地区是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历史街区。作为我们实验的承载体,这一地区既具有北京传统历史

街区的特征,同时又存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便于实验过程中对元素的提取和分析。

2222调研实验方法和过程调研实验方法和过程调研实验方法和过程调研实验方法和过程

调研对象:分两类人群。一类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另一类是当地居民。

调研方法: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对上述两类人群各自的空间环境认知状况进行记录,对比分析其认

知的结果,找出二者之间的认知差异。

实验一

实验人群:建筑专业学生

1C・亚历山大.俄勒冈实验[M].赵冰,刘小虎.第一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

实验方法:1、实验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行走路线;

2、实验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拍摄或记录这一区域中的景物、事件;

3、收集实验者的路线和照片、感想,分类汇总整理。

表1有代表性的六份记录

2.1实验二

实验人群:当地居民

实验方法:通过访谈记录了解实验者比较关注的元素和实验者希望改进的地方,并且让部分实验者

绘制各自对这一区域认知的简易地图。

表2有代表性的六份访谈记录:

3333两组实验的区域印象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的区域印象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的区域印象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的区域印象对比分析

人们对城市某一区域形成的印象,可以分为:第一,物质形式影响的印象;第二,社会、经济、历

史和语言意义等集体的非形式因素影响的印象;第三,经历、情绪等个人因素影响的印象2。为了进行

较为客观的研究,我们采用了空间印象和图示的关注范围来反映上述的第一类印象,使用非形式的要素

或意象来反映上述的第二类印象,第三类暂不纳入讨论范围内。

3.1物质空间印象的对比

白塔无论对学生还是当地人而言,都是影响空间印象的一个很强的主导因素,鲁迅纪念馆在一定程

度上也起到了这种主导的作用。另外一些较为有识别性的空间要素,如西北角市场、宫门口市场、中央

多层大建筑,在建筑专业学生形成的空间印象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当地人的印象中其重要性

要小得多。

学生的空间印象大多与入口及路线的选择是紧密联系的,虽然有少部分的分岔和迂回,总体上形成

的是大致连续的空间印象,串联起其中重要的节点。相对而言当地人的空间印象重点则大多在与出发点

与目的地,对其中连续的过程关注较少,同时对该区域的空间印象更为均质,是一种熟知而缺少独特印

象的状态,因此其空间印象大体上是散布在均质的面上的。

部分区域在两组实验者的印象中都相对呈现空白,这些区域的共同点主要是空间杂乱而均质的区

域,并且附近没有任何可识别性强的空间,可达性也相对较差。

3.2非形式要素/意象关注的对比

外部环境质量在两组实验者的印象中是同样受到关注的,植物丰富的城市外部环境不论外来建筑专

业学生还是当地人都能形成良好的印象。对于这一区域公共设施较缺乏的情况看法也是一致的。

有趣的是有的要素在两组实验者之间可以产生很大的差别甚至是相反的印象。对于人群活动密集的

场所,建筑专业学生大多认为“有活力”,而当地人大多认为这些地方“吵闹”、“乱”。

相比之下,建筑专业学生所关注的要素更为明确和客观,而当地人关注的要素更为含糊而难以概括、

更为主观。

通过上面的结果和分析可以发现,建筑系学生与当地居民在诸多问题的思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

些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由以下几类:对空间层面认识的不同;和土地的关系不同;价值观不同;敏感度

2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项秉文译,第3章。

6

不同。

参考文献

[1]C・亚历山大.俄勒冈实验[M].赵冰,刘小虎.第一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6~22

对地质学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主要方向

0引言

《普通地质学》课程(该课程还有其他一些名称,例如《地球科学概论》、《物理地质学》、《动力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启蒙课程[1]。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可能会对后续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鉴于此,教师们应该高度重视这门课程,应该确保其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主要内容和特点

1.1主要内容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水的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2]。

1.2特點

《普通地质学》课程介绍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等,内容很多,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所有的领域,因此,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总括性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可以看作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基础性是该课程另一重要特征。再者,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普通地质学》课程涉及到地质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1教学内容和学时

《普通地质学》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地质学的所有领域,内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学时。

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2]。在这些内容当中,尤其重要的是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等,要向学生详细讲述,还要举例说明,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该课程中的地球的物质组成、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地球的历史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几乎都会有更详细的介绍,因此,在该课程中只需要对最关键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其他内容概述一下即可,没必要面面俱到。例如,在讲解地球的历史这方面的内容时,需要详细讲述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即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同位素年龄,而对于地球演化的整个过程,只需要概述一下即可。

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地质入门课程来说,要重视实践教学,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而且应该是室内和野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或原理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

2.2教学目标

《普通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如上文所述,该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但是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却主要是在这门课程中培养的[2-3]。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地质学感兴趣,那么他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可能就会非常好,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是在学生刚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就应该被探索的重要问题,该课程是地质类专业大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激发大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

2.3教学方法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多媒体,例如,在讲到岩浆作用与火成岩时,可以放一些岩浆活动的照片或者视频,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也有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激发。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合理使用教学模具和计算机软件。例如,在讲到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动画,这样比单纯的讲述更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地质科普类或者启蒙类的读物,例如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外文的普通地质学方面的著作。这样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对地质学的兴趣。当然,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献。此外,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读文献撰写读书报告,还可以让部分学生就所读内容进行课堂汇报。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普通地质学》课程中所学知识就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和基本的地质能力[2-3]。

2.4考核

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平时成绩的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实践课成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还可以包括读书报告、课堂汇报、课堂讨论、课外研究等。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3总结

《普通地质学》课程内容狠多,教學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合理安排学时。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安排足够多的学时。此外,还要确保充足的实践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质学思维、基本的地质能力以及对地质学的兴趣[2-3]。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一些概念和原理,以改善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文献,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地质方面的小型科研活动。该课程的考核应该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应该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考试试题应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舒良树,解国爱,王博,等. 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2]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对地质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57-02

0引言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是评价油气远景不可缺少的依据。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该学科主要针对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它对于培养优秀的地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试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树立学校品牌乃至对行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近几年的构造地质学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对于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对初高中均有接触的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接受的比较自然,而对专业课比较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认识也十分模糊。构造地质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本学科是构造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介绍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接受和理解都比较难,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怎么应用。致使学生在学习上的盲目性和缺乏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1.2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培养高质量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构造地质学教学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普遍学历层次高,但大都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毕业,而且从事教学时间短,他们对于教学设计的工作还不够熟悉,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而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1.3 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由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三个环节构成,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而计算公式和复杂的推理较少。我校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合理的分配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得理论课与野外考查课间隔时间太长,不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有效地在实际的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4 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根本,也是学内容与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由戴俊生老师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是针对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的。该书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追踪学科前沿和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系统地介绍了岩层产状、应力、褶皱、节理、断层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将基本地质理论与实践作为重点,有轻有重、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强调特点,较好地保证了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效果。我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资源勘查技术等其他地质相关专业均采用该教材,但该教材在构造地质学分析与研究方法教学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而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

2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目前,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在学生、老师和学校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科研和教学经验,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改革建议:

2.1 介绍专业应用领域和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生入学时或专业课开课前,尽量抽出一部分时间大致介绍一下专业的概况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可以邀请一些油田工作人员和专业课老师为学生举办一些介绍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能源发展状况来说明石油工业的重要性。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实质就是对石油能源的争夺。我国现在也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把石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介绍我们所从事的地质勘探专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专业,事关石油工业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更依靠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努力和拼搏。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介绍一些学习专业课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构造地质学这种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思维和方法。

2.2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对于年轻教师而言,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来积累经验,还可以通过专家组的听课评审来不断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并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参与式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要避免结论型的过多而问题型的甚少;要避免教学设计过细,教学“弹性区间”较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进来,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免去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多的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智力。

总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助于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

2.3 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除了良好的理论教学之外,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教学也是重要且必须得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但学生在对于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时,普遍觉得枯燥、难懂、难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术语更是束手无策。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进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时,加大实验教学和野外考察的课时。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实验,教师仅就基本原理和要点进行讲解和辅导,锻炼学生的地质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做好实验课的同时还要强化野外实习,虽然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一定的概念,但对相应的构造地质学内容了解还是比较少,不全面且抽象,加上实际地质构造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不能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构造现象完全融会贯通。所以野外实习对于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应合理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的的教学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使抽象的概念描述转变成具体的地质现象。

2.4 合理选择教材,相辅相成合适的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校本科生培养阶段所用的教材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对于分析和研究构造地质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还有所欠缺。因此,从全面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还应在教材选择方面有所改革。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对于一些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没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习构造地质学会很吃力,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要积极引导,指导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自学,并与本专业学生多多交流。同时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要有所侧重,既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还要防止有所遗漏。总之,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为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总结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都要高度重视。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俊生.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

[2]薛平.地质类本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国地质教育,1997(01).

[3]滕玉洪,李世安,王岫岩,伊三泉.关于普通地质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1994(01).

[4]王晓青.感知教学与地质教学改革,中国地质教育,2005(02).

对地质学的认识范文4

第一章绪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shixi.exam8/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shixi.exam8/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

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

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三、任务完成情况

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如地质构造的识别、对风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等;对三大岩类能进行初步识别;能使用地质罗盘测岩体的产状;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并作了详细的野外记录。

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第二章1(2011-12-2612:29:02)

第二章各实习地区地质概况

一、昆明西山地区

1、普渡河——西山大断裂

对地质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课堂教学;野外实践;师范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9-03

对于地理学基础课程来说,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俞鸣同认为地质学基础教材存在某些章节分量不妥、某些内容编排不当、某些内容提法不适三大问题[1]。张跃西用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研究地质学基础教学及教材体系建设问题[2]。李娜、李春生、谢玉玲、文英、常华进等人研究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加强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合理结合[3-7]。陈萍、隋丽华等人提出了多媒体教学在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课件开发中的应用与加强教学实践环节[8,9]。王新源等研究了高师地理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开放式教学、突出新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野外实践的作用[10]。因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当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7]。王卓理等人认为通过感知规律可以指导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使认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11]。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却普遍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12]。于亚军等人对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合理实习内容设计和综合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野外实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地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学术思想,这是野外实习的关键内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13]。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及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环节的优缺点及实习效果做一个讨论评价,以期提高和改善地理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和野外实习技能,从而真正在实践中掌握认识地质地貌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一、地质地貌教学及野外实习内容设计

教学和实习对象为大一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材为宋青春主编的地质学基础(第四版),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内部构造、矿物学、岩石学、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地壳演化史、地质矿产资源及地质学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教材中最大的问题是未反映出新的地质学科研成果及地质学发展趋势和对地质环境环节的弱化。实践实习内容分为野外实习和室内参观实习,实习周期为5~7天。实习地点主要为阜康北沙窝子、三工河流域、盐湖、乌鲁木齐河河流阶地、南山东白杨沟山体滑坡点、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自治区地震局等地,实习的内容主要为矿物、岩石、地层产状、褶皱和断层构造、矿产、天山地壳演化史、古生物、风沙地貌、滑坡地貌等。实习方式主要为野外现场讲解和现场操作学习和室内参观学习为主,最后提交实结报告。

二、教学及野外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偏光显微镜使用是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课程训练和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则没有安排专门的课程教学,在地质学课程中也没有相关知识内容;二则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师范类院校对地质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压缩;三则可能缺乏开设这些实验的相关条件,导致许多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没能进行偏光显微镜使用训练[14]。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掌握使用偏光显微镜的技能非常有意义。学校可考虑适度购买显微镜仪器,借助显微镜可仔细观察不同矿物和岩石的形态及光学特征,加强学生实习课中对矿物和岩石的理解能力。

实习所存在的问题有:实习任务重,时间安排较紧张,由于实习学生较多,集中讲解时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同学,有些站得远的学生就会听不清楚老师的讲解内容,大部分学生从实习过程中都收获了许多专业知识,但部分学生野外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将课本所学专业知识与野外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只有放大镜,在野外对三大岩石的识别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以后应加强学生野外对岩石的鉴别能力,同时课堂上的地质学基础实践课就应该要求学生多看多记,对主要矿物及三大岩石的识别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多看,到了野外才能掌握识别三大岩石的基本特征,尽量避免学生学后就忘了的情况发生。

传统的野外实习一般采取教师现场讲解,学生记录和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由于实习内容过于简单,使有的院校野外实习演变成为参观、旅游活动,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实践,更谈不上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将大量精力集中在通过观测识记并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方面,很难真正有效的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更无法满足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中除了主要讲解传统的地球圈层构造、主要矿物和岩石识别、褶皱和断层构造、构造学、矿产资源成因及地质学基础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外,还应加强新疆宝玉石和新疆主要矿产资源及地质环境方面知识的讲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而不完全拘泥于课本教学。因为新疆是矿产资源资源大省和金玉之乡,阿勒泰和和田的宝玉石矿产资源的讲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实物讲解宝玉石矿产资源的鉴别基础实用知识。标本实验室可适量新增加一些金、银矿石和和田玉石标本,增加他们对宝玉石的基本认知能力,同时增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另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怎样处理矿山环境和评价矿产环境也应该纳入到本门课程常规教学内容之一,因为授课教材内对此方面的介绍比较少。在地质学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方面首先要求老师要参考阅读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增加地质学学科最新研究方法、研究进展方面的授课,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是影响地理现状的重要地史时期,但在地质学基础中却轻描淡写,应加强第四纪地质章节的讲述。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并拓宽学习视野。

三、建议及结论

1.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各有利弊。传统板书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笔记和加强理解,不利之处在于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构造等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授课轻松,不用大量的板书,画面和视频比较直观形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基本特征和构造运动的过程和其形成地貌基础,但多媒体教学方法PPT内容众多,重点不突出,学习像走马观花一样在感官上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精美的画面或视频当中,不能及时地做笔记和思路容易不清晰,课后容易遗忘教学重点内容。所以该板书的时候就用板书教学,比如,绪论和三大岩石部分最好用板书教学,课堂上同时多用实物模型做演示。比如像讲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和褶皱和断层构造及板块构造学说等章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较理想些;在讲解地震章节的时候,通过PPT和视频的播放讲述地震构造带的分布及地震产生的后果等;在讲解三大岩石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的时候,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可以直观地看到矿物的形态特征和岩石内部矿物组成结构和岩石构造。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更直观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2.形象比喻和模型展示相结合。地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多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的方法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知识要点。比如在讲到地球圈层结构的时候,地壳、地幔、地核可以用鸡蛋壳、鸡蛋清、鸡蛋黄3层结构形象地比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划分。在讲解正断层、逆断层和岩层的产状时,可以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和现场使用罗盘测量模型岩层的产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区分正断层、逆断层和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概念。在讲述新疆宝玉石矿产的时候,可以拿不同的实物标本向同学展示宝玉石基本的鉴别方法,比如阿勒泰的碧玺和红宝石还有和田玉,让学生明白用最简单的硬度和矿物晶形等方法来认识宝玉石。因此各大师范院校开设有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的院系可适当补充金、银矿石和宝玉石的标本,通过实物展示和简单辨别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宝玉石鉴定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宝玉石等矿产资源的评价,虽然是课本内很少涉及的知识,但其很实用且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地质、能源等相关行业的竞争能力。

3.增加地质作用和环境地质内容。地质学关注的是地球内部内三圈,而地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地球的外三圈及人地关系。而授课的地质学基础教材更加注重内三圈的讲授,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是和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密不可分的,教材弱化了地质作用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地根据地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多增加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部分内容,比如河流地质作用、风成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海洋和湖泊、沼泽地质作用等,一定的地质作用结果可导致不同的自然地理现象,二者密不可分,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地质背景和条件。地质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特别是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讲述地质环境的内容,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评估方法、基本原则,使学生更加了解应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和保护好地质环境的重要性,否则就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和人类的健康。如何合理评价和治理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使学生更加认识人地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4.野外老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在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过程中,只靠实习指导老师讲解、学生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每人都要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测量或画信手素描图的方式,加强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建立科学思维精神。在野外观测风沙地貌时,通过讲解然后分组让每个学生测量沙垄的走向、高度、迎风坡和背风波的倾角及坡长等,使学生深刻认识沙丘的形态特征及沙丘形成的原因。在观测断层时,让每个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出断层的素描图。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是每位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所以在野外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岩层的产状,学会使用罗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天池下的化石山捡拾古生物化石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习环节,在娱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收获,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海陆变迁的含义。

5.野外实习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科研思维。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野外锻炼,实习的过程很辛苦,要经常徒步观测各种地质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做科学研究是一个吃苦耐劳、严谨的过程,要有以后献身科研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实习指导老师要旁敲侧击地多引导学生发现野外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做科学研究的思维,多让他们想想为什么的问题。不能光看光记还要多思考,从地质地貌现象中多发现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以后本科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基础。

总之,师范类院校地质学基础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增强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的教学内容,在矿物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宝玉石实物标本讲解,结合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特点,授课内容适当增加宝玉石矿产资源和矿山环境的评价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在野外实习环节选择合适的地质地貌实习地点,老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科学研究思维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地质学基础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俞鸣同.编写地理专业基础地质学教材的商榷――评宋青春主编《地质学基础》[J].福建地理,2002,17(2):10-11.

[2]张跃西,江兴亮,李恕宏.地理教学系统思维方法――兼论教材体系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19(3):390-394.

[3]李娜.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5):71-74.

[4]李春生.地质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2):331.

[5]谢玉玲,徐九华,李建平.关于地质学基础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1,(5):52-53.

[6]文英.浅谈地质学基础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176.

[7]常华进.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8]陈萍.《地质学基础》课多媒体课件开发与教学实践的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1):55-57.

[9]隋丽华,武羡慧.地质学教学若干问题研究[J].阴山学刊,2003,12(2):36-37.

[10]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11]王卓理,耿鹏旭.感知规律在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2010,(2):28-29.

[12]杜国云,王鹏贤.关于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如何适应考试科学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1):89-92.

[13]于亚军.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设计与效果评价[J].地理教育,2011,(1-2):123-124.

[14]地质矿产部教育司.浅谈地质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1994,(2):21-24.

对地质学的认识范文6

论文关键词:环境地质学 专业特色 启发式教学 案例教学

论文摘 要:随着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环境地质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环境地质学已经成为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如何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挑战。笔者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强调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地质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场所,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过度地索取必然会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灾难。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必须以科学的人地观为指导,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珍视和充分利用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损失,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另外,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始终存在,人类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和火山活动),尽量避开或降低它们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

2 体现专业特色

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章节都进行非常详细、深入地讲解,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的特色,有选择、有侧重地讲授环境地质学的各个章节。对于矿业类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侧重讲解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和利用、表生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环境地质调查等章节,用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理论讲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用矿床学理论讲解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和矿石特征,用地球化学的理论讲解地方病的发病机理和分布规律,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自然地理学专业要侧重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等内容;人文地理专业侧重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章节。

3 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点的课程,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环境地质学有可能被安排在许多专业课之后的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由于某些专业课的内容与环境地质学的部分章节或知识点相同,势必会增加环境地质学的讲授难度。因此,教师在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之前,必须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遇到与前期专业课相同的知识点,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温习之前学过的重要知识点,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相同知识点上增加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为地质工程大三本科生上环境地质学时,环境地质学中的自然灾害章节与学生前期学过地球科学概论中的知识点重复,此时,教师需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并增加难度。比如讲到火山灰,不仅要讲火山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到火山灰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火山灰具有延展性、瞬时性和等时性的特点,可以构成发育良好的区域等时面,许多含煤地层普遍发育火山灰,可以作为煤层对比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弥补生物带法、常规标志层和沉积旋回法在煤层对比中的不足[3]。在讲到河流类型的时候,可以与能源地质学中的煤炭沉积环境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哪种河流类型能够形成巨厚型的煤田,还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非常适宜煤炭的沉积等。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环境地质学课程讲得更生动,并且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起来。

4 启发式教学

环境地质学不仅普及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城市化不断推进,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出现,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对问题不断探索。比如许多化学合成杀虫剂(如DDT)在害虫杀灭、粮食增产和疟疾预防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样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危害人类健康,并毒死了大量鸟类、鱼类和益虫。现代农业到底能否离开化学合成杀虫剂?化学合成杀虫剂到底是毒药还是仙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探索。

河流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能够导致河流上游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因为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造福人类,入海口堆积的泥沙还能有效抵御海水入侵。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转贴于

5 案例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造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之后在法学、企业管理、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环境地质学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人地危机和人地和谐的案例,也可以借鉴这种成功的教学方式。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能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影响范围广、贴近学生生活、绝大多数学生都了解的近期发生的经典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学生对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我国大连漏油事件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开发和运输中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并且深入思考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种生态危机。在讲海洋公约中“海域”的定义时,可以对中日领海纠纷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该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概念的真正含义,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联合国海洋公约在解决领海纠纷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

6 结合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

环境地质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应用掌握的地质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减少环境的恶化,增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利条件[4]。但是,由于撰写时间有限,大多数环境地质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存在明显的滞后和不足,特别是关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方法的相关内容,而该部分内容又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热点研究问题和学科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和学院其他教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讲到土壤污染内容时,大多数教材都没有涉及如何治理和修复被污染土壤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查找传统和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以及各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这些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和修复技术,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7 多媒体教学

环境地质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图片具有直观明了的特性,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时添加,比如在讲解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露天矿了解很少,仅仅用文字讲述露天矿的占地面积等破坏程度,不能让学生体会露天矿的巨大破坏性,如果将世界十大露天矿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球表面的巨大伤疤”了。

视频也是环境地质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视频能更直观、全面地展示环境地质学内容,但是比较占用课时,所以课前要对平时收集的教学视频进行精挑细选。教学视频要画质清晰、客观全面、贴近生活、震撼心灵、引人思考。教学视频的画质清晰程度直接影响观看者的情绪和兴趣,高清晰的教学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观看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视频的内容必须客观全面,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必须对视频内容仔细筛选。介绍环境地质问题的教学视频,最好有思想碰撞,学生看后能够震撼心灵,并且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垃圾围城困局”视频就可以作为关于城市垃圾的教学视频,该视频介绍北京在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视频可以了解不同立场人(包括主张和反对垃圾焚烧的学者、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观点和思想,该视频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城市垃圾处理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引发学生对城市垃圾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朱大奎,王颖,陈方.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